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恐惧-情感隐喻认知对比

合集下载

英汉感官动词的隐喻对比研究

英汉感官动词的隐喻对比研究

英汉感官动词的隐喻对比研究何琛;崔一冰【摘要】感觉是人们获取客观世界信息的直接方式.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正是借助语言得以表达.隐喻已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人类头脑中的概念系统大多是以隐喻的方式建成的.基于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对比英汉感官动词在隐喻中的同异性可表明隐喻对于语义的变化所起到的重要影响.【期刊名称】《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21)002【总页数】5页(P53-57)【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感官动词;通感;认知语义学【作者】何琛;崔一冰【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外语系,河北石家庄050043;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其理论前提认为“认知”是存在于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层次,语言的词义并不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反映了人们用来认识外部世界的认知结构,其核心观点强调经验观,“语义是基于经验感知的,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

”[1]人类正是通过具体的经验来隐喻性地理解和表达抽象的思维、情感、态度等概念,并通过不同的语言系统来反映相似的认知过程。

[2]亚里士多德最早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进行研究,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是语言和认知之间的桥梁。

隐喻不是孤立的个别现象,而是在一定文化中形成的系统化的体系。

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揭示了语义与人们身体经验的密切联系,凸显了与身体经验相关的隐喻思维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认知角度来看,五官感觉是人类最基本的身体经验,通过感官人类可以直接获取外界信息并以语言的方式来传递和表达信息。

感官动词也在语义变化过程中以隐喻方式获得了许多意义。

隐喻是语言中词义变化的重要方式。

随着隐喻研究的兴起,认知,心理等各学科的学者都加入隐喻研究,他们从各个角度来证明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认知隐喻cognitivemetaphor(中英)

认知隐喻cognitivemetaphor(中英)
其中:life,live,dead,fatigue,baby,female,guy等属于人的生老病死、男女老幼 等生物属性(shǔxìng);而idler,king,killer,guard,guide等属于人的社会阶层、社会角色等社
会属性。
精品文档
1 . 3 源于动物的隐喻词汇 在英语国家文化的长期(chángqī)影响下,石油科技英语中存在很多以动物名称命名的专业技术 词语, 例如,pig(生铁块);pig tail type siphon(回弯冷凝管);dog(回弯头支梁);dog house(原料预热室);bull nut(强力螺母);mule ear(驴耳);cock valve(旋塞阀);horse(支架); fish eye(白点);monkey wrench(活扳手);donkey pump(供临时用途的小泵);crane(吊车,起重 机);crow bar撬杆,撬棍);butterfly nut(带翼螺帽);butterfly valve(蝶阀)。
铰接传动)等。
精品文档
1 . 2 源于人的生物属性及社会属性的隐喻词汇
既然机械设备零部件可以被隐喻成人体, 那么人体拥有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也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被迁移过来,
如: asset life((设备等的)可用年限,使用年限); pulse switch(脉冲开关); pipe sleeper(管墩) fatigue crack(疲劳裂纹,疲劳裂缝); fatigue cracking(疲劳开裂); baby check valve(小型单向阀) baby tower(小塔); guy anchor(地锚,锚桩);live steam(新鲜蒸汽), live capacity(有效容量,有效能力); dead catalyst(废催化剂),dead load(固定载荷); dead spring(失效弹簧); female thread(阴螺纹);male die(阳模); idler gear(惰轮);idler pulley(空转轮); kill(切断(qiē duàn)(电流));king pin(主销,主栓); guard chamber(保护塔,防护塔); guide bearing(导向轴承);guide boltyù)无处不在

汉英“喜悦”情感概念隐喻认知论述

汉英“喜悦”情感概念隐喻认知论述

汉英“喜悦”情感概念隐喻认知论述作者:金卓玥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05期摘要:“喜悦”作为一种抽象情感,是通过建立在人类的基本经验基础上的隐喻来表达的。

本文以“喜悦”情感隐喻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角度入手,对汉英“喜悦”情感的隐喻认知在相似性和差异性方面进行对比和论述,旨在进一步了解情感概念隐喻的实质,探究语言表象下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英语;汉语;“喜悦”情感隐喻;相似性;差异性一、引言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

”人类的情感是丰富而又抽象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隐喻的方式对“情感”加以形象的描述。

本文把“喜悦”情感概念隐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汉英“喜悦”情感隐喻的认知相似性和相对差异性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希望我们的研究对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和特点有管中窥豹之效果。

二、汉英“喜悦”情感概念隐喻认知的相似性分析(一)“容器类”隐喻英汉语中都有“喜悦是容器中的流体”的情感概念隐喻,英语和汉语中的容器都可以指人的心脏,英语中的容器还可以指人的躯体。

英语中有这样的句子,例如:“Possibly, the youth is too young to feel the worries;instead,my memory is filled with joy.”(“可能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我的记忆里充满了快乐和喜悦。

”)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句子。

例如:“我的内心被喜悦充溢着。

”情绪或情感都是抽象的概念,因此英汉语把人的躯体或者人的器官当作载体,那么承载着情绪或情感的人体就是容器,当我们情绪高涨时,容器就会慢慢变满,甚至会慢慢溢出,所以英汉语都有“喜悦是容器中的流体”这一情感概念隐喻。

(二)“方向性”隐喻英汉语中都有“喜悦是朝上的”情感概念隐喻,这种情感概念隐喻常常以我们自身的身体经验为基础,也就是说人在昂首挺胸,自信满满的时候精神状态是非常饱满的,因此英汉语都有“喜悦是朝上的”隐喻概念。

概念隐喻在中英爱情表达的异同

概念隐喻在中英爱情表达的异同

概念隐喻在中英爱情表达的异同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被当作一种修辞格来看待;但是在新兴的认知语言学中,它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通过分析中英爱情隐喻的差异,旨在支持现代隐喻理论。

同时,本文可以加深人们对中英爱情观差异的理解。

标签:认知隐喻爱情文化一、从语言修辞格到概念系统的隐喻传统上隐喻被看成语言修辞格,也就是说它或多或少地被看成在修辞文体中使用的修辞手段。

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的作用开始获得重新认识:它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认识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

二、作為认知工具的隐喻1.概念隐喻。

Lakoff & Johnson(1980/2003:7)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个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个事物”,隐喻应该被理解为“隐喻概念”(conceptual metaphor),人们可以通过隐喻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状况。

每一个语言的背后都有一个复杂的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包含许多概念隐喻,所有的概念隐喻都植根于我们的身体构造、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

概念域为丰富的心理表征,他们作为我们与特定的经历或现象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一部分以图式形式储存于记忆中,在理解隐喻的过程中自动提取。

2.映射域。

隐喻的映射域可以被理解为一套限制,这套限制规定哪些对应有资格从源概念映射到选定的目标概念上。

这些限制不仅有助于避免将任意一种特征从源概念转移到目标概念上,而且有助于激发可能的对应范围。

隐喻的映射域本质上反映出我们处置所处世界的概念经验。

更具体地说,我们可以区分映射域的三个主要成分:(1)意象图式(image schema):认知语言学把抽象概念看做来自躯体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并根植于躯体的经验模式之中,这些模式就是意象图式。

Johnson首先对意象图式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意象图式是人类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反复出现的动态模式,它使我们的经验具有了结构及连贯性。

Lakoff指出,意象图式是相对简单的,在我们的日常身体体验中反复出现的结构,如容器,路径,连接,动力,平衡,或某种空间范围或关系.意象图式来自感知和互动,是一个在我们感觉经验中反复出现的框架模式。

汉英触觉通感隐喻对比——以“轻”“重”和“light”“heavy”为例

汉英触觉通感隐喻对比——以“轻”“重”和“light”“heavy”为例

口味偏咸、偏油或偏辣。英语的“heavy”和“light”也 有相似用法,也从触觉域映射到了味觉域,比如“heavy meal”中的“heavy”是不易消化的、丰盛的意思,“light food”中的“light”指食物易消化、简单、味道清淡。感 受器由最低级的皮肤移动到了稍高级的舌头,感觉从触觉 移动到味觉,在语言表达上,“重”“heavy”“light” 也从修饰最低级的触觉到修饰稍高级的味觉,出现了通感 隐喻。
(三)从触觉域到自然域 英语中的“heavy”常能从触觉域映射到自然域,比如 “heavy rain”隐喻雨大。而汉语没有这样的用法,这和 中英两国的自然环境、文化差异有关,影响了人们的基本 体验。英国气候阴湿,雨季绵长,雨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 “压力”,而中国雨量适中,内陆地区甚至干旱缺水,所 以雨一般情况下并不“沉重”,没有“重雨”这一说。触 觉域映射到自然域的还有英语“heavy sea”这个例子,汉 语中也没有对应的“重海”一说。原因也和中英两国自然 环境有关,英国为岛国,四周环海,海事多,出航频繁, 属于海洋文化,对海洋“sea”的感知也更为丰富敏感,对 于海洋的险恶有着和基础触觉感觉“重”相同的体验。中 国是内陆国,属于农耕文化,对海洋的感觉较少,感知丰 富程度较低。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比汉英触觉词“轻”“重”和“light” “heavy”,首先揭示了汉英触觉词的通感隐喻共性。共 性在于,在通感现象发生时,汉英触觉均能从触觉域移动 到味觉、嗅觉、听觉、心理等域,在通感隐喻发生时,语 义能从触觉域映射到味觉、嗅觉、听觉、心理等域,从低 级域映射到高级域,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语义。这种跨语言 的共同语言现象基于人类共同拥有的生理感受器——皮肤 和 身 体 体 验 —— 触 觉 。 本 文 还 分 析 了 汉 英 触 觉 词 “ 轻 ” “重”和“light”“heavy”语义的差异性。原因在于中 英两国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文化、习俗不同,使得和文 化密切相关的身体体验不同,从而造成了汉英触觉词通感 隐喻差异的现象。

英汉视觉常规隐喻比较

英汉视觉常规隐喻比较

英汉视觉常规隐喻比较陈 佳(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200信箱,上海200083)摘 要:对英语和汉语中视觉词的常规隐喻用法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两种语言中均广泛存在着从实体的视觉源范畴向非视觉的思维、感情、态度等范畴的映射,而且这些隐喻表达由于人们反复长期使用已成为常规用法固化在语言中,一般人已感觉不到其隐喻性了。

在笔者所选的85个英语视觉常规隐喻表达中,有大约81%与汉语的完全对应。

汉语和英语的视觉常规隐喻表达因此具有较明显的系统性,从而为下列假说提供了佐证,即:人类通过具体的身体经验来隐喻性地理解和表达抽象的思维、情感、态度等概念,不同的语言系统可以反映相似的认知过程。

关键词:英语;汉语;视觉词;常规隐喻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2X (2003)01-0020-03A Cross -language Study on Vision -based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CHEN Jia(P.O.Box 200,G raduate School of Shang hai I nternat ional Studies U niv ersity,Shanghai,200083,China)Abstract:A statist ical analysis is conducted on English and Chinese visual metaphoric ex pressio ns to test the hypothesis of cogn-i tiv e universals underlying conventional metaphors based on bodily exper ience.As the resear ch r ev eals,t here are indeed systematic cor -respondences betw een the two languag es.In both languages,there are a sig nificant propo rtion of intellectual,emo tional,attitudinal and other abstract concepts expressed in terms of vision.About 81%v isual metaphor ic expressions in English find their wel-l matched correspondences in Chinese.I t may be concluded t hat the conventio nal metaphors of intellect,emotion,attitude,etc.in terms of v-i sion are a universal linguistic pheno menon,w hich can find its roots in the human tendency of metaphoric thinking based on bodily ex-per ience.Key words:English;Chinese;visual ex pr essions;conventional metaphor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意义与人们身体经验的密切联系,以及与身体经验相关的隐喻思维在人们认识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英汉基本情感概念中的事件结构隐喻

浅析英汉基本情感概念中的事件结构隐喻

浅析英汉基本情感概念中的事件结构隐喻作者:袁红梅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10期摘要:Lakoff (1993)指出,事件结构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基本性的隐喻。

本文基于BNC和CCL语料库,对英汉“喜悦、愤怒、悲伤和恐惧”四种基本情感概念中的事件结构隐喻进行了考察分析。

研究发现,事件结构隐喻的位置和物体隐喻系统在上述四种基本情感中均有所体现,即情感既可以被概念化成某一空间位置,也可以被隐喻为具有“大小、数量、运动、被移动、所有”等属性的物体。

本文从情感领域为事件结构隐喻的普遍性提供实证依据。

关键词:情感事件结构隐喻位置隐喻系统物体隐喻系统一、引言普通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Johnson合著的认知语言学界的经典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开辟了情感概念认知研究的新纪元,自此情感研究突破了心理学领域。

情感概念的认知研究表明,复杂抽象的情感背后实质上蕴含着丰富的概念内容,隐喻在情感的概念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表达情感的语言绝大部分是隐喻化的。

在过去的三十余年中,国内外学者借助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考察了英汉语中基本情感的概念构成,并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了英汉情感隐喻的对比研究,如Kövecses(1986, 1990,1995,2000),Lakoff&Kövecses(1987),林书武(1998),张辉(2000),周红(2001),陈文翠(2004)和彭懿(2007)等。

上述研究从人类情感的角度证实了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思维方式,同时也表明隐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文化特殊性。

自《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之后,Lakoff等人不断丰富概念隐喻研究,于1993年在《当代隐喻理论》(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一文中提出了事件结构隐喻的概念,并指出事件结构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基本隐喻。

情感隐喻认知与文化教学

情感隐喻认知与文化教学

情感隐喻认知与文化教学作者:罗依娜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32期罗依娜(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410205)摘要:情感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

理解隐喻不能脱离所处的文化背景。

本文试图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爱情”作为研究对象,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认知的共性和个性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情感隐喻认知在文化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情感隐喻;认知;爱情,;文化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58-02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和认知手段,传承着浓厚的文化信息。

现代隐喻理论也认为,隐喻是认知在语言中的体现,是人类的思维方式的体现,而且蕴育着丰富的文化。

不同的语言文化,在隐喻的抽象概念和语言的表达中反映出了一定的文化差异[1]。

而所谓的情感说的是人类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心理反应,是人类自身经验中最中心、最普遍的感情之一[2]。

一、英汉“爱情”隐喻认知共性分析1986 年,Kovecses 在《愤怒、骄傲和爱情隐喻》一书中,通过大量分析,形成了爱情隐喻的概念体系,提出采用原型理论分析和研究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因素。

爱情是一种心理活动,而且是埋藏于心底的一种抽象概念,是一种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不可言传只可意会。

人类的爱情之所以变得如此美丽,就是借助了隐喻。

虽然英汉语言有差异,但人类的思维是有共性的,看待爱情的角度是相似的,这样就有了相似的隐喻表达。

1.爱情是战争。

这个隐喻把爱人比喻成战争中的战斗者,把一方追求一方比喻成在战斗中攻打堡垒。

追求者这一方可以像打战一样攻打、包围、征服直至占领被追求者这一方。

“She fought for him,but his mistress won out.He is gainingground with him.”可以翻译成“她一定会成为我的俘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英汉语"恐惧"情感隐喻认知对比
作者:陈家旭, CHEN Jia-xu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爱尔兰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
刊名: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24(1)
被引用次数:12次
1.叶奕乾普通心理学 1997
2.Kovecses Zoltan Metaphors of Anger,Pride,and love:A Lexical Approach to the Structure of Concepts 1990
koffG;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
4.Ning Yu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1998
koff G 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1987
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1993
1.陈家旭.Chen Jiaxu英汉语"喜悦"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
2.罗晓燕英汉"嫉妒"情感隐喻的体验哲学和文化阐释[期刊论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5)
3.杨瑶.Yang Yao英汉语"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对比[期刊论文]-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秦耀咏.QIN Yao-yong英、汉情感隐喻认知比较[期刊论文]-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23(2)
5.吕文静.LV Wen-jing英汉"焦虑"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期刊论文]-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12)
6.曹蕾英汉"红"之情感隐喻意义对比分析[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7)
7.卓静单一型情感隐喻和冲突型情感隐喻的认知构建[学位论文]2006
8.孙毅.SUN Yi汉语"心"义族衍生的隐喻路径求索[期刊论文]-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39(1)
9.程浩.CHENG Hao汉英体育语言中隐喻认知的对比研究[期刊论文]-外语研究2005(6)
10.樊辉.宫雪.戴卫平刍议"心"的隐喻[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5)
1.李荣娟儿童的创造性隐喻和外语学习[期刊论文]-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2)
2.武贝贝从隐喻认知角度看汉语中“忧愁”的情感表达[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3(10)
3.欧国芳汉式英语原因分析及英语教学对策探讨[期刊论文]-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9)
4.谢暮松英汉隐喻认知异同的根源分析[期刊论文]-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2)
5.向友青英汉"恐惧"的认知原型研究[期刊论文]-怀化学院学报 2010(6)
6.胡玲玲英汉“恐惧”情感隐喻对比分析[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3(55)
7.金花漫奥巴马就职演说辞的隐喻特色解读[期刊论文]-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4)
8.金花漫英汉语"火"词语的情感隐喻认知[期刊论文]-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
9.袁红梅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期刊论文]-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9(4)
10.胡越坚.王菊兰浅析英汉"心"词汇的隐喻认知特点[期刊论文]-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11.龚兵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隐喻识解能力实证研究[期刊论文]-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2(4)
12.垄兵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识解能力实证研究[期刊论文]-外国语言文学 2012(3)
引用本文格式:陈家旭.CHEN Jia-xu英汉语"恐惧"情感隐喻认知对比[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