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从文化语境角度对比研究英汉隐喻

从文化语境角度对比研究英汉隐喻

从文化语境角度对比研究英汉隐喻近年来, 隐喻已成为语言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隐喻研究在学术界掀起了一阵热潮, 人们分别从语言学、心理学、哲学、认知学等方面对隐喻进行研究。

然而, 我们不能忽视隐喻也是一种普遍的话语现象,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因此, 正确地理解隐喻以及恰当地使用隐喻也是一门学问。

本文主要试图从文化语境角度来研究隐喻, 着重分析文化语境对英汉隐喻理解的影响, 进而比较英语和汉语中隐喻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这里所指的文化语境是广义上的概念, 包含自然环境、社会习俗和传统、宗教信仰、思维模式、价值体系等。

而支持这些理论所运用的例子都是生动的、典型的、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 希望会给读者带来亲切感, 进而在读者中产生共鸣, 这样更容易理解论文中所涉及的理论。

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导论。

导论部分对隐喻在不同领域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要介绍, 提出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现实意义。

该部分主要介绍隐喻在语用学领域、语用认知领域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是正文, 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语境和文化语境的知识, 着重分析隐喻与文化语境的关系。

弗斯、韩礼德、斯波伯、威尔逊等专家对语境都有各自的认识和定义, 从中我们可以获知判断隐喻和理解隐喻都离不开语境, 而文化语境对隐喻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着人们对隐喻的理解。

本章首先简要介绍语境以及语境在理解隐喻过程中的必要性。

其次, 本章着重介绍文化语境, 包括文化语境的定义、文化语境在理解隐喻过程中的必要性以及文化语境的功能。

最后, 本章介绍隐喻的知识, 以及隐喻和文化语境的关系。

第二章主要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分析英汉隐喻的相似点。

人类历史、情感等共有的知识以及人类本身和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决定了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有着近似的文化内涵, 由此进一步说明隐喻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有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共性。

本章主要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相似性, 着重从自然现象、动物、人体描述、人类情感及成语借用等方面列举分析这些“共同”现象在隐喻中的体现。

英汉颜色词的隐喻认知对比

英汉颜色词的隐喻认知对比

04
英汉颜色词隐喻认知的对比研 究
对比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收集英汉颜色词
收集英语和汉语中常用的颜色词,如 “red”、“blue”、“green”等。
建立语料库
建立包含英语和汉语颜色词的语料库,包括 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广告等。
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颜色词在语料库中的用 法和隐喻意义。
归纳总结
对对比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英汉 颜色词隐喻认知的异同点。
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前景
促进文化理解
颜色词隐喻认知的对比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
避免文化误解
通过了解不同文化中颜色词的隐喻认知,可以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误解,提高交流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丰富教学内容
颜色词隐喻认知可以作为语言教学的一 个有趣和实用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运用颜色词。
一步拓展到句法、语用等其他层面。
本研究主要关注了英汉颜色词的隐喻认 知对比,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其他语言 之间的颜色词隐喻认知对比,以揭示更
普遍的规律。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颜色词隐喻认 知的文化差异及其背后的社会、历史、 心理等因素,以更深入地理解颜色词的
隐喻认知。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英汉颜色词的隐喻认知对比研究揭示了英汉颜色词在隐喻认知方面的共性和差异。
英汉颜色词的隐喻认知具有普遍性,即颜色词可以用来隐喻其他概念或属性。
英汉颜色词的隐喻认知也存在文化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颜色认知的不同侧重点 。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仅从词汇和认知角度对英汉颜色 词的隐喻认知进行了对比,未来可以进

概念隐喻在中英爱情表达的异同

概念隐喻在中英爱情表达的异同

概念隐喻在中英爱情表达的异同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被当作一种修辞格来看待;但是在新兴的认知语言学中,它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通过分析中英爱情隐喻的差异,旨在支持现代隐喻理论。

同时,本文可以加深人们对中英爱情观差异的理解。

标签:认知隐喻爱情文化一、从语言修辞格到概念系统的隐喻传统上隐喻被看成语言修辞格,也就是说它或多或少地被看成在修辞文体中使用的修辞手段。

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的作用开始获得重新认识:它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认识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

二、作為认知工具的隐喻1.概念隐喻。

Lakoff & Johnson(1980/2003:7)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个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个事物”,隐喻应该被理解为“隐喻概念”(conceptual metaphor),人们可以通过隐喻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状况。

每一个语言的背后都有一个复杂的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包含许多概念隐喻,所有的概念隐喻都植根于我们的身体构造、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

概念域为丰富的心理表征,他们作为我们与特定的经历或现象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一部分以图式形式储存于记忆中,在理解隐喻的过程中自动提取。

2.映射域。

隐喻的映射域可以被理解为一套限制,这套限制规定哪些对应有资格从源概念映射到选定的目标概念上。

这些限制不仅有助于避免将任意一种特征从源概念转移到目标概念上,而且有助于激发可能的对应范围。

隐喻的映射域本质上反映出我们处置所处世界的概念经验。

更具体地说,我们可以区分映射域的三个主要成分:(1)意象图式(image schema):认知语言学把抽象概念看做来自躯体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并根植于躯体的经验模式之中,这些模式就是意象图式。

Johnson首先对意象图式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意象图式是人类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反复出现的动态模式,它使我们的经验具有了结构及连贯性。

Lakoff指出,意象图式是相对简单的,在我们的日常身体体验中反复出现的结构,如容器,路径,连接,动力,平衡,或某种空间范围或关系.意象图式来自感知和互动,是一个在我们感觉经验中反复出现的框架模式。

英汉概念隐喻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误解

英汉概念隐喻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误解

英汉概念隐喻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误解一、引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而语言中的概念隐喻则是语言中最为常见的表达形式之一。

概念隐喻是指将一个概念(源领域)通过一种比喻映射到另一个概念(目标领域),从而传递出一定的信息或意义。

例如,我们经常用“时间就是金钱”这个隐喻来表达时间的珍贵和宝贵。

而这种概念隐喻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认知差异,从而造成跨文化交际误解。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英汉概念隐喻认知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英汉概念隐喻认知差异1. 概念隐喻的基本概念概念隐喻是指通过对一个概念系统的借喻描写另一个概念系统,使得源概念(把某些东西或现象看作是另一种东西或现象)和目标概念(把某种东西或现象看作是其他东西或现象)之间产生了一种映射关系,从而使得新的概念具有了旧的概念所具有的某种意义或特性。

2. 英汉概念隐喻认知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概念隐喻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时间概念英语中的时间概念是由“时间是空间”的隐喻所构建出来的,即时间被看作是一个可以通过前进和后退的“路”或者“线”。

而汉语中的时间概念则是由“时间是字画”的隐喻所构建出来的,即时间被看作是一种连续不断地“书写”或者“绘画”。

(2)空间概念英语中的空间概念多采用“前后左右中上下”的隐喻手段,而汉语中的空间概念则更多地采用了“高低远近内外”的隐喻表达。

(3)情感和态度概念英语中的情感和态度概念多采用“冷热、硬软、重轻、甜苦、善恶”等隐喻,而汉语中的情感和态度概念则更多地采用了“色、音、味、味觉、视觉、听觉、嗅觉”等隐喻表达。

三、跨文化交际误解及其应对策略1. 跨文化交际误解的类型(1)词义误解:由于英汉语言之间的单词差异,容易造成词义错误的理解。

(2)语法误解: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存在差异,容易造成语法方面的误解。

(3)语言使用习惯误解: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传承和语言使用习惯方面存在差异,容易造成交际方面的误解。

英汉隐喻认知异同的文化根源分析

英汉隐喻认知异同的文化根源分析

英汉隐喻认知异同的文化根源分析作者:周密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4年第08期【摘要】隐喻作为认知语义研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语言学意义。

结合隐喻认知理论展开英汉隐喻认知异同分析。

在进行英汉隐喻认知对比分析时,主要从英汉隐喻相同和不同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并探讨出是受怎样的文化根源影响。

通过系统分析,促进英汉隐喻认知更好应用。

【关键词】英汉隐喻认知异同文化根源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应用方法,也是一种奇妙的语言艺术。

根据环境背景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的隐喻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共通性。

随着认知语义研究的不断发展,英汉隐喻认知异同分析成为语言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

一、隐喻认知理论分析隐喻认知理论是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得出的一种重要的语言应用理论。

在隐喻认知理论研究中总结出:隐喻既是一种具有丰富功能的语言修辞手段,能够提高语言艺术境界,丰富语言表达形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对语言的灵活掌握,并熟练运用,培养开阔性思维。

隐喻,是以思维联想为基础,通过某种事物去了解另一种事物,即通过一种形式表现促进对另一种形式表现的理解。

隐喻具有一定文化特征,即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运用隐喻所表达的语言意思具有差异性。

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隐喻是对文化的语言体现,通过隐喻的运用能够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即包括民族文化的重要影响,也包括民族文化对喻义的制约性。

英汉隐喻的认知存在各方面,相同性和差异性。

造成英汉隐喻认知异同的原因来自各个方面,可以追溯到文化根源的影响。

二、英汉隐喻认知对比分析及文化根源分析英汉隐喻认知存在相同性和差异性,下面主要结合这两个方面进行英汉隐喻认知的对比分析,并探究出其文化根源,促进英汉隐喻的更好应用。

1.英汉隐喻认知相同性及文化根源分析。

隐喻的应用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运用,从思维模式的角度分析来看,东西方的思维存在较大的共性。

隐喻是由主体和喻体共同组成的一种语言应用形式,构成隐喻的要素主要包括一个具体的空间环境,和明确主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形式特点在东西方的思想理念上具有相同的理解效果。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内容疆妥嚣干多年戳莨,憋嚷俸舞修爨格魏先蓬入所知。

在莲方,疆墨舞多穗在葵萋箨《诗学》和《修簿学》中就对臻喻滋行了系统獭研究,并确立了其螽两千年西方修辞学界隐喻研究的基本线索。

在中国古代,“浞取诸身,远取诸物”熄认识窝描述攀糖鲢基本嚣鼷,“毙”毒“兴”是《涛经》枣主要转掰种表嚣手簸,“跑者,援:方予裙氇;*卷,托事予耪。

”宅粕都满于我靠j当代豫喻研究的范畴。

尽管人类单融把隐喻作为认知手段,但宦的认知作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爨剥语言学家静认霉释重视。

Lakoff襄Johnson指窭,稳嚷莛天秘鲻渣楚懿、具体静经验建褐夔祭的、籀象豹概念的过褪。

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往往戳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从而认识人擞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

实质上,隐噙是一令试躲壤映射副另一个试麴域懿过程。

当代黼喻认知研究豫了隐喻试知韵本质特德、隐瑜认知豹形成视翻和誓作机制等方耐外,还面临辫~个重大课题。

首先,应该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馥丈羹豹藻礁磅究,墩求涯甓不仅在英语辛,嚣盛在其德语富串,搔象愚绦都是部分避进隐喻来实现静。

其次,建肖关隐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的润题。

一方面,人裟的认知溜幼植根于日常的身体体验,而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却是相霹戆,嚣藏毒理壶稷设罄遽性憨稳嗡概念魏存在;另一方嚣,蠢予奏落褡验不麓独立于特定的文纯和社会之井,我们也有理由推论在不同文化的隐喻概念累统中应该存在麓异。

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隐喻概念系统豹冥帮焉,帮是亟待遭遗蔸羲实实懿辩毙磁究来辩答懿阕嚣。

燕拓墨藏瀑笼整蘑谎的:“揩鞠事物的舜闷所在不赡,撩究它们储戳有此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

而这恰恰魁对比研究的墩终目的”。

本论文献诀彝语言学簸角度愆荚汉嚣释嚣鬻诿害串毒太樊爱莲整露裙荚麓人体、空间、时间、情瓣和基本颜能铸五个方面的隐喻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

全文共分九耀。

第一鬻隽导言聱努,主要论述了选题燕缘蠡,提出了零漂题熬磅究薮设,疑而确定了沭课题的研究髑标,并且确班了课题研究所使用的斑籍研究方法。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一、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产生一种新的意义。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隐喻表达方式,但它们的使用和理解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1. 英汉隐喻的差异英汉隐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隐喻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英语中常用的隐喻“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笔比剑更强大),在中国文化中可能不被理解,因为中国文化中剑通常被视为更具有威力的武器。

(2) 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是一种主谓宾语的语言,而汉语是一种主谓语言。

因此,英语中的隐喻往往通过动词和名词的转化来实现,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更多地通过形容词和动词的转化来实现。

(3) 隐喻类型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类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隐喻和象征,而汉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象征和借代。

二、英汉隐喻翻译策略针对英汉隐喻的差异,翻译工作者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更好地传达隐喻意义:1. 保留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相似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可以保留原文的隐喻形式,直接翻译隐喻中的语言表达。

2. 意译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将隐喻的意义传达出来,而不是直接翻译隐喻的语言表达。

3. 借代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是通过借代来实现的,而汉语中没有相应的借代方式,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例如,可以将借代隐喻转化为汉语中的比喻或象征。

4. 增译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比较隐晦,需要通过增加一些词语或句子来明确隐喻的意义,可以采用增译的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总之,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和翻译策略是翻译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通过深入了解英汉隐喻的差异,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可以更好地传达隐喻的意义,提高翻译质量。

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

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

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隐喻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比喻的方式,将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隐晦地暗示。

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在隐喻表达上也有一些微妙的差异。

本文旨在通过对英汉隐喻句的对比研究,探讨英汉隐喻表达的异同。

首先,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对隐喻句的表达产生影响。

由于英汉两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不同,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也有所差异。

比如,在对时间的隐喻表达上,英语中常用“时间是金钱”来表达时间的珍贵和有限,而中文中则普遍使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来描述时间的流逝和宝贵。

这反映了英汉文化对时间的不同认知,英语注重效率和价值,而中文更强调时间的不可挽回和流逝之快。

其次,在隐喻句的形式上,英汉两种语言也存在一些差异。

英语隐喻句通常采用修辞手法的方式,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表达。

比如,“The world is a stage”是英语中常用的一句隐喻句,通过将世界比作一个舞台,来暗示生活的戏剧性。

而在中文中,隐喻句一般直接以主谓宾结构呈现。

比如,“春天是大自然的新娘”就直接将春天和大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隐喻。

这种形式上的差异也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习惯和文化特点。

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句的理解上也存在差异。

英语中的隐喻句通常是直接的,它们更多地强调对比和类比。

比如,“He has a heart of gold”直接将某人的内心善良与黄金进行类比。

而中文隐喻句则更多地采用间接的方式来进行比喻。

比如,“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借助台镜喻指人的内心要时刻保持清明无尘,通过比喻折射出了一种心理状态。

这种理解方式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语强调明确和直接,而中文则更注重暗示和隐晦的表达方式。

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句中使用的具体词汇也有所不同。

英语中常使用动物、植物等自然界的元素来进行隐喻。

比如,“as busy as a bee”用来形容某人非常忙碌;“asblind as a bat”用来形容某人非常盲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发表时间:2009-09-21T10:05:04.950Z 来源:《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供稿作者:罗红玲[导读] 古今中外对隐喻的研究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贵州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贵阳550001摘要:本文从认知隐喻观的视角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找出其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跨文化隐喻理解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英汉隐喻认知跨文化对比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metaphorical cogni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uo HonglingAbstract:By introdu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the article separately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points out tha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within metaphors,which will help enhanc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interpret them properly. Keywords: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CognitionCross culturalContrastive study【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29-021.引言古今中外对隐喻的研究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

西方的隐喻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传统隐喻的研究一直局限在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从亚里士多德的“名词替换”到当代语用学家Mac Cormac的“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学者们试图从多维视角对隐喻进行阐释,但是在解释隐喻的深刻内涵方面遇到了问题。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一改传统的把隐喻看作纯语言现象的研究方法,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隐喻的认知科学革命。

其代表人物当属Lakoff和Johnson。

他们认为,隐喻在口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现在思想与行动中,人们用以思考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

概念体系决定了人们感知的内容及其行动方式。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

”[1]2.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

当今认知语言学主要有三种方法表征: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

认知语言学经验观认为,人是通过自身的经验认识世界的,或者说人类的认知以人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为基础。

因生活环境千差万别,在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对世界的不同认知结果,即经验具有文化差异。

这些认知结果以概念的形式存在。

和这些概念相对应的是语言表达形式。

因此,研究语言表达中的概念隐喻,可以使我们了解人们是怎样认知自身和外部世界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2]。

Lakoff的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理论在隐喻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

Lakoff和Johson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这是对传统的“隐喻修辞观”的一种反叛。

其理论指出了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概念性。

80年代以来Lakoff不断发展和完善了隐喻理论,他运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来解释隐喻现象。

映射反映的是认知空间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

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

他将隐喻分为空间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种。

Lakoff在论证隐喻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同时,也认为隐喻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的(socially based),即隐喻是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

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模式也在对隐喻理解起作用。

因此理解、研究隐喻必须结合文化因素和认知因素来认识和展开。

由于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的生成和理解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对英汉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就非常有意义了。

本文作者探讨认知隐喻在英汉语言中的异同以及产生这种异同的深层原因,深化对概念隐喻的认知作用的认识,以求对认知化隐喻理论加深认识并对隐喻的理解有所启示。

3.英汉隐喻的共性分析尽管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但它们中的很多隐喻表达方式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隐喻概念基础。

这种跨语言的共核构成英汉隐喻能相互理解的基础,也是英汉隐喻中许多不谋而合的隐喻现象存在的终极原因。

3.1英汉隐喻在工作机制上的共同点。

Lakoff和Johnson已经指出隐喻通常是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较易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他们进一步说明隐喻的本质即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这里所谓的“一种事情”即指的是始源域;“另一种事物”就是目标域。

作为始源域的事物是隐喻的认知基础,通常是为人们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东西,而作为目标域的往往是人们感到陌生的、抽象的东西。

如Life is a journey这个隐喻是用较具体的、为人所经常体验的“journey”去映射“life”,而反向的映射几乎不能成立;其它诸如Time is money以及用空间关系表达抽象的时间感情的隐喻用法都可以说明隐喻的这种工作机制。

从认知角度看这符合人们的一条基本认知原则,即从可及性较强的概念映射到可及性较弱的概念更为自然,英汉语言中的隐喻在工作机制上具有很多的相同点,即都体现的是由基本认知域到抽象复杂认知域的隐喻认知方式。

3.2英汉隐喻具有共同的生理基础。

这方面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英汉语言中对于情感的表达。

研究表明在英汉语言中人们更多地运用隐喻概念表达情感而较少用直接方式表达。

这种隐喻概念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理基础决定的。

Lakoff对于“怒”进行的实例研究,以及林书武以英汉语料为基础的对“愤怒”的概念隐喻的研究都表明情感概念具有生理基础。

如:“怒”常常是根据人的体温、热度和内压进行概念化的,人们发怒时的生理变化构成了语言对其进行概念的基础。

所以,尽管隐喻概念在英汉语言中表达方式有些不同,但其基本隐喻概念是相同的:Anger is heat Anger is fire或Anger is gas in a container、汉语中的说法诸如:“一腔怒气郁结于心中”、“怒火中烧”、“火冒三丈”、“发泄怒火”等等。

这些英汉语料都证明对情感的隐喻化表达具有相同的生理基础,并且体现出语言间的共性。

3.3英汉隐喻具有共同的认知物质基础。

隐喻的物质基础指的是隐喻认知赖以产生的具体的、有形的、客观存在的实体。

英汉语言中很大一部分隐喻来自于空间概念。

根据方位主义( Localism )的观点,空间关系及其词语是最基本的。

这可能是因为人们最初的感知是从感知自身运动和空间环境开始的,在认知和语言发展过程中最初用于空间关系的词语后来被用来喻指时间状态、过程关系等抽象概念,这是概念隐喻认知的结果。

如在英语中我们惯于用方向介词“up”和“down”来谈论我们的感受。

“up”代表肯定、积极,而“down”代表否定、消极。

如:“I’m feeling up”,“He is really down”等;在汉语中“上”通常与好事物相连,“下”通常与不好的事物相连。

比如:“考上大学”,“赶上火车”,“上调”,“下场”,“下调”等。

由于具有相同的认知物质基础,在这方面的汉英隐喻语言体现了很大的共同性。

4.英汉隐喻的个性分析Lakoff在论证隐喻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同时,也认为隐喻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的(socially based),即隐喻是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因此英汉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经验有不同的地方,这相应地会导致认知角度和参照点的不同。

4.1文化差异。

使用隐喻要注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上的差异,尊重不同的文化习惯。

例如,蟋蟀在英语中是个欢快的比喻形象,如“a merry little cricket”(快乐的小精灵),而在汉语中它总是以凄凉伤感的形象出现。

又如,狗以忠诚侣伴的形象深受英语民族的褒扬,因而以“dog”为喻体的英语隐喻多为褒义,如“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权贵),“jolly dog”(快乐的人)。

相反,汉民族则把狗看成一种讨人嫌的动物而横加贬抑,诸如“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咬狗”、“丧家狗”、“夹着尾巴的狗”等。

由此可见,民族文化内涵是隐喻的精髓,也是把握隐喻的关键。

4.2思维方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一种文化的特点更集中反映在它的思维方式和对待一些人类面临的问题的看法态度之中,而思维方式是相对定型化的、显现出来的社会理性活动的思维样式、思维结构。

西方文化注重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的要素,逐个进行研究。

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思维长于切实、具体和实用,不割裂具体经验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其思维模式具有整体性、综合性、模糊性和感悟性的特点。

这种差异同样也表现在隐喻之中。

例如,我国先秦时期产生的“天人合一”的思维促使了古汉民族的文化成为崇天崇神的神命文化。

因此,“天”在中国文化里远远不限于天空、天宇,它是主宰人类世界的一种超然的力量,蕴涵着浓烈的人文色彩。

所以才派生出“天意”、“天经地义”、“天网恢恢”、“苍天”、“翻天”、“归天”、“一步登天”、“天才”。

在英语中,表示“天”有“sky”和“heaven”两个词。

“sky”的附加意义是“高”,所以派生出“skyscraper”(摩天大楼)、“sky high”(天一般高)、“skyway”(高架公路)。

“Heaven”与“sky”一样有“天空”的意思,虽然它还派生出“天堂”的意思,但比起汉语的“天”,它的外延就小多了。

4.3人对自然的感知联想的差异。

这里的自然环境含义很广,它包括地理环境(森林、沙漠、山川、海洋、岛屿等),气候环境、植物、动物世界等等。

人类自然环境多姿多彩,隐喻也镀上形形色色地域文化的印记。

而受自然环境影响的隐喻一旦形成,也会融入人的思维和隐喻概念系统,形成新的隐喻联想,反过来作用于新的隐喻形成。

如西方人眼里的“西风”,不仅是带来无限生机引来美丽春天的温暖之风,而且在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西风”还具有横扫枯枝败叶,席卷残云,掀起巨浪的磅礴气势和无比威力,是革命的象征。

但在汉民族眼里,使万物复苏,大地回春的风是“东风”而不是“西风”,“东风”又是摧枯拉朽,唤起民族觉醒的象征,具有革命的先进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