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

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1洞仙歌・咏柳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翻译江南的腊月将尽了,早梅的花瓣已然凋落,刚刚到来的春天,只能寄托到垂柳的身上。
它如小蛮一般的枝干,纤细柔美,自有为称道的风流之处。
可它最美好的地方,莫过于骨格体态上的清新、俊雅、娟秀无双。
在永丰坊的一角,终日无人驻足,更无人会看顾留怜于它披拂摇缀的柔丝。
最令伤神的就是暮春时节,柳絮漫天,而它披**清减的绿叶。
虽然只有柳絮飘零,再无别事,却让它显的日渐削瘦了。
恐怕只有春天里随看它到来的和风,可以吹开紧蹙的柳叶蛾眉吧。
注释腊: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分付:付托,寄意。
格:格调骨体:骨架躯体。
永丰坊:地名。
在洛阳。
尽日:一整天金丝:比喻柳树的垂条。
断肠:秋海棠花的别。
飞絮:飘飞的像棉絮一般的柳树、芦苇等的种子。
一成:宋时口语,“渐渐”,指一段时间的推移。
赏析这首词上片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韵之美。
起拍说腊尽梅凋,既点明节令,且借宾唤主,由冬梅引出春柳。
以“新春”紧承“腊尽”,写腊月已尽,新春来临,早梅开过,杨柳萌发。
柳丝弄碧,是春意繁闹的表征,故说“分付新春与垂柳”。
“分付”,交付之意,着“分付”一词,仿佛春的活力、光彩、妖娆,均凝集于垂柳一身,从而突出了柳的形象,赞美了柳的体态。
柳枝婀娜,别有一种风流,很似少女的细腰。
杜甫《绝句漫兴》早有“隔户杨柳弱袅袅,恰如十五女儿腰”之句。
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称颂她有合格入流的独特风韵,并进而用“清英秀雅”四字来品评其骨相。
这就写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隽、雅洁、秀丽,见出她与浓艳富丽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
作者把握住垂柳的姿质特色,从她的体态美,进而刻画了她的品格美。
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叹。
《咏柳》贺知章唐诗全诗赏析

《咏柳》贺知章唐诗全诗赏析《咏柳》贺知章唐诗全诗翻译及赏析《咏柳》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终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咏柳》贺知章唐诗全诗赏析,盼望对您有所关心!《咏柳》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翻译春柳犹如碧玉妆扮格外娇娆,垂下的万千枝条好象绿色的丝绦。
是谁把这柳叶裁得如此精致,原来二月春风――它恰似一把灵活的剪刀。
《咏柳》解释①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许多。
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②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方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③妆成:装饰,装扮。
④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肯定表示准确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许多的意思。
⑤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⑥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⑦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季节。
⑧似:似乎,犹如,好像。
《咏柳》简介贺知章(公元659年-公元744年),唐代诗人。
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
公元695年(武则天证圣元年)中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来宾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
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闻名书法家。
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
《咏柳》作品赏析这是一首咏物小诗,诗人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内心深处对春天的无限喜爱。
诗的前二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在集中笔墨描写那高高的、亭亭玉立的、婀娜妩媚飘逸的柳树。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从整体上写柳树,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用碧玉妆扮起来的,用“碧玉”形容柳树的晶莹翠绿,突出了柳树的颜色美。
俨然妙龄少女,亭亭玉立,妩媚婀娜,魅力无限。
其次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在写柳枝,诗人将垂挂披拂的柳枝比方为少女盛装垂挂的千万条精致的丝带,奇妙地写出了柳树的轻柔婀娜的盛装之美。
咏柳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咏柳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咏柳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咏柳》是一首咏物诗。
今天店铺为你精心整理了《咏柳》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希望你喜欢。
《咏柳》原文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注释1、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4、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5、裁:裁剪。
6、似:如同,好像。
《咏柳》翻译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咏柳》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吟咏的是早春杨柳,是一首诗味醇厚、回味隽永的咏柳杰作。
柳,是一种在我国从南到北普遍生长的乔木,无论是新疆的清代大将左宗棠大军种植的“左公柳”,还是西藏拉萨的相传是文成公主亲手栽培的“文成公主柳”;无论是将柳树作为市树的泉城济南的“三面荷花一面柳”,还是宋代大词人柳永笔下“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杭州苏堤的一株桃花一株柳;无论是长江两岸大堤旁的滩涂,还是各地公园里湖泊、乡村池塘的水边;婀娜多姿的柳树的倩影,总是与我们朝夕相见。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首诗中,诗人像一个绘画大师,首先是勾勒出柳树“碧玉妆成”的总貌,其次是绘制摇曳多姿的柳枝,第三则渲染细小鲜嫩的柳叶,最后着力讴歌和煦的春风。
诗人用充满画意的诗笔,使多姿多彩的初春的柳树,呈现在人们眼前:婀娜的柳树像碧玉似的青翠欲滴,万千的枝条如丝带般飘拂低垂,每一片嫩叶都像经过精心裁剪,原来是二月的春风,使大地如此葱翠。
通过对初春柳树生动细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由衷赞美。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篇,诗人就用了一个非常精妙的比喻,将新柳喻作“碧玉”。
咏柳的古诗翻译和赏析

咏柳的古诗翻译和赏析咏柳的古诗翻译和赏析《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咏柳的古诗翻译和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咏柳作者: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1、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
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颂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
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答。
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
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颂柳树,进而赞颂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
译文婀娜玉立的柳树像精美的碧玉装扮而成的妙龄少女,千丝万缕的枝条像少女盛装上垂挂下来的绿色丝带。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那如同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鉴赏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
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贺知章《咏柳》全诗翻译赏析

贺知章《咏柳》全诗翻译赏析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
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
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答。
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
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古诗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翻译赏析

古诗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翻译赏析
《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曾巩。
其古诗全文如下: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前言】
《咏柳》这首诗是继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描写春柳的力作。
但和贺知章的咏柳有一定区别。
贺知章的咏柳用了拟人、物的手法,写活了柳和风,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
【翻译】
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
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鉴赏】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
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古诗《咏柳》原文及赏析整理

古诗《咏柳》原文及赏析整理古诗《咏柳》原文及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很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全部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古诗《咏柳》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保藏。
古诗《咏柳》原文及赏析篇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绿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这首《咏柳》诗,形象的描摹出柳的美姿,点出了柳迎春的特点。
柳树可分为垂柳和旱柳。
垂柳又叫杨柳,为落叶乔木。
旱柳百姓叫它河柳,是落叶灌木。
柳可以进行无性繁殖.以须根生长为主,许很多多的须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伸向四周八方,紧紧地拥抱大地,为主干供应丰富的养分。
主干通常在2-3米处就长出分枝。
光滑松软的枝条状若丝涤,纷纷下垂。
柳叶是单叶互生,叶片狭长,形如少女之黛眉,芙蓉如面柳如眉是人们极为熟识的.诗句。
自古以来,诗人常以杨柳为写春的主要题材。
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
柳树发芽早,落叶迟。
早春二月,它已鹅黄着枝,轻罗笼烟,初绽的嫩芽象少女朦胧的睡眼。
当你走近它时,伸手摸一摸,就会感到她似发丝的柳条是多么松软。
柳絮飞时花满城的六月,天际海角随处可见柳絮那飘忽不定的倩影。
它们也许在查找自己扎根落户的归宿吧!柳树落叶极晚,当萧瑟的秋风无情地劫掠大批的黄叶时,柳树却依旧枝叶婆娑,绿意融融。
柳树的绿又有它独特的魅力。
那淡淡的似雾的翠绿,使人有清爽超俗之感。
当你置身于浓浓绿意之中,即使心情不好,也会顿扫心中抑郁郁闷之情。
柳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易种易活。
谁不知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诗句呢?柳不仅以绰约风姿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在炎炎夏日为人们制造一个凉爽世界。
柳条可以编制各种工艺品和生活用品,如:箩筐、篱笆、帽子等。
柳叶有一种淡淡的涩味,然而咬一口又觉得很甜。
柳芽嫩叶可做风味独特的茶或菜。
柳树可谓粉身碎骨为人类了。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全诗翻译赏析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全诗翻译赏析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
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
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答。
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
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咏柳宋朝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便飞快的变绿了。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赏析《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
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
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
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古诗《咏柳》作者:曾巩原文: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注释①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早年经历初进宦海贞元十五年(799年),二十一岁的元稹寓居蒲州,初仕于河中府。
此时,正当驻军骚乱,蒲州不宁。
元稹借助友人之力保护处于危难之中的远亲。
乱定,与其家少女相爱。
不久,元稹牵于功名,西归长安应制科试。
选婚高门贞元十八年冬(802年),元稹再次参加吏部试。
次年春,中书判拔萃科第四等,授秘书省校书郎。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二十四岁的元稹与大他八岁的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并入秘书省任校书郎,从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好友。
元稹出身中小地主,门第不高,只有入仕以后,才有结婚高门的资本,如今作了校书郎,这时,元稹正值风华正茂,才华横溢,自然就把终身大事提上了日程。
据韩愈《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墓志铭》云:“选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
祺时始以选校书秘书省中”,元稹授校书郎后不久便娶韦夏卿之女韦丛为妻。
十月,岳父韦夏卿授东都留守,赴洛阳上任,由于韦丛是”谢公最小偏怜女”,割舍不下,于是元稹、韦丛夫妇一同侍从韦夏卿赴洛阳。
元氏在洛阳没有住宅,元稹夫妇就住在东都履信坊韦宅。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四月,元稹和白居易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白同及第,登第者十八人,元稹为第一名,授左拾遗。
元稹一到职立刻接二连三地上疏献表,先论“教本”(重视给皇子选择保傅),再论“谏职”、“迁庙”,一直论到西北边事这样的大政,同时旗帜鲜明地支持裴度(时任监察御史)对朝中权幸的抨击,从而引起了宪宗的注意,很快受到召见。
元稹奉职勤恳,本应受到鼓励,可是因为锋芒太露,触犯权贵,反而引起了宰臣的不满,九月贬为河南县尉。
白居易罢校书郎,亦出为县尉。
此时,母亲去世,元稹悲痛不已,在家守孝三年。
此后,三十一岁的元稹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元和四年春(809年),奉命出使剑南东川。
初登官场,意气风发,一心为民,报效国家,遂大胆劾奏不法官吏,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和崇高赞誉。
白居易更是作诗赠他“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申”。
这一举动触犯了朝中旧官僚阶层及藩镇集团的利益,很快他们就找了机会将元稹外遣——分务东台。
东台就是东都洛阳的御史台,用意在于将他排挤闲置。
即便遭受到这样的打压,元稹仍然坚持为官之初的原则,秉公执法。
元和四年(809年),正值仕途受挫时,其娴熟聪慧的妻子韦丛盛年而逝,韦丛之死,对元稹打击很大,使他常常夜不能寐。
由于难遣伤痛,元稹写下了有名的悼亡诗——《遣悲怀三首》。
《咏柳》作者是唐朝文学家贺知章。
其全文古诗如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前言】《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
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翻译】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赏析】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
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
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
“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的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
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
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唐代:吴融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
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
吴融吴融,唐代诗人。
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
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发商州唐代:白居易商州馆里停三日,待得妻孥相逐行。
若比李三犹自胜,儿啼妇哭不闻声。
咏柳/柳枝词唐代: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诗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1、龚勋.中国儿童成长必读书唐诗三百首.北京市:华夏出版社,20xx年:42页鉴赏首句诗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
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诗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诗。
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
“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诗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
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诗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诗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
这两句诗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
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赏析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诗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诗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