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详解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一、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形式的基本演化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抬梁式构架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准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迭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

房屋的屋面重量透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透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

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

《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2.穿斗式构架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

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

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

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

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详解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详解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木构架——庑殿式建筑
有单檐和重檐两大形式 木构架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正身部分、
山面及转角部分 正身部分与硬山建筑正身相同 山面及转角部分包括山面柱子构件、山面 横梁构件、檩木、构架连接件 屋面基层与硬、悬山的屋面基层相同
式用于中跨,穿斗式用于山面)。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穿斗式的基本构件:
柱:每根柱都落地——多见于川、滇等地。 有些柱落地,有些不落地,而插于下层穿枋
之上——多见于湘、鄂等地。 穿枋:穿过横向柱间将柱联成排架式屋架
的构件。 挑檐:用挑枋穿过柱子,承托挑檐(檐 檩),其尾穿入内柱,或是置于穿枋之下,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木构架——攒尖顶
攒尖顶木构架大量用于亭子建筑,分多角形 和圆形两大类,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在重檐亭
中又有单围柱和双围柱。 以单檐四角亭木构架构造为例: 柱子围圈构件:应根据面阔和进深大小,可设为4、 6、8、12根等檐柱,柱头安装檐枋,形成第一道 封闭圈梁以组成柱子围圈结构。 檐檩围圈构件:是第二道封闭圈梁。 横梁构件:在檐檩之上形成构架的第三个封闭圈。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特征 第 集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特征 第 集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特征(第一集)在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中国建筑的代表,木构架在传承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的同时展现了中国的建筑智慧和技术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特征。

木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凭借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优秀的木材工艺成为了建筑史上的珍品。

在国内外,都有很多专家和学者研究中国木构架的结构,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点:墩柱在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中,墩柱是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墩是一种梁柱中的矮柱,也可叫作墩柱或强柱,用于支持和分担其他梁柱的荷载。

墩柱在主要承重点上,尤其是主梁、次梁和栋梁的直接支撑下,会承担极高的荷载。

在墩柱的基础上,可以扩大建筑的檩集结区,同时也能够加强了墩的稳定性。

梁柱中国古代建筑的梁柱设计非常复杂。

梁柱的设置和形态是非常独特且有一定策略性的。

古代建筑师通过巧妙的设计使梁柱的角度和形态既保证承重能力又让人感觉不突兀。

他们通过改变梁的长度,厚度和跨越距离等因素来调整梁柱建筑设计的主要数据。

同时他们在组合和连接不同形式的梁柱时也很注重色彩、工艺和细节的完美结合。

榫卯老式中国木构架是采用榫卯连接的。

在木构架榫卯系统中,榫代表上部的凸出部分,而卯代表下部凹成的部分。

它们的连接的方式非常紧密,不需要铆钉、螺栓等件来加强连接。

榫接在榫、卯接在卯,而每对之间都进行了很好的匹配,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松动的情况。

榫卯的加工工艺非常特殊,它的效果与中国传统的系统化工艺虚与实、共墉、衔接和连接等特征是密切相关的,被誉为中国传统木工艺术的代表之一。

木材质量木材质量是决定中国古建筑木构架品质的关键。

在古代,优质的木材是通过远程运输获得的。

在运输中,木材要经过认真选择,并且需要借助很多技巧避免它们遭受损坏。

一些好的木材具有良好的纹理、结构和力学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木构建筑的耐用性和稳定性。

虽然中国的木材在历史上多次成为主要贸易资产,但现在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买到优质的木材。

中国古建筑构造详解

中国古建筑构造详解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分析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

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1、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

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

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

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

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

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古建筑基础知识—木构架理论知识

古建筑基础知识—木构架理论知识
古建筑基础知识—木构架的理论知识
• 举架与步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首先要下解什么 是步架。步架是我们把房屋总进深的长度以桁条 的间距为标准分成几个小段,一个小段(两桁条 间)即是一个步架。带有廊子的建筑,一般情况 下廊步要比里边步架稍大一些,就是说廊步应大 于金步。
古建筑基础知识—木构架的理论知识
古建筑基础知识—木构架的理论知识
• (三)木构架的主要构件
• 古建大木四种最基本的构件为柱、梁、枋、檩(槫、 桁),柱和梁是最主要的承重构件,辅助稳定柱与 梁的构件就是枋,檩(槫、桁)是直接承受屋面荷载 的构件,并将荷载传导到梁和柱。
• 依据木构件各自的位置、作用、形状不同,柱、 梁、枋各有各的名称,具体如下:
古建筑基础知识—木构架的理论知识
• 每一个屋架都是以进深尺寸,步架长短和举架的 高度,得出屋面的曲线。而屋架各架的举架高度, 又是根据建筑物的步架多少而定的,架数少举高 数小,架数多举高略加大。屋面的曲线则是由每 一架的不同举高所形成的,即由檐步至脊步,逐 步增加举高而形成屋面的反弯曲线。
• 通常檐步是五举,飞檐步三五举。檐步五举,即 按步架深度十分之五定举架高度。七桁(檩)以上屋 架一般为脊步按步架深的十分之九定举,七檩以 下屋架脊步一般以步架深的十分之七定举高。
• 1、柱是“直立承受上部重量之材”,由于所处位置 不同,各有专用的名词。一般柱可分为:檐柱、 金柱、重檐金柱、中柱、山柱、雷公柱和瓜柱 (童柱、蜀柱、矮柱、灯笼柱)等。
古建筑基础知识—木构架的理论知识
• (1)檐柱:位置在建筑物的最外侧,面向室外, 屋檐重量全由檐柱支承。(图2-4-2)
• (2)金柱:即檐柱以内的柱子,全部在室内,并 且不在开间方向的纵轴线上。金柱有里外之分, 离檐柱最近的是外金柱,远的是里金柱。金柱承 载出檐以上屋面的重量。(图2-4-2)

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

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

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一种结构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它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榫卯结构进行连接,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形式。

下面将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主要形式。

1. 斗拱结构斗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木构架结构形式,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存在,并且应用广泛。

斗拱结构采用两条斗拱横跨在建筑的两端,起到地基与屋顶之间的支撑作用。

斗拱通常由多个木材段组成,通过榫卯结构连接在一起,整个斗拱结构形成一个具有弧形的凸起,起到分散载荷的作用。

斗拱结构常用于古代宫殿、庙宇等建筑中,如故宫、南京夫子庙等。

2. 斗栱结构斗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另一种重要的木构架结构形式。

斗栱结构与斗拱结构类似,但其主要特点是斗和栱分开,形成两个单独的结构。

斗是一种通过连接件与地面直接连接的结构,可以沿着建筑的纵轴布置;栱是一种基于斗上的悬挑结构,其形状类似于横向的拱形,用于支撑屋顶。

斗栱结构常常应用在寺庙、宫殿等建筑中,如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3. 悬挑结构悬挑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木构架结构形式,它利用纵横两个方向的悬挑梁构成了整个结构。

悬挑结构能够有效地承受水平荷载,并使建筑内部空间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悬挑结构在古代建筑中非常常见,如古代的木屋、圆形等建筑中都有悬挑结构的应用。

同时,悬挑结构也常常与其他结构形式相结合,如斗栱、斗拱等,形成复杂的木构架结构。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包括斗拱结构、斗栱结构和悬挑结构。

这些形式独具特色,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掌握这些形式的特点和应用,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古建大木构架

古建大木构架

古建大木构架古建大木构架大柁:上面说的最下一层,最长一根梁称大柁。

...三柁:第二层较短一根称二柁,有第三层时最短一要根称有利于柁。

...有十字的卯口,以随瓜拱和头层的翘或...挑山檩:沿着采步金梁的外边钻一列洞,以承受两山椽子一、大木结构:1、大木形制:大木是指建筑物所有骨干木架的总称。

大式:有斗拱的。

小式:没有斗拱的。

2、大木结构:竖的支重的部分k k柱。

横的被支的部分k k梁桁椽。

两者过渡部分k k斗拱。

3、大木造型: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差别,但无论如何造型都离不开檩数,檩数越多房间越大,一根檩为一架,它们有加架、五架、六架、七架、八架、九架。

二、柱和梁的功能:1、柱:有五种地位檐柱:但凡檐下最外一列的柱子都叫檐柱。

金柱:在檐柱以内的柱子,除在建筑物纵中线上的都是。

里外金柱:金柱有里外之列,离檐柱近的叫外金柱,远的叫里金柱。

重檐金柱:重檐大殿里,在普通金柱的地位上,支着上檐的柱子叫重檐金柱。

童柱:放在横梁上,下端不着地,而上端的功能和位置与檐柱金柱相同的柱子叫童柱。

2、柁梁:面宽进深是依据柱了的地位而定。

柱子的位置是按柁梁之是非及重量而定。

(1)额枋:柁梁:柱子的下端立在地上,上端顶着柁梁或垫着斗拱顶着柁梁。

额枋:在每个柱头与另一个柱头之间,有连贯两柱间的横木叫额枋或檐枋,其长度扫面宽。

大额枋:在较大的建筑物上,有上下两层额枋的,上叫大额枋,下叫小额枋。

垫板:大小额枋之间有立着的板叫做由额垫板。

平板枋:大额枋的上层与柱头平,其上再加上一层平板枋。

桁檩:枋上排列斗拱,斗拱上放梁,梁上放桁,大式称桁,小式称檩。

檐垫板:较小的修建物叫小式大木,不必斗拱,梁头直接放在柱上。

梁头上放檐檩,柱头间则用檐枋连贯,檐檩与枋。

上额枋:若建筑物是重檐的,金柱须加高以支上檐。

其柱头之间也有两层的额枋和垫板,不过大额枋改叫上额枋。

承椽枋:小额术上又加很多的洞以随下檐的檐椽,叫做承椽枋。

(2)梁的功能:功能:是承受由上面桁檩转下的屋顶的重量,再向下转到柱上,然后下到地上去。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芮城广仁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芮城广仁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芮城广仁庙正殿)这是一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置,形成木头承重的墙体。
木构架——硬山式建筑
指双坡屋顶的两端山墙与屋面封闭相交, 将木构架全部封砌在山墙以内
柱子构件:檐柱、金柱、瓜柱、山柱 横梁构件:架梁、随梁、抱头梁、穿插枋 檩木:檐檩、脊檩 构架连接件:枋子、垫板 屋面基层:椽子、望板、飞椽、连檐、瓦口
木构架——悬山式建筑
木构架——攒尖顶
攒尖顶木构架大量用于亭子建筑,分多角形 和圆形两大类,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在重檐亭 中又有单围柱和双围柱。 以单檐四角亭木构架构造为例: 柱子围圈构件:应根据面阔和进深大小,可设为4、 6、8、12根等檐柱,柱头安装檐枋,形成第一道 封闭圈梁以组成柱子围圈结构。 檐檩围圈构件:是第二道封闭圈梁。 横梁构件:在檐檩之上形成构架的第三个封闭圈。 有趴梁法、抹角梁法两种。 攒尖构件:是形成斜坡尖顶的构件。包括角梁、 由戗、雷公柱等 屋面基层
穿斗式的基本构件:
柱:每根柱都落地——多见于川、滇等地。 有些柱落地,有些不落地,而插于下层穿枋 之上——多见于湘、鄂等地。 穿枋:穿过横向柱间将柱联成排架式屋架 的构件。 挑檐:用挑枋穿过柱子,承托挑檐(檐 檩),其尾穿入内柱,或是置于穿枋之下, 也可用穿枋出头挑檐构成
三挑出檐
井干式:采用木头围成矩形木框,层层叠
《营造法式》规定了“壕寨、石作、大木作、 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 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十三项制度。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雍正十二年(公 元1734年)清工部所颁布关于建筑之术书也。 全书七十四卷,前二十七卷为二十七种不同之 建筑物:大殿、厅堂、箭楼、角楼、仓库、凉 亭等每件之结构,依构材之实在尺寸叙述。
木构架的特色
《营造法式》,宋李诫著。诫,徽宗朝将作少监 也。全书三十四卷,其中关于样式制度者,有壕 寨制度,说基础城寨等作法;石作制度,说石作 之结构与雕饰;大木作制度,说木构架方法,柱、 梁、枋、额、斗拱、椽、槫等;小木作制度,说 门、窗、隔扇、藻井,乃至佛龛、道帐之形制; 瓦作制度,说用瓦及瓦饰之法;彩画作制度,说 各级各色彩画。此外尚有估工算料等方法。最后 更附以壕寨、石作、大木、小木、彩画、雕作等 图样焉。
23:上老角梁和仔角梁
大木全图
台明的构造
台基露在地面以上的部分叫“台明” 台明的结构包括三大部分:柱下结构 柱间结构 台边结构 柱下结构 柱顶石 磉墩 (领夯石) 地基 柱间结构:挡土 台边结构
1:基座
2:柱子
3:檐垫枋
4:角梁头
5:檐垫板
6:檐檩
7:抹角梁
8:交金墩
9:搭角梁
10:抹角梁
11:童柱
12:由戗
13:老角梁
14:仔角梁
15:踩步金和上檐垫枋
16:垫板
18:上檐垫板
17:上角梁头
19:上檐檩
20:上抹角梁
21:上搭角梁
22:雷公柱和由戗
在硬山式建筑的基础上,加以适当改进而 成。两端山墙的山尖部位,不是与屋面封闭相 交,而是屋盖悬挑出山墙以外,即为“悬山” 式。一般不做成带廊的形式。 柱子构件:只有檐柱和中柱 横梁结构:没有抱头梁和穿插枋。当采用卷棚 式屋顶时,改用月梁直接承托两根脊檩。 檩木:从山尖墙向外悬挑出一个距离。 构架连接件与屋面基层:与硬山相同
木构架——庑殿式建筑
有单檐和重檐两大形式 木构架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正身部分、 山面及转角部分 正身部分与硬山建筑正身相同 山面及转角部分包括山面柱子构件、山面 横梁构件、檩木、构架连接件 屋面基层与硬、悬山的屋面基层相同

木构架——歇山式建筑
歇山式木构架歇山的山面可以看成是悬山山 面和庑殿山面相结合的一种改良。 踩步金:是梁檩功能互兼的特殊构件,两端与 下金檩搭交,座踩在立于顺梁的交金墩上或带趴 头的梁金枋上。 草架柱及横穿:山面支承檩木的柱子。 踏脚木:承接草架柱的一根横木。 山花板:由草架柱、横穿和踏脚木等所形成的 整个山尖面,用拼接板(山花板)封盖起来
大木作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 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 等工作的专业。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 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宋《营造法式》殿堂大木作制度示意图
中国古代木结构类型
叠梁式(台梁式):梁柱结构体系。
应用很广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 较大的空间,空间相对灵活;缺点是柱梁等用 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抬 梁 式
叠梁式的基本构件:
柱:角柱、檐柱、中柱、金柱、山柱、瓜柱 梁:由所支承在上面的檩木根数而命名。承 受几个檩子就叫几架梁 檩:与屋脊平行的构件叫檩。 取名方式与柱子名称一致。有檐檩、脊檩、 上金檩、中金檩、下金檩、挑檐檩。
穿斗式(立贴式):檩柱结构体系。
在南方使用很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 整体刚性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 开阔。有时与叠梁式构架混合使用(叠梁 式用于中跨,穿斗式用于山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