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二记诵笔记(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共24张PPT)-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品读诗文,感悟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
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宋代 邵雍《山村咏怀》 村落
2、古邑临河水,昏鸦噪县门。四方争集市,三户自成村。
传世文献中的古史传说是否可信?
——《周易·系辞下》 其对于历史研究而言有何价值?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 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先民居住形式还
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 需补充哪些史料?
室……
——《墨子·辞过》 文字出现以前,历史是以口耳相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 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 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 自然环境、王权政治、经
院落有序等
济水平、文化习俗
古希腊 木、石、砖、 古罗马 混凝土
混凝土、拱券、希腊柱式
罗马帝国扩张,人口剧增, 外来人员增多
古印第 安
野牛皮、木头
圆锥形帐篷
平原、雨林、狩猎、迁徙
探究四:古代中国民居有何特点?
特点:①体现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儒家);②讲究对称,主次分明, 院落有序;四③合院普示遍意采图 用木构抬梁结构;④风格多样,地域特色徽派、建民筑族特色明显。
城市
工商业 多 大
政经军文
发展趋势: 经济越来越多元 人口越来越众多 规模越来越庞大 功能越来越复杂
从洞穴到城市的 演进,本质上是 社会生产力发展 和社会分工越来 越细密的产物。
二、因地制宜——探寻不同民族的宜居之所
自主梳理,世界各地民居的概况.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战国
隋唐
战国时期主要分布在政治中心
宋元
隋唐以后主要分布在交通发达货物集散地
明清
明清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数量增多;地理位置南移、东移;经济功能增强。
一、古代的家:城市的形成
连线题:以雅典城市平面 示意图为例,分析古代城 市的功能。
商业经济
政治权力
军事防御
宗教祭祀
娱乐活动
一、古代的家:城市的形成
1.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2.表现: (1)古希腊:(特点)城市布局中已反 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2)古罗马:(特点)城市的道路系统 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 的标准 (3)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 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知识拓展2:比较中西方城市的不同:
古代西欧城市
作为经济中心而出现
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 不 同 点 通过金钱赎买或武装斗争争取自治权
古代中国城市 作为政治中心而出现 建立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基础上
处于中央集权管理之下
城市规模小,人口少,生产水平不高 城市规模大、人口多、商品经济发达
规模越来越庞大 功能越来越复杂
永定区域内现存有23000多座土 楼,建于清朝以前的8000多座。
福建 客家土楼
体现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讲陕西究窑对洞称,主次分明,院落移有动序家;园草原蒙古包 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风格多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明显。
粉墙黛瓦徽派民居
童话小屋胶东海草房
湘西 凤凰古城 江苏 乌镇
山西 平遥古城 贵州 千户苗寨
⑤有一定的规划设计;
二、集市的出现
(一)集镇兴起
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 (1)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 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 代集镇的雏形。 (2)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 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3)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 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展示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地域特征?它们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
2.学生回答:学生根据图片和已有知识,尝试回答问题,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
3.教师引导:通过对图片的分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c.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发展的认识。
2.学生练习: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2.学生总结: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
3.教师总结:强调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城乡关系的发展变化。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2.针对学生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采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3.强化实证研究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提升综合素质。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历史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但在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方面,学生的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仍需加强。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现象时,可能存在主观臆断,缺乏实证依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4.教学目标明确: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发展过程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城市
(1)构成:主要 分为宫殿区、手工 业区、商业区和居 民区。
(2)发展 ①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 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 积,以及城墙高度等都有规定;城邑大 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 的采邑,各有定制。
4.西方古代的城市 (1)典型代表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①古希腊的城市: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 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②古罗马的城市:其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 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2)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 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二、集镇的出现
1.演变进程:
学习任务1 阅读教材P55第1段,总结集镇出现的进程、 原因。
二、集镇的出现
1.原因:
集镇雏形
地区经济中心
集镇
农手 业工
业
农 业
手 工 业
商 业
二、集镇的出现
1.演变进程:
2.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的发展; 地理位置重要和优越、交通便利; 政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事需要;
北京市四 合院民居
福建客 家土楼
4.意义:民居是物化的历史和 社会文明的象征。研究民居对 于研究古今中外的历史状况与 风土人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和现实意义。
牛刀小试
1、如图是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示意图。据图可知
C
A.交通因素决定都城选址 C.古代都城呈东移的趋势
B.经济水平决定都城位置 D.开封成为古代政治中心
4.作用: ①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商品经济)发展; ②沟通城乡(过渡性),有利于城乡经济文化交流; ③推动城市化。
•
城
市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旨在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是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这些都将成为日常教学的指导思想,体现在日常教学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我们相 信,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将会真正把关注学生成长,服务于社会作为历史责任,为 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现代公民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法指导
依据普通高中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将历史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 素养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和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以及国 际历史教育的优秀成果基础之上,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 修三类课程。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必修课采取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 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采取专题史方式,旨在让学生 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这样的结构,既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也使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有所区别和衔接。
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禁防者谓之镇。 ——(清)乾隆《吴江县志》卷四《镇市村》
古代两河流域城市平面图
郑州商城遗址
匠 人 营 国 ,方 九 里,旁三门。国中九 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元大都城
同哈奈门
v 迪着利翁门
古典时代居民常住区
斯
河 罗马元首哈德良 时期所加之城增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兴隆洼遗址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
—— 《周易·系辞下》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 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君主专制管辖,没有自治
特点 同:城市规模都不断扩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有一定自 自然小农经济发展的产物;君主
治权
专制下城市无自治权
成因
同:都是在村落、集镇发展的基础上产生;都在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下而
发展
观点辨析
1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 生活环境。( √ ) 2随着自然经济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 ) 提示 集镇的发展受商品经济影响。 3从古埃及、两河流域和中国等地早期城市兴起的原因来看,王权制度起 了重要作用。( √ ) 4城市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种功能,为人们参加政治、经济、 文化、道德、宗教、体育和艺术等方面的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 √ )
视角2明清市镇的特点 材料 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 达又靠近沿海,利于海上贸易,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①。吴江的平望、湖 州的南浔,都是著名的水乡市镇。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 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②。随着市镇的发展 与社会经济的发达,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 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 诸翟,湖州的南浔、乌镇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 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③。
史论史识
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 (1)中国古代的民居绝大多数是因地而建、因势而成,中国古代的民居具有 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 (2)中国古代的民居深受儒家封建礼制思想的影响。 (3)中国古代的民居反映出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性。 (4)中国古代民居建筑文化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以人为本、 天人合一)。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史料二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庶民庐 舍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
——摘编自刘致平等《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 住宅、园林》
[研讨交流]史料一反映人类居住场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史料一、二并结 合所学,分析影响古代人类住所演变的历史因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洞穴”“阳光让人们走出洞门”“农业定居地诞生了”“庶民庐 舍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成果展示] 变化:从穴居到定居。 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农业生产出现);维护等级秩序,巩 固统治的需要;居住观念的变化。
古希腊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_商__业___的功能 古罗马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_供__水__排__水___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欧洲中古时期 出现了一些以_手__工__业__者__和__商__人___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概念释意]城市 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市”则是 指进行交易的场所。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 高级形式。
[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史料阅读”——“《周易·系辞下》”和“《墨子·辞过》”,从史料中可以 看出我国上古时期居住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提示:从穴居到筑宫室。
【活动2】阅读教材第二目,掌握古代集镇的出现和中国古代的集镇 1.集镇的形成 (1)原因:集镇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 (2)过程
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__手__工__业__者__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 雏形
合作探究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2)布局:村落建有住宅、仓廪(lǐn)、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3)作用:
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 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河流 生存繁衍
,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
动提供了便利。
广场 集体活动
房屋 居住
壕沟 安全
姜寨村落遗址
自然 河道 制 陶 区广
场
居
住
墓 葬
壕 沟
窖区 藏
区
(4)影响
①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
①商业分工细密、专业化程度高。 ②商业行业众多,经营商品种类丰富。 ③带有政治、军事因素。
汉口镇有利于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①汉江改道发展提供了便利交通,促进 人口密集。 ②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推动商品经济活 跃。
三、城市的产生
1、含义: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 教祭祀的中心。“城”是指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 起来的地区;“市”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村落的产生
1、原始居住形式
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穴居
思考:早期人类的居住 形式为什会这样演变?
巢居
① 居住安全 ② 储存食物 ③ 饲养牲畜
①便于农业生产 ②房屋建造技术发展
2、村落的出现
(1)原因: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
集镇进一步发展,出现专业分工。
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特点?
①商业分工细密、专业化程度高。②行业众多,经营商品种类丰富。 ③经济功能突出、兼具政治和军事功能。④受封建政府监管。 ⑤南方占比较重。
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趋势?
①性质变化:经济功能日益增强,由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向经济 中心转化。 ②规模扩大:人口显著增长,规模日益扩大 ③出现专业分工:明清时期形成地域性专业分工的工商业集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时空坐标】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村落的产生
1.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2.村落的出现
(1)原因: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2)表现: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3)特点: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4)影响: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知识点二集镇的出现
1.兴起
(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2.中国古代的集镇
(1)原因:为军事目的而设的。
(2)表现
①两宋时期:出现了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
②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知识点三城市的产生
1.产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城市。
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2.城市的含义: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3.中国古代的城市
(1)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2)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3)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
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4.西方古代的城市
(1)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2)表现
知识点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1.影响民居的因素
(1)居住地的自然环境。
(2)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2.两河流域的民居
(1)自然环境: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2)特点
①建筑材料: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和木材。
②布局: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结构都是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3.古埃及的民居
(1)建筑材料: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用椰子叶铺成屋顶,用以防晒保温。
(2)特点:房屋留有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4.中国古代的民居
(1)远古: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①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②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2)先秦以来
①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结构:木构抬梁结构。
(3)明朝
①结构: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②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5.古希腊罗马民居
(1)民居的核心: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
(2)建筑材料: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3)建筑特征: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4)集体住宅
①原因: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
②表现: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集体住宅;4世纪时,出现复合式公寓。
③影响: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
6.古代北美的民居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从事耕作,两三年后迁徙到别处;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重难探析】
中国古代城市布局及发展历程
1.布局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1)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2)手工业区和商业区。
(3)居民区。
2.发展演变
(1)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其城市中各种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此时的城市还处于初始阶段,仍带有氏族部落的色彩。
(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势力的崛起,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城市发展高潮。
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产生: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一定时间开闭的“市”中。
这一时期的城市总体布局还比较自由,形式较为多样。
(3)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
三国时的曹魏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
(4)开放式街市期:宋朝以后的城市模式。
在唐末一些城市开始突破里坊制的基础上,北宋都城汴梁也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
世界各地民居及特色
1.重视环境、风水、落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处阳光地段,是全世界乡土地方性民居的建筑特色。
2.世界各地人类的房屋多是以天然材料修建的,天然材料的运用构成地方性民居的主要特征。
3.世界的乡土民居还反映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出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反映方正严明的哲理思想和秩序,表现出建筑群体组合中的渐进的层次,向心的朝内院的家族组合体,堂屋是家庭生活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