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教学设计
心理辅导课《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教案设计

心理辅导课《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一、辅导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到与父母之间发生摩擦、磕碰甚至被误解、被冤枉都是客观存在的,学会用有益的方式去宣泄情绪。
2.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有效的沟通方式,学会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的摩擦。
3.指导学生学习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努力调节被父母误解或冤枉的情绪,增进对亲情的感悟,促进亲子关系发展。
4.训练学生提高理解他人的能力。
二、辅导对象:七年级学生三、辅导方法:讨论、案例剖析、角色扮演四、设计思路:初中生是整个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敏感期和关键期。
7 年级学生大多刚刚进入青春发育期,随着身心的快速发展变化开始有越来越强的自我意识,在生活中表现为对父母的依赖性逐渐减少,急于摆脱父母的监督和保护;同时孩子对父母的情感表露和私密表露也逐渐减少,对父母的单向权威表现出敏感性。
而此阶段的父母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不仅事业和家庭需要付出精力,同时还要照看长辈和子女,对人生的看法也正趋于成熟,很多家长为了保护孩子少受挫折,会不断的提醒和纠正孩子的行为,由此产生了各种亲子问题。
当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孩子往往会采取顶撞或是回避的处理方式;如果受到父母冤枉孩子的情绪更可能会失控,有的可能表现出和父母进行争执,吵架、矛盾升级;有的内向的孩子可能把自己受冤枉的情绪藏在内心的深处,在平时性格上表现出郁郁寡欢,会造成一些心理的伤害。
针对以上特点,本节课的辅导设计以热身游戏“抓手指”引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想抓和想躲的情况,展示生活中孩子对父母的诸多抱怨,以失去父母的孩子的经历来对比自己的生活,以视觉冲突的方式唤起亲子依恋感和对父母感恩、亲近的内驱力。
引导学生分析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唠叨体会唠叨也是一种爱,包含着父母的一片苦心;组织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沟通经历,进行同伴互助学习,让大部分的孩子了解到青春期和父母发生冲突甚至被冤枉委屈是普遍存在的,如果孩子和父母之间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反馈,了解产生冤枉的原委,通过双方之间的一些澄清,就可以妥善解决问题。
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妈妈你到底还爱不爱我乖巧女儿进入青春期后变得叛逆,贤惠的母亲进入更年期后变得暴躁。
读初中的晓晓和妈妈林女士就像两只互相取暖的刺猬:几天不见就互相牵挂,电话里说个不停;相处在一起两人又仿佛是对冤家,互相抱怨对方不理解自己,常常为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吵个不停,或是怄气两三天不说话。
林女士也不清楚和女儿的关系怎么好一会歹一会,晓晓不在家的时候她非常惦记,每天早晚都要打几个电话问问晓晓的生活、学习情况,话语里满是关切。
可是晓晓在家的时候,林女士对晓晓又很头痛,周末在家从不好好复习功课,总是在QQ上或者电话中神聊,开口闭口讨论学校哪个男生帅、哪个演员长得漂亮还会打扮……林女士每次想心平气和和晓晓讲话,可是话还没出口,晓晓早已捂着耳朵跑开了,林女士于是气上加气,少不了对晓晓又是一番埋怨和批评,脾气也越发变得暴躁。
有时刚发完脾气,她自己也被自己刚才的举动和话语吓一跳:“我这是怎么了明明是要关心女儿的,怎么变成责怪她了呢?”晓晓觉得素来温柔的妈妈,如今变得脾气暴躁,经常乱发火,对她这也不满意,对那也有看法。
她觉得妈妈总是用挑剔的目光看她,从发型、衣着、说话的口气、站立的姿势,到她交往的朋友……她不理解,自己难道是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妈妈怎么管得这么多?每次和妈妈吵架,晓晓总一遍遍地问自己:“妈妈是否还爱我?”可是刚回到学校没两天,晓晓又想起妈妈的好来,并对妈妈充满了依赖。
反复叮咛造就的早恋高二女生敏敏因为长得漂亮被同学戏称为“班花”,但是班花也有天敌,她最怕学习英语了,英一向母亲都是无私无声,含蓄静默而不张扬,包容我们所有的缺点,对儿女细心呵护,充满深情厚爱却不计回报!可是当青春在我们的脸上绽放,你突然发现母亲霜染的两鬓、眼角的皱纹,还有整日的唠叨、多疑的性格、古怪的脾气……母亲这是怎么了?更年期让母亲和儿女措不及防。
当五月的鲜花盛开,青年节暨母亲节,我们刊出这篇文章,给正处更年期的母亲送去一份祝福,祝她们幸福安康;也让青春期的孩子,多一份自我约束,多体谅关心一下母亲,让我们和她和平度过这个非常时期。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教案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教案青春期撞上更年期XXXXXX一、设计理念青少年期的亲子冲突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早在上世纪,美国心理学家XXX就把青少年期称为“疾风暴雨”期,预示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充满着激烈的冲突和矛盾。
他和XXX都将青少年时期的亲子冲突看作是青少年发展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产物,是个体发展中的一个正常过程,它反映了青少年寻求独立自主、向有别于父母的方向发展的倾向。
一般而言,低水平的亲子冲突,有利于青少年同一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并且同样会提供给孩子一个关于如何处理同他人关系的模式,提高青少年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控制情绪的能力。
然而,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也不容忽视。
研究发现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犯罪、吸毒、性行为、研究成绩差等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
因此,减少青少年期的亲子冲突就成为心理学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初中学生处在心理断乳期,与父母对立冲突是独立的标志。
但他们缺乏独立的策略。
因而,他们就像被父母拴住的风筝一样,激烈抗争。
初中生与父母冲突后,有些甚至可以半年不与父母说话。
而恰好大多数父母在孩子芳华期的阶段,开始迎接本身更年期的到来。
当芳华期撞上更年期,孩子的反叛行为让父母不得不更加严加牵制,却常常束手无策;与此同时,孩子更加愤怒于父母的不理解。
父母与孩子之间常常出现“不满——冲突——冷战”如许的应对模式。
针对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这样一种常见的模式,本节课通过游戏辅导、故事分享、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辩论赛、小组分享、活动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领悟和加强与父母的积极有效地沟通,从而更好地避免和减少亲子冲突的发生。
二、活动目的:通过本节课,让孩子领悟到,亲子冲突源于自己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价值观,不完全认同父母的价值观。
而缓解亲子冲突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积极有效的沟通;二是自己有成熟的行为表现。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领会到亲子冲突源于自己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不完全认同父母的价值观。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 教学讲课比赛《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如爱 重何唠 学向叨 习父==想 盼母关成表心才达爱 信爱任发才火能=太放关手切:
问忙要题工外二作出=或为晚家归庭
先征求父母意见;
烦恼、愿望
有麻烦及时求助;
问题三 做和好父时母间聊管天理的话题
让父母别管我 问题四
电视剧《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主题曲 《说 出》
童年的我喜欢骑在你的肩 一日三餐被她安排得很周全 如今岁月写在爸爸脸上面 妈妈为一件事唠叨我千遍万遍 对你们的爱啊 却未曾退减……
情景剧:都是一句话
搭建沟通桥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
有效沟通有技巧
第三点: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
• 目视对方 • 身体微微向前倾 • 必要的回应 • 少打断,多倾听 • 坦诚认错
搭建沟通之桥——行动篇
从小事做起:
积极面对:
主生动日承时担感务谢问;父题一
选母择等合适的时间, 聊聊“校改园造趣”事父、母
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学习和生命中最有缘的两个人沟通,达成和解
本课框架
A B
正视亲子冲突 ——沟通很重要
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
C
搭建沟通桥梁
搭建沟通之桥——思想篇
搭建沟通桥梁——态度篇
第一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信亲子之爱
搭建沟通桥梁——态度篇
第二点:接纳父母也会犯错
搭建沟通桥梁——行动篇
情景剧:一话两说
搭建沟通桥梁——行动篇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一、青春期是指一个人正处于一种活泼的年代,是一种朝气蓬勃的象征。
它是与人的生理以及心理有默契的关系的。
而更年期则是指一个人正在迈向年老或者我们所说的老年时期,这个时候的人将会处于一种极其紧张、烦躁以及带有一种很微妙色彩的烦恼当中,而当他(她)自身不能排除这种烦恼的时候,便会向周围的人寻求帮助,但这种帮助在我们看来就是所谓的发泄,也就是发脾气。
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毕竟无论谁总有这一天的时候,这种时候的人正需要我们的关怀与帮助。
而当青春期与更年期碰在一起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可以选择退让,毕竟“人老了”这种感觉并不好受。
因此,在此我呼吁大家善待老人,让这些心理孤独的老人享受到家的温暖。
二、青春期是反叛期,而更年期则是最唠叨的时期,这样一碰撞自然矛盾重重,青春期开始证明你已经是成年人了,也就更懂事理,更年期的人则开始衰老,可以说是病态的象征,你是正常人能和病人计较吗?如果和病人计较那么你也是病人了,父亲养育你不容易别计较了。
你小时候不论多么淘气父亲总是让好了你不是吗?你就当他是孩子吧。
三、青春期是青少年生理发育上的突变期,个体的生理发育迅猛,在一系列生理变化的推动下,个体的心理也进入一个飞速发展和变化的时期,其中尤以智力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以及情感的丰富和矛盾为特征。
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暴风骤雨”期。
智力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使青少年独立意识空前高涨,希望摆脱控制,要求自己做主。
而性意识的觉醒和矛盾的情感体验,会让家长往往一时无法适应,本能地加强对孩子的控制,于是就是产生亲子间的冲突。
更麻烦的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时,父母往往也进入更年期。
现代人往往是晚婚晚育,更易造成青春期遇上更年期的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父母是拥有相当家庭权威感的,遭到孩子的挑战自然不甘。
尤其现在独生子女的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往往过于宠爱,使孩子养成了坏脾气,到了青春期更是失控。
而时代的快速发展,令两代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差距拉得更大,无法相互认同,这也使亲子之间更容易起冲突。
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作者:廖夏俊王鑫烨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年第16期〔关键词〕青春期;亲子冲突;沟通;换位思考;心理剧一、设计理念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自主意识和自尊心均变强,不再被动地听从父母的教诲和安排,在与父母的交往过程中会产生逆反心理。
而更年期则是父母最唠叨的时期,他们不仅要应对工作压力,还要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往往苦口婆心,沟通的形式有时相对简单、粗暴,收效甚微。
这样的碰撞自然会导致父母与孩子矛盾重重。
成绩往往是导致亲子冲突的重要导火索,亲子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使得双方矛盾升级,加之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多变,行为容易冲动,家长很难与其讲道理。
本剧通过展现“成绩”引发的亲子矛盾,呈现当前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的沟通困境和问题,通过心理辅导和心理课的形式,让青春期的孩子心中的烦恼和情绪能够得到倾诉和宣泄,让父母和孩子在面对面的沟通中感悟“换位思考”能够有效地化解彼此的冲突和矛盾:在沟通时孩子能够体谅父母,而父母能够理解与尊重孩子,冲突就会顺利地得到解决。
二、辅导目标1.帮助学生宣泄亲子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和烦恼。
2.让父母明白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理解与尊重,同时让孩子学会体谅父母。
3.让父母与孩子学会运用“换位思考”的沟通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
三、剧本内容人物:王东(男)、张玥(男)、魏华(男)、朱明(男)、小丽(女)、小丽妈(女)、心理教师(女)、王东爸(男)、张玥妈(女)。
第一幕最近比较烦时间:放学之后地点:教室场景:王东、张玥、魏华和朱明在教室打扫卫生,王东边打扫边叹气,这时魏华拿着扫把走到他面前。
魏华:王东,你怎么唉声叹气啊?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我们开心一下?王东:我都烦死了,你还在这儿幸灾乐祸,你还有没有人性啊?张玥:王东,你这是怎么了?这几天你一直愁眉苦脸的。
朱明:说出来让我们给你想想办法。
王东:大家请听我唱来——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总觉得爸妈最近有一些唠叨,我想我还是不习惯,从万千宠爱到愁眉苦脸;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音乐与隔壁女孩都与我无关,英语、物理我拼命地追赶,我只想和父母吃顿欢喜的晚餐……张玥:唉,同是天涯沦落人啊!朱明:我们的小月月也遇到麻烦了?张玥:昨天成绩单发下来了,我发现自己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把它放在桌面上,等着妈妈的表扬。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教案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西南二中冯洁一、设计理念青少年期的亲子冲突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早在上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就把青少年期称为“疾风暴雨”期,预示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充满着激烈的冲突和矛盾。
他和弗洛伊德都将青少年时期的亲子冲突看作是青少年发展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产物,是个体发展中的一个正常过程,它反映了青少年寻求独立自主、向有别于父母的方向发展的倾向。
一般而言,低水平的亲子冲突,有利于青少年同一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并且同样会提供给孩子一个关于如何处理同他人关系的模式,提高青少年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控制情绪的能力。
然而,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也不容忽视。
研究发现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犯罪、吸毒、性行为、学习成绩差等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
因此,减少青少年期的亲子冲突就成为心理学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初中学生处在心理断乳期,与父母对立冲突是独立的标志。
但他们缺乏独立的策略。
因而,他们就像被父母拴住的风筝一样,激烈抗争。
初中生与父母冲突后,有些甚至可以半年不与父母说话。
而恰好大多数父母在孩子青春期的阶段,开始迎接本身更年期的到来。
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孩子的叛逆行为让父母不得不更加严加管制,却常常束手无策;与此同时,孩子更加恼怒于父母的不理解。
父母与孩子之间常常出现“不满——冲突——冷战”这样的应对模式。
针对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这样一种常见的模式,本节课通过游戏辅导、故事分享、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辩论赛、小组分享、活动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领悟和加强与父母的积极有效地沟通,从而更好地避免和减少亲子冲突的发生。
二、活动目的:通过本节课,让孩子领悟到,亲子冲突源于自己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价值观,不完全认同父母的价值观。
而缓解亲子冲突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积极有效的沟通;二是自己有成熟的行为表现。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领悟到亲子冲突源于自己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不完全认同父母的价值观。
2.过程与方法目标:缓解亲子冲突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积极有效的沟通;二是自己有成熟的行为表现。
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转)

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转)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转载)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这是一个老话题,但在新的环境下,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
90后中学生的独特个性,网络社交的兴起,家长工作压力的增加等,都将给这一特殊时期的家庭生活带来新的挑战。
青春期与更年期都是生命过程中充满剧烈情绪波动的阶段,是心理危机的高发期。
很多家庭矛盾会在这一阶段集中地展现出来,甚至很多家庭悲剧就发生在这一敏感时期。
那么,“两期”如何顺利度过,解决这“多事之春”与“多事之秋”的冲突,让“遭遇”变成“机遇”呢?现在我们将您一起聊聊青春期与更年期的那些事儿。
知识殿堂:青春期与更年期青春期年龄:一般指人在十三四岁到十七八岁这个阶段,心理学上又称青年初期,主要表现于中学阶段。
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是人的个体的性机能从还没有成熟到成熟的阶段,主要是以生理上的性成熟为标准而划分出来的一个阶段。
心理特点: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因为身体迅速发育而强烈要求独立,又因为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而保持儿童似的依赖性。
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是逆反心理(青春期心理断乳)。
他们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通过反复尝试、碰撞、回视,慢慢走向成熟。
更年期年龄:女性一般在45~55岁;男性一般在50~60岁。
生理特点:以女性为例,指卵巢功能从旺盛逐渐衰退到完全消失的一个过渡时期,包括绝经期和绝经后的一段时间。
心理特点: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注意力不集中,办事缺乏信心,工作能力、记忆力与应变力均减弱,处理事情优柔寡断,陷于悲伤、焦虑、猜疑、偏执、烦恼状态中,自觉体力不支,容易烦躁。
“两期”碰撞,针锋相对在大多数中国家庭中,当孩子年龄进入青春期(初、高中)的时候,一般也是家长年龄逐渐进入更年期的时候。
青春期碰上更年期,几乎是个必然。
在这个阶段,孩子朝气蓬勃,青春阳光,而父母则是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巨大;在这个阶段,孩子带着儿童般的依赖心理却又极具独立意识,处处表现出逆反心理,但在父母眼里恐怕“心理尚未断奶”或者“乳臭未干”;在这个阶段,父母因年龄渐渐老去,信心不足,能力下降,却还要硬撑,焦虑、偏执和无端烦恼又必然引来孩子的反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第二个小锦囊(换位思考)
看完第一个小锦囊后,刘星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他打开了第二个小锦囊,发现里面是爸爸为他画的一幅画。
教师播放《家有儿女之险些成名》的截图片段:刘星气愤难耐,在小区楼下画画妈妈平时对待自己的三幅画:妈妈打我,把我逐出家门,揪着耳朵把我拽回来。爸爸看后,觉得这三幅话可以起名叫更年期妈妈,但是这还缺少了一幅,随后爸爸画下最后一幅画:妈妈照着镜子,使劲拍自己的屁股。刘星看后疑惑不解:“这是什么意思”。
运用QQ影音截取了《家有儿女》的发学生的参与性。
该视频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更年期的父母与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
青
春
再
续
师:视频中妈妈和刘星发生了争吵,刘星夺门而出,爸爸紧随其后,跟了出去。为了让刘星修复与妈妈之前的关系,爸爸送给了刘星四个小锦囊。
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使用说明
暖
身
活
动
小活动:指尖对对碰
师: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指尖对对碰”,邀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来与老师一起来完成,其他同学按照老师的步骤一起来完成。
首先,请大家伸出双手,中指向下弯曲贴掌心并靠在一起,接着大拇指并靠在一起,食指并靠在一起,无名指并靠在一起,小拇指并靠在一起,下面我们再以此做放松运动,但是一次只允许分开一对手指,别的四对手指仍靠在一起。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学生了解“更年期”父母和“青春期”孩子的特点
2、通过活动与体验,学生初步掌握调节亲子冲突的方法(重点)
3、学生自觉树立起感恩父母、换位思考和真诚沟通的意识,并积极付诸行动(难点)
二、教学环境选择
□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摘要
学科
心理健康
学段
年级
八年级
单元
亲子辅导
教材版本
自编教材
课程名称
《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一、学习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存在着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师:视频中刘星画了三幅画,分别描写了怎么样的场景?
表达了刘星怎么样的情绪?
爸爸这幅画的是什么意思?
爸爸想要告诉刘星什么道理?
预设学生回答:妈妈打在刘星身上,其实自己也很伤心难过,就像打在自己身上一样,非常自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所以爸爸想通过这幅画告诉刘星,要站在父母的角度,多想想他们的感受,学会换位思考。下面我们就用爸爸传达的精神帮刘星解决一下实际问题。
师:生活中哪些人之间的关系也像这两个手指一样,关系非常的紧密?
通过多媒体呈现活动的说明,示范正确活动的照片
青
春
剧
场
1、话题引入
师:今天我们就选取其中一对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与大家一起分享今天上课的主题《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首先来看老师为大家带来的一段视频,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电视剧《家有儿女》的片段,在《家有儿女》中最让父母头疼的孩子是谁?
生:刘星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刘星与妈妈之前发生了什么事。
2、青春剧场
教师播放《家有儿女之险些成名》中的片段,故事梗概为刘星洗完澡后问妈妈要画板,妈妈询问他写作业了吗?谁知刘星回答说一会再写,十分钟就写完。妈妈不同意刘星画画,要他去写作业做正事。但刘星觉得画画也是正事,随后与妈妈发生了口角,朝着妈妈喊:更年期。正当妈妈要教训刘星的时刻,爸爸恰好此时提着放在门口的画板推门进来,刘星拿过画板夺门而出了,爸爸紧随其后,跟了出去,留下妈妈嘴里嘟囔:青春期。
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依次提问:
(1)片段中的刘星与妈妈发生了什么事?
(2)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容易与父母观念不同?(学习、交友、消费、休闲娱乐、生活习惯、其他)
(3)视频中刘星称呼妈妈为更年期妈妈,更年期的父母有什么特点?
(4)视频中妈妈称呼刘星为青春期孩子,青春期的孩子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更年期的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存在着许多的不同,他们碰到一起,就像火星撞地球,许多问题会接踵而至。
刘星的观点:我喜欢画画,那是我的爱好,作业可以迟点做,学习成绩不好关系不大
刘星的观点:白天学习已经很累了,晚上玩电脑是放松
请学生站在父母的角度,想想他们的想法和心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这些问题,刘星还可以怎么做,从而减少与父母的冲突。
1、第一个小锦囊(学会感恩)
刘星打开第一个小锦囊,发现里面是一个小故事《幸福的馄饨》(见附件)
教师播放小故事的录音后,请学生思考:爸爸送给刘星这个小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爸爸是希望刘星除了关注与妈妈的差异和冲突外,更希望刘星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发现妈妈曾经为他的付出。
师:刘星当时若有所思,想起了妈妈曾经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假如你是刘星,你会想起你爸妈曾经为你做的哪些事情?请在课堂活动表的第一格中记录下来。
2.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许多学生都无法避免“青春期风暴”的来袭,其特点表现为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心理断乳的萌芽,逆反心理的产生等。其典型表现之一就是与父母的冲突增多,不愿与父母分享心事。另外,90后的独生子女更自我,更具反抗心理,更张扬个性,这些在父母眼中又是格格不入的,但同时他们内心又是孤独的,渴望理解被接受,所以对于可以说最亲的亲人——父母,他们的情感是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