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溶解与乳化》知识梳理(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溶解与乳化》知识梳理(含答案)

第六章溶解现象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课时1 溶解与乳化知识点1 溶解和溶液1. 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A.无色B.透明C.能导电D.均一、稳定2. 餐桌上的饮品种类丰富,下列饮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A.酸奶B.玉米糊C.冰水D.可乐3. 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C.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D.从100 ml溶液中取出10 ml后,剩余溶液浓度变小4. 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放入水中,过一会儿就消失了,其原因是( )A.彻底消失了不见了B.生成了新的物质C.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了水中D.被水分子遮挡住了5. 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的特点来推理,蔗糖溶液应该是( )A.无色透明的B.上层溶液与下层溶液一样甜C.混合物D.水分、温度不变时,蔗糖和水不会分离知识点2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6. 在配制硝酸钾溶液的过程中,下列操作不能..加快硝酸钾溶解速率的是( )A.将水的温度从20℃升高到60℃B.将硝酸钾固体研磨成粉末C在加入硝酸钾的同时不断搅拌D.加入更多的硝酸钾固体7.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设计了如图所示几个实验。

(1)实验一探究的是对物质溶解速率的影响。

(2)实验二中观察到丁中的食盐比丙中溶解得快,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3)实验三中观察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固体的颗粒越小,溶解得越快。

知识点3 乳化8. 下列洗涤或除污过程应用乳化原理的是( )A用水清洗沾在手上的蔗糖B.用水洗去盘子上的水果渣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D.用稀盐酸清洗长期盛放石灰水的烧杯9. 下列应用与乳化现象无关..的是( )A.用汽油洗去金属表面的油污B.化妆品及乳制饮品的配制C.用洗发水清洗头发上的油脂D.用乳化剂稀释难溶于水的液态农药10. 下列关于溶解和乳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乳化作用将油污溶解而除去B.向植物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乳化剂,可得到溶液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利用了乳化原理D.用肥皂洗衣服利用了乳化原理11. 小刚分别试用以下方法清洗餐具:①只用冷水;②只用热水;③在冷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④在热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

九年级化学第6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6章知识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组成结构:元素周期表是将化学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得出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由一系列水平排列的周期和一系列垂直排列的族组成。

每个元素都具有一个原子序数(元素序号)和一个原子量,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

2.元素周期表的周期特征: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特征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发生周期性变化。

周期性特征包括元素的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金属和非金属性质等。

3.元素周期表的族特征:元素周期表的族特征是指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分布在同一族中。

元素周期表的族包括有色金属、碱金属、碱土金属、过渡金属、半金属、卤素、气体和惰性气体等。

4.元素周期表的区块划分:元素周期表根据不同的性质,可以划分为s区、p区、d区和f区。

s区包括周期表的第1和第2组,p区包括周期表的13到18组,d区包括周期表的3到12组,f区包括内层电子最后一个电子为f电子的元素。

5.元素周期表中的主族元素和过渡金属:主族元素是指周期数为2到7的s区和p区元素,具有典型性质。

过渡金属是指周期表的d区元素,具有高熔点、高密度、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特点。

6.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和非金属:金属是指具有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的元素,大多数元素都是金属。

非金属是指不具有金属特性的元素,多为气体或者固体。

7.元素周期表中的电负性:元素的电负性是指元素中原子吸取电子的能力。

电负性较大的元素倾向于吸引其他元素的电子而形成阴离子,电负性较小的元素倾向于处于阳离子状态。

电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

8.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半径:原子半径是指原子核到外层电子最外层轨道电子的平均距离,是反应原子大小的指标。

原子半径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减小,因为电子层的增多使得电子云更加收缩,原子半径随着族数的增加而增大,因为电子层向外扩展。

9.元素的氢化、氧化和硫化物: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与氢、氧或者硫可以发生反应生成氢化物、氧化物或者硫化物。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本文档总结了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的知识点,以人教版教材为基础。

以下是重要概念和内容的简要总结:1.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原子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减去电子数。

原子的质量通常以原子质量单位(amu)表示,其中1 amu约等于质子或中子的质量。

2.周期表周期表是化学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表格,包含了元素的原子序数、符号和原子量等信息。

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具有周期性和周期律的特点。

元素的周期和原子结构的变化有关,周期表上的每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每个竖列称为一个族。

3.元素的分类元素可以根据性质分为金属、非金属和类金属等。

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特点,多数位于周期表的左侧。

非金属元素导电性较差,多数位于周期表的右侧。

类金属元素具有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性质,常位于周期表中间。

4.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连接,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共价键是由非金属原子共享电子而形成的,稳定性较高。

离子键是由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和非金属原子获得电子而形成的。

金属键是由金属元素之间的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共享形成的。

5.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

物质的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质量不会增加或减少。

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生成的数量,受到温度、浓度、压力和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希望这份文档能够对研究有所帮助!。

化学第六章知识点九年级

化学第六章知识点九年级

化学第六章知识点九年级在九年级的化学课程中,第六章是一个关键的章节,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这些知识点,探讨它们的重要性,并且给出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1.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表达方式。

它用化学式和符号来描述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变化。

方程式中包含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以及反应条件等信息。

通过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了解反应物消耗的比例关系、反应物转化的程度以及新物质的生成情况。

例如,当氢气和氧气发生反应时,生成水:2H2 + O2 -> 2H2O这个方程式中,2个氢气分子(H2)与1个氧气分子(O2)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H2O)。

2. 化学计量化学计量用来描述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关系。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可以表示它们的摩尔比。

利用化学计量的原理,可以计算出反应物的摩尔质量、反应物消耗的比例以及生成物的量。

举个例子,考虑以下方程式:4NH3 + 5O2 -> 4NO + 6H2O根据方程式的系数,可以得知氨气(NH3)与氧气(O2)的摩尔比为4:5,产生的一氧化氮(NO)和水(H2O)的摩尔比为4:6。

3. 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在化学反应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为了方便计算,化学家引入了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相对分子质量(或分子量)是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质量的总和。

例如,水(H2O)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计算为氢原子(H)的相对原子质量(1.00784 g/mol)乘以2(因为有2个氢原子),再加上氧原子(O)的相对原子质量(15.999 g/mol),得到的结果为18.01528 g/mol。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单个原子的质量。

例如,氧原子(O)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999 g/mol。

利用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我们可以在化学计算中方便地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和摩尔数。

4.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易错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易错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易错知识点总结单选题1、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B.金刚石和石墨都可用作电极C.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活泼D.CO和CO2都具有还原性答案:AA、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说法正确;B、石墨可用作电极,但金刚石不能用作电极,说法错误;C、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说法错误;D、CO具有还原性,而CO2没有还原性,说法错误;故选A。

2、下列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煤炉上放一盆水可防止CO中毒B.CO2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CO2显酸性C.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D.用墨绘制的古画经久不变色,说明碳不与任何物质反应答案:CA、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煤炉上放一盆水不可防止CO中毒,不符合题意;B、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是因为二氧化碳显酸性,不符合题意;C、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符合题意;D、用墨绘制的古画经久不变色,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可与许多物质反应,碳在点燃的条件下可与氧气反应,在高温的条件下可与氧化铜、二氧化碳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下列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CO2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因此大气中CO2的含量越少越好B.碳的单质有多种,用途各不相同,是因为它们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C.CO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D.焦炭在工业上用于冶炼金属,在反应中表现出氧化性答案:BA.CO2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大气中CO2维持了碳的稳定,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合适最好,选项错误。

B.碳的单质有多种,用途各不相同,是因为它们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对应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正确。

江阴市徐霞客中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江阴市徐霞客中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5G时代,芯片运行速度提升,会带来散热问题。

高性能石墨烯复合材料散热片可以很好的解决芯这一问题。

关于石墨烯以下说法不正确是()A.构成:碳原子B.结构:微粒排列方式不同于金刚石C.性质:和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不同D.用途:用作导热性材料2.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现有以下的类推结果,其中正确的是()A.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因此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B.把燃着的木条伸进某无色气体中,木条熄灭,证明瓶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C.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不显电性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D.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以分的3.下列物质中性质与用建不相关联的是A.金刚石很硬—刻划玻璃B.石墨质软—作电极C.木炭可燃—作燃料D.氮气稳定—作食品填充气4.化学学习要建构若干基本观念,以下四类化学基本观念中认识不正确的是()A.元素观:H2O、CO2、KMnO4和O2中均含有氧元素B.变化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分类观:从组成上看五氧化二磷和氯酸钾(KC1O3)都属于化合物D.微粒观: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5.下列实验目的与实验操作一致的是()A.A B.B C.C D.D6.下列物质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稀有气体用于电光源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氧气用于炼钢气焊D.铜线用于制电缆7.下列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的实验结论中,不合理的是()A.图A是在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全部都是二氧化碳B.图B是玻璃片上出现了水雾,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比空气的水蒸气多COC.图C是附着在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2D.图D是实验可以说明水是氢、氧两种元素组成8.甲、乙、丙、丁都是含碳的物质,它们有如下关系:①甲与丙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乙;②乙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丙;③常温下丁能分解生成丙。

通用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

通用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

通用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单选题1、如图为金刚、石墨和C60的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原子的排列方式改变,则构成的物质种类改变B.相同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产物相同C.相同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化学性质相同D.在特定的条件下,石墨既可转化为金刚石,也可转化为C60答案:CA、金刚石、石墨、C60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构成物质的种类不同,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B、金刚石、石墨、C60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产物都是二氧化碳,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C、相同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化学性质不相同,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D、金刚石、石墨、C60的组成元素相同,可以相互转化,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中有用信息的提取能力。

2、“碳家族”的成员很多,用途很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石墨不具有导电性B.C60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D.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答案:CA、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不符合题意;B、C60由C60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C、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符合题意;D、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碳原子构成,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B.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C.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D.CO2、CO的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答案:D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B、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C、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D、CO2、CO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分子的构成不同,决定了化学性质不相同,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故选D小提示:了解碳和碳的化合物的性质、结构的知识即可分析解答。

上海复旦附中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总结(培优专题)

上海复旦附中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总结(培优专题)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推理和归纳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H2O和H2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B.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C.二氧化碳能灭火,所以灭火的气体也一定是二氧化碳D.单质是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所以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2.证据和推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B.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C.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可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气体D.有氧气参与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没有氧气参与的反应一定不属于氧化反应3.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现有以下的类推结果,其中正确的是()A.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因此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B.把燃着的木条伸进某无色气体中,木条熄灭,证明瓶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C.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不显电性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D.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以分的4.在密闭容器中3克碳和7克氧气充分反应后,容器内的气体有()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D.二氧化碳和氧气5.用氧气传感器分别测定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等体积两瓶二氧化碳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换算出瓶内空气的体积分数(氧气占空气的体积按五分之一计算),最后推算得到实际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将燃着的小木条置于集气瓶口,熄灭,说明集气瓶中二氧化碳含量为100%B.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87.5%C.两种方法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较纯的是排空气法D.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94.2%6.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A.A B.B C.C D.D7.碳的单质除了金刚石、石墨和C60外,科学家们还合成了C90、C240、C540等系列物质,据此可作出的推测是()①同一种元素可以形成多种单质;②单质可能存在复杂的分子结构;③单质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④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之间可能存在更多的互相转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第一节金刚石、石墨和C60一、“碳”和“炭”的区别:“碳”指碳元素,不是具体指某种物质;而“炭”指具体的、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二、金刚石、石墨、C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三种不同的单质。

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三、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化学式颜色形状硬度导电性导热性润滑性熔点用途金刚石C 无色透明正八面体最硬无无无高划玻璃、切割金属、钻探机钻头、制装饰品等石墨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鳞片状最软之一优良良好良好电极、铅笔芯、润滑剂等⏹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没有固定形状。

常见的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

颜色、状态制法用途木炭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木材隔绝空气加强热燃料、黑火药、制活性炭、冶炼金属活性炭灰黑色多孔颗粒状固体木炭在高温下用水蒸气处理净化多种气体和液体、作防毒面具焦炭浅灰色多孔性固体烟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冶炼金属炭黑极细的黑色粉末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墨、油墨、油漆、鞋油、燃料等,作橡胶制品的填料⏹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物理性质)。

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强。

四、C60分子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它形似足球,这种足球结构的碳分子很稳定。

五、金刚石、石墨、C60性质不同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六、碳的化学性质⏹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碳具有可燃性:C+O2CO2(充分燃烧)2C+O22CO(不充分燃烧)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燃烧剧烈,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碳具有还原性:C+2CuO 2Cu+CO 2↑ 2Fe 2O 3+3C4Fe+3CO 2↑单质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七、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见右图)【实验操作】① 把刚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 ②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 ③ 集中加热;④ 过几分钟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

观察现象并分析。

【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

【化学方程式】C+2CuO2Cu+CO 2↑⏹ 反应开始的标志: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在酒精灯上加网罩的目的: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 配制混合物时木炭粉应稍过量的目的:防止已经还原的铜被氧气重新氧化。

⏹ 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的后果:石灰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八、 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木炭在反应C+2CuO 2Cu+CO 2↑中作还原剂。

第二节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原料: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 不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

◆ 不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浓盐酸易挥发,使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而不纯。

◆ 不用纯碳酸钙或碳酸钠等代替大理石、石灰石的原因:它们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容易控制和收集,且成本较高。

⏹ 反应原理: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发生装置:同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原因:固体和液体混合,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气体)⏹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原因: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长颈漏斗插入液面内的气体发生装置,紧闭导气管出口,从漏斗中加水。

如果液面稳定后水面下降,则表明漏气;若水面不下降,则表明不漏气。

⏹ 验满: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要伸入瓶内),如果火焰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了。

木炭+氧化铜澄清的石灰水⏹ 检验: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 净化:如果制取的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时,可先将气体通过盛有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瓶(除去氯化氢),再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除去水蒸气并进行干燥)。

⏹ 注意事项见第二单元。

二、 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的工业制法:CaCO 3CaO+CO 2↑第三节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对应的探究实验:⏹ 无色无味,常温常压下为气体。

⏹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实验操作】如右图(1),将CO 2气体慢慢倒入杯中。

【实验现象】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内壁流下,先聚集在底部, 然后逐渐上升,把杯内的空气自下而上排出。

【实验结论】①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②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操作】如右上图(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实验现象】瓶体变瘪。

【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溶于水时,使瓶内的气体体积减小,因而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把瓶子压瘪了。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注意:二氧化碳没有毒性) ⏹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实验操作】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

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纸花喷上水,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纸花喷上水之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纸花的颜色变化。

然后将第四朵纸花取出,小心烘烤,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① 第一朵小花变红;② 第二朵小花不变色; ③ 第三朵小花不变色; ④ 第四朵小花变红; ⑤ 第四朵小花被烘烤后由红色变成紫色。

【实验分析】① 醋酸能使紫色小花变红,说明酸(溶液)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② 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③ 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④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⑤ 说明碳酸被分解了。

【化学方程式】CO 2+H 2O=H 2CO 3和H 2CO 3=H 2O+CO 2↑ 【注意事项】① 第二朵、第三朵纸花可以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② 纸花必须是干燥的。

如果纸花不是干燥的,那么在把第三朵纸花放入水中时,CO 2(1)CO 2 (2)CO 2会与纸花里的水分反应生成碳酸使纸花变红,这样就起不到对照的作用。

③ 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但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 2+Ca(OH)2=CaCO 3↓+H 2O ⏹ 二氧化碳能与灼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CO 2+C2CO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该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 2是氧化剂,C 是还原剂)。

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变为一氧化碳的一种方法。

三、 二氧化碳的用途⏹ 灭火(既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原因:①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②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灭火器原理:Na 2CO 3+2HCl=2NaCl+H 2O+CO 2↑ ⏹ 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 光合作用:作气体肥料,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四、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造成温室效应【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二氧化碳、臭氧(O 3)、甲烷(CH 4)、氟氯代烷等。

五、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一氧化碳只能用排水法收集,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六、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2CO+O 22CO 2【燃烧的现象】① 发出蓝色火焰; ② 放热; ③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煤炉从上至下,常发生的三个反应:2CO+O22CO 2、CO 2+C2CO 、C+O 2CO 2⏹ 一氧化碳具有毒性。

原因: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正常的血液呈深红色,当通入一氧化碳后,血液由深红色变成浅红色。

⏹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七、 一氧化碳的用途:⏹ 可燃性:作气体燃料(2CO+O 22CO 2)。

⏹ 还原性:冶炼金属(3CO+Fe 2O 32Fe+3CO 2、CO+CuOCu+CO 2)。

八、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实验装置】见下图(这是整套装置,但只需掌握虚线框中内容,并且下文的操作、现象、结论仅针对虚线框内的实验装置)。

②①③ ④⑤ ⑥⑦1-稀盐酸2-大理石3-碳酸氢钠溶液4-浓硫酸5-木炭6-氧化铜7-氢氧化钙溶液【实验操作】①先通入一氧化碳,在加热前必须先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②点燃酒精灯给玻璃管内的物质加热;③实验完毕,先熄灭酒精灯;④再通入一会儿一氧化碳直到试管冷却。

【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一氧化碳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同时生成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CO+CuO Cu+CO2【注意事项】①检验一氧化碳纯度的目的:防止加热空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引起爆炸。

②一氧化碳“早来晚走”,酒精灯“迟到早退”。

③一氧化碳“早来”,酒精灯“迟到”的目的:排净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空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引起爆炸。

④一氧化碳“晚走”,酒精灯“早退”的目的:防止灼热的铜重新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2Cu+O22CuO)。

⑤因为一氧化碳有剧毒,随意排放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必须进行尾气处理。

⑥7溶液的目的:①证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②除去装置内的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与上面的实验类似(⑥下的酒精灯要换成酒精喷灯)【实现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黑,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3CO+Fe2O32Fe+3CO2【注意事项】铁块是银白色的,但铁粉是黑色的。

⏹水煤气(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体):C+H2O CO+H2⏹在我们学过的还原剂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中,只有两个反应的条件是“加热”,其他的都是“高温”:H2+CuO Cu+H2O和CO+CuO Cu+CO2九、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①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②二氧化碳可以和四大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③二氧化碳能和碳单质反应④二氧化碳能参与光合作用检验方法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粉末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主要用途做燃料、冶炼金属灭火、制汽水、人工降雨十、三大还原剂:H2、C、CO——共同性质:可燃性、还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