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叶片的结构》教案示例
生物教案-叶片的结构

生物教案-叶片的结构教案主题:叶片的结构教学目标:- 了解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 掌握叶片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 能够描述不同类型叶片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学准备:- PowerPoint幻灯片或白板。
- 不同类型的叶片样本。
- 大型显微镜和幻灯片。
-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不同的叶片样本引起学生的兴趣,问学生叶片的功能是什么?学生可以就其外观和触感进行描述。
知识介绍:2. 使用幻灯片或白板向学生展示叶片的基本结构图,并解释每个部分的作用:- 叶片基部:连接叶片和茎,通过叶柄或叶鞘与茎相连。
- 叶片脉络:负责输送水分和养分,并支撑叶片的形状。
- 叶肉:储存养分和进行光合作用的地方。
- 叶缘:叶片边缘的形状有不同的特征,可根据其裂解情况分类。
示范活动:3. 将不同类型的叶片样本交给学生,要求他们观察样本并描述叶片的结构。
鼓励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节,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小组讨论:4.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比较各个样本之间的异同。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做出解释,并在全班讨论中加以解答。
实验活动:5. 给学生提供一些叶片样本,并提供一些常见水果和植物的叶片样本。
要求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细胞的形状和排列,并与其他样本进行比较。
总结活动:6. 结合学生的观察结果,回顾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提醒学生叶片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鼓励学生提出与叶片结构和功能相关的问题,并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拓展活动:7.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特殊的叶片类型,使用图片和文字描述其特征和适应环境。
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进行研究,并在下一堂课上展示他们的发现。
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对叶片样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 听取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 评估学生的总结活动和拓展活动的提出的问题和解答能力。
教学提示:- 确保准备充足的叶片样本,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进行观察。
初中生物叶片的结构教案

初中生物叶片的结构教案
课题:叶片的结构
教学目标:
1. 了解叶片的结构组成;
2. 掌握叶片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3. 能够描述叶片的主要功能。
教学重点:
1. 叶片的结构组成;
2. 叶片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 描述叶片的结构组成;
2. 分析叶片与光合作用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植物标本;
3. 实验器材:显微镜、刀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片植物叶片,让学生观察其外观特征,并提出问题:叶片的结构是怎样的?叶片有什么功能?
二、讲授:
1. 通过PPT讲解叶片的结构组成,包括叶翼、叶脉、叶肉等部分;
2. 分析叶片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在叶片中的具体过程。
三、实验: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叶片的切片实验,利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结构,让学生亲自体验叶片的微
观结构。
四、讨论:
学生讨论叶片的功能是什么?如何利用叶片的结构进行光合作用等问题,并进行交流讨论。
五、总结:
总结叶片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引导学生把握重点。
六、作业:
布置作业:整理叶片的结构,列出叶片的主要功能,并写出叶片与光合作用之间的关系。
评估方法: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听取学生发言,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叶片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并能够描述叶片与光合作
用之间的关系,达到了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实验活动来加深
学生对叶片结构的理解。
第三章第一节叶片的结构 教案示例

第三章第一节叶片的结构教案示例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 掌握叶片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2. 了解叶片的形态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意义;3.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叶片的结构及其功能;2. 叶片的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1. 叶片的形态特征对其适应环境的意义。
教学准备:1. 展示枝叶植物的模型;2. 叶片镜下的切片标本;3. 关于叶片结构的PPT。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引入枝叶植物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叶片结构的思考;2. 出示一些不同形状的叶片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叶片的功能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Step 2:讲授叶片的结构及其功能1. 使用PPT展示叶片的结构,包括叶片表皮、叶肉、叶脉等;2. 逐一介绍每个结构的功能,并与示意图配合讲解。
Step 3:实物观察1. 展示枝叶植物的模型,让学生仔细观察叶片的结构;2. 准备一些叶片的镜下切片标本,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细胞的结构;3. 引导学生通过实物观察,加深对叶片结构的理解。
Step 4:巩固学习1. 出示几个不同形状的叶片图片,让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知识,分析叶片形态特征对其适应环境的意义;2. 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叶片形态,推测其可能所属的植物种类。
Step 5: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叶片结构的理解。
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观察不同植物的叶片形态特征;2. 进行叶片的染色观察实验,了解叶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针对学生的不同差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实物观察和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 鼓励学生多思考,提问和回答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观察叶片的结构教案

1.2 观察叶片的结构微教案
首先先观察叶片的结构
讲解叶片的结构:
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
器官,有叶肉、叶脉与
表皮三部分组成,叶肉
的细胞里面有叶绿体,
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
造有机物。
叶脉包括导管和筛管,导管的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表皮是由一层细胞组成的,属于保护组织,包括上表皮和下表皮,其细胞排列紧密,有气孔,气孔不仅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还是气体交换的窗口,他是由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气孔的张开和闭合收保卫细胞控制。
保卫细胞的细胞壁厚度不均,靠近气孔腔的一侧壁厚,不易伸展,远离气孔腔的一侧壁薄,容易伸展。
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就张开;反之,气孔就关闭。
一般叶片的上表皮比下表皮的气孔少,原因是植物的蒸腾作用的“门户”,上表皮气孔少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
然后观看视频:叶片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
(见课件)
实验注意事项:
1.刀片锋利,注意安全;
2.刀片要与叶片的主叶脉垂直;
3. 多切几次,选取最薄的一片,切勿用手拿,要用毛笔蘸;
4.盖盖玻片时,方法要正确,防止出现气泡。
初中叶片的结构教案

初中叶片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叶片的结构,掌握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生物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叶片的结构及功能。
教学难点:叶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关系的理解。
教学准备:叶片模型、图片、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提问:你们注意到叶片的结构了吗?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叶片结构,教师总结叶片的结构特点。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展示叶片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叶片的结构。
2. 讲解叶片的结构,包括叶肉、叶脉、表皮等。
3. 介绍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和特点。
三、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学提纲,阅读教材,了解叶片结构的详细信息。
2. 学生互相讨论,解答自学过程中的疑问。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和解答。
2. 详细讲解叶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关系。
五、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利用叶片模型进行观察和分析。
2.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叶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分享实践操作的收获,总结叶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2. 教师进行点评,强调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绘制叶片的结构图,加深对叶片结构的理解。
2. 学生撰写叶片结构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叶片的结构,掌握了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生物植物叶片结构教案

初中生物植物叶片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叶片的组成结构;2. 掌握叶片的主要功能和特点;3. 能够描述不同类型植物叶片的结构差异;4.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深入理解植物叶片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植物叶片的组成结构和功能;难点:不同植物叶片的结构特点的描述和比较。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资料:- PowerPoint课件包括植物叶片的结构示意图、不同植物叶片的图片等;- 实验器材:显微镜、切片刀、叶片样本等。
2. 实验准备:- 将叶片取下并做横纵切片;- 通过显微镜观察叶片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植物叶片的主要功能和重要性,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叶片结构。
二、学习植物叶片结构(2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叶脉和气孔等部分;2. 学生跟随PPT学习植物叶片的结构,并互相讨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学生根据教师指导,操作显微镜进行叶片的横纵切片实验;2. 学生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叶片细胞结构,了解叶片的组成和细胞构造。
四、总结(10分钟)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结合课堂内容,总结植物叶片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并探讨不同植物叶片的结构差异。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网络查询,找出三种不同植物叶片的结构特点,并写成报告。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观察和描述不同植物叶片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通过实验的方式,能够直观地观察和了解植物叶片的结构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叶片的结构》教学设计

《叶片的结构》教学设计作者:高静【教学理念】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理论结合实践。
在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树立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叶片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掌握叶片结构的知识是理解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认识基础。
在宏观世界里,一片绿叶给学生的整体印象比较深刻,而要识别显微镜下叶片的结构,分辨不同的叶片细胞,懂得叶片细胞有的含有叶绿体,有的不含叶绿体,理解叶片的不同细胞有不同的功能,这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学情分析】 1.初一的学生年龄小,对事物充满好奇,面对已经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总是跃跃欲试。
2.有些学生单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己感兴趣的就多听,积极参与,不感兴趣的就少听或不听。
3.思维活跃,可以根据他获得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分析,给出自己的观点。
只要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徒手切片练习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和正确地使用显微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观察显微镜下叶片的结构,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叶片不同细胞有不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区分显微镜下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教学流程】1.创设情境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眼球,我利用幻灯片将“根茎叶争功的漫画”投影到大屏幕上,既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课题《叶片的结构》。
初中生物观察叶子结构教案

初中生物观察叶子结构教案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叶片的基本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
(2)掌握叶片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3)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结构,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叶片实物,了解叶片的外观特征。
(2)利用显微镜观察叶片切片,掌握叶片结构的微观特征。
(3)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叶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学感兴趣,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观察叶片结构的方法和技巧。
3. 教学难点:(1)叶片的微观结构特征。
(2)叶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叶片标本,制作切片。
(2)准备显微镜、显微镜片、载玻片、盖玻片等实验器材。
(3)编写观察叶片结构的学习提纲。
2. 学生准备:(1)预习叶片结构的相关知识。
(2)了解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的叶片标本,引导学生关注叶片的形态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叶片外观让学生观察不同叶片的外观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等,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能力。
3. 制作切片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切片,学会调整显微镜的焦距,找到清晰的叶片结构图像。
4. 观察叶片结构(1)观察表皮:引导学生观察表皮细胞的形状、排列方式,了解表皮的保护功能。
(2)观察叶肉:让学生观察叶肉细胞的形态,了解叶肉的光合作用功能。
(3)观察叶脉:指导学生观察叶脉的结构,了解叶脉的输导功能。
5.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叶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引导学生思考叶片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意义。
(3)布置课后作业:绘制叶片结构图,加深对叶片结构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叶片结构,使学生了解了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第一节叶片的结构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认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关系。
2.通过练习制作徒手切片,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和叶的表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练习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图,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分析
1.观察叶片的结构,叶片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在完全叶的组成中,叶片是主要的部分。
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叶具有执行这些生理功能的结构。
这节课的关键就是要讲清楚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外壁有不易透水的角质层,从而起到保护作用;表皮细胞无色透明,有利于光线的射入;表皮上有气孔和保卫细胞,从而使叶片与外界能够有调节地进行气体交换;叶肉细胞里含有许多叶绿体,因而叶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栅栏组织的细胞呈圆柱形,排列比较整齐,这有利于光线照射在海绵组织上;叶脉支撑着叶片,使叶片充分接受到阳光,也使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能够及时运输。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徒手切片的制作技术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只要让学生学会操作的方法就行,而制成切片的观察效果可以不作过高要求,重点应放在观察叶片的结构上。
教学过程设计
叶片的结构:
叶片的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表皮、叶肉和叶脉。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些菠菜叶,上课时发给学生观察。
首先说出叶片的形态特点(正反两面的颜色深浅不同,有网状叶脉),然后让学生把叶片的正面向上对折,轻轻地斜撕开,这时可以看到在撕口处有一层透明的薄膜。
启发学生思考:这层透明的薄膜是叶片的什么部分?如果把叶片向背面对折,撕开,是否也能看到一层薄膜?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两层透明的薄膜分别是叶片的上、下表皮,夹在两层表皮之间较厚的深绿色部分是叶肉,在叶肉中还穿插着许多粗细不同的叶脉。
为了使学生看清楚叶脉在叶中的分布,教师可以将自制的叶脉标本发给学生,同时把一个叶脉标本放在投影仪上,在屏幕上可以见到一个放大的叶脉标本。
启发学生思考:叶脉有什么生理功能?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叶片的三个组成部分。
(1)表皮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叶片的结构”的教学应采取实验与教学同步进行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实践中学习。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制作菠菜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也可以用蚕豆叶、槐树叶),并且在显微镜下观察表皮细胞有哪些特点。
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叶片的表皮细胞图,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叶片表皮细胞的特点。
①在显微镜下观察,表皮细胞是什么颜色的?
②无色透明的表皮对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有什么好处?
③表皮细胞是什么形状的?细胞之间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④表皮细胞紧密排列对叶片有什么意义?
在表皮细胞壁的外面,还有一层透光不透水的角质层,这在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上是无法看到的,但是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明这一点。
为什么雨后的莲叶上常有水珠滚动,但是水分并没有渗到叶片的内部,就是因为叶片的表皮上有一层不透水的角质层。
⑤根据观察,可以发现在表皮细胞之间还分布着许多小孔,叫做气孔。
气孔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⑥两个半月形的细胞叫做保卫细胞,保卫细胞可以控制气孔的开闭,保卫细胞与表皮细胞的结构有什么不同?
保卫细胞中的绿色颗粒叫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绿色的叶绿素,所以叶片呈现绿色,光合作用就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
⑦气孔有什么作用?
为了说明气孔是叶片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每个同学取一片菠菜叶,把叶片插入盛水的烧杯,口含叶柄吹气,可以看到有气泡从气孔中冒出来,还可以看到叶片下表皮上的气孔比上表皮上的数量多。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分析总结叶片表皮的特点和功能,并且画一幅叶片的表皮细胞图。
【板书】
(2)叶肉
关于叶肉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先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和永久切片,初步了解叶肉的组织特点,然后再辅以叶片的立体结构模型或叶片的横切面挂图,启发学生分析比较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出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细胞的特点及主要作用。
指导学生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只要求学生学会操作方法,而临时切片的观察效果可以不作过多的要求,重点放在观察叶片的结构上。
为了保证观察的效果,每个实验桌上可准备“叶片横切面的永久装片”供学生观察,也可以在课前由教师准备一些切得较薄,质量较好的切片(浸在10%~20%甘油水溶液中)供学生观察。
为了使学生的观察更有针对性,可以提一些问题使他们能有目的地去认识事物。
①叶横切的上、下两层细胞叫什么?
②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与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有什么不同?
③哪一种叶肉细胞里的叶绿体多?
④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叶片上面比下面更绿的原因吗?
⑤叶肉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在学生充分动手、动眼、动脑的基础上,再通过有关挂图和模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并综合整理得出结论。
【板书】
(3)叶脉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叶脉(横断面)和肉眼看到的叶片上的叶脉(平行的或网状的)似乎没有共同之处,但这是观察的角度不同。
教师在讲解叶脉时,应向学生指出,在叶肉中的一些束状结构就是叶脉。
从叶片的立体结构模型或挂图中可知,叶脉主要由一些管状细胞构成的。
这时教师再次出示叶脉标本让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叶脉在叶片中起什么作用?
【板书】
小资料叶脉标本的制造
【方法一】
称取2.5克NaHCO3、3.5克NaOH,放入盛有100mL清水的烧杯内,用酒精灯煮沸。
向杯内放入枫树叶或其他叶脉清晰而坚韧的叶片,让它全部浸入在溶液里,继续加热6~8分钟。
用玻璃棒轻轻搅动,使叶片受热均匀。
用镊子取出叶片,在清水里洗净。
把叶片平铺在手掌中,用右手食指在流水中仔细地用刷子刷去叶的柔软部分,露出清晰的叶脉。
然后,将叶脉贴在玻璃或平板上晾干。
趁未干透,涂上颜料,可以做成书签。
【方法二】
取选好的枫树等叶脉清晰而坚韧的叶片,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将整杯水煮沸。
然后,在清水中倒入一些NaCO3,浸没叶片。
盖上玻璃盖,把烧杯移到温暖处。
注意适时换水,并在水中加放些Na2CO3。
1~2周后,由于腐生细菌的作用,叶的柔软部分颜色由绿转为苍褐色或苍绿色,最后腐烂脱落,留下网状的叶脉。
用刷子轻刷叶片,将留下的网状叶脉水洗、染色后贴在玻璃上自然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