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常见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常见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常见名词解释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感冒(伤风)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虚、实)虚体感冒:体质虚弱、年老或病后未复,抵抗太薄弱,卫外不固,容易感受风邪而发生感冒。

时行感冒:感冒的一种,与有发病迅速,呈流行性,首发症状为,恶寒发热,体温高,全身症状明显而肺系症状不突出等特点。

感受时行病毒,病变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似的感冒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失于宣降,上逆作声,咳吐痰液,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一般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分外感、内伤)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所致的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分发作、缓解期)(呷嗽,哮吼)天哮:因禀赋而患哮病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严重者可致喘脱。

(分虚实)上盛下虚:指喘证中痰浊壅盛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肺实肾虚症候。

表现为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四期)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内因),感染痨虫(外因),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尸注:强调传染性)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从而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临床表现见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脘腹胀满,心悸浮肿或唇甲紫绀等症。

其病情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中医内科学的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的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的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探讨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解释中医内科学的一些重要名词。

1. 中医学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学科,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中国和世界各地广泛应用。

中医学包含了中医内科学以及其他分支学科,如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等。

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按摩等,以及相应的调节饮食、锻炼和生活习惯等。

2. 内科疾病内科疾病指的是发生在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上的各种疾病,如心脏病、肺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等。

中医内科学专门研究和治疗这些疾病,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疾病的康复。

3. 阴阳平衡中医内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阴阳平衡。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内科学通过调节阴阳,恢复人体内部的平衡状态,对疾病进行治疗。

4.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中药是由天然草药制成的药物,具有调节人体机能、治愈疾病的独特作用。

中医内科医生会根据疾病的症状、病因等综合因素,开具适合患者的中药方剂,通过服用中药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5.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经络系统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可以用于痛风、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疗,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6. 调节饮食中医内科学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调节,可以预防和改善一些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制定适合的饮食方案,如合理的膳食搭配、避免不良的饮食习惯等,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7. 调节生活习惯中医内科学认为,生活习惯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睡眠、适量的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都对预防和治疗内科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中医内科医生会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衄血:凡血液不循经脉运行而溢于口鼻眼耳诸窍者成为衄血。

其中,从鼻腔渗出者称为鼻衄,从牙龈渗出者彻骨挪威齿衄咳血:因损伤肺及气道脉络而引起痰血相兼、唾液与血液同时出的病证称为咳血吐血(呕血):血从胃肠道而来,从口中吐出的病证称为吐血或呕血,吐血常伴有血色紫红、紫黯及血中夹有食物残渣的证候。

便血(清血、圊血):血从肛门而下,在大便前或大便后下血的病证,称为便血或圊血或清血。

尿血(溲血、溺血):从尿道尿出血液或尿中夹有血丝、血块而无疼痛者称为尿血或溲血或溺血。

紫斑(肌衄、葡萄衄):如血溢于肌肤之间,皮肤出现青紫瘀斑、瘀点的病证,称为紫斑或肌衄或葡萄衄。

大衄:如口逼眼耳皮肤出血和咳呕便尿血一并出现的病证,临证称之为大衄。

A癌病是指在脏腑阴阳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入侵,痰、湿、气、瘀、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的一类病证。

B痹病指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

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机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不寐是因为阳不如阴所以引起的,以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轻者入寐困难,寐而易醒,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C颤证,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尚能坚持工作和生活自理,重者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主能力。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而致,是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严重者可致喘脱。

D胆胀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常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志失常的疾病,皆因痰迷神窍,神机逆乱而致。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癌症: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入,痰湿气淤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常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紧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闭证:属实,骤起,邪气内闭清窍所致。

临床以神智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为特点。

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重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出外伤所致者。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本领等为紧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

(癫)以精神抑郁,神色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斥责,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临床紧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

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气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紧要表现的病症。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

1.中医内科学:是用中医理论阐述所属病症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2.中医内科护理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整体观念、辩证施护的理念阐述内科常见病症的病因、病机、治疗、护理、预防、保健和康复等问题一门临床护理学科。

3.辩证: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现象和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诊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4.施护:根据辩证的结果,遵循辩证的理论确定相应的调护措施。

5.辩证护理: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现象和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诊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并根据其不同的证候给予相应的护理。

6.感冒:感受触冒风邪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其特征,相当于现在医学的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

7.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8.血症:凡因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射,致使血液不循环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肌肤,所形成的疾患。

9.鼻衄:鼻腔出血,是血症最常见的一种,鼻衄多有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以肺热、胃热、肝火为常见。

10.齿衄:牙龈出血。

11.呕血/吐血: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

12.便血: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无论在大便前或大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与粪便混杂而下。

13.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症。

14.肌衄:血液溢出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症成为肌衄,亦称为紫斑或葡萄疫。

15.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16.黄疸:以自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身的主要特征。

17.胃痛: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18.中风:卒中,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锅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锅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1.气鼓: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为“气鼓”。

2.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3.厥证:是以蓦地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紧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4.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同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5.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音,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气不能平卧。

6.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气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7.肾着:既是寒湿腰痛,表现为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加重。

8.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青白,脉络显露为特征。

9.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孱弱无力,不能随便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10.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11.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

12.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猛烈而长期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青白等症状。

13.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14.急黄:湿热蕴积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可见猝然发黄,神昏谵妄,痉厥出血等危重证,称为急黄。

15.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

16.喘证: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17.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紧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18.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整理]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整理]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癌症的发生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入侵,痰、湿、气、瘀、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其临床特点是体内出现肿块,表面高低不平,坚如岩石,并伴有脏腑虚衰的表现。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弊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

内伤发热-凡由于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

虚劳又称虚损。

虚者,即气血阴阳亏虚;损者,即五脏六腑损害。

本病由于两脏或多脏劳伤,气血阴阳中两种或多种因素虚损为主要病机,以慢性虚弱性症候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关格是指肾气衰惫,致使气化失常,关门不利,浊毒内蕴,损伤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临床出现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症。

腰痛-凡由于腰部受损,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或肾虚腰府失养所引起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或正中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消渴是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

癃闭主要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而导致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疾患。

小便不利点滴而少病势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急者称为闭。

淋证多因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

是以小便频急,淋漓不止,尿道涩痛,小腹拒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水肿是由于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颤震-凡是因脑髓失充,筋脉、肢体失控而发生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痉证是指筋脉失养或热甚风动所引起的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瘿气又称气瘿,是指由于素体阴虚,肝郁化火,气滞痰结所致,以汗多心悸,易饥消瘦,手指震颤,急躁易怒,眼球外突及颈前肿大为特征的病证。

郁病-凡由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而至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有异物感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中医内科学(专业版)

中医内科学(专业版)

中医内科学(专业版)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中医药在内科领域的应用。

本文档旨在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相关内容。

1. 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研究中医药在治疗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它基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结合中医药的临床经验,旨在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调节,达到治疗疾病和提升健康的目的。

2.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和脏腑学说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人体的功能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指导中医医生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决策。

3.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面色和舌脉等,听取患者的声音和病史,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体验,以及进行脉诊等手法,中医医生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和判断,进而指导治疗方案的确定。

4. 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中医内科治疗的核心方法,通过使用中药调配合理的方剂,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调节,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中医内科学的应用领域
中医内科学的应用领域涵盖了多种内科疾病,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中医内科学在这些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健康管理手段。

以上是对中医内科学的简要概述,希望本文档对您对该学科有所了解。

如需深入研究,请参考相关专业教材和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严重者可致喘脱。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

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钳,心悸浮肿等症。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证。

血证是指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
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病证。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而致,是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

厥证是指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以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

痫病系指脏腑受伤,神机受累,元神失控所致,以突然意识丧失,发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发作性疾病。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中之物从口吐出的一种病证。

噎膈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食物难或纳而复出的疾患。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

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

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鼓胀系因肝脾受伤,疏泄运化失常,气血交阻致水气内停,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胆胀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常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肥胖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加,并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

眩晕是指由于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颤证,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尚能坚持工作和生活自理,重者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主能力。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使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三焦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淋证是因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致的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癃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而导致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腰痛是指因外伤、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背或脊旁部位疼痛位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遗精是指多因肾虚精关不固,或君相火旺,湿热下注,扰动精室精液不因性生活而自行遗泄的一种病证。

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衰惫,久病不复成劳,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的以
发热为主的病证。

痹病指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

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机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痿病系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

阳痿是指成年男子性交时,由于阴茎痿软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证。

肺癌或称支气管肺癌,是由于正气内虚,邪毒外侵,痰浊内聚,气滞血瘀,阻结于肺,肺失肃降所致,以咳嗽、咯血、胸痛、发热、气急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恶性疾病。

肝癌,以脏腑气血亏虚为本,气、血、湿、热、瘀、毒互结为标,主病在肝,渐为癥积而成。

临床以右胁肿硬疼痛,消瘦,食欲不振,乏力,或有黄疸或昏迷等为主要表现。

癌病是指在脏腑阴阳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入侵,痰、湿、气、瘀、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的一类病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