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八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36页PPT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第1讲 建通史

国民革 命时期
1924~ 1927年
孙中山将 三民主义 发展为新 三民主义
2018高考二轮总复习 • 历史
阶段
时间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文化领域
毛泽东提 出“工农 武装割 据”;毛 泽东思想 开始形成 毛泽东思 想成为党 的指导思 想
三者关系
国民政府统治 时期,中国共 产党探寻“工 农武装割据” 的革命道路, 在毛泽东思想 指引下,经过 抗日战争、解 放战争,中国 人民赢得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 的伟大胜利。 这一时期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 在夹缝中求生 存,在斗争中 求发展
2018高考二轮总复习 • 历史
阶段 时间 政治领域 鸦片战争 和《南京 条约》; 第二次鸦 19世 片战争; 纪中 三元里人
经济领域 自然经济 解体;商 品输出; 洋务企业 出现;中 国民族资
文化领域
三者关系
列强入侵,一方面使中国
抵抗派, “师夷长 技以制 夷”;洋 务派, 社会沉沦,面对民族危机, 地主阶级提出“师夷长技
2018高考二轮总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革命确立了新的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无产 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 争,最终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胜利。
2018高考二轮总复习 • 历史
阶段
新民主 主义革 命的兴 起
“师夷长
技以自 强”“中
宗棠收复
新疆
饮、住宅
传入
体西用”
2018高考二轮总复习 • 历史
通史体系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觉醒与探索是甲午战争后至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华民族的主 旋律。这一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 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 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时期也是资产阶级在政治、经 济、文化的舞台上异常活跃的时期。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板块2 板块总结提升2

解析:选 C。据题干材料“多篇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辛亥 革命虽为资产阶级革命, 但也允许马克思主义存在, 舆论环境相对 自由,故选 C 项。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 A 项错 误;材料中社会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政治学说, B 项错误;辛 亥革命奉行三民主义, D 项错误。
2.(2017· 广东广州二模)1898 年, 《农学报》载叙福建茶商有 人“至印度学习,归用机器焙制,去岁出口四万箱,获利甚厚”。 1905 年,两江总督派员赴印度等地考察茶业,考察归来后力主设 立机器制茶厂。这说明( )
4.社会生活: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的推动, 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 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即时训练] 1. (2017· 山西考前检测)1912 年 6 月, 在上海出版的 《新世界》 第 2 期刊登了朱执信译述的《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之学说》 ,文章 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国内 出版的多种报刊如《民立报》 《社会》 《社会世界》等也出现多篇介 绍社会主义的文章。这说明辛亥革命(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宣扬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 C.提供了舆论自由的社会环境 D.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
板块总结提升(二) 中国近代文明
通史模拟训练
一、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 年)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鸦片战争到 1912 年清帝退位(1840~1912 年),是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时期, 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 化的时期,主要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民国前期的中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 年)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从清帝退位到东北改旗易帜(1912~1928 年), 主要处于北洋军 阀的统治, 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年)和军阀割据混战 时期(1916~1928 年)两个阶段。 1.政治上: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孙中 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 袁世凯死后, 北洋 军阀混战,国共合作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1928 年东 北改旗易帜,北洋军阀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 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中国近代史 2018届二轮复习 王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的变动。
真题演练
19.(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8)1852年, 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 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 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 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 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阅读材料: 所谓的近代化,是指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材料一: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 次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 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 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三、历史的阶段特征比历史的阶段分期重要
学习设计
知识梳理
内容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1840--1860) (1860--
中华文明的 1895)近代
拐点
化艰难起步
世界 历史
政治
第三阶段 (1895-1919)近 代化的
整体发展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1919-- (1927--1949 1927)近代 )近代化新 化新发展 道路的实践
从世界角度看,中国经济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第三阶段 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 (1895—1919前)
政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维新变法运 动,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袁世凯窃取政权,北洋军阀统治,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 的斗争、
划分五阶段的理由: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的变动。
真题演练
19.(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8)1852年, 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 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 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 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 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阅读材料: 所谓的近代化,是指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材料一: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 次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 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 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三、历史的阶段特征比历史的阶段分期重要
学习设计
知识梳理
内容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1840--1860) (1860--
中华文明的 1895)近代
拐点
化艰难起步
世界 历史
政治
第三阶段 (1895-1919)近 代化的
整体发展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1919-- (1927--1949 1927)近代 )近代化新 化新发展 道路的实践
从世界角度看,中国经济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第三阶段 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 (1895—1919前)
政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维新变法运 动,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袁世凯窃取政权,北洋军阀统治,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 的斗争、
划分五阶段的理由: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提升版课件:上篇 模块整合(二) (共66张PPT)

模块整合(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通史体系 构建
中外纵横 关联
学术前沿 聚焦
阶段一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1840~1894年)
[特征归纳]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
近代化迈进。 (1)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
通史体系 构建 中外纵横 关联 学术前沿 聚焦
(3) 从思想上看 ,鸦片战争使一批爱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
始觉醒,“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地主阶
级内部出现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逐步形成“中 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并付诸实践。 (4) 从社会习俗上看 ,从社会生活看,近代西方的生活习俗、 交通工具等在通商口岸传入,客观上推动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
想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政治上,伴随西方侵华的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
会秩序逐步确立,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先后
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 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通史体系 构建
中外纵横 关联
学术前沿 聚焦
(2)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 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 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通史体系 构建
中外纵横 关联
学术前沿 聚焦
2.(2017· 河南焦作一模 ) 清末某大臣认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
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
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 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 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对此观点认识正 确的是( )
通史体系 构建
中外纵横 关联
学术前沿 聚焦
阶段一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1840~1894年)
[特征归纳]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
近代化迈进。 (1)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
通史体系 构建 中外纵横 关联 学术前沿 聚焦
(3) 从思想上看 ,鸦片战争使一批爱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
始觉醒,“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地主阶
级内部出现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逐步形成“中 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并付诸实践。 (4) 从社会习俗上看 ,从社会生活看,近代西方的生活习俗、 交通工具等在通商口岸传入,客观上推动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
想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政治上,伴随西方侵华的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
会秩序逐步确立,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先后
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 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通史体系 构建
中外纵横 关联
学术前沿 聚焦
(2)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 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 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通史体系 构建
中外纵横 关联
学术前沿 聚焦
2.(2017· 河南焦作一模 ) 清末某大臣认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
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
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 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 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对此观点认识正 确的是(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

5.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校改革 (2015·全国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 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 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尝试解题] ________
2.命题点:中共八大对当时国家工作任务的分析 (2018·全国卷Ⅲ)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 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尝试解题] ________
D [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 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 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 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 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新中国 成立初期我国就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没有改变, 故A项错误;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文 化教育改革与学习俄语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 B.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政权组织形式 D.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材料“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 级人民政府”说明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 选 C项;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是1954年一届人大 召开,而“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论述 人大而不是政协,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我国的政体不是群众 基础,故排除D项。]
2018届《高考领航》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上篇-第1部分-板块3-专题8

第14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 ·历史 化学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C____
第15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 ·历史 化学
【解析】 பைடு நூலகம்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由国家严格 控制粮食市场”, 对于 A 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项“农 村的政权建设”、 D 项“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不会 起到促进作用。 粮食的统购统销本身就是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的体现,据此判断 C 项正确。
第3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 ·历史 化学
线索 3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1978 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可分 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 年),主要是对 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 (1992 年至 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第16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 ·历史 化学
考 向 二 4. · 5 1 0 2 ( 从 时 空 观 念 角 度 考 查 新 中 国 初 期 经 济 建 设 的 特 点 高 考 新 课 标 全 国 Ⅰ卷) 下 图 为 新 中 国 第 一 个 五 年 计 划
第2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 ·历史 化学
线索 2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 年):是中国现 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 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 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6~1976 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 段, 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
2018高考历史一轮二轮通史复习(共179张PPT)

制、分封制,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
刻影响,标准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产 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 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 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
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2
【知识梳理】 1、政治上: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 ①最高统治权利继承秩序确立和初步完善。启以王位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继承 制度臻与完善。 ②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和发展。商实行的内外服制度初 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运用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中央与地方, 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推行变法,以秦商 鞅变法为代表,打破了旧的权利秩序,分封制逐渐崩 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3、思想文化上: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基本形成。 ①上古时期的思想文化反映了先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 的看法,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反映。 ②“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 域的反映,儒家、法家、道家等诸子百家在各领域所形 成的理论,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③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的进化,诗歌 (代表作《诗经》《楚辞》)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 形式,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也有所建树,具有浓 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
2、经济上: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①农业。生产工具上,石器时代为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商周时期为青铜工具,春秋末年出现铁器、牛耕;耕作方 式上,商、西周时期为集体耕作,春秋时期为个体生产, 到战国时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基本形成;土 地所有制度上,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国有制),春秋 时期出现土地私有制,到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 井田制(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②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 时期,手工业基本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官营、 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商周青铜冶炼业发达,春秋出 现冶铁业。 ③商业。商周时“工商食官”,春秋战国出现大量私商, 出现金属铸币,形成都会。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1.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1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
王位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分封
瓦解 作用
春秋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完全瓦解(根 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 源:生产力发展) 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 解,但其影响沿续至今 保证贵族特权,利于内部稳定与团结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 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 (1)农业:以石器为主。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西周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3)农业: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水利和耕作方法改善; 重农政策出现。 (4)手工业: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 (5)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 (6)重农抑商政策: ①含义:强调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②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③最早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 发展。
[整体感知]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 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 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 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抓主干·通史整合·选修补遗
整合一 先秦时期(公元前 221 年以前) 一、夏、商、西周时期 1.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 项目 目的 内容 分封制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宗法制 保证贵族特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