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汶川地震对我国应急救援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完善地震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几点设想

重庆 、云南 、宁夏六个省 ( 自治区、直辖市) 。地震造成山崩地裂 、大量房屋倒塌,同时引发大规模 山体 滑坡 和泥石 流 ,人员伤 亡极其惨 重 ,是 四川有历史 记载 以来的最 大地震 ,也是我 国 自建 国 以来损 失最 为严
重 的地 震 。
汶 川地震 发 生后 ,在 党 中央 、国务院 的坚强领 导下 ,打破 了部 门分割 、条块分 割 、地 域分割 、军 民分 割 的界 限 ,各种应 急救援 力量 得到 了有效整 合 。再 加上地 震紧急救援 队的及 时投入 ,军 队 、武警 和公 安官 兵 的英 勇奋 战 ,地方政府 的积极抗 灾 ,以及 志愿 者 冒着极 大风 险 的 救助 行 动 ,取 得 了举 世 称 赞 的救 援成 绩 ,在 人类 地震 紧急救援 史上 留下 了光辉 的一页 。
第 4期 ( 总第 l9期) 2
2o 0 8年 l 2月
四
川
地
震
No 4 .
ER A THQUA E ES A K R E RCH I N SCHUA I N
D c O 8 e .2 O
对 完 善 地震 事 件应 急救 援 工作 的几 点设 想
李广俊
( 四川省地震局 ,四川 成都 6o 4 ) 1o 1
地震灾 害 紧急救援 队 520多 人 ;民兵预备 役人员 7 5 0 .6万人 ;医疗卫 生人员 9 6 .8万人 迅 速投 入地 震灾 区 救援 。同 时 ,还有 2 O多万 志愿者 和 4支 国外救 援 队 ,从 四面八 方赶 赴灾 区参 加抗震 救灾 。他们争 分夺秒 . 展开 了史无前 例 、可歌 可泣 的生死 大营救 。 12 汶川地震 发生后 ,现 场信 息 高度 透明 ,信 息发布及 时 ,最大 限度 地遏制 了各种 地震谣 言的传播 .
抗震救灾精神的启示和感悟

抗震救灾精神的启示和感悟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然而,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人们众志成城、互相帮助的精神。
这种精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抗震救灾精神告诉我们,面对灾难,团结一心是最重要的。
地震来临时,人们不分种族、地域和社会地位,都会齐心协力抗击灾害。
这种众志成城的精神是无私奉献的体现,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我们不应该被狭隘的个人利益所左右,而是要牢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抗震救灾精神告诉我们,应该重视防灾减灾工作。
地震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预测和防护措施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勇敢的救援人员和专家学者,他们不仅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被困的人们,还通过科学技术为抗震救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不能等到灾难来临时才行动,而是要加强预防和减灾意识,提高公众的自救能力。
抗震救灾精神告诉我们,危机时刻互相帮助是关键。
在地震灾害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有人们伸出援手帮助受灾群众,有志愿者无偿奉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友爱。
这种互相帮助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只有在困难时刻携手并进,我们才能渡过难关。
抗震救灾精神告诉我们,抗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责任。
在地震灾害中,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承担了很大的责任,组织救援、提供救助,但我们也看到了普通人的力量。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无论是提供物资、捐款还是宣传救灾知识,都是对抗震救灾精神的践行。
我们不能等待他人的援助,而是要主动行动起来,为灾区人民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抗震救灾精神的启示和感悟是深远的。
它教会我们团结一心、重视防灾减灾、互相帮助以及每个人的责任。
只有通过这种精神的传承和践行,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灾难,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让我们在平时就培养这样的精神,为应对灾害时做好准备,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思考

关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思考摘要: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形式,无论是唐山大地震还是汶川大地震,都给我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地震始终是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
因此,应该不断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当地震发生时能够将损失降到最低,切实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工作。
但是,在当前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应急救援工作发展缓慢。
本文将通过分析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改进措施,为地震应急救援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震应急救援;问题;对策我国的地震活动范围较广且强度较大,地震发生的频度也较高,这给我国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国家相关部门认识到了地震灾害处理的重要意义,在地震突发事件处理、震后社会秩序恢复和重建等工作中不断探索,使得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
尽管如此,在当前地震应急救援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灾情信息统计收集制度不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人员设置不合理等,严重限制了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水平的提升。
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性工作,也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视,加强地震应急救援法制建设,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地震应急救援提供保障,增强工作人员素质,促进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发展。
1、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相关部门对于地震应急救援的认识程度不足。
政府部门领导人员未意识到救援工作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缺乏对于救援工作的深刻认识,导致应急预案缺失。
经费投入的不足,也会限制救援队伍的建设,救援设备和技术过于陈旧,不利于提升救援的高效性。
其次,地震应急救援机制不完善【1】。
各个部门之间不能够在救援中形成联动机制,救援工作缺乏统一的指挥,导致救援陷入混乱状态。
最后,信息共享存在阻碍。
加强灾情信息的共享,有利于各级部门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但是由于信息化建设的薄弱,导致灾情信息的获取和发布、传递存在阻碍,降低了救援的效率。
汶川地震带来的思考

震台 )等担任 ,采取 电话 、手机短信 、互联网等方式,确保 信息渠道 畅通 。
作者信箱:p lzO 7 ia o vzs0 @s . m nc
1 71
现如今不可能像邢台地震以后那样做到全民防震但可以利用养殖场动物园水库水塘水井机井等场所建立数量众多的宏观观测点通过简单的培训发放资料上门讲解等培养一批宏观观测员建立起宏观测报网
汶川地震带来 的思考
张 周 术
( 中国地震灾害 防御 中心 ,北京 10 2 ) 0 0 9
20 0 8年 5月 1 t 2E汶川发生 8 . 0级大地震 ,这次地震震级大 ,有感范围广,破坏性强 ,救援 困难 ,成 为唐 山 地震 以来最惨重 的一次地震灾害。这次地震发生后 ,暴 露了我们 工作 中的诸 多问题 ,值得我们思考 。
2 救 援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国家各类救援力量的反应还是相当快 ,但救援力量到达都江堰后就受阻 ,无法进入重
地震救援感悟心得体会范文(3篇)

第1篇自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以来,我国各地发生了多起地震灾害,每一次地震都给受灾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伤痛。
作为一名地震救援志愿者,我有幸参与了多次地震救援行动,亲身感受到了地震救援工作的艰辛与伟大,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感悟。
一、地震救援的艰辛地震救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勇气。
以下是我在地震救援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艰辛:1. 紧迫性:地震发生后,时间就是生命。
救援队伍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展开救援行动。
在这段时间里,救援人员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如交通拥堵、地形复杂等,确保救援物资和人员及时到达灾区。
2. 高强度:地震救援工作需要连续作战,救援人员往往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下连续工作数日,体力消耗极大。
此外,救援过程中还要承受心理压力,时刻关注伤员的生命安全。
3. 危险性:地震救援现场环境复杂,救援人员需要面对断壁残垣、滑坡、泥石流等危险,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意外。
在救援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许多英勇的救援人员为了救出被困群众,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 心理压力:地震救援不仅考验着救援人员的身体素质,更考验着他们的心理素质。
面对灾区的惨状,救援人员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
二、地震救援的伟大尽管地震救援工作充满艰辛,但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伟大的瞬间:1. 救援人员的无私奉献:在地震救援现场,无数救援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为灾区人民撑起了一片蓝天。
2. 灾区人民的坚强意志: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在逆境中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他们相互扶持,共度难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
3. 全社会的关爱: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手,为灾区人民提供物资和精神支持。
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捐款捐物,为灾区人民送去温暖。
4. 科学救援的力量:在地震救援过程中,我国救援队伍运用先进的救援技术和设备,提高了救援效率,为灾区人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从应急管理角度谈汶川大地震救灾工作的几点思考

收稿日期:2008-11-05基金项目年四川省软科学课题(Z R 6);中国气象局软科学课题([]第号)。
作者简介官昌贵(),男,湖北荆门人,西南财经大学M 在读,主要从事公共管理、气象科技服务研究。
2008年12月第30卷 专辑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 i a l Sc iences )Dec.2008Vol 130 Spec ial sec .从应急管理角度谈汶川大地震救灾工作的几点思考官昌贵1 左 雄1 桑瑞星2 邓启俊3(1.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72;2.中国气象局,北京 100086;3.贵州省气象局,贵州贵阳 550002)摘 要:分析了汶川大地震救援工作卓有成效的原因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深刻反思经验教训、提高公众灾害意识、加强救援工具的配备、建立应急通信系统等建议。
关键词:地震; 抗震救灾; 应急管理中图分类号:X 92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8)专辑-0011-03 应急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众生命安全、社会稳定。
本文拟从应急管理角度对“5.12汶川大地震”救灾工作中的得与失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推动应急管理工作的更好发展。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发生时,全国超过一半的地区有震感。
地震震级达8.0级,比1976年唐山大地震还高0.2级,最大烈度达十一度,破坏特别严重的地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
民政部报告显示,截至7月8日,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96人遇难,374176人受伤,18385人失踪。
面对严重的灾害,中国启动了建国以来第一次一级救灾响应,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救援工作,比处理2003年的“非典”灾害和2008年年初的南方大范围雨雪冰冻灾害有了明显进步,不仅国内民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外,连一向对中国政府非常挑剔的西方发达国家也给予了非常积极的评价。
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心得体会

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心得体会汶川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一次地震事件,对我国的人民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地震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作为一个目睹者和参与者,我深深地被这场地震所震撼,也从中汲取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汶川大地震让我深刻认识到自然灾害的无情和巨大力量。
地震来临时,人类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无法抵挡地震的威力。
那种强烈的摇晃和崩塌的景象让我体验到了无法想象的恐怖和无助。
在短短几十秒内,整个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人们失去了自己所依赖的一切。
这场地震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让我深刻明白了自然灾害的可怕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其次,汶川大地震给我上了一堂珍贵的人生课堂,教会了我关于团结和互助的重要性。
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无论是政府、军队还是普通人民,都表现出极大的团结精神和互助意识。
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向地震灾区施以援手,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世界。
这场地震让我意识到,在困难时刻,团结互助是战胜困难和克服逆境的重要基石。
第三,汶川大地震也让我明白了灾后重建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大量的建筑物被毁坏,人们失去了家园,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灾后重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
经过几年的努力,灾区逐渐恢复了过往的繁荣,人们重新建立起家园。
这个过程让我深刻理解了灾后重建的复杂性和必要性。
第四,汶川大地震让我明白了灾后心理重建的重要性。
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失去亲人和家园的痛苦无法言表。
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除了物质上的恢复,心理上的重建也显得至关重要。
我亲历了一些灾后心理援助的活动,看到有专业人士对灾民进行心理疏导和帮助,也看到了人们在他人的关心和支持下重新振作起来。
这个过程让我明白了心理援助对于灾后重建的重要性,也深刻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力量。
最后,汶川大地震让我明白了预防和抵御地震的重要性。
抗震救灾的启发意义

抗震救灾的启发意义摘要:一、抗震救灾的重要性二、抗震救灾中的启发意义1.人民至上,生命至上2.团结协作,众志成城3.科技创新,提高救援效率4.强化应急预案和演练5.防灾减灾,从小事做起三、总结与展望正文:抗震救灾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我国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不仅减少了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也展现出了我国社会的团结力量。
抗震救灾中的启发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总结和思考。
首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各级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开展救援工作。
这一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人民的关爱和责任,也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使得我国在灾难面前能够迅速组织起有效的救援力量,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其次,团结协作,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是一场全面的战斗,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在救援过程中,各级政府、军队、武警、民间组织、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到救援行动中,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是我国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战胜灾难的底气。
再次,科技创新,提高救援效率。
在抗震救灾中,我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无人机、生命探测仪等,提高了救援工作的精确度和效率。
科技创新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得救援工作能够更加迅速、准确地找到被困群众,挽救更多的生命。
此外,强化应急预案和演练。
抗震救灾的成功离不开周密的应急预案和实战化演练。
我国政府在平时就高度重视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确保在灾难降临之时,各项救援措施能够迅速启动,各个部门能够协同作战。
这种以防万一的态度,为我们在关键时刻取得抗震救灾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最后,防灾减灾,从小事做起。
抗震救灾不仅要在灾后救援,更要在平时加强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从小事做起,如加固房屋、定期进行家庭急救知识学习等,有助于在灾难来临时将损失降到最低。
总之,抗震救灾的启发意义在于,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强化应急预案和演练,加强防灾减灾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第1期 防 灾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V ol.11 No.12009年3月 J.of Institute of Disaster-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r. 2009收稿日期:2009-01-30作者简介:何 宁(1978–),男,博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灭火救援组织指挥和执勤训练管理方面的工作。
通过汶川地震对我国应急救援工作的几点思考何 宁(公安部消防局,北京 100054)摘 要:本文基于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亲身经历,对该次应急救援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从指挥机构、应急预案、联动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我国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汶川地震;薄弱环节;应急救援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047(2009) 01-0069-04前言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灾害。
地震发生后,公安消防部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公安部党委的部署,迅速从全国调集13 434名消防特勤官兵,全力投身到抗震救灾中。
参战消防官兵共从建筑废墟中搜救深埋人员8 100人,其中生还1 701人,解救被困群众51 730人,医疗救助13 109人[1]。
公安消防部队坚持生命至上,实施科学救援,以不到救援力量总数8%的比例,搜救出26%的生还者(在人员搜救阶段,军警各方投入救援力量达16万余人,截至2008年5月30日,共搜救生还者6 541人),成为救援生还率最高的专业队伍,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评价,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这场历史罕见的大地震,是对我国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尤其是应急管理能力的一大考验。
我们经受住了这场考验,国家领导人的亲历亲为、广大人民的万众一心和公安干警、消防官兵、解放军、医护人员的忘我牺牲精神,尤为值得赞扬。
但是,通过这次地震,也暴露出我国应急救援工作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
对此,笔者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和切实感受,对汶川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国应急救援工作提出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1 抗震救灾中暴露的薄弱环节1.1 国家层面缺少应急管理的实体指挥机构在这次特大地震救援中,解放军、武警部队、 消防官兵、公安民警、医护人员以及其他多种救援力量首次联合作战,规模大、警种多,对统一协调和调度指挥带来一定困难。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应急管理的职能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实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指挥,而是沿用传统的“分条块、分部门、分灾种”的做法,将突发公共事件的调度指挥交由相应的职能部门承担。
我国政府层面负责应急管理的主要常设机构是“协助国务院领导处置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简称“应急办”),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接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但应急办因没有隶属的救援队伍,不具备应急管理的统辖指挥权,不能指挥、调度分散于多个部门的救援力量,难以发挥出有效的组织指挥和行政权威。
而国务院临时成立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虽然能够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救援工作。
但属于临设机构,并非常设,仅在地震发生后才被启动,无法有效组织不同部门、不同救援力量之间开展危机前的预防、演练、准备等工作。
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和应急救援实战需求严重脱节。
由于没有建立应急管理的实体指挥机构,应急管理主体不明确,组织指挥机构不健全,难以指挥、调度彼此独立、互不隶属、分散于多个部门的救援力量,难以适应重大灾害事故的统一指挥、高效处置的需要。
1.2 国家应急预案建设尚需完善地震发生后,国家启动了地震应急预案及其相应的运行机制,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军、警、地等相关部门和专业力量迅速实施抗· 70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第11卷震救灾工作。
但反思整个救援行动可以看出,国家地震应急预案过于原则、宏观,难以在实战救援中发挥效能。
预案缺乏实战性,针对性、操作性不够强。
虽然明确了相关部门和应急专业救援力量的职责任务,但缺少不同等级灾害的响应程序、启动要求及其保障运行机制等具体内容;虽有信息报送的内容和要求,但在运用何种手段、通过何种途径实现部门间信息通报、共享等方面均不够明确。
此外,现行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没有将公安消防部队作为地震应急救援先期处置力量并优先调派。
地方政府制定的总体预案只宏观提出调动公安消防部队参加各类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对如何调动、调动程序、远距离兵力运输、物资装备保障等方面没有具体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斗力的有效生成。
1.3 多警种、跨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有待健全面对规模如此之大、伤亡如此惨重的汶川大地震,作为专业救援力量的消防部队时常感到救援资源紧缺,而其他部门现有应急力量和资源却得不到充分利用。
例如,消防部队配备了专业的搜救装备,接受过专业的培训,经历过多年的实战检验,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快速人员搜救,但由于缺乏运送人员装备的直升机,导致向震中开进的救援力量受阻。
解放军陆航团配有运兵直升机,但没有专业的救援力量和装备,许多被直升机运送到灾区的解放军,由于缺乏专业技术装备,难以搜救被废墟埋压的人员。
实际上,仅有29名消防特勤队员是乘直升机进入映秀镇开展救援的(其余消防官兵全为肩扛、手抬救援装备,攀爬、徒步进入震中)。
如果在第一时间能够协调更多的直升机运送更多的消防特勤队员进入重灾区的话,人员搜救和生还的数量还会更多。
由此可见,协调有序、资源共享的多部门、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的应急救援力量分散于多个部门,在应急指挥和组织协调上,基本上局限于各自领域,当发生四川汶川大地震时,涉及跨地区、跨部门甚至跨国紧急救援时,由于缺乏应急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协调顺畅的应急机制,难以在第一时间有效施展救援队伍的专业优势,救援整体效能发挥受到局限。
1.4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急需有效整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着眼于应急救援实战的需求,充分考虑应急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实战需求的广泛性和层次性,由国家依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强制措施统筹管理、有效整合。
我国现有的应急救援队伍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上建立起来的,分散在公安消防、森林消防、抗洪救援、地震救援、水上搜救、铁路救援、民航救援、危险化学品救援和矿山救援等十多个行业或部门,这种传统的队伍建设模式在抵御传统的城市灾害事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类似于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政府手中尚缺少一支具有综合抢险救援能力、机动性强、通用性强的专业队伍。
此外,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装备资源的多头投入、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多数队伍建成后,仅用于本行业内的事故救援,利用率低,综合救援能力不强,应急资源长期闲置[2]。
不仅给国家带来很大的财政负担,而且在地震救援中,也暴露出某些救援力量专业性、机动性不强,实战经验匮乏,各救援力量之间缺乏统一高效的集权指挥,救援保障不力、效能不高等问题。
3 对加强我国应急救援工作的几点建议3.1 建立应急管理、指挥、救援等职能有机统一的专业部门建立健全集“应急管理、组织指挥、协调指导、救援处置”等职能于一体的组织指挥体系,是有效应对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前提。
唯有将日常应急管理、灾时应急救援合二为一,将指挥机构与救援队伍“无缝链接”,才能确保政令畅通,才能坚持“令出一门”、避免“令出多门”,才能真正发挥出应急救援的整体效能。
在国家层面设置应急救援管理部门方面,美国、俄罗斯等国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
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集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实行一体化指挥、垂直调度管理。
“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应急管理局和其他的22个联邦机构合并组成了国土安全部,全面负责全美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工作,统辖指挥权得到了进一步集中;俄罗斯紧急状态部设立于1994年,是应对自然灾害和其他灾害事故的责任部门,直属总统,承担一切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的组织、指挥、抢险、救援等工作,在全俄形成了联邦、区域中心、联邦主体、城市和基层村镇五级垂直管理体系。
透过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可以看出,建立第1期 何 宁:通过汶川地震对我国应急救援工作的几点思考 · 71 ·负责全国应急管理、指挥、救援工作的专业职能部门——国家应急救援部,已刻不容缓。
该部可为常设正部级或副部级单位,由国务院直接领导。
国家应急救援部应充分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救援队伍和应急资源,建立健全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体,集中统一、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以实现应急救援高效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目标。
3.2 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一是提高应急预案实战性。
要以完善预案、提高实战应用为重点,进一步明确响应等级、职责任务、对策措施、应急保障等符合实战要求的内容,确保预案权责清晰。
二是增强预案管理的规范性。
要尽快出台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范应急预案制订、审批、备案、修订程序,明确关联单位,切实将各部门、各类应急预案有机的衔接起来。
三是强化预案的操作性。
针对这次地震救援发现的问题,建议国家应急部门组织力量对国家的各类部门专项应急预案进行修改完善,对预案的启动方式、力量调动权限、调动程序、响应时间、组织指挥、后勤保障等作出明确规定。
3.3 进一步加强应急联动机制建设一是完善国家应急联席、会商制度。
建议由国务院应急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公安、民政、安监、交通、铁道、水利、建设、教育、卫生、电力、地震、消防等部门,建立特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联动会商制度,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签署相应的联动协作协议。
二是建立国家防洪抗旱、地震、气象、能源、环保、卫生等部门和应急救援力量之间的信息共享和预警分析机制,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应急信息集中在国务院应急指挥系统平台上,形成综合的、多元的信息共享网络,使救援力量间实现信息互通,为救援指挥提供辅助决策。
三是建立完善各级、各类应急管理和通信调度机构间的通信网络,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队伍配备适用的通信装备,形成应急通信保障网络体系。
3.4 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体建立国家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就以消防队伍为主体组建了政府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这次参加汶川地震救援的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和香港特区的救援队伍都是消防救援队。
我国公安消防部队实行现役制和军事化管理,现有16万人(抗震救灾后国务院新批准增编了2.8万人),包括近万名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指挥人才、5万名经过专业训练的士官,建有3 500多个队(站),覆盖全国所有城市和绝大多数县区,24小时执勤,接警一分钟内即可携带装备出动。
这支队伍现有灭火、破拆、防化、洗消、通讯、照明等各种专业救援车辆18 000余台,消防救援船艇200余艘,救援器材140多万套,搜救犬200余条,具有针对各类灾害事故救援的专业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