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语文教案
《周处》教学教案

《周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周处》。
(2)理解《周处》的故事内容,把握周处的人物形象。
(3)分析周处改过自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周处》。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勇于改正,做一个有品德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周处》的故事内容。
(2)分析周处的人物形象及其品质。
2. 教学难点:(1)周处改过自新的过程及其心理变化。
(2)如何培养学生勇于改正错误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周处》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1.2 学生齐读《周处》全文,感受作品韵味。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分析《周处》的故事情节,理解周处的人物形象。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周处的优点和缺点。
3. 合作探讨3.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周处改过自新的过程。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品析欣赏4.1 学生欣赏《周处》中的精彩片段,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2 学生分享欣赏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5. 情感体验5.1 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思考如何做一个有品德的人。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周处》。
2. 写一篇关于周处改过自新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和困惑,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周处》的情况。
2. 学生对《周处》故事内容的理解和周处人物形象的把握。
3. 学生对周处改过自新过程的分析及其心理变化的把握。
《周处》教案(通用3篇)

《周处》教案(通用3篇)《周处》教案(通用3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周处》教案(通用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处》教案1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全面了解人物,领悟中心意思。
2、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辩证地分析周处形象,学习他知错能改、勇于自新的品格。
【文学知识】1、刘义庆,南北朝宋文学家。
2、《世说新语》是我国著名的笔记小说之一,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载了汉魏至东晋的遗闻佚事。
3、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早期形式,有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之分。
志怪小说的名著有《搜神记》《拾遗记》,以及清代的《聊斋志异》。
【正音正字】(或)说shuì 蹉跎cuōtuó 朝zhāo 彰zhāng【积累词语】重点掌握:并尤冀俱竟始具蹉跎朝闻夕死令名彰【朗读课文】【课文简介】本文写晋人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
故事按矛盾的产生、发展、解决三个阶段展开情节。
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㈠“周处少年时,而处尤剧”,周处为害乡里,与蛟虎并为“三害”。
㈡“或说处杀虎斩蛟,有自改意”,写周处杀虎斩蛟后,才知“为人情所患”。
㈢“乃入吴寻二陆,终为忠臣”,写周处知错改过,走访名人,自新成功。
周处的形象是鲜明生动的,从“为乡里所患”到“终为忠臣”,前后判若两人。
但他的思想转变却不是突然的,有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
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处理,而是先让事实说话,写事实促使周处思想转变。
如乡里人对他的态度,使他觉悟到“为人情所患”,促使他“有自改意”;接着写他“入吴寻二陆”,陆云开导他学习古人“朝闻夕死”的精神,使他从信心不足到消除疑虑,虚心接受教诲,直至成功,一步一步地完成改恶从善的过程。
《周处》一文,篇幅虽短,但作者精于谋篇布局,写来处处充满矛盾冲突,其中有周处为乡里所憎恶的情况,有周处杀虎击蛟的恶斗场面,有乡里庆贺周处之死的景象,有“改励”时复杂的心理矛盾。
《周处》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周处》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周处》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运用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方法,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改过、树立正确人生观念的品质,认识到改正错误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掌握。
2. 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 对故事中人物心理和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兴趣,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勇敢的人?”(2)引导学生思考勇敢与改正错误的关系。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布置思考题,如:“周处为什么会被人们称为勇敢的人?”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强调改正错误的重要性。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2)邀请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5. 实践活动:(1)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情感。
6. 总结与反思:(1)回顾课堂内容,总结故事的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勇于改正错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五、课后作业:2.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勇敢和改正错误的故事,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3. 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共同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关注文章的质量、观点的明确性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3. 家长反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结合家长的意见,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周处》教学教案

《周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周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了解周处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述,推理和判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尊重。
(2)引导学生从周处的故事中汲取道德教育的启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周处的故事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启示。
三、教学难点1. 对课文情节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 推理和判断人物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3. 将课文中的道德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周处》的文本材料。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周处的时代背景。
(2)简要介绍周处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学生通过课文,了解周处的生平事迹和主要经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从周处的故事中汲取道德教育的启示。
4. 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并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周处的故事。
(2)让学生选择一个生字词,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利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周处的故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增强理解和应用能力。
周处的教学教案范文

周处的教学教案范文第一章:周处简介1.1 导入:提问学生对周处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周处的形象和特点。
1.2 讲解:介绍周处的时代背景,阐述周处的身份和地位。
1.3 案例分析:分析《世说新语》中关于周处的记载,解读周处的言行举止。
1.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周处的优点和不足,总结周处的形象特点。
第二章:周处的家庭教育2.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周处的家庭教育背景,思考家庭教育对周处的影响。
2.2 讲解:分析史书中关于周处父母的记载,阐述周处家庭教育的特点。
2.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周处家庭教育对他的性格和行为的影响。
2.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周处家庭教育的利弊,总结家庭教育对周处成长的作用。
第三章:周处的政治生涯3.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周处的政治生涯,思考政治环境对周处的影响。
3.2 讲解:介绍东晋的政治背景,阐述周处在政治生涯中的表现。
3.3 案例分析:分析周处在政治生涯中的重要事件,解读其政治智慧。
3.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周处在政治生涯中的成就和不足,总结其政治生涯的特点。
第四章:周处的文化成就4.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周处的文学成就,思考文化环境对周处的影响。
4.2 讲解:介绍东晋的文学背景,阐述周处在文学领域的贡献。
4.3 案例分析:分析周处的文学作品,解读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4.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周处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总结其文化成就的特点。
第五章:周处的形象传承5.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周处的形象传承,思考历史传承对周处形象的影响。
5.2 讲解:介绍史书和文学作品中对周处的记载和评价,阐述周处形象的形成过程。
5.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对周处形象的塑造,解读其形象传承的意义。
5.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周处形象在历史上的演变,总结其形象传承的特点。
第六章:周处的道德品质6.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周处的道德品质,思考道德品质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言文周处教案范文

文言文《周处》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周处》全文。
能够解释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能够分析并评价周处的人物形象。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会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周处》全文的理解与背诵。
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解释。
2.2 教学难点文中一些难懂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对周处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周处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周处为何会成为后人传颂的英雄。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意。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讨论。
3.3 讲解与讨论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分析周处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评价其优点和不足。
3.4 应用拓展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周处精神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扬周处的精神。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背诵课文《周处》。
4.2 完成练习题:解释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4.3 写一篇短文,分析周处的人物形象,并谈谈自己对其精神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周处》这篇文言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通过对周处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言文中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6.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要求熟练并能正确地背诵。
《周处》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周处》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周处》的基本内容,了解周处的生平事迹。
(2)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3)能够运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周处的事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敢于面对错误,勇于改正的精神。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周处》的朗读与背诵。
(2)周处生平事迹的理解与掌握。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的理解与运用。
(2)周处精神品质的深入理解。
1. 导入新课:(1)简介周处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周处的事迹。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周处的品质。
4. 讲解分析:(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2)分析周处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学习。
5. 实践运用:(1)让学生进行文言文对话练习。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速度等。
3. 心得体会:评价学生对周处事迹的理解程度和感悟深度。
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习文言文的环境。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对比分析:将《周处》与其他相关故事进行对比,突出周处的特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速度等。
3.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周处》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周处》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周处》的故事情节,理解周处的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品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让学生体验周处的心路历程。
(3)结合生活实际,学会迁移运用,提升自身品德修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改过自新,追求真善美。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周处》的故事情节,理解周处的人物形象。
2. 学会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品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
2. 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周处》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角色扮演道具4. 情景模拟素材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周处》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引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周处的人物形象及其变化。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评价。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
(2)教师点评表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角色。
5. 情景模拟:(1)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情景。
(2)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体验周处的心路历程。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改过自新。
7. 作业布置:(1)请学生复述《周处》的故事情节。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所传达道德观念的理解。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处语文教案
周处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周处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周处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
2、体会文章详略得当、叙事简练、说理深刻的特点。
3、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用现代汉语改写课文的能力。
三、情意目标:
学习勇于改过自新的精神。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
本文通过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终于成为国家有用之材的故事,说明犯了错误的人,只要能勇于改正,弃恶从善,同样可以成为有用的人。
二、思路结构
文章以时间为序,记叙了“为害乡里”“斩虎击蛟”“改过自新”三个情节,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年少时……而处尤剧。
”略写年少为乡里所患的原因。
第二层,“或说处杀虎斩蚊……有自改意。
”详写为乡里力除两害,却不得乡里称颂,猛醒。
第三层,“乃入吴寻二陆……处遂改励。
”详写在陆云的教诲和鼓励下立志改过自新。
三、写作特点
1、刻画人物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凶强侠气”,从正面描写凶猛强悍和好斗的性格,“为乡里所患”则从侧面写他对乡里的危害。
把列入“三横”,用山中之虎、水中之蛟侧面烘托暴犯百
姓之凶强。
2、文章裁剪得体、详略得当。
本文裁剪得体、详略得当,使全文重点突出,疏密有致,结构紧凑。
开头略写为害乡里的情况,为下文作铺垫。
写同陆云的谈话,说明改过自新的思想基础,属详写。
结局部分写改过自新的经过,由于此处主题已经点明,加之前面的内容已从思想上提供了基础,故写作时一笔带过,给人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从局部看,杀虎斩蛟的过程写得也是一略一详,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张弛自然。
3。
叙事语言简练。
全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简练,“具以情告”四字把对陆云所叙述的义兴人如何恨他的情况,全部概括进去;“欲自修改”,表达了的悔改之意;最后两句写悔改的.结果,语言极为简练。
四、组织课堂教学建议
教学《》可按照设悬念——通文意——学写法——谈感悟四大步进行。
设悬念:即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开头交代“为乡里所患”、“义兴人谓之三横,而处尤剧”是怎么回事?带着这样的问题读课文,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文意: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掌握有关文言词语,熟悉文章记叙的人物或事件,准确翻译课文。
学写法:本文在写法上叙事与议论相结合。
如:文章在叙事的同时,借陆云的话发表议论:“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焉?”另外还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法。
谈感悟:本文写“为乡里所患……终为忠臣孝子”的发展过程,其中蕴含的道理对学生有一定的启迪教育作用,启发学生谈学习感悟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认识生活的真谛。
周处语文教案2
教学目的:
1、了解《世说新语》一书的主要内容及作者。
2、借助注释、工具书,通过默读、朗读、翻译等方法把握课文内容。
3、学习周处能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
(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介绍作品,导入新课(目标1)(4分钟)
在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史上,有一部重要的作品,叫《世说新语》,作者是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
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一些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雏形。
周处是普朝人,据《晋书·周处传》记载:周处仕晋为御史中丞时,凡所纠察弹劾的人,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避讳。
氏人齐万年造反,朝臣恨周处强直,建议朝廷派周处出战。
有人知其有去无还,劝他以母亲年老为由,不去出战。
周处说:忠孝之道,安得两全?后来孤军深入,斩敌甚多,弦绝矢尽,临危不退,遂壮烈牺牲。
死后追赠平西将军。
这样一个战死沙场的国家栋梁,其少年时期则是另一番模样。
《周处》一文以极富传奇色彩的笔调,记叙了一个勇于改过的少年形象。
三、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提交全班讨论。
(目标2)(36分钟)
1.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凶强侠气、并皆、尤剧、更相庆、磋跎、令名彰、改励
2.揣摩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为乡里所患
终为忠臣孝子
或说处杀虎斩蛟
蛟或浮或沉
始知为人情所患
人患志之不立
3.想一想下面的句子怎样翻译好:
①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
(平原、清河是以为官地称呼陆机、陆云。
具以情告是以请具告的倒置。
)
②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周处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