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增养殖学虾蟹考前必备

合集下载

虾蟹类生物学复习资料

虾蟹类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虾蟹的生殖蜕皮:在交配期,某些雌性个体在交尾前要先行蜕皮,此次蜕皮又称生殖蜕皮。

2.自切现象:虾蟹类动物在遭遇天敌或相互争斗中受困时常常会自行使被困的附肢脱落,以使个体摆脱天敌,迅速逃逸。

在附肢有机械损伤时亦会自行钳去残肢或使其脱落,这种现象称为自切。

3.虾蟹类的生殖、生长洄游:生长洄游是指虾蟹类在生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变更栖息地的洄游;生殖洄游是指成熟个体向产卵场移动的洄游。

4. 虾蟹类的再生:虾蟹类自切后的附肢经过一段时间,大多可以重新生出,称为再生。

5.虾蟹的发育蜕皮:也称变态蜕皮,幼体阶段随着蜕皮动物形态结构不断变化,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完善。

6.额角:头胸甲中央向前突出,形成发达的额角,以保护两眼和头胸部其它附肢,额角形状在种间变化很大,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7.齿式:额角上缘和下缘具有小齿,齿的数目和有无是分类依据之一。

齿数一般用齿式表示。

如中国对虾齿式为7~9/3~5.8.纳精囊:雌性对虾头胸部腹面4~5步足之间的腹甲上有一交接器——纳精囊,用以储存交配后的精荚。

分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

9.颚舟片:虾类第二小颚的外肢发达,叶片状,称为颚舟片。

虾类生活时,借此片鼓动,使鳃腔中的水川流不息,以辅助呼吸。

10. 侧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在胸部附肢的基部上方身体侧壁上的鳃称为侧鳃。

11. 关节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于胸部附肢底节与体壁间的关节膜上的鳃称为侧鳃。

12.足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在胸部附肢底节上具鳃轴的鳃称为足鳃。

13.侧板线:蟹类眼眶下线下方,斜向头胸甲前侧缘的颗粒隆起线。

14.内骨骼:甲壳的某些部分突入体内形成,主要作用为肌肉的附着点。

15.绿腺:位于第二触角基部,为虾蟹类的排泄器官,主要作用是调节渗透压及离子平衡。

16.X-器官:也称眼柄腺,由视端髓内一簇神经分泌细胞构成,细胞轴突一直延伸到血窦腺。

主要分泌物是性腺抑制激素和蜕皮抑制激素。

17.Y-器官:来源于外胚层,形状各异,位置也不同。

(完整版)虾蟹增养殖技术试题库判断题部分汇总

(完整版)虾蟹增养殖技术试题库判断题部分汇总

虾蟹增养殖技术练习题库判断题(√)1、增氧层是指补偿深度以上的水层。

(×)2、耗氧层是指补偿深度以上的水层。

(√)3、爬行虾类在胃壁的前侧方两侧各有1胃石,用于蜕皮时提供钙质。

(×)4、日本对虾潜底时由于沙粒影响会暂时停止呼吸。

(√)5、雄蟹腹部窄,呈长三角状,腹部退化,第一、二对腹肢特化为交接器。

(√)6、雌蟹成熟后腹部宽大,多为半圆形,卵圆形,第二至第五对腹肢双肢型,刚毛多,用以抱挂卵群。

(×)7、新建育苗池酸性强,需浸泡1月以上(加工业碱液)。

(√)8、藻类培养过程要注意防雨和防强光照。

(×)9、SPF苗是指能抵抗病毒的苗种。

(×)10、SPR苗是指不携带特定病毒的苗种。

(×)11、目前市场上已生产出抗白斑病毒的对虾苗种。

(×)12、南美白对虾的促熟方式可采用移植精荚来进行。

(×)13、沼虾类的产卵方式都是产卵于水中。

(×)14、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澳洲龙虾最大特征是体呈红色,鳌足巨大。

(×)15、龙虾多数生活在寒带地区的浅海,生殖时往深海洄游。

(√)16、中国龙虾的产卵盛期在6-8月,多采用抱卵孵化。

(×)17、龙虾因体型巨大且蜕壳间期较长所以不具备附肢再生能力。

(√)18、虾蛄雌雄异体,繁殖期雌性胸部第6-8胸节腹面出现白色“王”字形胶质腺。

(×)19、虾蛄属于十足目中养殖规模较小的种类,主要通过捕捞获得。

(×)20、梭子蟹属于多次产卵类型,每次产卵后雌蟹都需要蜕皮后重新交配。

(√)21、水温升至39℃时,青蟹背甲出现灰红斑点,身体逐渐衰老死亡。

(√)22、克氏原螯虾受精卵孵化出后,其形态与母体在形态上相似,不经历变态期。

(×)23、克氏原螯虾养殖时种苗选择以虾体淡红色,显透明为佳。

(×)24、对虾的生长速度快说明选用的饲料好。

(×)25、对虾的饲料如果闻着很腥说明饲料品质就好。

中国海洋大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复习提纲

中国海洋大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复习提纲

某虾场共放养规格为0.8cm的虾苗2000000尾, 经120天养殖后,收获规格为10cm的对虾15t, 耗用配合饲料26t。试:1)计算养成成活率;2) 计算投饵系数;3)分析并判定养殖效果
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W=aLb (W单位为g,
L单位为mm或cm)
:中国对虾 W = 0.0097L3.04 简化为:W = 0.012L3
• 虾蟹类养殖主要产地,国家,常见养殖种类及其 鉴别 • 对虾性腺组成及发育过程,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 虾蟹类生长特点与蜕皮过程 • 虾蟹类的生活史及洄游习性 • 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及各个阶段的习性 • 环境对虾蟹类生长与繁殖的影响 • 甲壳动物的主要类群
• • • • • • • •
虾蟹类苗种培育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关键 亲体培育原则、程序及性腺发育的检查 幼体数量/质量检查方法及标准 幼体发育及其习性变化与操作工艺选择 温度在苗种生产中的作用及调控模式 卵及幼体消毒的意义和操作流程 虾蟹类苗种生产饵料系列的搭配原则 影响苗种成活率的因素有哪些
• • • • • • • • • •
虾蟹类主要养成方式及其特点 不同虾蟹类养成模式的特点 养成工艺流程及关键技术 SPF和SPR种苗的特性与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确定放养密度的原则 投饵系数及影响因素 饵料投喂原则及如何合理投喂 养殖环境调控的意义与技术措施 我国对虾养殖的现状及实现健康养殖的途径 负责任的水产养殖要点
肥满度 = W/L3 100
中国对虾 仔虾=1 5-10cm=1.1 >10cm=1.2~1.3
日投饵总量(kg/万尾)=0.05L2 (L=平均体长、cm)
某公司计划精养对虾,生产体长11cm的对虾10 t,试: 1)拟定养成生产饲料供应计划(总量和月度 计划 2)计算对虾平均体长达到10cm时的日投喂量 和投饵率,若此时对虾肥满度为1.05,应如何 调整投喂量?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虾蟹生物学试题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虾蟹生物学试题

1、头胸甲:虾头胸部的背面及两侧包被的一片甲壳称谓头胸甲。

2、额角(额剑):头胸甲的前端中央突出形成,它是防御、攻击的武器。

4、口器:由大颚、小颚和颚足共同组成的咀嚼器官为口器,与摄食有关,蟹为口框。

5、尾扇:由尾肢和尾节组成,既可以在在游泳时司身体之升降,也有强大的拨水弹跳能力,在遇敌时能急剧后退,避免受到袭击和伤害。

6、肢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在胸部附肢底节上,无鳃轴鳃丝之分的鳃称为肢鳃。

7、侧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在胸部附肢的基部上方身体侧壁上的鳃称为侧鳃。

9、足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在胸部附肢底节上具鳃轴的鳃称为足鳃。

10、精荚:包被精子的豆荚状鞘,分为豆状估和瓣状体两部分。

11、体长:将虾体拉直后,眼柄基部到尾尖的长度即为体长。

12、全长:将虾体拉直后,第一触角基部到尾肢的长度即为全长。

13、触角板:第一触角的腹甲称为触角板,也叫触角腹甲。

14、胃磨:虾的贲门胃内壁,有许多角质的小齿形成的,可进一步磨碎食物功能的组织称为胃磨。

15、纳精囊:雌性交接器又称纳精囊,位于第四及第五步足基部的腹甲上。

16、雄性附肢:雄性对虾在第二对游泳足内肢内侧各有一个细小的突起,称为雄性附肢。

17、雄性交接器:由第一对游泳足的内肢连合组成的雄性生殖器官称为雄性交接器。

18、棒状体:在卵子产出后即向卵外排出包被卵子表面的身在短棒状胶质物体称为棒状体,也称周边体。

P3919、螯足:蟹的第一对胸足呈螯状称为螯足。

21、自切:蟹的附肢在受到强烈刺激或机械损伤时会在附肢基节和座节关节处断落,称为自切。

22、X一器官窦腺:由脑发出的视神经在眼柄内呈分节膨大,分别称为终髓、内髓和外髓,在外髓和终髓上有几处神经分泌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发出一条神经纤维束最后聚于一处形成窦腺,这几处神经细胞群和窦腺合称为X一器官窦腺。

激素是X一器官分泌的,经纤维束减至窦腺,窦腺是释放中心。

P3723、尖脐:雄蟹腹部呈三角形,第三、四、五节相愈合。

虾蟹类增养殖学

虾蟹类增养殖学

《虾蟹类增养殖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内肢:双肢型附肢的内侧分枝,由原枝顶端内侧发出,其节数由种类而定,软甲类甲壳动物附肢的内肢一般分为座节、长节、腕节、掌节和指节等5节。

2、体长(虾):眼柄基部或触角基部眼眶缘至尾节末端的长度。

3、雄性交接器:十足类甲壳动物雄性个体第一或第二腹肢左右内肢联接完成的管状交接器。

在交配时协助将精荚输送到雌体都纳精囊中,不同种类都雄性交接器构造不同,可作为分类都依据。

4、侧鳃:着生在十足类动物附肢基部上方身体侧壁上的鳃。

包被在头胸甲两侧所形成的空腔内,具呼吸功能,分类依据之一。

5、甲宽:头胸甲的最宽处的长度,最宽处如为齿时则自齿的基部起量。

6、雌性交接器:亦称纳精囊,十足类甲壳动物雌性个体位于第四及第五胸足基部之间都交配器官。

他有前叶、后叶、和侧叶组成。

中央为一开口,通常呈囊带装。

具有储存精子的功能。

其形态是分类都重要依据。

7、虾苗淡化:罗氏沼虾和河蟹的发育都要经过变态,且幼体必须在办海水中发育,而成体在淡水中成长,因此当90%的幼体变态后,即可进行淡化。

即在虾池的进水口放入淡水,同时出水口打开,逐步更换海水为淡水的过程,淡化过程需6~8h。

8、生殖节:具外生殖器的腹节。

上有产卵器和生殖孔9、雄性腹肢:虾类雄体第二腹肢内侧的细棒形带刺突起。

有辅助交尾都功能。

10、足鳃:着生在十足类甲壳动物胸肢底节上的鳃,具呼吸功能,分类依据。

11、生殖蜕壳:有些甲壳类动物在生殖季节到来时候,必须完成一次蜕壳,然后开始行生殖。

如河蟹,9~10月中旬,黄壳蟹蜕变成青壳蟹就是生殖蜕壳。

二、判断题(×)1.再生的速度与个体及环境有关,未成熟者再生能力差。

(√ )2.自然海域中国对虾、溞状幼体、糠虾幼体的饵料以多甲藻为主。

(×)3.虾蟹类的精子具鞭毛,入水后游动力较强。

(√ )4.三疣梭子蟹一般早期产卵的是大型个体,中后期的是中小个体。

(×)5.颚舟片指得是第二小颚内肢,其功能是划动水流,以利呼吸。

(完整版)虾蟹类增养殖学第1-9章思考题(08水产)(1)

(完整版)虾蟹类增养殖学第1-9章思考题(08水产)(1)

(完整版)虾蟹类增养殖学第1-9章思考题(08水产)(1)《虾蟹养殖学》第1~9章思考题1.名词解释:日照长度:表示每天太阳日照时数。

日照时数:在某一段时间内,太阳照射地面的总时数。

溶解氧的垂直变化:一般主要是因为水中辐照度和浮游植物都有垂直的梯度变化,结果导致白天表层氧常常是过饱和,而底层由于光照不足及存在大量消耗氧气的有机物,所以氧气常很低,甚至接近于零。

溶解氧的水平变化:池塘中因风向,使各处受风力影响不同,溶解氧的含量也不同,一般情况下是下风处的氧气条件好于上风处。

溶解氧的昼夜变化:随着光线的增强及辐照时间是延长,池中溶解氧在白天逐渐增多,夜间光合作用停止时则由于水呼吸及养殖对象的呼吸,溶解氧又迅速下降,至黎明前往往降至很低,甚至造成虾蟹窒息死亡溶解氧的季节变化:溶解氧的变化幅度冬季小夏季大。

补偿深度:日间在池塘的某一深度,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产生氧的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呼吸作用耗氧的量,此深度称为补偿深度。

增氧层:补偿深度以上的水层。

耗氧层:补偿深度以下的水层。

氧盈:超过溶解氧饱和度100%以上的值称为氧盈。

氧债:(OD)是指好气性微生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及无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理论耗氧值受到抑制的哪一部分耗氧量。

是理论耗氧量与实际耗氧量之差:OD=TOC-AOC (oxygen debt, theory oxygen consumption, actual oxygen consumption)潜在性酸性土壤:由于地壳形成的过程,滩涂上有大量二硫化铁。

这种含二硫化铁的土壤,只有经过曝晒后与氧气反应,变成三硫化铁,与水接触后生成硫酸。

在未氧化之前不呈现酸性,所以又称为潜在性酸性土壤。

投饵率:每天的投饵量占养殖生物体重的百分比生物学最小型:性成熟的最小个体全长:额剑前端至未节末端的长度体长:眼柄基部或额角基部眼眶缘至尾节末端的长度(虾)甲宽:头胸甲的最宽处的长度,最宽处如为齿时则自齿的基部量起(蟹)甲长:头胸甲前缘至后缘中线的长度(蟹)开放式纳精囊:开放式纳精囊则无甲壳、骨片等形成的囊状结构,仅在第四、五对步足间腹甲上由甲壳皱褶、凸起及刚毛等甲壳衍生物形成一区域用于接纳精荚,精荚多粘附其上。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虾蟹增养殖学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虾蟹增养殖学

1、育苗场场址选择:1.海区的条件:盐度25~32,最低不低于20;pH值7.8~8.4;水交换好、无污染;底质以沙质或礁石为佳;藻相以硅藻优势、甲藻少;2.场基坚固,抗风能力强;3.淡水水源充足4.电力、交通便利。

2、育苗用水处理的程序1、沉淀与过滤:天然水域常受径流、降雨的影响,环境因子的变化大,有机物和悬浮物多,所以一般育苗场均建有沉淀池贮水。

沉淀池可选择土池或水泥池。

育苗用水经沉淀后需要过滤消除杂藻、有机物、敌害生物。

虾蟹育苗用水一般要经过二级过滤后方可使用。

2、盐度的调整:不同种类的虾蟹育苗对盐度的有不同的要求:对虾25~32;蟹类13~17;河蟹8~25;罗氏沼虾8~15。

盐度突变不得超过±2。

因此必须对天然海水进行盐度调整。

3、pH值的调整:虾蟹类苗种要求水的pH值为7.8~8.4,天然海区的pH值一般过高,可采用黑暗沉淀的方法降低pH值;pH值过低时可用生石灰提高。

4、重金属的调控:一般用浓度4~6 x 10-6 的EDTA-Na2螯合剂螯合重金属。

5、海水的消毒:药物消毒:氯制剂(漂白粉/强氯精/二氧化氯)、碘制剂(碘伏/季氨盐碘)、海因类、苯扎溴氨等;物理消毒:紫外线发生器;生物处理:光合细菌等益生菌类。

3、育苗水环境的控制1、水温育苗过程应保证水温的恒定,在适温条件下,尽量提高水温以缩短育苗周期(斑节虾25 °C, Z1~P1需12~15天;31 °C ,仅需5~7天)。

但应避免高温育苗。

添水、换水、或升温时应注意温差的变化:T水突变<±0.5°C;T水日变化<±2°C。

2.盐度:对虾盐度应控制在25~35范围内,育苗用水盐度尽量在最适状态。

沼虾、蟹类应控制在12左右,到仔虾或蟹大眼幼体后可以过渡到淡水。

育苗期盐度突然变化应<±2。

3.pH值:常规指标。

虾蟹类幼体对pH值有严格的要求,一般认为pH值应在7.0~9.0范围内,生产上要求pH值在7.8~8.6范围内,近似于自然海水,对于有些虾类在pH值低于7.5或高于8.6时对幼体发育不利。

虾蟹类增养殖学

虾蟹类增养殖学

虾蟹类增养殖学考试题目整理一、名词解释:(6)18分1、氧债(P89):(OD)是指好气性微生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及无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理论耗氧值受到抑制的哪一部分耗氧量。

是理论耗氧量与实际耗氧量之差:OD=TOC-AOC2、潜在性酸性土壤(P101):由于地壳形成的过程,滩涂上有大量二硫化铁。

这种含二硫化铁的土壤,只有经过曝晒后与氧气反应,变成三硫化铁,与水接触后生成硫酸。

在未氧化之前不呈现酸性,所以又称为潜在性酸性土壤。

3、泛池(P59):虾蟹苗池内经常出现许多絮状物,有时将幼体粘住造成死亡。

该絮状物是由幼体粪便、有机物颗粒及细菌组成。

其形成原因是有机物丰富,细菌大量繁衍的结果,有时排水过多,充气量突增,也会将池底污物冲起来形成类似情况。

(施加氯霉素/池内撒上一层砂防止池底上泛)【由于缺氧而大量死亡】4、日照长度(P82):日照长度是表示每天太阳日照时数,日照时数是指在某一段时期内,太阳照射地面的总时数。

其中又分为可能日照时数与实际日照时数。

5、溶解O2的水平变化垂直变化(P88):(1)溶解氧的水平变化:风向使池塘中各处受风力影响不同,溶解氧的含量也不同,一般情况下是下风处的氧气条件好于上风处。

(2)溶解氧的垂直变化:主要是因为水中辐照度和浮游植物都有垂直的梯度变化,结果导致白天表层氧常常过饱和,而底层由于光照不足及存在大量消耗氧气的有机物,氧气常很低,甚至接近于零。

6、补偿深度(P83):日间在池塘的某一深度,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呼吸作用的消耗量,此深度(m)即为补偿深度,此点的辐照度即为补偿点(单位μE)。

7、池塘的鱼虾产力(P99):鱼(虾)产力是指保证鱼(虾)再生产速率的能力。

可分为实际鱼(虾)产力和潜在鱼(虾)产力。

前者与鱼(虾)产量相当,后者指可能提供最高鱼(虾)产量的能力。

8、饵料系数:饵料系数又称增肉系数,即饵料用量与养殖鱼类增重量的比值,饵料系数=总投饵量/鱼总增重量,是衡量饵料质量及鱼虾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对虾工厂化育苗:是指根据虾的繁殖特点以及胚胎、幼体变态发育的需要,采用工业化手段,满足亲体性腺发育、胚胎发育以及幼体变态发育的生理需求,保证幼体顺利地变态发育,成为可供养的虾苗。

生态育苗:在育苗过程中从水质、种苗、饲料等各个方面严格保证虾苗的品质,而且在育苗过程中不使用任何药物,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进行育苗。

亲虾:用作繁殖虾苗的已达性成熟的雄虾和雌虾。

亲虾培育:将拟作为亲虾使用的雄虾和雌虾培育到性腺成熟的过程。

对虾产卵量:一条雌虾一次能够产卵的数目。

产卵率:实际产卵量和理论产卵量的比值。

受精率:受精率=受精卵数/检查卵的总数×100%。

洗卵:是指将对虾受精卵30目滤去残饵及粪便,再用洁净或消毒海水冲洗3min,冲洗去水中的病毒和细菌,然后在放到培育槽孵化及培育的过程。

高位池养殖:在高潮线以上的或高于海平面上建立非泥地养殖场进行精养的方法。

工厂化养殖:工厂化养殖是指借助工业化条件和设施,为高密度养殖提供适宜的环境,以高产、优质、高效的渔业生产为目的的养殖方式。

地膜养虾:用高强度的HDPE塑胶地膜,人工热黏合铺设覆盖整个虾池,包括池底和池坡,地膜虾池比较稳定,不受虾池底质影响,清理池底既方便又彻底,因此可以减少病害发生。

精养:以人工投饵为主,用低质蛋白换取高蛋白的一种生产方式,是当前我国养蟹采用的主要方式。

半精养:又称人工生态系养殖方法,面积为几十亩,基本原理是通过清除敌害生物,促进饵料生物的繁殖,合理的放苗创造一个适于蟹生长和生活的生态环境,同时补充适当和饵料,以充分发挥和提高池塘的生产能力。

粗养:是一各较落后的养殖方式,面积从几十亩至几百亩,在养殖过程中不投饵、依靠水域中的天然生物饵料因此产量低,过去南方不少地方采用此种养殖方式,现在已基本不采用。

酸性硫酸盐土壤:通常指含金属硫化物的土壤。

土壤所含金属硫化物在与大气和水接触的情况下,可发生氧化而生成硫酸。

酸性硫酸盐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管理不当,这些土壤可给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和环境带来严重的问题。

褐苔:以硅藻为主的藻群,由于它们光合作用极强,强烈吸收水中的营养盐类,限制了浮游藻类的生长,使池水清澈;如硅藻,三角褐指藻,牟氏角毛藻,中肋骨条藻等。

绿苔:是由绿色的刚毛藻,浒苔类及石莼类构成的群体,由于它们光合作用极强,强烈吸收水中的营养盐类,限制了浮游藻类的生长,使池水清澈。

饵料系数:又称增肉系数,是指摄食量与增重量之比,是衡量饲料质量与对虾利用能力的一个指标。

饵料效率:饵料系数的倒数的百分比。

投饵系数:指生产中投饵量与对虾产量之比,其意义不仅仅反映饲料质量的优劣和对虾利用能力的高低,还反映投饵技术水平的高低。

肥水:表示水中有机物较多,浮游生物的种类多、数量大,浮游生物繁殖旺盛,水中养分多,好氧量大,鱼不爱下底,容易浮头。

池塘水能见度低颜色也经常发生变化。

水色:水色是由水中溶解物质、悬浮颗粒及浮游生物的存在形成。

对虾耗氧率:耗氧率是指对虾单位体重在单位时间内消耗氧气的数量。

窒息点:当动物处于密闭空间中时,不再向该空间中加入新鲜空气,一段时间后当动物因缺氧昏迷接近死亡时的氧气含量,即为该动物的窒息点。

浮头:由于水域环境的变化,造成含氧量急剧下降,致使鱼虾类因缺氧而浮在水面吞食空气,称之为浮头。

半封闭式养虾:只少量排灌水的养殖方式。

封闭式养虾:是指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基本不进行排灌水的养殖方式。

白蟹:未交配的雌蟹俗称蟹姑或白蟹,一般个体较小,约150—200克。

瘦蟹:初交配的雌蟹,俗称空母,一般个体较大,约在200克以上。

空母:同上花蟹:由瘦蟹经过15—20天的养殖,逐步发育而成。

膏蟹:又称为赤蟹,台湾、福建称为红蟳,卵巢达到完全成熟的雌蟹,甲壳两侧充满卵巢,在阳光下观察已无透明的区域,腹节上的圆点已成为红色,有的在甲壳上已出现鲜艳的红色。

砂滤池:砂滤池通常指的是石英砂做滤料的滤池,在污水处理中属于物理处理,除去水中的大颗粒物质,同时可以去除一小部分COD。

精荚移植:为了提高虾蟹的交配率,在人工条件下,通过一定的方法(如解剖法、电刺激法)取出成熟雄虾的精荚,用镊子植入个体健壮的、性成熟的、生殖蜕壳后未完全硬化的或性腺进入大生长期前三天的雌虾的纳精囊中。

大眼幼体:又称蟹苗,是由Ⅴ期蚤状幼体蜕皮变态而成,对淡水敏感,有趋淡水性。

七日龄大眼幼体规格为(16~18)×104只/kg。

一对复眼着生于很长的眼柄末端。

豆蟹:同上扣蟹:仔蟹经过120~150d饲养,培育成100~200只/kg左右的性腺未成熟的幼蟹。

黄蟹:螃蟹在生殖洄游前,个体较小,一般为100~200克,个别只有50克,壳色浅黄,故称为黄蟹。

绿蟹:黄蟹蜕壳后,体积增大,外壳墨绿色,称为绿蟹。

增殖放流:就是用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等公共水域放流水生生物苗种或亲体的活动。

透明度:是指水样的澄清程度,洁净的水是透明的。

二、判断题(√)1、增氧层是指补偿深度以上的水层。

(×)2、耗氧层是指补偿深度以上的水层。

(√) 3、爬行虾类在胃壁的前侧方两侧各有1胃石,用于蜕皮时提供钙质。

(×)4、日本对虾潜底时由于沙粒影响会暂时停止呼吸。

(√)5、雄蟹腹部窄,呈长三角状,腹部退化,第一、二对腹肢特化为交接器。

(√)6、雌蟹成熟后腹部宽大,多为半圆形,卵圆形,第二至第五对腹肢双肢型,刚毛多,用以抱挂卵群。

(×)7、新建育苗池酸性强,需浸泡1月以上(加工业碱液)。

(√)8、藻类培养过程要注意防雨和防强光照。

(×)9、SPF苗是指能抵抗病毒的苗种。

(×)10、SPR苗是指不携带特定病毒的苗种。

(×)11、目前市场上已生产出抗白斑病毒的对虾苗种。

(×)12、南美白对虾的促熟方式可采用移植精荚来进行。

(×)13、沼虾类的产卵方式都是产卵于水中。

(×)14、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澳洲龙虾最大特征是体呈红色,鳌足巨大。

(×)15、龙虾多数生活在寒带地区的浅海,生殖时往深海洄游。

(√)16、中国龙虾的产卵盛期在6-8月,多采用抱卵孵化。

(×)17、龙虾因体型巨大且蜕壳间期较长所以不具备附肢再生能力。

(√)18、虾蛄雌雄异体,繁殖期雌性胸部第6-8胸节腹面出现白色“王”字形胶质腺。

(×)19、虾蛄属于十足目中养殖规模较小的种类,主要通过捕捞获得。

(×)20、梭子蟹属于多次产卵类型,每次产卵后雌蟹都需要蜕皮后重新交配。

(√)21、水温升至39℃时,青蟹背甲出现灰红斑点,身体逐渐衰老死亡。

(√)22、克氏原螯虾受精卵孵化出后,其形态与母体在形态上相似,不经历变态期。

(×)23、克氏原螯虾养殖时种苗选择以虾体淡红色,显透明为佳。

(×)24、对虾的生长速度快说明选用的饲料好。

(×)25、对虾的饲料如果闻着很腥说明饲料品质就好。

(√)26、溶解氧的变化幅度冬季小夏季大。

(×)1.再生的速度与个体及环境有关,未成熟者再生能力差。

(√)2.自然海域中国对虾、溞状幼体、糠虾幼体的饵料以多甲藻为主。

(×)3.虾蟹类的精子具鞭毛,入水后游动力较强。

(√)4.三疣梭子蟹一般早期产卵的是大型个体,中后期的是中小个体。

(×)5.颚舟片指得是第二小颚内肢,其功能是划动水流,以利呼吸。

(×)7.爬行虾类在胃壁的前侧方各有一块胃石,用于磨碎食物。

(×)8.对虾的输卵管自卵巢第三侧叶处向腹面延伸,开口于第三步足基部的雌孔。

(√)9.青蟹是肉食性的蟹类,主要食物是软体动物和小型甲壳类。

(×)10.罗氏沼虾第九期幼体开始出现垂直旋转运动,即将变态为仔虾。

(×)11.虾类雌性交接器又称纳精囊(受精囊),位于第2-3对步足之间。

(√)12.蟹类的螯状步足主要功能为取食、挖掘洞穴、防御、进攻。

爪状(√)13.虾蟹类的感觉器官主要有化学感受器、触觉器、眼等。

(×)14.触觉腺由外胚层发育而来,位于第二触觉基部。

触觉腺的主要功(√)15.虾蟹类的内分泌系统由神经内分泌系统和非神经内分泌系统组(√)16.影响性腺成熟的因素很多: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温度的影响。

(√)17.虾蟹类的摄食强度与生活阶段、生理状态、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

(×)18.常见三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梭子蟹是三疣梭子蟹、红星梭子蟹、锯缘青蟹。

(√)19.当前世界虾蟹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虾病泛滥,虾、蟹养殖发展不平衡,科技研究工作缺乏等。

(×)20.海产龙虾的幼体包括两个阶段即:无节幼体和后期幼体(√)1、对虾育苗池必须清洗消毒后才能使用。

(√)2、对虾可以适应盐度较大的变化。

(×)3、PH值对对虾的生命活动无影响。

(×)4、对虾性腺发育阶段是雌雄同步的。

(×)5、对虾的幼体发育阶段不脱皮的。

(×)6、亲虾产卵越早越好。

(×)7、亲虾培育时可以增加光照强度,以便性腺早日成熟。

(×)8、盐度是影响孵化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9、输水管可以用镀锌管。

(√)10、在育苗过程中,要经常检测水质。

(√)1、大多数对虾的寿命只有一年。

(√)2、对虾无论是幼体还是成虾都生活在沿岸浅海区。

(√)3、用肉眼可以大致判断对虾卵巢的发育情况。

(×)4、仔虾是用蜕皮来区分发育的。

(×)5、对虾的糖虾幼体常在体后拖一条粪便。

(×)6、在受精卵孵化过程中,温度越高越好。

(×)7、附着性纤毛虫病不会使虾苗死亡。

(√)8、在幼体培育过程中,充气是必不可少的。

(×)9、在什么地方建造育苗场都无所谓。

(×)10、输水管可以用镀锌管。

(×)1、所在地的对虾都有越冬洄游和产卵洄游。

(×)2、对虾在越冬场摄食强度大。

(×)3、雄虾吸能产生一次精荚。

(×)4、糖虾幼体不食单胞藻。

(√)5、无节幼体期间应少量加水或不换水。

(√)6、越冬期水温太高会引起卵巢退化。

(×)7、亲虾暂养期可以不充气,以免亲虾受惊。

(√)8、蚤状幼体应每天换水。

(×)9、越冬亲虾褐斑病的症状是附肢变红。

(√)10、育苗场的沉淀底质对育苗用海水PH值有影响。

(√)1、所有的对虾都要经过幼体发育阶段。

(√)2、对虾在不同的发育阶段,生态习性不同。

(×)3、蚤状幼体有3对附肢。

(×)4、肉眼不能判断卵巢发育情况。

(√)5、亲虾是在晚上排卵。

(×)6、无节幼体期水温调节与氵蚤状幼相同。

(×)7、出苗越早越好,可以延长养殖时间。

(√)8、改善水质条件,控制幼体密度,可以减少幼体期疾病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