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名家

合集下载

杨绛的文学翻译贡献述略

杨绛的文学翻译贡献述略

文的风格和表现原语的含义,也就是“信与达”[4]64-69。

周作人在翻译《日本狂言选》时特别强调要注重不同的版本,同时要拿来做参考,并把自己认为最好的版本做底本,这种择优来选取不同版本的办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周作人对日本文学翻译的指导思想和以前他介绍弱小民族文学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

当时,周作人受梁启超文学作品的影响深刻,他认为文学可以改良一个人的思想、补助一个社会的文明,能借国外优秀文学作品之石来更新国人的思想或精神。

周作人非常强调其所翻译作品的内容,重视作品的平民性和人生目的的灌输,这也是他前期翻译作品的重要特点和主要方法。

例如,他在翻译作家小林一茶的作品中的俳句时,也能根据其内容从深层次中体会其中的人生意味。

他认为,一茶的诗歌很全面,叙景叙情面面俱到,周作人这样评价说:“小林一茶的诗包括了所有的方面,从句子的庄严、滑稽等,还有这样那样文体格式,基本上是千变万化的,但在这么多诗歌的每一个语句里,不但说着阳气的事,里面也隐藏着隐隐的悲哀,这样的悲哀很值得玩味。

如果不能感到这种意境,便不能说你真的已经赏识了小林一茶诗的原味。

如果单将小林一茶诗歌的每一句看做飘逸、滑稽的人,那就是不曾知道小林一茶的人。

”周作人翻译了铃木三重吉、国木田独步、武者小路实笃、长与善郎、千家元磨、佐藤春夫、志贺直哉、加藤武雄、江马修等9位作家的小说作品共19篇。

这些小说本身并不是他们的代表作或成名作,但是这些作品许多是描写日本下层社会的生活、人间的悲剧和儿童的心理等内容。

周作人将日本的现代作品推介给读者,是因为他认为翻译这些紧贴生活的文学作品可能还要重要一些。

周作人在日本文学翻译史上取得的非凡成就,为我国新文化事业的雏形及其进一步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1]张菊香,张铁荣.周作人年谱(《牟言》)[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2]刘军.周作人与日本文学翻译[J].鲁迅同时代人研究,2005(6).[3]刘全福.周作人———我国日本文学译介史上的先驱[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4).[4]张铁荣.鲁迅与周作人的日本文学翻译观[J].鲁迅研究月刊,2003(10).★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浅谈许渊冲的“三美”“三似”“三化”与“三之”

浅谈许渊冲的“三美”“三似”“三化”与“三之”

浅谈许渊冲的“三美”“三似”“三化”与“三之”发表时间:2010-10-14T09:01:58.327Z 来源:《学园》2010年第5期供稿作者:吕献兰[导读] 从理论来源、理论内涵两个方面介绍了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著名的“三美”论、“三似”论、“三化”论“三之论。

吕献兰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主要从理论来源、理论内涵两个方面介绍了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著名的“三美”论、“三似”论、“三化”论和“三之”论。

【关键词】许渊冲 “三美” “三似”“三化” “三之”【中图分类号】 H31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810(2010)05-0026-02 许渊冲是中国现当代翻译家的杰出代表。

他把中国古典文学十大名著译成英文或法文;同时又把英、法文世界文学多种名著译成中文。

他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他倡导“译学要敢为天下先”,被人视为译界狂才。

许先生不仅是翻译的实践者,而且是翻译的大理论家。

对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他提出的思想在译界产生了重大反响。

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他的四个“三”论:译诗的本体论——“三美”论;译诗的效果论——“三似”论;译诗的方法论——“三化论”和译诗的目的论——“三之”论。

一 “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 1.理论来源“三美”之说是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

鲁迅的原文是:“诵习一字..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①许渊冲先生把此理论应用到文学翻译中,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文的序言中,他首次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论。

②2.理论内涵“意美”是指要再现原诗的意境美。

“音美”是指译诗的节奏及韵律与原诗的对应程度。

“形美”主要指译诗的行数与原诗的行数是否一致、分节是否相当。

许先生认为“三美”之间的关系是: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的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林纾的翻译问题

林纾的翻译问题

林纾的翻译问题林纾,号称“龙虎门”的民族文化名家,曾经推动汉语教育的发展,推崇文学翻译,尤其是他的“翻译补血”学说,催生了新中国文学翻译的兴起。

在他看来,文学翻译通过将不同文化中优秀文学作品国门之外传入国门之内,从而有效地拉近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距离,为各民族文化的互相了解与和谐共处搭建了桥梁。

然而,他也指出,文学翻译有其固有的问题,需要我们学会妥善处理。

首先,林纾提出了“文字换汤不换药”的翻译理念。

他认为,翻译的根本任务不是对原文的简单照搬,而是要尽力保留原文的精神内涵,照顾中外文化的特色,及时把握原文的精义和文化内涵,进行有效的翻译。

其次,林纾认为,翻译是有限的,要求翻译者善于把握原文正义才能正确地将原文的精神传达给读者。

第三,林纾认为翻译要注重文化背景,对于原著作者使用的言辞和文化概念,只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够完成精准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理念引发了许多学者的共鸣,但他也有自己的若干弊端。

首先,他以“翻译补血”来比喻文学翻译,虽然强调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与功能,但也表现出他对跨文化交流的缺乏实践性的认识。

此外,林纾的翻译理论在文本系统分析上也比较偏颇,他认为,文本“原文本身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而忽略了文本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含义,因此,他的翻译理论在实践中有较多的局限性。

尽管林纾的翻译理念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他的理论仍然在当今的文学翻译领域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他认为文学翻译应该是艺术,而不是“文字替换”,应当以真实精准的翻译,传达作品的原意,传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增进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存。

今天,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加强,文学翻译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林纾对文学翻译的理论研究,也一直是当今文学翻译理论界的中心思想。

总之,林纾牢记着“翻译补血”的理念,把文学翻译作为传播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努力地推动文学翻译领域取得质的飞跃,他的理论仍然是当今文学翻译理论界的重要参考。

林纾,号称“龙虎门”的民族文化名家,是新中国文学翻译的先驱者,他给予了许多新的思想,为新中国文学翻译奠定了基础。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他倡导的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和美,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三项要求或者说是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新视角,林语堂先生以其对中西文化的深入研究、扎实的专业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交流和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也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一部经典巨作,现如今已有四部翻译作品,其中,葛浩文的译本以为读者负责的思想,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巨大成功。

那么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文又是怎样体现林语堂的翻译理论的呢?着重分析《骆驼祥子》,研究其中所体现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关键字:《骆驼祥子》;忠实;通顺;美0 引言现代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已广为人知。

《骆驼祥子》是最早被介绍到西方世界(以讲英语国家为主)的小说,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一部小说,其中葛浩文的译本广为流传,深得人心。

葛浩文虽有其独特的翻译方法,但也包含了许多中国翻译理论。

本文对《骆驼祥子》进行详细分析,来解说中国翻译理论家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等翻译理论。

1 《骆驼祥子》简介《骆驼祥子》于1936年出版,作者是老舍。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小说家,他用极其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

故事主要讲了军阀混乱时期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一生。

最初,祥子是一位勤劳勇敢有着梦想并为之而努力的社会青年,然而当时的社会给他带来的却是重重阻力:靠着自己的能力买来的车子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抢走,自己的积蓄被侦探洗劫一空,妻子虎妞因难产而死,心爱的女人小福子上吊自杀,在经历了种种悲惨事情之后,祥子的信念及梦想被现实社会一点点侵蚀,他慢慢的变得放纵,堕落,最终也没能避免自己的悲惨命运。

2 《骆驼祥子》译者葛浩文简介及《骆驼祥子》翻译背景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原英文名字Howard Gold-blatt。

梁实秋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梁实秋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第27卷第3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V ol.27 No.3 2010年9月 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tep. 2010 文章编号:1001-4543(2010)03-0249-05梁实秋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以梁译《奥赛罗》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王慧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部,上海201209)摘 要:梁实秋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能很熟练地使用中英文进行创作并在翻译中巧妙地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

作为第一个独自完整地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译者,他的译作已经成为莎学研究专家和学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结合梁实秋的译作,重点论述他如何运用以句子为单位的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来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以供当今翻译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翻译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精神风貌;形神兼顾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 B0 引言梁实秋是第一位将《莎士比亚全集》译介到中国的人。

他的翻译作品受到译界专家的广泛好评。

但由于种种原因,梁实秋的译作在中国大陆的众多出版物中经常是被忽略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他的翻译活动做深入的研究。

在当今翻译界,翻译方法大致分为两种:直译法和意译法。

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word-for-word translation)指的是在语言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不仅传达原文的内容,还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及组句形式。

意译法 (meaning translation)是指原文的有些内容与形式不宜用汉语直接表达,而是经过解析后以另外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更着重于意思的翻译,而不拘泥于表面文字。

作为一代翻译名家,梁实秋对翻译有他独到的理论。

他认为翻译首先要慎重选材。

他坚持只翻译一流的外国作品,因为一流的作品会反映永恒的人性,蕴含深刻的哲理。

只有这样的作品才会给后人以启迪,发挥它不朽的价值。

翻译名家简介-杨宪益

翻译名家简介-杨宪益

http://
杨宪益、戴乃迭(Gladys Taylor) 1940年,当杨宪益(25岁)带着戴乃迭(时年21岁)回国时, 戴乃迭的母亲对戴乃迭的警告:你跟一个中国人结婚会后悔的。
你们的婚姻最多只能维持四年。将来你们的孩子也会后悔得想
自杀。
十年浩劫,杨宪益和戴乃迭以外国特务的罪名被分别监禁,
Copyright © by QJXY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8.白毛女(歌剧)与戴乃迭合译,1954,外文出版社 9.长生殿(戏剧)与戴乃迭合译,,1955,外文出版社
10.鲁迅选集(1—4卷)与戴乃迭合译,1956,人文出版社
11.宋明平话选 与戴乃迭合译,,1956,外文出版社 12.儒林外史(长篇小说)与戴乃迭合译,1957,人文出版社 13.牧歌(诗歌)古罗马维吉尔著,1957,人文出版社 14.汉魏六朝小说选 与戴乃迭合译,1958,外文出版社
Well-known Translators 杨宪益
杨宪益
(1914─ )
安徽泗县人。其自传体 《漏船载酒忆当年》上说自 己出生于1915年1月10日, 阴历1914年11月27日。
Copyright © by QJXY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这一关竟然是四年。
Copyright © by QJXY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杨宪益回忆起自己被拒捕的经过时说:他们把我拷起来… 押到车上时,我就往后张望,看看车开到哪里了。他们命令我
说:不许张望!于是我就不张望。我低着头,不一会儿就睡着
Copyright © by QJXY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外翻译名家及其理论摘要

中外翻译名家及其理论摘要
(John Dryden是这一理论的倡导者和奉行者)
杨宪益、戴乃迭
翻译作品犹如“土耳其挂毯的反面”,即必须忠实于原文;也应该富有创造性(戴);但不能过分强调创造性(杨)。
10
爱德乐(Sol Adler)
要防止中式英语
周煦良
“得体”。得体不仅仅指文笔,而是指文笔基本上必须根据内容来定;文笔必须具有与其内容相适应的风格。风格不能译。
(2)通过复制原文形式的特点,或创造在作用上与原文特点相符的东西来表达原文所有的内容与形式间的相互关系。
“确切翻译的原则”
巴尔胡达罗夫
在翻译过程中,确定准确的词义必须考虑上下文;如果上下文没有任何提示,必须求助于超语言环境(交际环境、主题、交际参与者)
9
奈达(Eugene A.Nida)
(1)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genius.
4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时“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5
直译与意译
(直译)茅盾、鲁迅
(直译和意译是一回事)朱光潜、林汉达、周建人
(直译和意译分别分析)(周煦良:三类直译)(许渊冲:两点结论)(王佐良:该直译就直译,该意译就意译)
《巴黎茶花女遗事》、《鲁宾孙漂流记》、《海外轩渠录》、《吟边燕语》、《块肉余生述》、《贼史》、《黑奴吁天录》
5
鲁迅(1881-1936)
“宁信而不顺”,输入新的表现法;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通顺加忠实)
十卷本《鲁迅译文集》
瞿秋白(1899-1935)

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

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

浅谈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摘要:在近代文学翻译界,傅雷先生以卷帙浩繁、技艺精湛的译品而享誉中外,对中国后来的翻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傅雷先生的翻译理念内涵进行探讨,阐述其代表译作的翻译意义,并评述其卓越的翻译贡献。

关键词:翻译理念;文学译品;传神达意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1在中国翻译界被公认为文学权威翻译家的傅雷,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他毕生热爱翻译事业并不懈追求,经过长期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积累,形成了其独特的翻译理念,阐释着新的时代内涵。

傅雷的翻译理念,主要反映在他撰写的《翻译经验点滴》和《重译本序》等多篇论述翻译的文章之中。

透过它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翻译有着自己明确的认识,并用丰富的翻译实践与深刻的理论思考,展示了卓越的翻译才能,成就了辉煌的翻译事业。

他的翻译理念主要可概述如下:一、译语表达要“传神达意”傅雷曾说:“要做到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并谈及翻译经验时深刻指出:“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一事”。

这从中反映出译者需深厚的中文功底,否则译语表达就难以传神达意。

他在致友人的两封信里曾言简意赅地阐述过他的翻译见解—“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要做出译文“传神达意”,译者要持呕心沥血的态度。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并认为“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瑕”。

因此,我们说,任何艺术品的创作,都要深刻地去领悟作品主题和内容,而且要反复推敲译语表达是否恰当贴切,切忌敷衍从事。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作为翻译者,若使读者领略原著作的魅力,应须对原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深入欣赏,完美地把握,以免造成误译;并应须对自己的译品语言细细玩味,苦苦经营,才会使译文焕发美的光泽且永不退色。

二、着意文学翻译作品体现出美感,实现“神似”与“形似”的和谐对傅雷颇有研究的罗新璋先生对“神似”阐述得更为具体,他说:“神似,也即传神,顾名思义,就是传原文的精神,透过字面,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帖最后由清风12 于2011-10-26 13:54 编辑周作人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有多种译作,多为与其兄鲁迅合译之作。

陈望道浙江省义乌人。

现代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语言文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

译著有《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1920年8月),《马克思底唯物史观》(日本河上肇的《近世经济思想史论》部分内容,1920),日本岛村抱月著的《文艺上的自然主义》、《苏俄十年间文学理论研究》(日本岗泽秀虎著)等。

胡适胡适(1891.12.17—1962.2.24),原名胡洪,字适之,汉族,安徽徽州绩溪县上庄村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中国现代哲学家、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郭沫若译著有:《菌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泰尔;《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泰东;《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商务;《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泰东;《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创造社;《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创造社;《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上海乐群书店;《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神州;《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光明书局;《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

林语堂我国最优秀的双语作家之一。

有十一部中文著作,四十部英文著作和九部翻译作品,数百篇散文小品。

朱光潜中国现当代最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美学家。

译著有哈拉普的《艺术的社会根源》、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和《歌德谈话录》等。

丰子恺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石门镇)人。

中国现代漫画家、翻译家、文学家、音乐教育家。

丰子恺博学多能,著译甚丰,在漫画、文学、美术理论、音乐理论、翻译、书法及艺术教育诸方面有突出成就。

尤以富有朴素、细腻、深沉和哲学味的散文和漫画著称,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

董秋斯原名董绍明,笔名秋斯、求思等。

河北静海人。

三十年代初,出版与蔡泳裳合译的苏联小说《士敏士》。

抗战期间,译出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

译著有《先知》(散文诗集)叙利亚凯罗.纪伯伦著,1931,新月、《印度童话集》印度穆.拉.安纳德著,1955,中青、《吉檀迦利》(诗集)印度泰戈尔著...。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

著名文学家、学者。

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

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

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与翻译家。

从20年代到80年代,他以优美的文字翻译了俄、法、英、美、日、德、意、匈牙利、波兰等国作家作品。

他的作品曾先后被译成日、苏、英、法、德、匈牙利、波兰、捷、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瑞典等国文字。

译著有《面包略取》(克鲁泡特金著)(1927)、译文集《父与子》(屠格涅夫著)(1943)、屠格涅夫的《处女地》(1944)、《快乐王子集》(王尔德著)(1948)、高尔基的《回忆托尔斯泰》(1950)、高尔基的《回忆布罗克》(1950)…戴望舒浙江抗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6年发表魏尔伦的诗。

翻译书目:《少女之誓》(小说)法国沙多勃易盎著,1928,开明;《鹅妈妈的故事》(童话)法国沙.贝洛尔著,1928,开明;《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与赵景深、黎锦明合译,l928,亚细亚;《天女玉丽》法国保尔.穆杭著,1929、尚志;《爱经》古罗马古沃维提乌思著,1929,水沫;《屋卡珊和尼各莱特》(法国古弹调)1929,光华;《唯物史观的文学论》法国伊可维支著,1930,水沫;《一周间》苏联里别进斯基著,与苏汉合译,1930,水沫;《麦克倍斯》(话剧)英国莎士比亚著,1930,金马;《青色鸟》法国陀尔诺夫人著,1933,开明;《法兰西现代短篇集》(选译)1934,天马;《高龙芭》(中篇小说)法国梅里美著,1925、中华书局;《意大利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商务;《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他本人对翻译理论也有独道的见解,提出化境说。

杨绛原名杨季康,作家、评论家、翻译家。

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季羡林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

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是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戴望舒浙江抗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6年发表魏尔伦的诗。

翻译书目:《少女之誓》(小说)法国沙多勃易盎著,1928,开明;《鹅妈妈的故事》(童话)法国沙.贝洛尔著,1928,开明;《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与赵景深、黎锦明合译,l928,亚细亚;《天女玉丽》法国保尔.穆杭著,1929、尚志;《爱经》古罗马古沃维提乌思著,1929,水沫;《屋卡珊和尼各莱特》(法国古弹调)1929,光华;《唯物史观的文学论》法国伊可维支著,1930,水沫;《一周间》苏联里别进斯基著,与苏汉合译,1930,水沫;《麦克倍斯》(话剧)英国莎士比亚著,1930,金马;《青色鸟》法国陀尔诺夫人著,1933,开明;《法兰西现代短篇集》(选译)1934,天马;《高龙芭》(中篇小说)法国梅里美著,1925、中华书局;《意大利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商务;《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孙大雨原名铭传,笔名子潜。

浙江诸暨人。

对美国文学的中译和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有卓著的成绩。

译著有(意大利)契利尼《自传》,(英)罗伯特·勃朗宁《安特利亚·特尔沙多》,弥尔顿《欢愉》,莎士比亚的《黎琊王》、《威尼斯商人》、《奥赛罗》、《哈姆雷特》、《麦克白斯》;用英文古韵文译了屈原的《离骚》及宋玉、潘岳、刘伶、陶潜、韩愈、苏轼的诗歌和散文。

傅雷字恕安,号怒庵,上海南汇人。

文学翻译家。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

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

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弥盖郎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傅雷家书》(1981)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

六十年代“文革初期”,因受政治迫害,夫妇二人不堪凌辱而自杀身亡。

田德望河北顺平县人,我国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

他翻译的瑞士作家凯勒的作品《乡村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小说堪称德语文学翻译作品中的范本。

田德望毕生研究但丁,是国内最著名的但丁研究专家。

1986年退休以后,他集中精力翻译但丁的《神曲》,并在临终前几个星期完成了《神曲》的最后一部《天国篇》的定稿,历时十八年译出了但丁用15年写成的《神曲》,堪称但丁的知音。

田德望翻译的《神曲》不仅是一部真正做到“信、达、雅”的杰出中文译本,而且也是一部有独到见解的高水平的学术专著。

正因为此,田德望翻译的《神曲》不仅获得了我国的“彩虹”翻译奖,而且获得了意大利文学遗产部的国家翻译奖。

为了表彰他在但丁研究中的杰出成就,意大利总统于1999年接见了田德望,并授予他意大利“总统一级骑士勋章”。

2000年10月6日病逝于北京。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他本人对翻译理论也有独道的见解,提出化境说。

杨绛原名杨季康,作家、评论家、翻译家。

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季羡林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

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是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杨宪益著名翻译家。

1940年与英国姑娘戴乃迭订婚后,同返中国。

1952年,到北京外文出版社工作,从事翻译工作几十年,与夫人共同翻译了《红楼梦》、《儒林外史》、《鲁迅选集》、《离骚》、《九歌》、《招魂》、《宋元话本选》、《唐宋诗歌散文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等中国古今名著100多种,很多已被公认为翻译作品的经典。

杨宪益、戴乃迭共同支撑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近五十年,自1951年创刊以来,这份刊物一度是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的惟一窗口。

其妻戴乃迭(1919—1999),原名Gladys B.Tayler, 婚后更名为Gladys Yang,生于北京一个英国传教士家庭。

七岁时返回英国,在教会中学接受教育。

1937年考入牛津大学,最初学习法语语言文学,后转攻中国语言文学,是牛津大学首位中文学士。

自40年代起定居中国,1999年11月18日于北京逝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