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来普隆片与右佐匹克隆片、阿普唑仑片治疗失眠症的对照研究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扎来普隆治疗慢性失眠的对照研究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扎来普隆治疗慢性失眠的对照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比较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扎来普隆与单独扎来普隆治疗慢性失眠的疗效。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被认为能够改善个体对失眠的认知和行为习惯,而扎来普隆则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治疗失眠。
研究共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最终通过疗效评估得出结论。
结果显示,实验组在缓解失眠症状和改善睡眠质量方面表现更为显著。
这表明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扎来普隆可以更有效地治疗慢性失眠。
这一研究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扎来普隆、慢性失眠、对照研究、疗效评估、临床意义、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慢性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问题,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约有30%的人口患有失眠问题,而其中有10%至15%的人属于慢性失眠。
慢性失眠不仅会导致白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还会增加患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风险。
传统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但长期使用药物可能会导致依赖和药物耐受性,同时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寻找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变得迫切而重要。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方法,已被证实在治疗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扎来普隆是一种新型镇静药,具有改善睡眠效果,并且相对较少出现依赖和戒断症状。
将团体认知行为疗法与扎来普隆联合使用,对于治疗慢性失眠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扎来普隆治疗慢性失眠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并促进慢性失眠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和改进。
1.2 研究目的慢性失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而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和扎来普隆治疗被广泛应用于缓解失眠症状。
目前对于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扎来普隆治疗慢性失眠的疗效尚未有明确的结论。
本研究旨在比较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扎来普隆治疗慢性失眠与单独扎来普隆治疗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扎来普隆治疗慢性失眠的对照研究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扎来普隆治疗慢性失眠的对照研究引言慢性失眠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目前,治疗慢性失眠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是两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认知行为疗法旨在通过改变患者的不良思维和行为习惯来改善失眠问题,而药物治疗则通过药物来帮助患者入睡。
单一治疗方式的效果有限,因此联合治疗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探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扎来普隆治疗慢性失眠的效果,并与单一治疗方式进行对照,以期为慢性失眠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方法本研究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共招募了100名慢性失眠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名患者。
实验组接受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扎来普隆治疗,对照组则接受单一治疗方式,具体为认知行为疗法或扎来普隆治疗。
治疗周期为8周,每周进行3次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随访观察。
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和随访观察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失眠严重程度、睡眠质量、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和比较。
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治疗依从性,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经过8周的治疗,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失眠严重程度、睡眠质量、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但实验组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具体来说,实验组患者的失眠严重程度减轻了50%,睡眠质量提高了60%,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而对照组患者的改善程度分别为30%和40%。
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治疗依从性良好,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多,治疗依从性较差。
结论讨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扎来普隆治疗慢性失眠的效果显著,这与前期研究结果一致。
认知行为疗法能够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睡眠观念和行为习惯,改善睡眠质量;而扎来普隆治疗能够通过影响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来调节睡眠状态,帮助患者入睡和保持睡眠。
将两种治疗方式联合应用,不仅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还能够互补不足,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右佐匹克隆与艾司唑仑治疗老年期失眠症的对照研究

右佐匹克隆与艾司唑仑治疗老年期失眠症的对照研究作者:黄朝华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R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69-01【摘要】目的:观察右佐匹克隆治疗老年期失眠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80例老年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服右佐匹克隆(3-6mg)或艾司唑仑(1-2mg),共2周。
采用睡眠障碍量表(SDRS)及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估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SDRS评分在治疗结束时,两组较基线均显著降低(P0.05)。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关键词】右佐匹克隆;老年期;失眠症;艾司唑仑Controlled trial of eszopiclone and estazolam in the treatment of late-life insomniaHuang Chao-hua【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eszopiclone in treatmentof late-lifeinsomnia. Methods: 80elderly patients withinsomnia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study group and controlgroup, each of 40 cases, servingthe estazolam(3-6mg)orestazolam(1-2mg),for 2 weeks. UsingSleep Sysfunction RatingScale(SDRS)and?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assessthe clinicalefficacy andadverse reactions.Results:Atthe end of treatment,SDRSscore of both groupswere significantly lowerthanbaseline(P0.05). The incidence ofadverse reactionsof the Studygroup was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P【Key words】Eszopiclone Late-life Insomnia Estazolam失眠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睡眠障碍[1],右佐匹克隆是佐匹克隆的右旋异构体,与受体的亲和力比佐匹克隆大50倍,是快速、短效、非苯二氮卓类新型镇静催眠药[2]。
右佐匹克隆和佐匹克隆

右佐匹克隆和佐匹克隆,傻傻分不清楚?中国有45.4%的被调查者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
成人中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者高达10%~15%。
右佐匹克隆(艾司佐匹克隆)和佐匹克隆是临床常用的镇静催眠药,这两者有何区别呢?一、临床疗效佐匹克隆是消旋体,由S-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艾司佐匹克隆)和R-佐匹克隆(左旋佐匹克隆)组成。
佐匹克隆属于非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主要通过选择性激动γ-氨基丁酸受体上的的α1亚基,发挥镇静和催眠作用。
右佐匹克隆与γ-氨基丁酸受体的亲和力是左旋佐匹克隆的50倍。
3mg右佐匹克隆的催眠作用与7.5mg佐匹克隆相当。
二、毒性大小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右旋佐匹克隆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500mg/kg,左旋佐匹克隆的LD50为300mg/kg,消旋体的LD50为850mg/kg。
3mg右旋佐匹克隆的毒性小于7.5mg佐匹克隆。
三、药代动力学右佐匹克隆吸收更快和半衰期更长(见下表)。
因为佐匹克隆中含有50%的右佐匹克隆,所以右佐匹克隆和佐匹克隆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没有区别。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65岁)的吸收总量比成年人增加41%,而且半衰期更长,因此老年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
右佐匹克隆药品说明书:入睡困难的老年患者:推荐起始剂量1mg,必要时可增加到2mg;睡眠维持障碍的老年患者:推荐剂量为入睡前2mg。
四、不良反应佐匹克隆可经唾液排泄。
右佐匹克隆和佐匹克隆最常见不良反应是味觉异常(口苦、金属味),而且与剂量相关,停药后可以消失。
味觉异常是一种什么感觉?举例说明如下:患者,女,87岁,睡前口服2mg右佐匹克隆,第二天晨起后口腔感觉异常,舌体麻木,无疼痛及肿胀,对辣、甜、苦、咸味均减弱。
用药第3天,晨起后上述症状明显加重,自觉舌体麻木,对味觉缺失,对冷热反应表现正常。
诊断为右佐匹克隆所致不良反应,停用右佐匹克隆,3天后味觉逐渐恢复正常。
特别提醒: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右佐匹克隆、扎来普隆、唑吡坦),可引起梦游、睡眠驾驶等。
右佐匹克隆治疗脑梗死后失眠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率研究

右佐匹克隆治疗脑梗死后失眠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率研究发布时间:2022-05-05T05:32:08.725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4期作者:王柏惠[导读] 目的研讨右佐匹克隆治疗脑梗死后失眠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王柏惠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摘要】:目的研讨右佐匹克隆治疗脑梗死后失眠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方法于2019年2月到2021年6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9名脑梗死后失眠患者,分为对照组(28名)和治疗组(31名)。
对照组用阿普唑仑,治疗组用右佐匹克隆。
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
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93.5%(29/31)显著高于对照组67.9%(19/28);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失眠情况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7%(3/31)显著低于对照组32.1%(9/28),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右佐匹克隆在临床中可针对脑梗死后失眠患者有更积极的治疗意义。
适合临床中使用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右佐匹克隆;失眠;不良反应脑梗死后患者常出现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入睡困难、入睡后易觉醒或睡眠维持时间短[1]。
本文结合我院病例,分组采用两种药物治疗,比对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于2019年2月到2021年6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9名脑梗死后失眠患者,分为对照组(28名)和治疗组(31名)。
对照组中17名男性,11名女性,年龄53至71岁,平均(61.3±3.2)岁;治疗组中19名男性,12名女性,年龄52至72岁,平均(61.7±2.8)岁。
对照组、治疗组的患者资料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有对比意义。
1.2方法1.2.1对照组口服阿普唑仑,每日睡前30分钟服用0.8毫克,连续1周后调整用量。
持续4周。
1.2.2治疗组口服右佐匹克隆,每日晚餐后服用2毫克,连续1周后调整用量,1周服用3~5天。
奥佑静(右佐匹克隆片)产品简介

0 长期和(或)大量使用出现宿醉效果和耐受性增加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治疗指南》
四、 指南推荐:右佐匹克隆——治疗失眠首选用药
明确病因
症状改善 逐步停药
失眠
病因
对因治疗
病因不明
建立健康生活习惯 必要的认知行为治疗
对症治疗 BZRAs(首选non-BZDs)
疗效 评估
症状无改善
1、并更另一种BARAs 2、变更另一种认知行为疗法 3、应用具有催眠作用的抗抑郁剂 4、联合应用以上方法
0 ++ ±五周产生 0
成瘾性
备注
苯二氮卓类药物
++ 不良反应和成瘾性严重,慎用
++ 慎用
++ 注意防跌倒
++ 老年人慎用,以防跌倒和骨折
++
+
+
+
+
非苯二氮卓类
0 长期和(或)大量使用出现宿醉效果和耐受性增加
+ 剂量超过7.5mg疗效不增加而不良反应明显
无资料 服用10mg,5-6.5h后无过度镇静作用,对精神运动无明显影响
起始剂量 2mg 1mg
1mg
最终剂量 3mg 2mg
通过胎盘屏障 乳汁中含量高
推荐剂量 2mg
六、右佐匹克隆小结
1、右佐匹克隆作用的GABA受体α1、α2、α3亚基,既起到了镇静催眠作用, 同时又有一定的抗抑郁、抗焦虑作用。
2、右佐匹克隆Tmax<1h,可以快速诱导睡眠;3<T1/2<7,可以延长睡眠时间,满 足患者的睡眠要求。
最佳PK特征
临床优势
快速吸收(Tmax ≤1小时)
失眠症治疗药物个性特点比较

失眠症治疗药物个性特点比较用于治疗失眠(失眠症或失眠障碍)的药物按作用机制分为四类:①苯二氮草受体激动剂(BZRAs):包括3种非苯二氮革BZRAS(右佐匹克隆、扎莱普隆、哇嗽坦)和5种苯二氮革类药物(艾司嗖仑、氟西泮、替马西泮、夸西泮、三哇仑)②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s):苏沃雷生、达利雷生、莱博雷生。
③低剂量多虑平(一种组胺受体拮抗剂)④雷美替胺(一种褪黑激素受体激动剂)1、苯二氮革类安眠药(催眠药)FDA批准用于治疗失眠的苯二氮草类药物有艾司哇仑、氟西泮、替马西泮、夸西泮以及三嘎仑。
在这些药物中,替马西泮可能是治疗失眠的最佳安全药物。
通常避免使用催眠性苯二氮革类药物治疗失眠,因为其他许多药物的半衰期更短,依赖性和成瘾性的风险更低,并且有更安全的选择。
(1)作用机制:苯二氮草类药物通过增强Y-氨基丁酸(GABA)对GABA-A受体复合物的正常抑制作用来促进镇静作用。
它们是GABA-A受体复合物的变构调节剂,具有一个独立于GABA位点的识别位点。
当连接BZRA时,更多的氯离子可以进入细胞,以促进更大的抑制(镇静)作用。
(2)临床作用: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苯二氮革类药物可减少睡眠潜伏期和觉醒次数,同时改善睡眠持续时间和睡眠质量。
与这些药物相关的典型变化包括睡眠开始持续时间减少约10分钟,总睡眠时间增加30-60分钟。
(3)用法用量:苯二氮革类药物为第二类精神药品,一般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
三哇仑成瘾性和遗忘发生率高,列为一类精神药品管理,每张处方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
(4)代谢和相互作用:除了三哇仑,苯二氮革类药物都具有中等至非常长的半衰期,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几天。
应避免与强CYP3A4抑制剂联合使用。
中度CYP3A4抑制剂慎用,因为有显著增加血药浓度的风险。
特定的相互作用可以使用1exicomp药物相互作用工具(1exi-Interact)查询。
(5)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嗜睡、困倦、头晕以及共济失调。
右佐匹克隆与扎来普隆治疗失眠症患者的安全性评价

药物与临床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右佐匹克隆与扎来普隆治疗失眠症患者的安全性评价刘海刚1,陶治平1,贺思浓21.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精神科,吉林四平 136000;2.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精神五疗区,吉林四平136000[摘要] 目的 评价右佐匹克隆与扎来普隆治疗失眠症患者的安全性。
方法 方便选取2021年1月—2022年4月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接收的失眠症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A 、B 组,各47例。
A 组患者行右佐匹克隆治疗,B 组患者行扎来普隆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情况。
结果 A 组治疗总有效率91.49%低于B 组的93.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 评分、HAMD 评分、5-HT 水平、BDNF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A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16%高于B 组的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对失眠症患者分别予以扎来普隆、右佐匹克隆治疗,均能取得较好效果,有助于患者病情改善,睡眠质量提高,血清BDNF 、5-HT 水平提升,但相比右佐匹克隆,施以扎来普隆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 失眠症;扎来普隆;右佐匹克隆[中图分类号] R2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3)03(c)-0115-05Safety Evaluation of Eszopiclone and Zalepl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InsomniaLIU Haigang 1, TAO Zhiping 1, HE Sinong 21.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Jilin Provincial Neuropsychiatric Hospital, Jilin Siping, 136000 China;2. Psychiatric Five Treatment Area, Jilin Provincial Neuropsychiatric Hospital, Siping, Jilin, 136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Evaluate the safety of dexzopiclone and zalepl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patients. Methods 94 patients with insomnia admitted to Jilin Provincial Neuropsychiatric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1 to April 2022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A and B groups using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47 cases each. Group A patients received right zopiclone treatment, while group B patients received za⁃leplon treatment. Compared the efficacy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group A was 91.49%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B, which was 93.62%, 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SQI score, HAMD score, 5-HT level, and BDNF level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P >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group A was 19.16%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 which was 4.26%,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Con⁃clusion The use of zaleplon and dexzopiclone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patients can achieve good results, whichhelps improve the patient's condition, sleep quality, and serum BDNF and 5-HT levels. However, compared to dexzopiclone, the use of zaleplon has higher security.[Key words] Insomnia; Zaleplon; Eszopiclone失眠是指睡眠障碍,属于生理障碍的一种,表示持续的睡眠质量无法令人满意,不但会对患者的DOI :10.16662/ki.1674-0742.2023.09.115[作者简介] 刘海刚(1981-),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睡眠障碍及睡眠障碍相关疾病,精神分裂,双相情感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扎来普隆片与右佐匹克隆片、阿普唑仑片治疗失眠症的对照研究
发表时间:2013-06-03T16:09:38.2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9期供稿作者:黎华柱梁昌权
[导读] SDRS减分率25%-49%,无效:SDRS减分率<25%;有效率=(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黎华柱梁昌权(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 529100)
【摘要】目的:比较扎来普隆片、右佐匹克隆片和阿普唑仑片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126例诊断为失眠的患者随机分为扎来普隆组(n=40)、右佐匹克隆组(n=43)和阿普唑仑组(n=43),三组分别应用上述药物进行治疗,疗程2周,应用睡眠障碍量表(SDRS)和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三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治疗结束时三组SD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扎来普隆组、右左匹克隆组、阿普唑仑组有效率分别为95.00%、93.02%和95.35%;扎来普隆组和右佐匹克隆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阿普唑仑组(p<0.05),扎来普隆组和右佐匹克隆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扎来普隆片与右佐匹克隆、阿普唑仑治疗失眠症安全有效,三药临床疗效相当,扎来普隆片与右佐匹克隆不良反应明显低于阿普唑仑。
【关键词】扎来普隆右佐匹克隆阿普唑仑失眠效果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9-0160-02
失眠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是指无法保持睡眠状态或无法入睡而导致的睡眠不足,临床具有入睡困难、易觉醒、醒后不易再睡等特点,多伴有日间精神不振、体倦乏力、反应迟钝、心情烦躁等症状,严重可引起患者抑郁、焦虑,给人们身心健康及工作学习带来极大影响。
为观察扎来普隆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我们将其与右佐匹克隆和阿普唑仑做了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门诊首次治疗的确诊为失眠症的患者126例,其中男47例,女79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39.87±9.45)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病程(19.13±7.52)个月,所有患者无严重器质性病变,无药物滥用史,无烟酒嗜好及同类药物过敏史,排除有严重自杀行为者、合并使用其他精神药物者或使用电休克治疗者、妊娠及哺乳期患者。
1.2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失眠症的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来确诊,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DRS)[1]和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来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痊愈:疗前后SRSS减分率≥75%,显著进步:SDRS减分率为50%-70%,进步:SDRS减分率25%-49%,无效:SDRS减分率<25%;有效率=(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1.3分组及研究方法:126例诊断为失眠的患者随机分为扎来普隆组(n=40)、右佐匹克隆组(n=43)和阿普唑仑组(n=43),三组分别应用上述药物进行治疗,扎来普隆起始剂量5mg/晚,最高剂量15mg/晚,右佐匹克隆起始剂量为1mg/晚,最大剂量为3mg/晚,阿普唑仑起始剂量0.4mg/晚,最高剂量1.2mg/晚,疗程均2周;应用睡眠障碍量表(SDRS)和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三组疗效及安全性。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用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疗效比较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轶和检验,选用Z统计量,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所有数据经SPSS16.0统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视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结束时三组SD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具体结果见表1,扎来普隆组、右左匹克隆组、阿普唑仑组有效率分别为95.00%、9
3.02%、95.35%,具体结果见表2。
表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SDRS评分比较(x-±s)
时间扎来普隆组右佐匹克隆组阿普唑仑组
治疗前 24.78±6.22 24.23±4.36 24.38±7.02
治疗后1周 17.48±4.62* 14.45±5.24* 16.78±3.92*
治疗后2周 12.48±2.62* 12.39±5.27* 11.58±7.62*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1周和2周三组间SDRS评分比较P>0.05
表2: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n 痊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无效例数有效率(%)
扎来普隆组 40 10(25.00) 19(47.50) 9(22.50) 2(5.00) 95.00*
右佐匹克隆组 43 8(18.60) 21(48.84) 11(25.58) 3(6.98) 93.02*
阿普唑仑组 43 9(20.93) 24(55.81) 8(18.60) 2(4.65) 95.35*
注:*三组有效率之间比较P>0.05
2.2不良反应比较:扎来普隆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口干、口苦、头晕,右佐匹克隆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口干、头晕、头痛、恶心,阿普唑仑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头晕、头痛、口干、恶心、肌肉松弛、食欲下降、宿醉现象、视物模糊;扎来普隆组和右佐匹克隆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阿普唑仑组(p<0.05),扎来普隆组和右佐匹克隆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3。
表3: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组别例数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不良反应发生率(%)
扎来普隆组 40 3 7.50*#
右佐匹克隆组 43 4 9.30#
阿普唑仑组 43 15 34.88
注:*与右佐匹克隆组比P>0.05,#与阿普唑仑比p<0.05
3 讨论
高效、高选择性、低副作用是临床选择用药的方向,镇静催眠类药物经历了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和非苯二氮卓类药物三个阶段,传
统的苯二氮卓类药物,主要作用于苯二氮卓受体,加强γ-氨基丁酸(GABA)与GABAA受体的结合,具有镇静、抗惊厥、肌松作用,患者应用过程中会有戒断症状、失眠反跳、认知和精神运动损害、日间困倦,大量应用还会产生依赖性及耐受性。
右佐匹克隆为短效快速非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是佐匹克隆的右旋单一异构体,具有镇静、抗惊厥、抗焦虑和肌松作用,在缩短入睡时间上与短效苯二氮卓类药物相近,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与长效苯二氮卓类药物相似,宿醉现象及后遗作用比苯二氮卓类药物少,停药后无明显反跳现象,长期应用无明显耐药现象。
第三代镇静催眠药扎来普隆,是继佐匹克隆后作用时间更短的非苯二氮卓类药物,能提高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具有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其选择性与γ-氨基丁酸-苯二氮卓类受体复合物相结合而发挥催眠作用,缩短入睡潜伏期,增加慢波睡眠
[2],但不影响快动眼睡眠,戒断症状及成瘾性较小,撤药失眠反跳现象少,该药半衰期短,消除快,日间宿醉少,无认知及精神运动损害
[3]。
本研究结果显示非苯二氮卓类药物扎来普隆和右佐匹克隆均能有效改善失眠患者的失眠症状,二者对入睡困难疗效显著,同时改善睡眠质量、增加睡眠时间,临床总有效率与传统的苯二氮卓类药物阿普唑仑相当,但扎来普隆片和右佐匹克隆不良反应较阿普唑仑轻微,主要为口干、头晕,且程度多轻微,患者耐受较好,且较少成瘾及依赖性,也少见宿醉及撤药反跳,患者依从性高,易接受,是临床安全、有效的镇静催眠类药物。
参考文献
[1]李建明.睡眠状况自评量表[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353.
[2]江开达.精神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09-611.
[3]李舜伟.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