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

摘要: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的重大突破,这门既无课程标准又无教材的必修课,在学校有了自主权的同时,却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点:由教学权威转向“平等参与者”,由传授者转化为指导者、促动者,由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水平、较全面的跨学科知识、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管理与协调水平;掌握信息技术和基本的科研方法。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使用知识的水平。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增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水平。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水平。”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的重大突破,其培养目标是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水平、获取新知识的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水平。因而对学校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以分科教学模式实行教学的中小学教师如何去适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呢?

一、转变教育观点

1、由教学权威转向“平等参与者”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但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即使是素质很差的教师,他在学生面前也依然的权威,居高临下,一切由他说了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希望研究探索的很多问题都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教师几乎没有专

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同时,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使学生的理解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学习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老师失去了对书本对大纲的依托,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和权威。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如学生,如信息技术,当今的中学生绝绝大部分强于我们的老师,他们动手水平强,反应快,思维敏捷,有些学生驾驭电脑、网上冲浪的娴熟技能技巧令我们赞叹:一鼠纵横天下,“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我们的老师远远不如他们。

教师的知识垄断优势的失去,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只能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课题的讨论,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新型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将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与学生一道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思想状况、社会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教师参与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塑造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

2、由传授者转化为指导者、促动者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基本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不过,这门既无教材,又无课程标准(只有指导纲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传统的教师基本职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没有规定。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个领域中的很多课题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全新的课题。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参谋”、“军师”、“引路人”。中小学生是未成年的学生,无论是其知识结构还是人生阅历等诸方面都还不成熟,指导他们有效地实行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当学生走向开放的社会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处入手时,需要老师的指导;当他们从社会实践中获得大量资料,不知该如何利用时,需要老师的指导;当他们走进因特网世界,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不知所措时,需要老师的指导;当他们对某一问题或某一现象感到困惑时,需要老师的指导;当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碰到困难,无法继续实行时,需要老师的指导……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否则,学生的学习活动可能会走弯路,可能会困难重重,可能会陷入僵局,甚至可能半途而废。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者,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自主权,引导他们科学地实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其次,要增强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研究

方法的指导。如举办“如何选择活动主题”、“怎样查找、搜集、整理资料”、“因特网使用指南”、“如何拟定调查报告”、“如何展开社会调查”、“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专题讲座。为学生顺利展开综合实践活动铺路搭桥。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促动者,第一,要促动学生和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准确理解,特别是“应试教育”模式和观点还处在绝对统治地位的今天,要增强先进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宣传力度,提升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第二,要促动学生积极投身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自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理解,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边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水平;发展实践水平,发展对知识的综合使用和创新水平;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3、由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特点决定了此门课程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绝然不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封闭式,学校有统一的课程安排,学习都在教室里,学生的违纪违规、缺席与否,老师非常清楚。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可把学生圈得牢牢的。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性、自主性的实践课程,学生在教室的时间很少,更多的是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活动范围远远超出老师原来的管理范围。学习活动的自主性、灵活性又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性,有的要出去搞社会调查,有的要去采访,有的要去做试验,有的要去上网查阅资料……如果没有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综合实践活动是难以实施的,还可能存有安全隐患。所以,设计详细的实施方案,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增强活动实施的管理和组织纪律教育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正常展开的前提条件。

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实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所以,这门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极大的要求。

(一)具有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水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的产生既适合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合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基础教育的内在要求。不过,这门既无课程标准又无教材的必修课,在学校有了自主权的同时,却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常规教学中,教学的内容是固定的,重点难点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比较容易。而综合实践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活动背景的同时,需要教师能够在这种广域的课程环境中自主地、自由地、灵活地引导学生选择活动主题或课题,安排活动过程,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具有较强的规划水平和设计水平。指导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引导学生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并合理地制定活动方案,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

(二)具有较全面跨学科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来自于三条线索,⑴学生与自然的关系;⑵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⑶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方面内容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涉及科学、艺术与道德;涵盖自然、社会与自我。其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现状,注重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的自身发展,内容非常丰富,范围极其广泛。对于仅拥有学科教学所要求的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师是难以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要求的,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除了要拥有原有知识外,还必须有针对性地充电。文科教师要补充理科知识,理科教师要补充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是满足不了教学要求的,不但要有一桶水,还得有各种各样的水,如纯净水、矿泉水、桔子水、柠檬水……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样性的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才能游韧有余,轻车熟练地驾驭活动过程。

(三)具有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管理与协调水平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设计的因素相当复杂,它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水平。指导教师要组织和管理好学生,引导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并协调学生活动中各部门的关系,通过与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沟通,为学生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创设宽松的活动时空,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此外,指导教师还要协调好教师指导小组内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活动得到有力的领导。

(四)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持续突破,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领域,一方面,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主要基础,这对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新的挑战,尤其是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应对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信息技术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信息技术不但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必须掌握如下最基本的信息技术

1、熟练地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

2、掌握办公应用软件的操作技术:

(1)文字处理程序。文字处理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做得最多的事,要求能熟练地应用Word或WPS编辑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需的教学设计、调查报告等文字性材料。

(2)Excel电子表格处理程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会有很多调查数据、实验数据需要处理,Excel是一个优秀的数据处理软件,要求能熟练地应用Excel实行复杂的数据计算、分析和统计,能够完成多种多样的图表设计。

(3)PowerPoint演示文稿编辑软件。PowerPoint是一个极容易掌握的幻灯片制作工具,具有很强动画功能。要求能熟练地应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演示文稿,以指导学生用PowerPoint制作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计划、活动成果的汇报展示等。

(4)FrontPage网页编辑软件。展示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汇报能够通过文字处理程序或者电子演示文稿来表达。如果能将活动成果用FrontPage做成主页,然后上传到网上共享,不但能够解决学生展示成果因时间和空间不足而无法交流全部研究成果的问题,而且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所以要求能熟练地应用FrontPage编辑网页。

3、掌握Internet应用技术.

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并导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个性化。很多有远见的战略家都认为,近 5-10 年内,从基础教育到高等

教育,都将发生一场历史性的变革,这场变革将使教育模式从印刷时代走向信息时代。国际互联网向教育领域的迅速扩展,给教育创造着一系列全新的教学形式,也为综合实践活动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因特网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大量的学习、研究资料;因特网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因特网的平等模式更好地促动师生平等交流和教学相长关系的建立;因特网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果展示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所以,掌握和应用Internet技术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老师来说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五)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领域,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基本活动。它对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具有奠基价值。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实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核心是课题研究或项目探究活动。无管是研究也好,还是探究也好,都必须应用到科学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学会应用科学的调查、观察、实验等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展开探究活动: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分析研究资料,表述研究成果,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就能找到即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就能在错综复杂的情况面前,拨开迷雾,沿着准确的方向前进,到达胜利的彼岸。所以,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是中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指导学生准确灵活地使用科研方法实行综合实践活动所必备的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内容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需要探讨的问题,对长期以来依纲据本实行教学的老师来说,的确带来严峻的挑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课程标准,没有现成教材的约束。这也给教师提供了发挥个人潜能,创设最佳教学环境的空间。所以,当务之急是加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和理解,提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水平和水平;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总结。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综合实践活动这块处女地上必将绽开绚丽的鲜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