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学生提出的20个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大学生提出的20个问题

给大学生提出的20个问题

给大学生提出的20个问题

作者:查有梁文章来源:2006年四川省中学物理优秀教师高级研修会点击数:239 更新时间:2006-12-24

11:05:23

给大学生提出的20个问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查有梁

大学生应该着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当今世界的许多大学都强调“通识教育”,即试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什么是文化?我认为,文化的内核是“思

维方式”,文化的中介是“交流方式”,文化的外壳是“生活方式”。作为中

国的大学生,理当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较深的理解。即应该对中国传统的“思

维方式”、“交流方式”、“生活方式”有较深的理解。

从17世纪近代科学产生,到21世纪现代科学的进展,“科学”已从狭义的自然科学,推而广之为四大门类了:思维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思维科学”包括:语文(国文与外文)、数学、逻辑学,等学科;

“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学科;各种“工程技术”,包括农学、医学等,通常也归在“自然科学”之内,或统称为“理工科”。

“人文科学”包括:文学、艺术、音乐、美术、历史、哲学、宗教,等学科;

“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商学、管理学,等学科。

在西方,“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通常是分开的;在中国,常将两者合而为一,统称“人

文社会科学”,甚至简称为“文科”。

作为一位大学生,从专业方向看,大多是四大门类科学中之一,且更具体为一门二级学科。但是,我认为,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对这“四大门类科学”有较为综合的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故我提出以下四大类问题:

一、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问题1-问题5);

二、关于全球的科学文化(问题6-问题10);

三、关于世界的人文文化(问题11-问题15);

四、关于当代的社会文化(问题16-问题20)。

我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以下这20个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回答了这20个问题。问题仅供思索,回答仅供参考,若有缺点错误,敬请批评指正。

一、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问题1: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四书》,其第一书是《大学》。《大学》一开篇就论述了“大学之道”。什么是“大学之道”呢?

回答1:《大学》中写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进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确:做学问的道理,在于明白要发扬人们的美德;在于要革除旧习,勉作新人,在于亲近民众,回归生活;在于要达到德才兼备、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确定努力的方向;有了确定的方向,心志才能清静;心志能够清静,情绪才能安定下来;情绪安定下来,才能够周全地思考;思考周全了,才能有所收获,取得成效。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原因和结果,都有开始和终结。知道什么该先,什么该后,就接近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才成长之道的顺序是: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问题2:《论语》一共有多少篇?第一篇的名称是什么?第一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最后一篇的名称是什么?最后一篇的最后一句是什么?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篇第七》)是什么意思?

回答2:《论语》一共有二十篇。第一篇的名称是“学而篇”。第一句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第二十篇的名称是“尧曰篇”。最后一句是:“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不到他心求通而尚未通时,不去启发他;不到他口欲言而未能言时,不去点拨他。这是启发式教学的要点。“愤悱”的状态,就是“积极思索”的状态。要有这种状态,才可能教好学好;推而广之,要有这种状态,才可能有所创新。你能说出这两章的基本意思吗?

问题3:老子的《道德经》(又称《老子》)中所表达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什么意思呢?你怎样理解呢?《道德经》有多少章?第一章和第二章你能背诵吗?

回答3: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遵循自然、适应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对“道法自然”的理解应是:不是征服自然、毁坏自然、污染自然;而是恰恰相反,主张人要向自然学习,人要与自然协调共生,和谐相处。

《道德经》一共八十一章。第一章写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基本意思是:有两大类知识:一类是“有”,是可以言传的知识;一类是“无”,是不可信传的知识。这两大类知识都很深奥。从“不可言传”到“可以言传”,或从“可以言传”到“不可言传”,这就是通向智慧的门径。

《道德经》第二章写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的基本意思是:美与善都因为有它的对立面而存在。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等,都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是普遍的规律。聪明人要学会应用辩证法。

问题4: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观,可以选择《礼记·礼运》中的一段话。这段话中有四个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孙中山先生经常引用和书写,你能背出这一段话吗?你能背出《礼记·礼运》中关于“小康”的那一段话吗?

回答4:《礼记·礼运》中写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问题5: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庄子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科学观。你知道庄子是怎样说的吗?

回答5:庄子在《庄子·大宗师》中写道:“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