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2、法国学派
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尔、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他们着重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国际间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但由于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的考据,崇尚实证,而且将文学比较的范围仅仅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欧洲,而缺乏更为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的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的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与批评。
11、意象研究
意象研究是指对不同民族文学中具有某种特殊文化意蕴和文学意味的物象的研究。它常常是一些自然现象或物质客体,如日月星辰、山石云泉等;也可能是一些动植物,如梅兰竹菊、狐狸、狮子等等,还可能是想象性的神话传说中事物,如妖魔鬼怪,神灯宝石等等。
12、题材
一般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题材是指作家在观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在掌握大量素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一定创作意图进行选择和虚构,从而进入文学作品的一定的人物、事件和生活现象。主题学中的题材概念与之不同,伊丽莎白·弗伦泽尔认为,题材就是“一个存在于这一作品之前轮廓清晰的故事脉络,一个‘情节’,它是一种内在或外在的经验,一个当代故事中的报导,一个历史的、神话的或者宗教的动作,一部由另外一作家加工了的作品,或者甚至是一件想象的产物,用文学方式进行了处理。”
13、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就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学理论、文学观念、文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14、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又称“交叉研究”、“科技整合”、“跨类研究”等。跨学科研究主要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美术、音乐、雕塑、影视、建筑等),文学与文人社会科学(如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宗教、语言学等),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它是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其他艺术门类联系的良好途径。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陈惇刘象愚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

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

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

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人类用语言来塑造和表达自己内在世界的一种形式。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而且是一种思想交流的方式,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文学刻画了人类的情感、思想、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丰富世界,因此,比较文学作为研究文学的方法和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比较文学是指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和研究,以发现文学中共同的人类内在世界和文化背景中的差异性,并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和文化意义。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是将不同文学作品在同一时间段进行比较,旨在比较这些作品反映的文化差异和文学内在精神的相似性。

例如,对于不同地区的诗歌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揭示出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诗歌创作的异同,在一定程度上推导出诗歌内在的精神和人类文化共同的内涵。

纵向比较是将同一地区、同一语言、同一文化的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和人们对文学创作的不同追求和表现,可以揭示出文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迁和演化规律,同时揭示出人类文化发展的长远进程。

例如,对于中文文学,可以比较唐代诗歌和宋代诗歌的异同,揭示出唐诗和宋词的区别和传承。

比较文学具有比较明显的功用和价值。

首先,它可以揭示出不同文化和不同时期对于文学创作的不同追求和表现,进而了解不同文学创作背景下的内在精神和文化特征。

这种了解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同时为我们了解文化差异提供了依据。

其次,比较文学可以为文学翻译和跨文化交流提供支持。

对于不同文化和语言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研究,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和文化背景。

比较文学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文学跨越文化障碍,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最后,比较文学具有促进人类文化发展和推进人类文化普及的功能。

通过比较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不同文化和时期的文学遗产和文化历史,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同时比较文学作品也有助于促进文学教育和文化普及,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和文化背景。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概括来说,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概念从法国提出,萌芽于19世纪三十年代,19世纪70、80年代正式产生。

20世纪50、60年代引起广泛重视。

当下方兴未艾,是一门显学。

如何认识比较文学跨越性?比较文学之影响研究定义:影响研究主要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所存在着的影响和联系,以作家、作品、思潮、流派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为中心。

影响研究主要采用历史考证的方法,在追溯源流、辩证因果的过程中,强调对历史脉络的事实联系的探索,并将这种探索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影响研究分类:研究产生影响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流传学)研究影响产生的过程、传播途径、媒介手段以及产生的效应等(媒介学)研究接受影响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渊源学)流传学定义:从“放送者”的立场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思潮、一种文学现象或一个民族的文学在国外的声誉、成就和影响,即为“流传学”。

也称“誉舆学”“际遇学”。

媒介学的定义及分类:从“传递者”的立场出发,研究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艺思潮、文学现象、作家和作品之间的影响是如何发生的,是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发生的,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发生的,即为“媒介学”。

分类:个人媒介团体媒介文字媒介(译介学)文字媒介定义:文字媒介是最重要的一种媒介,因为人们主要是通过翻译来介绍和传播外国文学,也主要通过译本来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

所以对翻译的研究成为媒介学的重点,逐渐发展为一门专门学问——“译介学”或“翻译研究”。

译介学定义: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文学作品间相互联系与比较的学科。

它探讨不同文化、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学风格的作品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文学的发展和交流,以及文学创作与社会、历史背景的关系。

1. 比较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比较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欧洲的学者开始比较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强,比较文学的研究逐渐扩展到世界范围。

比较文学学者们开始涉足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文学作品,并将其与西方经典作品进行对比。

比较文学研究不仅呈现出全球性的视角,也关注着作品之间的普遍共性和独特性。

2.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其中,对比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元素,研究者可以揭示出相同文化背景或历史时期的作品间的相互影响。

而并列法则是另一种常见的方法,通过同时研究几个文学作品,比较它们在不同文化或时期的发展中的共性和差异性。

3. 比较文学的意义和目的比较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的观念、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有助于跨越文化差异,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其次,比较文学还可以揭示作品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影响,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通过对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的普世主题和人类共通的情感。

最后,比较文学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使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读更加全面和深入。

4. 比较文学与全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与全球文学研究有密切的联系。

全球文学研究关注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相互影响与交流。

比较文学为全球文学研究提供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全球文学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文学作品的独特性和共通性,探索全球文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5. 比较文学的挑战和前景比较文学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

比较文学最新整理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最新整理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研究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法国学派: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尔、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

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着重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国际间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

但其缺陷在于只注重事实的考据,崇尚实证,而且将文学比较的范围仅仅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欧洲,从而使其缺乏更为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的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的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与批评。

美国学派: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史上第二个影响最大的学派,它的主要是针对法国学派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偏颇和不足而产生。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强调文学首先是一种美学活动,它的审美价值是第一位的,因而比较文学应该首先建立在不同国别文学的自身审美规律的比较基础之上,据此,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提出了挑战,提出了平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中国学派:中国学派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一批中国学者为代表所形成的一支重要的比较文学队伍。

他们提出了“阐发研究”等新的研究视野和角度,代表第三世界比较文学学者对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挑战,倡导文化平等与文化对话,提出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文化多元主义,冲破了欧洲传统的比较文学观念。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比较文学诞生于十九世纪末期,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为手段,通过全球文学的交流、沟通、对话、互溶、互补、共建来谋求改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为传播新的人文精神和建设人类的多元文化而架桥铺路,从而为实现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合理化社会作出贡献的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新兴学科。

2、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它是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之间相互渗透、影响的史实的研究类型,以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影响的事实联系论、影响的历史意识论、影响研究即对创作的理解论为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影响的具体内容、影响的方式和影响的过程等。

其价值在于发掘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的史实,还文学发展的本来面目;帮助人们从新的角度认识文学现象,但受制于“事实联系”,研究对象有限;考据费时费力且其成果没有理论价值、普遍意义。

3、流传学: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终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或者一国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声誉、反响的学问。

这种研究范围广泛,但是研究的核心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4、渊源学:渊源学也称源流学,从影响接受的角度研究某个民族的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外民族来源,主要包括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思想、人物、情节、语言、风格及艺术技巧等。

5、媒介学:媒介学是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一个作家对另一民族、国家文学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包括个人媒介、团体媒介、环境媒介、文字媒介、现代传媒五个方面的内容。

6、译介学:译介学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文学翻译,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

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造成的原文信息的失落、增加、变形现象、翻译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两个方面,指将外国文学译介到本国译本及评介文字。

在比较文学中是指对文学交流中翻译的研究,以前是从媒介学出发,而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分类
比较文学研究,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梵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 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 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广泛比较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如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茅盾的《俄 国近代文学杂谈》等。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介绍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陈铨的《中德文化研究》、钱钟 书的《谈艺录》、朱光潜的《诗论》等,在某个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奉献。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 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成绩斐然。中国学派强调跨文化研究,大约可以概括或总结出这样一些方法论: “阐发研究”;“异同比较法”;“文化模子寻根法”;“对话研究”;“整合与建构研究”。
比较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分支
01 发展
03 发展史 05 平行研究
目录
02 分类 04 作品影响 06 说法提出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 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国族文学之间 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事实材料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 (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 尔曼 (1790~1870)。他于1827年在巴黎大学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 并于两年后将讲稿整理,以《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书名出版。在讲课和著述中,维尔曼多次使用“比较文 学”、“比较历史”等词语,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比较文学提供了范例。1838年,他在出版其讲稿的第三卷序言 中正式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专门术语,后人因此尊他为“比较文学之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陈惇刘象愚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

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

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

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7、媒介::那些在文学发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或物,把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介绍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或影响得以实现。

8、创造性叛逆: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

创造性叛逆经过两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

9、比较诗学:诗学:就是文艺理论,因为每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一般都是诗,因而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对诗歌的研究;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探讨诗歌理论,而且探讨叙事理论和戏剧理论。

比较诗学:就是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

10、母题:母题是指最小的主题性的单位,是主题的基础,它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

母题具有客观性。

11、主题学: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分支领域,它力图打破时空界限,综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主题、母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演变及其成因。

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从而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联想。

12、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

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13、互证:是以不同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和不同的应和,以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14、横向开拓:横向开拓是一种文化外求,外求的方向大致有三:一是外求于他种文化;二是外求于同一文化地区的边缘文化;三是外求于他种学科。

15、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文类学?它的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文类是指文学的分类或类型,文类学是对于文学类型的研究。

探讨如何按照文学的特点对文学进行分类,以及各文类的特征、演变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也叫文体学、体裁学)比较文学的文类学就是在跨语言、跨文化的背景中研究文学的类型,研究各种文类超越国界、语言界线的流传、影响、变异等。

16、缺类现象:一种文类在某国某民族文学中有,而在他国或他民族文学中则没有。

王国维认为中国没有史诗17、体裁的移植: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学体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传播到了其他民族文学中,被接受、消化、改造,成为该民族文学的一种新文类。

如:十四行诗、流浪汉小说、中国的话剧18、母题:母题是1)文化传统中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能够在文化传统中完整保存并在后世不断传承延续。

2)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

3)是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

19、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在文学史上的不断重复和演变,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接受和处理的学问。

20、情境:情境是文学作品常见的一种典型格局。

情境包括三个因素:第一,特定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时空;第二,特定的情况——事件;第三,特定的人物关系。

、21、影响研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作为研究中心。

22、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的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的终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的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声誉、反响的学问。

23、媒介学: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规律的学问。

24、渊源学,又称源流学。

它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探求放送者即输出影响者、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在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方面曾经吸收和改造过的外来因素25、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26、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7、直线式渊源:渊源研究的目的是从一部作品重新找到另一国文学作品的渊源,可以是题材,可以是情节和细节,也可以是思想。

28、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29、平行研究: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

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30、题材学:主要研究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不同形态及其文化历史。

1、关于造人题材的神话;2、关于“灰姑娘”的民间文学题材;3、其他相类似的题材。

31、文类学:研究文学的种类和类型,也就是研究文学的体裁,它可以研究无事实联系的同一体裁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发展过程及其共同的规律和特点;也可以研究某些文学类型产生于某种民族文学之中,又流传到其他民族文学的历史轨迹,以及变迁演化的过程。

32、比较诗学:诗是广义的文学,诗学是广义的文艺理论,简言之,比较诗学即不同体系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

33、跨学科研究:又称跨类研究,或非本科研究,简言之,跨学科研究专门探索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研究文学本身。

34、阐发研究:阐发研究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和文学理论进行相互阐发,相互说明,以期达到对文学研究在新的层面上的理解,得出具有某种借鉴价值和审美欣赏意义的新结论。

用不是本国的文艺理论,来解释本国文学。

35、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36、法国学派: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尔、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

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他们着重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国际间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

但由于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的考据,崇尚实证,而且将文学比较的范围仅仅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欧洲,而缺乏更为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的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的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与批评。

37、美国学派: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史上第二个影响最大的学派,它的主要是针对法国学派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偏颇和不足而产生。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强调文学首先是一种美学活动,它的审美价值是第一位的,因而比较文学应该首先建立在不同国别文学的自身审美规律的比较基础之上,据此,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提出了挑战,提出了平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38、中国学派:中国学派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一批中国学者为代表所形成的一支重要的比较文学队伍。

他们提出了“阐发研究”等新的研究视野和角度,代表第三世界比较文学学者对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挑战,倡导文化平等与文化对话,提出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文化多元主义,冲破了欧洲传统的比较文学观念。

39、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

40、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指将“类似”的、可比的,但没有直接关系的属于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其异同,得出有益的结论。

同时,平行研究还强调文学与其他领域(如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学等以及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比较研究。

平行研究注重作品的内在因素和美学价值,要求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和“文学性”。

41、阐发研究:阐发研究是近代以来中国比较学者的创造,作为一种研究类型首先是在1976年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在《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一书的序言中提出的,他们将“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之研究”称为“阐发研究”。

因此,阐发研究就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去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作品,它可以是理论对作品的阐发,也可以是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相互阐发,甚至是其他学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阐发。

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

接受研究:研究作家作品对不同民族的广大读者(听众、观众)产生的作用,即一部文学作品被外民族读者大众接受的情况,是受到接受美学影响的、充分考虑读者的参与作用的研究类型。

42、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又称“交叉研究”、“科技整合”、“跨类研究”等。

跨学科研究主要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美术、音乐、雕塑、影视、建筑等),文学与文人社会科学(如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宗教、语言学等),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它是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其他艺术门类联系的良好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