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古代姓氏的源起与变迁

合集下载

姓氏起源与演变研究

姓氏起源与演变研究

姓氏起源与演变研究姓氏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使用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包含了个体的身份信息,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姓氏的起源与演变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探究不同姓氏的来源和变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

本文对姓氏的起源与演变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姓氏的形成和变化。

1. 姓氏的起源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组织方式的产物。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形成了家族制度,姓氏作为家族的象征也应运而生。

姓氏通常由祖先的名字或地名演变而来,象征着家族的历史渊源和血脉相传。

2. 姓氏的分类姓氏可以按照来源、字数、音韵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

按来源可分为部族姓、官职姓、地名姓等;按字数可分为一字姓、二字姓、复姓等;按音韵可分为平声姓、上声姓、去声姓等。

不同的分类方式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人群对于姓氏的使用与习惯。

3. 姓氏的变迁姓氏的变迁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它受到历史、地理、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进步,姓氏可能发生改变或消失,新的姓氏也不断涌现。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有些姓氏起源于古代传说中的神仙或动物,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洗礼,依然保留至今;而另一些姓氏则因为历史变迁或政治风云而遭到迫害与消失。

4. 姓氏的保护与流变姓氏的保护与流变是保持姓氏文化的重要环节。

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多次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保护并规范姓氏的使用。

同时,随着移民与通婚的增多,跨文化婚姻成为了姓氏流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国家和地区可以依据其法律体系,制定相应的规定,保护姓氏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5. 姓氏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姓氏研究对了解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姓氏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族群间的历史关系与迁徙轨迹,进一步推动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

此外,姓氏作为一种人类文化遗产,也需要加强保护与传承,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姓氏的文化价值。

在总结上述内容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姓氏作为人们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标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姓氏的由来以及演变的过程

中国古代姓氏的由来以及演变的过程

中国古代姓氏的由来以及演变的过程百川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树,必有其根大家好,这里是氏族之根,一个专注于姓氏文化的交流区。

我是小编漠北,每天一个姓氏小知识,与您一起交流中国姓氏文化魅力,追寻中华姓氏古老起源。

【姓的来源】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

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

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

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

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

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

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

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

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

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

【氏的产生】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在古代氏族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氏”这个称号。

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

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

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

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

中国姓氏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姓氏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姓氏的发展和演变姓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符号,而中国的姓氏更加独特和丰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姓氏的发展也是随着历史悠久而演变的。

本文将会从时间、地域和类型三个层面对中国姓氏的发展和演变做出一些简要的介绍。

一、时间的演变中国姓氏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那时人们还没有姓氏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主要是通过原始社会中所生存的部落名称进行划分。

后来,随着历史的进程,人们慢慢地开始了解、使用姓氏。

在唐代以前,中国姓氏主要来源于官职、封号或者行业。

其后,姓氏也逐渐形成以家族命名为主的形式,并在南北朝时期形成了大部分的姓氏框架。

在国家的力量进行中央集权的过程中,统一姓氏是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强化和群众意识的觉醒。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的姓氏逐渐趋于稳定并开始流传至今。

二、地域的演变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国的姓氏不仅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变,不同地域也因其所在的环境和人文特征而形成不同的姓氏。

以北方和南方的姓氏为例,北方姓氏多以单字为主,如张、李、王等,而南方姓氏则以双字较多,如陈、杨、钟等。

这种不同的特征体现出各自地区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

此外,则是受迁徙历史的影响,如侨乡姓氏的兴起、汉藏交界地带姓氏的形成等等。

典型的例子如“李”姓,大量的地区都有叫做“李姓”,而且几乎普遍存在于全国的各个地区。

三、类型的演变中国姓氏可以分为五种类型,这些类型主要来源于:地理名称、官职和封号、行业、德行和器物。

地理名称是指那些由地方名称造出的姓氏,如山、田、河等姓,这类姓氏主要典型存在于中国南方。

官职和封号来源于历史的官制和王朝的封爵,像“吕”姓“周”姓等均源自于这一种类型。

行业来源于以职业命名的姓氏,像“钱”姓、“毛”姓等就是以行业作为姓氏的来源。

此外,则以德行为姓氏的亦属于一种类型,如“仁”姓、“义”姓等。

最后,则是以器物命名为姓氏,如“茶”姓、“锅”姓等。

这类姓氏比较少见,但也充分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丰富和特色。

总的来说,中国姓氏的发展和演变是随时间、地域和类型的交织而不同的。

中国姓氏的历史背景与演变

中国姓氏的历史背景与演变

中国姓氏的历史背景与演变姓氏是人们用以标识个体身份和家族归属的重要符号。

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姓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探讨中国姓氏的历史背景与演变,介绍姓氏的起源、分类以及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国人的家族文化和人口结构。

一、姓氏的起源与提出中国姓氏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期的姓氏有部分取自于部落、氏族或祖先的名字,比如“姬”、“嬴”、“嬴姓”,都属于古代帝王的名字。

此外,还有一些姓氏是来源于地理名称或景物特征,比如“山”、“水”等。

中国姓氏制度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姓氏制度逐渐成型并得到广泛应用。

当时的国家开始推行封建制度,强调家族的血统纯正和家族的延续。

于是,各个封建国家纷纷采用姓氏制度,要求人们以姓氏作为身份标识,同时也方便统治者管理人口和土地资源。

二、姓氏的分类和数量中国姓氏根据来源和区域可以分为两大类:百家姓和本末姓。

百家姓是指来源于人名、地名以及物品名称等各种命名方式的姓氏,数量众多且多样化。

很早以前,有人整理出一个“百家姓”列表,列出了最为常见的100个姓氏。

而本末姓是指来源于祖宗著名功绩、地名或氏族名的姓氏。

据统计,中国现存的姓氏超过5100个,其中较为常见的有3000多个,而来自世系图谱的姓氏则超过5万个。

许多姓氏只有少数几个家族在使用,说明了中国姓氏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分支繁衍和衰落的过程。

三、姓氏的社会影响姓氏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和象征意义。

首先,姓氏是家族血脉的象征,代表了家族的尊严和荣誉。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延续祖先的血脉是一种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姓氏还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重要标志。

在古代社会中,根据姓氏的贵贱,人们的身份和地位被划分得很清楚,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维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现代社会中,虽然姓氏的社会影响力有所减弱,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姓氏仍然重要。

中国姓氏的起源与封建社会的族谱文化与演化

中国姓氏的起源与封建社会的族谱文化与演化

中国姓氏的起源与封建社会的族谱文化与演化中国姓氏是中国人文历史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姓氏作为人名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一种标志身份的符号,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姓氏的起源与封建社会的族谱文化与演化。

一、中国姓氏的起源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早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部落联盟的形式,身份和血缘制度非常重要。

在人口不断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区别个体和建立社会秩序,姓氏制度逐渐形成。

起初,姓氏是以地名、部落名或其他象征意义的名称作为姓氏,代表着一个家族的来源和归属。

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逐渐稳定下来,并且开始沿袭子女。

这进一步加强了血缘和家族的联系,形成了中国姓氏的传统。

姓氏的起源使人们可以追溯到他们的族谱,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与文化传承。

姓氏的使用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姓氏以复姓的方式传承,有的以单姓为主。

每个姓氏都有其独特的渊源与含义,代表着一个个家族的独特历史。

二、封建社会的族谱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姓氏与族谱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族谱是家族的重要文化载体,是一种记录家族血脉和家族事迹的文化形式。

通过编绘族谱,家族成员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家族历史,传承祖先的智慧与品德。

族谱文化不仅仅是家族内部的交流工具,更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封建社会中,族谱文化往往起着重要的法律、道德和社会约束作用。

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声誉与族谱息息相关,也对社会个体的婚姻、继承以及其他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族谱的传承往往是一种艰巨的任务,通常由家族长辈担负。

他们以书写、注解、口头传承等方式将家族的历史文化传递给后代,以确保家族的传统得以延续。

三、族谱文化的演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封建社会逐渐演变,族谱文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由于历史变迁和战乱,一些家族的族谱或许在某些时期失传,导致家族文化的中断。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中由于人口流动和社会变迁,家族观念的弱化以及族谱传承任务的繁重,一些家族的族谱文化也面临着困境。

中国姓氏起源与发展的历史研究

中国姓氏起源与发展的历史研究

中国姓氏起源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中国姓氏,作为人们身份和家族血脉的象征,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研究中国姓氏的起源与发展历史,探索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一、姓氏起源的不同观点关于中国姓氏起源的讨论,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姓氏起源于部落社会中的氏族制度。

氏族制度强调血缘关系,将同族人归为一个氏族,并采用氏族作为姓氏。

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人们继承父亲姓氏的习惯,即父系氏族制的产物。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姓氏起源于职业分工,将人们按照职业划分为不同的姓氏。

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职业姓氏的形成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二、姓氏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姓氏的发展与演变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中国最早的姓氏是以父亲的名字来命名的,称为姓氏。

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逐渐发展为固定的家族名称,并成为身份的象征。

中国古代帝王及贵族,为了区别于普通百姓,通常会使用专属的姓氏,以体现其尊贵和特殊身份。

三、姓氏的地域分布与演变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姓氏分布存在差异。

由于古代的迁徙和人口流动,姓氏在不同地区的传承和发展有所不同。

例如,华北地区的姓氏以常见的王、李、张等为主,而华南地区的姓氏则以陈、林、黄为主。

姓氏的地域分布不仅反映了族群的历史轨迹,也反映了地方文化和社会变迁。

四、姓氏的变迁与社会变革姓氏的演变与社会变革紧密相关。

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由于政权更替、社会动荡等原因,一些姓氏被废除或改变。

例如,在唐朝以前,中国存在着很多少数民族的姓氏。

而在明朝时,随着犯科制度的废除,很多奴隶和部分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以适应新社会的变革。

五、姓氏的文化意义与传承中国姓氏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其作为一个人的标识,更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和价值观。

姓氏是家族血脉的象征,也代表了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在中国古代,很多家族会在家族谱中记录族人的姓名、出生和婚姻等信息,以维护家族的血脉纯正和传统文化的延续。

姓氏的起源产生、发展是怎么样的?

姓氏的起源产生、发展是怎么样的?

姓氏的起源产生、发展是怎么样的?
姓氏的起源、产生、发展、定型,经历了三个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古代姓氏主要源于图腾,图腾是古人类用来标识不同群体的物质物,为了与其他氏族氏别开来,或者为了解释本氏族的来历、品格、或者表达各自氏族的向往、追求、信仰等,他们就选择某种事物、植物、天象、星座等作为氏放的符号。

也有的是来源于古老的传证,亦或因地域名称等,这种符号便是氏族的姓。

第二阶段:为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阶段,即夏商周到秦汉时期。

这阶段是“姓”“氏”相别发展到由“姓氏”合二为一时期,有的封地为姓,有的以国名为姓,有的则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从这阶段开始,姓氏开始逐渐定型。

第三阶段:为秦汉至清朝消亡前后阶段,此阶段有的是因皇帝赐姓,有的因避讳改姓,有的在社会变革整合中更姓,有的因民族姓氏复杂而简化改姓等。

(改姓、赐姓、更姓等者都是由统治者而定的)。

姓氏的起源与变迁

姓氏的起源与变迁

姓氏的起源与变迁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姓氏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符号,承载着人们的身份认同和家族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更代表了一个人属于哪个家族、哪个祖先的后代。

本文将从姓氏的起源,演变和变迁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姓氏的起源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部落的形成。

当时,人们为了区分彼此,开始使用一个共同的称谓。

这个称谓可以是一个村落的名称,也可以是祖先的名字或其他特定的符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称谓逐渐演变成姓氏,并被代代相传。

在中国古代,姓氏的起源与传统的“封爵制度”有着密切关系。

在商代和周代,周天子会封授亲信信任的王公贵族为诸侯,作为奖赏和治理手段。

而这些封爵的王公贵族,会以封地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以显示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

比如当时被封为“姬”的王公贵族,就将“姬”作为了他们的姓氏。

二、姓氏的演变姓氏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演变和变迁。

在中国,古代的姓氏更多地以一个字为主,像“赵”、“叶”、“陈”等。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姓氏开始出现了复姓的情况,比如“司马”、“欧阳”、“公孙”等。

这种演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口的增加和分布的变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口逐渐扩大,家族的规模也变得更庞大。

为了区分不同家族中的成员,人们开始采用复姓,以突出自己的身份和血缘关系。

另外,历史上的一些特殊事件也促使了姓氏的演变。

比如战争和迁徙等,会导致族群之间融合和合并。

在这个过程中,姓氏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有些姓氏可能会消失,有些则会融合成新的姓氏。

三、姓氏的变迁姓氏的变迁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但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它也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比如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如果一个人犯了重罪或违反了家族的规定,他的姓氏可能会被改变。

这被称为“改姓”。

改姓的目的是为了剥夺这个人的家族荣誉和地位。

此外,在某些历史时期,政府或统治者也会进行整治和改革,对姓氏进行统一和规范。

这种情况下,一些姓氏可能会消失或合并,而新的姓氏则可能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古代张姓的源起与变迁
汉师1011 1020301114 张晴

摘要:张姓是我国人数众多、分布极广的大姓之一。

据今新的百家姓排名,仅次于李姓和王姓,排名第三。

人口总数近一亿。

张姓曾有几十个望族。

该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三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才。

关键字:张姓始祖变迁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时期,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氏族的称号。

而氏则出现于后来的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贵族标志和宗族系统的称号。

张姓是中国的第三大姓氏,是中国最有影响力,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

民间素有“张、王、李、赵遍地刘”之说,足见张姓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何等的显赫、荣耀;张姓一族是何等的强大、昌盛。

在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中,张氏一族,精英辈出,人才济济,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一篇篇浓墨重彩,灿烂辉煌而又沧桑厚重的华章。

一、张姓的始祖传说
相传张姓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黄帝之子挥,属于以职官称谓为氏。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又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不过,当初的“张”,“非命姓氏之义也”。

因为弓矢发明之后,在使用之前,必须先用力气将弓张开,不然,就无法使用。

挥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命为“张氏”的。

从此之后,挥的后代子孙有的姓弓,有的姓张,分成两支,也是出于此因。

后世的张姓,在谈及自己的姓氏时,常常解释为“弓长张的张”也是起于此故。

这支源于挥的张姓,得姓甚早,是中国张姓中最早古老的一支。

过了近两千多年,到了大约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中华大地上的张姓,又出现了两支。

与其他姓氏所不同的是,新加入的这两支张姓,也是以黄帝为始祖的,均出自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立的韩国和晋国。

在韩国和晋国之中,有人以张为氏,即“张姓出于姬姓,至周氏而氏者祖于韩”,“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始有张氏”。

在张氏的总源流中,又增两支源流。

这两支张氏源流,比挥之后要晚两千多年,但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只是有远近的区别而已。

二、张姓的变迁
张姓起源,已为张氏族人所接受的是始祖张挥说,赐姓和改姓以及形成于少数民族中的张姓,都是张姓起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形成了张姓枝繁叶茂,成为中国三大姓之一,亦为姓源。

(一)赐姓
早在先秦时代已有赐姓的记载,不过那时的赐姓仅仅是姓氏起源的一种形式。

到了汉代赐姓则特指皇帝出于褒奖、恩惠等目的赐给臣民的姓氏。

张氏家族
在历史上没有建立统一的王朝,因而没有以最尊贵的“国姓”赐姓为张氏的记录。

但却有以“张”姓尚武,而赐武将为张姓的记载。

据《南诏野史》记载:“诸葛武侯封白子国龙佑那为酋长,赐姓张氏……至十世孙张乐进求,唐太宗己酉(贞观22年,619)封为大首领大将军。

”从三国时蜀相诸葛赐姓龙佑那为张姓后,张姓一直统领白子国即“白蛮”。

到唐太宗时,才封龙佑那的十世孙张乐进求为大首领大将军。

此后在南诏又推行了土司制,就出现了“土司张氏”。

云南土司张氏是以白蛮为主体融合其他少数民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就是白族张氏以及彝族、哈尼族少数民族中张氏之由来。

又如明初朱元璋赐伯颜帖木儿为张姓。

伯颜帖木儿,出生于后金曲(今阿尔泰山,一说大兴安岭),蒙古将领,能征善战,以骁勇著称。

但与朱元璋作战时败在手下,遂归附明朝。

朱元璋佩服他的勇猛,赐姓为张。

他的后代一直从军。

(二)改姓
他姓或他族因特殊原因改姓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常见的现象。

张姓因为是汉族大姓,常成为改姓人选择的新姓氏。

范姓改张姓。

战国时魏国人范雎因得罪大臣魏齐,遭到毒打,为免受其迫害,更姓张,名实禄,西入秦,以功封应侯。

聂姓改张姓。

汉武帝时,汉人聂台献出马邑,诱匈奴入塞,西汉设伏兵企图伏击之,结果被匈奴发觉而退去。

聂台为避怨仇而改张姓,循居赝门马邑。

三国魏名将张辽就是他的后代。

高姓改张姓。

辽代辽阳渤海族高霸,因在外做官,改姓张氏。

其子张佑,孙张匡均为辽代节度使。

张匡有两个儿子,长名玄征,次名玄素,都是近代节度使。

其后,次子玄素官至户部尚书。

玄素之子汝弼为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尚书左丞。

汝弼之妹,为金世宗元妃。

与玄素同一辈的张浩,字浩然,系张霸曾孙,也是金代显赫异常的大臣,曾为金代宰相,封南阳郡王。

其子张汝霖,亦为金代宰相,封芮国公。

汪姓改张姓。

明初大将军张德胜的养子,名兴祖,原本姓汪,后从养父改姓张。

张德胜战死,追封蔡国公。

张德胜的亲生子张宣年幼,遂由兴祖嗣爵。

张兴祖嗣爵后,不负众望,他领兵打败陈友谅、张士诚,并数败元军,屡立战功。

洪武初年,张宣长大成人,遂袭父爵,被任命为宣武卫指挥同知。

禇姓改张姓。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爆发后,常山真定人禇燕聚众响应,多达万余人。

其后博陵张牛角亦率众起义,与禇燕联合。

禇燕推张牛角为帅,攻城略地,迅猛壮大。

不久,张牛角战死,禇燕被推为领袖,遂改姓为张,以“捷速”过人,被军中称为“飞燕”。

胡姓改张姓。

原居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的胡太,字长乙,号校圃,元明鼎革之际,迁至安徽桐西乡横峰。

明朝初年编户受田时,因寄籍当地大户“清河张氏”户下,改姓张。

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不少人主动选择了张姓做为他们新的姓氏。

汉唐时期,匈奴、乌桓、羯、高丽、回纥、契丹、蜀地巴族都有大批人改姓张氏。

明清以来,东北满族人用张姓代替了他们冗长繁琐的姓氏,以致东北地区的张姓人口突然急剧增加。

时至今日,在我国少数民族中的张姓人,绝大多数是自发改姓而来。

(三)张姓的可能后代
同样,根据不同的政治背景,也有部分张姓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改姓了其他姓,但其后代依旧属于张氏后代。

秦汉张孟,钦阳候,在是婴尝识荐举,做两仟石官,报恩改灌氏。

他的儿子灌夫历任宰相,淮阳太守。

西晋起义军首领张昌,改名李辰,与李特领导的起义相呼应。

唐代回鹘人张存信投奔大将军沙沱族人李克用门下,做李克用义子改姓李。

张忠自、张从楚被皇帝赐姓李,以示恩宠。

金朝张甫领兵抗元有功,升官紫金光禄大夫,赐姓完颜氏。

还有张开、张进等人也被赐为完颜氏。

西宁刺史张资禄,因功赐姓女爰烈士。

张羡因功赐叱罗氏,孙子张通复姓。

张轨受宇文泰信任,官任车骑大将军,赐宇文氏,孙子复姓。

张良谋杀皇帝不中,避难令改姬良,做官复姓。

总结:宗族,在过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起着纽带的作用和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姓氏宗族中,有异姓同宗不同祖,合姓同宗不同祖,同姓认承同宗不同祖。

这种原为一个祖先子孙,原同属聚居一带,各因有功于国,封地赐爵,后世子孙为体念先世创造之不易,遂以封号为姓,由此可见一斑。

张姓源远流长,张氏一族,枝繁叶茂。

日月轮回,只争朝夕,张姓是一个十分荣耀的大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人材辈出。

历代都人才济济,战国时期政治家魏国相张仪,汉初名臣张良,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三国名将张飞,西汉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地动仪的发明者张衡,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明朝著名改革家明神宗宰相张居正,清末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张之洞,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著名画家张大千,爱国民主人士张澜,开国将领有张云逸、张爱萍等,可见张姓族群人才辈出,族史辉煌。

参考文献:
陈建魁《中国姓名文化》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8年1月第1版
赵瑞民《姓名与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月第8版张殿兵《河洛文化与姓氏文化》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