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 投资发展-你家存量地产不赚钱,就是因为缺了这些根本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家存量地产不赚钱,就是因为缺了这些根本保障!

上周去西安打了个转,与几位资本及商业圈人士聊八卦,发现近期西安的热点话题,当数即将落地小雁塔的太古里项目。如果算上北京的三里屯太古里和颐堤港商场、成都远洋太古里、广州太古汇、上海的兴业太古汇和在建的前滩太古里,这应该是太古地产在内地的第七个综合商业地产项目了。

再查了查其近年的年报数据,从整体租金收入来看,2017年全年112.52亿港元,增长4.45%,2018年全年121.17亿港元,同比增长7.69%。但从内地项目的租金收入来看,2018年增长12%;其中,2019年上半年内地零售物业的租金收入相较2018年同期增长16%,可谓是当之无愧的“现金奶牛”!

从上图可以看到,如此稳定的出租水平,如此强劲的租金增长,在当前增量住宅市场极度波动的大背景下,不啻为众多房企极度渴求的存量市场“现金奶牛”!当然,这背后离不开太古地产的核心资产管理能力。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资产管理的能力提升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国内企业而言,这项工程需要有两大保障,才有可能谈得上提升资管能力,打造存量的“现金奶牛”!这就是当前存量市场极度稀缺的顶层战略规划和底层组织重塑!

顶层的战略保障——五种模式任君选择

首当其冲的就是顶层设计。

尤其是鉴于过往二十余年房地产增量开发业务的高速增长,许多房企在战略上是忽略存量市场的。但今时不同往日,行业内已有不少房企开始前瞻性的布局存量,并将存量业务作为一项战略明确提出。

但对于房企而言,传统熟悉的增量市场,其产销模式属于短期回报,重点关注销售收益即可;而新兴的存量市场,其资管模式注重长短期平衡,收益不仅仅局限于销售性收益,还有经营性收益、资产增值收益,以及资本性收益等,收益形式更为多元,但相应的能力要求及企业门槛也更高。

因此,房企需要慎重思考:增量业务和存量业务两者之间应该如何平衡发展?并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源及能力优劣势,来选择合适的存量业务模式。

纵观海内外的存量业务,从外部资本运作、内部资金储备、项目开发能力,以及运营管理能力维度来评估,可总结为如下五类典型的模式和代表企业。

第一类

典型的由政府主导,国央企积极参与。此类企业由于出身“根红苗正”,一般都具备先天的土地优势(如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资产优势(如政府划拨或历史遗留的优质资产)、资金优势(如多数国央企的融资成本普遍较低)。在面临市场化并轨和专业化竞争下,此类企业多数缺乏底层的运营管理能力,有相对明显的短板。但个中不乏有杰出代表,如华润置地、中粮大悦城等。

第二类

当属众多规模冲刺背景下的民营房企。此类房企,通常有着较强的商业品牌及地产开发销售能力,可以用较低的成本拿下商业与住宅的混合用地,通过快速建设及销售,迅速实现住宅及商业项目的去化,回笼资金并平衡开发成本,能够低成本甚至零成本持有商业资产部分。对其持有的商业资产,也尽量放大估值获取银行抵押贷款,再通过销售回款及抵押贷款来进行新项目的投资开发,形成一种独特的滚动开发模式。这种业务模式,严重依赖现金流;融资渠道窄且成本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尤其是抗政策的风险能力较差,对项目上可售物业(尤其是住宅)的依赖程度很高。一旦政策或市场出现波动,威胁到资金链,只能通过出售重资产来缓解压力。该模式在全球范围内也曾经有出现过,中国的少数企业将此做到了极致,但未来是否仍可持续,有待观察。

第三类

就是开头提到的以太古地产、恒隆地产等为代表的外资或港资企业。此类企业具备很强的商业地产基因,尤其重视产品打磨和商业运营管理。其依靠超强的运营能力,获得稳定且持续增长的运营收益;资金来源主要以自有资金为主(尤其是家族基金),部分企业也会通过发行REITs来补充资金缺口,但比例一般不会太高。由于不需要顾虑资金压力,该类企业一般会采用自建、重资产长期持有、稳定运营的策略,将其打造为家族的“现金奶牛”。

第四类

不得不提到众多的金融及资本机构。此类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充裕且成本低廉的资金。鉴于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中国经济增长却依然强劲,引得资本纷纷进入国内进行不动产资产配置。而且优质的不动产资产既有着不俗的投资收益率,也有着较强的抗风险性能力,对其来说是最优的配置选择之一。但他们的优势并不在运营,基本上不会涉足运营及销售终端;“抓住时机,低买高卖”是这类企业的主流操作手法。

第五类

应该算得上是目前市场上最具活力、最标准的以资管为主导的集建设及运营为一体的商用物业开发企业。此类企业一般都有自身完整的地产开发体系,并且聚焦于商用物业开发项目,自建商用运营团队和资管团队,经过多年积累,人才资源丰富,在资本市场上以公募REITs为主要融资方式,是资本市场的宠儿。从全球来看,最典型的代表企业有新加坡凯德商用、澳大利亚西田集团、美国西蒙地产等。

以上五种战略形态,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灵活匹配选择。

底层的组织保障——资产管理中枢定位

在明确了顶层的战略及业务模式之后,接下来对组织架构的调整与重塑,就成了当务之急。

1、组织重塑

当前有许多企业,还是按照传统的“物管”或“商管”来进行业务定位及组织设计,并以此搭建组织架构及制定岗位权责。事实上,对于“物业管理”、“运营管理”以及“资产管理”,其业务定位直接决定了该组织的核心工作与岗位职责,如下图:

我们可以通俗的理解,越接近于物业的使用属性就越接近物业管理范畴;越接近于物业的投资收益属性就越接近于资产管理范畴。

普通的物业管理,主要是聚焦在物业资产的基础管理和维护上。进阶版的运营管理,则是围绕商业性质,提供一系列使之能够顺利开展经营活动的管理行为,在原有的物业基础维护上,还会参与商业地产项目前期论证、定位、招商、销售等核心环节,这时候已经有了管理前置的概念。

而资产管理,则是在物业管理、商业管理的基础上,覆盖整个资产生命周期,保障资产包中的物业在整个持有期内保值增值。除此之外,高级的资产管理还会强调与房地产金融相对接,兼具投资属性,使房地产成为公众投资者的一种理财工具。最终形成长期、稳定的融资渠道,探讨火热的公募REITs就与之密切相关。

从这个定位来看,该业务需要以资本的视角来对存量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把控,因此对于资产管理部门的定位应该是核心管理中枢,需要赋予更多的话语权,而不是一个附属角色。

我们可以从新加坡凯德商用的组织架构,来进一步理解海外成熟资管企业的组织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