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剖析

合集下载

世界古代史下名词解释

世界古代史下名词解释

圣德太子改革:是在日本日趋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形势下,以圣德太子为首的统治者对政治体制的改革,主要规范了朝廷贵族官僚的身份制度,加强朝廷纲纪,崇尚佛教,积极摄取唐朝文化,向中国派遣留学生,谋求与隋建立对等的外交关系。

此次改革主要限于文化精神方面,没有涉及社会根本问题,收效不大,但是它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积极输入了中国文化,为日后的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

大化改新:是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在遣唐留学生的影响支持下,以唐代国家为典范,为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律令制国家而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改革改变了政权性质,使之成为封建性质的律令制中央集权国家,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八色之姓:是天武天皇时期规定的八种不同的姓,这些姓是根据与天皇家的血缘关系的远近顺序赐给的。

赐姓的目的是“更改诸氏之族姓,作八色之姓,以混天下万姓。

这八色之姓的制定,在此后律令制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明确官僚阶级级别的作用。

壬申之乱:是日本古代发生的最大型内乱,天智天皇死后,天智天皇之子大友皇子与天皇胞弟大海人的皇权争夺战,结果大海人获胜,消灭了大友朝廷,反映了改新的时代要求。

大海人即位后,全面推进改革,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

印度教:亦称新婆罗门教,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融合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思想,又吸收了印度其他的民间信仰,最终演化而成的。

它是适应封建制产生和发展的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内容有信奉吠陀、多神论和业报转世之说。

阇提:是印度中古时期,随着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在吠舍、首陀罗中产生的从事不同职业的集团。

其相互隔绝,不准通婚,内部职业世袭,设立管理机构监督成员遵守规章制度和风俗习惯,违者要受到惩罚。

随着手工业分工的加细,各种手工业阇提的数目不断增加,这种制度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希吉拉:由于麦加的封建势力反对伊斯兰教,对穆罕默德及其信徒加以迫害,他们被迫迁往麦地那,这次迁徙叫做希吉拉,对伊斯兰教的胜利和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1.史前人类:1直立人中国学者习惯‎上称为猿人,生存年代170(或150)万年前至30(或20)万年前,其化石在欧、亚、非三洲均有发‎现。

其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容量大约从‎ 800 毫升到1200 毫升,平均身高为160厘米;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现‎代人,其直立人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

2早期智人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活于距今25 万年至4 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但仍带有一些‎原始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颌部前突等,脑容量平均为‎ 1350 毫升。

其化石目前在‎亚、非、欧三洲有多处‎发现。

3晚期智人晚期智人也称‎现代智人,过去称为新人‎,生活距今四五‎万年前至1 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大致相‎同,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额明显,脑容量平均为‎1400 毫升以上。

他们的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州‎和澳洲也有发‎现。

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

4血缘家族血缘家族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

马克思曾经指‎出:“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种社会组‎织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孙子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

这种家族形式‎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而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

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

在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

在那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5氏族原始社‎会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血族团‎体。

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氏族是人类各‎族普遍存在过‎的社会组织。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世界史之古代史一、名词解释(一)古代埃及1、《莱登草纸》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

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

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

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

《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

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

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

埃及军队惨败。

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

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

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

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

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最远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还出兵利比亚和努比亚,大肆掳掠土地、奴隶和财富。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3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也称现代智人,过去称为新人,生活距今四五万年前至 1 万年前。其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大致相同,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额明显,脑容量平均为 1400 毫升以上。他们的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州和澳洲也有发现。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
4血缘家族 血缘家族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马克思曾经指出:“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在这种社会组织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 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 孙子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这种家族形式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 义务,而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 在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在那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5氏族原始社会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血族团体。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氏族是人类各族普遍存在过的社会组织。产生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约相当于旧石器中、晚期。常以某种动、植物作为本氏族 共同的图腾标记。氏族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实行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阶级 公共事务由选举的氏族长管理,重大事情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成员都处于自由、平等的地位。
,眶上脊粗壮;脑容量大约从 800 毫升到 1200 毫升,平均身高为 160厘米;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现代人,其直立人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
2早期智人 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活于距今 25 万年至 4 万年前。其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但仍带有一些原始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颌部前突等,脑容量平均为 1350 毫升。其化石目前在亚、 非、欧三洲有多处发现。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涅杰斯:中王国时期的奴隶主阶级,除贵族奴隶主外,还有一个新兴的奴隶主阶层,即强有力的涅杰斯。

涅杰斯起源于古王国时期的下层自由民,在争取统一的斗争中,他们起过重要作用,并从此发展起来,涅杰斯这个阶层也开始分化,一部分人不止在经济上富有,而且成了高度显贵,他们成为中王国时期王权的重要支柱,也有相当多的涅杰斯变得贫困不堪。

红白玫瑰战争:通常指英国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的支持者之间为了英格兰王位的断续内战。

两个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皇族的分支,是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后裔。

玫瑰战争不是当时所用的名字,它来源于两个皇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和约克的白玫瑰。

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始于氏族公社的产生,终于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

那时,人们已经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妇女从事采集,男子从事渔猎,实行族外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只能按母系计算。

母系氏族以年长的妇女为氏族长。

妇女在生产起重要作用。

圣德太子:日本古代著名政治家。

在任期间他派出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推行改革,制定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加强中央集权。

这次改革虽然由于大贵族反对而失败,但他却为以后的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

对偶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类基本的婚姻形态,前期实行望门居,后期实行从妇居,本质上属于群婚时期.婆罗门教:印度国家形成过程中于公元前7世纪产生的唯心主义宗教思想.梵天为宇宙主宰,信仰三大主神,主张业力轮回,是维护奴隶制的思想工具.希波战争:公元前5世纪前期,第一阶段为波斯对希腊的侵略战争,经过马拉松等战役波斯被打败,第二阶段为雅典与波斯争夺东地中海霸权而战。

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使波斯帝国走向衰落,但成为希腊奴隶制发展的转折点,促进了希腊奴隶制度的繁荣。

穆斯林公社:穆罕默德创立于7世纪;政教合一;伊斯兰政权雏形。

田柴科制度:十世纪朝鲜高丽王朝的土地制度。

政府登记耕地山林,即“田”与“柴”文武百官按等受田;终身使用,不得世袭。

田柴科制度是高丽王朝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

世界史之古代史一、名词解释(一)古代埃及1、《莱登草纸》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

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

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

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

《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

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

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

埃及军队惨败。

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

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

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

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

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最远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还出兵利比亚和努比亚,大肆掳掠土地、奴隶和财富。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采邑制采邑制是西欧的一种封建土地制度,创始于中世纪法兰克王国的墨洛温王朝。

采邑意为恩惠、恩赏,由封君赏赐一块土地给封臣使用,这种恩惠便于土地联系起来,逐渐转化为采邑的称呼。

采邑的封,服役和时限缺一不可。

受封者不肯服役,不履行其封臣职责,采邑就要收回。

封君和封臣任何一方死亡,主从关系立即终止,采邑由领主收回。

新的领主或受封者继承人如果愿意继续从前的关系,必须重新履行分封仪式,结成新的领主与附庸关系。

采邑的分封加强了封建主阶级内部的联系,领主保护附庸,附庸效忠领主,随时应招作战。

爱琴文明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间的爱琴海域的上古文明。

它是指公元前20世纪~前12世纪存在于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岛、希腊半岛及小亚细亚西部的欧洲青铜时代的文明,因围绕爱琴海域而得名。

在希腊文明之前,是最早的欧洲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泉。

主要包括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两大阶段,前后相继。

有兴旺的农业和海上贸易,宫室建筑及绘画艺术均很发达,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代表。

埃赫那吞改革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约前1379~前1362在位)所进行的一次社会改革。

图特摩斯三世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时期,阿蒙神庙的僧侣集团势力逐渐增长。

阿蒙霍特普四世即位后,为了打击僧侣集团势力和世袭权贵,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依靠中小奴隶主和新兴的军事贵族,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

他禁止崇拜传统的阿蒙神和其他地方神,下令封闭阿蒙神庙,没收其庙产,树立阿吞神为全国崇拜的唯一的太阳神,并称自己为埃赫那吞。

大流士出身于波斯贵族,在粉碎了高墨达暴动之后成为了波斯皇帝。

在他的统治期间,为了巩固波斯帝国和他的个人专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使波斯帝国的强盛达到顶点。

大流士积极的推行海外扩张政策,侵占了中亚和印度河流域一带地方,并且远征希腊,挑起了希波战争,但是均已失败告终。

梭伦改革出身于没落贵族,是希腊七贤之一,他反对贵族专权,同情平民,主张在城邦中实行公正立场,以城邦利益为重。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世界古代史涉及非常广泛的名词,以下解释了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

1. 旧石器时代 (Paleolithic Age): 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从人类进化出现到约公元前10000年之间的时期。

人类开始使用工具,经历了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

2. 金字塔 (Pyramid): 古埃及的建筑物,通常用于埋葬法老。

金字塔具有大型、四面直立的三角形石块构成的外壳,内部包含室内空间。

3. 法老 (Pharaoh): 古埃及的君主,有神圣的地位,被视为上帝的化身。

法老在政治、宗教和军事方面都拥有广泛的权力和影响力。

4. 学派 (School of Thought): 这里指古代哲学的不同流派或学派,例如古希腊的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以及中国的儒家、道家、墨家等。

5. 帝国 (Empire): 一个由一个国家或民族统治多个不同领土或民族的领土实体。

例如:古罗马帝国、古波斯帝国等。

6. 奴隶制度 (Slavery): 一种基于人的所有权和劳动力的制度,奴隶被视为财产,可以被买卖和剥削。

在古代世界的许多文明中都存在奴隶制度。

7. 城邦 (City-state): 古希腊的政治单位,包括城市和周围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组织。

城邦通常相对独立,有自己的政府和军队。

8. 神庙 (Temple): 古代宗教仪式和崇拜所用的建筑物,尤其盛行于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

9. 亚述帝国 (Assyrian Empire): 古代近东的一个帝国,建立于公元前2025年左右,最早由阿卡德人统治,后来被亚述人继承。

亚述帝国在公元前9至7世纪达到鼎盛,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行政组织而闻名。

10. 希腊城邦 (Greek City-states): 古希腊时期,城邦是希腊社会和政治组织的基本单位。

著名的希腊城邦包括雅典、斯巴达、科林斯等。

以上是对世界古代史中一些重要名词的简要解释。

这些名词代表了古代各个文明的特征和重要历史事件,对于理解世界古代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史之古代史一、名词解释(一)古代埃及1、《莱登草纸》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

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

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

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

《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

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

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

埃及军队惨败。

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

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

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

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

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最远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还出兵利比亚和努比亚,大肆掳掠土地、奴隶和财富。

两河流域、小亚细亚等地各奴隶制国家纷纷向埃及纳贡。

他建立了空前强大的地跨西亚北非的军事帝国,因此而被誉为古代世界的拿破仑。

7、古埃及太阳历古埃及人制定的历法。

埃及人按尼罗河水的涨落和作物生长的规律,把一年365天分为三季:“泛滥季”、“播种季”(或长出五谷季)和“收割季”。

每季分为四个月,一年共12个月,每月30天,共计365日。

8、埃赫那吞原名阿蒙霍特普四世,古埃及新王国第十八王朝的国王。

他在位时期实行宗教改革。

封闭阿孟神庙,没收其财产;自己改名为埃赫那吞;在底比斯以北另建新都。

改革沉重地打击了阿孟神侣集团的势力,提高了新兴军事贵族和新的阿吞神侣的地位,君主的权力得到加强。

9、象形文字古埃及人创造的文字。

象形文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具有表意和表音的特点。

它由意符(表意符号)、音符(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部首符号)三部分组成,共约700个符号。

把意符、音符和限定符号适当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刻在石碑、石柱、墓碑、金属器和木器上,或写在神庙墙壁和纸草纸上,但大多原文保留在石头上,1822年,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成功解读了埃及象形文字。

10、罗塞达石碑原本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书的石碑。

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和民书体(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

法国学者商博良在1822年读通了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找到了打开古埃及文字之谜的钥匙,成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二)古代西亚之两河流域1、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率军攻陷耶路撒冷,把该城全体居民及犹太国王掳至巴比伦城。

这些被俘的犹太人被称为“巴比伦之囚”。

他们在巴比伦聚族而居,保持了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信仰。

前538年,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推翻,这些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

在巴比伦之囚被囚禁之间,犹太人内部产生了犹太教。

2、穆什根努意为“屈从者”,是古巴比伦王国居民构成的一种,其身份是非全权自由民。

他们主要是王室的依附民,其身份是自由民,但其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是不充分的,其社会地位比阿维鲁低。

3、阿维鲁意为“丈夫之子”,是古巴比伦的全权自由民,包括僧侣、贵族、高级官吏、商业高利贷者,包括一部分自耕农、佃农及独立的手工业者,在法律上享有充分权利。

4、尼布甲尼撒二世布甲尼撒二世是新巴比伦王国的国王。

(1分)他曾与与米底的结盟。

586 B.C.他出兵巴勒斯坦,攻陷耶路撒冷,灭了犹太王国。

他还在巴比伦尼亚北部兴筑了一道跨越两河平原的长城,扩建都城巴比伦,并修建了一座“空中花园”。

(3分)5、《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

它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于伊朗苏萨古城。

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各方面,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

法典在债务、奴隶、契约、家庭及刑法等方面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6、亚述帝国两河流域北部以亚述城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10世纪,埃及新王国的实力日渐衰落,亚述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征服战争,建立起了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帝国,将埃及与两河流域南部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成为了铁器时代的第一个帝国。

公元前629年,巴比伦尼亚的驻军那波帕拉沙尔宣告独立,并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与位于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底人结成同盟,于公元前612年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灭亡。

7、居鲁士波斯帝国的开创者,他继续实行对外扩张政策,曾与领吕底亚过、新巴比伦过、巴克特里亚、花剌子模等,最后与马萨太人斗争中死亡。

8、大流士一世改革BC518年开始,大流士一世对波斯原有统治结构、古老军事组织以适应统治一个庞大帝国的需要。

主要内容有:(1)建立国王专制统治。

(2)建立军事、政治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

(3)军事改革,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4)对各行省规定贡赋制度。

(5)统一货币制度。

(6)修筑驿道。

(7)尊奉琐罗亚斯教为国教。

改革加强了帝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力量,军政分权制度与军区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9、《旧约全书》犹太教的主要经典为《圣经》,基督教兴起后改称《旧约全书》。

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圣志(圣录)三部分。

《旧约全书》是宗教贵族对希伯莱人自古以来的文献、传说。

根据犹太教的教义逐步编纂出来的。

形成于BC5世纪到BC2世纪,到BC1世纪末期圣经文本才定型。

(三)古代罗马1、尼西亚大会公元32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小亚细亚尼西亚城召集了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主教会议,史称尼西亚大会。

又被称为第一次公会议。

大会制定了繁琐的宗教信条和三位一体原则,并把不同意上述信条的阿利乌派宣布为异端。

大会还确定了复活节的计算方法。

2、布匿战争这是迦太基与罗马争夺地中海霸权的战争,发生在BC264年——146年,战争共分三次,前两次是双方争霸战争。

第三次是罗马人蓄意毁灭迦太基的战争。

迦太基战败,罗马成为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由于罗马人称迦太基的建立者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所以这场战争历史上成为布匿战争。

3、后三头政治同盟这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由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所结成的公开的政治同盟,得到罗马元老院的认可,三人瓜分了罗马政治权力5年。

BC36年,屋大维剥夺了雷必达的军权,指位雷必达大教长这一虚衔,“后三头政治同盟”开始瓦解。

BC30年,安东尼在埃及自杀身亡,屋大维成为唯一巨头,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

4、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制定于公元前451年。

由于这部成文法的条文刻在十二个铜表上而得名,是后世罗马法典及欧洲法学的渊源。

罗马共和国初期制定的成文法,它保留了氏族复仇法,承认家长权,保护私有财产,承认债权制,竭力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统治,保护富有平民的利益,但它对高利贷作了一点限制;明文规定了刑法、诉讼程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

因而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5、米兰敕令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意大利米兰城颁布了一道教令,历史上称为“米兰敕令”。

该敕令宣布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由迫害转为利用。

6、元首政治罗马帝国前期一的种政治形式,始于奥古斯都当政时期。

它保留了共和制的国家机器,如元老院、公民大会和高级长官等,实际上元首操纵国家大权。

它实际上是君主专制。

至三世纪后半叶,这种披着共和制外衣的独裁政治终于演变为公开的君主专制。

7、马略军事改革后期罗马共和国马略任执政官时期,国家为保证必要的兵源和加强武装力量进行的改革。

马略将旧的征兵制改为募兵制,增设工兵,增加机械兵;公民骑兵由行省和同盟者的骑兵代替;建立了加强军事训练和严格纪律的制度。

改革扩大了兵源,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土地问题得到了缓和。

但改革也为以后的军事独裁准备了条件。

8、隶农制古代罗马的一种土地剥削和人身依附关系。

隶农最初是指承租别人土地的佃户。

他们都是享有公民权和其他法律权利的自由民。

他们通过契约从土地所有者手中租用土地。

公元3世纪危机,使隶农在实际上丧失了自由民身份和独立的经济地位,导致隶农转变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依附农民。

9、卢克莱修罗马共和时期著名的唯物论哲学家。

他著有《物性论》(六卷)一书。

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是由唯一真实的物质——原子所构成的,包括人的“灵魂”也是物质的。

他反对宗教迷信,还有社会进化论的思想。

在政治上,卢克莱修是奴隶主民主派,反对贵族,但又教训奴隶必须俯首听命。

10、七丘同盟公元前8世纪前后,拉丁人居住于台伯河出海口的拉丁姆平原。

拉丁人在平原的山丘上建立了许多村落,有七个山丘曾陆续有人居住。

七个山丘逐渐联合起来,形成了以此为中心的罗马城。

这种联合实质上是原始村社的联合。

它反映了罗马城和罗马国家建立的过程。

11、塞维·图里乌改革古罗马王政时代的第六王。

他当政时期进行改革。

他把全体罗马居民,不论贵族和平民,均按财产多寡划分为五个等级;设百人队会议(也称森都里亚会议);把原来的三个氏族部落,按地区划分为十个部落。

改革使罗马氏族制瓦解,国家建立起来。

12、王政时代王政时代是罗马从氏族制度向国家过渡的时期,即军事民主制时代,在时间上,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

这一段历史共经历了七个“王”。

拉丁人虽然还是公社生活,但氏族制已走向解体。

13、坎尼之战公元前216年8月2日,罗马和迦太基爆发了坎尼之战。

这是双方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所发动的布匿战争的第三次战争。

这是罗马蓄意毁灭迦太基的战争,罗马是非正义的,迦太基是正义的。

8月2日,迦太基将领汉尼拔率军到达坎尼平原;罗马执政官包路斯和包罗前来会战,汉尼拔使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歼敌7万,成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