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青少年脊柱侧弯的研究进展

青少年脊柱侧弯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少年脊柱侧弯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青少年脊柱侧弯,也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S),是一种复杂的脊柱三维畸形疾病,通常在青春发育前期发病,不仅影响患者的体型外貌,更可能导致心肺功能受损,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诊疗技术的进步,青少年脊柱侧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青少年脊柱侧弯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防干预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推动青少年脊柱侧弯诊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青少年脊柱侧弯的成因与发病机制青少年脊柱侧弯(S)是一种复杂的脊柱疾病,其成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然而,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观察,科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一些主要的理论和假说。
遗传因素在AIS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患有AIS的患者的家族史中,脊柱侧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已经被证实与AIS的风险增加有关,如HLBTB6和WNT等基因。
这些基因可能通过影响脊柱发育、骨代谢或神经肌肉功能等方式参与AIS的发病。
生长发育异常也是AIS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脊柱在这个阶段也会发生一系列形态和结构的变化。
如果脊柱的生长板在生长过程中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如机械应力、激素水平等,就可能导致脊柱侧弯的发生。
脊柱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等软组织也可能因为生长发育的异常而失去平衡,进而引发脊柱侧弯。
环境因素也对S的发病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活习惯、运动方式、坐姿不良等都可能导致脊柱的力学平衡失调,从而增加患脊柱侧弯的风险。
一些疾病和药物也可能影响脊柱的发育和功能,如神经纤维瘤病、脊柱结核等,以及某些激素类药物和抗癌药物等。
青少年脊柱侧弯的成因与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遗传、生长发育、环境等因素。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疾病的本质和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和探索。
脊柱及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分析

脊柱及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分析近年来,脊柱以及椎间盘的损伤与疾病已经成为临床骨科领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临床骨科医师在日常门诊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诊断,治疗脊柱与椎间盘系统的疾病,骨科医师就应采用力学的事实,概念,原理和数学,来解释人体正常及异常的解剖生理现象。
因此,生物力学也就成为现代骨科医师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
鉴于此,笔者仅对脊柱及椎间盘的生物力学问题作一浅析,与同道们共同探讨和借鉴。
脊柱系由椎骨,韧带及椎间盘等连结构成的人体中枢支柱。
其结构复杂,且功能较多,又同时具有静力学特点和动力学特点。
正常人的脊柱有7个颈椎,12个胸椎,5个腰椎,五个相互融合的骶椎和3-5个微动的尾椎构成。
除环椎与枢椎的的结构特殊外,其它各椎的形态则大同小异,但在不同部位,其形态和大小也有不同。
腰椎支持整个躯干的重量,所以较为粗大,在成人其横径为 4.5-5厘米,矢径约为3-3.5厘米,厚约2.2-2.5厘米。
胸椎较小,横径约为3-3.5厘米,矢径约为2.5厘米,厚约为2-2.2厘米。
颈椎仅支持头部的重量,所以更为细小,通常横径约为2.5厘米,矢径约为1.5-1.7厘米,厚约为1.5厘米。
椎体主要由松质骨构成,外包以薄层硬质骨,上下边缘有隆起的骨环,称为骺环,椎间盘的软骨板就位于其中,除骶尾椎以外,各椎骨之间均以椎间盘相连。
椎体两侧的椎弓根与椎板相连,椎弓与椎体之间的孔隙形成椎孔,上下椎孔相连形成椎管。
关节突在椎弓根和椎板的移行部,向上下个伸出一对关节突,上关节突起于椎根,下关节突起于椎板。
椎间孔的上下壁是椎根的切迹,其前壁为椎间盘,后方为小关节的关节囊及部分黄韧带。
横突在椎弓的上下关节突发出部的中间,骶骨和尾骨没有横突,第三腰椎横突最长,所受腰肌牵拉最多,常导致腰肌筋膜附着点发生劳损,在临床上成为常见腰痛原因之一。
棘突在椎弓后方正中,上面附着丰厚的背伸肌,形成系列杠杆。
椎间关节:除环枢关节和骶椎外,其余椎体间均以椎间盘相连,椎间盘总数为23个,构成脊柱全长的四分之一。
脊柱生物力学之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第5 卷第 1 期
20 0 6年 3月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Junlf aj IsttoP yia E u ao N t a S i c ) ora o N nmg ntue f hscl d ct n( a rl ce e i i u n
Ab W c : o t gtelw f o u e t n aeil, i p p r e iwe ec re t i aino s a t Ad pi n h a o c m nsa dm tr s t s a e ve dt urn t t f d a h r h s u o
Ke rs S ie Itr etb a s ; o d Bime h is ywod : p n ; e v re r1 c L a ; o c a c n Di n
对神经系统伤害 , 牵连其他部分肢体产生功能 在人体的解剖结构及运动、 训练中, 脊柱均占有非 能障碍 ,
给患者的 日常生活、 工作 、 学习和运动训练带来 常重要的地位。 脊柱不但是人体结构的中轴 , 而且在运 障碍 , 动中是主要承受力的部位 , 因此 , 脊柱的损伤对人体的 诸多不便 , 并产生巨大痛苦 。 影响很大。在 日 常生活和工作中, 人们每天都要坐 , 尤 临床医学对脊柱病进行 了大量研究 ,主要是针对
HVLA脊柱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_王飞 (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73657)1空军总医院中西医结合正骨治疗科(北京,100142)2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3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通信作者 E-mail:zhangjunmd@163.com·文献综述·HVLA脊柱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王飞1 赵平1 刘强2 张慧3 张军2△[关键词] 脊柱手法;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0205(2016)04-0074-04 HVLA(High Velocity,Low Amplitude)脊柱手法是手法治疗师使用特定幅度、特定方向和特定时间的力,作用于脊柱的靶向部位上进行的一种力学干预,其特征是高速度、低幅度[1]。
HVLA脊柱手法能使脊柱和周围软组织发生形变,常常引发出“咔哒”声,这种声响被认为是脊柱关节突关节产生的气穴现象。
生物力学的研究对象是作用于生物体上的外部力和内部力,以及由这些力产生的效应。
本文从HVLA脊柱手法治疗时施加于病人身上的力,力产生的效应,以及力在机体内部传导三个方面对HVLA脊柱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HVLA脊柱手法时治疗师施的力Wood和Adams[2]于1984年首次量化了手法所施的力。
他们的研究将手法冲击力作用于模拟治疗器。
尽管是一个开创性的研究,其不足是没有在人身上治疗,因此怀疑该研究结果对于临床应用的真实性。
Hessell等[3]于1990年首次直接测量了手法作用于人身上的力,并且测量了许多种不同治疗方式。
他们采用了一个薄的、柔软的压力垫置于治疗师发出冲击力的手下,测量作用于病人治疗部位的力。
随后研究者们进行了一系列类似的研究[4-6],目的都是获得HV-LA脊柱手法操作时的力-时间曲线(见图1)。
测量方法有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传感器位于手法治疗师施力手和患者治疗部位之间,多为测量一维力即垂直于接触面的力,也可测量三维的力,包括垂直力和剪切力[3D]。
国内脊柱手法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2 0 世纪 国内在脊柱推拿手法 的生物力学研究 方面 , 主要集 中在脊柱旋转手法的机制研究上 , 而且 主要集中在腰椎 , 由于研究条件限制 , 如缺乏新鲜尸
体的来源和必要的生物力学仪器设备等 ,颈椎生物 力 学研 究 较少 。
1 . 1 腰 椎 手 法
1 . 1 . 1 腰 椎旋 转 手 法 : 章莹 【 惨照N a c h e m s o n的 方法 ,
形, 从而使受压 的神经根减张。实验结果支持 了“ 髓
核和神经根相对位移” 学说。 1 . 1 . 2 腰部斜扳手法 : 侯筱魁[ 3 1 应用 电 一 机械测量法
由于没有直接可视化的观察和研究手段 ,很难
对某种手法的优劣作出客观的评价。因此手法的选
・
1 5 8・
北京中医药 2 0 1 3年 2月 第 3 2卷 第 2期
由于研究条件限制,如缺乏新鲜尸体的来源和 必要 的生物力学仪器设备等 ,国内外颈椎生物力学 研究较少 。 李义凯同 采用几种旋转手法对新鲜颈椎标 本进行实验观察 ,发现在各种实验状态下旋转颈椎 标本时 , 突出的髓核均无 明显增大 , 认为适度的旋转 手法 对 明显 退 变者是 比较安全 的。 史继 祥等 l 6 嗵 过 对 颈椎斜扳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 ,证明了操作时配合 适 当的牵引力能够增加手法的安全性。 房敏等 寸 颈 部推拿拔伸手法进行在体研究 ,结果显示在小角度
国内脊柱手法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马子龙 朱医院脊柱二科 , 北京 1 0 0 1 0 2 )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资助项 目( 8 1 0 7 2 8 2 5 )
通信作者 : 朱立 国, E - m a i l : z h l g 9 5 y a h o o . c o m . c n
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生物力学进展

脊柱侧弯是脊柱的一个或多个节段在冠状面上偏离中线的侧弯、矢状面上的前弯或脊椎体在纵轴上的旋转,是最常见的脊柱三维畸形[1]。
脊柱侧弯是躯干的畸形,以脊柱的侧向偏移和轴位旋转为特征。
许多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存在肋骨的变形以及矢状面上胸椎生理后弯的减少。
少数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表现为主弯与次弯交界区的后弯畸形。
由于其病理解剖特点复杂,导致脊柱在出现侧弯后和矫正手术后的生物力学变化较正常生理曲度的脊柱复杂得多,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在脊柱侧弯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脊柱侧弯生物力学机制的研究脊柱侧弯是复杂、常见的脊柱畸形,其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是特发性脊柱侧弯,国内外数十年来的研究发现特发性侧弯的病因与遗传、生长发育、神经肌肉因素、内分泌系统等有关,但目前还无明确证据表明其存在单一的致病因素。
由于对脊柱侧弯的病因尚不明了,以及对于脊柱侧弯进展、转归以及术后的预后等亦不清楚。
目前文献报道对脊柱发生侧弯以后的生物力学改变亦不多,但学者普遍认为,在快速生长期脊椎不对称生长的自身生物力学调节加重了特发性脊柱侧弯的进展[2]。
对于影响脊柱侧弯的进展,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占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力学机制,占重要因素的是脊柱负载及椎体生长的不平衡。
Villemure 等[3]通过三维有限元模型对脊柱侧弯进展的情况进行了模拟,为进一步研究脊柱侧弯创造了条件。
Aronsson 等[4]利用小牛脊柱进行生物力学实验,证明通过不同方向对脊柱进行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侯翰涛综述,王文军审校(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湖南衡阳421001)【关键词】脊柱侧凸;生物力学;矫形外科手术文章编号:1009-5519(2012)09-1364-03中图法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A牵拉或压缩会影响椎体正常生长,这暗示了椎体的正常生长是影响侧弯进展的因素。
Roaf[5]早在50年代利用正常的婴儿脊柱成功构建侧弯模型,并通过生物力学实验发现造成脊柱侧弯进展的主要因素是椎体旋转力。
脊柱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脊柱生物力学研究进展庞清江; 施泽文【期刊名称】《《现代实用医学》》【年(卷),期】2019(031)010【总页数】3页(P1289-1291)【作者】庞清江; 施泽文【作者单位】315010宁波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 宁波大学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1近年来,脊柱急慢性损伤逐年增加,并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而脊柱相关疾病非手术治疗一般只能缓解症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病程后期大多需要手术治疗。
无论是微创还是传统开放手术,都会损伤相关组织,而这些损伤会改变正常结构的生物力学性能,最常见的是应力遮挡导致相邻节段负荷增加,加速了邻近节段的退变,最终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脊柱生物力学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了解其特性有助于理解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
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脊柱结构、内植物及微创手术等方面的生物力学特性及相关研究热点进行探讨。
1 脊柱解剖相关生物力学脊柱结构复杂,其主要力学功能是承担并传递压缩、弯曲和扭转的综合载荷。
轴向应力方面,中立站立位时前柱和中后柱分别承担 80%和20%的载荷,且在前屈时前柱应力增加,后伸时中后柱应力增加。
而正常行走时,前柱承受载荷将增大到体质量的1~1.5倍。
椎体的强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尤其是女性,绝经后激素改变导致骨小梁连接不良。
同时椎体皮质小梁间室的强度下降女性大于男性,导致女性的椎体强度下降速度是男性的两倍,且女性脊柱承受的应力和载荷均高于男性,这也解释了为何女性更容易发生椎体骨折。
至于老年性骨折也是由于椎体皮质中骨小梁发生吸收、间隙增大,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继而引发骨折。
椎间盘主要承受拉伸、压缩及剪切的联合载荷。
正常站立情况下椎间盘前部承受的载荷较后部高,前部的纤维环承受载荷高于处于椎间盘中部的髓核,从而在力学结构上形成前部纤维环对髓核和后部纤维环的挤压作用,这与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水分含量降低导致作用于椎间盘对载荷缓冲、分散和转移能力降低,必然加速其退变。
脊柱生物力学

腰椎的生理曲度
腰椎的生理曲度有助于分散腰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保护腰椎间盘。不 当的姿势或外力作用可能导致腰椎生理曲度改变,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 风险。
腰部肌肉的力学平衡
腰部肌肉的力学平衡对维持腰椎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腰部肌肉力量不 足或紧张可导致腰椎稳定性下降,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
脊柱侧弯与生物力学
探索脊柱疾病的生物力学机制
研究脊柱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脊柱生物力学之间 的关系,为疾疗器械
基于脊柱生物力学的原理,研发新型的生物材料 和医疗器械,以提高脊柱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康 复质量。
脊柱生物力学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指导脊柱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01
通过对脊柱生物力学的研究,可以更准确地诊断脊柱疾病,并
04
脊柱疾病的非手术治疗
物理疗法
温热疗法
电刺激疗法
如短波、超短波、微波等,可以促进 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如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和肌肉电 刺激,通过电流刺激减轻疼痛。
牵引治疗
通过外力拉伸脊柱,减轻椎间盘压力 ,缓解神经根受压。
运动疗法
核心肌群训练
强化脊柱周围的肌肉,提高脊柱 稳定性。
后路手术
通过后方入路,进行脊柱融合和固定,适用于腰椎的疾病。
微创手术
采用小切口和内窥镜技术,减少创伤和术后恢复时间,适用于轻中 度脊柱疾病。
术后康复与护理
疼痛管理
术后疼痛是常见的并发 症,需采取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等措施缓解疼
痛。
功能锻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肌 肉锻炼和关节活动,促
拉伸和柔韧性训练
改善脊柱的灵活性和关节活动范 围。
平衡和协调性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本文刊登于《医用生物力学》2021年第36卷第2期,169-176页脊柱相关的临床疾病依然是当今社会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如腰痛、坐骨神经痛、成年或青少年脊柱畸形、脊柱肿瘤以及脊柱创伤等。
脊柱是人体的重要力学支撑与运动结构,而与这些疾病相关的生物力学问题在很大程度并没有被认识清楚。
因此,脊柱生物力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PubMed检索“spine”和“biomechanics”两个关键词,结果显示,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基本每年都呈稳步增长的趋势。
而在中国知网检索“脊柱”和“生物力学”两个关键词,则显示近10年来的文献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医学生物力学》杂志在本期推出“脊柱生物力学专栏”,希望对国内脊柱生物力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脊柱相关基本解剖结构是认识脊柱整体生物力学性质的重要基础。
椎骨由前方椎体、后方椎弓板及一系列突起构成,是韧带和椎旁肌的附着点。
研究各部分结构的解剖学描述和生物力学性质,对于认识脊柱整体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椎骨的解剖与生物力学早在20世纪90年代,脊柱各部位椎骨的解剖学定量研究已经开始被报道[1]。
在随后的20多年间,对于颈椎、胸椎和腰椎的定量解剖学研究有更充分的阐述[2],对于人种间椎骨差异的研究自2004年也引起关注[3-4]。
中国学者在上述领域的研究还应当继续开展,这对于内固定器械的研发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颈椎至骶骨,椎骨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加,生物力学强度也逐渐增强。
早期大量的生物力学研究证实,除椎体的横截面积外,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是与椎体力学强度相关的重要因素之一[5]。
此外,加载速度也是影响椎体力学强度的因素,例如以2.5 m/s 速度加载所获得的椎体强度是以10 mm/s准静态速度加载所获得的椎体强度的2倍[6]。
椎体内松质骨的空间架构对椎骨的力学强度也有影响,BMD相同的椎骨因骨小梁结构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力学强度[7]。
需要注意的是,在压缩椎体的生物力学测试中,许多试验采用平板压头,而实际情况是椎体上的载荷来自邻近的椎间盘。
因此,关注这样的生理边界条件对于该领域的实验和数据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脊柱屈曲时,体质量载荷更多作用于椎体,而后伸时则对后部椎弓产生更大的压力。
但是随着年龄增加,特别是60岁以后,椎弓所承受的体质量载荷比例逐渐增加。
Adams等[8]研究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椎间盘高度丢失所致。
由于体质量载荷随年龄在椎骨前后两部分分配比例的差异,Adams等[8]提出椎体BMD下降是由于前柱载荷逐渐减少所致。
但目前对于该假说尚未有明确的试验验证,椎骨BMD与椎间盘退变的直接相关关系也需要特别关注。
通过非侵入性检查预测骨的力学强度是临床医生所关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断层(computed tomography,CT)扫描和micro-CT 扫描等影像技术的进步,椎骨内部松质骨的形态结构和形态计量学在近20年来得到长足进步[9]。
利用这些影像学技术可以对椎骨BMD进行定量研究。
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作为临床上常用的BMD测量方法,是用于评估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的重要工具。
生物力学实验证实,面积BMD与松质骨力学强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作为判断骨力学强度的一个指标。
然而,不同骨的BMD与其力学强度的相关性存在差异。
例如,股骨面积BMD占其力学强度的70%,而椎骨面积BMD仅占其力学强度的40%[10]。
生物力学CT(biomechanical CT,BCT)分析是临床测量骨强度、评价骨质疏松的一个新指标,其原理是对临床患者现有CT影像进行有限元分析,提供骨强度、BMD等指标,而无需进行另外的检查[11]。
椎骨的生物力学研究尽管已经非常丰富,但是对于椎骨内部松质骨的结构特征仍需进一步深入了解,特别是年龄变化和骨质疏松的关系。
Adams等[8]提出的年龄相关的椎间盘高度降低导致椎骨BMD降低假说,也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支撑。
此外,从椎体作为椎间盘营养供应来源的角度探讨椎骨与椎间盘的关系,对进一步了解椎间盘衰老与退变具有重要意义。
2 椎间盘的解剖与生物力学椎间盘是脊柱生物力学最为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
早期的解剖学研究主要关注椎间盘的基本结果,以及脊柱不同节段椎间盘高度差异等基础问题。
近些年来,学者开始对其内部复杂的结构开展研究。
Wade等[12]在绵羊的腰椎椎间盘超微结构中发现,纤维环中大量的结缔组织纤维束构成三维分叶状结构,插入软骨终板基质中;这种分叶的形态特点增加了纤维束与基质之间的接触面积,是椎间盘抗剪切力的基础结构。
Sapiee等[13]在后续进一步提供了新的证据。
椎间盘衰老和退化伴随着其解剖学形态和力学性质的改变,这也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MRI)可以观察椎间盘及其内部髓核结构,成为研究椎间盘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目前临床判断椎间盘退变的主要诊断方法。
有学者利用MRI扫描仪建立磁共振弹性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 MRE)同时测量髓核和纤维环剪切模量的方法,可以用于描述椎间盘的复杂结构,为认识椎间盘力学行为提供了新方法[14-15]。
早期的生物力学研究获得了椎间盘在轴向压缩、剪切、弯曲和扭转等方向的刚度,由于椎间关节的存在,椎间盘刚度在不同加载方向上(如前/后方向的剪切)存在显著差异。
尽管颈椎挥鞭伤和腰椎座带伤等脊柱牵拉伤存在一定的发病率,但是对于椎间盘的拉伸刚度依然研究较少。
椎间盘的黏弹性特征是另外一个生物力学研究重点。
Kazarian[16]较早地描述了腰椎椎间盘的基本蠕变特征,并发现退变的椎间盘较正常椎间盘形变速度快。
随后的许多研究丰富了腰椎椎间盘的黏弹性特征,例如6个自由度的刚度对于载荷频率敏感,当载荷频率从1 mHz增加至1 Hz时,刚度增加83%。
同样,椎间盘刚度也伴随加载速度增加而显著增加[17]。
纤维环的基本生物力学特征与其在椎间盘中的位置、载荷方向、退变程度均密切相关,椎间盘外纤维环的刚度是内纤维环的2~3倍[18]。
髓核具有流体样的力学性质,这样的性质仅适用于低载荷速率,但是在高载荷速率压缩下,髓核的力学性质更偏向固体[19]。
而对于退变的椎间盘而言,无论载荷的速度高低,髓核的力学特性更偏向固体[20]。
研究显示,在轴向载荷作用下,髓核对终板产生内部静水压,而对膨出的纤维环产生张力。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和退变的发生,椎间盘内的压力降低,而通过纤维环传导的压力增加[21]。
Mcnally等[22]利用压力轮廓测定法对正常和退变的椎间盘进行研究,丰富了对正常椎间盘不同分区载荷特征的认识,也发现椎间盘退变后中心区载荷大幅下降的特点。
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报道,椎间盘营养来自经终板的扩散,但是直到2000年以后研究者才从临床和实验观察证实了这一理论[23]。
生物力学研究则进一步解释了营养扩散的机制,其中比较有兴趣的是利用计算机模型和器官培养模型研究椎间盘内压力周期性的正常昼夜变化[24]。
椎间盘损伤是衰老和退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除了椎间盘突出以外,还有终板骨折(见脊柱功能单位部分)、纤维环分层和纤维环撕裂。
一项人体标本实验显示,纤维环撕裂可以显著降低椎间盘的扭转刚度[25]。
退变纤维环的高剪切应力是导致椎间盘分层的主要原因[26]。
随着对椎间盘显微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深入了解,针对椎间盘的研究进展迅速。
这些见解无疑将有助于目前对正常椎间盘功能的理解,并可能阐明损伤和退变机制。
未来对椎间盘营养的研究显然很重要,特别是在区分正常和潜在的痛性退变方面。
最后,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变化与临床症状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但目前人们对其知之甚少。
3 脊柱韧带的解剖与生物力学脊柱韧带是连接邻近椎骨的单轴结构。
韧带允许脊柱在一定范围内运动,避免损伤邻近的神经结构。
脊柱的韧带富含胶原纤维,同时也含有一些弹性纤维、蛋白多糖和水分。
胶原的排列方向基本与韧带的轴向一致,但是较宽的韧带如棘间韧带具有更多变的胶原结构,同时脊柱韧带本身具有痛疼感受器[27]。
1969年,Golub等[28]首次描述了椎间孔韧带。
首先,学者们发现外口区横跨型韧带。
横跨型韧带是指在椎间孔内连接椎间孔内周围结构的韧带,存在于70%~90%人类腰椎椎间孔中;主要分为两种,分别为连接椎体和横突之间的体横韧带(上体横韧带和下体横韧带)和除了体横韧带之外的横跨在椎间孔上的横孔韧带(上横孔韧带、中横孔韧带及下横孔韧带)[29]。
随后,有学者对腰椎椎间孔韧带进行拉伸生物力学测试[30],研究发现,腰椎椎间孔中存在两种类型的韧带,即放射型韧带和横跨型韧带,而且放射型韧带比横跨型韧带分布更为广泛;放射型韧带连接神经根袖和椎间孔周围结构,与腰痛具有更密切的关系[31-32]。
腰椎韧带的载荷-位移呈非线性特征,是最早被研究的脊柱韧带。
随后,越来越多的颈椎和胸椎韧带的生物力学特性被报道[33]。
在认识脊柱韧带在准静态载荷下的力学性质后,一些学者开始研究韧带的黏弹性特征,载荷速度越快,其载荷-位移曲线约陡峭[33]。
脊柱韧带的应力松弛特征也展现出非线性黏弹性特点[34]。
脊柱韧带的生物力学性质会随时间以及韧带所承受的载荷而变化。
例如,Neumann等[35]发现,前纵韧带强度与其邻近椎骨BMD相关。
研究者在颈椎和腰椎都发现,韧带强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33]。
Kotani 等[36]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与脊柱固定器械平行的韧带刚度和强度都有所减少,推测与废用性萎缩有关。
脊柱韧带并非一条弹力带,其结构和功能更为复杂。
有研究发现,脊柱韧带内具有力学感受器,故可以推断韧带本身并不仅仅是脊柱的一个弹性稳定器,而很可能也扮演着主动的角色[37]。
因此,脊柱韧带的适应性和本体感受特性都应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脊柱韧带更详尽的定量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对于建立更精确的脊柱有限元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4 脊柱功能单位的生物力学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是脊柱的基本构成单位,包括两个邻近的椎体、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和椎骨间的韧带。
FSU对压缩载荷的生物力学响应是最早开展研究的领域[21]。
随后,许多学者对颈椎、胸椎和腰椎FSU的运动特征进行广泛研究,包括颈椎和腰椎的主运动和旋转-侧弯耦合运动分析[38]。
在脊柱运动分析中,首先定义了脊柱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即在固定载荷作用下FSU的全部ROM。
在FSU侧弯运动分析中的非线性行为导致对中性区(neutral zone,NZ)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