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长江洪涝灾害原因及治理

合集下载

长江问题及措施

长江问题及措施

长江问题及措施导言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和世界上第三长的河流,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长江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水资源过度开发、水污染、生态破坏等。

为了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采取一些措施势在必行。

本文将重点讨论长江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水资源过度开发水资源是长江流域的重要资源之一,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了长江水流量减少的问题。

主要原因水资源过度开发的主要原因包括:1.工业和农业用水量的增加: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水资源供需失衡。

2.水库和水电站建设:修建水库和水电站可以调节水流,但也会影响长江的水量。

3.河道改造和固堤建设:为了防洪和航道改善,进行了大量的河道改造和固堤建设,进一步减少了长江的水量。

解决措施为解决水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政策。

2.推动节水技术的应用:鼓励工业和农业领域采用节水技术,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

3.加强水库管理:合理规划水库的运行,减少对水流量的影响,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鼓励科学灌溉:推广科学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量,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效率。

水污染长江水污染问题严重,给水生态系统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主要原因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1.工业废水排放:许多工业企业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地将废水直接排放到长江中,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

2.农业面源污染:大量化肥、农药和养殖废弃物通过径流进入长江,对水质产生了污染影响。

3.生活污水排放:城市居民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不足导致了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长江中。

解决措施为解决水污染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收集和处理工业废水: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要求企业收集和处理废水,减少对长江的直接排放。

2.强化农田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和科学施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洪涝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洪涝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洪涝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洪涝灾害是指由于降雨过多或河流泛滥等原因,导致水位急剧上升,超出河道容量,进而造成严重的灾害。

洪涝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影响。

本文将从成因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洪涝灾害的成因1. 气候因素:气候变化是洪涝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大气水汽含量增加,降雨量增加,降雨强度增大,进而导致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

2.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洪涝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势低洼的地区容易积水,形成洪涝灾害。

而山区则容易发生山洪灾害,因为山区地势陡峭,雨水容易形成急流,引发洪水。

3. 水利设施:水利设施的失修和不完善也是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河道堤坝破损、排水设施不畅等问题,都会导致洪水无法顺利排泄,从而形成洪涝灾害。

4.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洪涝灾害的发生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过度开发土地、乱砍滥伐、建设不合理等行为,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二、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1. 加强气象监测预警:通过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降雨情况,提前预警,可以减少洪涝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同时,加强气象科技研究,提高预测准确性,也是降低洪涝灾害风险的重要手段。

2. 改善水利设施: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入,加强河道疏浚和堤坝修复工作,提高排水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同时,加强对水库、堤坝等水利工程的监管,确保其安全可靠,也是防治洪涝灾害的重要措施。

3. 生态修复与保护: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可以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恢复湿地、植树造林等生态工程,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减缓雨水径流速度,降低洪水的危害。

4. 合理规划和管理: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避免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建设,减少洪涝灾害的风险。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保留足够的绿地和水源涵养区,可以有效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5. 提高公众防灾意识:通过加强公众防灾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提高人们对洪涝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中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与防治研究

中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与防治研究

中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与防治研究近年来,中国长江流域频繁发生着洪涝灾害,给该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以及学界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洪涝灾害与防治研究。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

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有着丰富的农业和产业资源。

然而,由于长江流域地势低洼,并且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时常会出现强降雨导致洪水泛滥的情况。

另外,大规模的土地开发以及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也加剧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与防治。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长江流域的降雨量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科学家们在长江流域进行了多年的气候变化研究,以便更好地预测未来的降雨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应对措施。

同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气候变化仅仅是导致洪涝灾害的一个因素,还需要考虑土地利用、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因素。

其次,我们需要重视土地利用与规划。

近年来,长江流域土地大规模的开发与利用,导致了大量的水泥化,使得土地无法有效地吸收和排除雨水。

因此,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提高土地的自然保护能力。

此外,农业的发展也应注重保护湿地和水源地,以减少洪涝灾害的风险。

第三,我们需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水利工程在洪涝灾害的预防和控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修建大型水库和堤防,可以调节长江水位和防止洪水泛滥。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及时发现和修复存在的问题。

此外,应该加强与国际水利组织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和经验,以提高我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防治能力。

最后,我们要加强公众的宣传教育与自救能力的提升。

洪涝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无法完全避免。

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公众对洪涝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向公众传播有关洪涝灾害的知识和应对方法。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长江干流宜昌宜宾至宜昌河段习称川江,长1040公里。

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

湖口至出海口为下游,长938公里,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

那么问题来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且看以下分解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都可能发生暴雨或大暴雨,其中主要暴雨区有:以赣东北为中心,包括湘北、皖南、鄂南,中心区年均降雨量1800~2000毫米;以川西为中心,包括川东、川北、陕南、鄂西、滇黔西北,中心区年均雨量约2000毫米。

两个多发暴雨区的暴雨,前者多发生在5、6月,后者多在7、8月。

暴雨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和上升运动紧密相连,且与洪水发生时间和地区一致,一般是:4~6月份主要分布在鄱阳湖水系及湘江;沅、资、澧水为5~7月,清江、乌江为6~8月,金沙江下段及四川盆地各水系为7~9月,汉江7~10月。

在中下游干流7、8月出现洪峰最多,为长江主汛期。

10月份以后,长江汛期结束。

这种时空的分布,洪峰错开,且平原区有巨大的湖泊水网调节,是有利于河道宣泄与防御的。

但有的年份各区域或支流洪水赶前错后,雨期延长,雨区增大,干支流洪水发生不利遭遇,湖泊洼地排水不畅,从而使河道流量急剧增大,乃至超出安全泄量,造成防洪上的紧张局面,甚至产生严重灾害损失。

流域内洪灾为害很广,而中下游平原区,则因暴雨洪水汇流,干支流洪水遭遇,可形成巨大洪流,其中武汉市,特别是荆江区受洪水威胁最大,是全江防洪的重点。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1、中下游多平原,地势低平,不利于泻洪。

2、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3、南北支流汇入多。

4、上游地区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抬高,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荆江河段尤为突出,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5、人们围湖造田,缩小了湖泊面积,湖泊的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

非常感谢大家的收看,为了回报大家长期以来给予的包容与厚爱,近期我们还会给大家分享一下遭遇水灾该如何逃生的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希望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也能来献计献策。

长江洪涝灾害原因及治理

长江洪涝灾害原因及治理

长江洪涝灾害原因及治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长江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1、流域广、支流多,降水丰,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2、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流水不畅
人为原因:
1、上中游山区滥伐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2、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水能力减弱
综合治理措施:(学生讨论小结)
1、加固江防大堤
2、兴建分洪蓄洪工程
3、修建一些水库、
4、重点治理荆等一些河段
5、建设一些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
6、在长江上游大力植树造林种草、保持水土,禁止乱砍滥伐森林、滥垦草地、过度放牧、破坏生态环境
7、禁止人们围湖造田等
8、教育人们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综合治理措施:
上游:营造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修建水库
中游:重点整治荆江河段,截弯取直;退耕还湖;
兴建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江防大堤;疏浚河道
刘振南
永州市双牌一中。

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

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

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第l7卷第6期1998年l2月f黄i成国铹蚜罨,铂2中T,f岩石力学与工程Ch~=eseJ.口rⅡ{.cMechan{e~and昂ineeT~=917(6):701~7O4De口..1998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7口(中白世伟谷志孟武汉490071)f,33I/T2.2历史在刻记本世纪1931年,1954年长江的大洪水之后,无疑还将铭记1998年的全流域大暴雨,大洪水,大决战.在与洪魔搏斗的抢险中?在堤防溃口的求生中,在扒口行洪的转移中,人们在深思,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这场空前的大恶战缘自于何?l据此,本文欲就其成因及其发展势态予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1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发展态势分析长江由60多条主支流和5O多个大小湖泊构成-全长愈6300km,流域面积1.8×10ekm.,是世界第三大河.她流经全国l9个省,市,自治区,滋润着全国115的土地,挠灌着全国114的耕地,哺育着全国1/3的人口,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河,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每当汛期来临,滔滔洪水日夜不停地冲击堤岸,威胁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吞噬岸滨富绕美丽的家园之时,也叫人们心惊胆寒,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麻烦.从本世纪长江中下游已发生的三次全流域大洪水看.酿成洪涝灾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点:(1)集中降雨量多,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形成恶性降雨组合加之上压下顶,泄洪不畅,造成了洪峰重叠追加.居高不下的局面.以1998年为例口],自6月12日起,长江流域曾出现过8次大范围的持续性强降雨过程.一次是6月12~27日,江南大部份地区暴雨频繁.江西,期南安徽的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l倍多,江西北部多2倍多.一次是7月4~25日,长江三峡地区,江西中北部,湖南西北部和其他沿长江地段.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0.5至2倍.一次是7月末至9月上旬,长江上游,汉水流域,四川东部,重庆,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高出2~3倍.受降雨影响,长江发生了第三次全流域性大洪水.7月份长江中下潞主要的洪量超过1954年,其中宜昌站121.5X10.m.,比1954年多45×10.m.,汉口站16’t.8×l0.ml,比1954年多l2×10.m..长江上游地区的多次长时间的持续性强降雨,加之清江,汉江和洞庭湖水系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多次大洪水的相追,相加,相叠.鄱阳湖水系信江,修河,馓河和抚河均超1998年10月7H收劲来稿.作者白世伟简舟一男,57岁,196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现任所长,研兜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岩?702?岩石力学与工程1998年历史高水位的”水坝型”顶托.造成泄洪缓慢.水位高居不下,是形成此次长时间高水位的直接原因.(2)无序围垦,无章砍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行,蓄洪能力减弱,使得酿成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加大,抗洪减灾的能力降低.据195;’年调查统计r,长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还只有36.38x10’kin21到1986年,森林覆盖率只有l0,水土流失面积增加到了73+9dx10km.30年阿,森林覆盖率降低了12.水土流失面积扩大37.56x10’km..何况这种情况继续发展.植被破坏的结果,必然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江水泥沙量的增加,河床的淤积抬高,径流量的减小和水位的增高.据统计,从1949~1988年的40a间,由于肆意围垦和淤积,洞庭湖的总面积由4350km减到了2145km;鄱阳湖的湖面缩小了1/5)湖北省l066个面积超过0.5km的湖泊只剩下了300个,湖泊面积减小了6OOOkm{江苏省湖面损失了l600km…….帅a阿,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面积总共减少了10OOOkm.,相当原有湖泊面积的45.5,丧失了35X19m的蓄洪能力,几乎为在建三峡水库1.63倍的防洪库容量.此外,严重的水土流失,还使长江流域塘堰的总库容被泥沙淤积了一半以上,中小水库淤积了库容的l/d~1/6.总之,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50Xl09m.的库容损失,相当于长江沿线d0个分蓄区的库容.所以说,这是造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又一重要原因.(3)大堤设防标准偏低.堤防工程质量参差不齐,加之堤基地层复杂,又没有进行有针对的加固处理,是形成漫溢和渗漏,管涌,掼堤的根源之一.据了解,大多数堤防的设计,是以当地多年的实地平均水位为标准进行的,只有少数重要干堤,是比照1954年的最高洪水位设计的,这也就是说,大多数堤防防洪标准为l0~20a一遇.重要干堤为50~1O0a一遇.“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据荆江险要之最的监利县县志所记r:”全县拥有堤防长516.27km,其中荆江大堤d7-50km,长江干堤96.65km”;1990年荆江大堤和长江大堤的堤身断面比1949年前分别增大1倍和1.4倍,堤顶高程分别增高了3~4111”I其中剂江大堤.堤顶高程达39.35~41-95m,长江干堤的堤顶高程有52.5oA超过1954年当地实有最高水位2111以上,47.5超过l~2m”.而1998年的最高洪峰水位监利站为38.31m,比1954年高出了1.25m,说明设防标准仍然偏低M.此外,由于现有堤防大都是原有堤防通过逐年加筑培修形成的,层面阿的整合和基底的加固,一般都难到位?加之沿江二元结构地层的多变性和白蚁,螯虾,蛇类等动物穿凿和淘挖等等,为堤防工程防洪挡水时产生脱坡,崩岸,掼I=l提供了内在条件,这是形成洪涝灾害又一原因.(d)高新技术投入不足,对险情隐患尚无准确可靠的预测预报手段,不能做到防范于末然,出现险情全靠水来土挡的土办法处理,费工费时,延迟时机.从目前对付长江洪魔的对策,方法和技术看,大都属于历年防汛抗洪中积累总结出来的老办法,老技术.如全线布阵大兵团作战护堤的人海战术I坦表拉阿式排队巡查与水下触摸探测的土方法’苣险}水来土挡头痛治头,脚痛医脚”的土技术抢险等等.这些方法,技术,虽然行之有效,并且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但大量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会贻误时机,造成失误.在1998年6月9日至9月中旬的抗洪斗争中,现代高新技术成果——星云图一,水位滇进模型”,”因特阿”的应用,使人们预先得知未来水情,f~JT”心中有数,赢得了宝贵的第l7卷第B期白世伟等.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71)3?时间,并对有限的库容实施了科学合理的错峰调度,避免了片面性,盲目性以及靠人车传递情报资料的时间失误,取得了显着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在防汛抗洪中,有些高新技术成果,如探地雷达,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回声测量仪,井下摄影和4堵漏剂与丙凝等等虽为抗洪决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由于缺乏对堤防工程结构状态及其相关力学特性与加固处理效果的相应研究,尚未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和效果,其主要原因是:(1)科技工作者平时没能把高新技术在防汛抗洪中的应用提到应有的位置,没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试验及应用研究,缺乏足够的技术与经验贮备.如对高水位状态下,堤防工程的渗透,散畏,管涌机理及其形成环境缺乏系统的研究,不敢胃然行事.(2)防汛抗洪,事关重大,防汛工程险情的探测诊断和抢险加固,要求快速,敏捷,可靠,不能有任何失误.风险大,科技人员有思想压力,不敢胃然进行尝试推广.(3)防汛抗洪,属公益性事业,专用技术和产品的应用范围有限,缺乏支撑性投入,驱动力不足.(d)由于高新技术投入不足,既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也不能实现快速及时有效抢救.纵观历史肴现在,自公元前185年至1911年的2096a闻,共发生洪灾214次,平均10a一次}1921年至1949年的28a间,共发生洪灾11次,平均2+5a一次}1990年至1996年的7a间,共发生洪灾5次,平均1.da一次.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干流洪灾发生的频数在逐年增加,而且,越到现代,频率越高,发展势头令人担扰,如不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必将危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堪设想的恶果.总结过去想未来,在洪涝灾害一时难于根除的今天,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洪技能是必要的.在面对21世纪,举步迈向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今天,要大力进行防讯抗洪技术的创新,这也是我们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2对策与建议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形成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原因,除气候异常,集中降雨量大之外,还与强调眼前的局部利益,无视流域规划,强1Bj改造自然,导致流域内的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泥沙剧增,蓄洪能力锐减,堤防质量低下等因素密切相关.为根除洪涝灾害,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国家提出了标本兼治,根治水患的32字指导原则,并作了相应的部署,但它的落实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并非三年五载所能,因此,防汛抗洪乃是不可忽视的长期任务.为改变当前被动防汛抗洪的局面,本着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积极抢险的精神,为提高防汛抗洪技能,我们从岩土力学的观点与岩土工程稳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下科学防汛抗洪的对策与建议:(1)长江干堤的分区,分段评价与归类研究即通过综合研究由各种技术手段获得的堤身,堤基,河床及邻近地层的资料,对长江中,下游沿线干堤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分区段进行评价和归类,将之分成加固治理和探测技术研究的紧急,重要,欢重要和一般地段,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依据.(2)长江干堤地层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开发研究,即建立以岩土力学,工程地质理论以及地层勘探资料为基础的沿江堤防工程体系浅部地层信息系统.?704?岩石力学与工程1998正(3)长江干堤堤身,堤基险情的快速探测与诊断技术研究.即通过研究力争在以后的洪水灾害来临时,在各种重大险情出现之前,能在大范围内以低廉的成本进行准确可靠的探测和预警预报,提前采取防范响应.防患于未然,避免重大稳情的出现. (4)长江干堤堤身,堤基险情的快速整治加固材料及相应处理技术研究.即通过研究,使长江干堤已出现的险工险段和重要战略地段得到全面综合治理和有效加固.在以后汛期来临时,使可能出现的堤岸软化崩塌,散漫和管涌等险情可以快速加固处理,疏导和封堵I可能出现的溃口,崩岸等地段可以快速抢救和有效修复{沿线水毁工程在灾后能得到有效恢复.(5)汛后水治工程建筑物的安全评价及整治对策研究,即建立水治建筑物安全评价方法,使沿线水毁工程在灾后能得到有效恢复.(6)建立防洪工程专家系统.即建立防洪工程类别,工程险情评价,险工险段治理对策和洪水期阿险工险段排险措施等功能的系统,以便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直观的资料系统和科学决策依据.3结论从我们现有的基础和条件看,在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把诸如浅层地震仪,高密度电法仅,声波探测仪,探地雷达,核子密度仪,孔隙水压计,光电测压计,钻孔摄影仪,滑动测微计,钻孔测斜仪等众多的先进仪器及各种快速加固材料和相应的加固处理技术应用于防汛抗洪实践,改变当前防洪抗洪的被动局面是完全可能的.参考文献l金辉.长江.我为你哭泣.南方日报.1998.&142湖北省致协l资源环境委员会.关于今年我省hhneng (h’ofBoe,k4”岛”J】lf础_拓^e韶∞d舯of隅钟8,4430071)。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在河流中上游地区恢复植被,起到保持水土、调峰的作用,削减洪峰。

在河流中下游疏浚河道,修筑堤坝、水库等水利设施,在城市低洼处完善排涝设施。

加强天气的监测,对强降雨天气提前预报,建立预警机制。

人类要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不乱砍乱伐,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洪水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长时间的暴雨、融化特别的冰雪以及风暴潮等一些自然因素导致河流、湖泊中的水量迅速增加,从而导致水位迅速地上涨形成洪水。

2、人口的增长,对耕地的需求量增加,为了扩大耕地,乱砍滥伐、围湖造田。

3、人类对森林的大量砍伐,导致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能力变差,所以对洪峰的消减作用减小。

引起洪水是的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灾害。

从客观上说,洪水频发有其不可抗拒的原因,可以说是天命难违。

但是人为的因素的洪水是可以避免的,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退耕还林,减少对森林的砍伐,从根源上避免因为人为原因引起的洪水。

河流、海洋、湖泊等水体上涨超过一定水位,威胁有关地区的安全,甚至造成灾害的水流。

又称大水。

洪水一词,在中国出自先秦《尚书·尧典》。

从那时起,四千多年中有过很多次水灾记载,欧洲最早的洪水记载也远在公元前1450年。

在西亚的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以及非洲的尼罗河关于洪水的记载,则可追溯到公元前40世纪。

在降水多的年份,洪水是否造成灾害,以及洪水灾害的大小,又离不开人为因素。

长期以来的森林破坏是其重要原因。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对洪峰有不可替代的削减作用。

有洪水不一定有洪灾,而破坏了森林,小洪水也可以造成大洪灾。

洪水前有哪些异常征兆水灾是目前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它所造成的损失占各类灾害总损失之首。

但对于水灾的预报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尤其是长期和超长期的洪水预报成为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洪水发生前的征兆或迹象即洪水前兆难以认识和掌握。

长江上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长江上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长江上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一、引言中国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区之一。

然而,长江上游地区却存在着各种问题,威胁着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本文将详细阐述长江上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二、水污染1. 问题描述:由于工业活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长江上游地区日益面临水污染带来的挑战。

废水直排、工业排放物质以及农业非点源污染等现象普遍存在。

2. 解决措施:加强监管力度,推行更为严格的环保标准;建立健全废水处理设施;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三、洪涝灾害1. 问题描述:长江上游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中心高原背景下,在夏季容易发生强降雨天气并造成洪涝灾害。

这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2. 解决措施:全面加强抗洪减灾体系建设,包括完善防洪工程、加大水土保持力度、改善山区排水条件等。

同时,提升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和人民避险意识。

四、生态环境破坏1. 问题描述: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存在多种压力,如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以及物种多样性减少等。

这主要源于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和资源利用模式。

2. 解决措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与恢复;加大植树造林工作,提高森林覆盖率;制定严格的生态保护法规,并确保有效执行。

五、经济发展不平衡1. 问题描述: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特别是贫困地区人口较多。

经济结构单一、产业转型难度大成为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2. 解决措施:制定差异化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投资,并促进本地产业升级转型;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积极推广乡村振兴战略,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1. 问题描述:长江上游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且不完善。

交通、通信等方面的落差使得该地区的发展受到限制。

2. 解决措施: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铁路、公路和通讯网络等重要交通及信息化项目;优化规划设计,确保项目可持续利用和拓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江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1、流域广、支流多,降水丰,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2、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流水不畅
人为原因:
1、上中游山区滥伐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2、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水能力减弱
综合治理措施:(学生讨论小结)
1、加固江防大堤
2、兴建分洪蓄洪工程
3、修建一些水库、
4、重点治理荆等一些河段
5、建设一些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
6、在长江上游大力植树造林种草、保持水土,禁止乱砍滥伐森林、滥垦草地、过度放牧、破坏生态环境
7、禁止人们围湖造田等
8、教育人们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综合治理措施:
上游:营造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修建水库
中游:重点整治荆江河段,截弯取直;退耕还湖;
兴建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江防大堤;疏浚河道
刘振南
永州市双牌一中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