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数学每日一题每周一测1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18_2019学年高中数学每日一题每周一测10(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每周一测1.邓小平在1978年曾说,“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这句话从本质上说明了A.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B.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C.要从根本上变革社会主义制度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2.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
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大会明确提出了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3.“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进步不小,希望在90年代,进步得更快。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一论断科学解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B.这是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表现有“神州1号”发射成功D.邓小平概括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变革作用4.1998年长江发大水,解放军官兵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奋力堵截九江大堤,这一画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哪个方面的内容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C.始终代表社会主义发展方向D.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的战略过时了,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
这是因为中国A.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B.试爆了第一颗氢弹C.发射了“东方红一号”D.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6.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是哪一成就A.将“东方红-1”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B.“神舟五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C.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D.“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在月球着陆7.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
2018_2019学年高中数学每日一题每周一测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每周一测1.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其中“理性”的含义是A.君主权力与党派信仰B.国家意志与精神寄托C.权威判断与历史传统D.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2.启蒙时代,有学者指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家体现全体公民的共同意志,公民服从法律和国家,就是服从自己的意志”。
该学者讨论的是A.社会契约B.自然权利C.法律至上D.三权分立3.王祯在《农书》总序中记载:“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搜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檐捐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印刷之。
”下列关于材料中的印刷技术,说法正确的是A.刻板费时费工费料B.大批书版保存不便C.出现错字易于改正D.不适于小规模印刷4.有人以“仲景未用”为由,反对“牵牛”入药。
对此,李时珍说东汉时此药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
况仲景未用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正矣!这体现了李时珍A.选材中着眼现实的态度B.探索中求实创新的追求C.实践中观察求真的方法D.继承中理性批判的精神5.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
”他还认为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
其意在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A.讲究“天人合一”B.优先服务于农业C.满足了社会生产D.注重实用性6.祖冲之的数学著作,在唐宋时失传。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清代康熙以后便无人过问,直到近代才从日本翻印回来。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方式缺乏质的变化B.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C.历代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艰难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自由了。
2018_2019学年高中数学每日一题周末培优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周末培优【突破1】近代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的比较1.不同之处抵抗派是在鸦片战争的环境下出现的,主要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而且由于各种局限没有付之于实践。
洋务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不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西方技术的先进,而且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积极将“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努力践行爱国、救国的方案。
2.相同(1)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或者方案,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前肩负起时代使命的地主阶级士大夫的时代使命感。
(2)他们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在爱国、自强的时代使命驱使下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
(3)从本质上来看,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突破2】洋务派和维新派思想的比较1.洋务派思想和维新派思想的对比类别洋务派思想维新派思想时代背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帝国主义时代,甲午中日战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阶级代表地主阶级新兴资产阶级思想主张维护封建制度,兴办官办工业,学习西方科技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民族工商业,兴西学思想特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儒家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结合2.认识两种思想的代表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但这两种思想都具有一定的阶级性,是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的。
【突破3】中国维新思想VS法国启蒙思想名称不同中国维新思想 法国启蒙思想思想主张主张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反对教权、王权、特权;主张“天赋人权”与“人民主权”,“三权分立”与“理性王国”历史作用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是变法如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失败为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做了充分的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主要原因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
2018_2019学年高中数学每日一题每周一测10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每周一测1;寧刼壶择題.5亦 --------------- 11邓小平在1978年曾说,“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这句话从本质上说明了A.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B. 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C. 要从根本上变革社会主义制度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2.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
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大会明确提出了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3. “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进步不小,希望在90年代,进步得更快。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这一论断科学解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B. 这是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表现有“神州1号”发射成功D. 邓小平概括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变革作用4. 1998年长江发大水,解放军官兵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奋力堵截九江大堤,这一画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哪个方面的内容A.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C. 始终代表社会主义发展方向D.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 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的战略过时了,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
这是因为中国A. 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B. 试爆了第一颗氢弹C. 发射了“东方红一号”D.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6•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是哪一成就A. 将“东方红—1 ”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B. “神舟五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C.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D. “阿波罗一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在月球着陆7•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
2018_2019学年高中数学每日一题每周一测1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每周一测1.有一颗小行星是1996年9月18日在兴隆观测站发现的,发现后的暂定编号为1996SD1,其中SD正好是中文“水稻”的汉语拼音字头,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以一位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命名,他是A.钱学森B.袁隆平C.邓稼先D.华罗庚2.1965年,某报刊发表评论:“它的实现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这是指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B.人类基因的研究C.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D.南优2号杂交水稻3.1988年,中国政府先后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先后制定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重大项目攻关计划、重点成果推广计划等一系列重要计划,并建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度。
这主要表明我国A.科技发展新格局逐步推进B.优先发展航天和国防科技C.体制改革向科技领域扩展D.“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4.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使毛泽东开始认识到苏联对科学、文艺问题的简单做法的危害,并于4月28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的目的是A.消除苏联科学文艺影响B.纠正思想领域错误做法C.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D.实现我国社会制度变化5.1957年,正当天津庆祝社会主义锣鼓喧天之际,何迟乘胜追击,一气呵成写就了《统一病》,讽刺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
后来在“文革”中折磨致残的他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
”这一现象实际上说明A.期盼祖国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B.“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C.文艺科研领域呼唤“双百”方针的提出D.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咎由自取6.改革开放以来的优秀文艺作品有A.郭沫若《青春之歌》B.梁斌的《红旗谱》C.路遥《人生》D.老舍《茶馆》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
2018-2019学年度高中数学 周练卷(三)新人教A版必修1

周练卷(三)(时间:90分钟满分:120分)【选题明细表】1.函数g(x)=在[1,2]上为减函数,则a的取值范围为( C )(A)(-∞,0) (B)[0,+∞)(C)(0,+∞) (D)(-∞,0]解析:因为y=在[1,2]上是减函数,所以要使g(x)=在[1,2]上是减函数,则有a>0.故选C.2.f(x)=(m-1)x2+2mx+3为偶函数,则f(x)在区间(2,5)上是( A )(A)减函数 (B)增函数(C)有增有减 (D)增减性不确定解析:f(x)=(m-1)x2+2mx+3为偶函数,所以m=0,所以f(x)=-x2+3,开口向下,f(x)在区间(2,5)上是减函数.故选A.3.函数f(x)=ax2+bx-2是定义在[1+a,2]上的偶函数,则f(x)在区间[1,2]上是( B )(A)增函数 (B)减函数(C)先增后减函数 (D)先减后增函数解析:因为函数f(x)=ax2+bx-2是定义在[1+a,2]上的偶函数,所以1+a+2=0,解得a=-3,由f(x)=f(-x)得,b=0,即f(x)=-3x2-2.其图象是开口向下,对称轴是y轴的抛物线,则f(x)在区间[1,2]上是减函数.故选B.4.若函数y=x2+(2a-1)x+1在区间(-∞,2]上是减函数,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B )(A)[-,+∞) (B)(-∞,-](C)[ ,+∞) (D)(-∞,]解析:因为函数y=x2+(2a-1)x+1的图象是方向朝上,以直线x=为对称轴的抛物线,又因为函数在区间(-∞,2]上是减函数,故2≤,解得a≤-,故选B.5.函数f(x)=x|x-2|的增区间是( C )(A)(-∞,1] (B)[2,+∞)(C)(-∞,1],[2,+∞) (D)(-∞,+∞)解析:f(x)=x|x-2|=作出f(x)简图如图,由图象可知f(x)的增区间是(-∞,1],[2,+∞).6.设f(x)是R上的任意函数,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f(x)f(-x)是奇函数(B)f(x)|f(-x)|是奇函数(C)f(x)-f(-x)是偶函数(D)f(x)+f(-x)是偶函数解析:若f(x)是R上的任意函数,则f(x)·f(-x)是偶函数,f(x)-f(-x)是奇函数,f(x)+f(-x)是偶函数,B项无法确定.选D.7.若函数y=x2-6x-7,则它在[-2,4]上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是( C )(A)9,-15 (B)12,-15 (C)9,-16 (D)9,-12解析:函数的对称轴为x=3,所以当x=3时,函数取得最小值为-16,当x=-2时,函数取得最大值为9,故选C.8.若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且f(2)=0,则使得f(x)<0的x的取值范围是( B )(A)(-∞,2) (B)(-2,2)(C)(2,+∞) (D)(-∞,-2)∪(2,+∞)解析:由题意知f(-2)=f(2)=0,f(x)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当x∈(-2,0]时,f(x)<f(-2)=0,由对称性知,x∈[0,2)时,f(x)为增函数,f(x)<f(2)=0,故x∈(-2,2)时,f(x)<0,因此选B.9.若对于任意实数x,都有f(-x)=f(x),且f(x)在(-∞,0]上是增函数,则( D )(A)f(-2)<f(2) (B)f(-1)<f(-)(C)f(-)<f(2) (D)f(2)<f(-)解析:对于任意实数x,都有f(-x)=f(x),所以函数为偶函数,根据偶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且f(x)在(-∞,0]上是增函数,可知f(x)在(0,+∞)上是减函数. 对于A,f(-2)=f(2),所以A不正确;对于B,因为f(x)在(-∞,0]上是增函数,-1>-,所以f(-1)>f(-),所以B不正确;对于C,f(2)=f(-2),因为f(x)在(-∞,0]上是增函数,-2<-,所以f(2)=f(-2)<f(-),所以C不正确,D正确.故选D.10.若奇函数f(x)当1≤x≤4时的解析式是f(x)=x2-4x+5,则当-4≤x≤-1时,f(x)的最大值是( D )(A)5 (B)-5 (C)-2 (D)-1解析:当-4≤x≤-1时,1≤-x≤4,因为1≤x≤4时,f(x)=x2-4x+5.所以f(-x)=x2+4x+5,又f(x)为奇函数,所以f(-x)=-f(x).所以f(x)=-x2-4x-5=-(x+2)2-1(-4≤x≤-1).当x=-2时,取最大值-1.11.已知函数y=f(x)在R上为奇函数,且当x≥0时,f(x)=x2-2x,则当x<0时,f(x)的解析式是( A )(A)f(x)=-x(x+2)(B)f(x)=x(x-2)(C)f(x)=-x(x-2)(D)f(x)=x(x+2)解析:任取x<0,则-x>0,因为x≥0时,f(x)=x2-2x,所以f(-x)=x2+2x, ①又函数y=f(x)在R上为奇函数,所以f(-x)=-f(x), ②由①②得x<0时,f(x)=-x(x+2).故选A.12.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f(x),满足f()=0,且在(0,+∞)上单调递减,则xf(x)>0的解集为( B )(A){x|x<-或x>}(B){x|0<x<或-<x<0}(C){x|0<x<或x<-}(D){x|-<x<0或x>}解析:函数为奇函数,因为f()=0,所以f(-)=0,不等式xf(x)>0化为或结合函数图象可知的解集为0<x<,的解集为-<x<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0<x<或-<x<0}.选B.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3.函数y=的单调区间是.解析:因为y=可由y=向左平移1个单位得到,画出函数的图象,如图,结合图象可知该函数的递减区间为(-∞,-1)和(-1,+∞).答案:(-∞,-1)和(-1,+∞)14.已知函数f(x)是定义域为R的奇函数,且f(-1)=2,那么f(0)+f(1)= .解析:因为函数f(x)是R上的奇函数.所以f(-x)=-f(x),f(1)=-f(-1)=-2,f(-0)=-f(0),即f(0)=0,所以f(0)+f(1)=-2.答案:-215.已知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f(x),当x>0时,f(x)=x2+|x|-1,那么x<0时,f(x)= .解析:由题意,当x>0时,f(x)=x2+|x|-1=x2+x-1,当x<0时,-x>0,所以f(-x)=(-x)2+(-x)-1=x2-x-1,又因为f(-x)=-f(x),所以-f(x)=x2-x-1,即f(x)=-x2+x+1.答案:-x2+x+116.若定义在R上的二次函数f(x)=ax2-4ax+b在区间[0,2]上是增函数,且f(m)≥f(0),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解析:由于f(x)在区间[0,2]上是增函数,所以f(2)>f(0),解得a<0.又因f(x)图象的对称轴为x=-=2.所以x在[0,2]上的值域与在[2,4]上的值域相同,所以满足f(m)≥f(0)的m的取值范围是0≤m≤4.答案:[0,4]三、解答题(共40分)17.(本小题满分8分)已知函数f(x)=x2-2x-3,若x∈[t,t+2],求函数f(x)的最值.解:因为对称轴为x=1,①当1≥t+2即t≤-1时,f(x)max=f(t)=t2-2t-3,f(x)min=f(t+2)=t2+2t-3.②当≤1<t+2,即-1<t≤0时,f(x)max=f(t)=t2-2t-3,f(x)min=f(1)=-4.③当t≤1<,即0<t≤1时,f(x)max=f(t+2)=t2+2t-3,f(x)min=f(1)=-4.④当1<t,即t>1时,f(x)max=f(t+2)=t2+2t-3,f(x)min=f(t)=t2-2t-3.设函数最大值为g(t),最小值为ϕ(t)时,则有g(t)=ϕ(t)=18.(本小题满分10分)已知y=f(x)是奇函数,它在(0,+∞)上是增函数,且f(x)<0,试问F(x)=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证明你的结论.解:F(x)在(-∞,0)上是减函数.证明如下:任取x1,x2∈(-∞,0),且x1<x2,则有-x1>-x2>0.因为y=f(x)在(0,+∞)上是增函数,且f(x)<0,所以f(-x2)<f(-x1)<0,①又因为f(x)是奇函数,所以f(-x2)=-f(x2),f(-x1)=-f(x1), ②由①②得f(x2)>f(x1)>0.于是F(x1)-F(x2)=>0,即F(x1)>F(x2),所以F(x)=在(-∞,0)上是减函数.19.(本小题满分10分)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D={x|x∈R且x≠0},且满足对于任意的x1,x2∈D都有f(x1·x2)=f(x1)+f(x2).(1)求f(1)及f(-1)的值;(2)判断f(x)的奇偶性并证明.解:(1)令x1=x2=1,得f(1)=f(1)+f(1),所以f(1)=0,令x1=x2=-1,得f(1)=f(-1)+f(-1)=0,所以f(-1)=0.(2)f(x)是偶函数.令x1=x,x2=-1,得f(-x)=f(x)+f(-1),即f(-x)=f(x),故对任意的x≠0都有f(-x)=f(x).所以f(x)是偶函数.20.(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函数f(x)=,若函数f(x)是奇函数,且f(1)=3,f(2)=5.(1)求函数f(x)的解析式;(2)若g(x)=3f(x)+,试证明函数g(x)在(0,1)上是减函数;(3)若不等式g(x)≤m在[,]上恒成立,求m的取值范围.(1)解:因为f(x)=是奇函数,所以f(-x)=-f(x).所以=-.即=-.所以-bx+c=-(bx+c).所以c=-c.所以c=0.所以f(x)=.因为f(1)=3,f(2)=5,所以=3,=5.所以a=,b=.所以f(x)=.(2)证明:g(x)=3f(x)+==7(x+). 设x1,x2∈(0,1)且x1<x2.g(x2)-g(x1)=7(x2+-x1-)=7(x2-x1)(1-)=.因为0<x1<x2<1,所以x1x2<1,x1x2-1<0.x2-x1>0.所以g(x2)-g(x1)<0,g(x2)<g(x1).因此函数g(x)在(0,1)上是减函数.(3)解:由(2)知g(x)在[,]上为减函数. 所以g(x)在x=处取最大值g()=. 所以m≥,即m的取值范围为[,+∞).。
2018_2019学年高中数学每日一题每周一测6(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每周一测1.关于人性的问题是诸子百家争论的焦点之一,其中战国时期一位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其主张人性本恶,需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得到提升。
该代表人物最可能是A.孔子B.孟子C.老子D.荀子2.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下列首先实践上述政治思想的是A.封邦建国B.确立皇帝制度C.置“三公”“九卿”D.全国郡县化3.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学说的一个胜利。
”这里,“法家的一个胜利”是指A.法家思想专制原则的胜利B.儒法合一、外儒内法C.新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D.儒家不在强调“民本”思想4.《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
这种认识A.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B.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5.顾炎武在《郡县论》中指出:“郡县之弊已极,症结在于其专在上。
”他在《日知录》中明确地宣称自己撰写的目的是“意在拨乱涤污,待一治于后王”。
上述材料说明顾炎武A.抨击君主专制B.反对贪污腐败C.经世致用的思想特点D.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的追求6.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思想界出现了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伟大的思想家。
可以说思想界比较活跃。
其原因是A.民主政治的繁盛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人才辈出D.基督教神学的压抑7.孔子创立的儒学重视伦理道德,对后世的家训乡约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
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
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
2018-2019学年高中数学 每日一题 周末培优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周末培优【突破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背景、影响及评价1.背景(1)政治方面:统治者强化专制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阶级矛盾尖锐。
(2)经济方面: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阶级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4)文化方面:文化专制日益严重,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进步知识分子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4)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3.评价(1)进步性: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这些思想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2)局限性: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
【突破2】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思想的异同项目内容同政治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经济主张“工商皆本”思想批判地继承民本思想,激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异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激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顾炎武特别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哲学贡献大,是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突破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原因明清时期,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晚期。
1.经济上,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使进步的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思想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如礼教纲常、文化专制等。
3.政治上,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以上因素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在本质上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各国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学说,这就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周一测
1.有一种科学理论在诞生之初受到宗教界的敌视,但初醒的民族主义者却对其大声喝彩;中产阶级以此为依据反对国家为促进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殖民主义者则用它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这一科学理论应是
A.哥白尼日心说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牛顿的力学体系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世界近现代史上,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创造出了大量的先进成果,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下列自然科学的成就中,开辟了人类生活新时代的是
A.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瓦特制成了改良型蒸汽机
C.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D.法拉第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3.陈旭麓先生说:“人们多注意1840年划时代含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他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
”其说明1860年A.华夷观念已经开始被打破
B.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并实施
C.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D.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斗争
4.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典,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
此认识主要是基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A.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
B.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
C.削弱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D.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5.新文化运动力图通过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来救中国,结果却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人们称其为:“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C.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D.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6.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
”材料表明孙中山
A.调整了国民革命策略
B.认可苏联的革命道路
C.采用中共的革命纲领
D.抛弃了民主革命立场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牛顿的科学成就是科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它不但是牛顿出色地继承前人科学成果的结晶,而且也是他在科学方法上大胆创新的产物。
牛顿出色地继承了伽里略的数学实验方法,开创了近代数学和物理学研究相统一的新方法。
……牛顿自己也曾说:“自然哲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结构和作用,并且尽可能把它们归结为一些普遍的法则和一般的定律,再用观察和实验来建立这些法则,进而导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原理》一书的写作体例和内容结构,都充分体现出牛顿上述科学方法特征。
——摘编自何亚平《牛顿科学成就和科学方法的统一》材料二有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我们可以依据众多史实结合这一公式中的各个要素分别加以证明。
比如①劳动工具角度:科学技术促进了劳动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产力提高。
②生产管理角度: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牛顿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和并指出牛顿在科学方法上的创新。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请选择①劳动工具之交通领域改进角度,或②生产管理角度加以论证。
(只做选择,不进行论证不给分。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中国之伦理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注:冯桂芬改良主义先驱人物,最早表达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1861年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材料二两广总督张树声(1824—1884)遗折称:“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常不相及。
”
——《张靖达公奏议》材料三康有为和梁启超提出“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体用之说。
“以群术治群,群乃成;以独术治群,群乃败。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饮冰宝文集》(1)根据材料,简要归纳近代中国“体”“用”观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对“体”“用”观的运用及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体”“用”观的变化反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及趋势。
1.【答案】B
【解析】哥白尼日心说受到宗教界的敌视,但没有成为“殖民主义者则用它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排除A;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冲击了天主教的上帝造人说而受到了宗教的迫害,且为以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后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被殖民主义者用来为其殖民行为辩护,故选B;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没有受到宗教界的敌视,排除C、D。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物理学成就,属于人类对自然界的理论认识,没有开辟人类生活新时代,故排除A、C项;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不属于自然科学成就,故排除B项;法拉第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电作为一种新的能源开辟了人类生活的新时代,故选D。
3.【答案】B
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的思想冲击了传统儒学的正统观念,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A正确。
维新派主张在保留君主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政治改革,B 错误。
维新变法是借助儒家思想进行变法,C错误。
维新变法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改革,并没有推动革命思想的传播,D错误。
5.【答案】C
【解析】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C项是直接原因,A、B两项不符合直接原因的表述,D项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
故排除A、B、D三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关键信息“1925年”可知,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回忆所学知识,当时
孙中山为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发展了三民主义,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有所调整,故A正确;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不可能采用苏联的革命道路,排除B;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不可能采用中共的革命纲领,排除C;孙中山领导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错误,排除。
7.【答案】(1)数学成就:提出了二项式定理以及微积分的初步算法。
科学方法:数学与物理学研究相结合;充分利用观察法,但主要依靠实验法作为得出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归纳——演绎”法。
(2)选择①劳动工具之交通方面改进角度:新式交通运输工具蒸汽轮船、火车的发明,使得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出现了汽车、飞机等新式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选择②生产管理角度:工业革命后,近代机器大工厂制度确立起来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组织,出现了跨国公司,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
8.【答案】(1)19世纪60年代以伦理纲常为本,富强之术为用;19世纪80年代开始强调以“西方体制”为本,西方技艺为用;19世纪末提出“群为体,变为用”。
(2)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以此推动中国走向富强,成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由于“布新而不除旧”最终走向失败。
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进行了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方面进行制度变革,这是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实践,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
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变法走向失败。
(3)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阶段。
体现了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1)根据“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可知在19世纪60年代中国是以传统伦理纲常为体,以西方的富强之术为用;根据“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可知到19世纪80年代,开始认为西方的政治体制是“体”,西方的先进科技是用;根据“以群为体,以变为用”可知,19世纪末提出了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体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