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礼制观念在中国古建筑中的体现_以北京四合院为例_刘佳
浅析礼制对传统民居的影响及在现代住宅中的延续

浅析礼制对传统民居的影响及在现代住宅中的延续浅析礼制对传统民居的影响及在现代住宅中的延续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和演变,而住宅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礼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民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现代住宅中得到一定的延续和发展。
首先,礼制对传统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式上。
传统中国礼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和亲疏关系,因此在民居的布局中常常体现出严格的分区,以凸显主人和客人的地位差异。
例如,大宅院中通常会有一个贵客厅或正厅,作为迎接高贵客人的场所,而次要客人则会在厅堂之外的次客厅或者小厅进行会客。
此外,正房多为居住主人之用,而次要客人则会被安排在侧房或侧院。
这样的分区规划不仅体现出了礼制中的尊卑地位,也保持了家庭与客人之间的私密性。
其次,传统礼制对民居建筑形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根据礼制的要求,建筑形式需要彰显主人的高尚品质和社会地位。
因此,在传统民居的设计中常常采用宏伟壮丽的建筑风格,如闽南传统的“四合院”或者北方地区的“四合院”等,这些建筑形式凸显了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富有。
此外,传统民居建筑还常常注重庭院景观的布置,通过各种园林景观元素,营造出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居住环境。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现代住宅在延续传统礼制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住宅往往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
独立卧室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民居“同一个房间作为卧室、起居室和客厅”的格局,为每个家庭成员提供了私人空间。
此外,现代住宅还常常采用开放式布局,打破了传统民居中严格的分区,使生活空间变得更加宽敞、自由。
同时,现代住宅对传统礼制的延续也体现在一些细节上。
现代住宅中常常保留了传统民居中的一些文化符号,如花车、八仙桌等。
这些符号不仅增加了居住空间的文化气息,也让人们在现代都市生活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礼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民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浅析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作者:程瑶张慎成秦琼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5期程瑶,张慎成,秦琼(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明伦理、分等级”,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一大特征,“伦理”即“人伦”,进一步可拓展为在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平台、以上下尊卑等级关系为特点的封建礼制思想和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数千年的中国礼制文化是最具人类社会性、最强调等级秩序和上下尊卑观念的,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亦是如此,我国的建筑的建筑形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关键词:礼制文化;建筑形态;等级制度;礼制秩序中图分类号:TU-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54-02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明伦理、分等级”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一大特征,“伦理”即“人伦”,进一步可拓展为在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平台、以上下尊卑等级关系为特点的封建礼制思想和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渗透在以“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及兄弟关系”为主要人伦关系的各个社会领域中.“明伦理”则意味着明确、确定、遵守这种伦理关系,并将它规范化为一种社会秩序的基础.因此,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建筑的伦理化,秩序化便成了建筑师设计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同样,伦理化及秩序化在社会中产生的普及效应,又因建筑的礼制化而加强,二者相互依存同时又相互促进,这样,建筑所体现出来的礼制化与秩序化则成为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古代民众把对“礼制”的寄托体现在古代建筑上,可以在建筑外在形式看出人们对礼制思想的执著.人们在对礼制的解读体现在建筑上面,可以深刻的领会到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思想;才能进一步的深刻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并进而探究古代建筑的当代价值.本文即从城市形态、民居空间、建筑式样与装饰等三个方面来详细论述礼制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1 城市建筑形态布局体现礼制文化中国古代城池的建筑样式和空间布置所遵循的“礼制”,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将君王居住的宫殿位置设计在都城的中央,宫殿设计的庄严而奢华.《周礼·考工记》中的“匠人营国”一节中记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1](p23)这即是说,在古代建造城池,都城中必须以宫城居中,因为这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同时,以君王居住点作为整个都城的坐标点,其次在旁树立其他建筑物,从方位上看,都城的左前方放置祖庙,都城的右前方设置社稷坛;我们都知道祖庙是象征着家族和血缘,众所周知社稷代表的就是国家的疆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意思就是说以宫城的坐标为设计原点,都城的外前方设置为朝,都城的后方设置为市.其次是贸易集市则,相对来说占地面积也比较小,所以置于整个王城北部“卑位”.百姓做居住的民居则分布在宫城外围,同宫城保持相应的距离,既不能在方位及位置上上超过宫城一步,又要在平面布置上起到簇拥宫城的作用.十分明显,古代的礼制在建筑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君王居住的地方,一般都以此作为参考,然后进行其他建筑的方位指定,在这里,礼制观念和社会等级制度在建筑布局上取得了统一,建筑等级与其主人相应的身份和地位有严格的区别和对应,统治阶级的建筑在方位上和地位等级上超越其他任何建筑类型,可以说,这种城市形态的建筑布局是名副其实的礼制思想反应.总之,通过设计方位来体现地位的高低,在民间也按照如此来区分穷富之间的区别,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布局的一大特征,对于礼制的体现十分的明显,对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严格限定约,也充分体现了贵贱尊卑的礼治秩序.2 普通民宅的空间形态及平面布局体现礼制思想古语说:“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内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内.[2](p124)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的根本就是“谨夫妇”,用不同的行为方式来规范男性女性居家之道,与此相对应的是,民宅建筑的建造的原则为“辨内外”,也就是对室内外不同的空间类型进行划分,同时要求民众行为举止应该符合不同的环境氛围.在我国,传统民宅布局多数属于庭院式对称布置组合,如作为汉族传统民居经典形式的北京四合院,空间布局就较为多样化,有小型的一进式,同时也存在较为复杂的多进式.这种空间布置更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庭型制需要和宗教、伦理需要.民宅以南北为轴,左右对称式布局,建筑的东南方位是民宅的正门,在门的内部设置影壁,可以遮挡一部分视线,可以起到保护主人隐私.建筑的前院放置倒座,是为了提供给客人和仆役的地方.从二门内进入院内,可以看见堂屋,堂屋的位置是要在中轴线上朝南,是为了提供给长辈们居住和活动的地方,还会设置供奉祖先的地方以及主人会客的地方.这些的设置都是十分严密的.传统的民宅中东西厢是晚辈居住的地方,围墙或廊道需要与厢房联合在一起,当家主人的地位层次十分明显.传统的四合院一般都分为两院内院或外院.两院之间有花门作为分界,同时还要起到秩序的维持,四合院的门内和门外,分别形成了内院和外院,女子是不能随便到外院去的,同时要求宾客也不能到达内院去.利用此空间布置所构建的的空间秩序,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对应儒家所宣扬的“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等伦理秩序,以四合院为基本单元的住宅是比较大的规模,在古代是四合院都是建筑在一起的.同时设计的也十分严格都是以轴线对称的原理设计的,在设计中十分明显的体现着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层次,在建筑中体现着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和等级制度.通过对传统四合院的布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建筑的布局,也很像家族礼仪的布局,用着它特殊的方式对传统的封建伦理进行了表达.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礼制对建筑在空间是的影响,极大的表现了我国古代中家庭地位关系的层次,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左右着人们在建筑中的行为方式对居住空间的营造,因此,传统的存在使得我国古代民宅建筑的建造有了共同的准则和依据,反应了中国古人的礼制观念意识.3 建筑结构、式样及内外装饰体现礼制思想中国传统建筑的式样和装饰体现出的社会等级是何等的严格.在唐代就规定了:三品以上的官员堂舍不能超过五间九架,对于厅厦的设置只能有两头,房屋不可以超过五间五架.五品以上的官员堂舍不能超过五间七架,对于厅厦的设置只能有两头,房屋不可以超过三间两架.六品官员或者是七品以下的客堂不能超过三间五架,房屋不能超过一间两架.在宋代也曾这样规定过:天下的平民百姓的房屋不可修建的器宇非凡,屋邸还有店铺都要在建筑在离街道近的地方,不可以在房屋上绘制朱漆梁柱窗扇雕铸柱础.由此可见,无论是唐代还是宋代对于建筑的设计的样式还是装饰都有了明确的规定,绝对不可以随便搭建,迫于礼制秩序,普通百姓或是官员都必须遵循.中国的古代建筑结构是独有的,能够标志出我国传统建筑等级层次的是斗拱以其组合的繁简的设计.从宋代开始,建筑开始以斗拱为建筑材料,大小直接决定着建筑房屋主人的地位.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曾规定了,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方面的规定,“材”决定着建筑的等级,不同建筑需要采用不同等级的材料进行施工.同时也因为这样,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施工方面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统一.从建筑内外装饰来看,首先在颜色的使用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起主体支配地位的色彩均有不同内容,要用建筑自身反映社会等级在每个时期都是不一样的.秦规定了只有皇宫的柱子能用红色,其他诸侯的殿的柱子严格规定只能用黑色,建筑柱子青色的是大夫,建筑柱子是黄色的是士.在汉代尊崇了道家的“无为”思想,规定在皇宫内流行穿戴的黄色衣帽是根据传说中的黄帝;从唐代以来,帝王专用色彩确定为黄色.其次在装饰图案的使用上,作为建筑重要的装饰图案,自清代以后,彩画按形式有三个等级:第一是和玺彩画,必须用于宫殿内的装饰还有坛庙的主殿、堂门等装饰;第二位的旋子彩画,必须用于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庙宇、官衙的主殿;而用于园林和一般住宅建筑的彩画,多采用苏式彩画,等级是最低的.在图案及材料的运用上,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在明代:“明初禁官民房屋,不许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龙凤、麒麟、犀、象之形.”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拱及绘制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公侯前厅、中堂、后堂门用金漆及兽面锡环.家庙覆以黑板瓦脊,用花样瓦兽,梁栋斗拱檐桶彩绘施,门窗枋柱金漆饰.一品二品厅堂屋脊用瓦兽梁栋斗拱檐桶青碧绘饰,门绿油兽面锡环.三至五品厅堂无屋脊用瓦兽,梁栋檐桶青碧绘饰,门黑油兽锡环.六至九品厅堂梁栋饰以土黄,门黑油铁环.”4 结语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统治下,中国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传到了现在,没有突破传统事物的勇气和想法,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个起点,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并融合现代的想法,用新时代的想法去设计中国的建筑,也要具有中国的传统的特色,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中国式的建筑,而放眼当前,产生中国传统建筑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建筑还要发展,在建筑创作中借鉴礼制文化不是为了恢复封建主义,应该抓住的是其秩序与和谐的本质内涵,也只有详加分析我国的传统建筑的功能,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到我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同时还要考察在传统建筑中的内涵,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中国传统建筑.参考文献:〔1〕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王乐.“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北京四合院的伦理功能解读[J].中外建筑,2004.〔3〕梁爽.中国古建筑的礼制思想[J].山西建筑,2007.〔4〕(宋)李诫,王海燕注译.《营造法式》译解[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浅析中国礼制性建筑特点

浅析中国礼制性建筑特点数千年锤炼的中国传统礼制文化思想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是最具人类社会性,最强调社会秩序性的。
中国传统礼制文化思想影响并规范着古代建筑,而中国古代建筑也无处不体现着礼制文化,使得古代的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制带有浓厚的礼制色彩,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标签:古代建筑;礼制;靖江王府;封建伦理思想1、“礼”—中国建筑的“伦理”理性“伦理”理性集中体现在“礼”对建筑的一系列制约。
《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
在长期古代社会发展中,它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涉及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式。
礼在儒家的心目中是维系天地伦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准则。
礼即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
它带有强制化、规范化、普遍化、世俗化的特点,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制约着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诸多方面。
“礼”指明了中国古代社会关系中的伦理内涵,社会伦理思想成为规范社会成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观念。
2、靖江王城的建筑布局的礼制文化靖江王府是按照藩王府的体制建造的,它是南京明内宫的缩影,比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北京建造的故宫,历史还要早些。
王府南北长557米,东西宽336米,城墙高约7米,宽约5.5米,占地面积达18万余平方米。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靖江王府与靖江王陵一同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府位于桂林市中心地带,(现又称桂林王城)墙高门深、气势森然,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洪武二十六年(1393)筑城墙,至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比北京故宫建成的时间还早。
王城南北纵距557.5米,东西横距336米,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城墙高7.92米,厚5.5米。
浅析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浅析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礼制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社会秩序、人际关系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筑布局和空间划分方面。
古代中国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尊重,传统建筑设计中常常以中轴线为核心,将建筑物划分为前后、左右两个空间。
比如宫殿、庙宇等建筑通常由正殿、前庭、殿堂、大门、配殿等组成,每个空间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含义。
这种空间划分方式体现了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关系,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
其次,建筑形式和装饰方面。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常常使用神龛、华表、琉璃瓦、飞翘檐等装饰元素,这些元素中蕴含着丰富的礼制意象。
比如神龛是供奉神灵的场所,它代表着对神灵的崇敬和庇佑。
而华表则代表着尊贵和荣耀,它们通常会出现在重要场所的入口处,用于彰显建筑的身份和地位。
另外,传统建筑中的雕梁画栋、对联、屏风等也常常被用来彰显建筑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品位。
再次,色彩和意象方面。
传统建筑中常常采用红、黄、绿、蓝等鲜明的颜色,这些颜色不仅对建筑本身具有装饰作用,更是与中国传统礼制文化的符号密切相关。
比如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喜庆和热情,常常被用于建筑的门窗、雕花和装饰物上,强调建筑物与人的和谐和祝福。
另外,建筑中常常出现以龙、凤、麒麟、螭虎等神兽为主题的雕塑和画像,这些神兽寓意着权力、尊贵和荣耀,也是中国传统礼制文化重要的意象之一最后,建筑功能与使用方面。
传统建筑设计中注重为各种社会活动提供合适场所,体现了社会生活与礼制规范的统一、宫殿和庙宇主要供奉神灵和举办重大礼仪活动,它们通过建筑的规模和布局,展示了宫廷威严和神圣庄重。
而民居和祠堂则更注重家庭生活和祭祀活动,打造出有利于亲子亲友交流和尊卑有序的空间环境。
这些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和功能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和礼制。
综上所述,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浅析中国传统礼仪在古建筑中的体现

浅析 中国传统礼仪在古建筑 中的体现
贾 佳 ,秦 潇璇
( 武汉科 技学 院 艺术 系 ,湖北 武汉 40 7 ) 30 3 摘 要 :礼 既是 规定天 人关 系 、人伦 关 系 、统治秩 序 的法规 ,也是 约制 生活 方式 、伦 理道 德 、生 活行
为、思想情操的规范。在建筑方面,它成 了传统礼制 的一种象征与标志,大到城市、建筑组群、坛庙、
在城市建设 中 ,宫廷和庙宇建 筑中尤为重视 。在等级体 系这种差序体系 中,天子之城多高 ,诸侯之城多高 ,都
有严 格 的规 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考工记 》记述 了西周的城邑等级 ,将城 邑分 为天子 的王城 、诸侯 的国都和宗室与卿 大夫 的都城三个级别 , 规定 王城 的城墙高九雉 ( 每雉为一丈 , 高九丈) 共 ,诸侯城 楼高七雉 , 而都城城楼只能高五雉 。三个等级的城 邑的 道路 宽度也有规定 ,王城 的经涂 ( 南北 向道路 )款九轨 ( 九辆车 的宽度 ) ,诸侯城 的经涂按王城环涂 ( 环城 的道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民居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至关重大的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民居在封建宗法观念的制约下形成了具有成熟的尺度与空间安排规则在建筑平面上讲究前堂后寝讲究对称自成天地突出建筑的内部空间和礼仪活动设施在分配上讲究尊卑有序内外有别考虑的是辈分长次而没有分配平等的问题
维普资讯
收稿 日期 :2 0 —42 0 70 —3 作 者简介 :贾 佳 ( 9 1 ) 1 8一 ,硕士研 究生 , 研究方 向:装饰艺术
维普资讯
3 8
武
汉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20 正 07
路) 之制 ,宽九轨 ,都城道路宽五轨 。意即国都 应是一座每面九里的方 正城市 ,各面对称 开三座城 门,城 中纵 横各九条道路 ,每路之宽可容九辆 马车并行。宫殿在城市 中轴线上 ,左 右对称布置宗庙和社稷坛 ,宫北 为市 , 朝和市的面积各为一百亩。如明 、清的北京城 ,唐代 的长安城 ,都充分体现 了这种礼制观念 。
浅论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浅论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摘要: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极其深远,渗透到古代建筑的各个领域。
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礼制性建筑的大量出现;二是礼制思想在古建筑中的广泛体现。
关键词:礼制;礼制性建筑;礼制思想古代中国把“礼”作为治国的根本之道来提倡,视“礼制”为维系天地人伦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准则。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1]“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2]礼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其核心内容就是肯定社会各阶层尊卑、贵贱、长幼分异的合理性,刻意造成全社会尊卑有序、贵贱有别、亲疏有分、高低不等的等级阶梯,维护君臣父子间的统治秩序,从而达到长治久安的政治目的。
两千多年来,礼贯穿于中国传统文明的方方面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建筑。
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礼制性建筑的盛行;另一方面体现在礼制思想广泛渗透到古建筑中,使等级化和礼制化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征。
一、礼制性建筑的大量出现《说文解字》曰:“礼,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3]“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祭祀,在建筑时祭祀场所是一定要优先考虑的。
《礼记·曲礼下》记载:“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
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
”[2]中国的礼制性建筑数量多、规模大、艺术成就高,主要有坛、宗庙、社稷、明堂、辟雍等;还有因“礼”而产生的建筑小品阙、华表、牌坊等等,它们都是为了人与宇宙、自然沟通所设的独特建筑类型。
坛、庙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礼制性建筑,它们都是用于祭祀的。
古代君王认为祭祀是立国治人之本,因此是最重要的礼仪活动。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万物由天而生,人类由祖宗而发展,而社稷是国家的保护神,也是国家的象征,因此在帝王礼制中祭礼天地、社稷、祖先是国之大典,并把这些称为三大祭。
北京四合院中的礼让文化

北京四合院中的礼让文化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更蕴含着丰富的礼让文化。
礼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体现了中国人民崇尚和追求和谐相处的精神。
北京四合院中的礼让文化体现在四合院的布局上。
四合院是以中轴线为基准,呈东西南北对称的建筑群落。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平等和和谐的价值观。
无论是进入四合院的大门,还是在四合院内部的各个房间,都能感受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北京四合院中的礼让文化体现在四合院的使用上。
四合院多为多户共同使用的住宅,居住者之间需要相互协调和配合,形成一个和谐的共同体。
在四合院中,邻里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邻里之间要互相照应,互相帮助,互相尊重。
如果有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发生,都应该以礼让为前提,通过沟通和谈判解决问题,维护邻里关系的和谐。
北京四合院中的礼让文化也体现在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上。
四合院以小院落为基本单元,每个小院落都有自己的门户,门前有石桌石凳,供行人休憩。
在四合院中,来往的人们通常会礼貌地停下脚步,给正在通过的人让行。
这种礼让的行为,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北京四合院中的礼让文化还体现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四合院是多户共同使用的住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相互照顾和体谅。
在四合院中,人们会尽量避免噪音扰民,尊重邻居的休息时间;在共用的厨房里,人们会互相照顾,不会占用别人的炉灶和锅碗瓢盆;在共用的洗手间里,人们会注意卫生,保持整洁。
这些细微的行为,都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的体现。
北京四合院中的礼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合院的布局、使用、建筑风格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都蕴含着礼让的精神。
礼让文化是中国人民传统美德的体现,也是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应该弘扬和传承礼让文化,让这种传统美德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扬光大。
只有通过礼让,我们才能实现和谐相处,共创美好的社会。
浅析中国传统礼仪在古建筑中的体现

浅析中国传统礼仪在古建筑中的体现中国文化及其特有的礼仪,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它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中国传统礼仪在古建筑中的体现却很少被提及。
本文旨在介绍中国传统礼仪如何在古建筑中得以体现,以及它为中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首先,《中华文明史》记载,从古代到今天,中国的礼仪文化一直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时代的郡守府周围的宫室,到秦汉时代的皇家宫殿,再到明清时代,人们可以在古建筑中找到许多关于礼仪的古老规矩和习俗。
比如,秦汉时代的宫殿文化,明朝的九门内宫体现出来的会客文化,清朝的皇家行列表现出的皇室文化,均以宫殿、内宫和行列的形式,强调了皇室,大臣和民众之间的礼仪关系,以及相互尊重的文化意识。
而且,中国古建筑还体现出的礼仪文化不仅限于皇室,大臣们之间的往来,而且也体现在普通百姓间的交际中。
例如,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以正规的文化形式表达对千百年来逝去先祖敬仰之情的庙宇,以礼仪文化为主题的古建筑结构也可以在庙宇殿堂中找到。
而许多庙宇和殿堂,都有焚香、祭祀之类的礼仪活动以表达对先人的尊敬,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的重要部分。
此外,中国古建筑中还体现了礼仪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节日。
在中国古代,节日被认为是一个礼仪活动,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中国古建筑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在中国明朝秦府中,有专门为节日欢庆开设的“游飨台”,这些台子上面会有各种食品,可以庆祝节日和节礼。
因此,古建筑对于礼仪文化的传承,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
最后,中国传统礼仪在古建筑中的体现,还能反映出中国传统礼仪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影响。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礼仪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它扩大了人们的活动空间,以及社会生活的秩序性,使社会生活更符合法律,也使人们之间之间沟通更加平稳友好。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礼仪在古建筑中的体现,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见证历史发展的窗口,也为中国社会发展所作出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 刘佳 ( 1981- ) , 女 ,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讲师 , 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 ; 许杰 ( 1981 - ) , 男, 山东青岛人 , 工程师 , 研 究方向为建筑设计。
XU EBAO
146
2009 年 4 月 第 2 期 ( 总第 96 期 )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XUEBAO
147
2009 年 4 月 第 2 期 ( 总第 96 期 )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Shandong A d m inistration Institute& Shandong E conom ic M anag em ent Personnel Institute
收稿日期 : 2009 - 01- 06
也。 礼记. 曲礼 说得很 清楚: 夫礼者, 所以定亲 疏、 决嫌疑、 别同异、 明是非也。 又说 : 道德礼义, 非 礼不成。教训正 俗, 非 礼不备。分争辨 讼, 非礼不 决。君臣、 上下、 父子、 兄弟 , 非礼不定。 在 礼记. 经 解 中提到: 礼之于正国也, 犹衡之于轻重也 , 绳墨 之于曲直也 , 规矩之 于方圆也。 左传 说: 夫礼 , 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 又说 : 礼 , 经国家 , 定社稷 , 序民 人, 利后嗣 者也。 荀子 中则 强调 : 礼者, 智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 威行之道也, 功名 之总也。 由上所述我 们可以发现: 作为 礼 而言 , 首先是一种神意, 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其次 , 它是一 种规范 , 制约着君臣、 上下、 父子、 兄弟等各种关系 , 是老百姓做事为人必须遵循的道德 ; 另外, 它还是一 种方法 , 可以帮助人们安定国家、 解决争端、 惠利后 人 , 是维系天地人伦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会秩 序的准则。 具体来说, 我们说的封建礼数的 礼 有着作为
Journal o f Shandong A d m inistration Institute& Shandong E conom ic M anag em ent Personnel Institute
Apr . 2009 NO. 2 Se r . No . 96
政治的等级制度和作为生活规范的伦理道德两个方 面的属 性。作 为 等级 制 度 的 礼 , 强 调的 是 名 位 , 也就是孔子所谓的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 个居其位, 个谋其政; 作为伦理道德的 礼 , 则包含 有更多的 内容, 诸如孝、 慈、 恭、 顺、 敬、 和、 仁、 义等 等。而在 礼 两个方面的属性中 , 等级制度为 礼 的本质。而伦理道德方面的属性则为等级制度的外 在显现。封建礼数实际上是通过向人们灌注孝、 慈、 恭、 顺、 敬、 和、 仁、 义等, 把这些外在于人的伦理道德 观念变为人的内在需求, 去束缚人们的思想, 限制人 们的行为, 把人们变为统治阶梯的忠实奴仆, 以达到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目的。 在这样的理解之下, 在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中 , 礼 成了 以血缘为纽带 , 以等级分配为核心 , 以伦理道 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 。这个被提得极高 的尊卑意识、 名分观念和等级制度、 社会规范, 不仅 贯穿于人际社会的政治待遇、 经济特权、 家族地位, 而且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社会生活、 家庭生活等各个 领域, 它渗透入人们的衣、 食、 住、 行之中。而在 住 即在建筑方面, 礼更是可以在我国的古建筑的各个 层面得以呈现, 古建筑成为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 标志, 大到城市、 建筑组群、 坛庙、 宫堂、 门阙、 庭院、 台基、 屋顶形式、 建筑面阔和进深, 小到斗拱、 门钉、 [ 3] 装饰色彩等 , 都纳入礼的规制 , 都打上了作为等 级制度的 礼 的鲜明烙印。 下面, 本文就以作为天子住宅的北京故宫和作 为百姓居住场所的四合院为例 , 来简单论述一下礼 制文化在中国建筑中的体现。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规划和布局 , 是以中国风水 理论、 先天八卦理论、 五行阴阳学说、 中和中庸思想 为基础的, 它不仅仅是一座 规模宏大壮丽 , 建筑精 美 , 布局统一 的四合院 , 而且更重要的是一座追求 天人合一 思想的中国古代宫殿文化的至善典范, 在故宫的规划、 布局、 房间的设计 ( 包括间架、 屋顶、 台基和构架做法等方面 )以及装饰物的安排上, 都体 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制特点。 北京四合院是华北地区住宅的典型。而在这种 住宅中 , 其布局的特点就是封建等级意识和宗法制 度的强烈的体现。住宅严格区别内外, 强调尊卑有 序 , 讲究左右对称 , 并且对外隔绝, 自有天地。 所谓四合院 , 就是以正房、 倒座、 东西厢房围绕 中间庭院所形 成的内院 式住宅。大门方位 一般向 南 , 位于住宅的东南。大门的形式可以分为屋宇式 (有门屋 ) 和墙垣式 (无门屋 ) , 在墙上辟门。屋宇式
Apr . 2009 NO. 2 Se r . No . 96
浅析礼制观念在中国古建筑中的体现
以北京四合院为例
刘 佳,许
1
杰
2
(1 .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71 ; 2 . 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 青岛 266003)
摘 要 : 在古代中国 , 礼制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 它 不仅规范着 人们的生产 活动 , 也渗透到中 国人日 常 生活 的方方面面 , 礼既是一种为人的方式 , 更是一种处事的态 度 ; 既 是一种治理 国家的手 段 , 也是 对每个人 的 道德 要求 。作 为住宅层面的建筑 , 礼更是在古建筑的各 个层面体 现出来 。 以北京 四合院为 例 , 礼制 在北京 四 合院 住宅类型 、 住宅结构以及住宅的细节设计等各个方面 都有所体现 。 关键词 : 礼制 ; 中国古建筑 ; 北京四合院 中国分类号 : TU - 8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3154( 2009) 02- 0146- 03
[ 2]
常为一间, 但屋 主的地位 不同, 房屋的间 数也不一 样 , 还可以有三、 五或七间, 均为单数。多间者也不 是每间都有门, 只有部分开启。门扇装在中柱上的 叫广亮大门 , 门扇有门钉, 上有门簪 , 抱框用石鼓门 枕 , 并且有适 合主人地 位的雕刻 和彩画作 为装饰。 门扇设在檐柱处, 叫如意门, 为一般民居用 , 数量最 多。如意门门口墙面常常有很多砖雕以作为装饰。 而无门屋的墙垣式门更低一级 , 只稍微加一些砖雕 作为装饰。 大门正对的街侧设有影壁 , 独立如屏风。另外 , 大门两侧有的还有影壁 (门墙 ), 有一字与八字两种。 进入大门以后, 迎面仍然是影壁 ( 独立或附着在厢房 山墙 )。影壁表面用清水砌水磨砖, 加以线脚、 雕花、 图案、 福禧字等装饰。入门折西 , 则为前院。 前院与内院隔以中门院墙。前院外人可以到 , 内院则是非请勿入。前院常常很浅, 以倒座为主 , 用 作门房、 客房、 客厅; 有的还有隅角杂物小院。 中门常为垂花门形式 , 在住宅中轴线上, 界分内 外 , 形体华美 , 是全住宅突出醒目的地方。所谓垂花 门 , 是指檐柱不落地 , 悬在中柱穿坊上 , 下端刻花瓣 连珠等富丽堂皇的木雕。屋顶常常使用勾连搭, 或 清水脊悬山与卷棚相连, 或者两卷棚相连。 由垂花门入内 , 左右包绕庭院至正房的走廊称 为抄手廊, 廊深一步 ( 单步 ) 或两步 ( 双步 ) 。简单四 合院仅分内外院 , 内院由正房 ( 上房 ) 及耳房和两侧 厢房组成; 而其间数进深则伸缩甚大, 宅之大小 , 实 取决于是。例如大型四合院, 一般都有多重院子 , 各 进之间为过厅。单面开窗 , 外为实墙 ( 界墙 )者称房 ; 两面或者四面开窗者为厅。正房为长辈起居处, 厢 房为晚辈起居处。正房以北有时仍辟小院, 布置厨、 厕、 贮藏、 仆役住房等 , 称后罩房。 无论多少进 , 主房 (正房、 厅 )、 垂花门必在中轴 线上。大的住宅先是纵深增加院落, 再次横向发展 , 增加平行的几组纵轴, 称为跨院 , 在厢房位置辟通道 开门相通。跨院对外不开门。院落纵身可多至四、 五进, 垂花门位于第三进入口处。北京胡同南北相 距只可容纳四五进的纵深, 是个限度。大型宅院除 进数多、 跨院多之外 , 往往另辟地经营花园、 布置山 池。 四合院由房 屋垣墙包 绕, 对 外不开 敞, 面向内 院 , 院内栽植花木 , 陈设鱼缸盆景鸟笼 , 形成安静闲 适的居住环境。庭院面积较大 , 充分接纳日照, 一般 不用楼房, 各房通风日照均较好。实践证明, 这种布 局防风沙、 防噪音、 防干扰, 比较理想 , 至今为人们乐
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建筑除物质功 能外, 更重要的在于它是艺术, 是有一贯的民族精神 以及民族性的。他说 : 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 最大、 最复杂、 最耐久的一类。所以它所代表的民族 思想和艺术更显著、 更多方面, 也更重要。 同时 建 筑的风格并不因材料、 技术不同而失去其民族性。 又说建筑的民族特征问题 总有一部分继续着前个 时代的特征 , 另一部分发展着新生的方向 , 虽有变化 而总得继承许多传统的特质 , 所以无论是哪一样工 艺 , 包括建筑 , 不论属于什么时代 , 总是有它的一贯 [ 1] 的民族精神的 。 笔者认为, 在中国的古建筑中, 礼 可能不是其 唯一的民族精神 , 但一定是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民 族性的体现。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一直以来 , 礼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 它不仅规范 着人们的生产活动 , 也渗透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 方面面。 说文解字 曰: 礼, 履也 , 所以事神致福
2009 年 4 月 第 2 期 ( 总第 96 期 )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Shandong A d m inistration Institute& Shandong E conom ic M anag em ent Pers bod i m en t of E tiqu ette Show ed on the A ncien t Build i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