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汉韩动物隐喻修辞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认知隐喻视角下英汉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

认知隐喻视角下英汉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
o 等 语 言 学 家 从 认 知语 言 学 的 角 度 出发 , 为 语 言 a ef f 认 整 体 上 是 隐 喻 的 符 号 系 统 , 人 类 所 形 成 的 隐 喻 概 念 系 统 ( t h r a cne tytm) 接参 与 人 类 的 认 知 过 程 。 响 me p oi l o cp s a c s e 直 影 人 类 的行 为 和语 言 . 了人 类 认 识 新 概 念 、 达 新 思 想 、 造 成 表 创 新 意 义 的 主要 方 法 ( 燕 萍 ,o 2 。 喻 的本 质 是 “ 一 种 事 唐 20 ) 隐 用 情 或 经 验 理 解 和经 历 ” 刘 宁 生 译 ,9 2 。 体 地 说 是 通 过 人 ( 19 ) 具 类 的 认 知 和 推 理 将 一 个 概 念 域 系 统 地 、 对 应 地 投 射 映 合
20 3 下卷)罨 戚 周刊 09 3  ̄第 期(
认 知 隐 喻 视 角 下 英 汉 动 物 词 汇 的 联 想 意 义
许 莉
( 波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江 宁 波 宁 浙 35 1) 12 1

要 : 和 动 物 都 是 自然 界 演 变的 产 物 , 言 中 的 动 人 语
在于语言 中, 且存在于思维 中, 而 是人 类 对 客 观世 界 的一 种 认 知 的方 式 ( 燕 萍 ,0 2 。本 文 从 认 知 隐 喻 的 视 角 , 唐 2o ) 以牛 和马 为例 分 析 英 语 动 物词 汇 的联 想 意 义 。
二、 隐喻 与 认 知
物 词 在 人 类社 会 长期 使 用过 程 中被 打 上 了深 深 的 社 会 文 化 印 记 英 汉 动 物 词 的理 解和 使 用 离不 开 特 定 的 民族 文 化 背 景 和

汉维语中关于动物词汇的认知隐喻

汉维语中关于动物词汇的认知隐喻

汉维语中关于动物词汇的认知隐喻作者:黄鹏娟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9期内容摘要:本文对动物词汇的有关隐喻在汉维两种语言中的异同进行分析。

在汉维两种语言中,有不少与动物词汇有关的隐喻,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差别。

这不仅反映动物词汇所表示的隐喻意义与文化的共同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它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反映了文化、隐喻及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隐喻动物词汇异同一.认知语言学中的动物词汇隐喻隐喻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义学研究的焦点,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

隐喻是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需要这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

动物隐喻是人类通过抽象思维在语言层面上将动物习性和人类社会现象所共有的相似性进行概括和提升,把动物的行为投射到人类的社会活动上而形成的一种隐喻。

汉族和维吾尔族尽管是不同的两个民族,但是都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因此动物隐喻在汉民族和维吾尔族中都存在。

二.汉维语中相似的动物词汇隐喻通过上文可知动物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动物隐喻可以体现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理解它需要额外的认知能力。

正是因为动物隐喻具有这样的特点,我们就有必要从认知和文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我们知道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有的,不同民族的人都有能力认识相同的事物,因此,汉民族和维吾尔族对动物隐喻的认知肯定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下面我就用具体的语言事实来加以说明。

如:鸽子在两种语言里都表示和平。

猪在两种语言里都表示蠢笨之人。

乌鸦在两种语言里都是一种不祥的象征,“听到它的叫声,人们有时就会说今天鸟鸦不停地叫,是不是有什么不好的事要发生?”。

在汉语里,人们把狡猾的人比作狐狸,像“狐假虎威、老狐狸“等词就充分反映出了这一特点,同样在维语里“ ”也用来指狡猾的人。

百灵鸟因其声音优美动听,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悦耳的歌喉,维吾尔语中也有同样的说法,除此之外,“”在维吾尔语里还用于表示男生对女生的喜爱程度。

狼是维吾尔族的图腾,在维吾尔人的心目中,是一种神圣威严的动物,又是一种力量、坚强的象征,但作为一种现实中存在的动物,人们对它的认知又总是优劣兼俱的,在维吾尔语中有神圣的一面,但也有凶残贪婪的一面,这一隐喻和汉语中是相同的,“白眼狼、狼心狗肺”等词语都可以反映出汉民族对狼这种动物的认识。

认知视角下汉维语动物词对比研究

认知视角下汉维语动物词对比研究

认知视角下汉维语动物词对比研究作者:王燕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8期王燕(喀什师范学院汉教部,新疆喀什 844000)摘要: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动物、植物等都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认知理论,并结合民族心理学,通过汉语、维语动物词的对比分析,旨在揭示人类思维的共性及不同民族存在认知差异的文化因素,使第二语言学习者能够通过隐喻构建词义系统来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关键词:汉语;维语;认知;隐喻;动物词;对比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8-0208-03隐喻认知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隐喻研究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课题。

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国外从认知角度解释隐喻的始于Locke,他于1689年在Essay Concerning HumanUnderstanding(人类的认知)中就提出了类似于概念隐喻的观点,此后又有Shelly、Richards等学者做了相关研究,其中Lakoff和Johnson是近年来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代表人物,他们于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被看做这一领域研究隐喻的经典著作,文中指出,我们的概念系统大多是由隐喻建构的,1999年他们又再次强调隐喻对于概念,特别是抽象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隐喻上升到人类的认知高度来认识,建立了隐喻认知理论。

在我国该领域的研究也已初具规模,相关隐喻研究的著作有束定芳《隐喻学研究》、胡壮麟《认知隐喻学》等。

隐喻认知理论也被运用于维吾尔语研究中,但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较少,据资料可查,发表的论文大致有胡传成的《维语中的时间隐喻》、斯迪克江·伊布拉音的《谈汉维语表示“愤怒”的概念隐喻》等。

关于汉维动物词,已有学者做过研究,如李素秋的《汉维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与差异》、买买提吐尔逊·阿布都拉的《汉维语中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与差异》,他们主要是探讨汉维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本文是在借鉴和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认知角度更全面地研究汉维语动物词。

中韩成语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

中韩成语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

中韩成语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动物在中韩两国的成语和俗语中都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反映了两国人民对于动物特性的独特理解和文化认知。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中韩成语和俗语中动物的象征意义,揭示两国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将首先分别概述中韩两国成语和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基本情况,包括常见的动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以及这些象征意义在两国文化中的体现。

接着,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两国文化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并探讨这些共性和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和社会背景。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对比分析。

我们将收集大量中韩两国的成语和俗语,筛选出其中涉及动物象征意义的例子,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将揭示两国文化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异同,并探讨这些异同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本文将总结研究成果,指出中韩成语和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对比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为未来的跨文化交流和文化理解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两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中韩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和合作。

二、中韩成语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概述动物在中韩两国的成语和俗语中常常被用作象征元素,反映出两国人民对动物特性的深入理解和文化寓意。

这些象征意义往往源于动物的生活习性、外貌特征以及人们对动物的普遍印象和感受。

在中国文化中,许多动物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例如,龙和凤分别代表皇权和吉祥,常常出现在古代的皇家建筑和艺术品中。

而狗则常常象征着忠诚和勇敢,如成语“狗马声色”中的狗就是指忠诚。

另外,一些动物也因其生活习性而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狐狸象征着狡猾,鹤象征着长寿等。

韩国文化中,动物的象征意义与中国有所不同,但也同样丰富多彩。

例如,在韩国,老虎被视为勇猛和力量的象征,常常出现在韩国的传统艺术和文学作品中。

而牛则象征着勤劳和坚韧,这在韩国的农村社会中尤为显著。

一些动物在韩国文化中也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如喜鹊象征着好运和幸福,乌鸦则被视为不祥之兆。

汉语动物惯用语的认知机制研究

汉语动物惯用语的认知机制研究

汉语动物惯用语的认知机制研究摘要:汉语惯用语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简洁凝练,生动形象,是除谚语、歇后语和成语之外的又一类非常重要的熟语。

目前对于汉语惯用语的研究,就其认知语言学角度而言,多停留到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研究上,然而从思维上对汉语惯用语的内在认知机制和生成方式的研究还不多见。

由于汉语惯用语的种类丰富,内容涵盖广泛以及研究篇幅的局限,本文选取与动物相关的惯用语作为研究的对象,在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从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角度出发,考察和分析汉语惯用语的认知机制和生成方式,旨在为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汉语惯用语提供借鉴。

关键词:动物惯用语;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概念整合;认知机制一、引言胡裕树将惯用语、谚语、歇后语以及成语并列,一同归于熟语(李楠,李红2017)。

因此,惯用语作为一种凝练的语言表达和谚语、歇后语一样是汉语的重要表达形式。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汉语惯用语是人类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知在语言上的体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人类积累的生活经验。

作为汉语重要的表达方式,惯用语的研究目前都集中在语义研究、对比研究、文化研究、翻译研究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如曹向华(2020)、何萍(2019)、孙浩宇(2017)、李涛(2017)、吴鹏(2017)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惯用语进行了研究。

然而很少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汉语惯用语的认知机制进行探讨和分析。

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动物和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动物作为一个存在的群体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人类语言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动物的影子,如“变色龙”、“老狐狸”、“马大哈”。

这些动物惯用语无不凝结着人类对动物特性的认知和对动物认识的经验。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转喻和概念整合理论出发分析汉语动物惯用语背后的认知方式。

理论框架(一)概念隐喻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正式地提出了概念隐喻的概念。

他们认为概念隐喻指的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反映。

《2024年汉韩饮食词汇隐喻对比研究》范文

《2024年汉韩饮食词汇隐喻对比研究》范文

《汉韩饮食词汇隐喻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汉韩两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饮食词汇在两国的语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表达了食物的种类和特性,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隐喻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韩饮食词汇的隐喻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国饮食文化的异同,加深对汉韩语言文化的理解。

二、汉韩饮食词汇的隐喻含义1. 汉语饮食词汇的隐喻含义汉语中的饮食词汇丰富多样,许多词汇不仅表达了食物的实质意义,还蕴含了丰富的隐喻意义。

例如,“鱼水之欢”隐喻夫妻之间的恩爱关系,“鱼龙混杂”则用来形容事物混杂不清。

此外,还有“吃醋”表示嫉妒,“吃软饭”表示依赖他人生活等。

这些隐喻意义体现了汉语饮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情感表达和生活态度。

2. 韩国饮食词汇的隐喻含义韩国饮食文化中,饮食词汇也具有丰富的隐喻含义。

例如,“参鸡汤的滋味”隐喻人生的甘苦,“烤肉之约”则表示重要的约会或约定。

此外,韩国人常用“吃心”表示极度喜欢或关爱,“饭疏食”则表示过简朴的生活。

这些隐喻意义反映了韩国饮食文化中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观念。

三、汉韩饮食词汇隐喻的异同1. 异处汉韩饮食词汇的隐喻含义在表达方式、文化内涵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汉语中的“煮鹤焚琴”表示破坏美好事物,而韩国则无此表达;另外,韩国常用“饭疏食”表示过简朴的生活,而汉语中则无此说法。

这体现了两国饮食文化在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上的差异。

2. 同处尽管汉韩饮食词汇的隐喻含义存在差异,但也有相似之处。

例如,汉韩两国都常用食物来比喻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如“鱼水之欢”、“参鸡汤的滋味”等。

此外,两国在表达对某事物的喜爱或重视时,也常使用与食物相关的词汇,如“吃醋”、“烤肉之约”等。

这体现了汉韩饮食文化在表达情感和价值观上的共通之处。

四、汉韩饮食词汇隐喻对比的启示通过对汉韩饮食词汇隐喻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两国饮食文化的异同,加深对汉韩语言文化的理解。

同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跨文化交流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

文化视角下中英动物隐喻对比研究

文化视角下中英动物隐喻对比研究

角) dg— e 弯曲的) d —ee( 、o l g( 、o y 精密检查 ) cts— y 猫 g 、a’ ee(
眼石 ) 。
中的独特性 ” C egY ,0 6 7 ) ( hn u2 0 :6 。语 言特异性是某 种语 言特 有 的。比如 , 爱斯基 摩语对 “ ” 一概念 有八 种不 同的表 达 , 雪 这
18 :0 。 97 8 )
( ) 客 观 世 界 的 不 同理 解 。 二 对
“ 受到 自然环境 的影 响, 同文 化的人 群对 同一事 物持有 不 不 同的观点 。因此 , 代表 该事 物 的语 言 被赋予 了不 同的 内涵” ( hn u 20 :6 。 同一 事物 在不 同文 化 中具有 不 同的价 C egY ,0 6 7 ) 值, 被赋予了不同的联 想及 内涵意义 。在~种 文化 中代表 美 的 事物很可能在另一种文化 中代表丑 , 也有可 能在一种文 化 中具 有丰富意义的词在另一种文化 中没 有任何实 际意义 。
【 关键 词】 隐喻 :

分类
语域
隐喻认知
映射
资者 ; 在有些情况下指购买破 产或濒 临破产组织 的股票或债 券
的人们。

引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语言 , 作为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 载体 , 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 的联系 。作为常见 的语 言现象 , 隐喻和转 喻植根 于文 化的影 响
中。
( ) 三 从动物域到政治域的映射。 大量 的动物 隐喻被用来指政治事件或政治现象。比如英语 中 l edc 最初指股市 中破产的人 , a u k m 随后用来指不会再 受到委
物 隐喻作为隐喻研 究的重要 分支, 吸引 了愈 来愈 多学者 的关注和 青睐。然 而, 大多数 关 于动 物隐喻的研 究都仅局 限 于对一些文化现象的简单列举 , 本文 旨在 对动 物隐喻 的分 类进 行跨语 际研 究, 究作 为动物域 的源域如何 映射到 目 探

认知及文化视角下法汉动物隐喻对比研究

认知及文化视角下法汉动物隐喻对比研究
; “ 狐狸 ” ( r e n a r d)意味着 “ 狡 猾 ” ;形容 一个 人 的歌声 好 听 ,我 们说他 唱得 像 “ 夜莺 ” 三 、结 论 ( r o s s i g n o 1 )一 样动 听 ; “ 乌龟” ( t o r t u e )走 路时很 慢 , 汉法 动物隐喻之间的相似性 ,反应人类对于世界 的共 同 寓意 人 “ 行走 缓慢 ” ; “ 孔雀 ” ( p a o n)翅 膀开屏非 常美 认知 ;而它 们之间的差异性 ,则反 应了各 民族历史文 化之间 丽 ,常用来形 容一个人 的 “ 骄傲”; “ 狼” ( 1 o u p)中文 中 的差异性 。透视文化 ,增强对文化 差异的敏感性 ,了解 隐喻 有 “ 狼吞 虎 咽” ,中法 文都 可用 来形容 一个 人 吃饭 时 “ 极 所 暗含 的深刻寓意 以及 隐喻所 体现的文化色彩差异 ,可 以揭

高 等教 育 ・
青 年 时 代
Y O U T H T I M E S
2 0 1 5 年 第1 1 期
认知及文化视 角下 法汉动物 隐喻 对 比研究
邱 露 南宁 5 3 0 0 0 6 广西 民族大学外 国语学 院 广西

要 :本 文从 认知和 文化 角度 ,对法语和 汉语 中常见 的动 物隐喻进行 对比分析 , 旨在 找 出汉语 和法语 中动物 隐喻之
像壁 虎一 样懒 惰 ,形容 连动 都懒 得动 。 同样 我们 说 ,一个 人被雨淋 成了 “ 落汤鸡 ” ,而法语则说 “ mo u i l l 6 C O l T l l  ̄ i f u n c a n a r d ”像鸭 子一 样湿 漉漉 的 。我们 形 容一 个人 笨 ,会说 “ 笨 得像猪一样 ” ,而法 文则说 “ b e t e c o mme u n e o i e ”像 鹅一 样笨拙 。我们说 “ 对 牛弹琴 ” ,而法 国人说 ‘ ' j e t e r d e s p e d e s a u x p o u r e e a u x . ”把 明珠投在猪面前 ,表示把珍贵 的东 西送 给不识货 的人 。 同一 动物会 给法 汉 民族 人 民不 同的联 想 。我们 下面 只 列举 三个 比较常见的例子 。比如 , “ 狗”在汉语里面 大多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视角下汉韩动物隐喻修辞比较研究
作者:张婉婷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4期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将某些概念比较生动的表达出来,就需要借助比喻的修辞手法。

同时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之一,它们具有很多与人类极为相似的特征,所以我们利用与动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将自己的爱憎感情通过动物的形象表达出来,这便是动物隐喻修辞手法。

本文基于人类认知视角入手,对中韩日常使用的动物隐喻修辞手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认知;动物;隐喻;文化;比较研究
一、动物隐喻修辞手法
在传统隐喻观点中,隐喻被视为修辞手法。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们逐渐意识到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法,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故现代语言学家们摆脱了传统的修辞学,从人类认知角度入手,结合心理学对隐喻进行了研究。

语言学家们表明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解释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生活在同一语言环境中的人通常能够理解话者通过动物隐喻想要表达的含义然而地理环境、文化差异及人思维方式的不同,给动物隐喻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直接的形容某人时,便可以将其比作与之有相同特点的动物,通过隐喻修辞手法来形容。

二、日常生活素材中产生的动物隐喻
(一)狗
①우리궈여운강아지(翻译:我可爱的狗娃、我可爱的崽儿)
②너는하룻강아지에불과해(翻译:初生狗娃不怕虎)
③개새끼(翻译:狗东西)
④狗眼看人低、人模狗样儿
狗是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但是在中韩两国,过去人们对狗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因为狗具有阿谀奉承、谄媚的形象。

而且在过去人们生活还不富足的时候,即使狗是人们的忠实伙伴,但毕竟它还是牲畜。

所以在大多数的狗隐喻修辞手法中,狗还是一个比较负面的形象。

现在虽然人们对狗的也有很负面的认知,但现今狗已经成为人的生活伴侣,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冷漠的人情世故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需要找一份感情的宣泄方式,所以养宠物成为我们最重要的缓解方式之一。

①누워뜨는소(翻译:躺着的牛)
②소같은사람(翻译:你像牛一样)
③你跟老黄牛一样
④你真是个大笨牛
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人们参与劳作主要需要借助牛的力量,譬如犁地驮重物等。

所以牛在人的认知中是很有力量、任劳任怨、极具奉献精神的形象。

当我们要形容一个人具备这些特征时,便可用牛隐喻来表达。

譬如我们会将勤劳的人比作老黄牛。

但牛不仅有勤劳的特征,也有笨重行动缓慢的。

(1和4)中列出的便是形容人慵懒笨拙的例子。

(三)狼
①늑대처럼남자(翻译:狼一样的男人)
②白眼狼(形容人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③狼子野心(形容人野心很大)
在韩国,“像狼一样的男人”是对男人的称赞,这与狼的习性有关。

狼的一生只钟情于一头母狼,为了孩子能牺牲自己,并对父母孝顺有加。

再者狼狩猎时,会挑战比自己个头大力量强的对象,充分显示了狼毅力强大、不惧困苦的特征。

所以我们在形容一个人具有很强的毅力与忍耐心时,便可用狼来比喻。

但在中国,狼主要是背叛主人、欲望很强的形象。

三、神话故事中产生的动物隐喻
(一)龙
①龙的传人
②望子成龙
③용꼬리되는것보다닭대가리되는것이낫다(翻译:与其当龙尾不如作鸡头)
由3个例句可看出,龙仅用于形容人积极优秀的情况下。

因为龙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能兴云作雨、千变万化。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更是把龙看做帝王的象征,代表着一切权利、地位,所以在人们用龙作隐喻形容人时,便给它赋予了高贵杰出的特征。

①虎背熊腰(形容人身材魁梧健壯)
②熊孩子(流行语: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而且不懂事,并且没有受到家长的良好教育)
③熊心豹子胆(形容人胆子特别大,连公认不可以做的事都敢做。

贬义)
综上可看出,熊在中国是没出息、没能耐、身材魁梧却胆子小的形象。

但在韩国,熊的形象却截然不同。

根据《伽倻国记》记载首露王(伽倻国的始祖)的王妃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她梦到自己生下了一个熊宝宝,隔天王妃果真生下了王子。

所以,在韩国人的认知中,熊象征着吉祥。

在韩国开国神话《檀君神话》中,传说有一头熊和老虎,它们乞求桓雄(太阳神桓因的庶子)把它们变成人,桓雄给了它们一些考验,最终只有熊坚持下来变成了人(变成了女人:熊女)。

桓雄便与之结婚并生下檀君(朝鲜民族的始祖)。

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圈中对同意事物的认知是不同的。

四、认知视角下中韩动物隐喻修辞手法的共性研究
(一)鉴于人不同的表达目的,动物隐喻的使用呈现出积极和消极两种感情色彩。

譬如汉语中“狗”的隐喻。

狗具有阿谀奉承、谄媚的特点,所以用狗比喻人多是表达话者对喻者的厌恶、蔑视。

又如“龙”的隐喻,只使用于积极的情况下,表达话者对喻者的肯定与赞美。

(二)动物隐喻修辞手法在所选择的动物主要是哺乳动物。

因为隐喻是人的认知方式之一,人在解释另一领域的事物时,往往会将熟知的经验运用起来,将思维的焦点放在与人类特性相似的事物之上。

故所选动物隐喻素材大多为哺乳动物。

五、结论
对中韩动物隐喻修辞的研究,可以了解中韩两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及认知方式的异同,更能了解两国的文化差异。

从而加深两国外语学习者对日常用语中动物隐喻表达的理解,推动两国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束定芳.什么是语义学[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2]李范烈.现代汉语的动物隐喻[J].汉语文化研究协会(韩国),2011.
[3]金正雅.现代汉语动物隐喻--以人与动物关系为核心[J].韩国国立研究协会,2015.
[4]李镇民.韩国小学生使用的隐喻修辞手法研究[J].韩国国语研究协会,2011.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