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三二模汇编.文言文.教师版
2016高三二模汇编.文言文.学生版

高三二模汇编之2016文言文阅读海淀二模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5题。
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竭知尽忠,(甲)蔽障于谗,(乙)心烦虑礼,(丙)不知所从。
乃往见太卜①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
‛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②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③、喔咿嚅唲④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⑤、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取材于《楚辞•卜居》)【注释】①太卜:官名,掌管占卜。
②悃(kǔn)悃款款:忠实诚恳的样子。
③哫訾(zúzǐ)栗斯:阿谀逢迎。
④喔咿嚅唲(ér):强颜欢笑的样子。
⑤突梯滑稽(gǔjǐ):态度圆滑,善于迎合世俗好恶。
10.在第一段甲、乙、丙的哪一处,填入“而”字最符合文意?(3分)11.根据文意判断,下列选项与屈原之“所疑”无关的一项是(3分)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C.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二模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二模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东城二模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一)于成龙,汉军镶黄旗人。
康熙七年,授直隶乐亭知县。
八年,署滦州知州。
以罪囚脱逃降调,乐亭民列其善政,两叩阍吁留,下巡抚金世德勘实,得复任。
十八年,擢通州知州。
二十一年,擢江宁知府。
二十三年,上南巡至江宁,以成龙廉洁,传谕嘉之,擢安徽按察使。
二十五年,擢直隶巡抚。
谕询:“畿辅重地利弊应兴革者,宜何.先?”成龙奏:“弭.盗为先。
奸恶之徒,仗旗下名色,窝藏匪类,有司明知而莫敢深究。
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
”既抵任,疏言:“弭盗之方,在力行保甲,民间已遵行。
惟旗下庄屯向不属州县,本旗统领远在京师,仅有拨什库①在屯,未能约束。
应令旗人与民户同编保甲,拨什库、乡长互相稽察,盗发,无问所.劫为旗为民,协力救护。
得盗,赏;藏盗、纵盗,罚。
”下部议行。
先后捕治旗丁沈颠、太监张进升及大盗司九、张破楼子等,置于法。
三十三年,召诣.京师。
疏言运河、黄河堤卑薄者,均宜加筑高厚。
河防各设专员,而无顾此失彼之虞。
又计河工所费繁多,请开捐例②,减成核收;并推广休革各员,上至布政使,皆得捐纳。
上召成龙入,问:“开捐例得无累民?”成龙奏:“无累。
”上曰:“捐纳之人,岂尽殷实?大约称贷者多,不朘削百姓,则逋负何由而偿?”成龙乃请罪。
上因.问:“尔尝短.山东巡抚靳辅③,谓减水坝不宜开,今果.何如?”成龙曰:“臣彼时妄言,今亦视辅而行。
”廷臣议成龙怀私妄奏,当夺官,上命留任,仍兴举简要各工。
三十七年,命以总督衔管直隶巡抚事。
三月,请修永清、固安旧堤,挑浚浑河淤沙。
十月竣工,诏赐名曰永定河,建庙以祀。
三十八年,上南巡,临阅高家堰、归仁堤诸处,以增筑疏浚事宜,谕令筹办。
寻.以病乞假,命在任调治,遣医往视。
三十九年,卒,赐祭葬如例,谥曰襄勤。
(取材于《满汉名臣传》)注释:①拨什库:清代官名。
②捐例:清代朝廷纳资捐官的规例。
浙江省绍兴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6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 语 文 试 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下载.(z ài ) 颠簸.(b ǒ) 按捺.(n ài ) 汗流浃.背 (ji ā) B .惩.罚(ch éng) 躯壳.(k é) 洼.地(w ā) 熏陶渐.染(ji ān ) C .翘.楚(qi áo ) 祛.寒(q ū) 翩跹.(xi ān ) 身陷囹圄.(w ú) D .押解.(ji è) 与.会(y ù) 编辑.(j í) 以儆.效尤(j ǐ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中国人素有这样的消费习惯:只愿意为有形的实物付费,不愿意为无形的智力卖单。
例如,很多患者认为诊断不值钱,药品才值钱;技术不值钱,耗材才值钱。
B.天下奇观双乳峰下有连绵的肥田沃土,有呈玉带状的三岔河水浇灌,养育了这一方的百姓,繁演了这一方的后代,使双乳峰下的布依风情更具有神秘色彩。
C 。
丹霞山阳元石30万年来傲然直指苍穹,带着饱满的张力一柱擎天,笑看群山伫立天地,坦然接受日月的洗礼和信徒的膜拜,这样的景观让所有游客惊叹不已. D 。
长期的文化积淀,笃实的心性沉潜,古典精华的守护,使他在喧嚣鼎沸的书坛赢得了认同;尤其是于经典处发韧,从自然中得法的行书更是获得行家的赞许。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
仅凭自己武断的解释来判断自己国家的历史并满足于其中,不仅助长狭隘的国家主义的派生,于是..增强从现实世界孤立出去的意识。
B.素有黄金通道之称的万里长江,挟裹着历史的沉淀,由此奔腾入海,水天相接,烟波茫茫,好一派蓝天辽阔..、沧海浩瀚的壮丽景象。
【山东省】2016届高考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山东省2016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著《史记》,对孔子钦慕之情切切。
又似有丝丝缕缕弦外之音,好像司马氏不仅找到了精神家园,还体悟到了更高境界的史家情怀。
然而将至圣先师名为史家,古今鲜有人为。
虽然孔子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尽管他没做过一天的史官。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依班固言推论,《春秋》当为鲁国右史所为。
而孔子年轻时做过职司、委吏,后任中都宰,三年骤迁大司寇摄相事,唯不见做史官的记录。
言史家孔子,也实不虚妄。
读万卷书,孔子自不待说,孔子于周史应是详熟,行万里路孔子也是不输,少时“入太庙,每事问”,壮而适周问礼,又周游列国十四载,孔子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周详。
其外,孔子于人物察考洞明,当是有资格论人议事了。
孔子的历史观与著述态度在今看来也十分可取,对待历史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胜过今人。
此大可辅言孔子为史家了。
但是,以《春秋》名孔子为史家似乎也有点勉强。
首先,孔子著《春秋》一事实有争议。
《春秋》是鲁国史书,历来被理当认为由鲁国史官所为;可历代史家、学者又以为是孔子所修。
《左传•成公十四年》载“君子曰:《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
“圣人”就定指孔子吗?所以,这里不足为明证。
倒是孟子言之凿凿:“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作《春秋》。
”算是敲定此事。
孟子齐人,距孔子百多年,近圣人之居,史料当丰,传闻即真,况孟轲崇信求义,可信度应是很高。
再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道:“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氏,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
”大抵也能杜左右之口。
当然也有折中的说法。
两边都讨好,各方不得罪:《春秋》原为鲁国史官所写,后经孔子修订成书。
虽万分稳妥,可如此一来孔子有嫌假他人之功。
还有一个问题,《春秋》一万六千字,在今不抵一篇硕士论文的篇制,可却微言大义,辞微旨博,一字褒贬,影响深远。
山西太原2016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有答案

山西太原2016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有答案)太原五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三语文出题、校对:王俊芳任素英宋为烜贾艳霞刘俊岚李亮范国栋(2016.5)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与“乐”是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念。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文化就是以“礼”与“乐”为理论基础的“礼乐文化”。
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源自于上古社会一些具有原始宗教性质的文化活动。
“礼”起源于史前初民在祭祀祖先与天神地祇的活动中,以及其他一些巫祝活动中的一些行动程式和仪节规范;而“乐”则是与这些程式仪节相配合的乐舞。
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礼”与“乐”的内容逐步扩大化、系统化,人类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礼节仪式以及与其相配合的乐舞也逐步被纳入“礼”与“乐”的范畴。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礼”是指规范社会、人生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或道德理性。
“乐”这一与“礼”相提并论的范畴,则不仅是用以娱人娱神的音乐与舞蹈,而且是配合“礼”对社会成员进行教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故而《礼记乐记》中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早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等级制度的逐步形成和确立,尊卑贵贱有别的观念得到日益强化,“礼”也被赋予了维护和规范君臣、父子、长幼、男女尊卑贵贱有别的职能。
孔子所说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集中反映了他对礼乐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重视。
概而言之,礼之本质是“序”,即等级、秩序;乐的本质是“和”,即和合、和谐。
和谐与秩序是对立的统一,无秩序难以和谐,非和谐难以维持秩序。
在孔子的社会理想中,一方面依靠礼来约束、规定人们的行为仪节,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另一方面用乐,即诗歌、音乐、舞蹈等情感满足方式维系和谐,进行教化,从内心感化、诱导人们对“礼”的衷心认同。
山东省临沂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2016年普通高考模拟考试语 文2016.5本试卷分第I 卷和第II 卷两部分,共10页。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
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第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
第I 卷(选择题 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急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__________________。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庄严)而又沉思了。
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
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
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自天而降,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__________________。
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但在南国,雨仍然(偶而/偶然)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
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没有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
但是,在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
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盛气凌人).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吝啬莅临迫不急待B.冷冽造访交响曲C.悠远化妆淅淅沥沥D.静谧干巴灰蒙蒙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端庄偶然盛气凌人B.庄严偶然盛气凌人C.庄严偶而咄咄逼人D.端庄偶而咄咄逼人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夏天的雨的交响曲被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B.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C.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D.夏天的雨的交响曲被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们______的表达方式。
广东省佛山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6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10万户以上的城市达到46个,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镇的房地产成了主、客户籍划分以及对城镇户征收赋税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出租房子也成了城市居民谋生的一种方式。
1086年,司马光指出,每月收入房钱15贯(1贯≈150元人民币)人家的经济状况,和乡村每年收获 100石(1石≈100斤)粮食相等。
宋代官方在开封专设店宅务管理经营官房租赁事务,房租也成为官府的一项收入。
没房产的城市居民和游学的士人、商旅等外来人口,必须租房居住。
连朝廷百官也多是长期在开封租赁住宅,在地方州县,甚至官衙、驻军也有租用民房。
宋代的客户,出于生计,频频更换地点和地主,也须租房居住。
人口流动量大也刺激了房屋租赁市场火爆。
富户在外地也多赁房居住。
宋代房租通常按天计算,宋真宗时,宰相向敏中一座价值 5000贯的住宅,每天的租金是 2贯。
南宋后期,朝廷官员租带园林的宅院,每月租金是30贯。
宋代下层人户一般每天收入数十文到100文(1文≈0.2元人民币),一个人最低生活费是每月20文左右。
房屋租赁市场中房租的涨跌成为宋代官民关注的焦点。
宋政府制定一系列制度来减免房租,除了规定节日、皇室重大事务、军情危机等常规性免租外,灾害发生时也减免房租。
如1054年初春降大雪,冻死百姓很多。
宋仁宗诏令各州县长官,无论官房、私房一律免除三天房租。
宋高宗时,杭州有年冬天下雪,且雷声阵阵,皇帝回应天谴的主要措施即免除房租。
地方知县为讨好百姓,造出种种借口减免房租若干日,如到任、生日、升迁等。
但房租的增长依然疯狂,宋政府不仅通过店宅务出租房屋来调和租赁市场,还屡屡颁布诏令禁止私房主疯狂加租。
宋徽宗时,开封的房产主多以翻修为名成倍增加房钱,使得贫民难以承受。
朝廷诏令今后京城内外业主增修屋业,如没扩大面积即不得增加房租,如有违犯,按违法惩处。
2016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6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2016.4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民文学》杂志把我的两篇文章放在“非虚构”栏目,无意间使其获得了一种命名和意义。
但是,它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 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
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 。
“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
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
“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
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
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
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
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
假借“真实” 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
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二模汇编之2016文言文阅读海淀二模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5题。
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竭知尽忠,(甲)蔽障于谗,(乙)心烦虑礼,(丙)不知所从。
乃往见太卜①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
”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②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③、喔咿嚅唲④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⑤、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取材于《楚辞•卜居》)【注释】①太卜:官名,掌管占卜。
②悃(kǔn)悃款款:忠实诚恳的样子。
③哫訾(zúzǐ)栗斯:阿谀逢迎。
④喔咿嚅唲(ér):强颜欢笑的样子。
⑤突梯滑稽(gǔjǐ):态度圆滑,善于迎合世俗好恶。
10.在第一段甲、乙、丙的哪一处,填入“而”字最符合文意?(3分)11.根据文意判断,下列选项与屈原之“所疑”无关的一项是(3分)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C.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嚁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取材于《楚辞•渔父》)12.下列诗句中“渔父”形象与《渔父》中的最接近的-项是(3分)A.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B.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C.渔樵引入新花坞,儿女扶登小锦城。
(范成大《携家石湖赏拒霜》)D.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杨慎《临江仙》)13.对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喻指屈原生活的社会不辨贤庸尺有所短,人才弃置不用,庸人煊赫一时。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詹尹劝解屈原:人各有短长优劣,皆有可取之处,不必求全责备。
C.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浴后要弹冠振衣,屈原借此表达洁身自好的心志。
D.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以之劝说屈原与世推移。
14.《卜居》《渔父》中“清”“浊”有多层意思,请分别解释这两个词在文中的含义。
(5分)15.结合《卜居》《渔父》的内容,在下面文字的(1)(2)处,补写出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语句。
(4分)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1);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大抵(2)。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10.(3分)甲(3分)、乙(1分)、丙(1分)11.(3分)A12.(3分)D13.(3分)B14.(5分)“清”有三层含义:(1)水清澈。
(2)人品高洁、清白。
(3)社会政治清明。
“浊”有三层含义:(1)水浑浊。
(2)人品行坏,卑劣。
(3)社会黑暗,是非黑白颠倒,善恶忠奸不辨。
(水的“清”“浊”给1分,其余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15.(4分)(1)屈原放逐,乃赋《离骚》(2)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各2分,意思对即可)西城二模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材料一】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
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
”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
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
”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
”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
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
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
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
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取材于《资治通鉴》)【材料二】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
器用屋室,皆极俭陋。
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
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
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
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
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
”不数日而终。
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
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取材于《明皇杂录》)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须臾,裁决俱.尽俱:全都。
B.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顾:回头。
C.以济.明皇太平之政济:救济。
D.近者稍.倦于勤稍:渐渐。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自以.才不及崇/皆以.美于徐公B.爱身保禄而.从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犹且从师而问焉.D.上览其.表,益加悼惜/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委积:聚积,堆积。
B.夫不肖用事..用事:执政,当权。
C.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相与:互相,交相。
D.公当出入..为藩辅出入:指出将入相。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以卿坐镇雅俗耳。
(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
B.崇曰:“然则竟如何?”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C.一遵其法,无所变更。
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
D.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
没有顾及到国家的安全和危险,的确是有罪的行为。
13.请把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
14.当时有人称卢怀慎为“伴食宰相”,含有说他是“吃闲饭的宰相”的意思。
司马光则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卢怀慎为相的认识。
(4分)9.(3分)C10.(3分)B11.(3分)C12.(3分)D13.(4分)参考译文:(鲍叔等人)能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作法。
评分标准:“下”“授以国政”“美”三点各1分,大意1分。
14.(4分)答案示例:①卢怀慎是大度让贤、德高望重的贤相。
姚崇是一代贤相,才能出众,娴于政务。
材料一中写卢怀慎“每事推之”,实际是避位让贤,充分调动贤明之士,这从材料二中卢怀慎举荐多人也可以看出来。
正是这样卢怀慎才能与姚崇戮力同心,成就唐王朝的开元盛世。
这些都是卢怀慎作为宰相胸怀大度、以国事为重的表现。
②卢怀慎是尸位素餐、有名无实的“伴食宰相”。
材料一中写姚崇请假十余日,竟能导致政事堆积,作为朝廷宰相的卢怀慎竟然束手无策,其理政才能可见一斑,因此材料一中说其“每事推之”,实际上也就是指责他遇事无能,只能推诿。
即便是在材料二中写到其为官清廉,荐人有功,仍然不能遮盖卢怀慎作为宰相的无能。
评分标准: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不必面面俱到,能够言之成理即可。
东城二模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①夫士戒乎有意耀其才也,有运才之本存焉。
有意耀其才,则无论..其本拨而神泄于外,而其才亦龊龊碌碌,无纤毫之用于天下。
夫惟杜机葆贞,凝定于渊默之中,即自弢【1】其才,卒不得不显。
盖其本立,其用自不可秘也。
今夫花萼蕃郁,人睹木之华,而树木..者固.未尝先溉其枝叶,而先溉其根,何也?所培在本也良玉韫于石不待剖而山自润明珠含于渊不待摘而川自媚莫邪藏于匣不待操而精光自烁人不可正睨者何也有本在焉其用自不可秘也。
②而晚代文士,未窥厥本,呶呶【2】焉.日私其土苴而诧于人。
单辞偶合,辄气志凌厉;片语会意,辄傲睨千古。
谓左、屈以外,别无人品;词章以外,别无学问。
是故长卿摛藻于《上林》,而聆窃赀之行者汗颊矣。
康乐【3】吐奇于春草,而耳其叛逆之谋者秽谭矣。
下逮卢、骆、王、杨,亦皆用以负俗而贾祸,此岂其才之不赡哉?本不立也。
本不立者,何也?其器诚狭,其识诚卑也。
故君子者,口不言文艺..,而先植其本。
凝神而敛志,回光而内鉴,锷敛而藏声。
其器若万斛之舟,无所不载也;其识若登泰巅而瞭远,尺寸千里也。
故方其韬光养嘿【4】,退然不胜,如田峻野夫之胸无一能。
而比其不得已而鸣,则矢口皆经济..,吐咳成谟谋;振球琅之音,炳龙虎之文;星日比光,天壤不朽。
岂比夫操觚属辞,矜骈丽而夸月露,拟之涂糈土羹,无裨缓急之用者哉!③盖昔者禹、尹、虺、召之徒,皆备明圣显懿之德,其器识深沉浑厚,莫可涯涘。
而乃今读其训、诰、谟、典、诗歌,抑何尔雅闳伟哉!千古而下,端拜颂哦,不敢以文人目之,而亦争推为万世文章之祖。
则.吾所谓其本立,其用自不可秘者也。
信乎.器识文艺,表里相须,而器识狷薄者,即文艺并失之矣。
虽然,器识先矣,而识尤要焉。
盖识不宏远者,其器必且浅浮;而包罗一世之襟度,固赖有昭晰六合之识见也。
大其识者宜何如?曰:豁之以致知,养之以无欲,其庶乎!(取材于袁宗道《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注释:【1】弢:掩藏。
【2】呶呶(náo):多言,即唠叨。
【3】康乐:即谢灵运。
东晋时世袭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4】嘿:同“默”。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则无论..其本拨而神泄于外无论:更不必说B.而树木..者固未尝先溉其枝叶树木:种树C.口不言文艺..文艺:写作的学问D.则矢口皆经济..经济:经世济民(的道理)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而树木者固.未尝先溉其枝叶B.呶呶焉.日私其土苴而诧于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然力足以至焉.C.则.吾所谓其本立D.信乎.器识文艺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惟杜机葆贞只有杜绝机巧保住纯真B.回光而内鉴,锷敛而藏声回转光采而照亮内心,收敛锋芒而隐藏名声C.星日比光,天壤不朽像星星和太阳比光亮,像天与地一样永垂不朽D.大其识者宜何如扩大自己学识的人应该怎么样1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第②段“左、屈以外”中的“屈”指战国末期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