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老年性痴呆

合集下载

脑萎缩

脑萎缩

脑萎缩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本身发生器质性病变而产生萎缩的一类神经精神性疾病。

脑萎缩包括小儿脑萎缩、成人脑萎缩。

以老年人多见。

萎缩在临床最主要的症状是痴呆,尤其是老年人易引起老年痴呆症。

脑萎缩属中医“痴呆”、“健忘”、“眩晕”、“痿证”、“震颤”等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虽病位在脑,但与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病理机制属本虚标实。

致病因素本病系多因性的。

由遗传、脑外伤、中毒后遗症、脑梗塞、脑炎脑膜炎、脑缺血、缺氧、脑血管畸形、脑部肿瘤、脑中风、癫痫长期发作、烟酒过度、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病变、脑动脉硬化、煤气中毒、酒精中毒等引起脑实质破坏和神经细胞的萎缩、变形、消失,其中中医治疗原则脑髓空虚是老年性痴呆的基本病理变化,肾气肾精亏虚是其基本病机。

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老年肾虚者大多脑功能下降,大脑神经细胞减少,递质含量及递质受体数量均下降,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自身免疫和变态反应增加,体内自由基的容量及过氧化物随年龄增加而积累,而抗自由基损伤的物质如SOD含量下降。

这些变化说明肾虚是老年性痴呆的重要病因。

以肾虚为主要病机,以补肾填精益髓为治疗大法组方遣药,来延缓衰老,防治老年性痴呆,可以说是传统共识。

但不管病情如何变化,肾虚始终贯穿老年性痴呆的整个病程,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临床只要以补肾填精益髓立方防治老年性痴呆,就能取得较好疗效。

藏药复方手参益智胶囊国药准字Z20026454 滋补肝肾,益精健脑。

主要治疗肝肾阴虚型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精健脑.用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所致的健忘,头晕,心悸失眠,倦怠乏力.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脑萎缩治疗中心史体心主任认为此药适用范围:智能减退、健忘、失眠、丢三落四、不认亲人、语言颠倒、失语、流口水、神情呆滞、幻听幻想、肢体麻木、迷路不认家门、大小便失禁、手脚震颤等。

肾虚是老年性痴呆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痰凝血瘀是老年性痴呆发病的重要因素。

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凝血瘀推动了老年性痴呆的发生发展。

脑萎缩≠老年痴呆

脑萎缩≠老年痴呆

脑萎缩≠老年痴呆作者:郭明冬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6年第01期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老年痴呆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使得不少老年人对自己是否会患上痴呆而深感忧虑。

门诊中,我们也经常发现一些老年人因为在健康体检中发现脑CT 或脑MRI报告中提到有“脑萎缩”而紧张焦虑,担心自己将来或已经患上了老年痴呆而四处求医。

事实上,脑萎缩不等于老年痴呆。

首先,脑萎缩不是一种疾病。

脑萎缩存在生理性脑萎缩和病理性脑萎缩两种。

和人体的各个器官一样,大脑也有一个生长、发育和老化的过程,大脑老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即是脑萎缩。

研究发现,人的骨骼、肝脏、肌肉等其他器官或组织的细胞每天都在凋亡,但同时也会通过细胞的分裂而产生新生的细胞;这些器官或组织损伤后,可因细胞分裂增殖而很快得以恢复。

唯独脑细胞不会分裂,不可再生,一旦发育完成后,就再也不会增殖,人的一生就只有出生时那个数目的脑细胞可供利用,大约140亿个。

20岁之后,脑细胞就开始以每天10万个的速度递减,25岁左右开始对正常生活产生影响,27岁开始所有能力开始走下坡路,到了80岁,脑细胞减少一半左右。

另外,核磁呈像发现人类大脑总体积从18岁就开始减少,在18~60岁期间大脑灰质逐渐减少;脑白质在45岁之前缓慢增加,之后逐渐减少。

这就是生理性脑萎缩的发生基础。

研究发现,人类大约从40~50岁开始,大脑逐渐萎缩,50岁时大脑重量平均为1 350克,之后脑重每10年减少2%~3%,15年后可能只有1 200克了。

这时,脑组织出现脑回缩小、脑沟变宽,以额、颞、顶叶最为明显;对记忆影响较大的海马也会出现萎缩,从50~90岁可逐渐萎缩达20%。

随之而来的大脑功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如老年人记忆减退、职业技能下降以及行动笨拙、头晕、失眠和各种感觉障碍等。

这些都是人体自然老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生理现象,不应大惊小怪,也不必过于忧心。

病理性脑萎缩则是由各种病理因素导致的脑萎缩,主要见于各种痴呆,最常见于老年性痴呆。

生活疾病-什么是脑萎缩

生活疾病-什么是脑萎缩

什么是脑萎缩【导读】人体的大脑掌控着人体的所有运动,人们读书、学习、工作都离不开大脑的运转。

如果脑部出现了一些疾病,人体有可能就会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了。

脑萎缩很多人都有听说过,如果患上了脑萎缩,患者很多方面都会受影响。

那么什么是脑萎缩呢?什么是脑萎缩人体大脑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器官,而脑部位于人体的头部,脑部组织中有很多的神经元,人们的记忆以及神经元反应都受到大脑的控制。

脑萎缩在中老年人群体中十分常见,出现脑萎缩之后代表着患者生活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那么什么是脑萎缩呢?脑萎缩其实属于一种大脑退行性病变,很多原因都可以导致大脑萎缩,出现脑萎缩的患者会出现脑组织体积变小,脑细胞的数量也会减少。

发生这种疾病的人群大部分为中老年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发生脑萎缩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其病程一般为几年或者几十年,引起脑萎缩的原因有很多。

当患者得了脑萎缩之后,首先会出现认知功能减退以及大脑机能衰退。

在疾病早期,患者首选会出现失眠多梦、手足发麻、头晕头痛、反应迟钝等等,身体上会出现癫痫、共济失调、记忆力障碍、老态龙钟等等。

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逐渐会出现智能减退、性格行为改变、痴呆等症状,不及时治疗的话会达到完全痴呆。

引发脑萎缩的原因有哪些当人体到了中年或者老年之后,身体会出现一些退化。

不仅是身体皮肤、骨骼、内脏器官,就连人体的大脑也会出现退行性变化。

在生活中人们可以发现很多痴呆的老年人,这也是属于脑萎缩的症状,到了老年之后出现脑萎缩的几率很大。

那么引起脑萎缩的原因有哪些呢?1、年龄年龄是引起脑萎缩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一些中老年人容易患上心脑血管疾病,这些疾病有时候会引起脑部缺氧,从而出现脑萎缩。

2、外伤一些成年人也会出现脑萎缩,主要是因为脑部出现血肿、裂伤导致,一些做过颅脑手术的患者术后也会出现脑萎缩这种后遗症。

3、中毒如果出现一氧化碳中毒、酒精中毒、重金属中毒、药物中毒或者长期使用镇静剂的话,也会导致成年人出现脑萎缩。

小脑萎缩,老年痴呆。吃饭不怎么吃!

小脑萎缩,老年痴呆。吃饭不怎么吃!

小脑萎缩,老年痴呆。

吃饭不怎么吃!一、背景知识小脑是大脑的一部分,位于颅后窝。

它主要控制人体的平衡、协调和姿势调节。

如果小脑出现病变,就会造成运动障碍和平衡失调等症状,严重的话可能导致患者无法独立行走甚至卧床不起。

小脑萎缩就是指小脑体积缩小,导致功能受损。

老年痴呆是一种进展性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医学上一般指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性痴呆、老年帕金森病和混合类型痴呆等。

这些疾病都会造成认知能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减退、语言障碍、人格改变、行为异常等。

老年痴呆病人大多伴随有消瘦、营养不良等情况,食欲下降。

二、小脑萎缩和老年痴呆的关系小脑萎缩通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人。

老年痴呆也是一种老年疾病,多由退行性变引起。

两者之间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近些年,研究发现,小脑萎缩和老年痴呆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小脑在运动学习、习惯养成、情绪控制和心理调节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这些方面的功能也与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能力相关。

因此,小脑萎缩可能影响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

三、小脑萎缩和老年痴呆的治疗方法目前,小脑萎缩和老年痴呆的治疗还没有特效的药物,主要通过综合治疗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小脑萎缩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

小脑萎缩一般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但是还是会给患者配合一些支持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12和多酚等,以避免营养不良和帮助维护神经功能。

(2)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运动和物理疗法,例如理疗、按摩、热敷、针灸等。

这些方法可以促进患者的神经恢复和身体调节,从而提高运动和行为表现。

(3)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训练、记忆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等,可以提高患者的认知和生活能力,缓解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2. 老年痴呆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

老年痴呆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来延缓病情进展和缓解症状。

目前主要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Memantine)等,可用于改善认知功能、缓解记忆下降等症状。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的简单鉴别3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的简单鉴别3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的简单鉴别
如今,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占位全社会人口比重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老年人疾病求治需求越来越多,老年人特有的痴呆在生活中也能经常见到。

常见痴呆分为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它们因为病因病机不同,在治疗上也有所区别,那么该如何分辨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呢?简单来说可以从下面几点判断:
1、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性痴呆),是由于老年人大脑正常萎缩后,大脑部分区域功能减退而导致的以“智能、记忆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2、血管性痴呆,是指患者发生脑血管事件(即脑出血或脑梗塞)后,大脑局部脑细胞因各种原因坏死导致病理性改变,导致的痴呆症状。

3、通过辅助检查CT或MRI提示:阿尔茨海默病CT提示,脑萎缩CT征象。

血管性痴呆CT提示有,脑出血,脑梗塞或脑软化灶。

4、若是CT提示,既有脑萎缩,又有脑血管事件改变,则通过发病时间、缓急判断。

患者发病缓慢,家人逐渐发现患者有痴呆症状,送入医院后行CT提示,既有脑萎缩,又有脑血管事件改变,可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混合型)。

供稿:老年四科邓帅
2014年6月30日。

如何正确的区分小脑萎缩与老年痴呆

如何正确的区分小脑萎缩与老年痴呆

如何正确的区分小脑萎缩与老年痴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把小脑萎缩和老年痴呆混为一谈,认为这两者是一种疾病。

但小脑萎缩和老年痴呆是两种比较常见的疾病。

其中,小脑萎缩严格来说是一种神经影像学的表现,不是一种疾病,常见于一些变性性、遗传性以及病程较急的疾病中,也见于一些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通过影像学检查得出小脑萎缩的人群中;而老年痴呆又叫做阿尔兹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那么,小脑萎缩与老年痴呆的病因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症状,怎样进行分辨呢?下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1.小脑萎缩的病因是什么,有什么症状?诱发小脑萎缩的病因有这几点:(1)遗传。

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脊髓小脑变性症、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以及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等都具有小脑萎缩症状,并且也都具有遗传性,而遗传的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脑供血不足。

当人体出现脑供血不足情况时,会引发脑部缺氧缺血,导致脑实质发生广泛弥散性病变,从而使人体脑部机能受到损害,严重时引发小脑萎缩;(3)药物引起。

部分药物具有损害神经系统的副作用,若患者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的话,会引发小脑萎缩;(4)酒精中毒。

因酒精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当饮酒过量或引用了高浓度的工业酒精后,就会出现酒精中毒现象,从而对神经系统带来严重危害,同时也会引发小脑萎缩。

小脑萎缩的症状有这几个方面:(1)共济失调。

小脑具有协调机体随意运动和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当患者小脑出现萎缩现象时,会导致肌肉的张力下降,从而使患者肢体发软,出现站立困难、摇晃以及不稳等共济失调症状;(2)语言障碍。

当患者小脑出现萎缩现象时,会使原受累神经长时间缺血缺氧,导致神经支配区血供出现障碍,从而使患者的语言中枢系统受到损害,出现言语缓慢、发音单调症状;(3)眼球运动障碍。

当患者小脑出现萎缩现象时,会使中枢神经受到严重损伤,导致神经核受到影响,从而使患者的双眼表现出粗大震颤、跳性眼震以及反弹性眼震等症状;(4)肌张力降低。

脑萎缩≠老年痴呆,但亦需及时防治

脑萎缩≠老年痴呆,但亦需及时防治

47脑萎缩≠老年痴呆,但亦需及时防治⊙张 洵/李 朝/金小洣展,对脑萎缩本身不能逆转。

还有一种情况是小脑萎缩。

小脑的功能主要是主管平衡,所以小脑萎缩以后会出现平衡功能不好,走路不稳,特别容易摔倒。

对于这种情况只能采取对症支持的疗法,注意防护。

总之,没有根治脑萎缩的药物。

积极做好3点防治脑萎缩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脑萎缩人群的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

因此,预防脑萎缩越早越好。

高敏建议,日常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改善营养结构,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坚持运动。

具体应做到以下3点:1.常用脑。

平时要经常读书看报、写写算算,有规律地运转大脑,不断促进大脑神经及感官信息运动的活跃,这样有利于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推迟脑细胞的老化,延缓脑萎缩的进程。

有研究显示,老年人常玩一些益智类游戏有助于预防脑萎缩。

2.增强社会集体活动。

建议中老年人应该走向社会,多增加外出活动机会、刺激大脑皮层不断有新的兴奋点产生,从而可以延缓衰老,减慢脑功能衰退。

3.日常饮食应清淡。

多吃蔬菜水果,戒烟戒酒。

一些食物有健脑功能,可多吃。

如鱼类含有丰富的DHA,菌菇类、豆类等富含的维生素可增强大脑的记忆和反应能力。

茶叶富含抗氧化剂,常饮茶可以延缓大脑衰老。

奶类、蛋类、坚果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也有助于大脑健康。

(摘自《老人报》)有些老年人在体检做脑CT 检查后,发现自己得了脑萎缩,于是整日忧心忡忡,担心自己得了老年痴呆症。

对此,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脑病科主任高敏表示,脑萎缩是一种影像学的描述,临床上并没有脑萎缩这种疾病。

因此,检查出脑萎缩不等于患上老年痴呆症。

但也要警惕,如果不及时干预,脑萎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痴呆等脑部疾病。

那么,脑萎缩该如何防治呢?50岁以上建议每年做脑CT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经过CT检查后发现脑萎缩的老人越来越多。

那么,脑萎缩究竟是什么呢?高敏解释,脑萎缩顾名思义就是脑组织体积缩小,可分为生理性脑萎缩和病理性脑萎缩两类。

如果脑萎缩程度与年龄呈正比,这种称为生理性萎缩。

小脑萎缩是老年痴呆吗

小脑萎缩是老年痴呆吗

小脑萎缩是老年痴呆吗
文章目录一、小脑萎缩是老年痴呆吗二、脑萎缩危害有哪些三、怎么预防小脑萎缩
小脑萎缩是老年痴呆吗1、小脑萎缩是老年痴呆吗
小脑萎缩和老年痴呆是不一样的,二者虽然表现出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但区别还是很大的。

在临床上,老年痴呆也叫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而小脑萎缩是一种以损害脊髓及小脑为主、慢性、进行性脑部疾病。

2、小脑萎缩的症状
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是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主要是近记忆障碍,表现为:自己熟悉的东西不知放在何处,丢三落四,甚至记不住刚吃过的饭菜,叫不出朋友的名字。

情感淡漠,自私,多疑,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兴趣,丧失主动性,不爱与人交往;
行为怪异,如爱捡拾无用的东西;
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
语言障碍,发音有一定障碍,说话不太利落,书写困难。

3、治疗小脑萎缩吃什么药
脑萎缩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脑组织体积缩小的一种精神衰退性疾病,多由遗传,脑外伤,脑梗塞,脑炎,脑缺血,缺氧,脑动脉硬化,煤气中毒,酒精中毒等引起脑实质破坏和神经细胞的萎缩,变形,消失,其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脑血管长期慢性缺血而造成的。

而脑萎缩吃什么药呢?困扰临床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特效的药物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萎缩≠老年性痴呆【神经内科讨论版】
我们在临床上常常遇到这样的老年患者或家属,他们一旦发现CT结果有“脑萎缩”便认为自己患了“老年性痴呆”,其实脑萎缩与老年性痴呆是不能完全划等号的。

老年人的脑萎缩是老人正常的生理改变,不是老年性痴呆病。

许多老年人不了解情况,甚至为此而紧张、焦虑、抑郁,盲目求医,乱服药物。

那么,什么是脑萎缩呢?这要由脑的构成说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脑是维持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器官,它是由各种神经细胞大量汇集而形成的一个神经线路网络,是专门汇总和处理各种信息的地方。

人脑由大脑、间脑、小脑、脑干等组成。

正常人脑重约1500g左右,相当自身体重的1/40。

人脑各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功能,其中大脑与我们的言语、思维记忆、计算等高级精神活动密切相关。

科学研究表明,大脑最外层是呈灰色的大脑皮层,由140亿个神经细胞体组成,厚3.5mm,大脑皮层表面曲折不平,有凹陷的脑沟和凸起的脑回,大脑皮层下面为白色的髓质。

在脑的中部还有数个呈空隙的脑室。

脑神经老化死亡后,脑的重量变轻,体积变小,CT检查呈现脑体积缩小,脑沟变宽,脑回变细,脑室扩大,这就是脑萎缩。

摘自:医学教育网
人到老年,体内各器官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性萎缩改变,人脑尤其明显。

科学研究证明,人到40岁以后脑细胞数目逐渐减少,50岁可减少20%,70岁以后减少20%~30%。

随着年龄增长,脑的重量也减轻,80岁老人的脑重量比成人减少6.6%~11%,此外,大脑皮层变薄,脑室也扩大。

这种因生理性老化过程所引起的脑萎缩是老人的正常现象,年龄越高这种萎缩程度越明显。

但其萎缩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自然终止。

当然,这种正常的生理性脑萎缩也影响老年人的记忆力功能。

如多数老人感觉自己的记忆力没有以前好,如记不起熟悉人的名字、遗忘性大等,但往往程度较轻,不会进行性加重,不影响老人的学习和工作,也不损害老人的日常生活能力。

由于存活的脑细胞功能代偿死亡脑细胞的作用,因而老人仍能维持正常精神活动而不出现痴呆症状。

老年性痴呆的脑萎缩程度比正常老人严重,尤以与记忆功能有关的脑部位如海马回更加明显。

但目前单纯从脑萎缩的程度上,还不能够区别正常老人和老年性痴呆病人界限。

临床上发现:脑萎缩严重的老人并没有痴呆症状,而脑萎缩较轻,甚至没有脑萎缩的老人却有明显的痴呆症状,因此,CT检查只是作为辅助检查,老年性痴呆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

严重的记忆减退是其主要症状,临床上呈现明显的是遗忘症状,如前讲后忘、迷路、忘记物品放置地方、不认识家人、不能简单计算等,严重时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似刚出生的小孩。

有时还有吵吵闹闹、打人骂人、撕衣毁物等精神症状。

因此,有特殊的遗忘症状又有CT检查脑萎缩的存在时才能诊断为老年性痴呆。

而记忆力的好坏,心理学上是通过记忆检查量表进行测定的。

我们通常遇到
的都是主观上觉得自己记忆力下降了,记忆力大不如以前。

随着社会的稳定,人的寿命普遍延长,痴呆患者逐渐增多,记忆力减退是否就会变成痴呆,自然成为
大家关注的问题。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客观地说,痴呆患者都有记忆力减退,但是记忆力减退者不一定都是痴呆。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进入老年期后,人体的组织、器官及各系统都会逐渐老化,人的记忆力功能也会逐渐衰退,这是老年人正常的、生理的改变。

不过有些老年人的记忆力并不随着年龄衰老而减弱,这与教育的程度、营养、生活经历、爱好、文化素养、身体素质、生活范围等都有明显关系。

痴呆是一种疾病,老年人记忆衰退是一种生理过程,两者有相似的地方,又有根本的不同。

下面提供一些鉴别
的方法:
正常老年人健忘表现为常常忘记刚听到或看到的人名、地名、日期等具体的事情;出门忘记带钥匙等,但是自己知道忘记了,有时事后还可想起来或找回来。

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可以料理家务、打扫卫生,每天的饮食起居都能自己料理。

从定向力看,虽然记不清今天是几日、星期几,但知道这是什么季节;见到记不起姓名的人,会记起以前认识,分得清男女、老幼、亲疏,走到熟悉的马路上会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健忘的老人知道自己健忘会常常提醒自己,甚至用个本子记下来,想到去医院检查。

这些老年人仍保持原来的性格,待人接物无变化,通情达理,看不出异常行为。

能关心自己,也会关心、照料亲人,所以不影响生活
质量。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而痴呆患者则对刚刚发生的事情根本不记得发生过,如刚吃完饭,就忘记了,说没吃等。

在日常生活中,中度痴呆就可以出现烧菜、做饭时,打开煤气忘记关,饭烧糊了,也想不起来正在做饭,刚吃过饭,又要吃,不打扫卫生,穿鞋分不清左右,不知道季节变化更换衣服,严重时,大小便不知道进厕所。

从定向力看,不仅不知今天是何年、何月、何日,甚至把夏天说成是冬天,严重的痴呆患者不认识人,把丈夫说成是朋友,将女儿说成是大姐,甚至分不清男女、老幼,患者离开家就会丢失,找不到家。

对自己的记忆力下降,从开头就感觉不出来,甚至还说自己的记忆力很好。

因为不知自己有病,许多患者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或终日嘻嘻傻笑。

痴呆患者由于性格表现得十分乖张,不仅对外不主动接触,还可表现出不理人等。

行为异常明显,如夜间起床活动,无目的地在地上乱走、搜集无用的废物、偷别人的东西、卫生极差等。

痴呆患者不能生活自理,因此,常因照顾不周而发生身体疾病如感染、骨折、外伤等,会影响寿命。

虽然正常老年人与痴呆患者之间有上述区别,但在痴呆的早期,与正常老年人之间有许多交叉表现,不易分清。

此时,应当及时到医院检查分辨,争取早日治疗。

对“正常老年人”为了防止记忆力继续下滑,也要不断地学习、用脑,千万不要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要培养一些爱好,如织毛衣、弹钢琴、练书法、打字。

要有乐观的情绪,适当活动身体,饮食上除了注意平衡营养外,还应注意补充抗
老健脑食物,如大豆、芝麻、胡桃、红枣、海参、玉米油、香菇、山楂、茶叶、
黑豆、枸杞子等。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老年性痴呆症呢?
消除“恐痴症”: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老年性痴呆的认识有了深入了解,但同时也产生一些误解,认为“人老,必痴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这是因为虽然人到老年,脑细胞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导致脑功能的减退,但大多数存活的脑细胞功能依然存在,并能维持我们的正常精神活动。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高龄老人们脑功能健全,记忆良好,有的还在著书立传,从事科研工作,保持良好的学习和工作能力。

因此,老年人完全不必产生“恐痴呆症”的想法。

记忆力不好,不一定是痴呆:人到老年,记忆力有一定的减退,尤以近事记忆减退明显,但其程度较轻,不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而且智能检查也正常。

这种生理性记忆力减退是正常老化中自然产生的症状,完全不必要为此而焦虑、紧张。

当然,如果记忆力减退程度逐步加重而且影响老人的日常生活,应及时到专科医院作进一步检查,排除老年性痴呆。

正常对待CT检查:CT检查在痴呆症中只是辅助检查,痴呆的诊断主要靠症状表现。

CT检查有脑萎缩存在而没有或轻度记忆力减退症状的老人没有必要认为自己患了痴呆症,甚至为此焦虑、紧张不安,更不要乱服药物。

老年性痴呆是可以预防的:老年人应心情开朗,要心理平衡,少计较得失,降低期望值,消除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生活有规律,使自己生活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消除社会心理因素对自己情绪的影响。

另外多参加适合老年人的文娱活动,养成合理用脑、科学用脑的习惯,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这都是预防老年性痴呆的重要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