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熊猫的简介
国宝大熊猫的资料文字

国宝大熊猫的资料文字
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又称熊猫,是一种体长可达1.5米左右的灵长类哺乳动物,为国宝动物,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上最可爱的熊形动物。
它以竹子、泡芙、桃子、核桃等为食,原产于中国,以自然灭绝,在中国仅存于四川、云南的阔叶林中,主要栖息在山地的溪谷和竹林中。
二、大熊猫的特征
大熊猫外形呈熊状,毛比较粗,全身披有栗褐色的长毛,背部毛短,白色飘扬,其余部位毛较长,较粗糙。
面部棕色,眼睛黑色,鼻子尖,头部较大,四肢较长,与其它灵长类动物一样,它靠眼角膜上的手指状肉条,在树枝上爬行。
大熊猫有丰富的行为,包括走、跳、上树、空中前蹬、背跨乱打等,还能发出“哼哼哼”的声音。
三、大熊猫的保护
大熊猫被列为全球重要野生动物保护中的重点物种,国家对大熊猫的保护采取了种种措施,如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禁止野生大熊猫的偷猎捕捉,实行资源回收管理。
大熊猫国家公园除保护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外,还开展大熊猫的繁殖观赏,以及把大熊猫有机地引入人类之中,以便于更多的人群对其进行观赏、研究,提高大众对大熊猫的保护意识。
- 1 -。
大熊猫的资料完整介绍

大熊猫的资料完整介绍简介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为罕见的哺乳动物之一。
以其可爱的外貌和特殊的饮食习性而闻名于世。
大熊猫是中国国宝,也是一种受到国际公约保护的濒危物种。
本文将全面介绍大熊猫的分类、外貌特征、栖息地、饮食习性、繁殖方式等相关资料。
分类大熊猫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熊科、熊亚科、大熊猫属(Ailuropoda)。
外貌特征大熊猫是中型熊科动物,体型较大,体重可达到100公斤左右。
它有着圆胖的身体,头部大而圆,四肢短粗。
大熊猫的体毛呈黑白相间的图案,脸部呈白色,耳朵黑色,眼圈黑色,眼睛呈椭圆形,外形十分可爱。
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因此具有特殊的饮食习性。
栖息地大熊猫栖息在中国西南部的山区地带,主要分布于四川、甘肃和陕西等省份的高山森林地区。
大熊猫对生境的要求较高,适宜的栖息地主要包括海拔1500到3000米之间的高山地区,以及有丰富竹子资源的森林。
饮食习性大熊猫是典型的竹食性动物,约90%的食物是竹子。
它们有着特殊的消化系统,可以消化竹子中的纤维素。
此外,大熊猫也会吃一些其他植物、草本和水果。
每天,大熊猫需要食用10到20公斤的竹子来维持其体重。
繁殖方式大熊猫的繁殖季节通常在每年的2月至5月之间。
雌性大熊猫在发情期通常只有3到7天的时间,此时雄性大熊猫会通过嗅觉的方式寻找合适的伴侣。
雌性大熊猫通常一次只生育1到2只幼崽。
幼崽在出生后非常脆弱,通常要依靠母亲的照料来生存。
幼崽在出生后会保持白色的毛色,约三个月大时开始逐渐变为黑白相间的色彩。
保护现状由于生境破坏、栖息地减少、食物资源减少等原因,大熊猫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威胁。
1984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大熊猫列为濒危物种。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大熊猫的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增加食物来源,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实施等。
目前,大熊猫的保护状况有所改善,但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
收集国宝大熊猫的资料三年级

收集国宝大熊猫的资料三年级一、大熊猫的外貌特征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它身体肥胖,体态圆润,四肢粗短。
大熊猫的体毛黑白相间,头部、四肢和肩背部分为黑色,而背部、腹部和尾巴则是白色的。
大熊猫的眼圈呈黑色,眼睛黑白分明,非常可爱。
大熊猫的耳朵较小,圆形而立起,非常敏感。
二、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的山区。
它们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竹子丛中。
大熊猫是以竹子为主食的,每天需要吃掉30多公斤的竹子来维持身体的能量消耗。
大熊猫在野外的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清晨和傍晚,白天则以休息为主。
它们喜欢爬树和游泳,有时也会在竹林中打滚。
三、大熊猫的繁殖方式大熊猫是典型的孤居动物,一般在3-4岁时达到性成熟。
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是大熊猫繁殖的主要时间段。
大熊猫的妊娠期约为5个月,一般会在秋季产仔。
大熊猫的幼崽出生时非常小,只有100克左右,全身无毛。
它们会在母亲身边成长,母亲会用温暖的体温来保护幼崽。
四、大熊猫的保护现状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大熊猫的数量逐渐减少,面临濒危的境地。
为了保护大熊猫,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设立了大熊猫保护区,加强了野外巡护工作,禁止狩猎和乱砍滥伐。
同时,国内外的科研机构也加强对大熊猫的研究,希望通过科学手段来保护这一珍稀物种。
五、大熊猫与人类的关系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
它们的可爱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许多国家都将大熊猫作为礼物赠送给其他国家,以增进友谊。
同时,大熊猫也成为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保护。
六、大熊猫的国际合作为了更好地保护大熊猫,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
中国积极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究大熊猫的保护和繁殖技术。
同时,中国还与其他国家签订了大熊猫合作协议,将大熊猫借给其他国家展览和繁育。
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友谊,也为大熊猫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国宝熊猫的特点和资料

国宝熊猫的特点和资料熊猫,又称大熊猫,是世界上最受关注和保护的动物之一、它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的珍稀动物。
以下是关于熊猫的特点和资料,探讨了它的外貌、生活习性、栖息地以及保护措施等内容。
一、外貌特点:熊猫是一种大型哺乳动物,体型较大,体重可达到100-150公斤。
它的身长约1.2-1.8米,肩高60-90厘米。
熊猫以其特有的黑白色斑纹而闻名。
熊猫的大部分身体覆盖着白色的毛发,四肢、耳朵以及眼周围有黑色斑块。
黑色的眼圈给它的脸部增添了一些特别的魅力。
熊猫的尾巴较短,通常只有10-15厘米长。
二、生活习性:熊猫是一种主要以竹子为食的动物。
科学研究表明,竹子占据了熊猫日常饮食的99%以上。
由于竹子富含纤维素和低蛋白质,熊猫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来摄食和消化。
熊猫主要在夜间活动,并有较强的攀爬能力。
在野外,它们通过攀爬树木或岩石来保护自己。
熊猫是一种独居动物,它们喜欢独自生活,并通过大声呼叫来宣示自己的领地。
繁殖是熊猫群体保持健康的关键。
成年雄性和雌性熊猫具有明显的繁殖季节,通常在每年的春季或夏季交配。
雌性熊猫通常在生育季节会生育1-2只小熊猫,但只有一个幼崽能够幸存下来。
三、栖息地:熊猫主要栖息在中国的四川、陕西、甘肃和青海等地区的山地竹林中。
这些地区以湿润的气候和多样化的地形而闻名,提供了熊猫所需的食物和栖息环境。
熊猫的栖息地受到了人类活动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威胁。
例如,农业扩张导致竹林减少和分离,使得熊猫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
同时,全球气候变暖也对熊猫的存活带来了威胁,因为它们对于凉爽和潮湿的环境有更高的适应性。
四、保护措施:中国政府和各种国际保护组织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熊猫。
首先,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熊猫的栖息地。
这些保护区提供了足够的食物和完整的生态链,帮助熊猫实现繁殖和生存。
此外,中国政府还进行了大量的培育和放归熊猫的工作。
熊猫繁育研究中心和养殖基地致力于提供最佳的生存环境和食物供应,以确保熊猫幼崽的健康和成长。
有关国宝熊猫的资料

有关国宝熊猫的资料国宝熊猫,又称大熊猫,是中国珍稀动物之一,被誉为“国宝”级动物。
熊猫是一种以竹子为主食的大型熊科动物,外形可爱,体态圆润,因其黑白相间的皮毛而备受人们喜爱。
熊猫主要栖息在中国中西部山区,以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为主要分布区域。
熊猫的身体呈圆柱形,头圆脸圆,体态庞大而笨重,行动迟缓。
熊猫的体长可达1.5米,体重可达100公斤以上,是一种典型的草食性动物。
它们主要以竹子为食,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竹笋和竹叶来维持生活。
由于竹子的纤维质量低,熊猫的消化系统并不是很发达,因此需要大量食物来维持体力。
熊猫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们的黑白相间的皮毛,黑色的眼圈和黑色的耳朵,使得它们看起来更加可爱。
熊猫的黑白相间的斑纹也是每只熊猫独一无二的,就像人类的指纹一样,每只熊猫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外貌特征。
熊猫是一种濒临灭绝的动物,目前全球野生熊猫的数量不足2000只,主要威胁来自栖息地的破坏、盗猎和气候变化等因素。
为了保护这一珍稀动物,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力度、开展科学研究等,以确保熊猫能够继续繁衍生息。
熊猫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来野生熊猫的数量有所增加,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保护熊猫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这一物种本身,更重要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为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不仅是一种珍稀动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
熊猫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朋友,它们的存在让人类意识到自然界的奇妙和宝贵,唤起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关注。
总的来说,国宝熊猫是一种珍稀而可爱的动物,它们的存在对人类和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熊猫和其他珍稀动物做出自己的努力,共同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希望未来熊猫能够继续繁衍生息,永远生存在我们的世界中。
大熊猫的资料

大熊猫的资料大熊猫,又称熊猫,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
它们是中国的国宝,也被认为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保护物种。
大熊猫是一种温和而古老的动物,活动范围局限于中国的山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大熊猫的特征、习性、栖息地以及保护措施。
大熊猫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之一,以其可爱的外貌和温和的性格而闻名。
它们的体形庞大,通常成年熊猫的体长可达到1.2至1.9米,肩高达到0.6米。
熊猫的体重通常在80至150公斤之间。
它们有着圆胖的体型,黑白相间的毛发和肥大的圆脸,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所以它们被认为是竹食性动物。
据科学家的研究,熊猫的食量很大,每天需要吃约10至20公斤的竹子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虽然竹子是它们的主要食物,但大熊猫也会偶尔吃些水果、坚果和鸟蛋等其他食物。
尽管大熊猫的食谱以竹子为主,但它们的消化系统适应了这种特殊的饮食需求。
除了喜欢吃竹子外,大熊猫还以其懒散和温和的性格而闻名。
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和睡觉,每天睡眠时间可长达10至16个小时。
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才会进行活动,例如觅食或繁殖。
熊猫的性格温和友善,很少主动攻击其他动物或对人类造成伤害。
大熊猫的自然栖息地主要在中国的高山地带,如四川、甘肃、陕西和青海等省份。
它们一般生活在海拔1500至3500米的森林中,这些地区有丰富的竹子资源供它们食用。
熊猫需要大面积的栖息地来满足其生存需求,包括竹林和适合觅食的区域。
由于野外环境的改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大熊猫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威胁。
1970年代,大熊猫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临灭绝物种。
中国政府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来拯救大熊猫。
其中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砍伐竹林、禁止非法狩猎和饲养熊猫等。
这些保护措施逐渐取得了成效。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大熊猫的数量有所增加,目前的总数约为1800只左右。
然而,大熊猫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如栖息地丧失、繁殖障碍和食物供应不足等。
国宝大熊猫的资料摘抄

国宝大熊猫的资料摘抄
国宝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的珍稀动物,是世
界上仅存的8种熊的其中之一,是生物学上的“活化石”,也是世界自然
界的图腾之一、大熊猫身形短胖,头圆耳小,四肢短而健壮,特别是前肢,拇指向外可迅速夹紧物品,拥有极高的攀爬能力和耐力。
大熊猫是中国珍贵的宝贵资源,其分布地只限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青海的高山森林中,是全球保护性动物,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
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
大熊猫以竹子为主食,也食草、水果、昆虫等,非常挑剔。
大熊猫的
生殖力很低,每年发情期只有3-7天的时间,能够孕育后代的机会非常有限。
大熊猫的繁殖也是一个国家重点保护的方向,目前中国大熊猫的数量
在350只以上,但其中野生活动的只有不到200只。
自从大熊猫被首次引入到国外,全世界就对它的生境和保护感到极度
关注。
为了加强大熊猫的保护和繁殖,中国多次与其他国家开展了大熊猫“外交”,担负了一定程度上的人类使命。
在中国文化中,大熊猫是吉祥物,代表着和平、友好、幸福和繁荣,
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
大熊猫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赞誉和热爱,
成为人们所向往并且爱护的生物。
总之,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和世界生物多样性的瑰宝。
为了保护大熊
猫这一珍稀动物,我们需要加强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和生态环境,加强生态
教育,从源头上推动大熊猫的保护工作。
同时,在世界的范围内,我们也
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努力,保护我们共同的财富。
保护动物知识普及之大熊猫介绍

保护动物知识普及之大熊猫介绍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特有的、备受瞩目的国宝级动物,也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物种之一。
以下是一些关于大熊猫的知识普及:
生态特征:
栖息地:大熊猫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亚热带和温带的竹林地带,特别是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和云南等省。
饮食习性:大熊猫以竹子为主食,约99%的食物来自于竹子,同时也吃一些水果、小型哺乳动物和鸟蛋。
外貌特征:大熊猫身披黑白相间的毛皮,黑色的眼圈、大耳朵和圆圆的脸庞形成了独特的标志性外观。
濒危原因:
大熊猫面临着多种濒危威胁,其中包括栖息地丧失、竹子的减少、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大熊猫数量的急剧减少。
保护措施:
栖息地保护: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建立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划定保护地带,严格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
人工繁育:通过人工繁育计划,成功培育了大量大熊猫后代。
这些幼崽在一定时期后被释放到野外,以提高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科学研究:对大熊猫的生态学、行为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以制定更有效的保护策略。
国际合作:
中国积极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合作,共同推动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全球保护工作。
大熊猫是珍贵的生物资源,不仅仅是中国的国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自然遗产。
通过科学保护和人工繁育,我们有望确保大熊猫在地球上继续繁衍生息,为后代留下这一珍贵的物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宝熊猫的简介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英文名称:Giant pand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
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
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
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2019年11月12日,2019大熊猫最新数据发布,全球圈养大熊猫数量达600只。
一、物种学史1、进化历史大熊猫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大熊猫成员——始熊猫的化石出土于中国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
在长期严酷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中,和它们同时代的很多动物都已灭绝,但大熊猫却是强者,处于优势,成为“活化石”保存到了今天。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大熊猫的标准中文名称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一样的熊”。
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
始熊猫的主支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形比熊猫小,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卵生熊类,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发现了化石。
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
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
生活中的大熊猫的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还有一个“拇指”。
这个“拇指”其实是一节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做“桡侧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
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
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
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
中国人对熊猫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文字产生初期就记载了熊猫的各种称谓。
《书经》称貔,《毛诗》称白罴(pi),《峨眉山志》称貔貅,《兽经》称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貘,等等。
1869年3月,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神父(1826.9.7~1900.11.10),在中国四川雅安宝兴县的邓池沟(穆坪)教堂附近科学考察时,发现了当地人称为白熊、花熊的踪迹。
通过当地猎人的帮助,4月1日,他采集到白熊标本,毛色有黑有白,脚掌底部多毛,样子像熊,这是他从未见过的奇异动物。
它的标本和骨骼运到法国。
经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家阿尔封斯·米勒·爱德华兹鉴定,“黑白熊”是一个新物种,定名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猫熊),鉴定报告发表在1869年《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之新文档》第五卷,从此,匿居荒野的猫熊进入人类文明的视野。
2、古今命名大熊猫的近代名称(即中国国内通行的中文名称),最初定名本叫猫熊或大猫熊,意思是它的脸型似猫那样圆胖,但整个体型又像熊,有的甚至把它隶属于熊科。
由于在20世纪50年代前,中文的书写方式是直书,认读是自右到左,而改为横书后则从左到右,当1939年四川北碚博物馆展出时说明标题用横书,名猫熊,而当时参观者习惯了直书自右到左的认读,误认为熊猫。
自此,首先在主产它的故乡(四川),长此以往向传讹误,久之也就习以为常的把猫熊更名为熊猫了。
以后,它通用的中文名叫大熊猫,也就被人们所公认。
它的地方名,在它的故乡里多叫白熊、或白老熊,也有叫花熊的;在岷山藏族地区叫荡或杜洞尕(gǎ),平武白马达布人则叫洞尕;凉山彝族叫峨曲。
所有这些地方名,虽称呼不同,而其含义与古籍中叫的貔貅或貘,无非都是说明它的体色白,或黑白,或体型似熊。
大熊猫的别名还有华熊、竹熊、银狗和大浣熊等。
银狗,这是因为小熊猫的地方名和商品名叫金狗,相对应的熊猫体色白而叫它银狗。
竹熊则以它主要食性为竹子而似熊命其名。
华熊说明它是中华民族所特产的珍奇异兽。
西方世界认识它后,最初将它翻译成“大猫熊”或“猫熊”,但又一传说,在20世纪报上初次发表新闻时,偶然被颠倒成“熊猫”,未料到竟成为通用的名称了。
若沿着这些名称为线索,可以追溯出许多充满神奇的记载。
3、发现始末宝兴县位于中国四川西北部,该地山峦重叠、溪泉甘美、树木参天,四季景色宜人。
处于盆地向高原高山的过度地带。
蕴藏着全中国近四分之一的动物物种,其中许多是珍禽异兽。
1862~1874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在中国居住期间,得知四川宝兴一带动物种类很多,有一些是人们尚未知晓的珍稀物种,便从上海到达宝兴,担任穆坪东河邓池沟教堂的第四代神父。
1869年的春天,戴维在途中路过一户姓李的人家,突然,挂在墙上的一张黑白相间的奇特动物皮深深地吸引了戴维。
主人告诉他:当地人叫这种动物是“白熊”、“花熊”或“竹熊”,它很温顺,一般不伤人。
戴维异常激动,他估计这种动物“将是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这次发现将填补世界动物研究的一个空白。
为了得到这种奇特的动物,戴维雇佣了20个当地猎人展开搜捕。
3月23日,猎人们送来了第一只小“白熊”,遗憾的是他们为了便于携带,把它弄死了。
1869年5月4日,戴维捕到一只“竹熊”,他给“竹熊”取名“黑白熊”,那只憨态可掬的“黑白熊”毛茸茸、黑白相间的外貌,以及又圆又大的脑袋和滑稽可笑的动作倍受戴维的喜爱。
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喂养,戴维决定将这只可爱的“黑白熊”带回法国。
这只可爱的“黑白熊”经不起长途山路的颠簸和气候的不断变化,还没运到成都就奄奄一息了,戴维只好非常惋惜地将这只“黑白熊”的皮做成标本,送到法国巴黎的国家博物馆展出。
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竟然就这样产生了。
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将这张兽皮展出,经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充分研究后认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是与中国西藏发现的小猫熊相似的另一种较大的猫熊,便正式给它定名为“大猫熊”。
1939年,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其中“猫熊”标本最吸引观众注意。
它的标牌采用了流行的国际书写格式,分别注明中文和拉丁文。
但由于当时中文的习惯读法是从右往左读,所以参观者一律把“猫熊”读成“熊猫”,久而久之,人们就约定俗成地把“大猫熊”叫成了“大熊猫”。
台湾有家报纸曾撰文给“熊猫”正名,但人民已经习惯,反而觉得“猫熊”不那么顺口了。
从此,“大熊猫”这个现代名称就这样诞生了!戴维也就成了第一个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宝兴大熊猫的外国人。
大熊猫的发现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
从那以后,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探险家、游猎家和博物馆标本采集者来到大熊猫产区,试图揭开大熊猫之迷并猎获这种珍奇的动物。
其中包括美国罗斯福总统的两个儿子西奥多·罗斯福和克米特·罗斯福。
两兄弟先是到戴维发现大熊猫的宝兴县,一无所获,然后又进入大凉山。
在越西县他们开枪打死了一头大熊猫,作成了标本带回美国。
以后又有德国、英国等国的探险家猎获大熊猫,从中国猎人手中收购的就更多了。
一时间不少西方国家的博物馆里都有了大熊猫的标本。
但他们始终没能捕获到一只活的大熊猫。
在戴维神甫发现大熊猫的67年之后,1936年,35岁的纽约女服装设计师露丝·哈克利斯新婚。
她丈夫威廉·哈克利斯是一个狂热的探险家,结婚后两周就奔赴中国寻找大熊猫。
然而威廉还未到达大熊猫产区便病死在上海。
露丝决心完成丈夫的遗志,在丈夫去世两个月后的1936年4月启程前往中国。
露丝的探险队仅有两个人——她和25岁的美籍华人杨昆廷。
他们从上海乘坐小木船逆水而上到达成都,然后进入汶川,在深山老林里寻觅大熊猫的踪迹,设置猎捕的陷阱。
1936年11月9日,当杨廷昆从树洞里捉出一只毛茸茸的小动物,递到已经冻得麻木的露丝怀里时,她简直难以相信,这就是西方人半个多世纪以来梦寐以求的大熊猫活体,露丝以为这只不到3磅的小家伙是雌性(后来证明是雄性),便用杨廷昆妻子的名字给它取名“苏琳”。
幸运的露丝带着苏琳迅速返回成都,随即乘飞机到上海。
尽管西方人已寻求大熊猫半个多世纪,并且知道它是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但直到那时,中国人对大熊猫的了解还几乎为零。
猎人可以任意捕猎这种“熊”,政府也没有任何保护的规定和措施。
露丝的麻烦并不在于她捕获了大熊猫,而是进入中国内地的手续不全,因此不能离境。
最后她采取行贿的办法登上了到美国的轮船。
她把苏琳装在一个大柳条筐里,在海关登记表上写上“随身携带哈巴狗一只”,混出了海关。
露丝带着苏琳还在太平洋上航行,越洋电报早已把消息传遍了美国。
轮船在旧金山码头靠岸时,正是圣诞节的前一天,惊喜万分的美国人在码头上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他们为珍贵的客人安排了最豪华的套房,召开隆重的欢迎晚会。
苏琳被送到许多大城市展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
曾经为寻找大熊猫到过中国的罗斯福的儿子西奥多见到苏琳时,十分动情地说,“如果把这个小家伙当作我枪下的纪念品,我宁愿用我的儿子来代替。
”经过激烈的竞争,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得到了苏琳。
人们像潮水似的涌向这里,最多的一天达4万人,超过了该动物园的入园最高记录。
苏琳的一举一动都成为报纸的新闻。
商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制大熊猫形象的产品。
时髦女郎身着大熊猫图案的泳装招摇过市。
甚至一种鸡尾酒也以大熊猫为名。
露丝和苏琳的故事成为畅销书,并搬上了银幕。
不幸的是苏琳只活了一年,被做成标本永久陈列。
苏琳的出现,使大熊猫从博物馆走进大众。
它不仅珍稀,而且可爱,一时间成为了全世界的动物明星。
各西方大国竟相到中国捕捉大熊猫,从1936年到1941年,仅美国就从中国弄走了9只大熊猫。
成都的教会学校华西大学在其中帮了大忙。
在大熊猫产区呆了20年,有“熊猫王”之称的英国人丹吉尔·史密斯在1936年到1938年的3年间,共收购了9只活的大熊猫,并把其中6只带到了英国。
二战期间,伦敦动物园的大熊猫“明”在德机的轰炸下表现镇定,玩耍自如,成为伦敦市民心目中的战时英雄。
在战争最严酷的时候,报纸仍然在报道明的生活。
明在1944年底去世。
《泰晤士报》刊登的讣告称:“她可以死而无憾,因为她给千百人带来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