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
B。 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
C 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
D. 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可知,汉武帝取消郡国的铸币权,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正确;B不是汉武帝的举措的根本目的,排除;材料信息与盐铁官营政策无关,排除C;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故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种麦得时,无不善……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生产经验总结的角度入手,排除无关选项即可.
4.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主要反映了
5.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康薄(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薄)。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户数
口数
成丁男女数
耕地总数
每户最多与最少田亩数
25户
105口
69口
617亩
54亩、8亩
A。 精料细作农业发展
B。 地主田庄经济繁荣
C。 土地租佃现象普遍
D. 自耕小农经济盛行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給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封制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运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
11。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表明
A.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B. 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 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
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解答。
7。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
出身
前期
中期
后期
功臣
10
3
0
功臣子
3
5
0
外戚宗室
0
3
1
掾史文吏
0
8
2
经学之士
0
1
10
这反映出西汉时期( )
A.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 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8。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是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强化专制主义的需求
B。 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C。 史官主导思想的转变
D. 封建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A. 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
B. 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
C. 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D。 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分封制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的信息说明分封制对文化格局的形成起到奠定基础作用,故B项正确。A项中疆域没有涉及;C主要是思想控制;D是文化心理,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A
【解析】
【详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也会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思想统治服务于政治需要,中国古代社会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在思想上出现了对忠、孝、义等的强化与推崇,故A项正确;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不是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古代史官不能主导主流价值观,故B项错误;伦理道德教化是加强思想的表现,也同样服务于政治需要,故D项错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得知该地农民都占有一定土地,并出现土地集中但不严重,反映出自耕农经济盛行,故本题答案选D 项。材料体现不出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状况和土地租佃现象普遍,排除AC俩项;B项与题意不相符合,排除。
6。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汉武帝的举措意在
14.下表是唐宋时政府对茶的管理政策。据此可知,唐宋时期
朝代
政府对茶的管理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
征收茶税,把茶的生产、贸易作为税收来源之一
磨文宗大和九年(835年)
“榷茶法”,对茶叶实行专卖,严禁私茶
宋代改行“茶引”法
允许商人运销,政府从中抽税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
又实行茶马交易政策
A。 政府重视茶叶市场管理B。 商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
9。“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下列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A. 秦朝郡县制
B. 唐朝三省六部制
C。 明朝内阁制
D。 清朝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设置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其中,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在门下省还设置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这最能体现“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这一特点.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并非决策机制;C选项错误,内阁制度下中央决策不能体现集体讨论、决议的特点;D选项错误,军机处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秉旨办事,并不能体现集体决策的特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C. 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D。 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经学之士担任丞相的比例越来越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关,在西汉儒学的政治影响力逐步增强,故选D。材料并未显示统治者对社会中下层人才的选拔,无法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了丞相出身的身份,无法体现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的过程,排除B;外戚宗室担任丞相的比重并不高,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外戚干政的结论,排除C。
3。“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葚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表明中国古代
A. 区域农业比较发达B。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
C。 政府提倡精耕细作D. 农作物种类有了明显增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种麦得时,无不善"“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种植注重农时,说明农业生产经验丰富,故选B;材料未涉及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的情况,排除A;材料并没有反映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排除C;材料主旨是反映注重农时的重要性,而不是农作物品种的增加,排除D。
2.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秦国小农经济发达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增强,并且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材料中秦国能够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为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建立后小农经济确立并逐渐发展,但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是分散性,不符合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特征,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制生产工具是够普及并不是大型水利工程能否修建的主要因素,故B选项错误;秦国能够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为国家组织能力强大,与交通运输网络是否畅通没有直接的关系,故C选项错误。
【解析】
根据“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商人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正确;材料反映商人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A;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不能体现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B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 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D. 重农抑商政策并未落实
【答案】A
【解析】
【详解】唐代征收茶税,严厉打击私茶贩运,宋代允许商人运销茶叶,但是政府从中收税,同时实行茶马交易政策,都说明唐宋政府重视茶叶市场的介入和管理,A正确;题干未对税收数据统计,无法得出商税成为主要收入,排除B;题干主旨是政府对茶叶贸易的管控,并不能由此一项得出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的结论,排除C;政府官营茶叶就属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排除D。
A。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 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中
C. 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 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可知儒家思想对中国影响之大,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一部分,B项正确;A项是对儒家思想的特点和内容的分析,不是影响,错误;材料中注重的是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不是其政治作用,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儒家思想对国家统一的作用,D项错误。故选B。
15。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理学)”,不仅被视为“伪学”遭到打击,而且当年科举取士也将“《论语》《孟子》《大学》之书”列为禁书。这表明
A。 新旧儒学思想冲突激烈
B。 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动摇
C。 道学背离了儒学价值观
D。 道学缺乏应时趋新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理学)”被视为“伪学”,将“《论语》《孟子》《大学》之书”列为禁书,说明宋朝新旧儒学思想冲突激烈,故A正确;儒家思想自西汉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B错误;道学属于儒学范畴,C错误;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的需要,故D错误。
C。 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D。 蕴含世俗化倾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 “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可知吴道子的宗教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吴道子作画时特别追求神韵、意境,忽略所画对象的真实性,与“达到了得意忘形"不符,B项错误; “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并非吸取外来风格,C项错误.
10。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
A。 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B. 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
C. 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D。 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提到,西汉设立内外朝……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分工逐渐细化,这利于合理决策,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故A排除;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削弱,故B错误;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过于绝对,故C排除。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城市发展
13。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土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干福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 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B. 达到了得意忘形
B. 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
C。 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D. 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是不断加强的;B项错误,不符合史实;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宋代,坊市界限打破,推动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故本题答案选C项。D项所述与城市变化是没有关联的。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得出材料的主旨,分析解答.
12。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