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负载纳米氧化亚铜沸石复合物的制备和抗菌性能

合集下载

纳米氧化亚铜的性质及应用

纳米氧化亚铜的性质及应用

纳米氧化亚铜的性质及应用纳米氧化亚铜是指氧化亚铜(Cu2O)的粒径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的材料。

纳米氧化亚铜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纳米氧化亚铜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质。

由于其窄带隙和种子层的存在,纳米氧化亚铜表现出良好的光学吸收和发射性能。

这使得纳米氧化亚铜在光电子器件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如太阳能电池和光电催化剂。

其次,纳米氧化亚铜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

由于其禁带宽度较小,电子和空穴之间的载流子易于产生和输运,因此纳米氧化亚铜在电池、电容器和电致变色器件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此外,纳米氧化亚铜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其高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此外,纳米氧化亚铜还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

由于其特殊的晶体结构和表面活性位点,纳米氧化亚铜对于气相和液相催化反应具有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

例如,纳米氧化亚铜可用于催化还原苯酚、硝酚和酚醛等有机污染物,也可用于氧化亚硫酸盐和甲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此外,纳米氧化亚铜还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

研究发现,纳米氧化亚铜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且能够通过破坏细菌和真菌的细胞膜结构、干扰其代谢过程和抑制其生长等方式发挥抗菌作用。

因此,纳米氧化亚铜在医疗和环境卫生等领域的抗菌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此外,纳米氧化亚铜还可用于传感器和电子器件的制备。

由于其特殊的电学和光学性质,纳米氧化亚铜可用于制备气体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等。

此外,纳米氧化亚铜还可用于制备柔性电子器件、可穿戴设备等,展示出良好的电学性能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纳米氧化亚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在光电子器件、电池、催化、抗菌、传感器和电子器件等方面的独特性能使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然而,纳米氧化亚铜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制备方法的改进、稳定性的提高等。

因此,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纳米氧化亚铜的性质,并开发出更多的应用。

《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壳聚糖薄膜中的应用研究》范文

《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壳聚糖薄膜中的应用研究》范文

《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壳聚糖薄膜中的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抗菌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因其良好的抗菌性能、低毒性和广泛的适用性,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食品包装等领域。

壳聚糖薄膜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膜性。

因此,将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应用于壳聚糖薄膜中,可以提高薄膜的抗菌性能,拓展其应用范围。

本文将介绍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壳聚糖薄膜中的应用研究。

二、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1. 材料与设备制备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所需的材料包括银盐、还原剂、稳定剂以及载体等。

设备包括搅拌器、反应釜、离心机、烘干设备等。

2. 制备方法采用化学还原法或光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

具体步骤为:将银盐溶解在适当溶剂中,加入还原剂和稳定剂,通过搅拌和加热使银离子还原为银原子,形成纳米银颗粒。

然后通过离心、洗涤、烘干等步骤得到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

三、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在壳聚糖薄膜中的应用1. 壳聚糖薄膜的制备采用溶液法或熔融法制备壳聚糖薄膜。

具体步骤为:将壳聚糖溶解在适当溶剂中,加入其他添加剂(如增塑剂、抗菌剂等),搅拌均匀后制成薄膜。

2. 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在壳聚糖薄膜中的应用将制备好的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与壳聚糖溶液混合,搅拌均匀后制成含有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的壳聚糖薄膜。

这种薄膜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可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食品包装等领域。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壳聚糖薄膜中。

实验结果表明,含有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的壳聚糖薄膜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此外,我们还对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壳聚糖薄膜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提高了材料的性能和产量。

2. 讨论在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过程中,我们发现在选择还原剂和稳定剂时需要考虑其与银盐的配比和反应条件等因素。

纳米氧化锌及负载沸石的抗菌性能研究

纳米氧化锌及负载沸石的抗菌性能研究
锌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 ,研究表明 , 纳米氧化锌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 [ 2 ] ,而沸石是一 种内部充满了细微的孔穴和通道的物料中添加 5%的沸 石粉 ,能促进禽畜的肠道蠕动 ,促进消化 ,使禽畜 生长加快 ,体壮肉鲜 [ 3, 4 ] 。因此 ,我们采用均匀沉 淀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锌 ,并以沸石为载体 ,制备了 沸石 2纳米氧化锌复合体 ,以期达到杀菌和吸附毒 素的目的 。
(2)含纳米氧化锌的 PDA 培养基制备 : 方法 及配方同上 ,在加入琼脂前先加入纳米氧化锌粉 末 , 121 ℃灭菌 。灭菌混匀后倒平板 ,在平板上标 识不同氧化锌的浓度 。
b 黄曲霉接种 取新鲜培养的黄曲霉平板 (生长旺盛 ) ,接种 到 PDA 平板上 ,每个平皿接种三个菌落 。接种位 置呈等边三角形 ,接种时为了防止孢子飘到培养 基的其它地方 ,需要将平皿倒置接种 。 c 拍照 对在 30 ℃培养不同时间的平皿拍照纪录 。
( a)沸石 ; ( b) 300 ℃煅烧的沸石
1 31 2 化 学 研 究 与 应 用 第 21卷
由图 3可以看出 ,经过 300 ℃煅烧的沸石 ,其 XRD 谱图与未煅烧过的沸石基本一致 ,没有新的 衍射峰产生 ,各峰强度基本一致 ,这说明了 300 ℃ 的煅烧并没有改变沸石的基本结构 。
compared w ith acetacid at different times 注 :每小图中左为丙酸 2500 mg/L;右为空白 ;下为不同煅烧温度 (从左到右分别为 300 ℃,
500 ℃, 700 ℃)得到的纳米氧化锌 2500 mg/L 的氧化锌 ;第一行为 24 h的对照图 ; 第二行为 48 h对照图 ;第三行为 60 h对照图 。
以 N2为吸附质采用静态氮气吸附法 ,测得不 同温度焙烧的氧化锌的比表面积 。 1. 3. 3 抗菌性能评价

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性能研究

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性能研究

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性能研究摘要:纳米银作为一种强有效的抗菌剂,已被广泛应用于高分子材料中。

本文综述了纳米银在不同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性能研究,对其应用领域和机制进行了详细探讨。

结果表明,纳米银能够显著提高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可有效对抗多种细菌,并具有长效的抗菌效果。

然而,应用纳米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环境风险和生物毒性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深入探索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机制,同时关注其环境安全性,以推动其更广泛而安全的应用。

1. 引言随着抗菌耐药性的增加和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寻找新型高效抗菌材料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

纳米银由于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抗菌剂。

纳米银的应用领域众多,尤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性能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总结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性能研究,探讨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前景。

2. 纳米银的抗菌性能纳米银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包括耐药菌株。

纳米银通过释放银离子和直接与细菌交互作用的方式表现出抗菌性能。

研究发现,纳米银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和核酸,干扰其代谢过程,从而导致细菌的死亡。

此外,纳米银还能抑制细菌的生物膜形成,阻断其在高分子材料表面的生长。

3. 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应用广泛,包括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纺织品等领域。

在医疗器械方面,纳米银被用于制备抗菌涂层,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在包装材料方面,纳米银被应用于食品包装,可以延长食品的保鲜期并保持其卫生安全。

在纺织品方面,纳米银能够使纤维表面具有抗菌性能,从而防止细菌滋生和异味产生。

4. 纳米银应用中的挑战和安全性问题尽管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性能得到了广泛认可,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安全性问题。

首先,纳米银的环境风险引起了关注,其释放的银离子可能对环境造成潜在影响。

其次,纳米银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长期暴露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银基纳米复合物在口腔抗菌领域的研究进展

银基纳米复合物在口腔抗菌领域的研究进展
高。为克服以 上 不 足,研 究 人 员 将 AgNPs 负 载 到 其
它非银材料上制备银基纳米复合物用于口腔抗菌。目
前已报道的银基纳 米 复 合 抗 菌 材 料 有 银/金 属 氧 化 物
纳米复合物、银/碳材料纳米复合物、银/无机盐纳米复
合物等 [26-27]。
2 银/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物在口腔抗菌领域
fAgNPs
g.
尽管 AgNPs 在 抗 菌 方 面 有 诸 多 优 点,其 在 口 腔
抗菌领域的 应 用 潜 能 依 然 受 到 以 下 缺 点 的 影 响:Ag
-
NPs的粒径越小,抗菌 活 性 越 高,但 越 容 易 发 生 聚 集,
从而导 致 抗 菌 效 果 变 差 [9,25];AgNPs 的 细 胞 毒 性 较
2024,
41(
2):
1
6,
37.
XIE Y Y,
LYU Z.
Re
s
e
a
r
chp
r
og
r
e
s
so
fs
i
l
ve
r
-ba
s
ednano
c
ompo
s
i
t
e
si
no
r
a
lan
t
i
ba
c
t
e
r
i
a
lf
i
e
l
d[
J].
Chemi
s
t
r
i
oeng
i
ne
e
r
i
ng,
2024,
y& B
41(
2):

生物医学材料纳米银的制备及抗菌性能测试

生物医学材料纳米银的制备及抗菌性能测试

生物医学材料设计说明书纳米银的制备及抗菌性能测试起止日期:2013 年 1 月7 日至2013 年 1 月18日学生姓名班级生物技术班学号成绩指导教师(签字)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2013年1 月18 日摘要本文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溶胶,并利用纳米银的抗菌性,测定了纳米银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关键词:纳米银;抗菌;最低抑菌浓度ABSTRACT (根据中文重新修改)This article uses colloidal silver nanoparticles by liquid-phase chemical reduction, and the use of nano-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of silver, determination of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Nano-Silver on Escherichia coli. KEYWORDS:Silver nanoparticles; antibiotic;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1.前言1.1纳米银及其特性纳米银(Nano Silver)就是将粒径做到纳米级的金属银单质。

纳米银粒径大多在25纳米左右,对酵母菌、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等数十种致病微生物都有强烈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而且不会产生耐药性。

由于纳米颗粒的特殊效应,纳米银具有很高的表面能和化学活性,因此纳米银具备了光、热、电、声、磁、力学性能等,且广泛应用于防静电材料、催化材料、低温超导材料、生物传感器材料、电子浆料和抗菌抑菌材料等新兴的功能材料中。

作为抗菌剂,纳米银具有光谱抗菌、强效抗菌、抗菌持久、安全无毒、无耐药性等特点,因此研究纳米银的抗菌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纳米银的制备近年来,纳米银制备技术迅速发展,方法多种多样。

按实施状态,可分为乳液法、溶液法、气相法;按反应条件,有还原剂还原、光照、超声、加热、电极电解、γ射线辐射等;按反应前驱体,有离子型的,也有高纯度的固态银;按制备机理,又可分为化学还原和物理蒸发两大类。

纳米银的抗菌材料的制备

纳米银的抗菌材料的制备

纳米银的抗菌材料的制备
纳米银是一种具有优异抗菌性能的材料,其制备方法主要有物理法、
化学法和生物法等。

其中,化学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制备方法之一。

化学法制备纳米银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是还原银离子生成
纳米银颗粒,然后是将纳米银颗粒固定在载体上,形成抗菌材料。

还原银离子的方法有多种,如化学还原法、光还原法、微波还原法等。

其中,化学还原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的原理是将还原剂加
入含有银离子的溶液中,还原剂与银离子发生反应,生成纳米银颗粒。

常用的还原剂有氢气、乙醇、葡萄糖等。

将纳米银颗粒固定在载体上的方法也有多种,如溶胶-凝胶法、电沉积法、离子交换法等。

其中,溶胶-凝胶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的原理是将纳米银颗粒与载体材料混合,形成溶胶,然后通过热处理
或紫外线辐射等方法使溶胶凝胶化,最终形成抗菌材料。

除了化学法,生物法也是一种制备纳米银的方法。

该方法的原理是利
用微生物合成纳米银颗粒,然后将纳米银颗粒固定在载体上。

该方法
具有环保、低成本等优点,但制备过程较为复杂,且纳米银颗粒的大
小和形状难以控制。

总的来说,纳米银的抗菌材料制备方法多种多样,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需要考虑材料的性能要求、制备成本、制备难度等因素。

未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银抗菌材料的制备方法也将不断更新和改进,为人们提供更加优异的抗菌材料。

《纳米银-天然高聚物复合抗菌溶胶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范文

《纳米银-天然高聚物复合抗菌溶胶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范文

《纳米银-天然高聚物复合抗菌溶胶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篇一纳米银-天然高聚物复合抗菌溶胶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抗菌材料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对各种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纳米银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抗菌性能的材料,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在抗菌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然而,单纯的纳米银材料在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合成纳米银/天然高聚物复合抗菌溶胶,以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并进一步研究其抗菌性能。

二、实验部分1. 材料与试剂本实验所需的主要材料和试剂包括纳米银粒子、天然高聚物(如壳聚糖、海藻酸钠等)、溶剂(如水、乙醇等)以及其他必要的化学试剂。

2. 合成方法首先,将纳米银粒子与天然高聚物进行混合,通过适当的溶剂进行溶解和分散,然后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或物理作用,形成纳米银/天然高聚物复合抗菌溶胶。

3. 性能表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光散射(DLS)等技术对合成后的纳米银/天然高聚物复合抗菌溶胶进行形貌、粒径和分散性等性能的表征。

同时,通过抗菌实验评估其抗菌性能。

三、结果与讨论1. 形貌与粒径分析通过SEM和TEM观察,发现纳米银粒子与天然高聚物成功复合,形成均匀分散的溶胶。

DLS结果表明,复合溶胶的粒径分布较窄,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分散性。

2. 抗菌性能研究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纳米银/天然高聚物复合抗菌溶胶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其抗菌性能优于单纯的纳米银粒子,这可能是由于天然高聚物的存在提高了纳米银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的溶胶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发现低浓度的溶胶即可在短时间内显著抑制细菌生长。

3. 稳定性分析通过长时间观察和比较,发现纳米银/天然高聚物复合抗菌溶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即使在存放一段时间后,其形貌和粒径分布仍保持较好,这归因于天然高聚物的稳定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负载纳米氧化亚铜沸石复合物的制备和抗菌性能夏卓英;梁桥发;郑明艺;曾国【摘要】以葡萄糖为还原剂,聚乙二醇PEG400为模板,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沸石-纳米氧化亚铜复合体,采用络合浸渍法制备不同载银量的银掺杂氧化亚铜沸石,考察银的负载量对物质结构和抗菌性能的影响.运用X射线衍射、SEM等方法对复合抗菌剂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不同掺银量的沸石/Cu2O样品除了有立方晶系Cu2O的衍射峰外,还出现了少量面心立方结构Ag的衍射峰;随着银掺杂量的提高,Cu2O粒径逐渐降低,而银纳米颗粒粒径有所增加;采用滤纸片法和倍数稀释法分别测定了抑菌环直径和抑菌剂的最小抑菌浓度,研究银掺杂氧化亚铜沸石抗菌性能.结果表明,载银量为1%、3%和3%+2%的银掺杂氧化亚铜沸石抗菌剂对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其中载银量为3%的银掺杂氧化亚铜沸石复合物的抗菌效果较强;载银量为3%的银掺杂氧化亚铜沸石复合物对E.coli的抑菌效果较明显,最小抑菌浓度MIC为7.2μg/mL,而对S.aureus和B.subtilis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24和18μg/mL.%Silver doped cuprous oxide/zeolite comp osites with different amount of silver loaded 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complexation impregnation method with glucose as the reductant and nano cuprous oxide/zeolite as car-rier,which were fabricated by a chemical coprecipitation method with glucose as the reductant and polyethylene glycol PEG400 as the template.Effects of doping content of silver on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and the structure of composite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and SEM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ffraction peaks of cubic Cu2O appeared on X-ray diffraction ofzeolite/rnCu2O samples with different silver doped amount,besides a few amount of the diffraction peaks of Ag with face centered cubic structure.The grain size of Cu2O decreased gradually,but the silver nano particle siz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loading amount of Ag.The diameter of bacteriostatic annulus and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were determinated with filter paper method and multiple dilution method,by which the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of cuprous oxide zeolite composite of different Ag doping amount were researched.The results show that silver loaded cuprous oxide/zeolite has certain antibacterial property for Staphylococcus aureus,Escherichia coli and Bacillus subtilis, in which the amount of silver loaded as 1%,3%,3%+2%,and when the amount of silver loaded is 3%,the antibacterial effect is strongest.The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silver loaded cuprous oxide/zeolite with 3% of silver doping amount on Escherichia coli is more obvious,MI C of which is 7.2μg/mL,yet MIC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Bacillus subtilis are 24 and18μg/mL,respectively.【期刊名称】《功能材料》【年(卷),期】2017(048)012【总页数】6页(P12156-12161)【关键词】银掺杂氧化亚铜沸石;抗菌性能;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作者】夏卓英;梁桥发;郑明艺;曾国【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福建省现代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漳州 363000;闽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福建省现代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漳州 363000;闽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福建省现代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漳州 363000;闽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福建省现代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漳州 3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333;O614.122目前文献报道的载银氧化物有纳米SiO2、多孔SiO2、ZnO,Al2O3、TiO2和ZrO2等。

而铜基抗菌材料可以多种抗菌剂形式存在,比如单质铜类抗菌剂[1],氧化物类抗菌剂[2]等。

纳米氧化亚铜与其它铜源相比有如下优势:生物活性高、吸收率高、抗氧化性能高、安全性高、免疫调节能力强、可减少环境污染。

将银离子负载于具有良好吸附性能和离子交换性能的无机矿物材料上,比如利用蒙脱土[3]、沸石[4]、二氧化硅[5]、活性炭[6]等廉价载体担载银离子。

沸石作为载体,因其内部具有能牢固负载抗菌金属离子的空洞结构,所制备的抗菌剂具有一定的缓释能力,稳定性较高,适宜在抗菌材料中应用[7-9]。

有文献报道,Ag+离子的有效杀菌浓度在微摩尔量级,而银纳米粒子的有效杀菌浓度在纳摩尔量级[10],由于银纳米粒子有小的粒径和高的比表面积,它能快速吸附在细菌的细胞膜的表面,显著地改变细菌的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渗透性和呼吸功能,导致细菌死亡[11-12]。

本文以液相还原法制备出沸石氧化亚铜,然后以此为载体通过络合浸渍法制备出载银沸石氧化亚铜,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试验菌种,研究不同载银量的复合抗菌剂的结构形貌和抗菌性能。

Cu(CH3COO)2·H2O、NaOH、葡萄糖、聚乙二醇PEG400、无水乙醇、六偏磷酸钠、AgNO3、氨水、人造沸石(40~60目)(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分子式:Na2O·Al2O3·xSiO2·yH2O,为陶土、硅砂、碳酸钠等混合熔融而成的一种水合硅铝酸钠盐,颗粒度,76.2%;钙离子交换能力,20.0 mg/g);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技术琼脂粉,营养琼脂。

真空干燥箱;电子天平;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微量移液器;采用D8advance X射线衍射仪(德国Bruker公司)对样品进行进行XRD 表征;用S4800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观测样品形貌和尺寸。

称取4.5 g的葡萄糖溶于400 mL的CH3CH2OH /PEG/H2O三相溶液中,另称取4.75 g的Cu(CH3COO)2·H2O溶于250 mL水中,超声1 h后加入7 g的NaOH和配置好的葡萄糖的三相溶液。

将上述溶液水浴加热至70 ℃,保持25 min。

反应至体系变成红色,离心,用40 ℃蒸馏水和无水乙醇各洗涤3次,60 ℃真空干燥2 h,即可制得纳米Cu2O。

称取4.75 g的Cu(CH3COO)2·H2O和1.71 g的沸石加入250 mL的蒸馏水中,超声1 h。

按照制备Cu2O同样的步骤可得沸石/Cu2O质量比为3∶1的复合材料。

称取1.6 g的沸石-Cu2O加入75 mL超纯水中,再加入26.5 mL的3.26×10-4 mol/L六偏磷酸钠作为分散剂,于60 ℃水浴下搅拌混合形成水性悬浮液,保持溶液pH值=8。

另称取0.025 g AgNO3溶于2.5 mL的超纯水,加氨水形成银氨络合溶液,将其加入到前述溶液中。

再加入12.5 mL 1.77×10-2 mol/L葡萄糖溶液作为还原剂,继续搅拌2 h产生的纳米级银原子团簇附着在载体上,然后经离心、水洗、低于100 ℃下脱水,最后置于马弗炉中140 ℃热处理2 h,得到理论载银量为1%的Ag-沸石Cu2O抗菌粉体。

按同样的方法,改变硝酸银和还原剂量制得理论载银量为3%的Ag-沸石Cu2O抗菌粉体。

通过对3%的Ag-沸石Cu2O抗菌粉体的再次负载量2%得到理论载银量为3%+2%的Ag-沸石Cu2O抗菌粉体。

同时做Ag-Cu2O(理论载银量1%)对照。

制备过程的主要反应[13]是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大肠杆菌(E.coli)和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购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保存于实验室的低温冰箱内。

1.3.2 抑菌圈实验采用纸片扩散实验[14-15],抑菌性能评价:通过抑菌圈直径大小来判断抗菌剂是否具有抗菌能力。

抑菌圈直径≤ mm者,判为无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径>7 mm者,有弱抑菌作用;抑菌圈在10~20 mm者,有中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径>20 mm 者,有强抑菌作用[16]。

1.3.3 最小抑菌浓度采用稀释法得到不同浓度的抗菌液,然后点种细菌,通过细菌的生长与否,确定抗菌物质抑制受试菌生长的最低浓度,即最小抑菌浓度(MIC)[14-15]。

实验结果评判,不长细菌的为有抑菌作用;有菌落的为有细菌生长;无细菌生长的最小浓度为MI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