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虾蟹类养成原理与通用技术
第三章虾蟹类养成原理与通用技术

第一节虾蟹类养成的几种方式第二节池塘生态学第三节池塘的处理第四节虾蟹类饵料生物的培养第五节池塘水质与底质的调控第一节虾蟹类养成的几种方式从饵料来源、养殖形式、放养密度及机械化程度等分为依靠天然饵料为主的粗养(如港养、鱼塭养殖、生态养殖)、以投饵为主的半精养(如池塘养殖、网箱、网笼和拦网养殖)、利用现代技术人工充气、控温、调节水质的集约化精养。
第二节池塘生态学讨论池塘生态条件与养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池塘生产力以及提高生产力的途径。
一池塘的物理因子太阳辐射;池塘的补偿深度(光照强度至池塘的某一深度,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呼吸作用的消耗量,此深度即为补偿深度,其以上的水层称增氧层,一下的水层为耗氧层);水温;池水的运动(混合和对流)和分层(使用增氧机)。
二池塘的化学因子盐度:淡水(低于1),低盐度(1-10),半咸水(10-25),海水(25-34)。
确定海水池塘可养殖的对象,由海水的渗透压及该种生物对渗透压的调节能力而定。
在养殖过程中,尽量调节池水的渗透压在养殖对象的等渗点附近,以减少能量损耗,使其迅速生长。
海水的pH 及二氧化碳平衡系统:最低出现在早上日出之前,最高在下午日落之前。
海水中溶解气体:溶解氧(来源是通过换水、空气溶入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是水中浮游生物、细菌和水中池底淤泥中有机物氧化分解。
溶解氧的水平分布与风向、风力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下风处的氧气条件好于上风处,鱼虾首先出现在上风头附近;溶解氧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静水池塘水过深有害;溶解氧的昼夜变化很明显,白天逐渐增多,夜间迅速下降至黎明前降至很低。
);氨(来源是含氮有机物分解产生,水中缺氧时含氮化合物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水生动物的代谢产物一般以氨气形式排出,池塘施尿素后分解。
氨也有昼夜和垂直变化,主要与池水溶解氧、水温、pH 变化有关,pH 升高或温度升高,氨气增多,白天中午前后开增氧机搅水);硫化氢(缺氧条件下含硫有机物经厌氧细菌分解产生。
虾蟹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

《虾蟹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虾蟹类增养殖学》课程编码:课程性质:必修课学时学分:理论学时:72学时实践学时:8周适用专业:水产养殖一、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本门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主干课程。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虾、蟹类增养殖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操作,掌握虾蟹类的育苗基本原理及技术、养成原理及技术、虾蟹类的增殖。
2、基本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掌握虾蟹类的生物学、虾蟹类的育苗原理及育苗技术,虾蟹养成原理与技术,池塘的综合养殖方法,了解虾蟹类的增殖,掌握对虾、河蟹、沼虾、梭子蟹的育苗及养成技术。
并初步具有从事虾蟹养殖生产、研究的能力。
二、讲授内容第一章绪论掌握虾蟹增养殖学的意义、我国发展虾蟹增养殖有那些有利条件,目前我国及世界虾蟹增养殖的概况、当前我国虾蟹增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二章虾蟹类生物学第一节虾蟹类的外部形态掌握虾蟹类的外部形态,比较虾蟹外部形态的异同。
第二节虾蟹类的内部器官掌握虾蟹类的体壁结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繁殖、排泄系统、生殖系统、肌肉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各系统的结构功能。
重点掌握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繁殖、生殖系统等各系统的结构功能。
第三节虾蟹类的繁殖掌握虾蟹的性征繁殖方式、性腺的发育及配子的生成,交配产卵方式及时间,受精及胚胎发育、幼体发育的方式及形态、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第四节虾、蟹的生长掌握虾蟹的生长方式及各种表示生长方式的指标。
第五节饵料与摄食虾蟹的食性与饵料的组成、摄食与摄食方式。
第六节虾蟹类的生活史与栖息虾蟹的生活史,变态发育,栖息,回游,栖息与环境的关系第七节十足目的分类及主要养殖种类了解十足目的分类及目前主要的养殖种类及所在的分类地位。
第三章虾蟹育苗原理与通用技术学习本章的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育苗厂的选址、设计、建设。
掌握育苗用水的处理内容及方法、亲体培育及产卵孵化、幼体的培育等技术。
第一节育苗厂设计的基本要求育苗厂选址的条件,育苗厂的设计建设,育苗厂设施的功用第二节育苗用水的处理掌握育苗用水的各种处理方法第三节亲体培育掌握不同种类、不同品种亲体的年龄规格,促熟交配的方法。
生物学教学大纲-海南大学

课程教学大纲专业名称:水产养殖学学院:海洋学院2014年11月21日目录《生物学》教学大纲 (1)《水生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 (5)《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 (10)《组织胚胎学》理论教学大纲 (14)《细胞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 (19)《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23)《养殖水化学》教学大纲 (26)《普通生态学》理论教学大纲 (30)《生物统计学》理论教学大纲 (37)《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41)《鱼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45)《虾蟹增养殖学》教学大纲 (55)《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理论教学大纲 (60)《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理论教学大纲 (64)《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学大纲 (72)《水产动物遗传与育种学》理论教学大纲 (79)《水产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85)《生物饵料培养学》理论教学大纲 (92)《海藻栽培学》理论教学大纲 (97)《贝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 (1028)《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生物学课程名称(英文):Biology课程编号:课程性质:独立设课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教材名称:《普通生物学》,顾德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自编实验教材《水产养殖综合实验指导书》开设学期:1年级第1学期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等先修课程:初中《生理卫生》、高中《生物学》课程学时:56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16学时。
课程学分:3.5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生物学》是大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生物课程,是研究生物体地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1. 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 认识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3. 掌握生命现象的本质;4. 初步学习基本的生物学英文名词术语;5. 适当介绍生命科学热点;6. 培养运用综合生物学知识分析、解释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7. 引导学生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章 虾蟹类养成原理与通用技术1

水的热学特性包括: 水的比热、透热性、传热性和水的密度。 水的比热(即单位质量的水,水温升高或降低1度所吸收或 故水温日变化辐度比空气小得多,水体越大,水温越不容易产生 急剧变化。
释放的热量)比空气大,因此,吸收太阳能和释放热能比空气慢,
水的透热性不大 因为进入水体的基本热源是太阳光能,它
们大部分在水的表层被吸收(特别是表层对红外光的吸收尤为强 烈)而转变为热能。所以只有水的表层受热。
港养
港养模式示意图
盐田汪子养虾
高位池
高位池---池底中央设置污泥排水设施作用
控制鱼池水质环境 抑制池底老化
第二节 池塘生态学
池塘是虾蟹类池塘养殖的重要生存环境-广义的水 掌握池塘环境的变化规律和调控方法,为虾蟹类 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使其进行正常 的生理活动和生长,从而达到理想的生产目标。
池塘的生态环境:物理、化学、生物 三者的关系: 彼此关联又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在生产时则 应统筹考虑、综合分析,并做出正确判断。
一、池塘的物理环境
(一)太阳辐射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依靠太阳辐射形成的能量流来维持。 太阳辐射也是构成养殖水体的水温、水中光能自养生物的 基本能源;影响DO和水体生产力的高低。故太阳辐射是养 殖水环境中的一个首要因子。
密度小
下层水温不变
的下层水被较热的上层水替换所作的功。
密度大
这种水的密度分布不均匀性使水层处于稳定状态,同时形成了水的热阻力,所谓热阻力就是较冷
其作功的大小与上下水层的密度差和当时的水温成正比。
射损失减小。(不同纬度地区差异、同一纬度日出后差异)
水体表层辐照度越大,光透入水中的深度也越深。
虾蟹养殖学(第3章)

• (3)硫化氢 • 硫化氢(H2S)是在缺氧条件下,含硫有机物经厌氧 细菌分解而产生,在富含硫酸盐的水中由于硫酸还 原菌的作用,使硫酸盐变成硫化物,再变成硫化氢。 • SO4-+有机物 厌氧环境 S2-+H20+CO2 ( 缺氧) • S2- +2H+→H2S↑ (酸性) • 养殖生产中,防止和清除硫化氢危害主要技术措施:
虾蟹养殖学
第三章
虾蟹类养成原理与通用技术
第二节 池塘生态学
池塘生态学→是讨以及提高生产力的途径。 • 池塘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其特点: • ①生物种类较少(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单,十分脆弱。
• ②系统小、不稳定,但受人为的干扰程度较高, 可以使其向有利的方向改变。
• 二、酸性池塘发生的起因
• ①红树林植物富含硫和单宁,其植物残体氧化分解后 遇水生成硫酸和单宁酸,使土壤呈酸性。在红树林地 带建造的虾池,其土质一般呈酸性反应。
• ②由于地壳形成的过程,滩涂上有大量二硫化铁。这 种含二硫化铁的土壤,只有经过曝晒后与氧气反应, 才能生成硫酸,在未氧化之前不呈现酸性,所以又称 为潜在性酸性土壤。 • Fes2+3O2═Feso4+SO2 • Feso4+7O2+2H2O═2Feso4+2H2SO4
• (一)池底污染程度的判断 • 1、根据底泥的气味、颜色来判断
• ①表层黄色,内层灰色,无嗅味(良好) • ②表层黄色,内层黑色,有嗅味(中度污染) • ③表层和内层均为黑色,并有恶臭味。(重度污染)
• (二)防止和减轻池底污染技术措施
• ①合理投饵 • ②改善虾池的排污性能,利用增氧机形成的环流, 将污物集中到池的中心,通过中央排行管将其排出 池外; • ③改善底层水的溶解氧水平和 pH 值,促进池底有机 物的分解,(使用增氧机和氧化剂(过氧化钙、双 氧水)。 • ④使用沸石粉、麦饭石、膨润土、氧化亚铁(炼钢 厂的炉渣)等吸附硫化氢、氨氮等有毒物质。 • ⑤定期使用有益微生物分解有机物; • ⑥维持藻类的正常生长; • ⑦维持稳定的浮游动物种群数量。
虾蟹育苗原理与通用技术

此法简便易行,现已广泛应用。方法是用酒精 灯将中号医用镊子烧热,夹烫亲虾或亲蟹一侧 的眼柄中部,待眼柄变白停止加热,放回水中, 数日后眼柄自行断落。 摘除眼柄的时间很关键, x— 器官可能对卵母 细胞卵黄的积累有抑制作用,所以在卵巢的小 生长期末或大生长期初进行手术最为适宜。
营养是性腺发育的物质基础,进入大生长期的 卵巢是卵黄积累时期,成熟卵巢可达亲虾体重 的23%,其主要成分是卵黄物质,化学成分是 卵黄磷脂蛋白,这些物质全要靠从蛋白质中摄 取,也有一小部分由体内肌肉等处积累的营养 物转化而来,所以此时应投喂富含蛋自质和磷 脂质的食物。生产中多以沙蚕、贝肉、乌贼肉、 蟹肉等为饵料,可促进性腺发育。卵巢进入大 生长期的亲体食欲旺盛,食量增加,在体质健 壮和环境适宜的条件下,日摄食量可达体重的 18%以上,所以,此期保证虾、蟹食物的质量 和数量至关重要。
日照是指每天太阳的照射时间,日照的 逐日增加也是春天到来的信息。许多生 物都是在春天或初夏繁殖,就是因为日 照的增加刺激了生物的神经系统,促进 了促性成熟内分泌器官的活动,加速了 性腺的发育。
内分泌器官中的y—器官和x—器官共同制约着 卵巢的发育,y—器官促进性腺的发育,x—器 官抑制卵巢的发育。所以,促进y—器官的功 能或减弱x—器官的功能均有利于性腺的发育。 目前多采用减弱x-器官功能的办法,最早采 用的办法是切除一侧眼柄,也有主张针刺入眼 球,用挤压法破坏x-器官。以上方法均可造 成创口,甚至对虾死亡。海洋所对虾组使用了 镊烫法或激光切除法,可防止体液流出,减少 细菌感染,提高了对虾成活率。
六、有害生物的处理
海 水 中 裸 甲 藻 ( Gymnodinium spp.)、 夜 光 虫 (Noctiluca scientillans) 等赤潮生物对育苗的影响 已有报道,他们不仅影响卵的孵化,也影响幼体 生存,对已进入摄食阶段的蚤状幼体毒性扰甚, 所以,在上述有害生物量较大时应予以消除。使 用含氯消毒剂不仅可杀死赤潮生物,还能破坏溶 于水中的有毒物质。有人用2×l0—6的硅酸铜将裸 甲藻杀死,再用( 5 ~ 10 )× 10 - 6 乙二胺四乙酸 钠螯合铜离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此外,含有毒素的海水经过活性炭、沸石粉和麦 饭石过滤,均有去毒或减毒的作用。
虾蟹养殖技术

二 养成前的准备工作
主要包括:清池、除害以及养成池塘的饵料生物的培 养。
(一)清池除害 1、清淤: 2、杂藻的清除: 3、有害动物的防治: 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种: (1)茶籽饼: (2)鱼藤酮: (3)五氯酚钠: (4)漂白粉50~80ppm、氨水250ppm、石灰375ppm
(二)饵料生物的繁殖
(二)生态习性
科学家发现了南美白对虾夜间活动频繁,常 缓游于水的中下层。游泳时,其步足自然弯 曲,游泳足频频划动,两条细长的角鞭向后 分别排列于身体两侧,转向、升降自如;当 它静伏时步足支撑身体,游泳足舒张摆动, 触角前后摆动,眼睛不时地转动;当受惊吓 时,则以腹部敏捷的屈伸向前连续爬行,或 以尾扇向下拔水,在水面跳跃。稍有惊动, 虾体马上逃避。在日照下显得不安宁。南美 白对虾生长期间的主要环境因素如下:
1、检查堤坝闸门 2、注意水位变化。 3、有无死虾和死鱼并及时捞出,进行检查,分析死亡
的原因。
4、注意池水的气味 5、注意池水有无分层现象 6、注意水色、透明度 7、刮风时水面出现泡沫 8、对虾白天的活动情况 9、底栖生物的数量变化 11、注意天气和潮汐变化 12、进水、排水
(五)养殖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
1、巡塘观察 : 内容主要有:闸门及过滤网,虾的活动、摄
食,脱壳是否正常,环境因子的差异是否过大, 池水是否有异样气味。 2、换水:前期(虾苗投放后半个月内)以添水为 主,每天添少量直至虾塘加满,此后每天适量换 水,中后期日换水量可增至30%左右。后期在正 常的情况,日换水量最好控制在50%左右,以免 换水量太大时对环境因子差异过大。
(一)日常观测: 1、水温 2、透明度 3、盐度 4、溶解氧 5、pH值的测定 6、化学耗氧量和生化耗氧量 7、应定期地测定氨氮、硫化氢及其他营养盐类 8、池内生物环境的测定 9、对虾生长情况的测定 10、池塘中虾数的估计 11、对虾胃饱满度的检查
虾蟹增养殖学教学计划

职业技术学院(_______学年第_____学期)授课计划课程名称虾蟹增养殖学授课班级课程总学时72本学期计划学时72学时任课教师教研室动科教研室制订日期授课计划进度表周次授课章节及主要内容摘要(含课程实验、实习)时数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 绪论4甲壳动物的经济价值,甲壳动物的研究概况,养殖的意义;国内外养殖历史、现状和前景。
2第一章虾蟹类生物学第一节虾类的生物学2虾类的外部形态;虾类的内部构造,了解虾类的繁殖、发生、生长2第二节虾类的生物学 2 蟹类的外部形态;蟹类的内部构造了解蟹类的繁殖、发生、生长3第二章虾蟹类育苗原理与通用技术第一节育苗场设计的基本要求2掌握苗种场基本要求3 第二节、育苗用水处理 2 育苗用水处理4 第三节、育苗池内环境因子调控 2 育苗池内环境因子调控4 第三章虾蟹类养成原理与通用技术第一节、养成方式2养成方式5 第二节、池塘生态学 2 池塘生态学5 第三节池塘的处理 2 池塘的处理6 第四节池塘水质与底质调控 2 池塘水质与底质调控6第四章虾塘的综合养殖2了解虾塘综合养殖的意义,综合养殖的原则与条件;了解综合养殖的种类与方法。
7 第五章虾蟹类增殖2了解水产增殖业的资源学理论;了解虾类增殖。
7 第六章虾蟹的活运保鲜与加工 2 虾蟹的活运保鲜与加工8 第七章中国对虾的养殖第八章第一节中国对虾的生物学2 中国对虾的生物学8 第二节中国对虾的苗种生产 2 中国对虾的苗种生产9 第二节中国对虾的苗种生产 2 中国对虾的苗种生产9 第三节中国对虾的养成 2 中国对虾的养成10 第三节中国对虾的养成 2 中国对虾的养成10 第八章斑节对虾的养殖 2 自学自讲11 第九章长毛对虾和墨吉对虾的养殖2 自学自讲11 第十章日本对虾养殖 2 自学自讲12 第十一章新对虾的养殖 2 自学自讲12 第十二章罗氏沼虾的养殖 2 自学自讲13 第十三章日本沼虾的养殖 2 自学自讲13 第十四章龙虾养殖 2 自学自讲14 第十五中国河蟹的养殖第九章第一节河蟹的生物学2 河蟹的生物学14 第二节河蟹的苗种生产 2 河蟹的苗种生产15 第二节河蟹苗种生产 2 河蟹苗种生产15 第三节河蟹的养成 2 河蟹的养成16 第三节河蟹的养成 2 河蟹的养成16 第十六章锯缘青蟹的养殖 2 自学自讲17验实验一:虾类形态构造观察 2 观察主要虾类种类形态构造、并加以鉴定分类17 实验二:虾类胚胎及幼体发育4 观察并记录主要虾类胚胎及幼体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18 实验三:对虾养殖教学录象 2 教学录象18 实验四:河蟹养殖教学录象 2 教学录象7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氧水:形成氧化能力很强的自由羟基,破坏蛋白质的基础分子结构,具有抑菌杀菌作用。使用时利用特殊的水底喷洒器,喷入水底。用去离子水并加稳定剂,可配制稳定溶液。改良池塘底质、降低池水的化学耗氧量及作为鱼虾浮头的急救剂。
二酸性池塘的治理
经过充分曝晒和冲洗之后,加入农用石灰(碳酸钙粉),也可以使用消石灰(氧化钙)。为了保持池水适宜的pH,还可以投一些含有少量镁的天然碳酸盐,如白云石、贝壳、珊瑚石等。
三杂藻的清除
常见杂藻、水草有刚毛藻(棉絮状的丝状绿藻,多发生在砂质底的虾池,常密集成群,漂浮在池面,进入夏季高温时常大量死亡而败坏池水)、浒苔(条状绿藻,与刚毛藻生态习性相近,混杂丛生)及沟草(多年生沉水植物,多在半咸水生存)等。
第一节虾蟹类养成的几种方式
第二节池塘生态学
第三节池塘的处理
第四节虾蟹类饵料生物的培养
第五节池塘水质与底质的调控
第一节虾蟹类养成的几种方式
从饵料来源、养殖形式、放养密度及机械化程度等分为依靠天然饵料为主的粗养(如港养、鱼塭养殖、生态养殖)、以投饵为主的半精养(如池塘养殖、网箱、网笼和拦网养殖)、利用现代技术人工充气、控温、调节水质的集约化精养。
麦饭石:以氧化硅为主,含多种元素和金属氧化物的矿石,含众多腔隙和孔道。改造池底,100-200kg/亩;保持水质和吸附池内有害物质,50kg/亩,10-15天一次,连续使用。
膨润土:高铝、低铁、富含氧化物,分散性能和成胶性能都很好。吸附和凝集水中悬浊物,防止赤潮发生和缓解养殖池内对虾缺氧浮头有显著作用,良好的阳离子交换性能和粘结力,因此有净化和改良水质作用。50-100kg/亩。
含氯消毒剂清塘:在水中产生次氯酸,释放出新生态氧,有强烈的杀菌及杀灭水生生物的作用。次氯酸本身也具有较强的杀菌力。清池可使用漂白粉20*10-6即有效氯6*10-6浓度,漂白粉清池后4-5天即可放苗。
氨水清塘:一是提高pH,二是非离子氨具有较强的穿透细胞膜的能力而进入细胞内杀死生物。还有肥池的作用。海水清池一般使用含量7%的氨水,每立方米施250-300g。
清除办法:冬闲期排干池水。常有杂藻繁殖的地方应灌入较深的池水并立即施肥,使浮游植物先繁殖起来。还可在放养前使用7-8*10-6的硫酸铜、3-4*10-6的五氯酚钠或1-2*10-6的除草醚杀除。
四有害动物的防治
茶籽饼:含茶皂素,在不伤害虾和某些饵料生物的浓度下杀死有害鱼,很快被降解,2-3天后失效。毒力随盐度增加而减弱。使用方法是将饼块粉碎后直接撒入水中或浸泡数小时后连渣带水一同撒入水中。对贝类、沙蚕毒性较大,已放养贝类的池塘不宜使用。清池时最佳浓度为1-2*10-6。
五生物净化
微生物的净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步是由异养菌把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为氨和其他无机氮的过程,称为含氮有机物的矿化作用;第二步是有吸收无机碳的自养细菌完成,代表种是亚硝酸单胞菌(将氨氧化成亚硝酸盐)和消化杆菌(将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
光合细菌(PSB):以硫化氢或有机物作供氢体,可以在光线微弱、有机质、硫化氢等丰富的池底繁衍,具有净化水质、防治疾病及促进动物生长等作用。在对虾育苗中,可在无节幼体末期投放8-10g/m3,养成池透5-10kg/亩,投PSB后暂停换水并严禁投放杀菌剂。
第二节池塘生态学
讨论池塘生态条件与养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池塘生产力以及提高生产力的途径。
一池塘的物理因子
太阳辐射;池塘的补偿深度(光照强度至池塘的某一深度,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呼吸作用的消耗量,此深度即为补偿深度,其以上的水层称增氧层,一下的水层为耗氧层);水温;池水的运动(混合和对流)和分层(使用增氧机)。
三池塘的生物环境
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部分组成。
生产者:植物,主要是浮游藻类和底栖藻类。浮游藻类:第一类是微型蓝球藻类为优势种的池水(蓝绿色或黄绿色,繁殖过盛发生藻败时常引起虾发病和死亡),第二类是以硅藻为优势种的类群(高盐度池塘,水色呈黄褐色或褐绿色,利于鱼虾生长),第三类是以金藻为优势种的水体(水呈褐或黄褐色,呈云雾状,利于鱼虾养殖),第四类是以隐藻等鞭毛藻为优势种的池水(褐色、红褐或褐绿色),第五类是以甲藻为优势种的水体(黄褐褐绿色不等,不利于养殖)。透明度在25-40cm之间是适宜的。底栖植物:以硅藻为主的黄苔类群(黄褐色,附着在池底表面,鱼虾贝最理想的饵料),以丝状蓝藻为主的青苔类群(小鱼虾饵料),以刚毛藻、浒苔为主的绿苔类群(光合作用较强,吸收水中营养盐能力也较强,多时不利于虾蟹栖息,少时有益于加速池底物质循环和净化水质),以沟草为主的沟草类群(繁殖力强,不利于对虾养殖),以芦苇为主的芦苇生态群(害多益少)。
三增氧机与充气机的原理与应用
增氧机类型:叶轮式,水车式,射流喷水式,螺旋射流式以及鼓风机等多种。
开机原则: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浮头早开,无风多开,有风少开,高温多开,低温少开或不开。在池塘施肥后特别是施有机肥及大量投喂活饵料时应增加增氧时间。
四水质改良剂的应用
生石灰(氧化钙):放养前清池消毒和改良池底,100-150g/亩;养成期改良水质底质,5-10*10-6浓度。
海水中溶解气体:溶解氧(来源是通过换水、空气溶入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是水中浮游生物、细菌和水中池底淤泥中有机物氧化分解。溶解氧的水平分布与风向、风力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下风处的氧气条件好于上风处,鱼虾首先出现在上风头附近;溶解氧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静水池塘水过深有害;溶解氧的昼夜变化很明显,白天逐渐增多,夜间迅速下降至黎明前降至很低。);氨(来源是含氮有机物分解产生,水中缺氧时含氮化合物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水生动物的代谢产物一般以氨气形式排出,池塘施尿素后分解。氨也有昼夜和垂直变化,主要与池水溶解氧、水温、pH变化有关,pH升高或温度升高,氨气增多,白天中午前后开增氧机搅水);硫化氢(缺氧条件下含硫有机物经厌氧细菌分解产生。有毒性,应保持池底有充足的氧气,在池底污染情况下经常加入氧化铁减少其产生。)
消费者:池塘中以植物或碎屑为食的动物及以小动物尸体和排泄物及有机肥料等经细菌分解过程的中间产物)与水体中溶解有机物。
四海水池塘的食物链与物质循环
五池塘生态学的有关概念
池塘的基础生产力:初级生产力(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能力)和次级生产力(除生产者外,所有消费者利用已经生产的有机物经过同化吸收,转化为自身物质的能力)。生物生产力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所同化的有机物量来表示。
自行培养:可用玻璃瓶、玻璃水槽、尼龙袋做容器。培养光能自养型细菌,以无机盐为培养基(氯化铵0.1%,磷酸二氢钾0.05%,硫酸镁0.02%)并在其中加入适量碳酸氢盐作为二氧化碳的来源,以磷酸调整pH7-8,而后再加入0.05-1.0%的九水硫化钠作为电子供体和供氢体,在弱光(1000-2000lx)、缺氧、20-30℃中培养。培养光能异养型的红螺菌,需在基础培养液中再加入0.2%酵母膏、0.25%乙酸钠、0.05%丙酸钠、以5%碳酸氢钠调整pH7-8。
二池塘的化学因子
盐度:淡水(低于1),低盐度(1-10),半咸水(10-25),海水(25-34)。确定海水池塘可养殖的对象,由海水的渗透压及该种生物对渗透压的调节能力而定。在养殖过程中,尽量调节池水的渗透压在养殖对象的等渗点附近,以减少能量损耗,使其迅速生长。
海水的pH及二氧化碳平衡系统:最低出现在早上日出之前,最高在下午日落之前。
一老化池塘的更新
曝晒:适用于污染较轻的池塘,经烈日曝晒10-20天,待表层淤泥全部由黑色氧化为黄色后再翻耕一次,把底层未氧化层翻到表层继续氧化。必要时多次翻耕。放苗前还应使用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池塘。
清淤:把池底淤积层彻底搬出池外。人工搬运、推土机推土及泥浆泵抽吸。
浸泡冲洗:适用于潮位较低、常年存水不宜清淤的池塘,先晒滩数日,而后灌入较浅的水以浸遍池底为限。浸泡数日排出池水,晒1-2日再灌入海水浸泡冲洗。两次浸泡之间还可耕耘一次,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池底无黑泥为止。
钢渣: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氧化亚铁、氧化钙(消毒海水、改良底质)、三氧化二铁(与硫化氢作用生成无毒硫化铁,起到解毒作用)等,高温期污染严重的池塘1-2kg/m2。
活性炭:吸附剂。多孔性,元素组成含70-90%碳、还含以化学键结合的氧和氢以及灰分,表面氧化物。具有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等作用。
池塘中营养盐类:水中氮化合物包括有机氮(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和腐植酸等物质中含的氮)和无机氮(溶解氮气、铵态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最先利用铵氮,其次是硝态氮,最后是亚硝酸氮);磷酸盐存在形式有溶解的无机磷(以磷酸根和亚磷酸根形式存在)、溶解的有机磷(如卵磷脂等,在水中最终水解为磷酸和磷酸盐)和颗粒磷(悬浮于水中颗粒状的各种磷酸酯),直接利用的是溶解的无机磷盐(称为有效磷)。池塘中磷的来源主要由施肥、投饵、换水、动物排泄、生物尸体分解和淤泥中释放而来。碳酸盐类(包括碳酸氢盐和碳酸盐,水中重要的营养要素,也是保持水环境平衡的重要因子)。
池塘的鱼虾产力:是指水体保证鱼虾再生产速率的能力。分为实际鱼产力(与鱼产量相当)和潜在鱼产力(可能提供最高鱼产量的能力)。又可分为天然鱼产力、施肥鱼产力、投饵鱼产力及增氧鱼产力。单位是g/m2*日。
池塘的鱼虾产量:是指单位水面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鱼类或虾类的生物量(包括死亡的和外移的)。
第三节池塘的处理
鱼藤制剂:有效成分是鱼藤酮,中毒鱼鳃肿胀充血,表现缺氧症状。
五氯酚钠(PCP-Na):广泛使用的除草剂与杀虫剂。放苗前清池可用1-4*10-6浓度,放苗后毒鱼可用0.5*10-6浓度,先用清水溶解,均匀泼洒到池塘中。在直射阳光下分解较快。
生石灰清塘:氧化钙遇水产生氢氧化钙和放出热,利用其高温和提高pH杀死水生生物。对提高池塘酸碱度改造酸性池塘及增加水中钙离子改善底质均有益处。在含镁和碳酸氢根较多的海水中用量应增加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