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测试 中考真题的初步认识
2013-2023北京中考真题化学汇编:初步认识化学元素

2013-2023北京中考真题化学汇编初步认识化学元素一、单选题1.(2023北京中考真题)张青莲院士主持测定的锑、铈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被采用为国际新标准。
铈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其相对原子质量为()A.58B.82.1C.140.1D.198.12.(2023北京中考真题)我国近代化学先驱徐寿创造了部分元素的汉语名称。
下列元素名称与符号不一致...的是()A.钠(Na)B.钙(Ca)C.镁(Zn)D.锰(Mn)3.(2023北京中考真题)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质量分数)如下图,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A.铁B.铝C.硅D.氧4.(2022北京中考真题)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使用了星载氢原子钟。
氢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
下列有关氢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元素符号为H B.原子序数为1C.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g D.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为15.(2022北京中考真题)火箭推进剂涉及的下列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A.H B.N C.O D.Al6.(2022北京中考真题)人体每日需要摄入适量的钙,这里的“钙”指的是()A.元素B.单质C.分子D.原子7.(2020北京中考真题)下列含金属元素的物质是()A.H2S B.P2O5C.AgNO3D.H2O8.(2019北京中考真题)下列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A.Mg B.Zn C.Cl D.Ag9.(2013北京中考真题)决定元素种类的是()A.质子数B.电子数C.中子数D.核外电子数10.(2013北京中考真题)镁有“国防金属”的美誉。
在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信息如下图所示,对图中信息解释不正确的是()A.原子序数为12B.核外电子数为24C.元素符合为MgD.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11.(2017北京中考真题)铬在元素周期表中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铬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序数是24B.属于非金属元素C.一个铬原子核外有28个电子D.相对原子质量为52.00g12.(2017北京中考真题)“含氟牙膏”中的“氟”指的是()A.分子B.原子C.离子D.元素13.(2016北京中考真题)镍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镍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原子序数是28B.属于金属元素C.原子中的质子数是28D.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 g14.(2015北京中考真题)钙是构成人体骨骼和牙齿的重要组分.这里的“钙”是指A.钙元素B.钙原子C.钙单质D.钙离子二、选择题组(2021北京中考真题)制作景泰蓝的釉料中常含钴元素。
中考试题的由来和解题技巧(浙江省绍兴市)课件

一、中考试题的由来 二、关注日常试题,尝试试题变化 三、把握问题关键,掌握解题技巧
一、中考试题的由来
1、来源之一:课本和生活 2、来源之二:日常试题的整合
1、试题来源之一:课本和生活
例(06年绍兴市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40℃,下列四组实验中白磷能够燃烧的 是 (八年级下P44)
1、试题来源之一:课本和生活
成后果的是
2、试题来源之二:日常试题的整合
例(07适应性)下列对中学生的描述,合理的 是
A.身高约60厘米
B.体温约37℃
C.每秒步行约100米
D.体重约50牛
2、试题来源之二:日常试题的整合
例(07适应性)如图所示为一高山的等高线图,某 登山运动员从A点到达B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员的体重变大
到的现象,请你提出
一个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不要求解答)
对研究对象尺提问:
直尺受几个力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 手指移动时尺会平衡吗? 尺会跟着移动吗? 尺会向哪一边移动? 一只手向一边移动尺会掉下来吗? 尺移动时惯性会变吗? 何时尺受到的支持力最大?或最小? 手指移动过程中尺的内能会增加吗?增加多少? 尺的动能会变吗? 尺的机械能会变吗? 从开始移动到两手相遇,尺移动的距离是多少?
变化一、根据已学的知识,不考虑人工修剪和使用任 何药物的方法,请设计一种实验方案,来培养如图
所示的植物盆景,并说明实验原理。
实验方案:
。
实验原理 植物的激素---
。
植物的向性--变化二、若要使幼嫩植株长成向右上方生长(如
上图)的方法有
。
变化三、- - - -
二、关注日常试题,尝试试题变化
例2(07适应性)以下是一双普通木筷子的“自述”, 其中违背科学原理的是
揭开物理中考试题的面纱

揭开物理中考试题的面纱摘要:选择题是一种常见题型,它具有构思精巧、概念性强、灵活性大、考查覆盖面广等优点。
选择题的解答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物理成绩,考生只有掌握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才能提高中考物理成绩。
由于有些选择题有较强的迷惑性,致使学生容易失分。
为了让学生了解选择题常见的迷惑方式,提高解题应变能力,本文就多条件迷惑、隐蔽条件迷惑、设陷性迷惑、审题疏漏迷惑、概念混淆迷惑等常见迷惑方式作简单介绍。
关键词:物理中考试题迷惑性选择题例析在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卷中,选择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它是一种客观性试题。
它具有构思精巧、概念性强、灵活性大、考查覆盖面广等优点。
特别指出的是2012年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物理)指出选择题分值提高到44%,可以说选择题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因为选择题的解答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物理成绩,考生必须掌握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才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从而提高中考物理成绩。
由于有些选择题有较强的迷惑性,致使学生容易失分。
迷惑性选择题,命题方式灵活,知识覆盖面广,条件隐晦,解题技巧性强,能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及各种能力,命题者有意在概念、运算、叙述上制造混乱,刻意选取学生中易犯错误的知识点,使试题选项似是而非,达到鱼目混珠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了解选择题常见的迷惑方式,提高解题应变能力,本文对几种常见迷惑方式作简单介绍。
1.多条件迷惑这类选择题中,题目所述的条件有些是多余的,解题时根据题意摒弃多余的条件,选用有用的条件。
例1.在图1中,墙受到压力的大小是()。
a.10nb.40nc.60nd.50n析与解: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因此题中给出的50n的条件是多余的,故正确答案是a。
例2.足球运动员用150n的作用力,将重4.5n的足球踢出,足球沿水平场地向前运动的最大距离为200m,则足球沿水平场地向前运动的过程中运动员对足球所做的功为()。
中招试卷知识点

中招试卷知识点中招试卷是每年高中毕业生参加的重要考试,它涉及到各个学科的知识点。
在备考过程中,了解试卷的题型和知识点分布对顺利通过考试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步骤思维的角度,逐步介绍中招试卷中的知识点。
第一步:了解试卷结构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招试卷的结构。
通常,中招试卷分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多个学科。
每个学科的试卷都包含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不同题型。
了解试卷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备考时间和重点。
第二步:查看考纲第二步,我们需要查看各个学科的考纲。
考纲是中招试卷的依据,它规定了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通过仔细阅读考纲,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每个学科考试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帮助我们精确备考。
第三步:分析各个学科的知识点接下来,我们要逐个学科分析知识点。
以语文为例,语文试卷通常包含词语运用、阅读理解、写作等题型。
词语运用涉及到词义辨析、词语搭配等知识点;阅读理解则要求我们理解文章的主旨、细节等内容;写作则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其他学科也有各自的重点知识点,例如数学中的函数、几何等,物理中的运动、力学等,化学中的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表等。
我们需要明确每个知识点的概念、公式或规则,并进行适当的练习。
第四步:制定备考计划了解了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后,我们需要制定备考计划。
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合理地安排每个学科的备考时间。
可以将备考计划分为每日或每周的任务,确保每个知识点都得到充分的复习和练习。
第五步:复习和练习最后,我们进行复习和练习。
复习是巩固知识点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阅读教材、笔记等方式进行复习。
同时,做一些练习题也是很有帮助的,可以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可以找一些模拟试卷进行练习,模拟真实考试环境,提高我们的应试能力。
总结:中招试卷知识点的准备需要一步步进行,从了解试卷结构、查看考纲到分析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制定备考计划,最后进行复习和练习。
初中数学中考复习考点知识与题型专题讲解15 图形的初步认识(解析版)

初中数学中考复习考点知识与题型专题讲解专题15 图形的基本认识【知识要点】考点知识一立体图形⏹立体图形概念: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常见的立体图形: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
⏹平面图形概念: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常见的平面图形: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立体图形和平面的区别】1、所含平面数量不同。
平面图形是存在于一个平面上的图形。
立体图形是由一个或者多个平面形成的图形,各部分不在同一平面内,且不同的立体图形所含的平面数量不一定相同。
2、性质不同。
根据“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原理可知,平面图形是由不同的点组成的,而立体图形是由不同的平面图形构成的。
由构成原理可知平面图形是构成立体图形的基础。
3、观察角度不同。
平面图形只能从一个角度观察,而立体图形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左视图,正视图、俯视图等,且观察结果不同。
4、具有属性不同。
平面图形只有长宽属性,没有高度;而立体图形具有长宽高的属性。
立方体图形平面展开图三视图及展开图三视图: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并画出观察界面。
考察点:(1)会判断简单物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
(2)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展开图:正方体展开图(难点)。
正方体展开图口诀(共计11种):“一四一”“一三二”,“一”在同层可任意,“三个二”成阶梯,“二个三”“日”相连,异层必有“日”,“凹”“田”不能有,掌握此规律,运用定自如。
⏹点、线、面、体几何图形的组成: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组成几何图形元素的关系: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考点知识二直线、射线、线段⏹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射线的表示方法】表示射线时端点一定在左边,而且不能度量。
经过若干点画直线数量:1.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直线公理)。
中考数学试卷真题讲解

中考数学试卷真题讲解在中考数学考试中,理解并熟悉真题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和讲解,我们可以了解题目的出题风格、重点和难点,从而更好地备考。
本文将对中考数学试卷真题进行讲解,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试题的理解。
一、选择题讲解选择题是中考数学试卷中常见的题型之一,也是容易获得分数的题目。
我们经常遇到的选择题有单选题和多选题两种。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进行讲解。
1. 单选题讲解单选题通常给出四个选项,并要求选择其中一个选项作为答案。
我们以一道典型的中考数学单选题为例进行讲解:题目:已知曲线y=2x^2+3x-4,那么当x=1时,曲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多少?A. -5B. -4C. -3D. -2解析:当曲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多少时,可以将x=0代入曲线的方程求解。
即将x替换为0,得到y的值。
代入后可得y=-4,故答案选B。
通过以上题目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做单选题时,要注意理解问题的关键信息,灵活应用数学知识。
2. 多选题讲解多选题与单选题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多选题需要选择多个正确答案。
我们以一道典型的中考数学多选题为例进行讲解:题目: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cm,E、F分别为AB、CD的中点,连结BE、DF交于点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直线EG∥BF,B.直线EG∥DF,C.直线GF∥AC,D.直线GF∥EF)[图]解析:根据题目的图示,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得出直线EG∥BF,直线GF∥AC的结论。
因此,选项A和C是答案之一。
对于直线EG∥DF和直线GF∥EF,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边长得出答案。
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cm,E为AB的中点,因此,BE的长度为2cm。
同理,DF的长度也为2cm。
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我们可以得出直线EG∥DF的结论。
因此,选项B也是答案之一。
综上所述,答案为AB。
通过以上题目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做多选题时,要善于观察题目中给出的信息,并结合具体计算进行判断。
二、解答题讲解除选择题外,中考数学试卷中还有一部分是解答题。
初三数学中考试卷讲解教案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考数学试卷的结构和题型,提高解题技巧。
2. 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中考数学中的重点知识点,提高复习效率。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思路和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1. 中考数学试卷的结构和题型2. 中考数学中的重点知识点3. 解题技巧和应试策略教学难点:1. 学生对中考数学试卷结构和题型的理解2. 学生对中考数学重点知识点的掌握3. 学生解题技巧和应试策略的培养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上学期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对初三数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中考数学试卷的特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试卷结构1. 介绍中考数学试卷的题型,如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
2. 分析各类题型的分值分布,让学生了解各题型在试卷中的重要性。
3. 结合具体题型,讲解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讲解重点知识点1. 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包括概念、性质、公式等。
2. 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四、解题技巧和应试策略1. 分析解题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如计算错误、概念混淆等。
2. 介绍解题技巧,如逆向思维、类比推理等。
3. 分析考试策略,如时间分配、审题技巧等。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对中考数学试卷结构和知识点的掌握。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练习,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应试水平。
教学反思:1.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2.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讲解内容和进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节奏。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和应试策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讲中考真题演练

第一讲中考真题演练命题点一长度、时间和速度的估测1.判别以下说法能否契合实践(1)(2021·河北15A)普通居民楼每层高约为5 m。
( )(2)(2021·河北15A)乒乓球台高约为760 cm。
( )(3)(2021·河北15B)普通居民楼一层的高度约为3 m。
( )(4)(2021·河北16B)吃饭用的筷子长度约为0.6 m。
( )(5)(2021·河北17D)篮球板上篮圈到空中的距离约为3.05 m。
( )(6)(2021·河北16A)一支铅笔的直径约为1 dm。
( )(7)(2021·河北15D)声响在空气中的传达速度约为340 m/s。
( )(8)(2021·河北15C)成年人正常行走1.2 m用时约1 s。
( )(9)(2021·河北15D)人安静时呼吸一次所用的时间约为9 s。
( )(10)(2021·河北16C)正常人的脉博跳动1次用时1 s。
( )(11)(2021·河北16C)石家庄日出至日落的时间约为4 h。
( )命题点二运动和运动的相对性2.(2021·河北19题2分)平直公路上并排停放着两辆汽车。
一段时间后,坐在甲车上的小明觉得乙车向北运动。
关于两辆汽车的运动状况,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一定向南运动B.以甲车为参照物,空中一定是运动的C.以空中为参照物,甲车一定向南运动D.以空中为参照物,乙车一定向北运动3.(2021·河北19题2分)小明坐在汽车上,透过车窗看到与公路并排的铁路上一列火车的车头,过了一会儿又看到车尾。
关于火车与汽车的运动状况,不能够的是( )A.火车运动,汽车运动B.火车运动,汽车运动C.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反,火车的速度等于汽车的速度D.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反,火车的速度小于汽车的速度命题点三速度及其相关计算4.(2021·河北23题节选1分)小明坐在以300 km/h的速度行驶的高铁上,看到高速公路上与高铁同向运动的汽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测试 认识中考中的10、16、26题
姓名: 得分:
1(2009.10)如图,C 为⊙O 直径AB 上一动点,过点C 的直线交⊙O 于D 、E 两点, 且∠ACD=45°,DF ⊥AB 于点F,EG ⊥AB 于点G ,当点C 在AB 上运动时,设AF=x ,DE=y ,下列中图象中,能表示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的图象大致是( )
2(2011.10)如图,在Rt ABC △中,90ACB ∠=︒,30BAC ∠=︒,
2AB =,D 是AB 边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 、B 重合)
,过点D 作CD 的垂线交射线CA 于点E .设AD x =,CE y =,则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 与x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
x
y
y y
x
x
y
11111112
2
O
O
O
x
y
D
C
B
A
O
2
1
3(2010.16)右图为手的示意图,在各个手指间标记字母A ,B ,C ,D .请你按图中箭头所指方向(即A →B →C →D →C →B →A →B →C →…的方式)从
A 开始数连续的正整数1,2,3,4,…,当数到12时,对应的字母是
_____________;当字母C 第201次出现时,恰好数到的数是____________
;当字母C 第12+n 次出现时(n 为正整数
),恰好数到的数是_______________(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
C
E D
B
A
(2013.1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 O y 中,已知直线l :1--=x t ,双曲线x
y 1=。
在l 上取点A 1,过点A 1作x 轴的垂线交双曲线于点B 1,过点B 1作y 轴的垂线交l 于点A 2,请继续操作并探究:过点A 2作x 轴的垂线交双曲线于点B 2,过点B 2作y 轴的垂线交l 于点A 3,…,这样依次得到l 上的点A 1,A 2,A 3,…,A n ,…。
记点A n 的横坐标为n a ,若21=a ,则2a =__________,2013a =__________;若要将上述操作无限次地进行下去,则1a 不能取...
的值是__________ (2010.26)阅读下列材料:
小贝遇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在矩形ABCD 中,AD =8cm ,BA =6cm.现有一动点P 按下列方式在矩形内运动:它从A 点出发,沿着与AB 边夹角为45°的方向作直
线运动,每次碰到矩形的一边,就会改变运动方向,沿着与这条边夹角为45°的方向作直线运动,并且它一直按照这种方式不停地运动,即当P 点碰到BC 边,沿着与BC 边夹角为45°
的方向作直线运动,当P 点碰到CD 边,再沿着与CD 边夹角为45°的方向作直线运动,…,如图1所示,问P 点第一次与D 点重合前...与边相碰几次,P 点第一次与D 点重合..时.
所经过的路径总长是多少. 小贝的思考是这样开始的:如图2,将矩形ABCD 沿直线CD 折叠,得到矩形CD B A 11.由轴对称的知识,发现E P P P 232=,E P A P
11=. (1)P 点第一次与D 点重合前...与边相碰_______次;P 点从A 点出发到第一次与D 点重合时...所经过的路径的总长是_______cm ;
(2)进一步探究:改变矩形ABCD 中AD 、AB 的长,且满足AD >AB ,动点P 从A 点出发,按照阅读材料中动点的运动方式,并满足前后连续两次与边相碰的位置在矩形ABCD 相邻的两边上,若P 点第一次与B 点重合前...
与边相碰7次,则AB :AD 的值为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