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党史人物

合集下载

中共创立时期共产党人的初心解读——陈望道篇

中共创立时期共产党人的初心解读——陈望道篇

中共创立时期共产党人的初心解读——陈望道篇作者:王相坤来源:《党史文苑·上半月(纪实版)》 2020年第2期王相坤陈望道(1891—1977),原名参一,浙江义乌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员之一,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研究者,中国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语言学家。

1920年5月与陈独秀等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同年8月22日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陈望道是早期负责人之一。

同月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部中文全译本出版。

同月加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复旦大学校长等职。

陈望道论“初心”共谋人类幸福,共进光明世界我极希望我们人类认明这开辟的进化的事实和价值,互相诚心诚意的,共谋人类幸福,共进光明世界,交臂携手,一共跳舞。

不要再去走那摹仿下等动物的死路。

若是做得到,那就可以说:“我们人类从柙栏中解放了!!!”比那从君主脚下、资本家脚下解放来的,更是光荣百倍呢!——陈望道《因袭的进化和开辟的进化》(1919年5月13日)社会主义四个字包括改造人生的一切态度和方法东荪君!你现在排斥一切社会主义……却想“开发实业”,你所谓“开发实业”难道想用“资本主义”吗?你以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难道你居然认定“资本主义”作唯一的路吗?你同情于舒君底话,说“中国现在没有谈论甚么主义的资格”,又说“现在中国人除了在通商口岸与都会的少数外,大概都未曾得着人的生活”,你难道以为必须处处都成通商口岸和都会,才可得着人的生活,才有谈论主义的资格吗?你竟想造成了“文明”,再来改造“文明”吗?东荪!你曾说,“社会主义是改造人的全体生活……”,现在你既然旅行过一番,晓得了“大概都未曾得着人的生活”,为甚么不把你那“改造人的全体生活”的“社会主义”再行赞美、鼓吹一一反而忍心诅咒呢?——陈望道《评东荪君底〈又一教训〉》(1920年11月7日)达到理想之境无论谈哪种社会主义,彼底派别虽是不同,但总注意在劳动阶级;引劳动阶级一般人,去达到理想之境。

陈望道简介

陈望道简介

太白
文法简论
文件
因明
• 因明学 佛教是一门独特的学术,它的哲学观是与一切 世间哲学观不共的。一种哲学思想是所诠,而能 诠则是语言思维方法。因明学是佛教用来诠解哲 学思想的形式方法,故而它在佛教中占有一定地 位,特别是在藏传佛教中,因明学是义学一门重 要科目和论辩方式。
修辞
《修辞学发凡》(大江书铺,1932年) 修辞学发凡》 大江书铺, 年 ——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著作 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著作
语言
《作文法讲义》 (1922年) 作文法讲义》 ——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讲作文法的著作 “大众语运动” 大众语运动”
《太白》半月刊(1934年9月)
关于中国文法革新的讨论(1938-1941年)
《中国文法革新论丛》
《文法简论》(1978年) 文法简论》
教育
1919年6月,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 年 月 教员 1923年秋天到 年秋天到1927年在上海大学任中文 年秋天到 年在上海大学任中文 系主任、教务长、 系主任、教务长、代理校务主任等职 1949年8月,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年 月 1952年秋季,毛泽东主席亲自任命陈望道 年秋季, 年秋季 为复旦大学校长

《美学概论》(1926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 ) 美学概论》 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
——我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简明美学著作,为 后来《修辞学发凡》的辞格研究确立了美学基础。
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 《因明学概略》(1931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 因明学概略》 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
——我国用白话文写成的第一本因明学著作
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
我国修辞学“一代宗师” 我国修辞学“一代宗师”
开拓了修辞研究的新境界 两大分野说 为当时的文艺运动尽一臂之力” “为当时的文艺运动尽一臂之力”

漳州本土红色革命人物故事

漳州本土红色革命人物故事

漳州本土红色革命人物故事漳州,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曾经孕育了许多伟大的人物。

其中,不乏许多红色革命人物,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本文将为大家讲述一些漳州本土红色革命人物的故事。

一、陈望道:漳州首个共产党员陈望道,男,福建漳州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家之一。

他是漳州首个共产党员,也是福建省第一批共产党员之一。

陈望道早年曾在日本留学,在那里受到了民主、自由和平等思想的熏陶。

回国后,他曾在漳州任教,并开始从事社会活动。

1922年,他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了漳州的一个社会主义者。

1924年,他在上海参加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成为了中国劳动运动的一员。

1925年,他回到漳州,积极发展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并成立了福建省第一个共产党小组。

同年,他又奔赴武汉,参加了全国工人运动大会。

陈望道是一个勇敢、有决心的人。

他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经常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组织和宣传工作。

他还为农民和工人争取利益,积极组织罢工和示威游行。

在他的带领下,漳州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成为了福建省的一个重要革命根据地。

二、杨昌济:漳州红军领袖杨昌济,男,福建漳州人,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名优秀将领。

他曾经是漳州地区的一个地下党员,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了红军的一名领袖。

杨昌济在红军中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如红一方面军第2军团司令员、红三军团司令员等。

他在红军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指挥员。

杨昌济在战争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毅力。

他曾经在战斗中受伤,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

他还善于发挥自己的智慧,为红军指挥员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三、郑重:漳州著名革命领袖郑重,男,福建漳州人,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名杰出领袖。

他是漳州地区的著名革命家,曾经担任过福建省委书记等多个重要职务。

郑重是一位有远见和胆略的领袖。

他在革命中经常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组织和宣传工作,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望道把墨汁当蘸料吃的典故

陈望道把墨汁当蘸料吃的典故

陈望道把墨汁当蘸料吃的典故:陈望道把墨汁当蘸料吃的典故源于他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经历。

1919年,陈望道应《星期评论》杂志的邀约翻译《共产党宣言》。

为了心无旁骛地完成这个任务,1920年早春,他秘密回到浙江义乌分水塘村开始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

陈望道不顾工作条件的艰苦,如饥似渴、夜以继日地钻研书中的思想精髓,反复推敲字词语句,力求贴切、精准、生动。

有一天,母亲为他端来粽子和一碟红糖让他吃。

由于陈望道专心致志翻译,竟然把墨汁当做红糖蘸着吃粽子,却浑然不觉。

当母亲问他甜不甜时,他回答:“够甜,够甜的了!”原来他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太专注,连蘸在粽子上的墨汁都毫无察觉。

这个典故也反映了陈望道在翻译过程中的专注和投入。

陈望道简单小故事100字

陈望道简单小故事100字

陈望道的小故事陈望道的小故事11920年早春的一天夜里,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内,一个年轻人正埋首译书。

母亲爱子心切,特意端来粽子和红糖。

走到屋外,她还特意问道:“红糖够不够,要不要再给你添些?”青年应声答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

原来,他竟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没错,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中共早期活动家、新文化运动先驱者、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陈望道,他当时正致力于将《共产党宣言》通篇第一次译成中文。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面世。

就在它印行300多天后,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讲述这则故事,并意味深长地说:“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那么,是什么让青年陈望道吃了墨汁却浑然不觉,还说很甜呢?不妨一同重温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那段峥嵘往事。

重任在肩当仁不让1920年2月初,因“一师风潮”而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愤然离职不久的陈望道,接到上海《民国日报》社经理兼副刊《觉悟》主编邵力子的来信。

陈望道不仅与邵力子有同乡之谊,且常为《民国日报》撰稿,两人交情莫逆。

好友来函,自然欣喜。

展开函札浏览,陈望道不禁喜上眉梢。

原来,邵力子在信中称,《星期评论》周刊主编戴季陶约请陈为该刊翻译《共产党宣言》。

对于《共产党宣言》,陈望道并不陌生。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共产党宣言》的只言片语就通过《万国公报》《民报》等刊物传入中国。

“五四”前后,《每周评论》《国民》等进步期刊均对《共产党宣言》进行过零星片段式地摘译,陈望道亦曾读过。

只可惜,《共产党宣言》的通篇译文一直阙如。

五四时期的戴季陶,思想激进,极为推崇马恩。

他曾从东瀛带回一本由幸德秋水、堺利彦合译的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原先打算据此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却浅尝辄止,因其翻译难度颇高,译者须兼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陈望道 (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陈望道 (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强调必须注重调查研究,反对写那种长而空的文章,掌握第一手材料。
积极提倡从事创造性的研究 ,反对人云亦云。
重 视 研 究
极力倡导开展经常性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且强调学术研究中的科学态度。为了 适应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事业的需要,复旦大学自1954年1起开始举行校庆科学讨 论会。通过一年一度的大型科学报告和讨论,既检阅了全校师生一年来的科研成果 , 也有力地推动全校学术讨论的开展。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开展不同学派、不同见解的自由讨论
陈望道先生不仅积极提倡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而且还身体力行,带头从事科学 研究工作。他从事一辈子进步的语文运动,也从事了一辈子语文研究: · 《修辞学发凡》一书曾得到毛泽东同志和海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1961年,陈望道先生担任《辞海》主编的任务。(《辞海》于1965年出版) · 1975年以后,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但仍坚持学术研究,在病榻上完成了《文法 简论》一书的定稿工作
简 介
毕业院校: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文学、哲学、法律) 信 仰:马克思主义
历程
民国8年(1919 年)回国任浙 江省立第一师 范学校国文教 员。 1920年12月 起,负责《新 青年》的编辑 工作。1952 年担任复旦大 学校长。
编辑《新青年》作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克思 宣 主义的重要阵地。不仅译介了大量的革命论著,还开辟 传 了《俄罗斯研究》专栏,介绍苏维埃俄国的变化和成就, 马 影响很大 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克 思 主 义
协助出版工人刊物《劳动界》,向工人群众进行通俗 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宣传,深入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 压迫和剥削,启发教育工人阶级组织起来,为争取自身的 解放而斗争。
背景:1934年,国民党加紧对革命文化进行围剿, 掀起“文言复兴”、“尊孔读经” 的逆流。上海进步文 化界人士针对这一逆流组织力量予以反击,决定发 起一场“大众语”运动。

陈望道:脱党后重新入党

陈望道:脱党后重新入党
2 0 2 1 页 , 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 4—4
望道 》 《中 国共 产 党 党 史 人 ( 物传 》 2 卷 , 西人 民 出版 第 5 陕 社 1 8 年版 ) 一 文所 写 的那 95
样:
18 9 1年版 。 )
“ 当陈望道等积极参 与 正
筹备 召开党的 ‘ 大 ’ 时, 一 之 为审 批 组 织活 动 经 费 一事 , 陈 独 秀和 李 汉俊 发 生 了争执 。据 李达 回忆 说 :‘ 汉 俊 写 信 给 李
从此, 陈望 道 脱 离 了 中国共 产
党。
陈望道投身于教 育事业、 文化
事业 和学 术研 究。 担任 中国共产 他 党 创 办 的上 海 大 学 中文 系 主 任 。
2 7
、 。
陈独秀 , 要他嘱咐新青年 书社

s 蒜
■ n暖
ll
/ 、 几
任。忧参 加左翼 文化运 动 , 与鲁迅有 着 密切 交往。 13 94年 9
言》 第一本 中译本的译者陈望
道 , 国共 产 党最 早 的 党 员之 中


派我去向陈望道 、邵力子解释 , 请
他们 不要 出党。 结果 , 邵力 子 同意 , 陈望 道不 愿 。 对 我说 : 你和 我 多 他 ‘

陈望 道 曾 与 陈 独 秀 有 过 密切 的合 作 。 陈独 秀 1 2 90年 底 去广 州 时 , 托 陈望 道 主 持 委
维普资讯
● 叶 永 烈
l7 9 7年 l 0月 2 0
垫点 经 费 出来 , 复信 没有 答 应 , 此李 汉 俊 和 陈独 秀 闹起 他 因 意见 来。 ’ 不料这 一争执 竟牵连 到 陈望 道 身上 。陈独 秀 曾蛮 横地 到处 散 发书 信 , 称李 汉俊 和 陈望道 要夺 他 的权 。如 尚 诬 在 日本 留学的施 存 统 , 在接 到 陈独 秀 的信 后 , 以为真 , 信 竟然 为 此感 到疾首 痛 心。 是便 给李 汉俊 写 了一封 措辞 十分 激 烈 于 的谴 责信 , 把李 、 陈二 人大 骂 了一通 。 陈望 道 见到施 的这 封来 信 顿 时火 冒千丈 ,认 为 ‘ 独秀 此举 实在 太 卑鄙 了’ 引者 陈 ( 注 : 望道 1 5 陈 9 1年 写 的 思想小 结 ) 是他 坚持 要 求 陈独 秀 。于 对事 实 予 以澄 清 , 向他公 开道 歉 。 陈独秀 不肯这 样做 。 并 但 陈 望道 一 气之 下 ,就 表 示今 后不 愿 再接 受 陈独 秀 家 长 式的 统 治 , 出脱 离 组 织 的请 求 , 因此 而 未 去 出席 党 的 第 一次 代 提 并 表 大会 。陈望 道 虽然没有 出席 党的 ‘ 大 ’ 但 当 时也 没有 脱 一 ,

厦门红色革命英雄事迹

厦门红色革命英雄事迹

厦门红色革命英雄事迹
厦门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一站,许多伟大的革命英雄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故事和足迹,他们为了国家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付出了最大的牺牲和努力。

以下是一些厦门红色革命英雄的事迹:
1.黄埔军校毕业生、共产党员陈望道。

陈望道曾在厦门担任共产党组织的负责人,参与组织和领导了厦门地区的农民运动和抗日游击战争。

在1931年7月14日的一次革命行动中,陈望道与同伴一起被捕,并被狱方虐待致死。

陈望道的革命事业和运动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追求自由与平等。

2.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黄克诚。

黄克诚1914年出生于福建泉州,早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并在长征中表现出色。

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过厦门市市委书记和福建省委常委等职务,在厦门地区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1949年后,黄克诚继续担任厦门市市委书记和省委常委等职,对于推动厦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著名作家、革命家周扬。

周扬在1922年出生于福建福州,早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积极从事革命文学创作。

1949年,他来到厦门,担任了厦门市文化局副局长、厦门文学院教授等职务,为推动厦门文化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他的代表作有《蝉》、《渔船唱晚》等,深受读者喜爱。

这些革命英雄的事迹和奋斗经历,彰显了中国革命史上坚定的信仰和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鼓舞着我们朝着理想和远方不断前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语运动
1934年,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文 言复兴”现象,与人一起发动了“大 众语运动”。主张建立真正的“大众 语”和“大众语文学”,并创办《太 白》半月刊,撰写多篇文章,宣传大 众语运动。
论文发表
上个世纪30、40年代,陈望道在上海和重庆发动了中 国文法革新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他先后发表了 《谈动词和形容词的分别》、《“一提议”和“炒冷 饭”读后感、《文法革新的一般问题》、《从分歧到 统一、《回东华先生的公开信》、《漫谈文法学的对 象以及标记能记所记意义之类》、《文法革新问题答 客问、《答复对于中国文法革新讨论的批评》、《文 法的研究》等10余篇论文。
参编刊物
民国9年(1920年)5月,与陈独秀等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 会,并参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建工作。同年春翻译并出版了《共 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8月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民国16年兼复旦大学教授,并任《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编辑。 民国17年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 民国20年7月离开复旦大学,从事写作。 民国22年7月,任《文学》月刊编委。
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先驱
陈望道的故事
生平简介 陈望道(1891年-1977年)
原名:参一
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 语言学家、民盟中央副主席 代表作品:《辞海》(主编), 《漫谈 “马氏文通”》, 《标点之革新》,《修辞学发 凡》
生平简介
1915年1月,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 1920年翻译并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八月加入上海共 产主义小组 1934年,发起了“大众语运动” 1949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 1952年,陈望道任复旦大学校长 1961年,任修订《辞海》总组编
这些论文从方法论上批判了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的错 误,明确地提出了用功能观点来研究汉语语法的见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他仍继续研究语法。
创修辞学
1949年之后,他积极支持文字改革和推广普通话工 作,为我国语言学的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作出 了贡献。他在修辞学研究方面的贡献集中体现在 《修辞学发凡》(大江书铺,1932年)一书中。其 中对汉语文中的修辞方式作了系统而详尽的分析、 归纳,对修辞格式作了全面的概括(分为38格), 首先提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 说法。该书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 开创了修辞研究的新境界,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的修 辞学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