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课建筑艺术的美人美版2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课 建筑艺术的美 ▏人美版 (2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课建筑艺术的美▏人美版教学目标本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建筑艺术的美学特点,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水平。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1. 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建筑艺术美的欣赏方法和技巧;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建筑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意识。
教学内容1. 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建筑艺术美的欣赏方法和技巧;3. 建筑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4. 创新思维和审美意识的培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建筑艺术美的欣赏方法和技巧;3. 建筑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
难点1. 建筑艺术美的内涵和表现;2. 建筑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3. 创新思维和审美意识的培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建筑艺术作品图片;2. 学具:笔记本、彩笔、建筑模型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建筑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建筑艺术美的兴趣,导入本课主题。
2. 讲解:讲解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欣赏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建筑艺术美的内涵。
3. 欣赏:展示建筑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欣赏和评价。
4. 实践: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建筑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分享研究成果。
5. 总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建筑艺术美的欣赏方法和技巧,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建筑艺术美。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下搜集更多建筑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板书设计1. 课题:建筑艺术的美2. 教学目标:理解建筑艺术的美学特点,培养欣赏能力3. 教学内容: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特点、欣赏方法和技巧4. 教学重点: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特点、欣赏方法和技巧5. 教学难点:建筑艺术美的内涵、评价标准、创新思维和审美意识6. 教学过程:导入、讲解、欣赏、实践、总结7. 作业布置:搜集建筑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作业设计1. 课下搜集更多建筑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评价;2.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建筑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意义;3. 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对身边的建筑艺术进行欣赏和评价,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一课 建筑艺术的美-人美版

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第1课《建筑艺术的美》教学设计课业类型:欣赏•评述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2、能够发现并简单总结古今中外建筑在材质、造型方面的特点。
学习用绘画或文字的方式将自己对建筑的了解与认识表达出来。
3、通过欣赏风格各异的建筑,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关注、认识和兴趣,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包容。
教学重点:欣赏北京故宫建筑风格,初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比较古今中外代表性建筑,认识不同的建筑风格。
发现时代发展与建筑材料变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导入1. 师:同学们,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双手创造出了许多宝贵的财富,有文学名著、经典的音乐、精美的画卷,还有更大、更壮观、更丰富的古今中外的建筑。
下面,请同学们聆听一段悠扬的乐曲,欣赏一下世界各地建筑的风采。
(播放图片)2.师:同学们,世界上具有特色的建筑数不胜数,它们都是各国文化的积淀。
德国诗人歌德曾把建筑比喻成凝固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凝固的音乐,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题《建筑艺术的美》。
3.板书课题:建筑艺术的美三、新授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哪位同学来说说你去过哪些地方游玩?见过哪些漂亮的建筑呢?(指名回答)师:(情境一)同学们见过的世面可真多呀!下面,老师来给大家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世界各地建筑的风采。
(情境二)都没去过呀?没关系,今天呀老师来给大家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饱览世界各地的建筑风采。
(一)中国古代建筑——故宫师:第一站我们要去的,就是首都北京的故宫。
1、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2、建筑整体上取对称之势,是中国古代建筑群的传统模式。
3、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揭开故宫神秘的面纱!(播放视频)4、故宫雄伟壮丽,处处都彰显着皇权至上。
第一课 建筑艺术的美(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 人美版

第一课建筑艺术的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能够理解建筑艺术的美学表现和价值。
3.能够欣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艺术作品,培养审美情趣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建筑艺术的美学表现和价值。
2.欣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艺术作品,并分析其特点和表现方式。
三、教学内容
1.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建筑的定义和分类
–建筑艺术的特点和功能
2.建筑艺术的美学表现和价值
–建筑的美学特征
–建筑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3.代表性建筑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雁荡山别墅、故宫、颐和园等
–国外建筑的代表作品: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古罗马斗兽场等
四、教学方法
1.授课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文化背景和代表性建筑作品,让学生了解建筑艺术的发展及特点。
2.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分析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建筑作品,理解建筑艺术表现方式的多样性。
3.观察实践:现场参观建筑艺术作品,感受实际建筑环境和建筑艺术对人们的影响。
五、教学时长
两节课(90分钟/节)
六、教学评估
1.课堂表现:出席情况、听课专注度、课堂互动、问题回答等。
2.作业评估:对建筑艺术的思考和认识,可以通过书面、绘画等形式进行呈现。
3.实践体验:现场参观建筑艺术作品,感受实际建筑环境和建筑艺术对人们的影响。
七、教学资料
1.建筑艺术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和书籍资料。
2.参观建筑艺术作品的场所和路线安排。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课 建筑艺术的美 ▏人美版

《建筑艺术的美》教学设计研究主题:巧用多种媒材启发学生美术创造思维能力的研究。
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分析建筑的造型、材料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学习用绘画或文字的方式将自己对建筑的了解与认识表达出来。
2.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能够发现并简单总结古今中外建筑在材质、造型方面的特点。
3.通过学习本课,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关注、认识和兴趣;通过欣赏风格各异的建筑,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比较古今中外代表性建筑,认识不同的建筑风格;发现时代发展与建筑材料变化的关系。
难点:认识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1、将教材中的建筑艺术进行分类分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组:一组:故宫。
二组:凡尔赛宫。
三组:泰姬陵。
古代特殊场所建筑组:四组:科隆大教堂。
五组:古罗马斗兽场。
现代建筑组:六组: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
现代仿生建筑组:七组:里昂国际机场、香港中银大厦、悉尼歌剧院。
2、将各组的问题集发放为组长,安排组长分配课前任务收集资料,以备上课介绍。
3、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宏村》,让学生学会从建筑材料、功能、造型、色彩、建筑风格分析和时代背景分析建筑。
二、小组探究学习1、第一、二、三小组按照课前布置好的任务从第一组开始汇报交流学习内容。
(各组自行组织教学。
)2、教师创设问题:①了解了故宫和凡尔赛宫两个中外古代宫廷建筑,谁能说说从东方与西方建筑风格对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建筑材料对比有什么不同之处?②它们分别又与泰姬陵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给你什么感受?3、第四、五、六、七小组上前汇报交流学习内容?4、教师创设问题:谁能说说对比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最大的变化时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三、深入探究结合各组的交流汇报从多角度分析建筑艺术的美。
教师创设问题:1、东方与西方建筑风格对比有什么不同?2、皇家建筑与居民建筑对比有什么不同?3、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对比有什么不同?四、拓展1、课后同学们可以了解一下你的家乡有怎样的建筑及其特点。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课建筑艺术的美人美版

(1)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建筑艺术的美,突破单一的审美观念。
(2)如何将观察和分析转化为自己的创作灵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3)如何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创作出具有建筑美感的作品。
举例:
-在分析建筑案例时,引导学生关注建筑的线条如何展现动态美,形状如何呈现出稳定性,色彩如何表达情感等。
(2)学会观察和分析建筑艺术的美,如线条、形状、色彩、结构等元素。
(3)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建筑美感的作品,展现个性与创新。
举例:
-在讲解古代建筑时,重点强调故宫的对称布局、雕梁画栋等特色。
-分析现代建筑时,关注国家大剧院的球形设计、独特的外观和内部空间。
-通过对国内外建筑案例的比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风格建筑的美。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建筑艺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造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绘画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建筑艺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课建筑艺术的美人美版
一、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课建筑艺术的美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1 建筑艺术的美 |人美版(2014秋)

第1课建筑艺术的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的不同风格,发现两者在材质、造型、色彩上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在讲授过程中资源共享,完善对中西建筑的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中西建筑的欣赏,使学生对民族建筑文化对世界建筑文化有新的认识,能够多方位了解建筑艺术。
教学重点:比较中西建筑的不同材料,发现其建筑在时间、空间上的不同关系。
教学难点:对中西建筑在风格上的区别及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资料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导入新课1 师:你们看这些房子漂亮吗?(漂亮)房子又叫什么呀?(建筑)还想不想看更漂亮的建筑呀?(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建筑艺术的美。
(看着不同的性状的建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板书:建筑艺术的美二【讲授】探究新知1了解建筑美在哪里?(1)建筑风中烛火,最特别的地方是哪里?(形体美)(2)栖息地'67,和风中烛火形体上有什么区别?( 有的地方是空的)这个建筑有个性吗?(有)展现的是空间节奏韵律的美。
(3)彼得大帝的皇宫在绿树的衬托下它美吗?(美)特点是什么?(颜色漂亮)体现什么美?(4)水滴和雕楼材质一样吗?水滴材质是金属和玻璃,碉楼是木石结构,体现什么美?(5)古罗马斗兽场建筑特点是什么?(门多)门的两边是什么?(柱子)这罗马柱体现的什么风格呀?(罗马风格) 古罗马斗兽场5万人可以在8分钟之内撤离,距今1930多年的人们聪明吧! 科隆大教堂的尖顶是哥特式建筑风格,凡尔赛宫的卷草纹和贝壳纹展现的是洛可可风格,悉尼歌剧院在水中像一艘帆船,是象征主义风格。
我们欣赏了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学生饶有兴趣的比拼谁能叫出图片地方。
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讲授】引导感受2 简单了解建筑的类型(1)这个建筑你们熟悉吗?他们统称什么?-----------(宗教建筑)(2)认识吗?是什么人呆的地方?(死了的人)那叫什么建筑?-----(陵墓建筑)(3)它是玩的地方吗?(公园)它是苏州园林-----那是什么建筑呀?----------园林建筑(4)哪个是北方建筑,哪个是南方建筑?你看粉墙黛瓦普通的民居,是徽式风格建筑的宏村月沼,他的马头墙比较有名.北京四合院他们都属于什么建筑? ------(民居建筑)(5)出是示故宫建筑,这个建筑同学们可以住进去吗?老师可以住进去吗?那谁能住进去呢?(皇帝),皇帝住的地方叫什么建筑?-----(宫殿建筑),中国的皇上住在故宫,法国的皇帝住在凡尔赛宫里。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课 建筑艺术的美(哥特式建筑之眼) ▏人美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课
建筑艺术的美(哥特式建筑之眼)
教学目标
1.了解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2.理解「眼」在哥特式建筑中的作用和意义。
3.学习使用铅笔和淡彩笔画出哥特式建筑之眼。
教学重点
1.了解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2.熟悉哥特式建筑之眼的形态和构造。
3.学会使用铅笔和淡彩笔勾勒和填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眼」在哥特式建筑中的作用和意义。
2.学会细致地填色,使作品更有层次感。
教学准备
铅笔、淡彩笔、A4纸、哥特式建筑之眼的图片素材。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教师通过展示哥特式建筑主要特点的图片,向学生介绍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并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哥特式建筑之眼在建筑物中的位置和作用。
第二步:学习哥特式建筑之眼的构造
教师通过展示哥特式建筑之眼的构造图,向学生讲解其构造原理和形态特征,并引导学生发现「眼」在哥特式建筑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步:练习绘制哥特式建筑之眼
教师通过展示具体绘制方法的图片素材,向学生讲解如何使用铅笔和淡彩笔画出哥特式建筑之眼,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模仿练习。
第四步:完成作品
教师让学生自主完成哥特式建筑之眼的填色,提醒学生需要注意填色的层次感。
课堂小结
通过此次课程,学生掌握了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和构造,理解了「眼」在哥特式建筑中的作用和意义,学会了使用铅笔和淡彩笔画出哥特式建筑之眼,并完成了一幅层次感较强的哥特式建筑之眼作品。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使用所学技能完成一幅哥特式建筑之眼的作品,并注重作品的层次感和细节处理。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课 建筑艺术的美 ▏人美版

建筑艺术的美1、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能够发现并简单总结古今中外建筑在材质、造型方面的特点。
2、能够搜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在学习中加以运用。
能够初步分析建筑的造型、材料以及其中蕴涵的文化精神。
学习用文字的方式将自己对建筑的了解与认识表达出来。
3、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兴趣,引起他们对建筑与人的关系的思考。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建筑,可以算是与孩子们距离最近的艺术了。
然而正是每天生活在其中,他们对建筑缺少了惊异和震撼,建筑的审美功能几乎被使用功能所淹没。
这一课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拓宽孩子对建筑的认识内涵,让建筑在他们心中活起来,流动起来,感受建筑的内部空间,观看建筑美的造型,聆听建筑的节奏和旋律,呼吸建筑蕴涵的文化气息,启发孩子们用心灵触摸建筑,把他们领入到一片艺术的新天地中。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古代建筑的一些建筑特点及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相比较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了解不同建筑的艺术特点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出示丽江、北京、安徽宏村建筑的图片,感受建筑艺术的美,引出课题。
(板书:建筑艺术的美)说到建筑你会想到什么?欣赏北京故宫建筑1、整体感受故宫。
首先让我们走进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 -故宫。
(课件,图片,音乐)北京故宫简介:故宫又名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的宫殿, 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宮。
故宫开始建造是在明永乐五年(1406年),历史14年的才建造完成。
占地72万平方米,房屋9999.5间,这么多: 房间会不会有种很乱的感觉?为什么多而不乱?北京故宫有一条贯穿宫城南北的中轴线,两边都是对称的。
布局很严谨,对称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传统模式。
在这条中轴线上,有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故宫四周围还有10米高的城墙,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城的四个角上分别有有一座华丽奇特的角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艺术的美
教材分析:
《建筑艺术的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美版)六年级上册中的第一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建筑,是与孩子们距离最近的艺术,然而正是每天生活在其中,他们对建筑缺少了惊异和震撼,建筑的审美功能几乎被使用功能所淹没。
这一课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拓宽孩子对建筑的认识内涵,让建筑在他们心中活起来,流动起来,感受建筑的内部空间,观看建筑美的造型,聆听建筑的节奏和旋律,呼吸建筑蕴涵的文化气息,启发孩子们用心灵触摸建筑,把他们领入到一片艺术的新天地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宫殿建筑、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能够发现并简单总结古今中外建筑在材质、造型方面的特点。
2、技能目标:能够初步分析建筑的造型、材料以及其中蕴涵的文化精神。
学习用文字的方式将自己对建筑的了解与认识表达出来。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兴趣,引起他们对建筑与人的关系的思考。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认识古代建筑的一些建筑特点及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相比较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了解不同建筑的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收集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各类建筑的图片、幻灯片或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揭示课题:
1、例举中国与世界有名的建筑;
2、赞美建筑的经典之言。
二、了解中外不同地域文化特点对建筑布局与风格的影响:
课件出示故宫(布局图)与凡尔赛宫(户外布局图)
问:从这两座宫殿建筑布局上所体现的不同美学思想?
故宫:对称式;儒家的“中正”、“中和”之美。
(宫府体现儒家的思想意识,追求对称、整齐与秩序。
出于尊崇,中国常将地位最高的建筑放在正中,其它建筑环绕在两侧。
因此,中国传统建筑中大多有清楚的南北中轴线、整齐的东西对称,形成了"中正"之美。
这种美学观含有浓厚的道德价值判断因素。
例如,故宫里的地名,通常有"仁"、"和"、"中"、"安"等字,如天安门、太和殿等,这些字代表着中国儒家思想的理念。
)
凡尔赛宫:图案式;巴洛克与罗可可建筑风格。
(受西方哲学家黑格尔思想影响:大自然是有缺陷的,非经人工改造而达不到完美的境地。
所以凡尔赛宫建筑,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的巴洛克风格;内部装饰细腻柔媚,喜欢用弧线与S线,象牙
白与金黄是其流行色,经常使用玻璃镜、水晶灯强化效果。
是法国路易十四让建筑家曼萨尔建造的一座庞大的花园式宫殿。
以适应十八世纪的法国封建贵族们纸醉金迷、寻欢作乐的生活方式。
这种腐败也为罗可可风格在美术领域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三、整体了解故宫建筑特点:
(一)播放音画《故宫的记忆》;(配乐精湛若斯,音符跌宕,随着历史叙述的起伏不断变换着节奏低沉的打击乐仿佛敲响了永乐朝的大钟,故宫琉璃瓦覆盖下的庄严大殿代表着思慕的文明国度的瑰丽与辉煌。
荡气回肠的音符,有如一次梦幻般的神奇旅行,又如一部大型的史诗电影,古老壮丽的风景翩翩掠过,浑厚文明的画卷一一换化成音符来展现。
梦醒时分,大幕落下,看尽世事,洗尽铅华,带着丝丝感伤、点点无奈,乐声渐渐隐去。
再见了,故宫!)
(二)课件介绍故宫整体布局规划。
四、走进故宫,了解内在文化:
(一)故宫的色彩:
黄色屋顶、红色宫墙。
(黄色代表“土”,土是万物之本,而皇帝是万民之本,因此皇宫就用黄色;红色代表“火”,代表皇族高贵的气质与风度,象征皇族世代昌盛、永享荣华富贵。
)
(二)太和殿屋檐上的仙人走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1、小兽介绍:小兽的大小和数量因建筑的规格和体量而异,以一、三、五、七、九奇数形式排列,并有固定的顺序,太和殿的级别最高,破例用了十个。
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
龙、凤是吉祥化身;狮子是百兽之王,与天马、海马都是忠勇之兽;狻猊是传说中的一种猛兽;押鱼与斗牛是水中的动物;獬豸善辨忠奸,头上有独角专触坏人与邪恶;行什是猴子,机智、伶俐。
以上都是吉祥的象征。
2、小兽的实用:屋檐有一定的斜度,瓦便有下滑的可能,所以在梁上需用多个铁钉加以固定,为掩饰铁钉不美观还防止雨淋,工匠师们便再装饰了这些小兽们。
(三)故宫的门:
门钉:加固和装饰的功能,而且也是等级制度的象征。
门钉只能用在皇宫、坛庙和皇室成员府第上。
皇宫、坛庙大门,每扇门板门钉九行,每行九枚;亲王九行,每行七枚;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九行,每行五枚。
但东华门门钉,居然是“横八竖九”。
古人以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
东华门门钉为阴数,是因为民间多称之为“鬼门”,因为先皇的殡宫停放景山寿皇殿时要从东华门出去。
辅首:视为门钹中的极品,是一种驱邪含义的传统门饰。
辅首兽面铜质,口衔大环,兽面据说是“螺蛳”(是狮非狮,是龙非龙。
),螺蛳在遇到危险时,会把头缩入壳中,隐蔽不出。
以螺蛳为原型,看重其“闭藏坚固”的特点,象征着坚固和安全,是古代象征安全的一种保护神。
(四)“九龙戏珠”御道雕刻(云龙石雕):
龙纹(九条)、云纹、宝山(五座),龙在云雾与宝山间穿梭、嬉戏。
龙代表皇帝,他能驾驭一切。
九条龙和五座宝山合在一起,寓意:九五至尊。
五、中外古建筑对比:
(一)乾清宫内景与凡尔赛宫内景对比,在材质与造型上有什么不同?
乾清宫内景:木结构建筑,直线条造型,显得庄严稳重、华丽威严。
(乾清宫内廷三宫之首,中央设有皇帝宝座,上悬“正大光明”匾额,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寝宫,是皇帝读书,批阅奏章,召见官员,举行内廷典礼的地方。
)
凡尔赛宫内景:砖石材质,用流畅的弧线,造型圆润流动,显示着浪漫而奢华的氛围。
(二)泰姬陵(印度)、科隆大教堂(德国)外景带给你的感受。
泰姬陵:造型简洁,精确的几何图形构成之美。
(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第五代王沙·贾汉为其皇后比格姆所建的陵墓。
由于受国王宠爱,赐予她“泰姬·玛哈尔”的封号,意指“皇宫中的王冠”。
1630年比格姆因分娩死去,沙·贾汉国王,为了纪念她,历时22年建成这座陵墓。
总体设计上,考虑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将陵墓置于巨大的花园中,中间有喷水池,纯白大理石砌造的陵墓临池而立。
陵墓高76米,主建筑呈八角形,正上方承托直径17.7米的球根形圆顶,四角耸立四座高约42米的圆柱形尖塔。
造型追求简洁精确的几何图形构成之美,既左右对称又变化参差,节奏明快,韵律和谐。
尤其倒影碧波中的圆形托顶,犹如荷花绽放,在蔚蓝天空衬托下,充满抒情诗般的梦幻色彩。
)
科隆大教堂:高耸入云、神秘莫测——纵向;高耸、上升形式为主要造型特点。
(反映哥特式建筑风格,正面高耸入云的双塔高160米。
内部中间走道是所有教堂中最狭窄的,垂直柱群增强了上升趋势,产生一种强烈的超凡脱俗的效果。
所有细部均覆盖有流动感的石造透空花纹,充满了基督教那种“神圣忘我”的宗教精神。
六、现代建筑欣赏:
导语: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建筑在材质与造型上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1、鸟巢:形同孕育生命的巢,更像一个摇篮。
巨大钢网围合,坦率把结构暴露在外,自然形成建筑外观。
2、上海金茂大厦:造型如中国历史上的宝塔。
现代金属幕墙和玻璃幕墙。
融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潮流于一身。
3、蓬皮杜艺术中心(法国):造型犹如“一架裸露的骨骼”,庞大而古怪,被视为高科技建筑的里程碑。
4、里昂国际机场(法国):造型奇特、展翅欲飞。
七、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比较:
古代建筑:造型:厚重、庄严、形式较为统一。
材质:多以土、石、木材为材料。
现代建筑:造型:风格迥异、夸张、讲求个性化。
材质:多以金属、玻璃、钢筋泥土等现代材料为原料。
八、拓展:“家乡美”
水是村庄“命脉”,水的倒影,把建筑承托得更加的妩媚;本来,粉墙黛瓦、栗木灰砖的徽派建筑,犹如这满目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可是,由于四季的点染而又呈现“春花黄”、“夏荷艳”、“秋叶火”、“冬山净”的四时色彩变化之美;置身于“虽由人造却宛自天开”的自然美当中,体味“菜花枝头飞粉蝶”、“绿柳树下卧水牛”的闲情雅趣;视觉上的“锦华秀丽、花团锦簇”,听觉上的“水禽嬉戏、引吭伸翮”,嗅觉上的“暗香浮动”,感觉上的“心旷神怡”,一直到“夕阳斜照、残阳如血”、“百鸟归林、戴月锄归”的傍晚时分。
九、课堂小结:
建筑与音乐的联系:建筑通过高低、起伏、浓淡、疏密、虚实、进退、间隔等有规律的变化,体现出抑扬顿挫的律动。
犹如音乐中的序曲、扩展、渐强、高潮、重复、休止,音色的强弱、长短、节奏给人一种激动人心的韵律感。
课堂小结语: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筑浓缩了人类对物质的驾驭能力,但愿于生活的彼岸,能像乐一样快乐的生活,也像中国绘画一样恣肆写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