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制度改革历程

合集下载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汇率政策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汇率政策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汇率政策改革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这个制度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以及近年来的汇率政策改革。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大门,人民币汇率制度也开始进行改革。

当时的人民币采取了双重汇率制度,即“单一交易窗口”和“自由市场窗口”。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币的灵活性和市场化程度。

1994年,中国正式实行了统一的汇率结算制度,即“统一市场汇率制度”。

这一制度将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汇率确定为统一的市场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对汇率的干预。

2005年,中国宣布放开人民币汇率,并与美元挂钩,以一篮子货币为基准进行浮动汇率。

这一改革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标志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二、汇率政策改革的背景与意义近年来,中国面临着国内外多重挑战和变化,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在这一背景下,汇率政策改革成为中国政府调整经济结构和保持经济稳定的重要手段。

汇率政策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在人民币汇率上升的背景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刻不容缓。

2. 降低外部压力。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因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对于维护中国的国际声誉和稳定外部环境至关重要。

3. 促进市场化改革。

通过推动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汇率政策改革的主要举措与成效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改革,包括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增加外汇市场准入、推动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使用等。

这些举措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了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

通过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使市场对汇率的决定更加自由,提高了外汇市场的流动性和透明度。

中国汇率制度变迁史

中国汇率制度变迁史

中国汇率制度变迁史
3. 1994年至2005年:固定汇率制度再次调整 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1994年中国再次调整汇率制度,采取了“双向浮动汇率 制度”。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固定在8.28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但允许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内 浮动。
4. 2005年至2015年:汇率改革和汇率篮子制度 2005年,中国宣布改革汇率制度,实行了汇率篮子制度。人民币的汇率不再与美元单一 挂钩,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这一改革使人民币汇率更加市场化,汇率波动幅度逐 渐增大。
中国汇率制度变迁史
5. 2015年至今:市场化汇率制度 2015年8月11日,中国央行宣布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市场化汇率制度。人民币 的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央行只进行必要的干预。这一改革引起了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和 市场波动,但也增加了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 率的稳定和市场的平衡。此外,中国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外汇市场的监管和管理, 以确保汇率的合理稳定。
中国汇率制度变迁史
中国汇率制度的变迁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49年至1978年:固定汇率制度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了固定汇率制度。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固定不变,以1美元 兑换2.46元人民币的汇率为基准。这一制度在这段时期内基本保持稳定。
2. 1978年至1994年:双轨制汇率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开始逐步放宽对外汇的管制。1978年,中国实行了双轨制汇 率,即市场汇率和官方汇率并存。市场汇率主要适用于外贸、外资和旅游等领域,而官方汇 率主要适用于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

建国以来人民币汇率变化

建国以来人民币汇率变化

建国以来人民币汇率变化人民币是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时发行的,1949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天津首次公布人民币汇率。

从此以后到现在,人民币汇率经过了不断变化的历程。

如一、改革开放前1.第一阶段(1950~1952)这个时期由于人民币没有规定的含金量,所以人民币与西方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并不是按照两国货币之间的黄金平价来折算的,而是用物价对比法为基础进行计算。

也就是说,它的依据是物价水平。

新中国建立之初,国民党留下来的一副烂摊子导致物价飞涨,仅仅从1949年1月18日到1950年3月13日的13个月中,上海市场批发价格指数就上涨了21.43倍,同期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共调整了49次,从80(旧币)贬值到42000(旧币),据此套算出人民币兑其他货币的汇率。

1950年3月到1952年末,物价从上涨转向下跌,以及因为抗美援朝遭遇美国及其盟国一系列的物质封锁禁运,这时候政府需要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推动本国进口,所以把汇率调高到了26170(旧币)。

2.第二阶段(1953~1972)这个时期由于国内物价稳定,对外贸易也从私人手里转为国营公司统一经营,并且主要产品全都纳入国家计划,所以人民币汇率非常稳定。

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新人民币,这是建国后第一次进行的币制改革,1万元旧人民币兑换1元新人民币,从此直到1971年12月18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直是 2.4618。

1971年12月18日美元兑换黄金的官方价格全部贬值7.89%,人民币汇率则相应调整为1 2.2673。

3.第三阶段(1973~1978)这个时期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石油危机导致全球物价上涨,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所以我国也开始频繁调整人民币汇率,并且也参考西方国家货币汇率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办法,以避免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

其调整依据主要是,以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比重较大的货币品种进行加权平均。

1980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1973年的2.46逐步升值到1.50,反过来可以说,美元兑人民币贬值了39.2%。

中国的汇率变化趋势

中国的汇率变化趋势

中国的汇率变化趋势汇率是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兑换比例,它的变化对于国际贸易、外汇市场以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汇率变化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固定汇率到浮动汇率,再到逐渐实行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

本文将对中国汇率的变化趋势进行详细剖析,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首先,回顾中国的汇率制度演变史。

在1949年建国初期,中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长期维持在1:2.46的水平。

这种固定汇率制度意味着政府需要通过大量干预来保持汇率的稳定,对外储备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开放和国际贸易的扩大,固定汇率制度逐渐面临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放开了外汇管制,并开始了汇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1994年中国开始实施双轨制汇率制度,即在官方汇率的基础上开设一个外汇交易市场,行使市场调节作用。

这一措施的出台旨在解决外汇供求不平衡、黑市交易盛行等问题。

然而,双轨制并未能有效解决中国汇率问题,中国政府进一步推出了浮动汇率制度。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将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托管币篮机制改为单一美元汇率,即所谓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这一改革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将逐步由市场供求决定,政府不再直接干预汇率水平。

自此之后,人民币汇率开始逐渐升值,尤其是在2005年至2014年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8.2775升值至6.0504,升值幅度接近30%。

然而,2014年以来,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等因素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开始出现了贬值压力。

中国政府为了稳定汇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外汇干预、限制资本流出等。

此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度保持平稳,但在2015年8月中国央行突然宣布改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引发了汇率剧烈波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超过2%。

之后人民币汇率仍然保持在贬值的趋势,一度对美元贬值超过6.9元。

对于中国汇率变化趋势的原因,首先是由中国经济的内外因素共同影响。

汇率制度演变

汇率制度演变

保证了外贸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积极性
缓冲了国家既要扩大对外贸易又要稳定国 内物价的矛盾
人民币 汇率双 轨制
形成人民币对外的两个核算标准,不利于 外汇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企业之间的公平竞 争
局限性
阻碍了我国恢复在关贸总协定席位和加入世 贸组织的一大障碍
人民币汇率并轨并走向市场化阶段 ( 1994~至今)
第一阶段(1994~2004)
第二阶段(2005~至今)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 剂价格正式并轨,实行“以市场供为基础、 单一的有管理求浮动汇率”。这次汇改将人 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定为8.72:1,比之前的官 方汇率5.7:1一次性贬值33%。人民币的大 幅贬值,使得中国商品的价格一下子在世界 市场上变得便宜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成 为一个更加吸引外部投资商的地方,从此之 后,中国公司开始集体远征,中国经济走上 了外贸拉动型的道路。
♦ 从1950年到1952年,人民币汇
率逐渐调高,起伏回升。
人民币汇率稳定时期(1953~1978)
1953~1978年底,人 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一 直保持在1美元兑换2.46 人民币,人民币对英镑 汇率只有在1967年11月 英镑贬值14.3%才从1英 镑兑换6.89元调到5.91 元。
在这一时期,中国实行的是全面计 划经济体制,外汇管理体制是高度集中 、以严格行政管理为主的,汇率水平长 期基本不变,货币兑换受到严格限制, 汇率高估现象十分严重。因此,此间汇 率只在外贸企业中起统计折算工具的作 用,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调节作用完全 丧失。
案例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
08年7月份,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的负面影响 开始显现出来,人民币汇率在自05年以来的单边升值状 态下在7月16日创下6.8128的新高,而在随后的两个月 时间人民币汇率回落了300多点,9月11日汇率中间报价 为6.8457.随后的人民币汇率在一定范围内有着不同方向 的变动,但总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由于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有着诸多负面冲击,产 生许多不确定性,汇率的变动方向也要符合解决这一特 殊情况下由内部和外界因素引起的相关问题。由下图可 以清楚地看出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后的中国在08年九月到 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势较平稳。为了配合这一特 殊经济环境下的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应对外界作用 力的影响,人民币汇率有阶段性的升值或者贬值,但一 直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人民币汇改历史回顾

人民币汇改历史回顾

一.1953年~1973年,人民币与美元有正式的挂钩,汇率保持在1:2.46的水平上。

由于当时境内外贸很少,人民币汇率意义不大。

1973年,石油危机,世界物价水平上涨,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频繁。

为了适应国际汇率制度的转变与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人民币汇率采用“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计算法进行调整。

1980年的汇率调整为1:1.50。

1980~1994年,境内有双重汇率制度。

1981~1984年,初步实行双重汇率制度,即除官方汇率外,另行规定一种适用进出口贸易结算和外贸单位经济效益核算的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汇率固定在1:2.80的水平。

1985~1991年4月,复归单一汇率制度。

这阶段,随着留成外汇的增加,调剂外汇的交易量越来越大,价格也越来越高。

因此,名义上是单一汇率,实际上又形成了新的双重汇率。

1991年4月~1993年底,官方汇率数十次小幅度调低,但仍赶不上出口换汇成本和外汇调剂价的变化。

这时期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化与改革的特点是: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官方汇率逐渐向下调整。

1994年,人民币与美元非正式挂钩,汇率只能在1:8.27至1:8.28元之间浮动。

2005年7月21日19时,央行宣布美元兑人民币官方汇率由8.27调整为8.11,人民币升幅约为2.1%。

央行同时还宣布废除原先盯住单一美元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8年,人民币自2005年汇改以来已升值了19%,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停止了升值走势。

2010年6月19日,央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汇率制度作为一国主要的经济制度,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化与改革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第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汇率制度(1949至1952年)。

这时期的汇率制度基本上可看成是浮动汇率制度。

中国汇率制度的变化历程

中国汇率制度的变化历程

中国汇率制度的变化历程
1.1949年至1971年:固定汇率制度,1美元兑换
2.46人民币元。

2.1971年至1978年:双边挂钩制度,人民币与美元、欧元、日元等西方主要货币实行一对一挂钩。

3.1978年至1994年:人民币实行逐步贬值制度,从1美元兑换2.46人民币元逐渐贬值至1美元兑换8.62人民币元。

4.1994年至2005年:稳定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实行固定汇率制度,1美元兑换8.28人民币元,期间变动不超过0.3%。

5.2005年至201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人民币汇率改由市场供求决定,人民币对美元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率浮动幅度不得超过±0.5%。

6.2015年至今:实施市场化、协同化双重目标的汇率形成机制,推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变动更加强调市场供求。

人民币汇改历程

人民币汇改历程

人民币汇改历程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人民币汇率改革历史轨迹1994年1月1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措施之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将双重汇率制度改为单一汇率制度,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并将1美元兑换元人民币的官方汇率调整为当时通行的1美元兑换元人民币的市场汇率,一夜之间使人民币贬值33%。

新的“受控制的浮动汇率制度”使人民币在政府规定的较小范围内浮动。

1996年12月1日我国允许用于贸易的人民币与外币完全可兑换,但对买卖外币进行贷款和投资仍有规定和限制。

1997年-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并因在亚洲危机期间坚守不让人民币贬值的承诺帮助维护亚洲稳定而获得称赞。

通过央行频繁干预,人民币对换美元汇率被固定在1美元兑换元人民币。

2001年-2005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开始逐渐放松资本管制,但国际社会日益施压,促使人民币更快升值以帮助平衡全球贸易。

2004年2月允许香港银行提供有限的人民币零售银行服务,以促进跨境旅游消费。

2005年7月21日我国将历时10年的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改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一夜间升值%,与美元的兑换汇率为1美元兑换元人民币。

2005年7月22日人民银行宣布将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

2005年8月9日人民银行扩大外汇指定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

2006年1月4日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并保留撮合方式,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

2007年5月21日人民银行宣布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波动区间从%扩大至%。

2007年7月首批人民币计价债券在香港发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历程1948年12月1日,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支援全国的彻底解放,经华北、山东、陕甘宁、晋绥政府经过会商决定,将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农银行合并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并以原华北银行为总行。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全国统一的货币——人民币。

人民币及其汇率制度自诞生至今已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固定汇率、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双重汇率和向市场汇率过渡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三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1948—1978)从1948年12月人民币的诞生到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前,人民币汇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历了1949~1955年的旧人民币汇率和1955~1979年新人币汇率两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1949~1955年这段时期,人民币随着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和物价波动而不断进行着调整,1949年1月19日人民币汇率开始挂牌时,1美元合80旧人民币,由于当时物价上升的很快,而同期国外物价下跌,1950年3月13日调整为1美元兑换4200元人民币,这段期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为26170元。

从1955年新人民币的发行开始到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前提是人民币固定汇率机制形成时期。

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新人民币,新旧人民币的兑换比例为1:1000,由于这一时期我国建立和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受这种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民币汇率与市场严重脱节,并被长期高估,很难起到调节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价格杠杆作用。

这一时期的人民币固定汇率机制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考察:1955~1972年期间为一个阶段;1973~1979年期间为另一个阶段。

1955~1972年这一时期,我国已经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时,这一期间国际货币制度采取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从而使得各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所以,人民币汇率采取了稳定的方针,在原定汇率的基础上,参照各国政府公布的汇率进行调整除了个别货币的公开贬值或升值而做及时调整外,一般保持稳定不变。

例如,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1953年到1972年的20年内始终未变,一直保持在1美元兑换2.46人民币。

1973~1979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世界经济形势不稳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转嫁经济衰退的不利影响,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贯彻对外经济往来中平等互利的政策,我国制定人民币汇率的原则改为参照国际市场各国汇率变化的情况进行经常调整,以减少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蒙受损失。

原则上采用了盯住货币篮子的汇率制度,根据货币篮子平均汇率的变动情况来确定汇率。

(也就是说,选用若干有一定代表性的、与我国贸易相关的、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用这些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加权平均汇率的变动情况来计算并制定人民币汇率)1949—1955特点:从性质上说,人民币汇率属于自由市场汇率,随物价变化而不断调整;人民币汇率变动十分频繁,缺乏相对稳定性,又是一年多达50次。

1955—1979特点:实行的是贸易和非贸易单一汇率;人民币汇率根据“货币篮子”变化情况而定,汇率变动依然频繁;推行目的是保值,使得人民币的汇价定得过高,人民币被高估。

(二)、全面改革时期(1978—1993)——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进程中的人民币双重汇率并存时期随着1979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和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人民币固定汇率体制的弊端逐渐显露,越来越不利于加快国内经济发展和促进对外经贸活动的展开。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经贸关系的需要,发挥人民币汇率的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并逐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

对人民币汇率体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这一时期的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情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79~1985年期间的人民币汇率官方牌价与贸易内部结算价并存时期;1985~1993年期间的人民币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的并存时期。

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改革汇率制度,从1981年起实行双重汇率制度。

一种是适用于贸易外汇收支的贸易外汇内部结算汇率,这是内部调节进出口贸易的平衡价,是按照1978年全国出口平均换汇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润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是适用于非贸易外汇收支的汇价,按官方公布的汇价处理,仍然沿用原来的“一揽子”货币的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

1979—1985特点:人民币汇率是典型的双重汇率;性质上属于贸易型汇率,以我国贸易政策为中心,服务于出口创汇;人民币被高估,难以发挥其经济杠杆的作用。

1985—1993特点:性质上属于贸易型汇率,对贸易政策有极高的依附性;汇率多轨制,既有官方汇率,又有调剂汇率,还有黑市汇率;汇率调整机制僵硬,缺乏灵活性和弹性;汇率走势呈不断下跌趋势;官方汇率长期被高估,不符合人民币的价值;汇率没有完全发挥调节经济杠杆的作用。

(三)、深化改革时期(1994至今)——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4年1月1日开始,实行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市场调剂汇率并轨,并轨后的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有市场供求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形成的价格,并参照国际外汇市场的变化,每日公布人民币对美元及其他主要货币的汇价。

自1997年至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事实上盯住美元汇率制,演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管理浮动汇率制。

在2005年7月汇改之初,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出现2%的一次性升值,之后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在日均千分之三的波动区间内逐渐升值。

从2007年5月起,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的日均波动区间由千分之三上调至千分之五。

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升值幅度已经超过20%。

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中止了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的升值进程。

由于次贷危机爆发造成全球需求萎缩,中国出口增速显著下滑。

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速出现连续13个月的负增长。

我国的贸易顺差由2008年的2970亿美元锐减至2009年的1981亿美元。

在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近两年时间内,人民币汇率重新盯住美元。

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没有贬值,这为全球经济的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2009年年底起,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中国出口同比增速转负为正,并在2010年上半年取得月均36%的同比增速。

鉴于出口显著改善,中国政府在2010年6月重新启动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这次改革实质上是2005年7月改革的延续,中国政府重申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日均波幅千分之五的管理浮动汇率制。

和2005年7月汇改初期的一次性升值2%相比,2010年6月汇改重启时并没有出现一次性升值。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延续了此前小幅、渐进、可控的升值策略。

2010年6月19日至2010年8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仅由 6.83升值至 6.81,升值幅度不到0.3%。

但该时期内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双向波动的特征比较明显,这体现了中国央行试图通过在外汇市场上造成汇率双向波动,以防止市场建立人民币升值的单边预期,从而导致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流入的企图。

从2010年下半年起,发达国家明显加大了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的国际压力。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2010年9月29日,美国众议院以348比79的票数通过了《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旨在对低估本币汇率国家征收特别关税,矛头直指中国。

2011年10月,美国参议院以79比19的票数,程序性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管改革法案”立项预案,向中国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

特点:实行真正的单一汇率,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发生根本性变化,逐步确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形成机制;开始由阶段性调整波动阶段转入正常的小幅度波动阶段;近几年来,人民币受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影响,汇率升值压力大,升值趋势逐渐将强,市场供求因素在汇率形成中起的作用日渐加强。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历程一、高度集中的统一计划的外汇制度(1953年——1978年)1978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计划的外汇制度。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根据外汇供不应求的形势,初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政策;1953年以后,我国开始实行全面的计划经济,外汇管理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加强了管理上的计划性。

总体上来说,该阶段外汇制度变迁侧重在经常项目和汇率制度方面。

这一时期的外汇制度改革倾向于建立独立自主的外汇管理制度和汇价制度;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金融特权,禁止外币在市场上的流通;利用、限制、改造私营进出口商和私营金融业;扶植出口;鼓励侨汇;建立供汇与结汇制度,集中外汇收入和合理使用外汇,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全面的外汇体制改革(1978—1993)1978年以来,随着全党和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我国外汇管理遇到了新的挑战。

这期间,我过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外汇垄断经营与管理体制,到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外汇管理体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成立外汇局和颁布外汇管理条例1973年3月,我国外汇管理的主管机构——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成立,1980年12月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暂行条例》这是第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外汇管理法规。

这标志我国外汇管理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阶段。

2、实行外汇上缴和留成制度1979年8月,我国实行贸易和非贸易外汇留成的办法.各部门、地方和企业把收入的外汇卖给国家,国家按照规定的留成比例分配给他们外汇额度,留成的外汇可直接用于进口,也可在外汇调剂市场卖出。

该制度的实行,调动了企业和地方出口创汇的积极性,使得我国的外汇管理由过去的高度集中朝着既有集中又有适度分散的方向发展。

3、建立外汇调剂市场自从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后,有的企业有闲置的外汇,却需要人民币资金,而有些企业有进口项目和资金,却缺少外汇,因此我国建立外汇调剂市场。

外汇调剂市场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的外汇有计划分配逐步向市场调节过度。

4、改革外汇金融体系,引进外资金融机构从1979年起我国陆续批准了一些经营外汇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金融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中资合资银行等等;还同意了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分行;允许各专业银行业务交叉;此外还建立了全国性和地区性的综合银行。

这些表明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外汇金融系统。

5、建立对资本输出、输入的管理制度这时对资本输出和输入的管理内容主要有三点: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管理对外债的管理对境外投资的外汇管理6、发行外汇兑换券,放宽对境内居民的个人外汇管理为保证外国人在我国购买紧缺物资,取代外币在我国境内的流通,同时便于计算创汇单位的外汇留成,中国银行在1980年4月发行外汇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