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人合一

合集下载

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灵平衡的关系

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灵平衡的关系

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灵平衡的关系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这一观点对于人的身心灵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灵平衡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庄子的天人合一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相融合,顺应自然的规律。

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对于身心灵平衡至关重要。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了与自然的联系,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导致身心健康问题的不断增加。

而庄子的观点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与自然相融合来实现身心灵的平衡。

其次,庄子的天人合一观强调心灵的自由与平静。

他认为人的心灵应该追求自由,不受外界的束缚。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各种压力和焦虑困扰,导致心灵的不平衡。

而庄子的观点提醒我们要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平静,摆脱外界的干扰,从而实现身心灵的平衡。

这需要我们培养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学会放下功利心态,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此外,庄子的天人合一观强调身心的统一。

他认为身体和心灵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了身体和心灵的统一,只注重物质层面的追求,导致身心健康问题的加剧。

而庄子的观点提醒我们要重视身体和心灵的平衡,通过身体的健康来促进心灵的平静,通过心灵的平静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这需要我们注重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注重修养心灵,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实现身心灵的平衡。

最后,庄子的天人合一观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陷入追求物质利益、竞争压力等问题中,导致身心健康的失衡。

庄子的观点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与自然相融合来实现身心灵的平衡;要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平静,摆脱外界的干扰,从而实现身心灵的平衡;要重视身体和心灵的统一,通过身体的健康来促进心灵的平静,通过心灵的平静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这些观点对于当代社会中身心健康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庄子的思想政治方面总结

庄子的思想政治方面总结

庄子的思想政治方面总结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的别名。

庄子的思想围绕着自然、人性和修身治国的问题展开,涉及到政治、伦理、人性、宇宙等诸多层面。

以下是有关庄子思想的政治方面的总结:庄子的政治思想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天地的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即认为政治治理应该放手自由发展,不要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而然地运行,不加以人为的刻意干预和强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天命,不要过度追求功利,而是追求心灵自由和宁静。

庄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政府应该尽量少干涉人民的生活,让人们能够自由发展。

他批评了当时的社会体制和官僚主义,认为官员应该以身作则,不能滥用职权。

他主张平等与公正,主张杜绝剥削和压迫,倡导兼济天下,人人平等的社会理念。

庄子主张真理的多元化,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多元的整体,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要尊重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

他主张包容与宽容,认为道不可言而善可以救人。

庄子反对道德的绝对化和世俗的道德标准,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倡导个人和社会的多元化与包容性。

庄子的思想中包含了修身治国的观点。

他认为政治治理需要以修身为基础,个人的修养和道德修养对于国家的治理起着重要作用。

他主张以身作则,政府官员应成为道德的楷模,以身作则为人民改正错误,提升道德境界。

他认为个人的修养可以影响整个国家的治理,个人与国家是相辅相成的。

庄子的政治思想还包括了对于君主的建言。

他提出了“仁者不忧,知者不惑”的观点,认为君主应该尊重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实施公正的政策,不应过度干预人民的生活。

他主张制度的公正和权力的限制,认为君主应该尊重公理,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人民,实行以民为本的政策。

总的来说,庄子的政治思想强调了天人合一、无为而治、多元包容等观念。

他主张政治治理应该以道德为基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

他的政治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对于政府的权力制约、合理运营和人民的参与等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天人合一是谁提出的

天人合一是谁提出的

“天人合一”是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为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

天指天空,也指天道,还指自然大道,道家道教所说的天,多指自然、天道。

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探索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健康

探索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健康

探索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健康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在《庄子》一书中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思想观点,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天人合一观。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探索身心健康的意义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组成的,而道是无形无物的,是一种无始无终的存在。

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由道组成的,与天地万物一样,具有天然的智慧和力量。

庄子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与天地万物保持和谐的关系,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庄子看来,人的身体和心灵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身体是心灵的载体,而心灵则是身体的主宰。

只有身心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健康。

庄子提出了一种超越传统医学观念的身心健康观,强调了心理因素在身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庄子认为,人的身心健康需要从内在进行调整和修养。

他提出了“养生”这一概念,强调通过修炼心性、养护身体,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庄子认为,人的心灵需要保持平静、宁静的状态,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困扰。

只有心灵平静,才能体验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庄子认为,追求功名利禄只会使人陷入无尽的烦恼和困扰之中,而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庄子的天人合一观对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内心的修养和平静,过分追求物质的满足和外在的成功。

这种追求往往会导致身心的紧张和疲惫,进而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庄子的思想,通过修炼心性、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首先,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要过分焦虑和担忧。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身体的锻炼和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

最后,我们应该学会放松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如冥想、瑜伽等,以缓解身心的压力和疲劳。

总之,庄子的天人合一观对于我们探索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提出了天人合一观,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本文将从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和谐共生的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庄子的天人合一观是他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思想之一。

在庄子看来,天地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彼此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依存关系。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而不是随意破坏自然。

庄子通过倡导人们追求自然之道,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从而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庄子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

他强调了人类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保持自然的本性,不要被外界的诱惑和欲望所迷惑。

庄子通过讲述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告诫人们要保持清心寡欲,不要过分追求物质和权力,以免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此外,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也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了实践的指导。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庄子的理念中,人类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保持自然的本性,不要过分干预自然的发展。

他主张人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然而,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也存在一些问题。

他的思想过于理想化,难以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实践。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种更加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方式。

综上所述,庄子的天人合一观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追求自然之道,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

然而,庄子的思想也需要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探索出一种更加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方式。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著作《庄子》是一部系统阐述他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考的重要著作。

本文将从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角度出发,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观点之一。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庄子主张人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二、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启示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呼吁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对于当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爱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2. 人文关怀与社会和谐庄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成功,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助精神。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利益,培养人文关怀的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个人修养与内心宁静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精神困惑。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自在,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内心的宁静。

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意味着要关注个人修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从而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

4. 和谐发展与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频繁。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和谐发展的理念。

这对于全球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意味着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推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发展。

综上所述,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与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与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与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在《庄子》中,庄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一观念对于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天人合一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庄子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相互依存。

庄子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按照自己的本性行动的,它们不会违背自己的本性而去追求其他目的。

而人类社会则存在着各种欲望和功利,人们追求名利地位,违背了自己的本性,导致了内心的不安和社会的不和谐。

庄子认为,人应当回归到自然的本性,摆脱功利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与自然界达到和谐统一。

现代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化等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庄子的天人合一观对于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首先,庄子的天人合一观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往往忽视了自然的价值,过度开采资源,破坏生态平衡。

庄子的观点告诉我们,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其次,庄子的天人合一观提醒我们要回归本性,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的满足和外在的成功,但往往忽视了内心的需求和精神的追求。

庄子认为,人应当回归到自己的本性,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思考和反思。

最后,庄子的天人合一观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和平和的态度面对自然。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类对于自然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强,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庄子的观点告诉我们,人类应该保持谦逊和平和的态度面对自然,不要过于自负和傲慢,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力量和规律。

综上所述,庄子的天人合一观对于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在古代中国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影响深远。

庄子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观念、生活的态度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

本文将探索庄子在其著作《庄子》中的哲学思想,以及其对于人们现代生活的启示。

一、自然与道庄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主张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他认为宇宙是自然而无欲的,人们应该追求超越个人欲望的境界,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宁静和平衡的境地。

这一思想与他强调追求道的理念相呼应。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是一种超越个体和事物的普遍规律。

他倡导人们追求道的境地,即超越个人欲望和私利,融入自然的统一之中。

二、无为而治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理理念。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无为的态度来对待事物,在大自然面前保持谦逊和顺应。

他认为许多问题的解决并不需要过度干预和行动,而是要顺其自然地适应和接受。

他以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为例,认为宇宙运行自有其规律,人们不需要过度干涉,顺其自然即可实现社会秩序和个人生活的和谐。

三、自由心境庄子主张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他认识到个体的内心是一个自由的天地,可以超越世俗的琐事和困扰,达到宁静的境地。

他强调了放弃为名、利和权力的追逐,而是要专注于内心的自我修养和提升。

他认为通过内心的净化和提升,个体能够远离纷扰和烦恼,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四、相对主义庄子提出了相对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价值都是相对的,不能仅仅依靠人的主观认知和判断来决定。

他以鱼和熊掌的故事为例,指出事物都有其相对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人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思维模式,不要过于固执己见和陷入狭隘的观念中。

五、人生观与生活态度庄子提出了一种豁达和宽容的人生观与生活态度。

他认为人生苦短,一切荣辱得失都是虚妄的。

他鼓励人们要宽容他人,不要过于计较和争斗,而是要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1.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周,(一说子沐)。

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庄子》。

2文学地位
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

唐玄宗天宝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华真人”。

所著书《庄子》,诏称《南华真经》。

宋徽宗时封“微妙元通真君”。

3庄子其人
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4庄周梦蝶的典故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译文: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

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

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

这便称之为物我合一吧。

5从上面的典故引出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道家一派,老子和庄子讲求天道,主张天道的统一,从原则上说,老庄的天道是绝对的,这个天道否定在天道之外别有一个人道的存在,不承认人道的存在。

但是由于天道的内在矛盾,出于不得已,老子和庄子都从批评、否定的角度提到了“人道”,指出了“人道”对于天道的违背、不合理。

汉初,对天、人概念的理解,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天棗人作为具有最大内涵的一组概念,天人、古今连用,用以对宇宙、人事进行最大尺度上的概括。

至于对天、人概念的具体解释,司马迁所讲的“天”与孔子现实、必然意义上的天相近,介于老庄和孔孟之间。

董仲舒的“天”则基本是荀子自然现象的天,介于荀子与孔孟的“命”、“性”、“理”的天之间。

中国古代哲学中天和人的概念,与西方哲学传统中精神和物质 (Mind and Matter 本体论的角度)以及主观和客观(Subject and Object 认识论的角度)的概念不同。

天的概念,按照道家的解释,是指自然、宇宙万物、物质存在、宇宙本质、哲学本体和终极原因。

天指自然,又称为“天地”、“万物”、“宇宙”等等。

自然的天,既包括天,也包括地,包括万物,在庄子哲学中,也包括人的形体和人的先天本性。

天的概念针对自然物质存在的哲学含义,又称为“道”、“德”、“理”等等,天与道合称,即成为“天道”。

在天人关系的坐标参照中,儒家以及其他先秦诸子都是倾向于人道的一极,唯独庄子以其对天道的往而不返的追求,而流溢于百家之外。

如此抽象和富于智慧的本体论哲学对于庄子思想的影响至少是二方面的。

第一,在人生观上认为凡有相貌声色者无非物也,作为人的物与作为其他物体的物如树木、车马、土壤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都表现为物质性,而物质的产生都是来源于宇宙万物的和谐,是宇宙万物和谐、演变、运动的一种表现。

故此,人生的意义和作为就只应该是生,是因其生而顺其生,是生如得,死如归,生死如一。

第二,在社会观方面认为善恶是非没有绝对的根据和标准,认为人类社会对物质的追求不符合人的本分,打破了天与人的平衡关系,是一种失去目标与归宿的恶性发展。

作为反对形式逻辑而提出的相对主义方法论,因为在否定形式逻辑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否定了自己,因而不是庄子由以形成本体论的方法,也当然不是庄子哲学的主要部分。

作为一家学说,庄子的本体论与人生观、社会观是内在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在庄子哲学中是由天道导出“人道”,而不是由人道导出天道或人道与天道相并行。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论庄子的哲学思想说,庄子在天道观上是唯心主义、泛神论;在人道观上是相对主义、宿命论;在认识论上是相对主义、不可知论;在“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方面是相对主义。

又总述对庄子哲学思想的评价说:“对庄子哲学思想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庄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意识,是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也有人认为,庄子的思想代表自由农民的意识,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

”又如张恒寿《庄子新探》论庄子哲学说,庄子哲学在天道观上是唯物主义、泛神论和自然主义,在认识论上是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直觉主义和不可知论,在人生论上有宿命论的因素。

6道家与儒家对天道与人道理解的区别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儒、道各家对天、人概念的态度和解释并不相同。

孔子和孟子所在的儒家基本上持郑子产的观点,承认有天道,有人道,但是认为天道和人道有一个比较远的距离,人难以把握天道,天道也不怎样干涉人道,所以孔子和孟子的态度就基本上是务求人道,而对天道不甚过问。

道家一派,庄子讲求天道,主张天道的统一,从原则上说,老庄的天道是绝对的,这个天道否定在天道之外别有一个人道的存在,不承认人道的存在。

但是由于天道的内在矛盾,出于不得已,庄子从批评、否定的角度提到了“人道”,指出了“人道”对于天道的违背、不合理。

7“天人合一”与“环境保护”
“天人合一”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肯定“自然界与人精神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合一的命题是基本正确的。

比如现在的环保问题,环境污染现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西方世界人定胜天的野蛮思想之下,两百年来,大自然的环境遭受了严重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按照庄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两百年前,如果人们能懂得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摒弃人定胜天的思想,那么想在的环境问题也许不会那么严峻。

8.“天人合一”与现代“和谐社会”
“道”的确是抽象的,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是虚幻的。

但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却是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所蕴涵的大美——亦即和谐也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绝对的物质——道的确存在。

它不是一种只能存活在人的意识当中的东西,它是一种规律一种和谐,它存在于万事万物当中。

道的体悟,是人与大自然交流的结果,只要把你的心贴近大自然,你就会感悟到一种和谐的美,那你就得道了。

如果从最基本的做起,我们要做一个和谐社会的公民,首先就应该爱护环境,保护地球,从自己做起,还世界以美丽,还地球以清净;我们要做一个和谐社会的公民,还应该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争做庄子文章里描写的“哀殆它”。

他身残而德备,与周围的人相处,总是给别人以余地和空间,让别人感受到一种关系和谐自然之美,这样的人格魅力是得道高人所拥有的,也是他们内心美的呈现。

庄子作品中,类似于这样德全而神备的人很多,他们几乎都是外表残疾的丑陋的人,庄子借此说明,内心的美和形体内部的德,才是最为重要和宝贵的,外表的形态只是道的一种载体,比起内心拥有的道而言,它是那样的无足轻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