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相关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说明文文体常识及阅读技巧总结

高中语文说明文文体常识及阅读技巧总结说明文文体常识及阅读技巧总结第一部分:说明文基础知识一、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1、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
2、以其介绍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的不同: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3、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性说明文和生动性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三、说明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
具体表现在: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就是以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
又如:《向沙漠进军》一文,讲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法,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说明,运用了逻辑顺序。
《苏州园林》运用了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方式:(一)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二)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三)并列式。
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说明文知识点

说明文知识点
说明文是一种文体,它的目的是向读者解释、介绍或阐述某个事物、现象、原理、过程等。
说明文的主要特点是客观、准确、清晰和有条理。
以下是关于说明文的一些知识点:
1.主题明确:说明文的主题应该明确,即要解释、介绍或阐述的对
象应该具体且清晰。
2.结构合理:说明文的结构应该合理,通常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
三个部分。
开头部分用于引出主题,主体部分用于详细解释、介绍或阐述,结尾部分用于总结全文。
3.语言准确:说明文的语言应该准确,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出现
错误。
同时,语言应该简洁明了,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式和生僻的词汇。
4.逻辑清晰:说明文的逻辑应该清晰,即文章的内容应该有条理,
各个部分之间应该有逻辑关系。
这样,读者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5.使用说明方法:说明文中常常使用比较、分类、举例、因果、过程
等说明方法,使得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6.客观公正:说明文应该客观公正,不能带有个人的情感色彩和主
观偏见。
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信服。
7.注意段落过渡:说明文的段落之间应该有自然的过渡,使得文章
流畅,读起来不突兀。
以上就是关于说明文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说明文知识点归纳

说明文知识点归纳说明文是一种常见的文体,常常用于介绍、解释、阐述某个事件、事物、现象、规律等,其特点是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本文将从说明文的定义、特点、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文体。
一、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是指通过文字、图片、图表等方式,清晰、明了地阐述某个事件、事物、现象、规律等的一种文体。
其主要目的是使读者对所介绍的内容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二、说明文的特点1.简单明了:说明文主要是为了让人易于理解,因此它的语言通俗易懂,不涉及晦涩难懂的词汇和术语,尽可能地用简明的文字来进行解释。
2.实用性强:说明文的写作要紧紧围绕实际问题来展开,注重揭示事物、现象、规律的本质和价值,具有非常强的实用价值。
3.客观准确:说明文的要求必须去除主观因素,做到客观公正,准确具体,不得加入个人见解或感情色彩。
4.明晰逻辑:说明文的结构必须清晰逻辑严密,简洁明快,让读者一目了然,容易理解。
三、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结构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引入、主体和结论。
1.引入:说明文通常以引子引出要说明的事物、现象、规律等,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注意。
2.主体:说明文的主体部分是对所介绍的事物、现象、规律进行详细解释的部分,包括分类、解释、分析、举例等,让读者对所介绍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3.结论:说明文的结论一般是对所介绍的事物、现象、规律等进行总结概括或提出建议,让读者对所介绍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四、说明文的写作方法1.要准确掌握说明对象的概念、特征、分类等基本知识,不得含混不清。
2.注意说明对象的内在联系,把握其本质特征和普遍规律,尽量让读者感受到事物和现象的本质。
3.在说明对象的基础上,分类阐述、逐一分析,清晰明了,以便读者很好的理解。
4.适当配以图片、图表等,有助于增进读者的理解和记忆。
5.使用实例,举具体事例来解释说明,有助于增强说明的可信度,让读者能够具体地感受到问题的存在。
说明文知识点梳理

说明文知识点梳理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一、说明文的特点1、内容的科学性说明文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以确凿的材料为依据,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2、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无误,给读者以确切的信息。
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方面,都要求表述精确,避免模糊、含混。
3、结构的条理性说明文往往有清晰的结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常见的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二、说明文的分类1、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具体的事物,如建筑、动物、植物、日用品等,着重描述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功能等方面。
2、事理说明文主要是阐释抽象的事理,如原理、规律、关系等,旨在说明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三、说明方法1、举例子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
例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2、作比较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
比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3、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像:“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 米,两端宽 96 米,中部略窄,宽 9 米。
”4、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例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5、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
比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6、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
说明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说明文知识点归纳整理(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一.说明文的含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教人以用。
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科学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二.说明文的分类:1.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1)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叫事物说明文。
(2)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
2.以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为标准可划分为: 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常见考题一:指出文章的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说明对象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三.说明文的顺序: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
例如的文章。
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或介绍工作程序,往往采用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说明某种事物的形状构造或建筑物的构造特征,用空间的转换顺序介绍。
往往是按照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从前到后、由远到近等依次介绍。
说明建筑物、景点,园林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
具体表现在:①现象→本质(本质→现象);②原因→结果(结果→原因);③特点→用途(用途→特点);④整体→部分(部分→整体);⑤从概括→具体(具体→概括);⑥主要→次要(次要→主要)⑦(一般——个别)等。
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常见考题二: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作用: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说明文知识点

说明文知识点:一、说明文分类⑴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⑵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生动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二、说明对象: 1.看题目.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三、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四、说明方法分类和作用:(一)、举例子:通过举……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服,使说明对象更通俗易懂,更具有代表性。
(二)、分类别:通过逐项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文章富有条理。
(三)、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这样更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更精确、科学、具有说服力。
(五)、作比较:将……与……对比,突出强调了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给……下定义,增强文章的科学性,使说明更严密。
(七)、打比方:具体、生动的说明……事物的……特征,(八)、作诠释:对……进行解释说明,让读者更清楚。
(九)、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十)、引资料: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谚语、俗话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有权威性。
五、说明顺序:1空间顺序 2时间顺序 3逻辑顺序六、文章结构:1、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2、递进式七、语言的准确性:1、平实型:多使用表示估计、程度、范围等限制副词准确严密的说明事物特征。
答题格式:(1)、如果问“能否删去?”——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句子意思就变成……,与事实(原句意思)不符,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如果问“这个词的作用”——“…”这个词表示……意思,说明这句表示……(结合句意)的意思,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知识总结

说明文的知识总结说明文的知识总结说明文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说明文的知识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通常,依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点,常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
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常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
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明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根据说明文的语言风格(语言特色)以及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也叫作文艺性说明文。
三、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一般说,事物类说明文其特征多体现在形状、方位、构造、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制作方法以及效能等方面。
事理类说明文其特征多体现概念、种类、本质属性、内部规律以及科学原理等方面。
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呢?(1)从文章结构入手。
阅读说明文,要先给文段标上序号,弄清每段说的是什么,然后“同类合并”给文章分段,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从而理解内容,知道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清类别,确定说明对象的特征。
(2)从重点段及关键语句入手。
从写作方法上看,说明文多具备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特点。
抓住了这个特点,我们在捕捉说明文对象的特征时,就要注意重点段的明示作用。
在说明文中,总会有一些概括性的语句或归结上文说明的内容,或引出下文说明的要点,阅读中抓住这些语句,往往就等于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文知识点总结

说明文知识点总结一、什么叫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兼用叙述、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用以介绍事物、解说事理,给人以科学知识为目的。
因此以客观介绍为主。
阅读说明文要抓住文章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
二、说明文的分类从内容上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区别:事物说明文重在介绍事物的特征,而事理说明文则重在揭示事物的本质。
所以,属于哪一类说明文,取决于说明的内容侧重于特征,还是其本质。
三、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一般来讲,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我们阅读此类文章把握表示时间和空间的关键词语以便区分。
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阐述前因后果。
四、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是什么?1、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2、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3、举事例: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4、常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公式:·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
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是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五、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回答语言类问题时可采用一正一反一体现的公式。
如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与客观事实不相符。
说明文从语言上分为生动性说明文和平实性说明文。
说明文阅读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相关知识点总结
一、说明文的定义:
说明文是指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章,以说明事物的颜色、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以及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二、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三、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四、说明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引资料画图表作诠释
2、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其最大特点是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做诠释是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成因、用途等等进行说明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也叫引用说明)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
明的趣味性。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
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蟋蟀,又名促织、蛐蛐,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是一种很常见的昆虫。
生物是一门学科。
生物是一门关于XXXXXXXX的学科。
举例子和打比方的区别:打比方是通过将要描写的事物比喻为它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虚拟的,不一定是事实。
举例子是通过列举具体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体现关键词(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常见的有:
举例子:具体形象(真切)地
列数字:准确具体地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作比较:突出强调
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地
列图表:直观形象地
3、掌握说明方法(语言标志)
★举例子:例如、比如、据说、譬如……
★列数据: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列数字。
)
★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分为……
(区别于逻辑解释中的主次罗列〈一〉〈二〉〈三〉〈四〉首先其次然后)★作比较:比、而、相对于、较……
★下定义:科学、完整,判断句
4、关于说明方法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划线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或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划线句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 )说明了( )。
(第一空填具体的说明方法,第二空填说明方法表达效果的作用,第三空填具体说明的事物特点或道理。
)
例题: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句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卷云轻盈洁白的特点。
)
五、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平实、质朴、准确
1、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
2、说明文语言风格:生动、形象、准确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
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
加点字作用题型答题方法:
1、解释词语意思
2、带词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不能。
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如果换了,就与客观事实不符合。
表达不准确。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能否替换词语题型答题方法:
1表态:不能替换;
2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3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4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5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
答:不能删去,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
表达不准确。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加点词能否删去答题方法: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变成了“…”这与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
(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六、说明语句、段落的作用:(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方面的作用:承接上文、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内容方面的作用:总领全段(全文)、总结全段(全文)。
3、主题(中心)方面的作用:揭示(点明、深化、升华、突出)主题(中心)、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例题1:“我们还可以根据天上的云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这句话有何作用?
答:承上启下、总领全段。
例题2:《看云识天》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答: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可分析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