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虾蟹增养殖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学》教学大纲

《水产养殖学》教学大纲

《水产养殖学》教学大纲《水产养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水产养殖学课程类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时数:48学时(3学分)授课语言:中文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全面了解水产养殖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水产养殖的关键知识和技能,为从事水产养殖业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1、水产养殖概述(8学时)水产养殖的定义和分类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概况和前景2、水产养殖环境管理(8学时)水质管理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养殖场的选址和设计3、水产生物学基础(8学时)鱼、虾、贝等水产生物的分类和生物学特征水产生物的繁殖和生长4、水产养殖技术(8学时)养殖品种的选择和引进养殖饲料的配制和使用养殖病害的防治5、水产养殖市场营销(8学时)水产品的市场分析和发展趋势水产品的营销策略和品牌建设四、实践教学1、养殖场参观和实践(4学时)安排学生参观典型的水产养殖场,了解实际生产过程,并进行实践操作。

2、实验操作和报告(4学时)学生进行水产养殖相关的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

五、教材和参考书1、教材:《水产养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XXX主编)2、参考书:《现代水产养殖技术》(海洋出版社,XXX著)、《水产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XXX著)等。

六、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方面:1、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的表现等。

2、作业和实验报告:布置与水产养殖相关的作业和实验报告,以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考试,测试学生对水产养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其他:观察学生的出勤率以及对课堂环境的维护等。

七、课程大纲说明本课程大纲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讲授、实践操作和讨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水产养殖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通过市场分析和发展趋势等内容的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虾蟹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

虾蟹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

《虾蟹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虾蟹类增养殖学》课程编码:课程性质:必修课学时学分:理论学时:72学时实践学时:8周适用专业:水产养殖一、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本门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主干课程。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虾、蟹类增养殖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操作,掌握虾蟹类的育苗基本原理及技术、养成原理及技术、虾蟹类的增殖。

2、基本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掌握虾蟹类的生物学、虾蟹类的育苗原理及育苗技术,虾蟹养成原理与技术,池塘的综合养殖方法,了解虾蟹类的增殖,掌握对虾、河蟹、沼虾、梭子蟹的育苗及养成技术。

并初步具有从事虾蟹养殖生产、研究的能力。

二、讲授内容第一章绪论掌握虾蟹增养殖学的意义、我国发展虾蟹增养殖有那些有利条件,目前我国及世界虾蟹增养殖的概况、当前我国虾蟹增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二章虾蟹类生物学第一节虾蟹类的外部形态掌握虾蟹类的外部形态,比较虾蟹外部形态的异同。

第二节虾蟹类的内部器官掌握虾蟹类的体壁结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繁殖、排泄系统、生殖系统、肌肉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各系统的结构功能。

重点掌握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繁殖、生殖系统等各系统的结构功能。

第三节虾蟹类的繁殖掌握虾蟹的性征繁殖方式、性腺的发育及配子的生成,交配产卵方式及时间,受精及胚胎发育、幼体发育的方式及形态、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第四节虾、蟹的生长掌握虾蟹的生长方式及各种表示生长方式的指标。

第五节饵料与摄食虾蟹的食性与饵料的组成、摄食与摄食方式。

第六节虾蟹类的生活史与栖息虾蟹的生活史,变态发育,栖息,回游,栖息与环境的关系第七节十足目的分类及主要养殖种类了解十足目的分类及目前主要的养殖种类及所在的分类地位。

第三章虾蟹育苗原理与通用技术学习本章的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育苗厂的选址、设计、建设。

掌握育苗用水的处理内容及方法、亲体培育及产卵孵化、幼体的培育等技术。

第一节育苗厂设计的基本要求育苗厂选址的条件,育苗厂的设计建设,育苗厂设施的功用第二节育苗用水的处理掌握育苗用水的各种处理方法第三节亲体培育掌握不同种类、不同品种亲体的年龄规格,促熟交配的方法。

《虾蟹养殖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大纲

《虾蟹养殖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大纲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虾蟹养殖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大纲课程说明:《虾蟹养殖技术》是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本专业的学生除了应该掌握虾、蟹等甲壳动物生态习性、繁殖习性以及生长习性等基础知识外,学生重点应该掌握虾、蟹等甲壳动物的人工育苗技术、成体养殖技术。

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虾、蟹等甲壳动物的人工育苗技术、成体养殖技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根据水产行业实际生产要求特制定《虾蟹养殖技术》实践教学大纲。

具体内容如下:一、本门课程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有见习和技能培训实习两种。

二、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1、河蟹的土池生态育苗技术包括:种蟹的选择能力、种蟹的育肥能力、种蟹的交配能力、种蟹的越冬能力、控制种蟹胚胎发育质量的能力、育苗过程中水质调控能力、育苗过程中饵料调控能力、蟹苗的淡化、出售能力等。

2、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青虾)养殖技术包括:虾苗的鉴别与选购能力、虾苗的暂养能力、养虾池的清整、消毒、除害能力、养殖期间水质调控能力、养殖期间饵料调控能力、对虾的捕捞出售能力等。

3、扣蟹的稻田养殖技术包括:蟹苗的鉴别与选购能力、养殖稻田工程的建设能力、养殖过程中的饵料调控能力、养殖过程中的水质调控能力、养殖过程中的防病、防逃除害能力、扣蟹的起捕能力等。

4、成蟹的稻田养殖技术包括:扣蟹的鉴别与选购能力、养殖稻田工程的建设能力、养殖过程中的饵料调控能力、养殖过程中的水质调控能力、养殖过程中的防病、防逃除害能力、成蟹的起捕能力等。

三、实践教学安排1、见习每学年的4月至12月,结合《海淡水名特优品种养殖技术》课程的见习,共安排1周机动见习时间。

主要见习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青虾、扣蟹、成蟹等的养殖技术,养殖期间的病害防治技术;以及扣蟹、成蟹、种蟹的越冬管理技术。

2、技能培训实习每年的5月至8月都安排学生参加水产专业技能培训实习。

内容主要有:河蟹的土池生态育苗技术、中国对虾的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以及海参的人工育苗技术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实习项目,到不同的实习基地参加实习。

虾蟹类增养殖学

虾蟹类增养殖学

在2003年的虾产量中:
南美白对虾60万吨(海、淡水养殖产量各50%),该虾等渗
点约20
斑节对虾5万吨、日本对虾4万吨
中国对虾、蓝对虾(细角滨对虾 Peanuts stylirostris)、新对
虾6万吨
全国出口产值10.7亿美圆。
1991年全国河蟹产量8400吨
2000年
23.2万吨
2002年
Agricultural Lime、生石灰等。透明度大摄食差,生长慢。
池中有些藻类,如微囊藻属、颤藻属的藻类多,养殖虾的虾
肉有泥土味,售价将降低。
泰国内陆开始发展养殖Peanuts monodon,盐度3~5‰,封闭
式,慢慢加淡水,密度25~30只/m²,2.5t/Rai。
养殖效果好的,10个Rai一季(120~150d)可赚30万港币。
特定病原(SPR)苗种。开展高新技术育种,选育种中国对虾
“黄海一号”正在推广;中国对虾三倍体、四倍体育种接近规模
化。
目前全世界水产品人均年消费量16.2kg,第一位马尔代夫191
Kg,第二位马来西亚58.5kg。虾类消费除美国外,日本是第二消 费进口大国,人均虾年消费量3kg,每年约进口30万吨,1500亿 日圆,占日本水产品进口总值的17%。2004年主要从印度、中国 进口。
水交换:放苗一个月不换水,第二个月补水,尽量少换水。 蓄水池养水不一定消毒,但pH值要尽量一致。在不换水的情况下,
每3天可投放一次石灰,每次15kg/Rai;
增氧机:水车式,使水旋转,将脏物集于中间,通过底排水 排出。 增氧机的数量可随对虾的生长加多及加叶片,通常>8/Rai。
池水溶解氧标准>3ppm;
通常产量越高,风险越大,600kg/亩是比较适宜的。

水产养殖学教学大纲

水产养殖学教学大纲

水产养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水产养殖学是一门研究水产生物科学、水产养殖工程学、水产饲料学、水产疾病防治等学科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水产养殖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掌握水产养殖生产过程的基本规律,提高水产养殖生产的效益和品质,为从事水产养殖生产和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技能。

二、课程目标1、掌握水产养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水产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态习性。

2、掌握水产养殖生产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苗种繁育、养殖管理、饲料配制与投喂、疾病防治等。

3、熟悉水产养殖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了解水产养殖工程的设计和建设。

4、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使其具备从事水产养殖生产和管理的基本素质。

三、教学内容1、水产养殖概述:水产养殖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现状,水产养殖的类型和特点。

2、水产生物学基础:水产生物的分类、生态习性、生长规律及对环境的要求。

3、水产苗种繁育:苗种选育、繁殖技术、孵化与培育技术。

4、水产养殖管理:养殖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水质管理、饲料配制与投喂、日常管理。

5、水产疾病防治: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技术,常用药物和使用方法。

6、水产养殖环境保护:养殖废水的处理与利用、生态修复技术、绿色养殖理念。

7、水产养殖工程:养殖工程的设计与建设,包括养殖池、进排水系统、供电供水系统等。

8、水产养殖生产实践: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实际操作和实习,包括苗种繁育、养殖管理、疾病防治等。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水产养殖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撰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3、实习教学:通过实地考察、实习报告撰写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水产养殖生产的实际操作和管理过程。

4、网络教学: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提供课程资料、视频教程等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

(完整版)虾蟹增养殖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虾蟹增养殖学教学大纲

虾蟹增养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任务《虾蟹增养殖学》是研究虾蟹类的生物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学科,是水产养殖专业必修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直接为虾蟹类养殖科研、生产服务。

本课程除从有关的基础学科吸收—定的理论知识外,主要是总结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和群众养殖中悠久而又广泛的生产经验及,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该课程主要研究经济虾蟹类养殖的生物学原理、生产技术,介绍常见经济虾蟹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体养殖及增殖措施等基本技术。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虾蟹类养殖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今后从事专业生产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理解甲壳动物所涉及的内容及其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使学生充分了解虾蟹类养殖的意义及其重要作用,理解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使学生掌握虾蟹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以及生长发育。

使学生理解虾蟹类的生理生态,掌握主要的、常见的养殖经济虾蟹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尤其是生态及繁殖习性。

使学生了解虾蟹类生殖细胞的类型、发生过程,了解性腺发育、受精、胚胎发育过程中变化规律及其与内、外部因子的关系。

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虾蟹类的鉴别与分类。

3.使学生理解主要养殖种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尤其是生态、繁殖习性以及个体发育过程的基本知识和规律,为进行人工增殖,人工育苗奠定基础。

使学生掌握主要养殖虾蟹类的人工育苗及养成的基本方法和过程,重点掌握几种主要经济虾蟹类的生物学知识和人工育苗、养成、加工等技术操作,熟练掌握适合当地养殖的经济虾蟹类的生物学知识、人工育苗、养成、加工等技术操作。

使同学们了解虾蟹类育苗和养成及增殖过程中的病敌害,使学生理解虾蟹类的育种技术。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对学生进行生物与环境、宏观与微观、结构与机能、整体与局部四个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培养出面向基层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技能的科技人员。

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教学大纲

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教学大纲

《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适用于水产养殖专业用,可作为常规养殖教学内容的补充, 本课程总学时数为72学时。

二、课程的任务、性质和基本要求:本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课,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名離济动物的形态学、生态学、生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了解世界及我国名特动物增养殖的发展概况;掌握名離济动物增养殖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技术;熟悉主要经济名特经济动物的养殖技术工艺及增殖方法。

本课程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组织生产、管理生产的实际工作水平;使学生初步具备独立开展名特经济动物增养殖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技术硏究的能力,并能够进行应用技术开发硏究;同时可以指导和管理名特经济动物增养殖生产。

三、教学内容:1.名特无脊椎动物的养殖,包括河蟹、虾类、螺类、海参海胆养殖,主要内容为这些动物的生物学特性,繁殖技术和养殖技术。

2.名特鱼类养殖部分,包括鸳类、鲫、虹鱒、鳗輪、泥鍬、胭脂鱼、绷等,掌握各种鱼类的生态习性,繁育技术及养殖技术。

3.名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养殖,包括蛙类、鳖、龟等要求掌握各种动物的生态习性,繁育技术及养殖技术。

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时数无脊椎 河蟹的养殖 7动养殖生物学特性了解 理解 掌握绪论课程内容、发展意义.发展趋势人工繁殖和育苗天然海水育苗半咸水育苗仔蟹与蟹种培育仔蟹培育技术蟹种培育技术成蟹养殖池塘单养池塘混养湖泊养殖虾类的养殖4生物V种苗生产,养成疾病防治V螺类的养殖6生物V人工繁殖技术V人工养殖技术海参、海胆养殖4生物V人工繁殖技术V养殖及病害防治V名特包括釣类、虹鱒、香鱼、11鳗、胭脂鱼、胡子鮎蛔类、40鱼类鲂类、鹼鱼等名贵鱼类的养养殖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技术苗种培育食用鱼养殖名特蛙类养殖两栖动物与般亍动物养殖生物V 4人工繁殖技术V蝌蚪、幼蛙、成蛙养殖V大銳的养殖6生物V养殖池的修建V人工繁殖技术V人工养殖技术V疾病防治V合计72四、说明:本课程是一门水产养殖专业课程,与多门专业课联系紧密,要求学生在综合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上,能够对各种名特水产品的养殖具备相应的认识,能够处理生产中常见的问题。

虾蟹增养殖技术

虾蟹增养殖技术

虾蟹增养殖技术作者:黄瑞,张欣主编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8-1I S B N:9787122065056定价:¥30.00索取号:S966.1/4410内容简介本书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生产工作流程和项目操作为主线,以健康养殖为立足点,主要介绍了海水虾蟹类、淡水虾蟹类、螯虾类、龙虾等经济虾蟹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依据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重点介绍了养殖虾蟹的人工育苗技术、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虾池综合养殖技术和资源增殖技术,反映了我国虾蟹养殖的最新技术水平。

本书中附有我国养殖虾蟹品种的彩色图片、实训操作项目以及相关养殖技术规范和国家职业标准,效果直观、实用操作性强,可解决虾蟹等水产类甲壳动物养殖中的实际问题。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水产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中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水产养殖工人上岗培训、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培训及广大养殖户参考。

目录绪论一、世界及我国虾蟹养殖状况二、虾蟹养殖业存在的问题三、虾蟹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第一篇虾类增养殖技术第一章对虾类的生物学【学习目标】第一节对虾类的形态与结构第二节对虾的生长和生活习性第三节对虾的繁殖习性第四节主要经济和养殖虾类【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第二章对虾人工育苗技术【学习目标】第一节育苗场的建造第二节育苗前的准备工作第三节亲虾的来源和促熟培育第四节亲虾的产卵和受精卵孵化第五节对虾育苗管理【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第三章对虾养殖技术【学习目标】第一节对虾养殖模式第二节养虾场的建造第三节养虾前的准备工作第四节虾苗放养第五节饵料管理第六节健康养虾的水环境管理第七节日常观测第八节养成期虾病的防治第九节对虾的收获与保活运输第十节虾池混养第十一节凡纳滨对虾淡水养殖第十二节对虾增殖放流技术【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第四章红螯光壳螯虾养殖技术【学习目标】第一节红螯光壳螯虾的生物学第二节红螯光壳螯虾的人工繁殖第三节红螯光壳螯虾池塘养殖【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第五章罗氏沼虾养殖技术【学习目标】第一节罗氏沼虾的生物学第二节罗氏沼虾的人工育苗第三节罗氏沼虾的成虾养殖【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第六章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第七章日本沼虾养殖技术第二篇蟹类增养殖技术第八章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第九章三疣梭子蟹增养殖技术第十章锯缘青蟹养殖技术第三篇其他甲壳动物增养殖第十一章龙虾的增养殖技术第十二章虾蛄的人工养殖技术第四篇实训操作项目项目一对虾生物学观察、解剖和测定项目二常见经济及养殖虾类的识别项目三对虾促熟手术及雌虾卵巢观察项目四育苗筛绢网目的辨认项目五简易工具设计和制作项目六蟹类形态观察、解剖及常见经济蟹类的识别项目七蟹(龙虾、螯虾、鲎)干制标本制作综合项目一对虾人工育苗综合项目二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综合项目三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附录附录一无公害食品对虾养殖技术规范(NY/T 5059—2001) 附录二海水水生动物苗种繁育工(国家职业标准)参考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虾蟹增养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任务
《虾蟹增养殖学》是研究虾蟹类的生物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学科,是水产养殖专业必修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直接为虾蟹类养殖科研、生产服务。

本课程除从有关的基础学科吸收—定的理论知识外,主要是总结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和群众养殖中悠久而又广泛的生产经验及,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该课程主要研究经济虾蟹类养殖的生物学原理、生产技术,介绍常见经济虾蟹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体养殖及增殖措施等基本技术。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虾蟹类养殖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今后从事专业生产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理解甲壳动物所涉及的内容及其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使学生充分了解虾蟹类养殖的意义及其重要作用,理解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使学生掌握虾蟹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以及生长发育。

使学生理解虾蟹类的生理生态,掌握主要的、常见的养殖经济虾蟹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尤其是生态及繁殖习性。

使学生了解虾蟹类生殖细胞的类型、发生过程,了解性腺发育、受精、胚胎发育过程中变化规律及其与内、外部因子的关系。

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虾蟹类的鉴别与分类。

3.使学生理解主要养殖种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尤其是生态、繁殖习性以及个体发育过程的基本知识和规律,为进行人工增殖,人工育苗奠定基础。

使学生掌握主要养殖虾蟹类的人工育苗及养成的基本方法和过程,重点掌握几种主要经济虾蟹类的生物学知识和人工育苗、养成、加工等技术操作,熟练掌握适合当地养殖的经济虾蟹类的生物学知识、人工育苗、养成、加工等技术操作。

使同学们了解虾蟹类育苗和养成及增殖过程中的病敌害,使学生理解虾蟹类的育种技术。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对学生进行生物与环境、宏观与微观、结构与机能、整体与局部四个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培养出面向基层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技能的科技人员。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基本内容
(一)绪论
甲壳动物的经济价值,甲壳动物的研究概况,养殖的意义;国内外养殖历史、现状和前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养殖的方式、养殖的种类;开展虾蟹类养殖业的有利条件及所需的基本条件。

重点:甲壳动物的研究概况,养殖的种类、开展虾蟹类养殖业的有利条件及所需的基本条件。

(二)虾蟹类的形态结构
虾类的外部形态;蟹类的外部形态;虾类的内部构造(体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器官、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生殖器官);蟹类的内部构造
重点:外部形态的区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器官。

难点:消化系统、生殖器官。

(三)虾蟹类的繁殖、发生、生长
雌雄鉴别、性征与繁殖方式、配子与性腺发育、交配与交尾、产卵;受精与胚胎发育、幼体发育;繁殖与环境。

色素细胞与变色、蜕皮与蜕壳、生长、自切与再生;主要环境因子对生
长发育的影响
重点:配子与性腺发育;交配与交尾;产卵;受精与胚胎发育;幼体发育。

蜕皮与蜕壳;生长;主要环境因子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难点:产卵,受精与胚胎发育,幼体发育,主要环境因子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四)虾蟹类生理
营养生理,血液生理等。

重点:营养生理。

难点:血液生理。

(五)饵料与摄食
虾蟹类的食性与饵料组成,摄食与摄食强度。

重点:饵料组成。

难点:摄食强度。

(六)虾蟹类的生活史与栖息
生活史;栖息;洄游;虾蟹类栖息与环境因素。

重点:生活史。

难点:虾蟹类栖息与环境因素。

(七)虾蟹类的生态、地理分布和区系
虾蟹类的生态区域;虾蟹类的生活习性(虾蟹类生长的海洋环境与因子要求、虾蟹类的生活型、虾蟹类的运动与移动);虾蟹类的地理分布;我国经济虾蟹类的地理分布;中国各海区虾蟹类区系的基本概况。

重点:虾蟹类的生态。

难点:中国各海区虾蟹类区系的基本概况。

(八)十足目的分类及主要养殖种类
十足目的分类;对虾属的种类;新对虾属的种类;仿对虾属的种类;主要养殖种类。

重点:主要养殖种类。

难点:分类。

(九)虾蟹类育苗原理与通用技术
1.苗种场的设计与基本要求:育苗场的场址;育苗场的基本设施与功用;
2.育苗用水的处理:正常海水的处理;盐度的调整;酸碱度的调整;重金属盐类的调控;海水的消毒;有害生物的处理。

重点:海水的消毒;有害生物的处理;
3.亲体培育:亲体年龄和规格;水环境调控;精荚移植;促熟;
4.产卵与孵化:产卵类型与方式;人工授精;洗卵与卵子消毒;受精卵的孵化;
5.育苗池内环境因子的调控:水温、盐度、pH值、自身污染物的调控;泛池原因与处理;赤潮生物监测与控制;换水的作用与方法;充气的作用与方法;光线的作用与调控;
6.虾蟹幼体的食性、营养与饵料:幼体摄食习性与营养需要;常用饵料的饲育效果与评价;投喂方法与投饵量;
7.幼体常见病与防治:病毒病;幼体菌血病;幼体真菌病;
8.日常检测工作:卵子、胚胎发育的检测;幼体数量的测定;健康诊断;环境因子的检测;
9.出池与计数:出池方法;计数方法;运输方法。

重点:苗种场基本要求。

水环境调控;洗卵与卵子消毒;受精卵的孵化。

换水的作用与方法;充气的作用与方法;泛池原因与处理;幼体细菌病、幼体真菌病;健康诊断;出池方法;计数方法。

难点:酸碱度的调整;重金属盐类的调控;促熟;人工授精;泛池原因与处理;投喂方法与投饵量;病毒病;环境因子的检测。

(十)虾蟹类养成原理与通用技术
1.虾蟹类养成的几种方式:粗养;精养;半精养;
2.池塘生态学:物理因子;化学因子;生物环境;食物链与物质循环;有关概念;
3.池塘的处理:老化池塘的更新;酸性池塘的治理;杂藻的清除;有害动物的防治;
4.虾蟹类饵料生物的培养:池塘中的饵料生物;饵料生物的培养;
5.池塘水质与底质的调控:换水;调控底质;增氧机的原理与应用;应用水质改良剂;生物净化。

重点:精养;化学因子;生物环境;老化池塘的更新;有害动物的防治;饵料生物的培养;调控底质;应用水质改良剂;生物净化。

难点:酸性池塘的治理;生物净化。

(十一)虾塘的综合养殖
虾塘综合养殖的意义;综合养殖的原则与条件;综合养殖的种类与方法,双壳贝类、鱼类、青蟹、植物与对虾的混养。

重点:综合养殖的原则与条件。

(十二)虾蟹类增殖
水产增殖业的资源学理论;虾类增殖。

重点:虾类增殖。

四、建议学时分配表
序号教学内容课时分配
讲课实验(实践)小计
1 绪论
2 2
2 虾蟹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 4 4
3 虾蟹类的繁殖、发生、生长 6 6
4 虾蟹类生理、饵料与摄食 4 4
5 虾蟹类的生活史与栖息 2 2
6 虾蟹类的生态、地理分布和区系 2 2
7 主要养殖种类及十足目的分类 6 6
8 虾蟹类育苗原理与通用技术18 18
9 虾蟹类养成原理与通用技术16 16
10 虾蟹类综合养殖及增殖 4 4
五、教学说明
1. 本课程应注意与其它课的衔接,尽量避免遗漏、脱节与不必要的重复,在学习本课程前,应先学习《动物学》、《海洋生物学》、《水生生物学》,这样会对本课程的学习大有帮助。

2.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在教学过程后,应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必要的实习,培养学生熟练的独立操作能力。

虾蟹类人工育苗生产实习,为期8周,安排在第六学期
3.我国海岸线较长,南北方海况、养殖品种、养殖方式等有所不同,应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酌情增减一些授课内容,以适应生产需要。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
王克行主编《虾蟹类增养殖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主要参考书:
1.冯玉爱。

《虾蟹与虾蟹养殖讲义》(上册)。

湛江水产学院自编,1994
2.孙颖民主编。

《虾蟹类增养殖学》。

农业部水产职业教育研究会,2000 3.陈宗尧、王克行编著。

《实用对虾养殖技术》。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4.林乐峰编著。

《河蟹养殖与经营》。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5.梁象秋等编著《水生生物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