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思想
自由—实践—占有——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真正占有路径

自由—实践—占有——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真正占有路径周淑敏,于泉蛟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
对于这一论断,学术界通常解读为马克思对“什么是人的本质”问题的回答,而实际上,这一论断还潜在地指明了如何实现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路径,即:人首先通过劳动获得真正的自由,又在获得自由的基础上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生成和占有全面的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由的实现、实践的进行都是人占有其本质的必经之途,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关键词:异化;自由;实践;人的本质的占有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74(2021)03-0098-05DOI :10.13877/22-1284.2021.03.015收稿日期:2020-11-15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东北振兴的文化自信困境与对策研究”(LR2020004);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前提追问与有效建构研究”(L19BZX007)。
作者简介:周淑敏,女,广西贵港人,大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于泉蛟,吉林柳河人,博士,大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辽宁大连11604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尾部明确指出了“共产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人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1]185。
对于这一论断的理解,最关键的是明白:何为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为何要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我们不得不回到马克思《手稿》的开篇部分所指出的“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96。
马克思是以这个论断为前提,对资本主义社会限制人的自由、剥夺人的劳动条件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剥削本质的行文逻辑当中又潜在地指明了解放人、复归人的本质的路径,即:恢复人的自由,在自由的条件下通过劳动生成人的真正的本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一、本文概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揭示了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转向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也预示了他对经济学的深入批判和唯物史观的形成。
本文旨在探讨《手稿》中的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的思想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揭示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如何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分析,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唯物史观,并将其实践辩证法作为理解和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
本文将首先概述《手稿》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分析马克思如何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出发,逐渐走向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批判,进而提出自己的唯物史观。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马克思在《手稿》中所阐述的实践辩证法的思想,揭示其实践性、革命性和批判性的本质特征。
本文将分析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在《手稿》中的相互关系,指出它们是如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以及它们对马克思后续思想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手稿》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历程,把握其唯物史观和实践辩证法的核心要义,从而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大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阐述了他的大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这一观点在后来的《资本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大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不是超自然的、神秘的或偶然的过程,而是由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所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构成了社会的物质基础。
这些物质条件不仅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结构,还进一步决定了社会的政治结构、意识形态以及文化观念。
大唯物史观还指出,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改变着生产关系,还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
马克思在手稿中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性和暂时性,预见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实践性本质思想

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实践性本质思想摘要: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是对马克思理论继承和发展的最好途径,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实现了变革性研究,探寻人的本质的现实意蕴和人的实践性本质,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在《手稿》中还基于人的本质研究探索人的现实的解放途径,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寻求现实的道路。
关键词:人的本质;实践性;人类解放;共产主义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39-02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的研究及其变革性(一)《手稿》中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论来源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这些理解直接导源于黑格尔与费尔巴哈。
《手稿》中马克思通过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的唯物主义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神秘性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又通过黑格尔的否定性辩证法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事实基础进一步深化、扩展,改造了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原则与方法。
黑格尔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将现存世界的一切描述为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产物,将现实世界的历史描述为绝对精神的自我设定,异化及扬弃而达到自我综合的辩证过程。
在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上,黑格尔把劳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人是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着自己,认识着自己,创造着自己,人就是自己的实践活动的产物。
同时,人又通过实践活动改变外在世界使其满足于人的需要。
黑格尔通过引入劳动,架起主体与客体沟通的桥梁,实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但黑格尔所指的劳动仅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
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实践”概念进行了批判与超越,认为黑格尔仅是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仅是看到对象化劳动、劳动的积极方面,而没有看到异化劳动、劳动的消极方面,因此对资本主义社会采取了非批判态度。
费尔巴哈站在人本学唯物主义立场上,企图恢复人类失去的真正本质,人的自然本性,建立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合乎人性的协调一致的关系。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及其重要意义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及其重要意义作者:林鑫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年第03期[摘要]为了深入阐释实践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手稿》中就实践的意义与性质进行了说明,从而为后期实践观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实践是马克思彻底唯物主义的逻辑上的出发点,是马克思思想的精髓所在,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念。
作为实践理论的成果,《手稿》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实践的内涵和意义。
基于此,本文以《手稿》为写作背景,就其中的实践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期加深对马克思思想的认识。
[关键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实践观[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3-0114-02一、《手稿》写作的背景1844年,身处巴黎的马克思着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并创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
《巴黎手稿》因为其独特的政治经济思想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并对西方思想界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但是该《手稿》的正式公布并非是在马克思生前,马克思去世后其影响才逐步扩大。
在巴黎的这段时间,马克思无论是在经济思想还是在政治思想上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进入巴黎前,马克思任职于《莱茵报》,并通过文章发表的形式来对旧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之后,政府废除了《莱茵报》,这给马克思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逐渐认识到要想改变现实问题,不能只依靠理论。
进入巴黎之后,马克思开始了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如成为巴黎公社的一员、实地调查经济现实社会与经济状况等。
与此同时,在巴黎的这段时间内,马克思还同恩格斯会面和交流,从而为后期二者的论著奠定了铺垫。
巴黎活动时期,马克思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根据《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观点,马克思对传统的国家决定论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并指出社会的主体是人,人才是创造国家和社会的主体,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就应该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保证人的自由和解放。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摘要:1844年3月,马克思因受到恩格斯《德法年鉴》中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认为仅停留在哲学的研究上,还不是“针对原本,而是针对副本”的批判,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于是,马克思决定从经济事实出发,开始阅读一些关于经济学的著作。
1844年3月到8月,马克思写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本书写于巴黎,因而又称巴黎手稿。
原书名没有保留下来,现在的书名是1932年发表时苏联编者加的。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经济学、巴黎手稿《手稿》是马克思的一部未完成的著作,虽然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但其内容极为丰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过程中一份独特的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源地。
当然,《手稿》是一部过渡性的著作。
马克思在《手稿》时期,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大量使用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术语。
但是,在内容上,马克思又大大超越了费尔巴哈。
这就是说,尽管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同费尔巴哈的重大分歧,尽管《手稿》中充满了费尔巴哈式的概念、术语,具有人本主义的因素,出现了内容和形式的不一致,什么是矛盾,但是,《手稿》在内容上却力求向历史唯物主义接近,处处闪烁着新世界观思想的光辉。
一、主体结构包含六部分:序言;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附录;注释。
马克思在“序言”中主要阐述了写作的主旨,方法和《手稿》的哲学基础。
在写作过程中由原先打算着重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后经过对国民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和批判,改为把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当做主要批判对象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剖析为主要内容,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同时着重揭露和批判了鲍威尔为首的黑格尔分子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坚持“自我意识”哲学。
“第一手稿”的主要内容是:1 、揭露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提出经济学研究的任务。
首先,马克思肯定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但又揭示了它的缺陷。
浅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思想

浅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思想马克思“自由思想”与“异化”的关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建立在对黑格尔的批判和对费尔巴哈的推崇之上。
马克思继承吸收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认为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才是实证的,是其批判的基础。
在序言中,马克思说到:“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他打下真正的基础。
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和持久,费尔巴哈的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思考是从“异化劳动”开始的。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的批判是从四个层次:劳动产品、劳动、人的类本质和人自身四个方面层层递进进行论述。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认识到“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大,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马克思认为劳动的对象化是工人贫穷的原因,工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因此,工人无法把握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其生产出来的商品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异己的关系。
工人在劳动中消耗的劳动越多,劳动产品对于工人的反抗力量就越强大。
在分析劳动产品同工人相异化的同时,马克思认识到,“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对于工人来说,不是工人自身的东西,而是用来否定工人的东西。
劳动不再属于人的本质。
工人参加劳动不是感到幸福,而且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
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初探

Advances in Philosophy 哲学进展, 2020, 9(3), 90-96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0 in Hans. /journal/acpphttps:///10.12677/acpp.2020.9301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初探李小玲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收稿日期:2020年8月6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20日;发布日期:2020年8月27日摘要马克思的实践观是新唯物主义形成的关键,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还是其诞生的前提。
该观点起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著作,马克思在此针对他的实践观作了初步阐述,着眼于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论文对《手稿》中马克思实践观的主要内容、出场特点以及理论地位等进行了阐述,旨在加深我们对马克思实践观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人化自然,对象性On the Practical View of The Manuscript of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Xiaoling LiCollege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Received: Aug. 6th, 2020; accepted: Aug. 20th, 2020; published: Aug. 27th, 2020AbstractMarx’s view of practice is the key to the formation of new materialism. It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view of Marxist philosophy, but also the premise of its birth. This point of view originated from the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Marx made a preliminary elaboration on his practical view, focusing o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practical view in the Marxist theoretical system. The paper expounds the main content, appear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oretical posi-tion of the practical view of Marx in the manuscript, aiming to deepen our recognition of the prac-tical view of Marx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李小玲KeywordsThe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Practice, Humanized Nature, Objectiveness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马克思一生有诸多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便是其中之一,他在此初步阐述了他的实践思想。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分析

学号:2120151936姓名:王浩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分析【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孕育着马克思科学实践观,丰富的理论生长点和“有机土壤”。
马克思不仅公开宣布新哲学的实践性,而且当他将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的实践时,马克思又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实践作了哲学的概括。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实践的概念、特征、本质和内容等作了全面的阐述。
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实践观的分析,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的早期哲学的理解,进一步考察马克思实践观点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一、《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背景《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写于 1844 年 3 月—4 月,是马克思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
《手稿》是马克思思想研究重心发生转移的产物,也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思想进行理论论证的结果。
早在《莱茵报》时期(1842 年 4 月—1843 年3 月),马克思就发表了很多抨击封建制度的文章。
“盗木事件”使《莱茵报》参与了辩论;在自由贸易、盗木法律上,马克思发现“物质利益”是国家制定法律的原因,“物质利益”问题与马克思脑中的哲学问题发生了冲突。
他在退出《莱茵报》之后,写作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他通过批判黑格尔由国家理念决定市民社会的颠倒,指出国家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法律,并指出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去政治经济学中寻找。
马克思阐明了“市民社会”是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制约着生产力的交往形式,亦即生产关系。
市民社会与生产力的发展相关,是社会物质生活的领域。
这正是马克思由政治法律领域转向政治经济领域研究、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历史唯物史观)、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转向革命的共产主义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正是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来寻求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人类解放道路的科学依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
实践观思想
自1932年《手稿》正式公开发表以来,基于《手稿》在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要位,国内外学者对《手稿》中的主要思想及定位等进行了较充分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虽对《手稿》中的诸多问题争议很大,但在对实践的理解上基本达到了一种共识,即将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将实践观理解成马克思新哲学的基石。
本文力图通过对《手稿》中实践观内涵的探究等,以便理清其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萌芽时期
任何一种理论体系的形成都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都是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地突破,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新的观点而逐渐完善的。
马克思当然也不例外,他的思想的形成必然也是有一个不断进步的历程。
1835到1841年,这段时间可以初见马克思的实践观的萌芽,他此时主要是处于理论批判的阶段。
由于马克思认识到康德和费希特的学说是抽象的、远离现实生活的,用他们的学说不仅不能正确认识现实,而且与实际存在的现实有很大的矛盾,也无法克服应有与现有,理想与现实二者间存在的矛盾。
因而他转向对黑格尔思想的研究,并参加了青年黑
格尔派,希望可以从现实本身中寻找到答案。
在这样的前提下,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第一次使用了“实践”的观念,他说:“一个本身自由的理论精神变成实践的力量,……不过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
”[1]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此时所论述的“实践”是理论上的实践,他只是把实践主要的理解为理论批判活动,还是处于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实践当中,没有突破思维的限制,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
在《莱茵报》工作的过程中,马克思不断地接触到一些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他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马克思此时发表的文章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着眼点不再局限于抽象的哲学领域,而是注重对实际存在的经济、政治、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探寻答案。
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的思想产生怀疑,并且和布·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发生冲突。
马克思指明:“正确的理联盟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 [2]。
可以说,此时马克思在思想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通过政治批判逐渐的走出唯心主义的桎梏,意识到深入现实之中寻求解决的方法。
《莱茵报》停办后,马克思专心投入到写作之中,同时他和青年黑格尔派划清了界限,并对黑格尔的思想和布·鲍威尔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这段时间他相继完成了许多著作,其中影响颇深的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导言》。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进行了说明,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投足倒置” [3]。
马克思不赞同黑格尔关于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观点,而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重点分析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政治解放不能等同于人类解放,只有消灭私有制进而实现人的真正自由,才是彻底的解放。
在《导言》中,马克思对理论批判和现实斗争进行了说明,他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論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3]在他看来,理论批判只是一种必要的手段,现实斗争才是目的本身,他此时已不只是把实践理解为思想上的活动,而是物质上的活动。
马克思的实践观在这一阶段有了很大的进展。
可以说,马克思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这段时间内,对实践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从最初单纯的理论批判走向关注现实社会的政治批判,又走向对现实进行深刻反思的实际斗争,要求理论批判与现实斗争相联系,理论的批判最终转为革命的实践。
在此基础上,他为了更进一步找到真正的、明确的方向,在《手稿》中转向了对异化劳动、对实践的研究。
二、马克思《手稿》中的实践观
《手稿》是马克思通过深入研究国民经济学家们的大量著作,重点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当前的经济事实”而写出的一部重要的政治经济学哲学著作。
在《手稿》中,他通过对“异化”这一概念的分析不仅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在实践观上产生了崭新的飞跃。
马克思《手稿》中的实践观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实践是异化的扬弃、实践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实现、实践是人之主体性的复归。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理论上详尽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第一,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不属于他,而且是与他相对立的,工人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越多,他所能得到的东西就越少,他就越贫穷。
换句话说,“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 [4]第二,人同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异化。
工人不是出于真心的、自愿的进行劳动,是不得已的进行劳动,他在劳动中感到不幸,感到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工人在劳动中完全丧失了自我,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 [4]第四,人同人相异化。
这种状态下,工人不能称之为人,他已经完全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本质,沦为一种完全异己的存在物。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当时所流
行的各种共产主义学说,并对之进行了批判。
在他看来,这些共产主义学说仅仅是在理论上或是以空想主义者的角度来理解共产主义,他们的学说脱离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不彻底的。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的论述了他理解的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他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地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 [4]。
马克思所理解的共产主义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美好愿望,而是“建立在扬弃私有财产和实现人的解放的基础之上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结果” [5]。
也就是说,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要求就是消灭私有财产和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但并不是完全否定私有财产运动和人的自我异化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影响,而是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解放找回人已经丧失的本质,即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非主体的奴隶状态进行揭露,说明了人的主体性的复归的重要性。
马克思在深入地研究国民经济学们的理论基础上,深刻地探讨和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家们只认物不认人,否定人的主体性,把工人当作劳动的动物的伪善性。
在他们看来,经济利益是最重要的,而人的主体性在资本面前则是微不足道的。
他指出:“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表面上承认人,毋宁说,不过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而已”。
[4]可以看出,这
种状态下人根本不能称之为人,完全失去了作为人的根本。
而马克思则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他看来,人是真正的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可以全面掌握自身的主体。
而且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主体性的复归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 [4]。
三、《手稿》的地位及意义
马克思在《手稿》中初步阐述了其实践观思想,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部著作,则一般被看作是马克思实践观走向成熟和最终形成的标志。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集中对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费尔巴哈虽然走出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困境,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但是他所理解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还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
一方面,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4],另一方面,他处于宗教的束缚之中没有走出来。
可以看出,马克思此时已经认识到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存在的缺陷,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摒弃。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表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一般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只是一部纲领性的文件,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对其详细的阐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写的批判费尔巴哈、布·鲍
威尔、施蒂纳以及“真正社会主义者”的一部批判性著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影响的彻底清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也代表着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形成。
马克思的实践观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种实践观,他的实践观同旧哲学实践观划清了界限,克服了以往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揭示了实践观的哲学本质,提出了自己的全新的观点。
马克思把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第一次统一起来,代表着其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物质性二者相结合的实践观的正式形成。
到此为止,马克思的实践观已经形成并得以完善,被后人称为“科学的实践观”。
总之,《手稿》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实践观思想。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并且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实现和实现人的真正自由进行了论述。
尽管《手稿》还是一部不成熟的著作,但是它作为创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觀的最初尝试是成功的,可以说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