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与现代启示意义司汤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揭露了十九世纪法国复辟时期复杂的阶级矛盾,他在艺术上注重刻划人物内心的变化,擅长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时代的本质特征。司汤达的《红与黑》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是受到年轻人的喜爱。《红与黑》之所以能不断引起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共鸣,主要在于司汤达塑造了一个永恒的形象———于连,一个充满激情、处心积虑地为自己的人生筹划的、渴望在险恶的社会环境里获得成功的青年。对于于连形象的分析,文学理论界始终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他虚伪、阴险,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更有人认为他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于连的确是个具有复杂性格的形象,他既有理想抱负、尊严,但也有妥协的一面,内心充满着矛盾。正因为如此,于连这一形象才超越了时空,具有了普遍性,成为一个存活到今天的丰满的艺术形象,也因此给我们现代年轻人留下深深的启示。本文将从于连的性格特征的角度出发,分析于连形象的现代启示意义。

一、于连的性格特征

于连是王政复辟时代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他一生的遭遇,反映了这一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命运。于连是个人奋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有着复杂的心理特征,体现在他野心勃勃地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这个过程表现为反抗- 妥协- 反抗的曲线。虽然为追逐名利他以虚伪为信条,但同时也有真诚善良的一面,他的内心总是矛盾的,每当他在功利的道路上前进时,他的心又总是在谴责他的虚伪,使他始终无法与上流社会的人苟合,这就决定了他要反抗。一定程度来说也就是这种个性最终铸成他的毁灭。最后,他在狱中彻底的反思,明白了自己一直追求的原来毫无意义,也彻底看清了上等人的真实面目,最终他拒绝了玛特儿小姐的搭救,以死宣布和这个虚伪,罪恶的社会决裂。在于连的性格中,有理想、追求、信念、正直、善良,更有野心、贪欲、虚伪,既有勇敢、进取又有怯懦、妥协。这些性格特征在于连心中激烈冲突又矛盾统一,使他有时像一个无的勇士,毫无畏惧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奋斗,有时又像是怯懦的懦夫,自暴自弃。但于连终究不是一个庸人,他丢不掉他的激情与尊严,也只有这样的于连,才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正如高尔基曾经说过:“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于连是十九世纪前期法国社会中具有反抗精神的个人奋斗者的典型,他带有个人奋斗者那种维护自我、追求人格尊严的特点。于连瘦弱,脸色苍白,从小受父兄的谩骂毒打,造就了他的反叛性格,更主要的是受老外科军医的影响,跟随拿破仑参加过多战役的老外科军医的言传身教,使于连很小就喜欢读有关拿破仑的书籍,他崇拜拿破仑,头脑中有着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老军医临终时把他的荣誉团十字勋章,半饷的欠款和三四十本书留给于连。于连酷爱当中的《忏悔录》、《圣赫勒拿岛回忆录》和大军公报,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可兰经》。这些书籍和身处环境铸就了于连的性格,他向往拿破仑,渴望拿破仑时代,渴当一个士兵,年纪轻轻当上拿破仑的副官,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改变这不平等的世界。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于连形成敏感、细腻和倔强的个,同时于连又拥有超群的记忆力,是一个意志坚强、精力充沛、聪明能干的青年。但是时代不同了,拿破仑已烟消云散,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复辟势力,在拿破仑时代,泥瓦匠可以当将军。波拿巴,一个默默无闻又没有财产的中尉,靠他的剑做了世界的主人。在复辟的波旁王朝,贵族就是贵族,平民就是平民,以出身排地位、定荣辱,界线分明,等级森严,占统治地位的是教会和贵族。怎样才能呼风唤雨,一展雄才呢? 于连看到教会在社会具有非凡的权势,炙手可热,于是他就梦寐以求地想当教士,以期到达胜利的彼岸。但于连有着极其敏锐的平民阶级意识,他清楚地看到自己是

一个“可怜虫”,地位不同、阶级不同的观念时时刺激着他,他唯恐自己因平民的出身而受到上层阶级的轻贱。他崇尚绝对的自由和独立,认为人应当拥有对自己的一切权力,个人的行为只需要接受自己心灵的指挥,只要认为自己的目的正当,为达目的甚至可以不择手段。但于连在社会上又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抑,当父亲要他去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一贯敢怒而不敢言的于连却以“我不愿意做奴仆”表示拒绝。在德·瑞那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同桌吃饭,显示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在市长家,于连是为了报复市长大人对自己的轻蔑,与市长夫人发生了暧昧的关系。即使在与德·瑞那夫人进行热恋时,于连的这种仇恨心理和反抗也从未停止过。他始终把爱情看成是他向贵族阶级的报复和争取自由平等的手段。这一点,在于连和玛特儿侯爵小姐的交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敢于轻视傲慢的玛特儿小姐,并曾想:“我知道保持我的自尊心,我没有向她说我爱她。”正如于连自己所说的那样:“在这场尚在准备的战斗里,身世的骄傲,像一座高山,是她和我当中的军事阵地,这高山,便是我进攻的目标。”由此看来,于连并不仅仅把她们作为女人去“占有”,而是当作一个阶级去“征服”的,反映了于连在爱情方面的反抗精神。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他悔恨自己为了漂亮出色的虚荣而放弃了简单平凡的真理。在法庭上,他慷慨陈词,指责法庭借这个机会惩戒那些受过教育并敢于混迹上流社会的下层青年,以维护贵族特权,有力地控诉了上流社会对平民青年的压制和摧残。尽管他知道特赦后他仍然可以得到财富和美人,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拒绝向资产阶级贵族阶级控制的法庭求饶,也正因为如此,使于连最终拒绝了整个社会并成为深深打动我们的人物形象。

于连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人,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他只承认自我,只考虑自我,既不顾及传统,也不考虑道德。他只对自己负责。或者说,他的心中只有一种道德,那就是:肯定自己的价值,维护自己的尊严。作为一个平民青年,他在生活中处处压抑的痛苦,对社会阶级有着“一种天生的敏感”,他寻找着一切机会向这个社会进行报复,同时出于向上爬的心理,他又不得不常常向他所憎恨的那些贵族、憎侣阶级实行妥协,以图谋挤进上流社会的圈子。他最敬慕的人是拿破仑,却害怕别人知道而闭口不提;他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却装出一副虔敬天主的样子;他把全部《圣经》看作谎言,却将整部拉丁文《圣经》背诵如流。当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决定穿上黑色教会服,通过教会的门路向上爬。在贝尚松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在这里具有反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为了确立自我,寻找个人幸福,顺应环境,于连不惜为复辟势力效劳,表现出一种妥协性。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可观的地产和官衔。于连逐步地向贵族势力妥协,他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妥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的道路。他常常口是心非,言不由衷,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深藏起来,通过种种妥协,他得到了实惠,爬到了社会的上层。但于连最终扮演了“一个叛逆的平民的悲惨角色”,成了“一个跟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在红与黑的交织中,于连始终挣扎地前进着时代容不下这样一个出身平民的青年凭借他自己的才能踏入上流社会,这就是残酷的无法逃避的现实,于连最终成为统治阶级阴谋的牺牲品。

司汤达以细致有力的笔触剖析了于连性格的发展和社会环境在形成于连矛盾性格和双重人格中的作用。作品通过描写于连的矛盾性格和悲剧命运,揭示了小资产阶级对复辟社会的强烈反抗以及在反抗中表现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动摇性和软弱性,对复辟时期的法国社会作了深刻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于连既高尚又卑鄙,志向与野心、正直与虚伪融为一体,使其短暂而又不平凡的一生几乎成为西方平民阶层命运的一个缩影。也正是因为于连复杂的性格特征和他在现实里失败的因素,使他成为能存活到今天的一个丰满的文象,成为现代青年足以从中产生某种共鸣的艺术形象。

二、于连形象的现代启示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