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文献综述
sars调研报告

sars调研报告
SARS(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呼
吸系统疾病,于2002年首次在广东省深圳市爆发。
这次调研
报告旨在对SARS的传播、症状、防控措施以及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SARS是一种高传染性疾病,通过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
传播。
在疫情爆发初期,SARS病毒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导致
感染人数迅速增加。
此外,过去的研究表明,SARS病毒还可
能通过空气传播和污染物传播。
其次,SARS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咳嗽、乏力和呼吸困难。
该病毒有潜伏期,通常为2-7天,在潜伏期结束时,患者会出
现症状。
病情重的患者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肺炎,甚至死亡。
因此,对这种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第三,为了应对SARS的暴发,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这些包括: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提高公众卫生意识、实施隔离措施、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加强个人防护等。
此外,针对病毒的疫苗研发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最后,SARS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人们
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发生了变化,包括戴口罩、勤洗手、避免拥挤等。
其次,旅游业、航空业和餐饮业等受到了重创,许多企业和个人面临着经济困境。
此外,对于公共卫生系统的运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的来说,SARS是一种具有高传染性的呼吸系统疾病,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种疾病的暴发,每个人都有责任增加对公共卫生的重视,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此外,各国政府也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类似疫情的挑战,以保护全人类的健康和福祉。
2003年SARS_病毒传染论文

SARS 的传播周金华 黄梦丽 张龙摘要: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 俗称:非典型肺炎)是21世纪第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传染病。
SARS 的爆发和蔓延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了许多重要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到定量地研究传染病的传播规律、为预测和控制传染病蔓延创造条件的重要性在本题中给出了一个早期数学模型,她在短期内有着计算参数简单等适用性和合理性,但却存在着用短期参数描述长期过程偏离实际的缺陷。
基于此我们考虑应该引进新的参数建立更优的模型。
由此我们建立了SIEPR 模型:由上图示列方程:⎪⎪⎪⎪⎪⎪⎪⎪⎪⎩⎪⎪⎪⎪⎪⎪⎪⎪⎪⎨⎧=+++++-+=+=----=+-+=----=P R I E S N R P I E S P d Ie E dt dPP d dt dReI kI T t I T t S dt dI E Ik S dt dE T t I T t S S E dt dS0000.,,,)(2)()()()21()()(1μβμλββσλσβ 此模型考虑到了健康人、自由带菌者、疑似病人、确诊病人、死亡者及回复者,比较全面的考虑到了疾病期间人员的组成,通过建立SIEPR 模型并考虑到实际情况很好的解决了题目的要求,为未来患病人数的预测、疾病的传播范围以及疾病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作出了比较好的评价,很有实用价值。
求解模型所面对的困难建立一个真正能够预测及为预防提供可靠的模型存在着一些困难,1 ) 当疫情发生时,人们缺乏对疫情前期发展的数据记录,导致模型对整体情况的建立存在偏差,而且对参数的取值和调整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2 ) 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做一些假设和模型求解过程中作的近似也会对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对实际的预测也会存在误差。
3 ) 对于影响疫情的因素,比如人口的流动,公共卫生的情况等还需要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确诊病人P 疑似者E自由带菌者I健康人S 治愈/ 死亡者R α β2β1λeμd k统计数据。
SARS病毒研究概述

SARS冠状病毒研究概述[摘要]: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SARS冠状病毒在分类学、形态学以分子遗传机制进行一个总体的介绍,第二部分是针对SARS的治疗以及抗SARS病毒新药的研究思路来进行阐述的。
关键词:SARS 冠状病毒治疗新药研究思路自2002的11月中旬以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首先出现在中国的广东省,接着在中国香港、台湾、加拿大、新加坡、美国和欧洲相继出现,以至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风暴。
这场风暴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同时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人们和SARS打起了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战争。
在1980年,科学家用了两年的时间发现AIDS的病原是HIV,在2003年,WHO成立了一个由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13个实验室组成的合作研究网络,在两个星期后正式宣布一种以前未知的冠状病毒,为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的病原体,并命名为SARS冠状病毒.继SARS病毒分离成功和病毒全基因组测序成功之后,科学家们对SARS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SARS 冠状病毒的基因组进行诠释,SARS的诊断和SARS病毒疫苗的研制,寻找抗SARS的药物。
下面对研究情况进行概述。
1.SARS病毒概述1.1SARS病毒的分类学地位SARS 冠状病毒(SARS-Cov),属于巢状病毒目(Order:Nidovirales),冠病毒科(Family: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属(Genus:Coronavirus)。
根据其基因组结构分类,它属于单链正义RNA 病毒,病毒基因组约为30Kb,是所有RNA病毒中最大的基因组。
在SARS病毒以前,人类共发现了大约15种不同的冠状病毒。
这些已知的冠状病毒,根据血清学证据和种属发生学规律,分为3 个Group。
其中Group1来自牛等动物,Group2包括猪、老鼠等哺乳动物冠状病毒,Group3仅有鸟感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
调查报告非典

调查报告非典调查报告非典一、引言非典,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2002年末至2003年初,非典病毒在中国广东省首次爆发,随后迅速传播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
本文将对非典疫情进行调查报告,以了解其爆发原因、传播途径以及应对措施。
二、疫情爆发原因非典疫情的爆发原因一直备受关注。
通过对疫情的调查和研究,专家们认为,非典是由一种名为SARS-CoV的冠状病毒引起的。
该病毒最初可能来自于野生动物,例如果子狸等。
在野生动物市场的环境下,病毒传播给了人类,进而引发了疫情。
三、病毒传播途径非典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
空气传播是指病毒通过飞沫、气溶胶等途径在空气中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会以微小的颗粒悬浮在空气中,他人吸入这些颗粒后容易感染。
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分泌物等传播病毒,例如患者的唾液、汗液等。
四、疫情防控措施非典疫情的爆发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危机,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首先,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以便迅速采取措施。
其次,加强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隔离病患、戴口罩、勤洗手等。
同时,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疫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疫情,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努力防控疫情的蔓延。
五、对疫情的反思与启示非典疫情的爆发给全球各国敲响了警钟,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反思和启示。
首先,加强动物疫病监测和防控,控制病毒从动物到人的传播途径。
其次,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再次,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挑战。
最后,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对新型病毒的认识和防控手段。
六、结语通过对非典疫情的调查报告,我们了解到了非典疫情的爆发原因、传播途径以及应对措施。
非典研究报告

非典研究报告非典(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于2003年在中国广东省首次发现,并随后快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非典的爆发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防控措施,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非典的病因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被称为SARS-CoV。
该病毒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病毒在人体内主要感染呼吸道细胞,并引起严重的肺炎。
非典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和乏力等,严重的病例还可能导致肺功能衰竭和死亡。
非典的爆发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担忧。
许多国家采取了紧急措施,包括隔离病人、取消公共活动、限制旅行和加强卫生措施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但也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许多行业受到了严重影响,特别是旅游、餐饮和零售业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非典病毒的特性和传播方式,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非典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尤其是在密闭和拥挤的环境中传播的风险更高。
因此,当时的防控措施主要集中在隔离病人、加强卫生和公共场所的消毒,以及提醒人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非典病毒在人体内的传播方式与其他冠状病毒有很大的不同。
非典病毒在人体内主要侵害上皮细胞,而其他冠状病毒则主要侵害下呼吸道细胞。
这一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非典病毒的病理机制和防治方法。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还发现了许多与非典病毒相关的新的冠状病毒。
这些冠状病毒在动物中广泛存在,并可能会传播到人类。
这意味着非典并不是唯一的冠状病毒感染人类的示例,未来可能还会出现其他类似的疫情。
总的来说,非典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冠状病毒的特性和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然而,我们仍然需要加强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疫情。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有效的防控措施,我们才能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SARS病毒研究概述

SARS冠状病毒研究概述[摘要]: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SARS冠状病毒在分类学、形态学以分子遗传机制进行一个总体的介绍,第二部分是针对SARS的治疗以及抗SARS病毒新药的研究思路来进行阐述的。
关键词:SARS 冠状病毒治疗新药研究思路自2002的11月中旬以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首先出现在中国的广东省,接着在中国香港、台湾、加拿大、新加坡、美国和欧洲相继出现,以至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风暴。
这场风暴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同时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人们和SARS打起了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战争。
在1980年,科学家用了两年的时间发现AIDS的病原是HIV,在2003年,WHO成立了一个由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13个实验室组成的合作研究网络,在两个星期后正式宣布一种以前未知的冠状病毒,为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的病原体,并命名为SARS冠状病毒。
继SARS病毒分离成功和病毒全基因组测序成功之后,科学家们对SARS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SARS 冠状病毒的基因组进行诠释,SARS的诊断和SARS病毒疫苗的研制,寻找抗SARS的药物。
下面对研究情况进行概述。
1.SARS病毒概述1.1SARS病毒的分类学地位SARS 冠状病毒(SARS-Cov),属于巢状病毒目(Order:Nidovirales),冠病毒科(Family: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属(Genus:Coronavirus)。
根据其基因组结构分类,它属于单链正义RNA 病毒,病毒基因组约为30Kb,是所有RNA病毒中最大的基因组。
在SARS病毒以前,人类共发现了大约15种不同的冠状病毒。
这些已知的冠状病毒,根据血清学证据和种属发生学规律,分为3 个Group。
其中Group1来自牛等动物,Group2包括猪、老鼠等哺乳动物冠状病毒,Group3仅有鸟感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
非典研究报告

非典研究报告非典研究报告非典(全名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首次在2002年至2003年间在中国广东省的珠海市爆发,随后迅速传播至其他地区,成为全球流行病。
为了更好地了解非典的传播和防控措施,我们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首先,我们调查了非典的传播途径。
通过对病例的追踪和分析,我们发现非典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
病毒主要存在于病患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等释放飞沫时,病毒会通过空气传播到他人。
此外,密切接触的患者也可能通过直接接触病患的体液而感染。
因此,在非典疫情期间,加强个人卫生,如勤洗手、佩戴口罩等,对于减少传播非典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们进行了非典病毒的研究。
通过对病患和病毒样本的采集和分析,我们确定非典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
我们通过测序研究了SARS-CoV的基因组结构和特征,并发现其与其他冠状病毒有一定的差异。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SARS-CoV的传播机制和致病机制,以期为非典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我们对非典的防控措施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非典疫情期间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加强社区防控、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等措施都对非典的控制和防止疫情扩散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我们还研究了非典疫苗的开发和应用情况,发现疫苗的使用能有效预防非典的发生。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非典的传播途径、病毒特征和防控措施的研究,增加了对非典的认识,并为非典疫情的控制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然而,我们也意识到非典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SARS-CoV的病毒学性质和致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对非典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的开发等。
因此,我们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深入研究非典,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类似传染病疫情。
非典的研究报告

非典的研究报告引言非典,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高传染性呼吸系统传染病。
该病于2002年底首次出现于中国广东省,随后在全球范围内爆发。
本文旨在对非典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类似疫情的发生。
病毒特征非典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其寄主很可能是果子狸等野生动物。
这种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能通过皮肤接触或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传播。
其潜伏期一般为2-7天。
非典病毒在人体内主要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并引发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非典病毒感染在早期症状上与普通呼吸道感染非常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乏力和肌肉酸痛等。
然而,与普通感冒不同的是,非典感染还可能导致呼吸急促、缺氧、肺炎和病情恶化。
传播途径和控制措施非典病毒传播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密切接触或呼吸道防护不足的情况下易感染。
此外,公共场所的空气传播也是传播途径之一。
为了控制非典的传播,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个人防护•戴口罩:佩戴医用口罩可以减少飞沫传播。
•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水或含酒精的洗手液进行彻底洗手。
•保持卫生:避免接触眼睛、口鼻等容易引起感染的部位。
2. 社区控制•提倡居家观察:对接触病例或疫区的人员,建议居家观察。
•加强场所消毒:重点消毒公共场所的常用物品和设施。
•实施隔离措施: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
3. 医疗措施•早期诊断:加强病例的早期识别和隔离治疗。
•患者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措施。
•医务人员防护: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防止医务人员感染。
研究进展针对非典病毒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以下是研究进展的几个方面:1. 病毒基因组测序通过对非典病毒的基因组进行测序,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病毒的起源、变异和传播途径,为疫情监测和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2. 免疫学研究通过研究非典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科学家们希望能够找到有效的免疫治疗策略,包括疫苗研发和抗体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SARS病毒药物研究及进展摘要2002年冬到2003年春有一种冠状病毒肆虐全球,这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元凶就是SARS病毒。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爆发是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
在抗SARS冠状病毒(SARS-CoV)的小分子化合物和疫苗尚未面市之前,在已经注册上市的抗病毒药物中寻找对SARS-CoV有效的药物不失为一条捷径。
近年来随着对SARS病毒的研究和在动物免疫中的实验,抗SARS病毒药物层出不穷,本文主要对SARS病毒和抗SARS病毒药物状况做一个综述。
关键词SARS;抗病毒药物;冠状病毒;传染病;前言2002年底,中国广东等地出现了多例原因不明的、危机生命的呼吸系统疾病。
随后,越南,加拿大和香港等地也先后报道了类似病例。
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类疾病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
随后世界各国的实验室都致力于发现这种疾病的病原体。
曾经有人在对SARS的前期研究中,猜测其为细菌性病原体,最终香港大学于2003年3月22日宣布分离出一种未知的冠状病毒,到此为止才确定了其本质。
研究与开发防治SARS的有效药物毫无疑问是对医药界提出的挑战。
经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最终合成了若干种抗SARS病毒药物。
在临床上此类药物的治疗效果突出,最后,人类宣布战胜SARS病毒。
虽然目前此种冠状病毒已经被控制,但是对好多人来说仍然心有余悸。
这需要对该病毒不断研究,彻底了解其感染机制,以便研究出更适合此类病毒的药物。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研究人员会加入到此抗病毒药物研制的行列中,使冠状病毒不在成为人类的威胁。
正文冠状病毒粒子呈不规则形状,直径约60-220nm。
病毒粒子外包着脂肪膜,膜表面有三种糖蛋白:刺突糖蛋白(S,Spike Protein,是受体结合位点、溶细胞作用和主要抗原位点);小包膜糖蛋白(E,Envelope Protein,较小,与包膜结合的蛋白);膜糖蛋白(M,Membrane Protein,负责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新生病毒出芽释放与病毒外包膜的形成)。
2002年底,中国广东等地出现了多例原因不明的、危机生命的呼吸系统疾病。
随后,越南,加拿大和香港等地也先后报道了类似病例。
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类疾病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SARS)。
随后世界各国的实验室都致力于发现这种疾病的病原体。
香港大学最先于2003年3月22日宣布分离出一种未知的冠状病毒。
随后,有多个实验室在NJEM、Lancet等国际知名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该病原体的研究论文。
4月12日加拿大BC肿瘤研究所基因组科学中心(BC Cancer Agency’s Genome Sciences Center)首先完成了该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
[1]4月16日,WHO 在上述各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正式宣布一种前所未知的冠状病毒,为导致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的病原体,并命名为SARS冠状病毒(SARS Coronavirus,SARS-CoV)。
感染SARS病毒的种株、剂量、感染途径、宿主的类型和免疫状态彼此相关。
研究发现它的S糖蛋白在病毒的致病机制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S蛋白在致病机制中的重要性在于它介导病毒进入靶细胞和病毒扩散(viral spread)的功能。
同时,S蛋白在诱导机体对病毒产生免疫反应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它是引起宿主细胞免疫的诱导蛋白,又是中和抗体作用的靶点。
此外还发现被感染的宿主细胞MHC I类分子等蛋白翻译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同时一些与炎症有关的因子。
包括IL一IB、克隆刺激因子I受体和TNF—a mRNA表达上调。
[2]在确定了SARS的病原体以及感染机制后,研究目标主要集中于抗SARS.CoV的小分子化合物和疫苗。
从已上市的药物中发现有效药物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因为这些药物的药学资料、毒理学资料和相关临床资料都已经比较完备,一旦发现有效的药物,就可以直接应用于临床治疗。
Ⅰ.利巴韦林(ribavirin)利巴韦林又名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尼斯可等,是广谱强效的抗病毒药物,目前广泛应用于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它主要通过拮抗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而抑制病毒DNA或RNA的合成,曾用于治疗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RNA病毒引起的肺炎。
因为利巴韦林有抗呼吸道多种病毒的作用,因而临床上经验性地用于治疗SARS。
由于利巴韦林对SARS.CoV的抑制作用具有争议,其不良反应除上述提及的静脉注射给药引起的溶血性贫血/骨髓抑制外,其他给药途径如气雾吸入给药还可能引起恶心、头痛、结膜炎,少数可致支气管痉挛。
虽然认为每8小时1.2g剂量对某些SARS病例可能有效,但此剂量明显过高,有严重不良反应。
我国中华医学会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制订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中明示利巴韦林SARS-CoV无效,不推荐临床应用。
[3]Ⅱ.黄芩甙(baicalin)黄芩甙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中药黄芩干品含有20%,黄芩口服不良反应很少。
在临床上用于传染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铅中毒,清热解毒,胸闷呕恶,肺热咳嗽,肿瘤疮毒胎动不安等。
黄芩甙也能抑制SARS.CoV在Vero-E6细胞株的复制,E为100pg/mL。
因此可以用于SARS防治。
Ⅲ. 甘草甜素(glycynhizin)甘草甜素是从甘草中分离的成分,又称甘草酸(gIycyrrhizic acid)。
甘草甜素具有抗炎、抗病毒、抗变态反应、免疫调节等作用。
推测甘草甜素可能通过影响细胞的信号通路,比如蛋白激酶C、酪氨酸激酶II、转录因子(如激活蛋白I和核因子KB)而发挥上述作用。
不仅如此,甘草甜素及其糖苷配基代谢物可上调吞噬细胞中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和促进一氧化氮生成。
甘草酸苷抑制5O% 细胞病毒所需药物浓度为51-410mg/L,如达到4000mg/L则可完全阻断该病毒的复制,其机理可能与诱导NO生成有关。
近年来,甘草甜素在治疗乙型肝炎、类风湿病、艾滋病等方面已取得进展。
有关其抗SARS-CoV的研究显示,其具有良好的抗SARS-CoV效果。
IV.氯喹IchIoroquine)氯喹是一种4-氨基喹啉类衍生物,已有60多年的临床应用历史,主要用于控制疟疾症状和治疗肠外阿米巴病,之后发现氯喹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抑制TNF.0c和IL.6的产生与释放。
氯喹还有直接抗病毒效应,它可使核内的pH升高,抑制病毒进入所需的pH依赖性步骤,从而阻断其进入整个复制的周期,因此对黄病毒、逆转录病毒、冠状病毒这些pH依赖性病毒的复制步骤有抑制作用。
此外,病毒感染的一些症状可能由于炎症性反应造成,因此研究者提出在SARS-CoV的治疗中氯喹可能会有所作为。
V. 抗SARS病毒疫苗目前核酸疫苗和活载体疫苗的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核酸疫苗最大的特点是疫苗抗原可能在靶细胞内以天然的方式合成、加工并传递给免疫系统。
活载体疫苗也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并且活载体本身还可作为免疫佐剂。
我国现尝试以质粒为载体介导的冠状病毒突起蛋白的核酸疫苗和以腺病毒为载体介导的冠状病毒突起蛋白基因工程疫苗[4]。
易艳萍等通过反转录一PCR获得了SARS冠状病毒条样蛋白、核衣壳蛋白和膜蛋白基因,将所获得的可能与免疫保护相关的基因克隆至核酸疫苗表达载体pcDNA—Thy 中,酶切及序列分析结果均表明载体结构正确,现已用于动物实验。
靳彦文等报道通过将SARS冠状病毒免疫保护相关的核衣壳蛋白和辐条蛋白与霍乱毒素B亚基基因融合,并克隆至真核基因表达载体,所构建的DNA候选疫苗在细胞内可表达霍乱毒素B亚基与SARS抗原的融合蛋白,从而可用于评价是否可有效产生粘膜免疫。
VI. 抗SARS病毒多肽抑制物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现代病毒研究中心田波研究发现,SARS 冠状病毒S蛋白中的HR1与HR2片段能够相互结合,形成六螺旋束的核心结构。
衍生于病毒HR2的合成多肽CP-1,可以与病毒本身的HR2竞争性地与病毒的HR1片段结合,从而阻止膜融合,使病毒无门而入。
也就是说,CP-l肽正是利用病毒自己感染靶细胞的方式,一举击中病毒的死穴对SARS 病毒来说,克星就潜伏在自己身上,武汉大学与美国纽约血液中心合作研究的SARS病毒病理机制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已阐明SARS病毒的融合机制,发现SARS病毒融合的多肽抑制物。
[5]SARS病毒融合的多肽抑制物的发现成为抗SARS病毒的多肽类药的研究方向。
美国BrinVastag报道,一些原来用于抗AIDS的多肽类蛋白酶抑制剂在体外或临床试用中显示出对SARS病毒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VII. 抗SARS病毒人源基因工程抗体杜润蕾等科研人员运用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从多个SARS患者恢复期血中获得淋巴细胞,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构建了人源抗SARS病毒基因工程抗体文库,并筛选获得37株特异抗SARS病毒基因工程Fab抗体,其中11株人源抗体结合基因工程重组的SARS病毒(N)蛋白,其中1株在Western blot分析中与SARS病毒结合,识别SARS病毒N 蛋白线性位点[1 。
抗SARS 病毒人源基因工程抗体的研究成功有希望成为抗SARS病毒的抗体药(antibody drug),从而对SARS发挥良好的预防与治疗作用。
VIII.锌的化合物SARS病毒传播途径中,经口腔的感染可能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而锌化合物被证明可以有效阻止多种病毒的细胞黏附功能,从而阻断病毒的入侵和危害。
因此,含锌的口香糖可能是预防 S疾病的一个方法。
杨晓达副教授正在进行研制预防 S的口腔用药。
采用德国DEGUSSA公司提供的氧化钛基的口香糖胶,加入醋酸锌、柠檬酸锌、苹果酸锌等不同锌配合物和口味调节物质,以期获得口感合适的咀嚼口胶。
目前已制备各种锌化合物及口胶制品,正在测试锌的释放性质。
展望抗SARS病毒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世界医药领域的热点。
同时药物化学工作者在筛选抗SARS病毒药物的过程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开发研制出高效、副作用少、低毒的抗SARS病毒药物,这已向药物化学工作者提出了挑战。
不过,针对SARS,我国早已启动了863重大科研项目,而且还启动了973项目的SARS研究专项,其中SARS防治药物为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也紧急启动了3项非典疫病的预防和流行病学的研究.5项疫病的免疫学研究,4项疫苗研制的基础研究。
因此.抗SARS病毒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将会比以往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迅速得多。
相信SARS防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会在近期内取得丰硕的成果。
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如:SARS、HIV、HBV、HCV等正越来越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通过对抗SARS病毒的疫苗及各种天然和人工合成药物的研究,也必将进一步推动人类对病毒性疾病的发病原理和有效的药物防治的科学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