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法源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有着千年的历史,寺内保存着多座古建筑,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法源寺大殿。
大殿建于唐贞观年间,是法源寺的核心建筑,也是佛教教义的发源地。
大殿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像,金光闪耀,气势庄严。
面对佛像,我沉浸在一种肃穆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佛教的深远影响。
游客如织的法源寺内,四处弥漫着香烛的气息,人们祈求心愿,虔诚地向佛祖祈福。
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心中默念着美好的愿望。
在这片宁静的天地里,我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平和与宁静。
除了大殿,法源寺内还有着多座小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藏经楼。
这座古老的楼阁保存着大量的佛经,每一部佛经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佛教教义更加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游览完寺内的建筑后,我来到了法源寺的后山。
这里山峦叠嶂,风景幽美,被誉为“蓝天碧云竹海”。
在远离城市喧嚣的自然环境中,我感受到了一种纯净和清新的气息,心情也随之舒畅起来。
在后山的山间小径上,我遇到了一个僧人。
他身穿袈裟,手持念珠,一副慈祥的笑容。
我们交谈了一会儿,他告诉我他是法源寺的一名和尚,已经在这里修行了十几年。
他向我讲述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的方法,深深地打动了我。
他告诉我,修行并不是只在庙里诵经念佛,而是要将佛教的教义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通过修行,我们可以摆脱烦恼和尘世的纷扰,达到内心的安宁和解脱。
和尚的话让我受益匪浅,我决定要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内心的修行和放松,追求心灵上的平静与宁静。
在法源寺的游览中,我还注意到了寺内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寺内设有佛教学院,培养了不少信徒,让他们深入了解佛教的知识和思想。
此外,寺内还设有禅堂,供信徒进行冥想和禅修,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的场所。
这些都让我对法源寺对于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充满了敬意。
时光过得很快,游览法源寺的一天很快就结束了。
离开法源寺时,我心怀感激,对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无法用语言来准确描述我的感受,但我知道,这次追寻佛教的旅程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读书报告之北京法源寺

大人物的故事——读《北京法源寺》有感写大人物是多么振奋自己、振奋人心的事!——我写《北京法源寺》(李敖)《北京法源寺》这本历史小说是李敖大师所写的为数不多的历史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一本。
诚如李敖大师所说:《北京法源寺》是历史小说,它写的重点是大丈夫型的人物。
这是一部阳刚的作品,严格说来,书中只有一个女人,并且还是个坏女人,其他全是男性的思想与活动。
它写男性的豪侠、男性的忠义、男性的决绝、男性的悲壮。
李大师在写大人物固然是写的痛快淋漓,写的豪气冲天。
与此同时,阅读大人物的故事亦同样是让我心潮澎湃,心生万重豪气直破斗牛。
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一日,戊戌变法正式开始;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一日,西太后慈禧正式“临朝训政”,变法宣告失败,历时一百零三天。
《北京法院寺》正是围绕戊戌变法,以具象的、至今屹立的古庙——“法源寺”为纵线,以抽象的、烟消云散的历朝各代的史事人物为横剖,论述了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好、夷夏、中外、强弱、群己、人我、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济(经世济民)等等大主题。
李敖先生以一支妙笔将如此丰富的内容写进一本历史小说中,不得不让人佩服。
读完内容如此丰富的小说,再加上为书中大人物的热血与高尚情怀的感染,心中萌生了不得不写一点东西的强烈感觉。
一来这点东西可记录自己读完这本书的感触,而来借此机会就书中的几个主题写写自己的看法,三来以这种形式来祭奠一下已逝的英魂,表达心中对他们的敬佩敬仰之情。
晚随兰麝中,休怀粉身念(杜少陵《江头五咏丁香》)一旦走上了济世救民,开创新世界,为万民谋幸福的道路,都要准备好了“休怀粉身念”。
这点,康有为知道,梁启超知道,六君子知道,千千万万革命者也知道。
有时候,他们明知道是失败也义无反顾地去做,明知道是死也会慷慨就义,他们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大英雄大人物。
谭嗣同不是没有想过与清政府合作,走改良之路无异于与虎谋皮。
只是因为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也许可以用得君行道的方法救中国,无须人头落地。
读《北京法源寺》有感 (2)

读《北京法源寺》有感 (2)
《北京法源寺》让我有了很深的感受。
尽管是一本书,但是书中所传达的宇宙观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真是令我惊叹不已。
书中描述了法源寺历史悠久,修建于元朝,历经四百多年,历经战乱而形式依然。
在这里,我可以感受到仪容庄重的佛祖,这里极尽景致、安闲,从这里的古色古香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书中描述了无数的古迹、传说和美丽的景色,大自然的精美绝伦,让人震撼。
此外,这里还有柔韧的佛学思想,佛陀的慈悲在这里真切地流淌。
法源寺曾经是皇室的宗教圣地,它是传统文化乃至国家文化的代表,它是时代变迁下持续不变的证明。
涉足法源寺,我发现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神秘而又神圣的气息,哪怕是一瞬即逝,便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深远而沧桑。
它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它可以给我们文化的灵感和感悟。
在这里,我们可以聆听过去最古老的佛音,可以在这里沉浸于传统的文化的氛围之中。
我深入的感受到它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深厚,在此,我想用我的心去铭记它。
李敖《北京法源寺》读后感作文【高中高二2400字】

李敖《北京法源寺》读后感我听说李敖是很早以前的事了,记不清个大概了。
真正看到李敖,认识李敖确是他前不久到中国大陆文化之旅中在北大、清华和复旦的演讲,以后看到的他在台湾的一些演讲、访谈,还有他的“李敖有话说”节目,当然还不能少了他在台湾综艺娱乐节目上的表现。
当然他和那些只会嘴上说说喊喊口号的政治人物不同,他有他的书和文章。
三千五百万字的《李敖大全集》至少说明他确是有真才实学的大家,加上他从小读书上学优秀的成绩也说明他的不一般。
听徐春说他读过李敖的这本书,很是精彩,推荐与我,和前面所述而产生对李敖的好奇加在一起,我便买来了这本书。
与刚读完的《围城》不同,三天时间,是忙里偷抢了时间,把它一气读完的。
读后要写得想法有两个部分,一是对书中所提到一些主题意旨谈谈我的感受,二是对这本书的风格和写作方法说说我的认为。
下面的文字都是我所能背出得或用自己的话概括的书中的意思,读后感当然不是抄书然后说写得妙或者说书写得并非头头是道。
关于善开篇里就有康有为与佘法师关于为善、伪善和善因的讨论。
康有为认为有心为善便是善,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肯定;法师觉得善行是善,有人有心为恶却得了个善的结果那就是善,有人想为善没有去做只是嘴上说说不是善,做了善事,有了善行才是善。
法师这样的观点看来有点太宽大了,好像和现在的法律不同,主观故意才算犯罪,无意的,虽客观上造成了危害却不称为犯罪,谴责赔偿而已。
但是法师却有自己的理由,人心是很难用一个标准来判断有心为善或是为恶。
在一个复杂的环境里人是有心为善而有了善行,还是出于伪善存心为善是很难说的,并不想黑白两立这么分明。
所以用存心还是无意来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好坏,判断是否该原谅做错事的人,这并非我们一厢情愿说能很完满地办到的。
对于小是小非尚可,大是大非就不一定行了。
所以有了善的行为,如果并非出于真心,用法师的话来说,那至少也是一种善因。
既然有了善果,我们姑且也就点头吧。
说远开去,男女谈恋爱的时候女的常说我要怎样怎样。
写一篇关于《北京法源寺》的读书分享稿

写一篇关于《北京法源寺》的读书分享稿
在小说中,主人公是法源寺的一名和尚,他深受佛学的熏陶,生活过着平静而有规律的生活。
然而,一天他透过窗户看到了一个受伤的女孩,而后,这个女孩带来的不只是一点点的波澜,而是颠覆了他整个的生活。
以此开始了一个信仰与情感交织的故事。
小说中的和尚本应该与他人感情淡然,不被世俗纷扰,但是他的内心却深深被这个受伤女孩所震撼。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以及自己的内心。
这种内心的挣扎也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作者透过和尚的内心独白,让读者感同身受。
同时,小说也涉及了一些佛学的知识,但并不因此让人觉得晦涩。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佛学的道理,同时,也让读者在故事情节中学习到一些佛学的知识,这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
从阅读的角度来看,《北京法源寺》给了我们很多思考的空间。
读者可以思考关于信仰与情感的关系,思考自己的内心的挣扎,思考人生的意义等等。
这是一本不仅仅是小说,更像是一部启发人内心的书。
总的来说,《北京法源寺》是一部有着深刻内涵的小说,通过它,读者不仅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感悟人生,还可以从中了解一些佛学的道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读《北京法源寺》有感

读《北京法源寺》有感
《北京法源寺》这部书着实让我衷心感到惊叹,它记录了历史上最杰出的佛教圣地——法源寺。
自宋以后,法源寺又以其独特的风格、神圣的气息,迸发出了灿烂的光辉。
每一个客人来到这里,都不能不感受到它深远的历史背景。
《北京法源寺》感受到了这里调和平静的积极气息,说明这里历史上受到了高度的尊重和崇敬,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有助于推动佛教传承。
从传统的建筑,古老的祠堂,千古传诵的佛教经文,多姿多彩的宗教雕塑和壁画,以及芍药般的绿树,汇聚成法源寺的神秘气质,让人们感受到它所代表的神圣、超然和平静。
法源寺是一座永恒的旅行目的地,与它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系的人们都可以感受到它所带给他们的力量和精神上带来的慰藉。
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法源寺及其周边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但它却依然保留着淳朴的胡同气息,景象依旧熟悉。
作为一个文化遗址,法源寺多年来一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尽管每一次的参观者都不完全相同,但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意义和景象。
我在法源寺度过的时光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每次来到这里,我总会不禁让心中涌动出对法源寺所有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敬畏之感。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1500字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1500字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在论述之列。
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
具象的,至今屹立的古庙为纵线;抽象的,烟消云散的历朝各代人物为横剖;男性的豪侠、忠义、决绝与悲壮;女性的哀怨与死别!请看《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这是一部非常精细的历史小说,基于充分的历史考证,去伪存真。
故事以从具象的法源寺为轴,以抽象的历史为面,围绕清末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人物,进行了非常丰富而全面的展开。
我个人觉得,这本小说是非常有中国味道的,读完也非常让人心潮澎湃。
强推此书,理由有三:1. 从思想角度而言,这本书是很够味的。
与其说是一部历史小说,不如说这是作者借古人口而进行的一场跨度很广的哲学探讨。
作者自称本书至少有20多个主题。
就我所观,让我印象深刻的,包括生与死、善与恶、仕与隐、理想与现实、家与国等都有非常详细的探讨。
书的开篇就有康有为和佘法师关于善恶判定的辩论(动机论和结果论),引经据典,颇有禅机;亦有关于忠奸的探讨,举了冯道、谢枋得、屈突通、尧君素等几个详细的例子来佐证“忠”的相对性……诸如此类辩证的哲思,用对话形式展开,诱人深思。
而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哲学探讨不是无因果的,或者是由某个事件引发,或者导致了参与者日后的某项行动。
这种展开方式,把琐碎的历史考证串联成了完整的故事,使得枯燥的历史变得充满人味儿。
2.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书中的人物个性十足,大气磅礴。
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这本书的写作重点是“大丈夫型的人物”,写的是“男性的豪侠、男性的忠义、男性的决绝、男性的悲壮”。
严格来说,书中唯一的女性主要角色只有西太后一人(当然也有提及珍妃、谭嗣同妻等配角,但这些角色笔墨极少)。
书中最闪光的主角当然是谭嗣同这位“求仁得仁”的志士,明知必死之局却偏要“舍身取义”。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北京法源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寺之一,也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北京法源寺,并深受其独特魅力的吸引。
下面是我对于这次参观的读后感。
初次踏入法源寺,我被其庄严肃穆的氛围所折服。
整个寺庙由仿木纹大门、石庭院和诸多殿堂组成,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大门上方巍然悬挂着"法源寺"三个金字,以及龙凤凝立的雕塑。
这一切都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进入寺内,我被漫步融入的五彩斑斓的和谐画面所震撼。
香火旺盛的大雄宝殿内,椭圆形的佛座上坐着肃穆庄严的释迦牟尼佛像,散发出令人敬畏的威严气势。
殿堂的四周繁花似锦,栩栩如生的壁画充满艺术感染力。
凝视着佛像,我不禁沉浸在宁静的氛围中,心灵得以净化。
在寺内,我还目睹了佛教法师们正在传承和弘扬佛教文化的情景。
法源寺内设有寺庙与学院两大部分,拥有一批颇具声望和影响力的学者和高僧。
他们为寺内的信众和游客提供佛学讲座和讲经活动,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佛法的内涵与魅力。
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了承载文化传统的历史责任。
游览法源寺的过程,也让我对佛教的教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佛教信仰强调修行与追求心灵境界的升华,它提倡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在人们纷繁杂乱的现实世界中,很多人对于真正的内心安宁常常有所渴望。
而佛法的智慧正是为人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内心和谐的道路。
除此之外,法源寺还重视与社会的联系与交流,充分发挥了佛教文化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宗教寺庙,法源寺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了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
法源寺作为宗教文化的传承者和参与者,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展示出了佛教文化对于社会建设与心灵指引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北京法源寺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
它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更是佛教文化的集大成者与传播者。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古老而深邃的佛法智慧,也更加坚信它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北京法源寺》有感
终于看完了李敖的《北京法源寺》,薄薄的册子竟用了近一周的时间。
这是一本需要思考的书,每一句都要去推敲去竭尽全力的想。
很早就知道李敖这个人,但从来没有看过他任何的文字,凤凰卫视的李敖有话说,倒是看过几集,只觉得这个老头,年纪一把,却还尖酸刻薄的可以。
也曾在《康熙来了》见过此君,一副为老不尊的样子,乐于享受温香软玉在怀的老不羞。
对李敖本人,我既没有尊敬,也没有鄙视,更多是一种观众的角色,只觉得此人活得很自在,坐了几十年牢,泡过小自己几十岁的马子,还竞选过总统,这生算是活得有滋有味了。
当然“中国白话第一人”的自夸,让我觉得此人倒是有几分可爱。
最近才看了李敖的《北京法源寺》,不得不佩服李敖同志的知识渊博,其书根本就是将无数个历史故事,用法源寺作串联,以北京为背景娓娓道来。
很多典故,我知道,但不知道的不很清楚,我不知道李敖写这本小说时是否经常翻阅资料,但其对北京很多地方的描述以及各地名的历史渊源的解析,很让人佩服。
看着看着,你会有种心惊肉跳的感觉,原来脚下的北京是一个背负着如此多历史的热土。
当然书的重点并不是掉书袋,也许是信手拈来,也许是故意为之,单单其中的历史底蕴已经让人心颤不已。
但书的重点,写的是一个人的死,谭嗣同的死。
我想李敖是把自己看成一个革命者,一个他书中李十力般的人物,但他却把重点放在了谭嗣同身上。
整篇文章用来写一个人的死,写一个优秀中国人的死。
你能看到李敖与鲁迅般对国人麻木的无奈和悲哀,也能看到李敖对如谭嗣同般中国志士的敬仰,更能看到李敖自己对改变中国的愿望和为之献身的决心。
这样的李敖是值得尊敬的,因为在现在的中国,缺得不是投机倒把的商人,而是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我不知道那个在荧幕上嬉笑怒骂的李敖,和字里行间透着责任和苍凉的李敖,哪个才是真正的李敖,又或者两个都是,两个都不是。
只是很遗憾,在中国,在大陆,连李敖这样的人都很少很少了,流行的都是韩寒,郭敬明之流,风靡都是YY之众,是这个民族本身就没有产生天才的土壤,还是根本没有天才成长的空间。
百年来的中国人,衣服和服饰变了,心还是老样子,只是如鲁迅,李敖这般还出来呐喊两声的人也渐渐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