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工程第六章气液反应工程

合集下载

化学反应工程思考题详解

化学反应工程思考题详解

第一章 应用化学反应动力学及反应器设计基础 一、思考题1、间歇系统与连续系统中,反应速率的定义式有何异同?2、反应系统中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系数有何关系?3、反应速率可以用浓度c i 、分压p i 或摩尔分率y i 来表述,相应的速率常数k c 、k p 、k y 之间有何关系?4、温度增加,反应速率常数肯定增加,对否?5、空速的定义是什么?它的大小反映了反应器的什么能力?6、转化率的定义是什么?在复杂反应系统中,它是否能起到在简单反应系统中所起到的作用?7、化学反应中哪种吸附起主要作用?8、惰性物质不参加反应,所以对吸附、脱附无任何影响,对否?9、吸附或脱附为控制步骤时,关键组分A 的分压有何特点,非关键组分的分压有何特点? 10、表面反应为控制步骤时,反应物、生成物的分压有何特点? 11、表达反应系统体积变化的参数是什么?12、方程式中反应前后摩尔数的变化是否表示反应体积的变化?第二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证及宏观动力学 一、思考题1、对于球形催化剂,西勒模数(Thiele )越大,则催化剂的内扩散有效因子如何变化?2、如果在某催化剂上测得的反应速率为r ,而内扩散有效因子为0.8,则此反应速率是否为本征反应速率?3、对于气—固相反应,什么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分子扩散的影响?4、对于球型催化剂粒子,西勒模数的定义式是什么?5、本征化学反应速度在内外扩散阻力完全消除的情况下与宏观化学反应速度有何关系?6、孔结构对内扩散有无影响?7、在气体的扩散过程中,如果催化剂的孔径远远小于分子的平均自由程时,可以不考虑哪种扩散? 8、对于气-固相反应,如果本征动力学方程式为r ,催化剂的内扩散有效因子为ζ,则宏观动力学方程式应如何表示? 二、计算题1、某可逆反应:A B C D k k +⇔+21,其均匀表面吸附机理的动力学方程式为:()()()r k P P P P K b P b P bP b P A A B C D A A C CBB D D=-++++1122试写出反应机理及控制步骤,并证明之。

化学反应工程第六章非均相反应器(上)

化学反应工程第六章非均相反应器(上)
流化床反应器62流化床反应器63固定床反应器61第六章非均相反应器其他非均相反应器简介6461固定床反应器611固定床反应器的特点固定床反应器无论塔式还是管式均垂直设置气体由顶部进入流动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这样可以防止气体冲动床层造成催化剂分布不均匀和催化剂的磨损带出同时有利于反应器中可能形成的液态物质的排除
6.1.5 固定床反应器的工艺计算
(4)管间采用道生油强制外循环换热。道生油进口温度 503K, 出口温度508K,道生油对管壁给热系数α0可取 2717kJ/(m2·h·K)。 (5)催化剂为球形,直径dP为5mm,床层空隙率ε为0.48。 (6)年工作7200h,反应后分离、精制过程回收率为90%, 第一反应器所产生环氧乙烷占总产量的90%。
6.1.2 固定床反应器的类型
气流不是沿轴向而是沿径向通 过催化剂床层,这种流程可以 解决床层过高、走轴向压力降 过大的问题,该合成塔床层阻 力小、可以采用大气量、小颗 粒催化剂,利于减小内外扩散 的阻力,强化传质,因此特别 适用于大中型生产规模的场合。
图6-7 径向反应塔示意图
6.1.3 固定床反应器内的流体流动
6.1.4.1 固定床中的传质 内扩散控制过程发生的场合是,颗粒大,因而内扩散阻力 大,内扩散速度小;温度高因而化学反应速度快;气速高
因而外扩散速度大。内扩散控制过程浓度分布特征是 CAg≈CAs>> CAc≈CAeq 。
外扩散的控制过程 传质速度(外扩散速度)即为总反 应速度。外扩散控制发生的场合是颗粒小,气速小、温度 高。外扩散控制过程浓度分布的特征是
CO2 52.67+3.26=55.93kmol/h
N2
566.35kmol/h
C2H4O 3.16kmol/h

化学反应工程-19-第六章-气固相催化反应固定床反应器

化学反应工程-19-第六章-气固相催化反应固定床反应器

2、二维模型中 hW 的计算: 、 的计算: 模型认为温度沿着径向形成了一个分布,故 t m没有意义。 这时床层向壁的传热速率:
dS =
6VS SS
西勒模数就是以d 为定型尺寸的。 西勒模数就是以 S为定型尺寸的。 形状系数的概念, 表示: 形状系数的概念,以 ϕ S 表示:
ϕS =
SV SS
2 SV = πd V (和粒子具有相同体积的球形颗粒的外表面积)
d ϕS = V d a

2
2、粒子群 、 对于大小不等的混合颗粒,平均直径为:
空隙率分布的影响: 空隙率分布的影响:直接影响流体流速的分布,进而使流体与颗 粒、床层与反应器壁之间的传热、传质行为不同,流体的停留时 间也不同,最终会影响到化学反应的结果。
为减少壁效应,要求床层直径(dt)至少为粒径(dP)的八倍以上。
二、颗粒的定型尺寸 颗粒的定型尺寸常用粒径来表示: 1、单个粒子 、 粒径d 粒径 P: 对球形催化剂,应用一个参数dP即可完整描述颗粒的全部几何 性质,即自由度为1; 对规则形催化剂,如圆柱形,用两个参数如h、d即可; 对不规则颗粒,也是用两个参数来描述颗粒的几何性能:一是 当量直径;另一是形状参数。
d S u0 ρ g
6.1.2固定床内的传热 固定床内的传热 床层尺度上的传热过程包括四个方面: 床层尺度上的传热过程包括四个方面: ①颗粒内部的传热 (λ P ) ;
( ②颗粒与流体之间的传热α g ) ;
③床层整体有效导热系数 (λe ) ; ④床层和反应器壁之间的传热 (h0、hW ) 。 对于①中λP,见第十七讲《非等温反应宏观动力学方程》。它的大 小往往由固体颗粒自身的性质粒内孔隙情况决定的,颗粒内的传热主要 是以热传导形式进行的。 对于②中的αg第十七讲中已经讨论过。 现重点讨论③和④ ! 现重点讨论③

气液相平衡方程

气液相平衡方程

气液相平衡方程
气液相平衡方程是描述气体和液体之间物质传递的数学关系。

它是化学工程、环境科学、生物工程等领域中重要的理论工具。

气液相平衡方程的基本形式是亨利定律,即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气体的分压成正比。

这个方程可以用以下数学表达式表示:
C = kH * P
其中,C是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kH是亨利常数,P是气体的分压。

亨利常数是气体溶解度与分压的比例常数,它依赖于具体的气体和溶剂系统。

除了亨利定律,还有其他描述气液相平衡的方程,比如罗特定律和拉乌尔定律。

罗特定律是描述溶剂中溶质的逸度与溶液中溶质的摩尔分数之间的关系。

拉乌尔定律是描述理想混合溶液的蒸气压与组成之间的关系。

在工程实践中,气液相平衡方程经常用于设计和优化化工装置。

例如,在气体吸附过程中,通过气液相平衡方程可以计算出吸附剂中溶质的负荷量。

在化学反应工程中,气液相平衡方程可以帮助确定反应器中气体和液体的相互作用,从而优化反应条件。

此外,气液相平衡方程还可以应用于环境科学研究中。

例如,在水体中溶解氧的研究中,可以利用亨利定律来计算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从而评估水体的氧化能力。

在大气污染研究中,可以利用拉乌尔定律来估算不同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

总之,气液相平衡方程是描述气体和液体之间物质传递的重要工具。

通过这些方程,可以深入理解气体和液体的相互作用,为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陈甘棠主编化学反应工程第六章

陈甘棠主编化学反应工程第六章

转化的多段绝
热反应器,段间引入冷空气
进行冷激。
对于这类可逆放热反应过
程,通过段间换热形成先高 后低的温度变化,提高转化 率和反应速率。
总之,不论是吸热或放热的反应,绝热 床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特别对于大型 的,高温或高压的反应器,希望结构简 单,同样大小的装置内能容纳尽可能多 的催化剂以增加生产能力(少加换热空 间),而绝热床正好能符合这种要求。 但绝热床的温度变化总是较大的,由于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故要 综合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体积:(非球形颗粒折合成同体积的球形颗粒应当 具有的直径)
球形体积: VP

6
d3
6VP
1
3
dV
外表面积: (非球形颗粒折合成相同外表面积的 球形颗粒应当具有的直径)
球形外表面积: p d 2 a
ap

1
2
da
d 6 球形比表面积: V S 3 VS d d
6.2.2床层压降
气体流动通过催化剂床层的空隙形成的通道时, 与孔道皱襞摩擦将产生压降。 厄根(Ergun)方程:
2 um 1 B dP 150 R 1.75 3 d dL em B s

式中:Rem : 修正的雷诺数,Rem u m:平均流速空塔气速 d s : 颗粒当量直径
ap 6 VS 6 dS 6 SV ap
比表面积: (非球形颗粒折合成相同比表面积 的球形颗粒应当具有的直径) 2
混合粒子的平均直径:(各不同粒径的粒子直 径的加权平均)
1 dm xi d i
xi - 直径等于d i的颗粒占的分数

《化学反应工程》课件

《化学反应工程》课件

部分模化法
将反应器的一部分进行放大或缩小, 以研究其放大效应或缩小效应。
相似放大法
通过相似理论来预测大试实验结果, 需要保证相似条件得到满足。
04
流动与混合
流动模型与流型
1 2
层流模型
适用于低雷诺数的流体,流速较低,流体呈层状 流动。
湍流模型
适用于高雷诺数的流体,流速较高,流体呈湍流 状态。
3
过渡流模型
化学反应影响流动特性
化学反应释放的热量和产生的压力变化会影响流体的流动状 态。
流动与混合实验技术
实验设备
包括管式反应器、搅拌釜式反应器、喷射式反应器等。
实验方法
通过测量流体的流速、压力、温度等参数,分析流动与混合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
05
传递过程与反应器的热力学基础
传递过程基础
传递过程定义
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是自然界和工程领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传递 过程是研究物质和能量传递规律的科学。
通过调节进料浓度来控制反应物浓度,保证反应的稳定性和效率。
催化剂选择与优化
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并优化其用量,提高反应效率和选择性。
反应器放大与缩小
经验放大法
根据小试实验数据和经验公式,通过 比例放大来预测大试实验结果。
数学模拟放大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反应过程, 并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放大和缩小实 验。
管式反应器
适用于连续操作和大量生产,传热效果好, 适用于高粘度液体和悬浮液。
流化床反应器
适用于固体颗粒的反应,传热效果好,适用 于大规模生产。
反应器设计基础
反应动力学
研究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为反应器设计提 供基础数据。
热力学
研究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平衡,为 反应器设计提供热力学依据。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版(陈甘堂著)课后习题答案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版(陈甘堂著)课后习题答案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版(陈甘堂著)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均相反应动力学基础2-4三级气相反应2NO+O22NO2,在30℃及1kgf/cm2下反应,已知反应速率常数2kC=2.65×104L2/(mol2 s),若以rA=kppApB表示,反应速率常数kp应为何值?解:原速率方程rA=dcA2cB=2.65×104cAdt由气体状态方程有cA=代入式(1)2-5考虑反应A课所以kp=2.65×104×(0.08477×303) 3=1.564后当压力单位为kgf/cm2时,R=0.08477,T=303K。

答p p 2rA=2.65×10 A B =2.65×104(RT) 3pApBRT RTp表示的动力学方程。

解:.因,wwnAp=A,微分得RTVdaw案24网pAp,cB=BRTRT3P,其动力学方程为( rA)=dnAn=kA。

试推导:在恒容下以总压VdtVδA=3 1=21dnA1dpA=VdtRTdt代入原动力学方程整理得wdpA=kpAdt设初始原料为纯A,yA0=1,总量为n0=nA0。

反应过程中总摩尔数根据膨胀因子定义δA=n n0nA0 nA若侵犯了您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Y http://.cn.co(1)mol/[L s (kgf/cm2) 3]m(1)则nA=nA01(n n0)δA1(P P0)δA(2)恒容下上式可转换为pA=P0所以将式(2)和式(3)代入式(1)整理得2-6在700℃及3kgf/cm2恒压下发生下列反应:C4H10发生变化,试求下列各项的变化速率。

(1)乙烯分压;(2)H2的物质的量,mol;(3)丁烷的摩尔分数。

解:P=3kgf/cm2,(1)课MC4H10=58,(2)w.krC2H4=2( rC4H10)=2×2.4=4.8kgf/(cm2 s)PC4H10=PyC4H101 dpC4H10= P dt2.4-1==0.8 s 3w(3)nC4H10=nyC4H10=n0(1+δC4H10yC4H10,0xC4H10)yC4H10dnH2dtdnH2dt=hdaw后n0=nC4H10,0=δC4H10rC4H10=反应开始时,系统中含C4H*****kg,当反应完成50%时,丁烷分压以2.4kgf/(cm2 s)的速率dyC4H10dt答1rCH=2.4224wdnC4H10dt案116×1000=2000mol582+1 1==21网dyC4H10=n0(1+δC4H10yC4H10,0xC4H10) dt=2000×(1+2×1×0.5)×0.8=3200 mol/s若侵犯了您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Y http://.cno2C2H4+H2,dP=k[(δA+1)P0 P]=k(3P0 P)dtm(3)dpA1dP= dtδAdt2-9反应APS,( r1)=k1cA , ( r2)=k2cp,已知t=0时,cA=cA0 ,cp0=cS0=0, k1/k2=0.2。

第六章气-液反应工程

第六章气-液反应工程

(
pi
Ei xi
Ei
ni n
Ei
ci n /V
Ei
ci
n / m
Ei
ci
/M
)
Hi M Ei
M 0 Ei
8
• 各种气体在水中的亨利倒数 (1/Ei,atm-1,1atm=101325 Pa)
• 亨利系数Ei与溶解度系数Hi与温 度压力的关系为:
d ln Ei
d 1/ T
d ln Hi
d 1/ T
• 与化学吸收过程极为相似。
2
气液相反应的工业应用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反应工程》
工业反应 有机物氧化 有机物氯化 有机物加氢
工业应用举例
链状烷烃氧化成酸;对二甲苯氧化生产对苯二甲酸; 环已烷氧化生产环已酮;乙醛氧化生产醋酸;乙烯氧 化生产乙醛
苯氯化为氯化苯;十二烷烃的氯化;甲苯氯化为氯化 甲苯;乙烯氯化
论 • 双膜论:气液相界面两侧各存在一个静止膜:气膜,液膜 • 传质速率取决于通过液膜和气膜的分子扩散速率 • 假设:扩散组分在气-液界面处达到气液相平衡。
16
气液传质理论 (双膜理论)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反应工程》
• 特点:是稳态的物理模型,模 型直观,用起来方便。
• 要点:
① 流动方式:界面两侧有滞流传质膜, 滞流传质膜≠滞流边界层
系,在分压很高时,气体的溶解度趋
近于化学计量的极限。
• 对各种气体的溶解度的高低,物理吸收主要体现在H的数 值上,而化学吸收则不同,取决于α的数值。
• 物理吸收溶解热较小。
15
气-液反应历程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反应工程》
• 气-液相间物质传递 • 传质模型:双膜论 Higbie渗透论 Danckwerts表面更新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