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康复科 中风后手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合集下载

康复科(中风恢复后遗症期临床路径表)卫生部格式

康复科(中风恢复后遗症期临床路径表)卫生部格式
□○主任医师查房
□○分析检查结果
□○评估中医证候变化情况
□○评估患者主要功能障碍及影响功能康复的因素
□○评估患者功能障碍有无改善
□○评估有无退出路径指征
□○指导中医特色疗法治疗
□○完善中西医康复治疗方案
□○完成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长期医嘱:
□○一级/二级护理
□○患肢禁补液抽血
□○饮食医嘱
□○血压监测
广东省中医院“脑病学科/专科”
中风恢复/后遗症期临床路径表单(康复)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脑卒中(ICD10:I64 0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30天
日期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天
住院第3天




□○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
□○康复功能评定
□○完成病历书写
□○拟定出院家庭康复方案
□○完成查房记录
□○通知患者及家属明日出院
□○通知出院处
□○向患者及家属指导出院后家庭康复训练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改造等注意事项
□○将出院记录交给患者
□○将诊断证明书交给患者
□○将出院带药交给患者
□○如果患者不能出院,在病程记录中说明原因和继续康复治疗的方案

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长期医嘱:
□○一级/二级护理
□○良肢位摆放
□○康复治疗:康复功能训练,康复物理因子治疗
□○中医特色外治:熏蒸、沐足、外洗
□○针灸治疗
临时医嘱:
□○复查异常化验结果
□○根据异常检查结果进一步深入检查
□○必要时请其他科室会诊
长期医嘱:

89 康复科 中风后手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89 康复科  中风后手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失语,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患侧上肢及手软无力,活动受限,肢体偏枯不用,面色萎
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患肢肌肉萎缩、僵硬,拘挛变形,活动受限,舌强不语,
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三期六阶段”康复综合方案 1.弛缓期 (1)头针 取穴:顶区、顶前区(于氏头穴丛刺针法)或顶颞前斜线(国际标准化头
叩击前臂屈肌群表面,并辅助完成屈指握拳等动作,注意避免过强刺激屈肌群 而诱发屈肌张力升高;
b.双手交握夹持木钉练习或双手握持水杯练习倒水、喝水等; c.双手分别支撑于桌面,以手或前臂压住桌面上的毛巾或练习用健手吃饭 时患手始终保持放于桌面; d.辅以生物反馈治疗,诱发患侧主动活动,维持关节活动度,增加感觉刺 激,缓解疼痛。 (4)推拿 ①将前臂和手掌向上放于床面,五指伸直放松,用大鱼际由上向下按揉 10 分钟,以发热为度;再手掌向下放于床面,依上法按揉 10 分钟。 ②全面按揉后,点按合谷,劳宫,手三里,曲泽等穴位 10 分钟。 (5)艾灸 艾条温和灸,取手三里,曲池,外化瘀类的中药适量。 用法:全部药材以纱布包好,煮沸或置于盛有 60℃~75℃热水的木桶中浸 泡,当水呈现中药色,水温降至 40℃~45℃后将患肢置于水中浸泡 20 分钟, 或将浸泡好的药包置于不便于浸泡的肢体处局部热熨。 注意事项:避免烫伤;如患者出现头晕、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应立即 停止熏洗,采取头低脚高卧位,改善头部供血,防止低灌注损伤。 (7)物理因子疗法 予生物反馈治疗仪、蜡疗、上肢主被动训练器等改善手功能。 2.痉挛期 (1)头针 取穴及操作方法同上。 (2)体针 采用抗痉挛针法:以拮抗痉挛肌肉为主,取阳经穴位。 肘伸展及腕背伸困难者以阳经穴位为主,可选肩髃、臂臑、曲池,手三 里,支沟,外关,合谷,后溪,中渚。 操作方法:选用 28~30 号 1.5 寸毫针进行针刺,施捻转手法,以患者局部 酸、麻、胀、重至得气为度,得气后外关、中渚两穴,连接脉冲针灸治疗仪, 采用疏密波,每次治疗 30 分钟。 (3)手功能训练: ① 控制肌张力:

手损伤(手外伤)后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

手损伤(手外伤)后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

手损伤(手外伤)后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手外伤的门诊患者。

一、手损伤(手外伤)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手损伤。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手外伤(ICD-IO编码:S69.7)。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筋伤学》及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骨伤科学》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制定的《临床诊疗指南一手外科学分册》(2006年)和《实用骨科学》第三版(胥少汀等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中有关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手损伤(手外伤)后功能障碍协作组制定的“手损伤(手外伤)后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手损伤(手外伤)后功能障碍临床常见证候:血瘀气滞证营血不调证气血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手损伤(手外伤)后功能障碍协作组制定的“手损伤(手外伤)后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手损伤(手外伤)。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手损伤(手外伤)后功能障碍的患者。

2.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手的慢性损伤;(2)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者;(3)严重感染以及合并重度复合损伤等。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血电解质;(3)胸部X线片、手部正侧斜位X线片;(4)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损伤部位相关的CT或MRI、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等。

(八)康复评定项目1.疼痛2.关节活动度3.肌力4.感觉功能5.肢体体积6.手操作能力(灵巧性、协调性)7.日常生活能力(ADL)(九)治疗方法1.分期治疗(1)早期①中药熏蒸治疗②针灸治疗③运动疗法④物理治疗⑤矫形器治疗(2)中期①中药熏蒸治疗②针灸治疗③推拿治疗④运动疗法⑤物理治疗⑥神经冲动诱导⑦感觉再训练⑧矫形器治疗(3)后期①中药熨烫治疗②针灸治疗③物理治疗④推拿治疗⑤作业疗法⑥运动疗法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血瘀气滞证:理气化瘀,消肿止痛。

康复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康复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肩手综合征(卒中后)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中风(TCD:BNG080)及第二诊断为中风后肩痛,且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痛。

2.西医诊断: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或脑出血(ICD-10:I61),及第二诊断为肩-手综合征,且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考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诊断要点。

①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②手指屈曲受限;③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④多发生在脑血管病1~3月内。

2.疾病分期(1)Ⅰ期:急性期(2)Ⅱ期:营养障碍期(3)Ⅲ期:萎缩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气虚不运,血瘀水停证痰湿阻络,血瘀水停证阳虚寒凝,血瘀水停证阴虚热灼,血瘀水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

1.诊断明确,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中风及第二诊断为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

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 年)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的患者。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本文介绍了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首先,文章列举了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标准,包括主要和次要症状、病期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型诊断等。

其次,文章详细介绍了中风病恢复期的常见证候和对应的症状,包括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和痰热腑实证。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等。

诊断时可以参照XXX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中风病的病期诊断标准包括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在中医证型诊断中,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年龄等因素,将其分为中经络、中腑和中脏三种类型。

针对中风病恢复期的常见证候,中医提出了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和痰热腑实证四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方案。

总之,中风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是多方面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病期和身体状况等因素,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病症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流畅或无法说话、身体一侧麻木、腹胀、便秘、头痛、眩晕、咳痰或咳痰较多、舌头呈红色、舌苔黄腻、脉搏弦而滑。

标准住院时间应不超过28天。

进入该路径的患者必须首先被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

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这些疾病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会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那么他们也可以进入该路径。

但是,由脑肿瘤、脑外伤或血液病引起的脑血管病患者不应进入该路径。

入院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血生化、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B超、C反应蛋白、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D-2聚体、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B超等。

治疗方案应参照“XXX‘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后遗症诊疗方案”以及XXX《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中风病临床路径

中风病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塞)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塞(ICD-10 编码:I63.9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中风病(脑梗塞)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肝阳暴亢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塞)。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塞(ICD-10编码:I63。

902)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3)凝血功能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MRA、DSA 或 CTA 等)、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 B 超或TCD)、C 反应蛋白、超声心动图、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D-2 聚体、双下肢血管 B 超等。

中风病临床路径

中风病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塞)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塞(ICD-10 编码:I63.9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中风病(脑梗塞)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肝阳暴亢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塞)。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塞(ICD-105/ 1编码:I63。

902)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3)凝血功能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MRA、DSA 或 CTA 等)、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 B 超或TCD)、C 反应蛋白、超声心动图、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D-2 聚体、双下肢血管 B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后手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卒中后继发手功能障碍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手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后手功能障碍。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为:I63)或脑出血(ICD-10编码为:I6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患者有明确的中风病史,且中风后出现手功能障碍,其程度影响到日常生活能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14年)和偏瘫手功能分级(于兑生.康复医学评价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2.分期诊断
弛缓期
痉挛期
恢复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风痰瘀阻证
气虚血瘀证
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后手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2017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伴有手功能障碍。

2.确实存在的手功能障碍,且手功能障碍在中风后发生,二者有相关性。

3.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后手功能障碍和脑梗死(ICD-10编码为:I63)或脑出血(ICD-10编码为:I61)。

2.经康复评定,伴有手功能障碍的患者。

3.急性期昏迷、脑疝、并发心肌梗塞或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等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手功能评定(手功能康复相关评定量表);头颅CT或MRI,胸部X线片;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糖,心电图,凝血功能。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MRA、DSA或CTA、C反应蛋白、超声心动、同型半胱氨酸、便常规+潜血、D-2聚体、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B超等。

(八)治疗方法
1.“三期六阶段”综合康复方案:头针留针期间进行体针、手功能训练、推拿、艾灸、中药熏洗及物理因子疗法;
2.辨证论治
(1)风痰瘀阻证:搜风化痰,化瘀通络。

(2)气虚血瘀证: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3)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

3.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液
4.西药治疗
5.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患手活动受限、感觉异常等主要症状改善。

2.偏瘫手功能分级提高1级及以上。

3.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提高30%及以上。

4.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5.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患手肿胀、疼痛严重等,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中风后手功能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中风后手功能障碍(脑梗死/脑出血恢复期)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24天实际住院日:天
时间
年月日
(第1~3天)
年月日至月日
(第4~20天)
年月日
(第21~24天,出院日)
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手功能评定
□拟定康复目标及康复计划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防治并发症
□上级医师查房
□向家属交待病情和康复治
疗注意事项
□实施康复方案
□上级医师查房
□根据康复治疗进展,调整康
复目标及方案
□定期复查辅助检查
□并发症处理
□辨证论治
□出院康复评定
□完成出院记录
□交代出院注意事项
□出院带药
□制定家庭康复计划
□指导家属环境改造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康复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膳食选择
□“三期六阶段”康复综合方

□针灸
□手功能训练
□推拿
□艾灸
□中药熏洗
□物理因子治疗
□中药汤剂
□中成药
□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液
□西药治疗
□改善循环:
□原剂量□减量
□营养神经:
□原剂量□减量
临时医嘱
□手功能评定
□颅脑CT或MRI
□胸部X线片
□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
血糖
□凝血功能
长期医嘱
□康复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膳食选择
□“三期六阶段”康复综合方

□针灸
□手功能训练
□推拿
□艾灸
□中药熏洗□物理因子治

□中药汤剂
□中成药
□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液
□西药治疗
□改善循环:
□原剂量□减量□
增量
□营养神经:
□原剂量□减量□
增量
临时医嘱
□手功能中期评定(必要时)
□复查异常检查的项目
□对症处理
□必要时会诊
出院医嘱
□出院评定
□出院带药
□心电图□其他检查
主要护理工作□入院介绍
□生活和情志护理
□良肢位及正确转移指导
□健康宣教
□各项检查、检查前注意事项
指导
□各种并发症预防(包括压
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静
脉栓塞等)
□执行各项检查、检验
□生活和情志护理
□良肢位及正确转移指导
□健康宣教
□病情监测
□各种并发症预防(包括压
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静
脉栓塞等)
□协助患者办理出院
□出院指导
□家庭康复宣教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具体原因:
1.
2.
□无□有,具体原因:
1.
2.
□无□有,具体原因:
1.
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