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园艺间作套种与混作的原理
间作套种的原理

间作套种的原理一、引言间作套种是一种农业种植方式,即在同一块农田中同时种植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作物。
这种种植方式有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田生产力。
本文将从土壤保护、害虫防治、养分利用和生态效益四个方面介绍间作套种的原理。
二、土壤保护间作套种的原理之一是土壤保护。
通过在同一块农田中种植不同的作物,可以减少单一作物对土壤的连续耕种,减轻土壤侵蚀和退化的风险。
不同作物的根系结构和分泌物有所差异,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持水能力。
此外,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根系分布也能够使土壤中的养分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减少养分流失和浪费。
三、害虫防治间作套种的原理之二是害虫防治。
通过种植不同的作物,可以打破病虫害的生长周期,减少害虫的滋生和传播。
一些作物具有较强的抗病虫能力,种植这些作物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田的环境污染。
同时,一些作物还能释放出具有驱避作用的化学物质,阻止害虫的侵入。
此外,种植不同作物还可以吸引不同种类的天敌和有益昆虫,形成生物多样性,建立生态平衡,进一步控制害虫的数量。
四、养分利用间作套种的原理之三是养分利用。
不同作物对土壤中的养分需求有所差异,间作套种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一些作物具有深根系,可以吸收土壤中较深层的养分,同时释放出一些有机物质,提高土壤的肥力。
此外,一些作物具有氮结瘤菌共生能力,可以将大气中的氮固定在根系中,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
通过合理搭配不同的作物,可以实现养分的互补和循环利用,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
五、生态效益间作套种的原理之四是生态效益。
通过种植不同的作物,可以增加农田的生态多样性,形成复合农田生态系统,提高农田的生态效益。
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根系分布可以形成农田地上和地下的立体结构,提供更多的生境和食物来源,吸引各种昆虫、鸟类等生物的栖息和繁殖。
这些生物将构建一个相互依存、互惠共生的生态网络,有助于维持农田的生态平衡和稳定性。
间作、套种和轮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间作、套种和轮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间作是在一块地上,同时期按一定行数的比例间隔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
2、套种主要是在一种作物生长的后期,种上另一种作物,其共同生长的时间短。
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的叫间作,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
玉米地套种竹荪3、轮种是指前后两季种植不同的作物或相邻两年内种植不同的复种方式。
意义:间作套种可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作物复合群体增加对阳光的吸收与利用,两种作物间作还可产生互补作用。
底层喜阴植物还可以起到保水、保湿的作用。
但间作套种时不同作物之间也常存在着对阳光、水分、养分等的激烈竞争。
所以在生产上要注意控制施肥量,还有就是对作物高矮不一、生育期长短有参差的作物进行合理搭配和在田间配置宽窄不等的种植行距,将有助于提高间作套种的生产效果。
轮作方式便于对土地中多种元素的充分利用,尽可能的提高土地的最大产出量。
典型例题:浙江某地家庭农场模式简图如下,请回答下列与生态工程有关的问题:(1)农场主将种植、养殖、旅游副业(采摘、垂钓)等进行了合理优化。
还将农业废弃物和生活污水的转化、再生及资源化等综合起来,实现对能量的。
这种做法正是建立生态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种模式,遵循的基本技是和。
(2)由于果树与幼苗之间空间很大,农场主将甘薯、油菜在果园中。
打落菜籽以后,农场把这些油菜秸秆置还果园地,覆盖在果树的根部上,又把榨油以后的菜籽饼施入果园,保持,提高水果的品质,求得最大化的生态效益和。
该生态农场能生产出无公害水果的原因是减少了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解析】:(1)该生态农业可以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这种做法遵循的基本技术是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和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
(2)由于果树与幼苗之间空间很大,可以将甘薯和油菜套种在果园中,提高对光能等资源的利用率。
打落菜籽以后,把油菜秸秆置还果园地,覆盖在果树的根部上,又把榨油以后的菜籽饼施入果园,保持土壤的肥力,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提高水果的品质,还可以获得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有机园艺间作套种与混作的原理

有机园艺间作套种与混作的原理一、作物生长特性的差异每种作物的形态、生长周期、所利用的营养空间皆不同,将不同的作物有机地组合一起,不仅不会浪费环境资源还有利于作物生长和产量与品质的提高。
例如芹菜与韭菜,因它们形态不同,间作时韭菜可一直享有充足的阳光而笔直的向上生长,不受芹菜影响;不断草与菜豆根群生长深度互异,所以间作时,彼此从不同的土层中吸取营养来生长,不会产生养分竞争;莴苣与羊角豆间作时,因羊角豆生长较慢,所以可先让莴苣有充分的空间生长,当它收获后,羊角豆正好接着利用空间来成长,而达到充分利用空间的目的;而金莲花与甘蓝、胡瓜、西红柿、胡萝卜、果树等间作时,可促进各种主作物的生长;另外,深根作物与浅根作物一起栽植时,也可将深层土壤中的养分吸至表层土壤中来供浅根作物利用。
表6.5 可用于间作或混作的有益植物。
二、驱避和诱引昆虫在自然界中,有些植物本身会发散出强烈的香辛气味,使得昆虫或线虫不敢靠近,有驱避效果,譬如大蒜、除虫菊、薄荷、雏菊、万寿菊、香草、艾菊等。
将这类植物与其它作物间作或混作时,可以驱避病虫害。
例如,万寿菊、孔雀草根部会分泌抑制北方根腐线虫的物质,芸苔属作物根部会分泌橄榄油中和酸性土壤而抑制线虫繁殖,它们与其它作物间作时,有防治线虫的功效。
另外,大蒜、韭菜、洋葱的气味对果树的害虫亦有驱避效果;红洋葱种于桃树旁,可使周围的藓苔生长减少,而种于苹果树旁,则可防治蚜虫的为害;油菜和大蒜间种,可以防治蚜虫。
洋葱苗点植于蔬菜行间、花丛间可使害虫大幅度减少,香草、艾菊等香辛作物也可驱避害虫。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植物一起生长时,可利用副作物来诱引主作物的害虫寄生,使之分散主作物的昆虫为害,或者以害虫天敌的食源植物做为副作物,来增加天敌族群数量,以减低害虫的为害程度。
例如,在棉花田旁种植苜蓿可减轻金龟子的为害;大豆田边种植百日草、白玫瑰、万寿菊时,可吸引豆金龟子停留而减少大豆的损失;反之,因豆金龟子喜食大豆,则可牺牲大豆,将其作为一种副作物而吸引甘蓝、胡萝卜、花椰菜、莴苣、洋葱、香芹菜、碗豆、马铃薯、蕉菁等主作物的豆金龟子。
园艺植物轮作、间

连作是指一年内或连续几年内,在同一 田地上种植同一植物的种植方式。
• 连作有一定好处:可以充分利用同一地块 的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可大量种植较 高经济效益的植物,没有到茬的麻烦;产 品单一管理简单。缺点:许多植物不能连 作,连作时病虫害加重、土壤理化性状及 土壤肥力退化,土壤会偏缺营养元素,会 造成植物营养毒素积累。也就是造成连作 障碍。尤其是温室、塑料大棚中。
间作是指同一田地里按一定次序同时种植两 种或几种植物,一种为主栽植物,另外一种 或几种间栽植物的种植制度。它的好处是能 充分利用空间、光照、良好的生态条件,取 得良好经济效益。但是管理要复杂,需要更 多的认识植物的特点和植物之间相互影响的 特点。园艺生长中有很多著名的间作关系在 书上P53。
套作 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 、 行或畦间播种
或栽植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 也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按 一定比例混合种在同一块田地上的种植方式。多不 分行,或在同行内混播或在株间点播。 立体种植 也可以理解成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等多方 面种植(养殖)条件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节 能、环保的农业种养模式,典型的例子应该就是中 国传统的“四位一体”的庭院农业模型(例如:将 鸡、猪、沼、等生物组分整合成一个生态微循环系 统)。
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 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是 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有利于均 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能有效 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中国 实行轮作历史悠久。旱地多采用以禾谷类作物 为主或禾谷类作物、经济作物与豆类、绿肥作 物轮换;稻田的水稻与旱作物轮换。在我们书 上P51页有我们的轮作的茬口安排的设计、实例。 以及轮作、连作病虫害等的调查。
药用植物间作、混作、套作的技术原理

药用植物间作、混作、套作的技术原理间作、混作、套作时,不同植物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必须搭配好植物种类,确定适宜的配置方式,运用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等手段,以解决好植物之间的多种矛盾。
1.合理搭配植物种类利用植物形态特征,生理生态特性之间的差异,将它们间、混、套作在一起构成合理的复合群体,使它们互补互利,减少竞争。
农民有“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深一浅”、“一圆一尖”、“一阴一阳”等经验。
“一高一矮”是指株型方面,可选择高秆与矮秆植物的搭配,如玉米与麦冬间作、套作;“一胖一瘦”是指株形肥大松散、枝叶茂盛、叶片向水平方向发展的植物与株形细瘦紧凑、枝叶向纵向发展的植物搭配,如果树与小葱、高粱与马铃薯;“一深一浅”指的是深根与浅根植物的搭配,如天南星、半夏、贝母只能吸收土壤表层营养,而棉花、黄芪、丹参、红花等则可吸收深层养分;“一圆一尖”指的是圆叶(豆类、棉花)和尖叶(多为禾本科)植物搭配;“一阳一阴”是指喜阴植物和喜阳植物的搭配,如玉米和黄连间作;“一长一短”、“一早一晚”指植物生长期长短要前后交错,如小麦套玉米或棉花。
植物的种类很多,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元素种类有较大差异,如豆科植物对钙、磷需求量多,而根及地下茎类吸收钾较多,叶类和全草类需要氮肥量大,把它们搭配起来,合理间作、混作、套作,既可合理利用土地,又能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2.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间作、混作、套作时,为了尽可能地满足不同植物生长发育的要求,解决好争光、争肥、争水等矛盾,还需注意安排好密度和复合群体,这是争取增产的关键措施。
合理的密度和群体结构,依靠妥善处理所种植物的配置方式和比例来实现。
(1)所种的植物要有主副之分:原则上以主栽植物为主,在主栽植物增产或不减产、少减产的情况下,增收副栽植物。
主栽植物行株距不变,副栽植物根据地力可多可少;主栽植物应占有较大的播种面积,其密度可接近单作时密度,副栽植物占较小比例,密度小于单作,这样做既可协调好同一植物个体间矛盾,又能协调不同植物之间的矛盾,减少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竞争。
单作、间作、套作、混作、连作的区别

单作、间作、套作、混作、连作的区别这些都是专业术语。
间作:在一块地上,同时期按一定行数的比例间隔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这种栽培方式叫间种。
间种的两种生物共同生长期长。
间种往往是高棵作物与矮棵作物间种,如玉米间种大豆或蔬菜。
实行间种对高作物可以密植,充分利用边际效应获得高产,矮作物受影响较小,就总体来说由于通风透光好,可充分利用光能和CO2,能提高20%左右的产量。
其中高作物行数越少,矮作物的行数越多,间种效果越好。
套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在其生活周期中的一部分时间同时生长在田间,即在前季作物成熟前就播下另一季作物。
混作: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种在同一块田地上的种植方式。
多不分行,或在同行内混播或在株间点播。
混作通过不同作物的恰当组合,可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在选用耐旱涝、耐瘠薄、抗性强的作物组合时,还能减轻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达到稳产保收。
它在中国大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以北方旱地粮食和油料作物生产应用较多,如小麦与豌豆混作、高粱与黑豆混作、大豆与芝麻混作、棉花与芝麻或豆类混作等。
但由于混作会造成作物群体内部互相争夺光照和水、肥的矛盾,而且田间管理不便,不适合高产栽培的要求,故采用这种种植方式的面积近年已逐渐减少。
连作:一年内或连年在同一块田地上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在一定条件下采用连作,有利于充分利用一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大量种植生态上适应且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作物。
生产者通过连续种植,也较易掌握某一特定作物的栽培技术。
但连作往往会造成多种弊害:①加重对作物有专一性危害的病原微生物、害虫和寄生性、伴生性杂草的滋生繁殖。
如马铃薯的黑痣病、蚕豆的根腐病、西瓜的蔓割病以及花生线虫、大豆菟丝子、向日葵列当、稗草等的滋生都和连作有关;②影响土壤的理、化性状,使肥效降低;③加速消耗某些营养元素,形成养分偏失;④土壤中不断累积某些有毒的根系分泌物,引起连作作物的自身“中毒”等。
间作套种防治害虫的生态学机理

间作套种防治害虫的生态学机理
间作套种是一种有效的生态防治害虫的方法,其机理主要是通过植物间的互惠作用,利用植物之间的化学成分和气味来吸引天敌,从而控制害虫的数量。
具体来说,间作套种可以有以下几种机理:
1. 植物间的化学成分作用:植物会释放出具有香味或特殊成分的气体来吸引天敌,这些化学成分可以是挥发性的化合物,也可以是植物内部的物质。
例如,豌豆和甜菜等植物会释放出特殊成分来吸引天敌,从而控制害虫的数量。
2. 植物间的物理作用:植物之间的结构和形态也会影响天敌的生长和繁殖。
例如,一些植物的花朵和根部会吸引寄生性天敌,从而控制害虫的数量。
3. 植物间的时间作用:植物的生长周期不同,会吸引不同类型的天敌。
例如,一些植物在春季会吸引蜜蜂等天敌,而在夏季则会吸引蝉和蚂蚱等天敌,从而控制害虫的数量。
4. 天敌的互惠作用:在间作套种中,不同的植物之间也会存在着互惠作用,例如,某些植物会提供蜜露和花蜜等营养物质来吸引天敌,而天敌也会为植物提供授粉服务和保护。
总之,间作套种可以通过植物之间的互惠作用来吸引天敌和控制害虫的数量,从而实现生态防治害虫的目的。
- 1 -。
间作套种防治害虫的生态学机理

间作套种防治害虫的生态学机理
间作套种是一种种植技术,旨在通过种植两种或以上不同的作物,以降低害虫的数量和损害。
这种生态学方法的机理是多方面的。
首先,间作套种可以改变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增加生物多样性,使环境更加复杂。
这会导致更多的天敌和寄生虫的出现,从而产生天敌效应,减少害虫数量。
其次,间作套种可以通过改变植物化学合成物质的产生和释放,改变植物-害虫-天敌互动。
例如,某些作物可以释放出挥发性化合物来吸引天敌,或者产生特定的化学成分来抑制害虫,从而减少害虫数量。
此外,间作套种还可以改变土壤环境和作物生长条件,增加作物的养分和水分吸收能力,提高抗病能力,进而降低害虫的繁殖和扩散。
总之,间作套种是一种生态学方法,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植物-害虫-天敌互动和土壤环境和作物生长条件,降低害虫数量和损害。
这种方法对减少农药的使用,增加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园艺间作套种与混作的原理
一、作物生长特性的差异
每种作物的形态、生长周期、所利用的营养空间皆不同,将不同的作物有机地组合一起,不仅不会浪费环境资源还有利于作物生长和产量与品质的提高。
例如芹菜与韭菜,因它们形态不同,间作时韭菜可一直享有充足的阳光而笔直的向上生长,不受芹菜影响;不断草与菜豆根群生长深度互异,所以间作时,彼此从不同的土层中吸取营养来生长,不会产生养分竞争;莴苣与羊角豆间作时,因羊角豆生长较慢,所以可先让莴苣有充分的空间生长,当它收获后,羊角豆正好接着利用空间来成长,而达到充分利用空间的目的;而金莲花与甘蓝、胡瓜、西红柿、胡萝卜、果树等间作时,可促进各种主作物的生长;另外,深根作物与浅根作物一起栽植时,也可将深层土壤中的养分吸至表层土壤中来供浅根作物利用。
表6.5 可用于间作或混作的有益植物。
二、驱避和诱引昆虫
在自然界中,有些植物本身会发散出强烈的香辛气味,使得昆虫或线虫不敢靠近,有驱避效果,譬如大蒜、除虫菊、薄荷、雏菊、万寿菊、香草、艾菊等。
将这类植物与其它作物间作或混作时,可以驱避病虫害。
例如,万寿菊、孔雀草根部会分泌抑制北方根腐线虫的物质,芸苔属作物根部会分泌橄榄油中和酸性土壤而抑制线虫繁殖,它们与其它作物间作时,有防治线虫的功效。
另外,大蒜、韭菜、洋葱的气味对果树的害虫亦有驱避效果;红洋葱种于桃树旁,可使周围的藓苔生长减少,而种于苹果树旁,则可防治蚜虫的为害;油菜和大蒜间种,可以防治蚜虫。
洋葱苗点植于蔬菜行间、花丛间可使害虫大幅度减少,香草、艾菊等香辛作物也可驱避害虫。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植物一起生长时,可利用副作物来诱引主作物的害虫寄生,使之分散主作物的昆虫为害,或者以害虫天敌的食源植物做为副作物,来增加天敌族群数量,以减低害虫的为害程度。
例如,在棉花田旁种植苜蓿可减轻金龟子的为害;大豆田边种植百日草、白玫瑰、万寿菊时,可吸引豆金龟子停留而减少大豆的损失;反之,因豆金龟子喜食大豆,则可牺牲大豆,将其作为一种副作物而吸引甘蓝、胡萝卜、花椰菜、莴苣、洋葱、香芹菜、碗豆、马铃薯、蕉菁等主作物的豆金龟子。
种植金莲花可将果树等主作物的蚜虫吸引,向日葵可吸引桃果实害虫桃蛀螟,这样用诱引作物将主作物的害虫齐集于副作物上时,施放益虫天敌或用人工将害虫集中消灭。
三、植物相生相克
植物相生相克指某些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能产生某些生物化学物质,
并释放到环境中去,从而对周围其他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或某些有益作用,在生态学上也称异株克生。
异株克生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某些植物通过根分泌的有机化合物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
如松根分泌的一种激素可抑制桦木的生长,接骨木根系的分泌物可对大叶钻天杨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
有人还发现,在前茬为毛白杨的育苗地上播种的杏树幼苗,不仅生长量降低,还有部分苗木枯萎死亡,而合欢和澳大利亚桃金娘具有浓郁香味的根则对豌豆和蚕豆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树木的地上部分也能分泌出有机化合物,黑核桃的叶子含有胡桃醌,可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苹果、梨能从果实、枝叶中游离出气态乙烯;对周围植物产生多方面影响,如枯萎、提早落叶,促进果实成熟等。
树木凋落物的分解产物,同样能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
云杉、松树下的凋落物会抑制其本身种子的萌发和幼苗、幼树的生长,但栎树、椴树的落叶分解产生的腐殖质,则有利于其它森林植物种子的萌发。
利用植物的相生相克作用可以指导合理间作套种与混栽。
如松与赤杨,锦鸡儿与松树、杨树种在一起有良好的作用。
当年秋播毛苕子,翌年春夏可覆盖果园裸地,杂草几乎不长。
洋葱和胡萝发出的气味可相互驱逐害虫;大豆喜欢和蓖麻相处,蓖麻散发出的味道使危害大豆的金龟子望而生畏;玉米和豌豆间作,豌豆喜阴湿,玉米忌裸根,二者共存能生长健壮,互相得益;葡萄园里种上紫罗兰,彼此能够“友好共存”,结出的葡萄香味浓且甜。
各种作物都能分泌某些特殊物质,这些特殊物质对某些病虫具有一定的防治和驱避作用。
掌握各类作物分泌物的特性,通过合理搭配、间套,利用其互补作用能够达到防病驱虫的目的。
例如,番茄和韭菜混种,对番茄根腐病可"无病防病,有病治病";大白菜与韭菜间作,能防治白菜根腐病;油菜和大蒜间种,可以防治蚜虫;土豆和大蒜间种,可以抑制土豆晚疫病的蔓延;玉米间作白菜,可以减少白菜的软腐病和霜霉病;豌豆地里套种洋葱,洋葱的分泌物可防治豌豆的黑粉病;萝卜与草决明混种,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可防治萝卜根结线虫病;菠菜与莴苣间作可减轻病虫害;葱与胡萝卜相邻栽培,它们各自散发出的气味可以相互驱逐害虫,互利共生;卷心菜与莴苣间作,可避免莱粉蝶在菜心上产卵;甘蓝与番茄或莴苣间作,可使多种甘蓝害虫避而远之;葱蒜类同蔬菜等作物间作、混作或轮作,均能有效地阻止病原菌的繁殖及降低土壤中已有病原菌的密度,达
到土壤消毒、防治多种蔬菜病害的目的。
按照植物的相生相克关系,有些作物就不宜搭配在一起。
如在土豆旁边种西红柿、黄瓜或南瓜的话,土豆就容易得晚疫病;黄瓜和西红柿种一起的话,两样都会减产,因为它们各自分泌出的分泌物质,互相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黄瓜和西红柿均容易发生蚜虫,一旦一方遭受虫害,另一方便很快受到侵害。
此外,黄瓜和西红柿在生长中所需的温度不同,在管理上往往顾此失彼,导致效益降低。
芹菜和蓖麻不宜间种,因为蓖麻下面的叶子会受芹菜分泌物影响而枯死。
芹菜和甘蓝也不宜种在一起,互相干扰,甚至杀死对方。
卷心菜与芥菜种在一起会“两败俱伤”;水仙和铃兰长在一起则会“同归于尽”;白花草木樨若与小麦、玉米、向日葵种在一起,前者会把小麦、玉米、向日葵等作物打得“一败涂地”;还有甘蓝与芹菜,荞麦与玉米,高粱与芝麻等也都是冤家对头,不能共处;芹菜散发的气味对梅花等花卉的生长十分有害。
松与接骨木、榆树与栎树、白桦与松树、柏树与桔树都具有相克现象,不能种在一起。
许多植物不能与胡桃为邻,苹果和杏相邻生长远比樱桃相邻适宜等等。
表6.6 相互促进的间套混作植物
引自:杨洪强. 2005. 有机园艺. 中国农业出版社,p.24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