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四年级语文第七册教案2013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第六、七、八单元分解

6.师作小结:三五成群的花牛、成群的骏马、绵羊、猪群、运河的傍晚美景。
这些地方的描写可以看出荷兰是“牧场之国”。: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并口头组词。
2.重点指导写字。
“尊”上面的“酋”里有一横,注意不要写掉了。
“霞”上面的“雨”要写得扁一些,宽一些。
3.生指写练习。
寂静:没有声音,非常静。
平静:文中指环境没有不安或动荡。
万籁俱寂:形容环境非常寂静。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生再读课文,思考:荷兰是怎样一个国家?
2.用课文的句子回答。(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3.“也是”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强调)强调荷兰是牧场之国。
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荷兰是“牧场之国”?
二、初读感知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1)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2)读完以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主读书。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2)交流: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沉默:不说话。
无声:没有声音。
教学用具 及方法:
教材,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预习反馈】
1、生字词听写复习。(学生上台展示)
2、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精讲点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这么美的荷兰,你最Fra bibliotek欢它的哪一处景物?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小巷人家》教学设计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
第七册《小巷人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诗情画意般的美景。
学习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江南水乡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作者通过描写江南水乡特有的诗情画意,赞美家乡,表达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感受江南水乡诗情画意般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抽读生字词,自选段落朗读。
二、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三、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7》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7》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并带领学生领悟文章。
2.分享感受,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语言组织能力。
3.例文分析并指导,使学生领悟文章内涵写出感受。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例文,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要领。
教学难点
从文章中感悟内涵,抓住感动点发挥。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故事导入
一、故事导入
师:讲《平分生命》这一故事,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带着问题听故事)
出示PPT
1.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2.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3.听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师:好,同学回答的非常好。
可是感受光说不行,还得写出来,如何写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学写读后感》。
(板书)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读后感呢?。
四年级语文上册《小巷人家》说课稿 湘教版

《小巷人家》一、说教学内容《小巷人家》是湘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勾勒了出一幅幅江南水乡风光图,生动而具体地介绍了弯曲多变的小巷,玲珑可爱的庭院,往来穿梭的小舟,清灵幽静的河埠头。
展示了小巷人家特有的诗情画意,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无比留恋。
文章结构清晰,文字优美,词语丰富,情蕴恬淡,格调清新,富有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江南水乡小巷人家特有的诗情画意,体会作者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依恋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之美,并能学习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江南水乡之美,从而体会作者赞美家乡以及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理解为什么说“这种小巷人家特有的诗情画意,永远令我依恋”。
本课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感受江南水乡小巷人家特有的诗情画意。
四、设计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的学习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以读为本,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
通过自读自悟,朗读交流,合作探究,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积累和运用语言,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而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不仅是一堂课的起步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
上课伊始,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时,教师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用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先声夺人的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当学生意犹未尽时,老师巧妙引入:下面,就让我们要跟随作者去江南水乡的小巷人家游览一番吧!利用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顺利的把学生们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7单元教案

2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淡妆浓抹、相宜、青螺"等词语。
教学重点 :读懂诗词大意,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教学用具 : 课件教学方法 : 导析法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去过西湖吗 ?今天 , 老师带你们去领略西湖的风光。
请同学们边欣赏边思考 , 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西湖美景和你观看时的感受。
( 课件播放西湖景观的录像)二、理解诗题这节课 , 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 , 看看诗人是怎样用美好的语言来抒发自己对西湖风景的赞叹的。
( 板书 : 诗题、作者及朝代 )题目较长 , 应该怎么读 ? ( 学生练习读诗题 )饮/ 湖上 / 初晴后雨怎么理解的呢 ? ( 诗人在西湖上饮酒 , 晴转阴雨 )三、体会诗意1.请两名学生分别读两首诗。
谈: 你们准备怎样学习 ? ( 先从题目人子 , 然后理解诗句和诗意。
要发挥想象 ,读出感情 , 最后熟读成诵 )2.好 , 大家先在小组讨论学习吧。
( 学生分小组学习 )3.汇报学习情况。
诗的意思是 : 西湖 , 晴天时水波闪动 , 湖光正美好 ; 下雨时 , 烟雨中迷茫的山色也奇异。
想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不管是淡雅的还是浓艳的装束, 对她都很相宜。
四、读中想象1.引导学生观看课文插页图片。
教师述: 晴天的西湖, 湖水荡漾, 波光邦邦, 风光秀丽 ; 雨天的西湖 , 烟雨笼一空灵迷蒙 , 景色奇异 , 真是各有千秋 , 同样迷人。
直到今天 , 人们还把西湖称做 " 西子湖 " 。
2. 结合诗句、画面 , 把你想象中的西湖画一画吧 !五、体会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感情交流:诗人写西湖, 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诗人长时间欣赏整个西湖的美景, 运用比喻, 让读者充分想象西湖晴天、雨天不的美 , 表达诗人对西湖美喜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六、指导朗读、背诵七、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词八、课堂小结学生自由谈这节课的收获。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25 幸福鸟 |湘教版 (7)

幸福鸟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层次,了解旺嘉为寻找幸福鸟所经历的困难。
2、懂得要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得到幸福的道理。
3、培养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重点、难点:1、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了解旺嘉为寻找幸福鸟所经历的困难。
2、明白叙述故事要交代清楚前因后果,懂得要不畏艰险,克服生活中的重重困难,才能得到幸福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
1、同学们,老师和你们来做个游戏,好吗?看老师的动作,一起来。
好!《幸福拍手歌》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一起拍拍手吧,我们大家都来一起拍拍手。
(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如果感到幸福你就一起跺跺脚吧,我们大家都来一起跺跺脚。
(跺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和幸福有关,说的是一只幸福鸟。
2、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安宁、快乐地生活。
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你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藏族小伙子是怎样寻找幸福的吧?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幸福鸟》。
二、品读课文,探究感悟(一)前后对比,加强感悟1、旺嘉的家乡在西藏,原来是一片不毛之地,而后来他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地的大变化。
想想旺嘉的家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翻开书94页,先自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出示两幅灯片课文第一自然段所描述的画面。
课文最后自然段所描述的画面。
这两幅图有什么区别?(抽生说)3、看看文中是怎样描述这两幅画面的?(出示文字灯片)(1)、学习第一自然段抽生读第一自然段。
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没有……没有……也没有……),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文中用了排比进一步说明什么?(人们生活环境的艰苦)住在那儿的人们,吃不饱,穿不暖。
他们都盼望得到幸福。
板书:盼望幸福指导朗读。
齐读(读出悲凉、对幸福的渴望)(2)、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旺嘉的家乡发生的变化是怎样的呢?(出示文字灯片)教师引读,板书:到得幸福指导朗读(欢快、获得幸福的喜悦),抽生配乐读。
湘教版四年级第七册语文教学计划

湘教版四年级第七册语文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掌握本册课本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方面得到有效的提升。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了解四年级必备的语言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汉字、词语、语法、字音、构词等。
2.熟悉课本篇章及其写作风格,促进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
3.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基本认知和情感体验。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能够自信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熟练地理解课文内容,对故事情节有较深层次的理解和品味。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课文的简单写作任务。
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本教学计划涉及以下内容:1. 课文学习本册课本共七个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分别选取了不同的文章,包括故事、诗歌、童话、神话等,让学生以较为自然的方式体验语言魅力和文学意境,同时掌握基本的汉字词语、语法知识、修辞手法及写作技巧。
2. 文学阅读通过对名著、经典、优秀童话、民间故事等的阅读,充分展开学生的文学想象和创造力,增长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认知和感悟。
3. 写作训练通过对学生的写作任务进行布置和点评,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写作的方式巩固和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素养。
涉及写作类型有:小学生自传、叙事短文、记叙文、议论文等。
4. 口语表达通过课堂口语练习、演讲、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口语和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有机会磨练语言表达技能、丰富语言表达内容和提高交际能力。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如下方式:1. 阅读课•教材阅读:由老师逐句、逐段讲解文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意思、结构和用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常规开展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读相关名著、经典等,同时在班级内开展“文学长廊”活动,引导学生共同分享阅读体验和口述阅读感悟。
2. 语法课•语法学习:由老师系统讲解本册语法内容,反复训练练习巩固,并通过语文练习册中的语法题目,进行语法知识曾强及应用,加深各类语法知识的理解和实践。
湘教版《语文活动7》教学设计

湘教版《语文活动7》教学设计湘教版《语文活动7》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问技能区分形近字,会写四字词语,积累表示“看、说、走”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平常的积累,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解决学习中的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将平常积累的学问敏捷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教学重点:积累语言,教学难点:运用语言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读、写、议相结合教学流程:一、区分形近字1.出示“但、担、峰、蜂、锋”2.指名读3.相互沟通争论这两组字中三个字的不同之处。
4.分别给它们组词。
二、走进“我能写”1.同学自由读这四个词语。
2.把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借助工具书或在小组内争论学习。
3.从这些带点的字中,你发觉了什么?同学在组内争论相互沟通。
汇报你的发觉。
4.写一写这样的四字词语。
三、走进“我能填”1.出示这些词语,同学读一读,背一背。
2.在小组内相互学习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徘徊盘问溜达疾步3.把词语按要求分类,完成填空。
4.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说、走”的词语?四、积累词语把你喜爱的词语读一读,抄一抄。
湘教版《语文活动7》教学设计其次课时教学目标:学问技能理解古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完成春联的活动策划。
过程与方法引导同学通过读、思、议等方式完成语文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古诗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感受春联的奇异。
教学重点:端正态度,放开手脚,以主人翁的姿态面对各种活动教学难点:深入到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团结协作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教学流程:一、学习古诗《惠崇〈春江晚景〉》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解题,介绍。
解题:惠崇,宋朝闻名画家,是个和尚。
《春江晚景》,这是惠崇创作的一幅画,这首诗就题写在这幅画上。
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3.理解诗意。
用自己的话试着说说诗的意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甜辞方法?4.小结5.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课题:1走进大自然课型:讲授第 1 课时总序第 1 个教案编写时间:执行时间: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掌握课文中的新词。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2.善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解决学习中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2.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难点、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
教学方法师:读议法。
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生:预习课文。
课时目标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二、初读感知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2)学生拼读生字,同桌或小组内相互拼读。
(3)指名读,注意及时纠正。
(4)教师教读生字,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记住字形。
(5)学生练习正确书写生字。
2.学习词语,以下词语的意思仅供参考。
大自然:自然界。
斑斓:灿烂多彩。
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
宽厚:宽大厚道。
智慧: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或小组内相互朗读、相互评议。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后评议。
4.教师指导、点拨。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体会。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课堂小结1.同桌之间进行朗读比赛。
2.小组间讨论交流初读课文后的体会。
作业比一比,再组词。
班( ) 脸( ) 过( ) 隔( )斑( ) 验( ) 辽( ) 融( )课题:1走进大自然课型:讲授第 2 课时:总序第 2 个教案编写时间:执行时间: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掌握课文中的新词。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2.善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解决学习中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2.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难点、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
教学方法师:读议法。
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精读研讨1.学生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质疑问,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2.教师引导,总结学生的疑问,形成问题组。
(1)什么是大自然,我们怎样走进大自然?(2)走进大自然后我们该怎样体验、感受大自然?(3)从大自然中我们能得到什么?3.针对以上问题组,学生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进行探究,教师巡视。
4、师生共议5.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语言赏析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小组进行交流‘2.教师指名学生在班上交流。
3.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探究。
(1)“……高高举起洁白的昆虫网,网住每一个季节的斑斓。
”中“网住每一个季节的斑斓”是什么意思?(2)读下列句子,注意体会词语的意思把自己变成白云吧,去感受蓝天的早枣。
只有将自己融进大自然,才能懂得生活多么灿烂。
4.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设计1走进大自然纯洁美好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智慧情感课题:2我家的大花园课型:讲授第 1 课时总序第 3 个教案编写时间:执行时间: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的11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能口述“我家的大花园”中的景物。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学习中的疑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提高学生爱美、鉴赏美的能力。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和教师的点拨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课文是如何介绍“我家的大花园”的,作者抓住了哪些重点部分进行描绘。
突破方法:学生先自读自悟,然后师生共议,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理解和体会。
教学方法读议法。
自读、讨论相结合法。
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能初步掌握课文主要写的什么。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当过小导游吗?如果有一批人到你的家乡参观,你将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家乡呢?(学生自由发言)如果你家有一个花园,你十分要好的伙伴到你家来玩,你将如何介绍给他(她)听呢?(学生自由发言)好,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他家的大花园的。
(板书课题:我家的大花园)二、初读感知1.学生初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习本课的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认读。
嗡绒媚蚯蚓敢蝙蝠若管随(2)指名学生拼读生字,教师注意及时纠正错音。
(3)教师逐个范读,在字形、字音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
字形:绒一(绒) 若一(苦)(4)学生先认读,再书写生字。
3.学习本课中的一些词语。
(以下词语的意思仅供参考)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蚯蚓:环节动物,身体柔软,圆而长,环节上有刚毛,生活在土壤中,能使土壤疏松,它的粪便能使土壤肥沃,是益虫。
通称曲蟮。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
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随意:凭自己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分小组相互朗读课文。
(2)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要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由朗读。
三、概括交流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交流。
四、课堂小结1.教师指导学生写生字。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小组间交流初读课文的体会。
作业我会找。
从课文中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止il盐士盟陛i乙丝』乙·我会表达。
1.园子里阳光明媚,天空显得特别高。
特别……2.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
就像……课题:2我家的大花园课型:讲授第 2 课时总序第 4 个教案编写时间:执行时间: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的11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能口述“我家的大花园”中的景物。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学习中的疑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提高学生爱美、鉴赏美的能力。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和教师的点拨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课文是如何介绍“我家的大花园”的,作者抓住了哪些重点部分进行描绘。
突破方法:学生先自读自悟,然后师生共议,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理解和体会。
教学方法读议法。
自读、讨论相结合法。
课时目标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品析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生字。
2.指名学生谈谈初读课文后的感受。
二、精读研讨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投影出示问题组。
(1)作者主要写了大花园中的哪些景物?(2)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怀着怎样的感情?(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
(4)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学生先自读自悟,然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3.教师指导,师生共议,明确。
(1)这个问题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作者在介绍大花园时描写了很多景物。
文章的开头就介绍几种常见的动物——蝴蝶、蜻蜓、蚂蚱、蜜蜂,这些动物都是童年的孩子喜闻乐见的;接着又写到了阳光,写到了白天看不到的两种动物——蚯蚓和蝙蝠;接着又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的花园美景,即第4自然段,在这一自然段的描绘中,作者以植物为主——花、南瓜、黄瓜、玉米,当然也描写了几种动物——鸟、虫子、蝴蝶,最后写到了高远的蓝天。
(2)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怀着童心、童趣。
因此,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花园的喜欢、赞美之情。
同学们可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进行体会。
(3)文中的比喻句是: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圆圆的就像一个小毛球。
(4)文中有很多地方语言生动,富有情趣,同学们可以先找出来,同桌或小组内读一读,评一评。
三、质疑交流1.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2.教师将学生的疑问进行收集整理,在班上进行讨论,可能出现的问题有:(1)作者家的花园真的大吗?如果不大,为什么题目叫“我家的大花园”呢?(2)从课文的内容来看,课文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3)文中在描写景物时作者在很多地方把景物当人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以上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班上讨论,教师参与交流,师生共议后明确:(1)从文中描写的景物来看,作者家的花园着实算不上大花园,那作者为什么称它为大花园呢?这是因为作者在看花园时抱着一个儿童天真烂漫的心理,一颗好奇的心。
因此,眼前的一切景物在他看来,都放大了无数倍,只要是有生命的东西,都成了花园中的一大景点,因此,再小的花园也就变大了。
(2)从课文的内容来看,从所描绘的景物来看,文章所描写的季节应该是春末夏初。
(3)这个问题应该是文章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文章语言上的特色,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很多地方都把景物当人来写,这样写不仅语言生动、形象,而且符合儿童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1.以“我最喜欢——这句话,因为——”为格式进行谈话交流。
2,文中的大花园美吗?你能不能用手中的画笔把它画下来呢?五、课堂总结1.分小组进行朗读比赛。
、板书设计动物植物美丽、自由2我家的大花园太阳明媚蓝天高远课题: 3 故乡的风景课型:讲授第 1 课时总序第 5 个教案编写时间:执行时间: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11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自悟,小组交流探究的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以课文为基础,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学习小曦美好的心灵,学会替他人着想,理解别人的感受。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用小组合作的优势进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