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形式丰富多样,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建筑的主要形式,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建筑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深厚造诣。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木结构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城墙等建筑中。而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独具匠心的是悬空结构,即采用的是抵抗重力的方式。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构建筑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椽、梁、柱和枋。椽作为建屋的主要木材,承载着整个屋顶的重量。梁则连接着椽,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撑屋顶和墙壁。柱是建筑中的主要支撑结构,承受着屋顶的压力。而枋则用于加强结构的稳定性。

除了这些基本的构件外,中国古代建筑中还有许多独特的装饰和细节。比如,梁上雕刻了各种吉祥的图案和花纹,使建筑更具艺术性和视觉效果。与此同时,在檐口和门前往往还有着精美的木雕和彩绘,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美感。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结构的形式也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北方的建筑一般采用榫卯结构,即在连接处使用卯榫相互嵌合的方式,较为稳固。而南方的建筑则以斗拱结构为主,即在悬空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拱形的弯曲结构,更加灵活和优雅。

同时,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木构形式还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正殿建筑往往以四柱为主,中间是三重悬空屋顶,两边有侧厢。而山寨建筑则以中轴线对称为主,常采用三进式布局,表现出丰富的地方文化特色。

以黄山的古村落为例,这里有一座古代中国村落的典型例子。在古村落里,可以看到许多古代建筑的木结构形式。建筑的外观朴实而又具有古典气息,内部的结

构也精心设计,采用了许多传统的木制构件。这些古代建筑不仅保留了当时的风貌,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建筑的独特理解。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形式丰富多样,充满了独特的民族特色。这些

形式不仅使古代建筑具有了独特的美感和视觉效果,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建筑的深厚造诣和智慧。在今天,这些古代建筑依然保留着我们的国家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着《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劄牵:长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

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古建木结构第一节

古建木结构第一节 木构架的基本类型 一、硬山式建筑木构架 硬山式建筑是指双坡屋顶的两端山墙与屋面封闭相交,将木构架全部封砌在山墙以内的一种建筑。它的特点是山墙面没有伸出的屋檐,山尖显露突出。 硬山式建筑根据屋檩的多少,常分别五~九檩等几种构造,但园林建筑多在七檩以下,其中五檩建筑最简单,七檩建筑最为豪华,其骨架剖面图如图1-1所示。 图1-1 常见硬山构架简图 (a)五檩无廊硬山;(b)檩前(或后)廊硬山;(c)七檩前后廊硬山; (d)九檩前后廊硬山 现以七檩建筑为例,说明其构架组成的各部分名称。房屋的木构架由柱、梁、檩、构架连接件和屋面基层等五部分组成,这五部分的构件各有不同的名称,如图1-2所示。 图1-2硬山建筑木构图 (a)硬山建筑木构架装配图;(b)七檩构架剖面图;(c)七檩硬山的排山梁架 1、柱子构件 柱子是直立支承受力构件,在硬山式建筑中,依其位Z和功

用不同分为:檐柱、金柱、 瓜柱及山柱等。 (1) 檐柱:即房屋前后檐最外排的柱子,前面的叫前檐柱、后面的叫后檐柱。(2) 金柱:即房屋前后檐内排的柱子,宋称“内柱”,清叫“金柱”。 (3) 瓜柱:它是指立于下面大梁上用来支承上面梁架的短柱,有的称为“童柱”。在屋脊部位支承脊檩的叫“脊瓜柱或脊童柱”,其他部位叫“瓜柱或金童柱”。但脊瓜柱因其独立较高,其上没有梁架连接,直接支承脊檩,这样其稳定性就差,因此常在柱脚处,辅以稳定的木块称为“角背”。而其他瓜柱因梁架的垂直距离不同而有高低,但当瓜柱高度小于本身横向尺寸的,通常将这种矮瓜柱称为“托墩”,《营造法式》称为“侏儒柱”。 (4) 山柱:它是整个房屋构架最尽端,紧贴山墙一排梁中立于山尖位Z的柱子,它是硬山建筑中承接脊檩末端的主要支承构件,由地面直通脊檩是上述柱中最长的柱子,如图1-2(c)所示。 2、横梁构件 梁是组成屋架的横向承托构件,在硬山式建筑中有架梁、抱头梁、随梁和穿插枋等。(1) 架梁:它是横架于前后金柱之间承托瓜柱和檩木的构件,宋称“缘袱”,清叫“架梁”。它由所支承在它上面的檩木根数而命名,在屋架最上面的一根横梁,共支承有三根檩木,叫“三架梁”再往下一根横梁,在它以上有五根檩木,叫

中国古代房屋结构形式

中国古建木构特征 中国古建木构特征概说 这里所谓特征,是指从现存中国古代建筑实例中 所概括出来的、普遍存在的、不同于西方建筑的独特 之处。现存建筑实例最早不过唐代,亦即中国建筑成 熟时期以后直到20世纪初的建筑。唐代以前的建筑, 只能从考古发掘出来的一些建筑遗址,以及各种艺术 品(如绘画、雕刻等)所描摹的建筑形象等间接资料中 知其大略。据此,大致可以归纳为七项,分述如下: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 在结构方面尽木材应用之能事,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同时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见大木作),使建筑物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所以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 限制,有"墙倒屋不塌"之妙。 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 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 过渡构件,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和屋顶 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 妙形式。自唐代以后,斗拱的尺寸日渐减小,但它的构 件的组合方式和比例基本没有改变。因此,建筑学界常 用它作为判断建筑物年代的一项标志。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 (屋盖)三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西方人称誉中国建筑的屋顶是中国建筑的冠冕。 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只是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才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万字形、套环形等平面。屋顶有庑殿、歇山、录顶、悬山、硬山、攒尖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各种屋顶各有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形式。各种单体建筑的各部分乃至用料、构件尺寸、彩画都是标准化、定型化的,在应用上,要遵照礼制的规定。 历代殿堂外观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六大基本型制,长知识了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六大基本型制,长知识了 一、基本单元 木结构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基本单元为“间”。两桩基相邻梁 架之间,由四根柱子围合的面积称为“间”。每座建筑物是由一间或 许多间组合而成。建筑物的业务规模大小和形式,就由间的大小和多寡,以及间的组合方式而定。 这样的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能适应不同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气候 条件,又能满足多种功能的添加要求,可组合成宫殿、寺庙、陵墓、 宅院、园林等由简单到复杂的多种类型的建筑极其组群。 二、结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在结构上基本是采用简支梁和轴心肺栓塞 柱的形式,局部使用了悬臂出挑构件和斜向支撑。 三、构造方式 各路由表采用榫卯结合。这种构造承受方式使构架在承受水平外 力(地震力、风力等)时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四、面阔与进深 古时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多为矩形。以常见的矩形平面建筑而言, 其较长的一边叫做“宽”,较短的一边叫做“深”,沿“宽”的方向,每相邻多根立柱柱之间的距离叫“面阔”,一个面阔即为一间的宽。 沿“深”的方向每相邻大方向两柱间的距离叫“进深”,一个进深即 一间的深。一幢建筑,沿宽的大方向所有间的面阔之和叫“通面阔”; 沿深的方向所有间的进深之和叫“通进深”。 面阔俗称“开间”。民间建筑常用三开间(俗称一明两暗)或五开间;宫殿、庙宇、官署常用五开间或七开间;特别重要的建筑用九开间;

建筑中各各不相同歇山的名城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叫做“明间”(宋代称“当心间”);明间左右两侧相邻的间叫“次间”;次间外侧位于建筑物一端的间叫“梢间”。二十四次开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整个建筑的外沿或前后建筑可以设廊子。 各间面阔在商代宫殿当中中都是相等的。从此逐渐演变成当心间切记最宽,次间次之,梢间同次间宽或当更次之,廊最窄,这样可以地位突出谨防间的地位,加强中轴线。当然业有各间相等或各间更为严重不均的。 五、院落的组成 宫殿、庙宇或住宅,常由若干座建筑围合而成。最主要的建筑物居中,多为南向,称“正殿”(或正房、上房)。在正殿(或正房)之前专指第九位左右相向布置的建筑叫做“配殿”(或厢房)。与正殿(或“正房”)相对而言布置的建筑称“前殿”(或“倒座”)。这样布置的建筑所围合的空间称为“院”。正房(或上房)两侧可附有套间,叫做“耳房”。一个院楼房四面均有房屋者称为“四合院”,只有三面有房屋者,叫做“三合院”。 六、“步”的概念 吴黄架上相邻的檩与檩中心线的水平距离(即水平投影距离)清代称为“步”或“步架”。各步之总和业就是通进深。

中国古代木构架

2010-03-02 21:36 一柱 (1)柱的位置 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基础。根据部位可以分为檐柱、中柱、金柱、山柱、角柱等等 (2)柱的截面形状 圆柱分为直柱和梭柱两种。 还有八角柱,方柱,梅花柱,雕龙柱等不同的柱式。 (3)柱的生起和侧脚 升起: 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曲线,明清少用。(当心间不升起,次间升起2寸,以下各间依次递增) 侧脚: 宋代建筑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在两山向内倾斜,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明清已多不用。 二.xx 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端或其他梁枋上.依部位有大梁、抱头梁等。 在较大型的建筑物中,梁是放在斗拱上的,斗拱下面才是柱子,而在较小型的建筑物中,梁直接放置在柱头上。 (1)梁的位置: 单步梁、双步梁、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顺梁、扒梁、、角梁

(3)xx式样: 挑尖xx、批竹xx、蚂蚱xx 一般用在庑殿顶建筑中,当庑殿建筑采用推山做法时,由于两山向外推出,脊檩要随之加长,那么两端便 三、檩(桁) 与屋脊平行、为安置在梁架间支承椽、屋面板的构件 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有斗栱之大木用桁,无斗栱之大木用檩取名方式与柱的名称一致: 檐檩、xx 卷棚檩为双数 xx: xx—栿 檩—槫(fu) (1)檩的名称: 檐檩: 在檐柱上的是檐檩 挑檐檩: 在有斗拱的建筑中,位于挑檐枋上的是挑檐檩 老檐檩: 在重檐xx上的是老檐檩 脊檩:

在屋脊上的是脊檩。在脊檩上安置有断面为六边形的扶脊木。其上安脊桩以固定正脊,其两侧剔椽窝以安脊椽 xx: 在脊檩与檐檩或老檐檩之间的都是金檩,若有多数的金檩(在大式建筑中),则以上中下别之。 挑山檩: 在悬山大木结构中,檩(桁)伸出山墙或排山之外的檩。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 有额枋、随xx、穿插枋、平板枋等 进深方向: 随xx、穿插枋 面阔方向: 如图所示 (1)xx(xx称阑额) 额枋。早期位于柱顶,隋唐以后移到柱间。宋称阑额,额枋的断面宽度为高度,其出头部分多做成霸王拳样式。较多建筑多有两层额枋,上面断面较大的为大额枋、下层较小的为小额枋(宋称由额)。之间填以垫板,位于柱脚处的称地栿。 (2)平板枋(xxxx) 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拱的构件。 (3)雀替 雀替(宋《营造法式》中称绰幕枋)是置于梁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减少梁枋之间的净跨距离。

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着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 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劄牵:长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

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基本特征 1.木料选材精良: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所使用的木材种类繁多,但主 要选用优质的木材,如柏木、楠木等。这些木材质地坚硬、纹理清晰,耐 久性高,非常适合用于建筑结构。 2.简洁而牢固的构件: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注重简洁而牢固的构件, 主要构件包括梁、柱、楼板等。梁柱采用竖向的框架结构,榫卯结合,通 过雕凿和组合装配的方式将构件连接在一起,使整个建筑结构更加牢固。 3.利用规律的叠加: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注重利用规律的叠加,通过 梁柱叠加的方式形成建筑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大型宫殿建筑常常采用多层 的梁柱结构,通过不同层次的叠加来形成庞大而庄严的气势。 4.巧妙的结构设计: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以巧妙的结构设计著称,采 用了各种技术手段来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例如,多数建筑采 用了互相牵制的榫卯结构,让各个构件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整体,提高了 结构的稳定性。 5.注重对称和比例: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注重对称和比例的设计原则,以追求建筑的均衡和谐。建筑中各个构件的大小、形状和位置都经过精心 计算和设计,使建筑的各个部分相互呼应,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 6.独特的屋顶设计: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屋顶设计非常独特。一般 采用悬山顶、歇山顶或混合形式的顶部结构,屋顶线条流畅自然,形状优美,给人一种轻盈、宁静的感觉。同时,屋顶上安装的彩画、彩檐等装饰 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

7.体现民族文化特色: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观。从整体布局到细节装饰,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符号,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技术在建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的存在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财富,也为今后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宝 贵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

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向来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形式,其发展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构架结构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柱前带板”、“台套式”和“斗栱式”。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种形式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1.柱前带板 “柱前带板”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早出现的木构架形式之一、它以木柱为立柱,以横梁和纵横交叉的木板组成的“榫卯”架构作为承力构件。这种结构形式简单实用,适合于一些小型、简单的建筑。 代表作品:祭祀和储藏类建筑物是“柱前带板”结构的代表作品。比如著名的古代建筑福建土楼,它是福建省土生华侨所居住的建筑群体,是华人民居建筑中的瑰宝,也被誉为“南方雄楼”。福建土楼通常由圆形或方形的砖木结构组成,内部以“柱前带板”的形式进行搭建,横跨在几层之间的每层都有通道相连,形成了独特的内部空间。 2.台套式 “台套式”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较为复杂的木构架形式,它的特点是将多个横梁和纵横交叉的木板组成的构件叠加形成横跨于柱子之上的一层平台,再在平台上进行二次构件的搭建。这种结构形式具有较好的承重能力,适用于建造较大规模的建筑。 代表作品:中国古代寺庙和宫殿中常见到的“四合院”建筑即为“台套式”结构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故宫,它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故宫内的建筑大多采用“台套式”结构,整个建筑由

一层层的平台组成,平台上搭建有横梁和纵横交叉的木板构件,形成了稳 定的承重结构。 3.斗栱式 “斗栱式”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复杂的木构架形式。它以木柱 为立柱,同时在柱子之间加入垛砖,形成连续的纵向支撑;同时使用斗栱,即木制支撑件,将梁和柱连接起来,使结构更加稳固。这种结构形式尤其 适合于建造宽大高耸的建筑。 代表作品: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通常采用“斗栱式”结构。比如中国 唐代的古墓群,如唐昭陵、唐显陵等,都是以“斗栱式”结构为主要建筑 形式。斗栱结构在这种建筑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使墓室拥有较大的 空间,并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这些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 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后来的建筑中也有所传承。通过对这些形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工艺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房屋结构形式

中国古代房屋结构形式

中国古建木构特征 中国古建木构特征概说 这里所谓特征,是指从现存中国古代建筑实例中 所概括出来的、普遍存在的、不同于西方建筑的独特 之处。现存建筑实例最早不过唐代,亦即中国建筑成 熟时期以后直到20世纪初的建筑。唐代以前的建筑, 只能从考古发掘出来的一些建筑遗址,以及各种艺术 品(如绘画、雕刻等)所描摹的建筑形象等间接资料中 知其大略。据此,大致可以归纳为七项,分述如下: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 在结构方面尽木材应用之能事,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同时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见大木作),使建筑物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所以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有"墙倒屋不塌"之妙。 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 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 过渡构件,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和屋顶 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 妙形式。自唐代以后,斗拱的尺寸日渐减小,但它的构 件的组合方式和比例基本没有改变。因此,建筑学界常 用它作为判断建筑物年代的一项标志。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 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屋盖)三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 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西方人称誉中国建筑的屋顶是中国建筑的冠冕。 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只是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才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万字形、套环形等平面。屋顶有庑殿、歇山、录顶、悬山、硬山、攒尖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各种屋顶各有与之相适应的 历代殿堂外观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