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语文阅读原创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浙江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原创试题(附答案)

浙江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原创试题(附答案)

浙江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原创试题(附答案)请听万物倾诉我们每天生活在一个超高的噪声网中,各种机械的、人为的、由于摆脱不掉而已为常的噪声,已成为我们的生存背景。

我们已经听不到来自自然的声音。

在我们幼年时,麻雀的叽叽喳喳、蝉声和深夜蛙鸣已被弹弓、沙弹和除四害的吼声、被砍倒的树木和搅拌机巨大的轰鸣声击碎了。

剩给我们的还有什么呢?除了巨浪一样淹没我们耳朵的喧哗和噪声,___、敲打声、吵闹声,夜深人静时,推开窗户,我们仿佛住在一个巨大的工地上。

当我们的灵魂欲俯身倾听时,我们能否听见那些有名和无名的事物,那些细物质的被淹没的声音?偶然,在电视的“发现”频道上看到,一个美国人肩挎录音设备,在几年时间里,走遍全世界,去收集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密林中的鸟鸣、刮过荒野的风声、___大瀑布湍急的吼叫和野兽的奔跑。

这位自然之声的收集者痛感属于这个世界的万物的声响正在日夜流失,不复再来。

他用一只录音话筒,试图留住它们物质的声音,然后在某个需要的时刻,把它们释放出来,就像捧住一只鸽子,然后朝向天空,放飞了它,使它重又回到自然之中。

几年以后,那个美国人甚至去了东方一座城市,在那里住了三天。

他录下了大城市的喧嚣:汽车的轰鸣声、___、人的吵闹声、和尚诵经的声音。

三天后,他离开了这座城市,长期浸淫于自然之音中的他,耳朵已爱憎分明。

都市尖锐而嘈杂的响声穿透了他的耳膜,使他再次逃亡。

一个夜晚,在一座深山,有一位朋友依山傍水,结庐在一块巨大的岩石边。

我和几位朋友在他那巨大而不铺张的客厅里举杯同乐,兴致高昂。

酒过数巡后,话题变得晶莹剔透,酒帮助了我们表达思想的愿望,也推倒了我们内心那易碎的、并不结实的墙。

尘世和我们每天生活其中的噪音远离这里,剩下的只是几个朋友的低沉亲近的声音,如同清风倾诉,又如同波浪滑过,潺潺水声般细小,秋叶坠地般引人入胜。

11.这段文字生动地描述了自然之音的珍贵和面临的危机,通过美国人逃亡的故事,展现了自然之音与城市喧嚣的对立。

浙江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原创试题五篇(附答案)

浙江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原创试题五篇(附答案)

浙江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原创试题五篇(附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10 分)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有扇子,但都没想到要把它折叠、缩小,只有日本人想到了。

这源于日本特有的岛国文化心理和由此产生的缩小意识。

那么,日本人是怎样发明折扇的呢?对此,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假说。

有的认为,这是受到一种用棕榈叶做的团扇的启发。

这种棕榈叶可以横握着扇风,受此启发把一些薄板用线穿起来,使之可以自由折合,从而发明出一种叫桧扇的板扇。

有的认为,发明折扇是受“笏”的启发,最早的扇子是一种形状似笏、材料为桧板的桧扇。

也有的认为,这一启发来自一种叫“拍”的古乐器,这种乐器是把许多板子开孔后再穿起来做成的。

上述假说哪种是准确的,至今没有人去切实探究过。

事实上也是,这些假说跟万有引力法则的发现是受了苹果下落的启发、蒸汽机的发明是因为看到沸腾的水把药锅盖顶开等说法一样,没有什么重要意义。

这些生活中的日常小事,在牛顿和瓦特之前肯定已经有许多人看到过,但都没有与万有引力的发现和蒸汽机的发明联系起来。

因此,牛顿和瓦特所具有的对物理学的关注和洞察力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从苹果和药锅盖联想到的发现和发明,取决于他们的物理学意识,而这甚至比发现和发明本身更重要。

同样,无论是棕榈叶还是“笏”抑或“拍”,重要的都不是外形,而是意在缩小扇子的日本人的意识,这才是孕育扇子的母体。

可以说,棕榈叶、笏、拍这些东西仅仅是使扇子诞生的父体。

而我们关心的不是寻找父亲,而是打探孕育扇子并使它成长的母体。

扇子是日本文化的一个原型表现,也是看问题的一个新视角。

直截了当地说,折扇是团扇的缩小物,也就是把团扇改变成木棒的形状,以便人能够攥握。

如果把折扇展开成一个平面,其作用实际与团扇没有什么区别。

正如惠庆法师的和歌所唱“袖子里面隐藏的扇子是未满的月亮”,折扇是能藏在袖筒里的团扇。

如果团扇是满月,那么折扇是半圆的月亮。

重次的俳句更加鲜明地表达了这一心情:“修罗扇可把日月攥在手里。

今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今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今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语言知识运用(共30分)
1. 选择题(共10分)
- 根据题目给出的语境,选择正确的词语或成语填空。

2. 阅读理解(共20分)
- 阅读一段文言文,回答相关问题,包括翻译、解释词语、概括文意等。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1. 文章理解(共15分)
- 阅读现代文文章,回答关于文章内容、结构、主旨等问题。

2. 文章分析(共15分)
-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

三、古诗文阅读(共20分)
1. 古诗鉴赏(共10分)
- 阅读古诗,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艺术特色等。

2.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 阅读文言文段,回答关于文言虚词、句式、文意理解等问题。

四、写作(共70分)
1. 材料作文(共50分)
- 根据给定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 命题作文(共20分)
- 根据给定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内容具体,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
由于试题和答案每年都会有所变化,并且需要根据实际考试内容来提供,以下仅提供一些答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 语言知识运用部分要注重平时的积累,注意词语的正确使用和语境的把握。

- 现代文阅读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深层含义。

- 古诗文阅读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常用虚词,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 写作部分要注意文章结构的完整性,论点论据的逻辑性,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具体试题和答案需要根据实际考试情况来确定。

考生在备考时应关注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最新信息。

浙江新高考一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浙江新高考一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浙江新高考一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文章内容】(略)1. 文章中提到的“XX”一词,其含义是什么?答案:XX一词在文章中指的是...2.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论据来支持其观点?答案: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以下论据:...3.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案: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文章内容】(略)4. 文章中“XX”一词的运用,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在文章中,作者运用“XX”一词,体现了...5. 请分析文中“XX”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

答案:文中“XX”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包括...6. 文章通过哪些手法来展现主题?答案:文章通过以下手法来展现主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文章内容】(略)7. 文章中提到的“XX”现象,其成因是什么?答案:文章中提到的“XX”现象,其成因主要包括...8.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对“XX”持有怎样的态度?答案: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对“XX”持有...9. 文章中提到的“XX”策略,其效果如何?答案:文章中提到的“XX”策略,其效果表现为...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文言文内容】(略)10.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答案:(1)...(2)...(3)...(4)...11.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12. 文中“XX”一词的含义是什么?答案:...13.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诗歌内容】(略)14. 诗歌中“XX”一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答案:...15.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完成16-17题,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入空白处。

新高考语文原创试题及答案

新高考语文原创试题及答案

新高考语文原创试题及答案新高考制度下,语文考试的题目设计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以下是一套模拟的语文原创试题及答案,供学生练习和参考。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春》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

树木抽出了嫩绿的新芽,花儿也不甘示弱,竞相开放。

春天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心旷神怡。

1. 根据文章内容,春天的景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A. 只有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 B. 只有树木抽出了嫩绿的新芽- C. 只有花儿竞相开放- D. 小草、树木和花儿共同构成了春天的景象2. 文章中提到的“春天的气息”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气温- B. 春天的风- C. 春天的景色- D. 春天给人带来的愉悦心情3. 根据文章内容,春天给人带来的感受是什么? - A. 寒冷- B. 炎热- C. 心旷神怡- D. 烦躁不安答案:1. D2. D3. C二、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4-6题。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苏轼5. 诗中“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分别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欣赏美景和思念亲人- B. 欣赏美景和思念故乡- C. 思念亲人和欣赏美景- D. 思念故乡和欣赏美景6.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赞美月亮- B.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C. 描述夜晚的景色- D. 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答案:4. A5. B6. B三、语言知识运用7. 请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 他______地走进了教室。

- 她______地看着窗外。

- 他______地回答了问题。

答案:- 他(自信)地走进了教室。

- 她(出神)地看着窗外。

- 他(流利)地回答了问题。

四、写作8. 请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提示:- 描述春天的景象,可以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活动等。

浙江高考文言文阅读原创试题4篇(附译文和解析)

浙江高考文言文阅读原创试题4篇(附译文和解析)

古人有言:“虽乃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伏惟圣德广 大,无所不容,而臣自到任以来,于今一岁,心目昏眩,有加无 瘳,故尝乞丐余生,求还闾舍,区区之诚,久而未获。陛下视臣 志气一衰至此,岂复有意别白是非而与世俗争议也哉!是以得失 之间,久无所与。今者窃有所怀,上为陛下参之官吏,下为陛下 验之百姓,而安危之机实在于此。 古人说过:“虽然你身处在外,你的心没有不在朝廷的。” 念想陛下恩德广大,无所不容,而臣从到任到现在,一年有余, 心志昏沉、头晕目眩,疾病有加无减,因此曾经哀求陛下能够赐 予我的余年,让我回到家乡。小小的心愿久久没有获得准许。陛 下看臣心志气息竟衰弱到这个样子,(我)哪里还有心思辨别是 非跟世俗之人争论啊!因此长久以来对得失双方都没有参与。现 在臣私下有些想法,向上为陛下参验过官吏,向下为陛下参验过 百姓,且国家安危的转机实在就在于此。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陛下视臣志气一衰至此,岂复有意别白是非而与世俗争议 也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臣视之,非独陛下无所悔恨,虽天下之人,亦未有以为 失当者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方闻之,无不感泣。其后一年之间,诞布号令,劝率宗族惇孝 弟之行,勉励州郡先农桑之政,复转对以广言路,议徭役以宽民 力。盛德之事,不可具记。是时天下虽大变之后,而无不翘然想 闻德音以忘其忧。两宫欢欣,九族亲睦,群臣万民,蒙福而安。 纷纭之议,不至于朝廷,谤怨之声,不闻于闾里。陛下优游无为, 而天下已治矣。为国如此,岂不乐哉! 四方之人听说这件事,没有不感叹流泪的。随后一年中,大布号 令,劝勉率领宗室孝顺长辈,鼓励地方把农业生产放到第一位, 恢复转对的制度来广开进言之路,讨论徭役来减轻人民负担。想 这些大恩大德的事情,数也数不过来。这时候天下虽然处于出现 国丧这样的大变故之后,大家都无不翘首盼望皇帝的恩诏而忘记 了忧虑。太后和皇帝两宫之间无不欢喜,皇室宗族亲密和睦;群 臣百姓蒙受洪福,安心生活。纷纷纭纭的议论,不发生在朝廷; 怨谤的声音,在街巷都听不到。陛下悠闲度日,无所作为而天下 已经大治。治理国家像这个样子,哪能不快乐呢!

(网络收集版)2022年新高考浙江语文高考真题文档版(答案)

(网络收集版)2022年新高考浙江语文高考真题文档版(答案)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 C2. B3. B4. D5. ①是因为它高于生活① 实际上充满了哲理① 而将生活哲学适当夸张和戏剧化6. (1)示例:由地理名和商品名组成的知识产权标识(2)①惠及的市场主体数量多;②带动的产业产值高;③打响了特色产品的品牌,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④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10分)7. A 8. A9. ①士人:兴趣从仕途转向饮食,促进饮食发展。

②技术:中华饮食历史悠久,明清时代饮食技术得到大发展。

③理论:长期的实践经验发展成系统理论。

(二)(20分)10. ①抑扬。

先写敦厚孝顺母亲,再写敦厚在众人眼中对母亲“不孝”,最后揭示他既孝顺母亲又报效国家的真孝和大孝。

②烘托。

用众人对敦厚的批评和压力,烘托敦厚的忍辱负重。

11. ①敦厚忠孝。

既孝顺母亲,又以死报国。

②忍辱负重。

为了不让母亲伤心,甘愿忍受误解。

③积极上进。

主动请缨去守卫最艰苦的岗位。

④恪尽职守。

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

12. ①舍小爱,取大爱。

这样可以更好实现他忠心为国的心愿。

②舍私利,取大义。

这样可以感召更多的人为国家作奉献。

13. ①第一处描写,连用三个“那么”,渲染小镇的热闹,从而写出敦厚妈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

②第二处描写,连用六个“一”,写尽敦厚守卫的油井之荒凉,从而塑造出他甘守荒凉、一心奉献的品格。

③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既解释了敦厚在众人眼中“不孝”的原因,也彰显了他为国守油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品格。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一)(20分)14. C 15. B 16. D17. 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18. (1)那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赏赐)爵位俸禄啊。

高考语文浙江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浙江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浙江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3题。

(文章略)1. 文章中提到的“他”在面对困境时,表现出了怎样的态度?答案:在文章中,“他”面对困境时表现出了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他没有被困难所压倒,而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对未来的希望。

2. 作者通过描述“他”的故事,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信息?答案:作者通过描述“他”的故事,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是:无论遇到多么艰难的情况,都应保持积极的态度,勇敢面对,不断努力,最终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

3. 文章中“他”的哪些行为最能体现其精神风貌?答案:文章中“他”在面对逆境时,不放弃,不断尝试新的方法,以及在成功之后,不忘初心,继续帮助他人的行为最能体现其精神风貌。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文言文略)4. 请解释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因外物的得失而感到高兴或悲伤,不因个人的得失而感到高兴或悲伤。

表达了一种超脱物我,保持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5. 文中提到的“君子”应具备哪些品质?答案:文中提到的“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包括:不因外界的得失而动摇,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坚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标准。

6.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答案: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是:一个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不被外界的名利所左右,保持自己的道德操守和人生追求。

三、作文请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作文略)答案示例:青春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它充满了梦想、活力和无限的可能。

在这个阶段,我们拥有探索世界的勇气,也有实现梦想的决心。

青春是一段不断尝试和挑战自我的旅程,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在挑战中成长。

青春也是一段情感丰富的时期。

友情、爱情、家庭关系,这些情感的交织构成了青春的多彩画卷。

在这个阶段,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在人际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高考语文阅读原创试题(附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中国文化中的“超越”因素比世界上任何文化都要少。

中国人没有超越世界之上的上帝观念,也没有来世观念。

中国的知识阶层里纵有对世俗采取批判的态度,也只是用一个放在古代的被理想化了的人间关系,来批判眼前的世俗关系。

士大夫阶层可以将对一般人来说是外在的人间关系内省化,由“格物致知”出发,经“正心”“诚意”“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是,士大夫阶层并没有真正推翻按等级与层次“做人”的方式,只是透过内省的过程,给予它一个理论基础而已。

因此,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显然地,这种“由己”而不是“由人”出发的“为仁”,仍然是为了成全“仁”这个“二人”关系的。

这种情形,与站在“自我”的基地上超越外在的世俗关系的情形是不同的。

后者的范例莫如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借娜拉说的:“在我是女儿和妻子之前,我首先是一个人。

”易卜生是具有新教文化背景的,因此才会产生个人可以超越世俗及为世俗所负累的旧“自我”的思想。

中国文化却反其道而行之。

个人只有进入世俗关系中,才能成其为“人”。

他如果要作自我提升,也必须通过同样的渠道去进行,亦即用由内而外的“致良知”的方式,将这种世俗关系重新肯定一遍,并使之臻于完善。

当然,士大夫阶层的思潮中还有逃遁世俗的倾向,如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这种倾向到了道家的手里就变成了全面性的生活形态。

然而,后者亦不能使“个体”在世俗中作全面盛开,它只提供了有限的个人天地,其表现
方式主要是“独善其身”的超脱飘逸状态以及在艺术方面的灵感。

至于道家思想的其他功能,如“退隐终南”的仕宦之术,在不测的世道面前的“明哲保身”之术,在人情的磁力场中“利吾身”的阴谋术,则基本上仍是适应这个世界的态度。

(节选自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有删改)
8.下列不能说明中国文化欠缺“超越”因素的一项是
A.中国人没有超越世界之上的上帝观念,也没有来世观念。

B.中国知识阶层对世俗的批判也以古代被理想化的人间关系为尺度。

C.中国文化中的个人只有进入世俗关系中,才能成其为“人”。

D.中国文化中道家“独善其身”的超脱飘逸状态以及在艺术方面的灵感。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士大夫阶层的修身内省不仅没有产生超越世俗的自我,反而强化了个人与等级社会同构的合理性。

B.孔子所谓“为仁由己”中的“己”并非人格独立自足的个体,而是社会关系中的一员,与他人相互依存。

C.娜拉说“我首先是一个人”,意味着她拥有超越世俗关系的纯粹人格,完全脱离了外在的社会角色和人伦关系。

D.中国文化中自我的提升依然以外在的世俗关系为旨归,自我的完善程度与世俗关系的完善程度是一致的。

10.为什么说道家思想中逃遁世俗的倾向“基本上仍是适应这个世界的态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
石榴
[日]川端康成
①一夜寒风,石榴树的叶子全落光了。

树下残留着一圈泥土,叶子散落在它的周围。

纪美子打开挡雨板,看见石榴树变成光秃秃的,不由得大吃一惊。

落叶形成一个漂亮的圆圈,也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风把叶子吹落以后,叶子往往都凌散到各处。

树梢上结了好看的石榴。

②“妈妈,石榴。

”纪美子呼喊母亲。

③“真的……忘了。

”母亲只瞧了瞧,又回到厨房里去了。

从“忘了”这句话里,纪美子想起自己家中的寂寞。

生活在这里,连檐廊上的石榴也忘了。

这些石榴和被落叶围在圈中的泥土,都是冷冰冰的。

④纪美子走出庭院,用竹竿摘取石榴。

石榴已经烂熟,被丰满的子儿胀裂了。

放在走廊上,一粒粒的子儿在阳光下闪烁着,亮光透过一粒粒的子儿。

纪美子似乎觉得对不起石榴。

她上了二楼,麻利地做起针线活来。

约莫十点,传来了启吉的声音。

大概木门是敞着的,他突然绕到庭院,精神抖擞地快嘴说了起来。

⑤“纪美子,纪美子,阿启来了。

”母亲大声喊道。

纪美子慌忙把脱了线的针插在针线包上。

⑥“纪美子也说过好多遍,她想在你出征之前见你一面。

不过,她又有点不好意思去见你,而你又总也不来。

呀,今天……”母亲说着要留启吉吃午饭。

可启吉似乎很忙。

⑦“真不好办啊……这是我们家的石榴,尝尝吧。


⑧于是,母亲又呼喊纪美子。

纪美子下楼来了。

启吉望眼欲穿似的用目光相迎。

纪美子吓得把脚缩了回去。

启吉忽然流露出温情脉脉的眼神,这时他“啊”地喊了一声,石榴掉落下来了。

两人面面相觑,微微一笑。

纪美子意识到彼此正相视而笑时,脸颊发热了。

启吉急忙从走廊上站了起来。

⑨“纪美子,注意身体啊。


⑩“启吉,你更要……”纪美子话音刚落,只见启吉已转过身去,背向纪美子,同母亲寒暄起来了。

启吉走出庭院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

⑪“阿启也是急性子。

多可惜啊,把这么好吃的石榴……”母亲说罢,把胸贴在走廊上,伸手把石榴捡了起来。

也许是刚才阿启的眼色变得温柔的时候,他不由自主地想把石榴掰成两半,一不小心掉落在地上的吧。

石榴没掰开,露子儿的那面朝下掉在地上了。

母亲在厨房里把这颗石榴洗净,走出来叫了声“纪美子”,便递给了她。

⑫“我不要,太脏了。

”纪美子皱起眉头,后退了一步,脸颊忽地变得火辣辣的。

她有点张皇失措,便老老实实地接了过来。

启吉好像咬过上半边的石榴子儿。

母亲在场,纪美子如果不吃,更显得不自然了。

于是她若无其事地吃了一口。

石榴的酸味渗到牙齿里,仿佛还沁入肺腑。

纪美子感到一种近似悲哀的喜悦。

⑬母亲对纪美子向来是不关心的。

她已经站起来了。

母亲经过梳妆台前,说:“哎哟哟,瞧这头发乱得不像样子。

以这副模样目送阿启这个孩子,太不好意思了。

”她说罢就在那里坐下来了。

纪美子一声不响地听着梳子拢头的声音。

⑭“你父亲死后,有一段时间……”母亲慢条斯理地说,“我害怕梳头……一梳起来,就不由得发愣。

有时忽然觉得你父亲依然等着我梳完头似的。

待我意识到时,不觉吓了一跳。

”纪美子想起,母亲经常吃父亲剩下的东西。

纪美子的心头涌上一股说不出的难受。

那是一种催人落泪的幸福。

母亲只是觉得可惜而已。

刚才也许仅仅是因为可惜,才把石榴给了纪美子的吧。

或许是母亲过惯了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不知不觉间就流露出来的吧。

⑮纪美子觉得自己发现了秘密,感到一阵__A__,可面对母亲,又感到__B__了。

但是,启吉并不知道这些。

纪美子对这种分别方式,似乎也感到__C__了。

她还觉得自己是永远等待着启吉的。

她偷偷地望了望母亲,阳光射在隔着梳妆台的纸拉门上。

对纪美子来说,再去吃放在膝上的石榴,似乎__D__了。

(选自川端康成《掌小说全集》,有删节)
11.作者在开篇三段写母女俩忘记了家门前的石榴,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赏析第④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心理。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小说中关于纪美子与启吉话别的叙述较简略,而关于纪美子父母的叙述较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