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16 雷雨【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6雷雨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6雷雨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6雷雨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6雷雨教案第1篇】【活动目标】1、学习观察夏季雷雨前后的天气变化。

2、尝试用语言表达夏季雷雨前后的情景。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4、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活动重难点】学习观察夏季雷雨前后的天气变化。

用语言表达夏季雷雨前后的情景。

【活动准备】1、《小朋友的书·夏天真热》2、活动前了解幼儿关于夏天雷雨的已有经验,收看或收听关于雷雨的天气。

【活动过程】一、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钱的情形。

1、太阳公公到哪去了?2、天空中出现了什么?(乌云)3、看上去怎么样?4、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打雷声,闪电)二、引导幼儿观察雷雨时的情形。

1、现在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雨点)2、雨从哪儿来?落到了哪里?看看四周的树、花草、房子有什么变化。

3、等雨小些时,教师和幼儿一起撑伞到雨中走走,听雨点声,看雨滴落到地上的圈圈、地面的积水、花草变化等。

三、引导幼儿观察雷雨后的情形。

1、看一看,听一听,现在和下雨时又什么不一样?2、天上出现了什么?(白云)3、到户外走一周,呼吸雷雨后的清新空气,感受雨后的凉爽。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6雷雨教案第2篇】雷雨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识字教学是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从而逐步形成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阅读教学中以“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为阅读主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采用图文对照、情境创设、想象谈话等多种形式去品悟文章描写的意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制作学生活动卡。

学生准备: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留心观察天气变化。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文(五)16雷雨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文(五)16雷雨教案
4.巧记字形。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字形,教师相机 指导。
二、默读课文,梳理脉络
1.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前的景象? 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中的景象?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后的景 象?
2.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雨声 也小了”这些关键词句,让学生明确四、五、六自然段写的就是雨中 的景象。
金黄的稻谷()下头。苹果从树上()下来。
叶子从树上()下来。兔子的耳朵从头上()下来。
4联系生活实际, 理解蜘蛛垂下来的时候,被一根蛛丝连着,体 会“垂”字用得准,用得好。
5联系语境,体会蜘蛛笔直地降落,急切地想逃走的有趣模样,指导读出自己的感受。
4.理解并积累“越来越⋯⋯”
(1)提问:闪电、雷声有什么变化?
预设一: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引导想象:彩虹像什么一样挂在天空?你有什么感受?(一条彩
带、一座彩桥⋯⋯)
预设二:蜘蛛又坐在网上。
(1)引导:这时的蜘蛛是怎样的心情?
引导与雷雨后这只蜘蛛“垂下来,逃走了”作对比,从而体会到
“坐”字表现了这只蜘蛛此时的悠闲自在,指读出蜘蛛此时的心情。
(2)和雷雨前景象对比朗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压、蝉、垂、户、扑”5个生字,会写“压、迎、乌、 垂、户”5个字。会写词语“乌云、窗户、迎面”。
2.正确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能说说雷雨 前的景象。
3.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练习运
3.引导学生找到写雷雨前、雷雨后景象的相应自然段。
4.小结:作者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出了不同

2024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6-雷雨-优质教案

2024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6-雷雨-优质教案

16 雷雨【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体会景物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语言运用:引导学生提取主要信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景色的变化。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朗读,读好关键词。

审美创造:体会雨过天晴的变化,以及给人带来的清新、愉悦的感受。

【课前解析】《雷雨》是一篇描写夏季时节雷雨景象的优美短文。

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提取主要信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关注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写雷雨前的景象。

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理解内容,重点关注“压”“垂”两个词语,通过做动作、看图片、联系生活等方法,体会它们运用的好处。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朗读,读好关键词。

第四至六自然段再现了雷雨中的景象。

先让学生找出景物,再引导体会雨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越来越……”说说雷雨中景象的变化。

结合图片,入情入境地读。

第七至八自然段写雷雨过后的清新世界。

让学生找出景物,重点体会雨过天晴的变化,以及给人带来的清新、愉悦的感受,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引导学生体会“挂”“坐”两个词语的妙用。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9个字,可以按结构分为4类:独体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和半包围结构,可让学生分类观察,发现特点,整体识记。

其中“黑”笔画较多,要重点指导笔顺,“垂”笔顺易错,要多强调练习,“迎”要重点指导“卬”的左部分,不能多加一点或一撇。

关注词语:雷雨、乌云、闪电、雷声、房子、窗户、清新。

借助图片读词语“雷雨、乌云、闪电、雷声、房子、窗户”,随文识记巩固“雷声、清新。

”【教学目标】1.认识“压、蝉”等6个生字,会写“雷、乌”等9个字,会写“雷雨、乌云”等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抄写句子。

4.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下雨时的情景。

【教学重点】认识“压、蝉”等6个生字,会写“雷、乌”等9个字,会写“雷雨、乌云”等8个词语。

部编版《雷雨》教案优质版

部编版《雷雨》教案优质版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6《雷雨》人教部编版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雷雨》教学设计【课题】 16 雷雨【课型】新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认识“压、蝉”等5个生字,正确认读“雷雨、黑沉沉”等8个词语。

掌握“垂”的笔顺,能依据口诀“上下窄,中间宽千字竖压竖中线四横长短各不同最长要数第二横”正确书写“垂”。

2.默读课文,筛选出含有用词巧妙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在句子表达中起到的妙用,如“压”“垂”“挂”等。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顺文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表达顺序。

背诵课文。

4.运用“圈景物读变化”的学习方法,感受景物在雷雨前后的不同表现,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实际,感受大自然中的趣味。

5.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雨”练习说话,实现迁移学习目的。

6.结合课文素材,进行德育渗透:在体会雷雨过程中事物变化基础上,激发继续探索大自然秘密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难点】1.理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大自然景象变化。

2.联系上下文或者实际生活,体会关键词的妙用。

3.渗透热爱并探索大自然秘密的德育教育。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专题导入“二月春风似剪刀”剪出了均匀精致的柳叶,“小荷才露尖尖角”展示了大自然的趣味。

在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组“大自然的秘密”课文,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这个专题,继续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出示课题(板书)“16 雷雨”。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延续上学期的主题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打开课本第74页,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要求:第一遍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找找自己读文感觉。

第二遍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划生字。

读完以后借助拼音并多读几遍。

2.看大家学的这么用心,那咱们展示一下吧。

(1)请大家借助拼音拼读词语léi wūchuíyíng pūhùyāhēi雷雨乌云垂下迎面扑来窗户压下来黑沉沉(2)摘掉拼音帽子,还能认读下来吗?请男女生合作读。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雨》教案-最新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雨》教案-最新
明确:“水满了”说明雨下得很大。“青蛙也叫起来了”写出了雷雨过后青蛙很快乐。
8.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明确:时间顺序。
9.拓展: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呢?
明确: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是因为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其实在雷雨云中,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人们之所以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得多。光在空气中差不多每秒钟要走30万千米,用这样的速度,1秒钟可以围绕地球的赤道跑七圈半。声音在空气中每秒钟约走340米,差不多只有光速的九十万分之一。光从闪电发生处传到地面的时间,一般不过几十万分之一秒,可是声音跑同样的距离就需要较长的时间。
扑:左右均衡,“卜”竖为垂露竖。
易错提示:
乌:中间没有点。
压:上面没有一点。
迎:里面是“卬”,不要写成“印”。
(3)多音字。
(4)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乌(乌黑)—鸟(小鸟)—马(马车)
压(压力)—庄(村庄)—历(历史)—厌(讨厌)
雷(雷声)—雪(雪花)—雨(雨水)
老师(迎)面走来 满天的乌云(压)下来 嫩绿的柳枝(垂)下来
雷雨
第(六)单元第__16_课第_1__课时
课题
雷雨
作课时间
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雷雨前后的景象。
3.弄清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现象的变化顺序以及雷雨的特征。
课时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弄清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现象的变化顺序以及雷雨的特征。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填空。
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____###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____下来,逃走了。蝉一声也不叫。

部编本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6《雷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本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6《雷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16《雷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压、蝉”等5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雷、乌、黑、压”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的特点。

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么样变化的。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视频导入:播放雷雨的视频。

师:同学们,雷雨也叫雷阵雨,多发生于夏天,它来得急,去得快。

谁愿意说一说自己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吗?学生自由举手说。

2.过渡: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其实,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很多景物都是变化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6课《雷雨》,去看看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特点吧。

(板书课题:雷雨)学生齐读课题,并自主学习“雷”字。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一边听一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2.同桌合作,互相当小老师,共同查字典,认识生字词。

注意:“蝉、垂”是翘舌音,“雷”是边音,“迎”是后鼻音,“乌、迎”是整体认读音节。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适当补充。

如:“压”,做一做把手压在语文书上的动作;顺口溜识记:广上一点落下,埋在泥土底下。

“蝉”,让学生了解“蝉”是一种昆虫,采用形声字的方法来识记;“垂”,用数笔画的方法来识记。

4.同桌合作,给生字组词。

5.巩固字词。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2)开火车轮读生字。

6.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指导观察,书写生字1.出示生字“雷、乌、黑、压、垂、户、迎、扑”。

2.学生认真观察结构,交流说一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3.教师范写指导:“压”和“迎”都是半包围结构。

“压”在书写时,不要丢了“土”中的一点;“迎”在书写时,不要多加一点。

“垂”字中间宽,上下两头窄;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最后一笔横画要写得短一点。

4.学生自主描红、临写。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16 雷雨 教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16 雷雨 教案

精品文档精心整理16 雷雨( 精读课文 )1.认识“压、蝉”等 5 个生字,会写“雷、乌”等 9 个字,会写“雷雨、乌云”等 8 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抄写句子。

积累生字,把握课文大意。

体会景色的变化和用词的精妙。

2 课时第一课时1.认识“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雷、乌”等9个字,会写“雷雨、乌云”等8个词语。

(重点)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重点)小学课件资源导入新课教师口述:你们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作者笔下的这场雷雨吧!资料链接雷雨,伴有雷电的雨,多发生在夏天的下午。

它在积雨云中形成,强烈时可出现暴雨。

雷雨,按其成因,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流旺盛所致的热雷雨,常见于夏季午后,范围小而雨短;另一种是冷暖空气剧烈冲突,促使暖湿空气上升而致的降雨性雷雨,其范围大,雨时也较长。

初读课文(一)认读字词,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出示课件)(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一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出示课件)雷( léi)黑(hēi)乌(wū)压(yā)垂( chuí)户( hù)新(xīn)迎(yínǎ)扑(pū)蝉( chán)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这篇心得( dé)体会写得( de)好。

②各自拼读,读好翘舌音“垂、蝉”;后鼻音“迎”也是整体认读音节。

③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出示新词(出示课件)雷雨乌云闪电雷声房子窗户清新迎面开展读词游戏。

①指名读,开火车读。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雷雨》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雷雨》优质教案

16雷雨妙析教材本文以简练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

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描写。

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了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情分析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对此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

因此,在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入手,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建议在学法上,积极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和理解,有所感悟,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课文情景,多种形式读文,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不同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3.结合句子,体会动词运用的巧妙。

4.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同样子的雨。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句子,体会动词运用的巧妙。

难点1.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2.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挂图。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雷、乌、黑、压”4个生字。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用不同的语调读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情景。

3.说说自己见过的不同的雨的情景。

二、重点难点重点1.会认5个生字,会写“雷、马、黑、压”4个生字。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16 雷雨【教案】16 雷雨▶教学目标1.认识“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雷、乌”等9个字,正确读写“雷雨、乌云”等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字运用的妙处,并抄写句子。

4.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以及下雨时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雷雨的景象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2.能边读边想象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1)识字: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平、翘舌音的辨析,如“蝉、垂”都是翘舌音;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如“扑”;可以借助图片认识,如“蝉”;还可以动作识记,如“压”。

(2)写字:本课生字可以按结构分为4类:独体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和半包围结构。

教学时,先让学生分类观察,发现特点,注意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朗读指导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出自己的感受。

读雷雨前的场景,应充分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朗读,注意读好关键词;读雷雨中的场景,应边读边感受风雨雷电的变化,特别是拟声词;读雷雨后的场景,应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边读边体会雷雨后清新、明快的景象。

3.理解运用学习本文,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找出文中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相应语段,借助想象画面和朗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雨前后景象的变化。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压、蝉、垂、户、扑”这5个生字,会写“雷、乌、黑、压、垂”这5个字,正确读写“乌云、窗户、迎面”这3个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能说说雷雨前的景象。

3.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等字词运用的好处,并练习运用。

▶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创设情境。

出示视频,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刮风下雨、打雷闪电的视频)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雷雨》。

(板书课题)3.指导书写“雷”字。

(1)说说“雷”这个字该怎么写。

(2)教师范写并提示重点:“雷”是上下结构,上宽下窄;雨字头第三笔是横钩。

(3)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设定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

利用视频营造一种雷雨天气的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更有兴趣参与到对即将要学的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中。

板块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对照生字表圈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注自然段序号。

2.读准字音。

(1)同桌合作认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注意及时纠正错误。

(2)开火车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蝉鸣垂下压下迎面扑来注意读准翘舌音“垂、蝉”。

3.巧记字形: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字形,教师相机指导。

(1)熟字加偏旁:扌+卜=扑(2)借助图片:蝉(3)动作识记:压【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让学生去挖掘识字的方法和规律,培养识字的能力,体验识字的乐趣,从而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板块三朗读课文,梳理脉络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前的景象?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学生交流后相机出示课件)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课文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出了哪些不同的景象?3.梳理脉络: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这场雷雨的。

你能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课件出示:先……接着……最后……4.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有何不同?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由朗读是在学生自己的思维主导下的朗读,想自己所想,读自己所读,写自己所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板块四理解感受,雷雨前景象1.默读第1~3自然段,作者在雷雨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师生交流:读读雷雨前的场景,圈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1)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课件出示:乌云叶子树枝蜘蛛闪电雷声(2)学生交流。

3.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第1句话。

(2)正音:“压下来、垂下来”中的“来”读轻声。

(3)理解“压”:瞧,图片中的乌云很多,云层又厚又低,就叫“压”。

(课件出示乌云低压图片)(4)学生演示“压”的动作。

(5)指导朗读:看着这样的天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6)指名说,指导朗读。

4.指导书写“压”。

(1)书写“压”这个字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2)指名说。

“压”是半包围结构,最后一点写在“土”字里。

(3)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5.感受“闷热”。

(1)你还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雷雨前的闷热?(2)指名交流。

课件出示: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

(3)理解“一动不动”“一声也不出”。

(4)指导朗读。

6.学习第2自然段。

(1)雷雨前没有风,没有声音,好安静呀!忽然……(2)忽然发生了什么?我们来读课文了解。

课件出示: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3)指名读。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4)理解“摆”:“摆”字写出了风很大。

(5)想象补白。

课件出示:忽然一阵大风,吹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指名朗读: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①提问:你从哪里体会到蜘蛛心里的害怕?②课件出示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的图片。

③引导学生对比理解:把“垂”字换成“落”或“掉”字,行不行?④根据图片及生活经验选字填空。

(课件出示:稻谷、苹果树、落叶、兔子图片和句子)⑤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垂”。

⑥识记“垂”。

(课件出示“垂”的甲骨文,说说怎样识记)⑦指导书写“垂”字:中间宽,上下两头窄,横画之间的距离要均等。

7.学习第3自然段。

理解并积累“越来越……”。

(1)提问:闪电、雷声有什么变化?(2)词语积累:“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3)指导读好“越来越亮”“越来越响”。

(4)语言积累:你能用上“越来越……”说话吗?课件出示:天气越来越________________,树叶越来越____________________。

8.朗读第1~3自然段。

(1)听朗读,想象画面。

认真听老师朗读第1~3自然段,闭上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学生交流想象的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3)借助板书,引导学生说一说雷雨前的景象。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交流时,重在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中的词语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理解“垂”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巧妙地借助图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语言环境来理解,并和“落”进行对比,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精妙。

第2课时▶课时目标1.巩固认识“压、蝉”等5个字,会写“户、新、迎、扑”这4个字。

2.能联系语境理解词语,体会“挂、坐”等字词运用的准确性。

3.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试着背诵课文。

4.能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以及自己见到的下雨的情景。

▶教学过程板块一巩固生字,回顾前文1.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读。

课件出示:压力蝉鸣窗户垂下来扑过来2.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说一说雷雨前的景象。

3.雷雨前,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背一背。

在复习检查第一课时内容的同时,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板块二理解感受,雷雨中景象1.过渡:雷雨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自由读一读第4~6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2.作者听到了什么?3.理解“哗,哗,哗”。

(1)作者为什么连用3个“哗”?(2)学生交流:连用3个“哗”可以让读者感受到雨下得大,下得急。

(3)指导朗读。

4.理解“看不清”。

(1)你还能从哪儿看出雨下得大?课件出示: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2)想象:雨越下越大,能看清什么?(3)词语积累:这么大的雨,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倾盆大雨、滂沱大雨)5.体会雨的变化。

(1)理解“渐渐地”:你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用上“越来越……”这种句式说说雷雨中景物的变化,比如:雨越下越大,房子越来越看不清,后来雨越来越小,雷声也越来越小。

(3)结合图片,朗读第4~6自然段。

6.试着背一背第4~6自然段。

【设计意图】把文字转化成画面,是语言文字的内化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雷雨的美妙。

板块三理解感受,雷雨后景象1.默读第7~8自然段,说说雨后又是怎样的景象。

2.边读边想象画面。

(1)感受天空的变化:天亮起来了。

太阳出来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①出示彩虹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彩虹像什么一样挂在天空?你有哪些感受?②理解“挂”。

(2)感受空气的变化。

仔细闻一闻,你仿佛闻到了什么?(3)感受小动物的变化。

课件出示:蜘蛛又坐在网上。

①体会蜘蛛的心情:这时的蜘蛛是怎样的心情?②对比体会“坐”,与“垂下来,逃走了”作对比,从而体会到“坐”字表达出的蜘蛛的心情。

(4)和雷雨前的景象对比朗读。

(5)试背第7~8自然段。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是语文课上的主要训练点,也是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过程。

通过朗读体会景象,能有效激发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板块四迁移表达,整体提升1.学生借助板书,说一说变化。

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变化。

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全班指名说。

2.朗读全文。

3.试着背诵课文。

4.联系自己的经验,说说自己见过的雨。

你见过的雨是怎样的?试着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一写。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借助关键信息说说雷雨景象的变化,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从多角度引导学生结合语文情境,运用学过的词语进行个性化表达。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图文结合,留心观察。

合理运用课文中的插图,解决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图的能力,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2.联系生活,表达训练。

“联系自己的经验,说说自己见过的雨”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拓宽了知识点,调动了学生对原有生活经验的思考和感悟,让学生明白更多的自然现象,需要平时去多观察,多发现。

3.体会词语,积累语言。

课文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

教学时,通过各种形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在此基础上体会词语,读懂句子,达到积累语言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